第一篇:201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
日期:2012-01-18 00:00发布单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来源:
下载文件:农办农〔2012〕1号.CEB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2011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农业植保部门主动应对、扎实工作、科学防控,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二点委夜蛾、蝗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危害,有力促进粮食“八连增”。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监测和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2年小麦条锈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将加重发生,防治任务十分繁重。为了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切实做好植保防灾减灾工作,我部研究制定了《201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提早谋划并研究部署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全力抓好落实,努力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飞蝗不起飞危害。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201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
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会商预测,2012年,受异常气候、耕作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将受到多种病虫草鼠害的威胁,预计全年累计发生病虫草鼠害75亿亩次,比2011年增加3亿亩次。其中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蚜虫、赤霉病、玉米二点委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将重于上年,苹果蠹蛾、棉花粉蚧、稻水象甲等疫情有蔓延势头,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
一、工作思路
2012年的植保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的精神,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种植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工作目标,以主要作物防灾减灾为主线;主攻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病虫害源头“三个防控主战场”;通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强化植保工作措施,加快基础条件建设,统
筹协调各方力量,扎实推进植保植检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努力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二、目标任务
2012年植保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飞蝗不起飞危害,小麦、水稻、玉米主要作物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绿色防控,蔬菜、水果、茶叶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推进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四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力争产地检疫率和重大疫情处置率达到8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全力做好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警,完善国家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数字化平台建设。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明确属地责任,强化重大病虫防控措施落实。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三大机制,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落实防控关键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督促各地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明确防控责任,强化部门协作,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二是指导各地制定防控方案,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提出防控对策措施。小麦主产区要加强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胞囊线虫等病虫防控;南方稻区要突出抓好“两迁”害虫、螟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防控,东北稻区要突出抓好稻瘟病预防控制;玉米主产区要重点抓好玉米螟和二点委夜蛾的监测防控;蝗虫、草地螟等突发性病虫发生区要完善防控预案,做好应急防治准备。三是开展防控督导检查,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我部将及时组织种植业系统司局级干部带队开展防控督导行动,检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适时召开防控动员会和现场会,加强宣传发动,及时组织各地开展防控行动。
(二)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粮棉油增产增收。2012年继续在800个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一是扶持一批防治示范组织。继续实施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加大对500个规范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的技术和物资扶持力度。二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服务样板、培育骨干防治队伍、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防治组织品牌。三是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统防统治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宣传,新增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亿亩。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力争在药剂补助、作业补助和技术扶持措施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园艺产品安全生产。2012年将率先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大力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重点区域蔬菜、水果、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80%以上。一是以部名义召开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近年绿色防控经验,研究部署“十二五”绿色防控工作推进措施。二是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园艺作物优势区域建立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蔬菜50个、水果30个、其他作物20个,每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10000亩。集成推广一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推广一批安全有效的防控产品。三是加强安全用
药指导。召开安全用药研讨会,研究部署推进农药安全使用的具体措施;开展高效、安全药剂及配套使用技术的筛选和示范,强化安全用药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指导;组织编印《农药安全使用挂图》和《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培训指南》。
(四)广泛开展疫情宣传周活动,强化重大疫情监管阻截。一是开展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拟于5月中旬安排一周时间开展全国性的集中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植物检疫法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识别、危害、防控方法和技术。二是组织检疫联合执法行动。组织有关省(区、市)开展跨地市、跨县区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加强对种子苗木生产和销售重点区域进行检查,查处和曝光一批检疫违规案例。三是制订检疫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检疫员统一考试制度。四是开展疫情阻截防控。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和重大疫情风险分析制度;推进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沿边四大阻截带建设;在新疆、甘肃、江西、重庆、广东等省开展重点疫情防控补贴试点。五是强化产地检疫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种苗繁育企业和生产基地的备案制度和植物疫情传播可追溯体系。
(五)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强化病虫监测预警。一是完善国家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指导省级构建数字化监测网络系统,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蝗虫、草地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二是加大病虫预报信息发布力度,适时开展病虫发生信息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发布工作,确保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三是继续推行重大病虫害值班周报制度,3-9月份对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水稻“两迁”害虫、蝗虫、棉铃虫、草地螟、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实行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度,同时密切关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等新上升病虫草鼠害发生动态,确保重大病虫监测及时、预报准确。
(六)创新专家指导方式方法,强化植保科技支撑作用。一是拟成立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专家组,下设5个专题指导组,建立植保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决策和会商机制。二是组织开展百名植保专家巡回指导活动。围绕粮食生产、园艺作物绿色防控和农药安全使用等生产实际需要,组织专家筛选推荐一批植保新技术,在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季节开展巡回指导,并建立一批专家指导点和联系点。三是组织开展植保重大关键技术协作研究。加快二点委夜蛾、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新发植物疫情等发生规律和监测防控技术的协作研究;组织智能化测报工具、高效施药机械、农药减量使用等植保装备及其配套技术的联合攻关,为植保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七)深入调查研究,加快推进植保基础建设。加快植保法规建设,加强立法专题调研,组织专家起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和《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尽快建立依法监测和防治病虫害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十二五”植保工程规划》建设重点专题调研,修改完善《规划》,配合有关部门抓好项目建设的管理,严格项目申报、评审和审批程序,加快推进新一轮《植保工程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夯实植保工作基础。
