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在雅安撤地设市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撤地设市十年庆典上的致辞(徐孟加)
中共雅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孟加
(2010年12月30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电视机前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雅安撤地设市十年庆典和迎新年音乐会。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中共雅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雅安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共产党员、干部职工、武警官兵和人民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雅安改革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雅安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的历任领导,所有建设者、劳动者、管理者致以崇高的敬意!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雅安地区。2000年12月10日,中共雅安市委、雅安市人大常委会、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安市政协正式成立,从此掀开了雅安发展史上崭新篇章,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以蓬勃向上的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十年生态立市路,奋进跨越新雅安。十年来,我们矢志不渝地走生态立市发展道路,努力壮大经济总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雅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74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80亿元,年均增长14.9%,是雅安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2000年的2.4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5亿,增长超过5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十一五”规划的所有奋斗目标,均提前一年以上全面完成,完美收官。
十年风雨坎坷,十年艰苦卓绝。十年来,我们积极应对非典、国际金融危机、“5·12”汶川特大地震、瀑电移民工作等重大事件、重点工程的严峻考验。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如今脱胎换骨,从悲壮走向豪迈,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震后雅安更加美丽,震后雅安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瀑电库区移民工作大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从去年11月1日下闸蓄水到目前6台机组全部成功发电,奔腾的大渡河释放的丰沛能量点亮了华东地区的万家灯火。十年来,我们多方博弈,突破发展瓶颈:开展矿业秩序整治,为工业发展积累了国有的原始资本,成为全省全国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一面红旗;推进雅安电力公司改制,深化与省电的合作,形成全市电力一张网,为全市工业跨越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强的要素保障;依法对雅安制浆造纸厂实施破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信用社高效率“翻牌”,雅安有了自己的地方银行;农村公路连续三年实现千公里大跨越,高速公路、铁路、城际高铁建设齐头并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雅安全方位融入成都都市经济圈核心增长极,正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十年奋斗不止,十年硕果累累。十年来,我们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碧峰峡旅游发展模式”、“矿整模式”、“雅电模式”、“林改模式”、“流域生态开发模式”等一项项“雅安模式”冲击波,让雅安声名远扬。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低碳先锋城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
产等一项项殊荣花落雅安,“熊猫首都·生态天堂”享誉国内外,一座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正呼之欲出。
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明年是“十二五”建设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之年,是建设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突破之年,更是我们深化区域合作的“开放推进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和环境生态化的“四化”要求,在生态立市道路上继往开来,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中快马加鞭。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魅力新雅安而不懈奋斗,以优异的业绩向党的90周年华诞献厚礼!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衷心祝愿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幸福安康,诸事顺意,新年大吉!谢谢大家!
第二篇: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就“4
芦山强烈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加快进程 科学重建规划先行生态修复将放更重位置
市委书记徐孟加就“4·20”芦山强烈地震接受媒体采访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由应急抢险阶段转入过渡安置阶段的关键时刻,1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的记者,昨(11)日上午在市“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帐篷里,就全国同胞普遍关切、关注的问题集中采访了市委书记徐孟加。
徐孟加通报了我市抗震救灾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并就有关过渡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科学重建的一系列重大事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徐孟加说,随着雨季、夏季的到来,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的时间要缩短,进程要加快,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很好的条件;灾后重建坚持科学重建,规划先行,规划是纲,强烈地震后的生态修复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赖荣,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长蔡军出席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小林主持新闻发布会。
参加新闻发布会集中采访活动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川报全媒体、四川在线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记者,以及市级新闻单位人员。
严密组织,应急响应,科学高效,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这次“4·20”芦山强烈地震的整体情况及其影响怎样?
徐孟加:“4·20”芦山强烈地震是雅安历史上从190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是百年强震。在雅安的辖区范围还从来没发生过这样大的地震。
“4·20”芦山强烈地震对雅安来说,有3个主要特点:第一是灾上加灾。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雅安,伤口还未抚平,又添新伤。雅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元气还没有恢复,又遭遇“4·20”芦山强烈地震,对雅安的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第二,地震导致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和灾区人民群众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的安全。9日,省道210线铜头—灵关段崩岩灾害,造成3车损毁10人伤亡;第三,这次地震导致的财产损失巨大,而人员伤亡较小,造成了大量父老乡亲的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以及一般性损伤。
为什么这次我们父老乡亲在地震中人员伤亡比较小?震前,我们在省委的要求下,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全员的防震减灾应急演练;人民群众通过汶川特大地震,防震减灾意识非常强;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人民群众自救互救;地震发生后,各级在半小时内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各路大军奔赴灾区,灾区的基层组织立即组织了起来,千方百计施救。一系列组织严密,反应快捷、科学应对的行动,为救治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取得抗震救灾第一阶段重大胜利的第一标志,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我们从废墟中抢救出了605人,人员伤亡率是最低的,伤员死亡率是同样级别地震中最低的,伤员致残率是最低的。
雅安到现在没有对社会公布过财产损失,是因为财产损失从基层起到最终确定,是由国家级专家团队独立对灾损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估,由有关权威方面进行发布,这才是科学的、合法的、可信的。我们对损失的量难以作出估价,但是,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遭受到财产的巨大损失。
受灾群众自力更生,是过渡安置的主体,补助,是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介绍灾后重建规划以及相关的原则要求。
徐孟加:“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较之于“5·12”,除了经验的原因以外,加上科学的救灾、5年时代的进步,我们第一阶段应急抢险只用了不到10天时间就结束,随即转入了对过渡安置阶段政策的制订和基础性工作的展开。我们在“五有”“三防”基本落实,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成果的同时,及时地展开第二阶段的工作,现在政策基本确定。首先,农村和城镇的一般性损坏房屋住房,直接引用“5·12”政策;第二,农村过渡安置政策已经确定,农村从应急安置转向过渡安置;第三,城市居民过渡安置的相应工作方案很快就会出台。
过渡安置的主体,是受灾群众。无论是过渡安置的补助,还是恢复重建的补助,都是由于天灾的原因。补助,是受灾群众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一定的帮助。
城市的过渡安置,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自主分散安置,各级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于特困群体,由当地政府设法解决他们在过渡时期居有其所的问题。城市受灾群众的恢复重建政策,也将会参照“5·12”的标准,适度提高补助的额度。
过渡安置随着雨季和夏季的到来,需要加快进程,这个进程将比“5·12”的时间还要缩短。加快过渡安置进程,为我们恢复重建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
科学重建,规划先行,规划是纲,在没有规划之前,不允许随意进行重建。灾后恢复重建,首先是省上制定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和专门规划,总体规划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后立即实施。农村也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村建设的要求,做好规划,再实施重建。
防范次生灾害要贯穿到整个抗震救灾各个阶段
人民日报记者:雅安在遭遇强烈地震后,防治次生灾害有哪些措施?与“5·12”的关联如何?
徐孟加:省委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将防治次生灾害作为重要任务,我们把防范次生灾害作为这次抗震救灾的“生命工程”,将这个任务贯穿到整个抗震救灾的各个阶段,乃至恢复重建结束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从“5·12”到“4·20”,雅安是震上加震,灾上加灾。“4·20”芦山强烈地震造成的地质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显现出来。我市已经进一步采取措施,全力开展排查,专家踏勘调查,群众发动普查。目前,全市8个县区共19支地勘队伍320人,在110多个乡镇开展地质灾害寻查排查,在原有隐患1660个的基础上,新排查出946个,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总数达到2606个,威胁着近20万人的安全。现在已经纳入监控的达到2572个,每个点都有监控员、监测员,有群防群策群治体系,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组五级监测体系,同时进行全面的应急演练。
设防烈度7.5度的学校经受住了烈度为9.0度的地震考验
中国日报记者:六七月份,高考、中考的时间很快就要到来了,学生复课情况怎样?
徐孟加:全市有362所学校在地震灾害中不同程度受损,其中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和雨城区的学校受损相对比较严重。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和收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重建的学校有结构性的问题,换言之,“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雅安几乎所有重建的公共设施和政府统规统建,以及援助、援建建筑的质量,经受住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质量是优良的。马来西亚、中国红十字会和香港援建的芦山县红星村隆兴学校,设防烈度是7.5度,在地震烈度为9.0度的“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经专家鉴定,没有出现结构性问题,只需作必要的加固维修。
地震发生后,我市首先是对校舍进行了应急安全评估,并于4月25日全部完成。接着,从4月26日起,由评估转入了鉴定,力争1个半月至2个月时间内,完成全市校舍安全的鉴定工作,为灾后重建打下基础。
到5月6日,全市因地震被迫停课的329所中小学和所有年级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复课,教育部门归口管理的7所中等职业学校也实现了全面复课。同时,各县区都制定了板房教学的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等已全覆盖,心理抚慰行动也在师生中广泛展开。
灾后重建将把生态修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经济日报记者:在灾后重建中雅安对生态建设有哪些新的更高的要求?
徐孟加: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中央决策雅安的策源地开始,雅安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道路。10多年来,雅安一直秉持这个理念,运用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和成果进行建设。
雅安市第三次党代会就确立了以绿色低炭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有机中草药、高端度假、终极养老等十大生态产业,并正在发展。这次地震,我们的父老乡亲伤亡小,是世界同级地震的最低水平,可以认为,这就是我们生态建设产生的作用。这次地震给雅安造成的次生灾害中,没有一处是人为造成的灾害。
10年来,雅安的发展是又快又好。我们始终不渝高标准进行环境保护,高标准进行生态建设,都有一个过程,因此在发展上相对慢一些。但是,雅安这10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好的时期,这些都可以用雅安百折不挠取得的大量成果和事实来说明。
因此,灾后重建将进一步体现雅安生态特色的基本特点。这就是,基于雅安是四川和长江上游最好的生态屏障;是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民族和谐、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区,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障式屏障;是山区、欠发达地区、各县区都遍布红色的革命老区,是红色屏障。因此,雅安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将把生态修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灾后重建中,我们新的建筑将执行国际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我们将对生态功能区进行调整,并用比较长的时间进行修复和完善。我们期望国家把我们列入革命老区成片扶持地区,期望我们的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经济开发区,并按照产业重建、产城一体的思路进行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等等。
产业重建非常重要,本身雅安就和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差距,要和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产业支撑上有大手笔。
感谢全国媒体工作者对雅安抗震救灾工作给予的无私大爱和热情支持,热忱希望全国媒体给予雅安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切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监督,诠释抗震救灾中的雅安力量,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第三篇:市委书记撤地建市十周年庆典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撤地建市十周年。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前来参加庆典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问候!