(八)统筹兼顾,扎实做好植物保护各项工作。继续推进植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做好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协定的履约工作,加强中哈治蝗合作、中越稻飞虱监测防治合作和湄公河木薯粉蚧防控区域合作。同时要做好跨区域、跨部门植物检疫工作协调;依法开展植物检疫引种审批和调运检疫,开发全国植物检疫网络审批信息平台和有害生物适生
区分析平台;加强常规病虫草鼠害监测与防控指导,适时开展春秋季灭鼠工作,加大农区灭鼠和农田草害综合治理的示范、培训和普及工作;组织开展重大病虫害草抗药性监测治理和植保统计工作;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做好植保预算编制和实施总结,扎实做好植物保护各项工作。
第二篇:2011年全国经管工作要点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1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经发[2011]3号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办):
现将《2011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以完善创新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主线,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附件:
2011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点
2011年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 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以完善创新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依法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认真总结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经验,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探索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全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延包后续完善,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切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入开展土地承包重大问题研究,围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含义,提出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具体建议。加快制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地方配套法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办法。
2.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指导,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依托基层农经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加快建立村有站点、乡镇有中心、县市有市场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广土地流转规范化合同文本,强化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履行管理,完善土地流转监测制度。深入研究土地流转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规范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3.加快构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确保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有法定机构受理、有专业人员审理、有固定地点办理。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仲裁员培训规划,加大仲裁员培训力度。依法完善仲裁工作制度,提高调解仲裁活动规范化水平。
4.加强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情况的部署,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和配合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依法落实土地承包、流转、仲裁等制度。同时,加大对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问题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
二、深入开展农民负担监管,全面推进一事一议及财政奖补 5.重点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向村级组织摊派的治理,研究提出建立向村级组织收费和村级组织向农户收费审核制度的意见,切实解决应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费用转由村级组织承担,加重村级组织负担的问题。同时,开展向村级组织摊派发行报刊的治理工作。
6.扩大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实施范围。部省联合选择一批典型县(市)或地(市)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推动省级、地(市)级分别选择一批县(市)、乡(镇)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 弹。
7.全面推进一事一议及财政奖补。研究制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规范,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指导和监管。深入组织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典型示范,选择一批县(市)开展一事一议规范化建设试点,逐步实现一事一议管理项目化、资金筹集使用规范化、项目维护常态化。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研究完善奖补办法及相关制度,加大奖补力度,引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探索开辟项目补助渠道,对农业基建项目实行国家投入与农民参与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8.深入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强涉农收费的规范管理,因地制宜开展对农民反映突出领域的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检查监督、信访办理、案件查处、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快推进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法规建设。开展对各省(区、市)农民负担监管工作情况的督导,定期通报督导结果。
三、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集体资产财务管理规范化
9.加大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力度。继续贯彻落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意见,组织有关省(市)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开展交叉督导检查,健全和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摸清底数、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台账。大力 宣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先进经验,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数据库,实行电算化管理。加强与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做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10.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调研力度,研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积极鼓励尚未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试点,已经开展试点的地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规模;指导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依法建立和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逐步形成激励约束有机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及其成员资格问题的专题调研。
11.扎实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抓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搞好财务会计业务师资培训,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处理程序。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力度,着力在细化公开目录、完善公开程序、规范业务流程、强化阳光操作等方面下功夫。结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健全完善民主理财机制,把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引向深入。
四、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发展
12.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税务登记与管理等办法,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合作社出资兴办加 工、营销等实体及支持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创办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鼓励同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联合与合作,做大做强一批示范社。引导和支持合作社在成员内部开展信用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更多地承担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国家涉农项目。研究制定合作社“三品一标”认证费用减免相关政策。
13.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在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基础上,制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文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工作规程要求,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规章制度,提高指导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试点,着力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合作社服务网络平台,以信息化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14.强化对合作社的产销服务。大力开展“农超对接”等对接活动,促进合作社与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供)销衔接。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合作社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支持合作社产品直供城市社区,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支持合作社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健全成员档案,实施安全生产记录管理,实现合作社产品质量可追溯。引导合作社树立精品、诚信意识,提高品牌化经营水平。
15.做好合作社人才培养和宣传工作。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培养1500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继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重点培训合作社带头人、财会人员和基层合作社辅导员。支持和鼓励农村青年领创办合作社。在全国认定一批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以及“合作社法律宣传日”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农业产业化指导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16.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发展行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指导各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编制“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总结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提出“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开展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专题研究,提出新形势下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环节、方式,争取在支持政策上有新的突破。
17.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实施意见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认定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指导各地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工作,重点开展龙头企业集群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示范、促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示范、联结合作社提升辐射带动力示范、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示范、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示范、农产品品牌培育建设示范,集成利用资源要素,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18.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开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探索建立订单可追溯制度。支持龙 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民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19.切实加强龙头企业指导服务。会同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认定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研究制定经济运行调查指标体系,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情况分析。贯彻落实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启动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工作,培训龙头企业负责人1500人左右。组织东部地区龙头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合作,联合西部省份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交易展示会,提升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20、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快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研究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带动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产品附加值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积极推动专业村镇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六、加强农经体系建设,强化农经工作基础
21.积极推进农经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农经发[2010]9号),切实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调研论证,着手编制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统筹指导“十二五”农经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经系统专 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的有关工作。
22.扎实做好农经统计工作。按时完成年报、半年报和年终预报,保证数据质量。围绕农经工作需要,巩固业务统计分析成果,提高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加强指导,推动基层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调查方案和业务流程。加强基础研究,探索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操作技能。做好信息统计考评工作,推动健全激励机制。
23.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调研工作。深入农村开展调研,认真总结基层经验,分析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中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有针对地研究提出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在全国农经系统中聘请特邀调研员,构建农村经管调研网络,研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逐步建立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研究的农经专家队伍。
24.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制定宣传计划,精心策划和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典型经验,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经信息网站建设,努力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提供便捷的网络平台。
第三篇: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一、重点工作
(一)全面完成“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并进行检查督导。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X五”发展纲要》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对各地进行“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检查督导,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发现、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完成各项康复工作任务,为“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织制定“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
组织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体思路,确定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经费规模,制定“十X五”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
(三)加强康复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
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加强与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部委的沟通协调,继续做好条例的调研、资料收集、课题研究、条文修改和上报等各项工作,努力在残疾人康复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及各省落实中央7号文件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将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内容纳入其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四)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
按照多途径、多形式培养;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的基本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如期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完成社区康复协调员XXX万名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积极申报康复咨询师、辅助器具适配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等职种。做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全面实施培训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持证上岗。筹备并召开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与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完善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康复机构准入办法和康复机构管理办法。开展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建四川灾区康复机构项目工作。各地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六)加大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地全面开展,在城市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质量,在农村社区主要解决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深化康复服务内涵,探索有特色、满足社区残疾人需求的康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通过开展农村康复示范县培育活动,突破农村地区社区康复工作。
(七)做好各类康复救助项目。
与卫生部共同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大力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努力实现三年内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的目标。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
做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等各类救助项目工作,适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项目工作带动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和各地残疾人康复救助水平的提高。
(八)推动残疾预防工作,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同时,协调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调研,制定儿童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卫生、计生、残联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利用各种媒体,并制作康复宣传折页、张贴画、音像制品等,宣传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向公众、残疾人及其亲友普及康复知识。组织编印藏、维等少数民族版康复知识手册和宣传材料,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一)组织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十X五”终期检查,督导各地完成“十X五”社区康复任务;全面推动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成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进行检查验收;完善充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第2页
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加大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力度,规范培训内容,编制《中国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手册》。
(二)完成XXX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其中贫困患者免费手术7万例,并做好贫困患者手术数据统计工作。与卫生部认真组织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重点解决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问题。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创建工作,对白内障无障碍县、市、省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参与全国防盲治盲工作规划的总结验收工作。为2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6XXX名。完善地级残联低视力康复部建设工作。筹备“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三期视力康复项目工作,扩大项目和国际狮子会影响。举办第二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开展20xx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低视力康复知识。对6XXX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依据《创建全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地(市、州、盟)、县(市、区)工作标准》,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推广使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扩大社区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
(三)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主动将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大局。全力以赴,确保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省级聋儿康复中心职能,带动基层聋儿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聋儿康复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听障儿童康复保障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四)实施“彩票公益金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并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推进项目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选好定点康复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抓紧贫困脑瘫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举办脑瘫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康复指导读物和音像制品,指导各地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开展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
(五)认真组织实施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指导各地选好定点康复机构,抓紧贫困智力残疾儿童的筛查和救助审批工作,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启动;做好项目实施的业务指导,举办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培训,编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读物和培训教材;继续做好第三批XXX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的检查验收工作,促进省市残联康复中心拓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业务,提高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点带面,推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六)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进行督导,确保完成“十X五”任务;推广各地开展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成功经验,推动解决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问题;加强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加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建设和家庭康复,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对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进行评审,指导基层规范开展工作。
(七)加强各级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省级辅助器具中心达标验收工作;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加强辅助器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彩票公益金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配发、长江新里程计划、贫困残疾儿童辅助器具适配抢救性康复、辅助器具服务车配置等重点项目工作;积极推广辅助器具评估适配服务;推进辅助器具进社区、入家庭;开展辅助器具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相关产品标准制定;加快残疾人辅助器具的产品研发推广;广泛开展辅助器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
第四篇:2018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2018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标准化建设的开启之年。今年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战略引领、法治先行、改革创新、协同推进、科学管理、服务发展,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赢三大攻坚战为重点,以支撑引领质量提升为着力点,开启全面标准化建设新征程,以全面标准水平提升引领全面质量发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一、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
1.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标准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金融风险防范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作用,做好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风险评价、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强化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团体标准的实施,促进金融系统良性循环。
2.制定并实施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研究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在精准识别、产业开发、扶贫保障、扶贫成效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下达一批精准扶贫标准化试点。
3.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部署,抓紧出台一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加大重点行业节能节水标准制修订力度,不断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水平。
4.大力推进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等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
(二)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围绕培育发展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新业态、新动能,有效建立新兴产业标准制修订“直通车”机制,增强政府标准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展的适应性。发布实施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加大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新材料标准的有效供给。
6.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推进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机械装备、汽车、船舶、农业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和国际标准转化,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7.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持续开展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行动”,创建消费品标准示范基地,在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化妆品、儿童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坚持以消费者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兼顾安全性、舒适性,增加个性化、高端化、高品质标准供给。
8.提升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平板玻璃、煤炭等传统产业质量标准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9.推动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物流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10.积极推动支撑城市建设的标准制修订,完善绿色建材标准,加快城镇燃气、供热等领域标准研制,助力工程建设质量提升。
(三)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11.落实《“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促进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12.开展量子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集成电路、传感器、电磁兼容等基础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究,支撑前沿领域技术创新。
13.推进智慧城市、车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关键领域标准化工作。
14.加强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利用、电能替代、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燃料电池、电力储能等标准制定。
15.推进“华龙一号”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项目,开展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加快技术、标准和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16.全面优化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四)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7.制定标准化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
18.以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19.修订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扎实做好示范区绩效考核,探索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效益评价。
20.完善现代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体系,推动国家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建设,创新农业标准化服务,推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水平提升。
21.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和乡村治理标准体系,加强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标准制修订。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点,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标准化协调发展新机制。
23.围绕雄安新区建设,探索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加强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
24.推进深圳、杭州、青岛等城市积极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试点,深化北京未来科技城中法商务区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合作。推动青岛、珠海、包头等城市开展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
二、全面推进标准化领域拓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
25.编制生态文明标准化发展行动指南,指导重点地区探索开展地方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建设。
26.开展节能标准化示范、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以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27.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制定力度,继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加强产品能效和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
28.抓好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研制。推动绿色化工、海洋、绿色矿山、石油天然气、清洁能源等领域标准制修订。
(二)增加民生标准有效供给。
29.落实《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要求,加快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评价标准制定。加强残疾人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残疾人服务和辅助器具标准制修订。推进社会保险服务、评价、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30.加强文化活动场所、文物保护、数字文化、新闻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文化领域标准研制,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竞争力。
31.落实“健康中国2030”,编制《健康中国标准化行动方案》。制定体育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促进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发展。加强卫生检疫标准化工作,有力支撑口岸公共卫生安全。
(三)推动社会治理标准创新。
32.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2017-2020年)》,加强劳动就业、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开展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公共专业技术服务等标准化提升工程。
33.修订《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34.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准化工作,完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应用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实施应用。
35.组织编制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推进矿山、化学品、消防、交通运输、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标准研制。
36.加强国家应急管理基础标准研制。
三、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
(一)发展壮大市场标准。
37.拓展团体标准试点范围和领域,总结提炼团体标准发展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培育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
38.完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和支持中介机构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在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重要产品领域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公信力、市场认可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营造“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市场氛围。
(二)精简优化政府标准。
39.落实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和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结论,加快废止、转化、整合、修订步伐。
40.在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标准争议的协调裁定机制。
41.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完善强制性标准管理制度。按照各级推荐性标准的定位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将推荐性标准限定为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
42.建立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全面清理备案标准数据,加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备案协调性审查,推进标准备案电子化,提高标准备案效率。
(三)深化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
43.制定《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对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44.推广浙江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经验,支持山东、江苏、广东、山西等地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实践,开拓标准化综合改革新路径、新模式。
45.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制定具有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优势,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标准。
46.推进设区的市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健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
47.加强基层标准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
(四)扎实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
48.强化标准化军民融合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军民融合政策,明确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程序。
49.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制定。
50.推进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力度。
51.依托现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汇聚军地专家资源,推动军民技术队伍共建共用。
四、全面推进标准国际化进程,助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建立我国国际标准化协调新机制。
52.建立中国国际标准化工作会议机制,召开首届中国国际标准化工作会议,系统布局和整体推动我国标准国际化工作。
(二)提升标准化开放合作水平。
53.深入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搭建,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体系对接兼容,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积累共识和成果。
54.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务实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在双多边经贸合作机制下的标准化合作,提升与东盟、东北亚、南亚、拉美、非洲、金砖等国家标准化机构交流与合作水平。
55.加强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在民用核能、石墨烯、铁路、智能制造、农业食品、电子医疗、老年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业、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三)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56.推进国内外标准互认工程,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铁路等领域拓展多双边互认范围,聚焦“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推动重点领域标准互认。
57.与相关国家联合制定国际标准,推动开展标准比对分析。
58.结合目标国家的适用语言和技术水平,分阶段、分步骤开展中国标准外文版的翻译工作。
59.打造一批中国标准海外应用示范工程,扩大中国标准的品牌效应。根据不同国家和产业的特点,寻找共同利益契合点,成体系地推动我国标准在海外的实施推广。
60.建立国际标准孵化库、中国标准海外应用数据库和主要产品性能指标国际标准对比数据库,推动我国更多关键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四)加大与国际组织标准化合作力度。
61.发挥ISO/IEC常任理事国的作用,积极关注、影响国际标准组织治理新模式、重大政策新发展和规则程序新变化。
62.承办好2018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杭州全会。推进中国专家竞选IEC主席,继续向ISO新加坡办公室派员。
63.推动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和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杭州)的建设。
64.进一步拓展与更多的国际组织开展标准化合作,积极参加世贸组织(WT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兽疫局(OIE)、国际植保组织(IPPC)等国际组织在标准领域的相关工作。
五、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提升,增添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标准制修订管理。
65.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无纸化、专家投票电子化、标准编审一体化。
66.严把标准技术审查关,把握标准的产业适用性、行业引领性,确保材料的完整性、程序的合规性、内容的协调性、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以及重大问题处理的一致性,不断提高标准质量。
67.严控标准制修订进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周期控制,建立标准制修订周期通报制度,开展标准报批无纸化试点,开通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68.优化创新标准立项评估模式,优先制定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标准。
69.健全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国家标准化技术文件制度。
(二)规范技术委员会运行。
70.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宣贯培训,加快出台配套政策文件。
71.合理布局、严格审查新组建技术委员会。规范技术委员会日常工作业务。
72.做好2018技术委员会考核,严格做到坚决整改一批、整改不合格的坚决暂停一批、存在重大问题的坚决撤销一批,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加大技术标准科技创新。
73.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同步。
74.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研究支持创新基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培育一批创新基地。
75.开展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建设,逐步建立完善重要技术标准的试验验证和符合性测试机制。
76.组织开展2018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
(四)夯实专业人才教育培养。
77.加强标准化教育培训顶层设计,开展国内外标准化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研究,分类组织编制标准化教育培训系列教材。
78.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支持和鼓励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方向或专业。
79.深化国际标准化教育合作,筹备组建“一带一路”国际标准化教育高校联盟。
80.推动标准化课程更多走进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
81.拓展标准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手段开发在线教育课程。探索标准化中小学科普教育。
六、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82.突出抓好标准化战略研究。委托中国工程院牵头,针对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前瞻性、全局性、根本性战略课题研究,为编制《中国标准2035》提供支撑。
83.突出抓好新标准化法贯彻。配合新标准化法实施,加强新标准化法普法宣传,抓紧对现有法规制度进行梳理,加大立改废工作力度,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
84.突出抓好“百千万”专项行动。配合质量提升年活动,动员首批城市组织企业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主动对标国际,开展比对分析、技术验证、比较试验、协同攻关和产品创新等工作,运用先进标准助力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85.突出抓好“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落实《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抓好九个重点任务和九个专项行动。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发挥标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机制保障作用。
86.突出抓好基层党建标准化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为全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探索经验、提供标准。开展以标准化手段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课题研究,开展党建标准化人才培养,建设党建信息化平台,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供标准化支撑。以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标准化队伍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五篇: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7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建设,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全面推进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持续稳定,为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以重点开展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建设
重点做好县(市、区)的平安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在广大乡村、街道、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行政区域边界、部队驻地周边和家庭、工地、寺庙、集贸市场、景区景点、文化娱乐场所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基层平安和谐稳定。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指导本部门、本系统广泛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形成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各方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不断扩大平安建设覆盖面,提高创建水平和质量。
认真贯彻中央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农村平安建设作为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确保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力量得到加强、不被削弱。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基层平安建设的好经验,结合四年一度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表彰活动,对创建平安县(市、区)成效出色的予以表彰,命名一批“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树立先进典型。上半年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继续推广平安建设好经验、好典型,研究部署通过平安建设为党的十七大的顺利召开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成功经验,整合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着眼于从苗头上发现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作用,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继续重点抓好县(市、区)以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工作网络要覆盖全社会,不留空白和死角。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年”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调处站(点)等组织网络和民间纠纷调解员、信息员等工作队伍建设,拓宽基层社情民意诉求表达和收集反馈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乡镇(街道)综治委、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责任查究等制度,查明情况,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提高调处的效率和效果,使大量矛盾纠纷在乡镇(街道)得到解决。
突出排查调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基层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在社区和村(组)加大对民间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加强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预测,深入排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增强严打整治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排查出的治安乱点,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开展治理整顿,限期解决问题、改变面貌。
继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发案上升的势头,增强群众安全感。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禁娼等斗争,坚决打击、查禁毒品犯罪和六合彩赌博、网络赌博、出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依法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颠覆与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深入推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