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从此翻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十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力拼博,全市呈现出班子团结协调、对外开放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正在成为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高。2004年,全市实现GDp394.5亿元,比1994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7%,GDp增幅连续10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7亿元,比1994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21.9%;完成财政总收入34.8亿元,比1994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16亿元,比1994年增加15.2亿元,年均增长19.1%。2000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2位。
二是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业构成由1994年的30.2:36.6:33.2转变为2004年的19.4:41.8:38.8。到2004年底,全市国有企业改革面达82.7%。一部分企业在改革后成功实现了扭亏增盈。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38.3亿元,比1994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2.9%。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舜华鸭业、东江渔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裕湘面业、三味食品等5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财税、金融、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市先后引进香港华润、三九药业、青岛啤酒、大连华录、深圳博利昌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来郴投资。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是1994年的12.5倍,年均增长29.7%;外贸进出口总额1.67亿美元,是1994年的12.8倍,年均增长30%。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4年,全市新增产值过亿元的民营企业14家,民营经济增加值188.1亿元,“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经济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1994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95元增加到8567元,增长94.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06元增加到3161元,增长2.1倍。2004年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5243元,比1994年增长3.9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3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2.6平方米,分别比1994年增加21.1、10.4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59.74%,比1994年提高21个百分点。截止2004年末,全市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7万人,十年累计脱贫人口达60万人。
四是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十年来,全市共实施重大项目450个,总投资283亿元,有效地改善了**的发展环境。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至200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508公里,比1994年增加1888公里,全部乡镇和99%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全市高等级公路里程达272.7公里,11个县(市、区)已有7个通了高等级公路,居全省领先地位。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中心城区大力实施“南延东进”战略,扩容提质并举,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94年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1平方公里,人口由24.3万增加到37.8万,中心城区城市整体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建制镇由1994年的62个发展到2004年的86个。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94年的14.9%提高到2004年的34.2 %。
五是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机械化工、新型建材、旅游等七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了华润鲤电、柿竹园、钻石钨、郴电国际、长烟**分厂等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华录数码、高斯贝尔、冷杉空调、恒维电子等企业落户**。华录数码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届时**将成为全省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到2004年底,全市电力装机218万千瓦,比1994年增加192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比1994年增加113.2万千瓦。华润鲤鱼江电厂顺利投产,2004年上缴税金1.8亿元。总投资54亿元、装机120万千瓦的华润鲤鱼江电厂B厂已开工建设。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在**设立了示范基地。小水电龙头企业郴电国际在沪市成功上市。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钻石钨制品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加工基地。永兴县无中生有,通过收购废渣、废料、废液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2004年生产白银1820吨,黄金7吨,白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被授予“中国银都”称号,与“中国金都”山东招远相映成辉。医药食品加工产业来势看好,长沙烟厂**分厂联合工房改造后已形成卷烟40万大箱/年生产能力,2004年实现税收5.7亿元。机械化工产业稳步发展,郴化集团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二,华湘化工主导产品pVC糊树脂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三。建材产业规模扩大,东江金磊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不到一年时间建成,速度之快,质量之好,成为全国同行业之最。旅游产业异军突起,2004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6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210倍和221倍。**旅游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一匹“黑马”。**市、资兴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粤港澳“后花园”魅力正在显现。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28%。随着湘南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组建,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历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事业蓬勃发展,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制,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平安**”,实现了经济繁荣下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七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十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牢固树立,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涌现了胡昭程、盘振玉、何贵平、新华乡党委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形成了高速高效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十年奋斗历程,十年辉煌成就。**撤地建市的十年,是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十年;是我们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的十年;是我们战胜困难、奋力拼博的十年;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持一致的结果;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唯发展为大的结果;是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果;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提高干部素质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建市十年来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质量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化”进程还不够快,经济发展后劲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党的建设仍需加强,党风、政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辉煌的业绩已载入史册,新的创造寄望于明天。如今,我们已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肩上担子更重,身上责任更大。我们一定要勇立时代潮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重任。
一是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靠近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必须奋力抢抓新一轮世界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一点一线”区域率先加快发展的机遇以及我市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的机遇,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战略。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发展水平。要坚持“既抓传统产业,更抓现代科技;既抓地下矿业,更抓地上加工;既抓人无我有,更抓无中生有”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突出抓好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机械化工、新型建材等六大优势产业,努力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尽快把**建设成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全国出口加工基地、华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大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盘活国有资本,激发企业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形成“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基本经济格局。要积极推进以资本、土地、技术、人才为重点的要素市场改革,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能通过市场有序流动、优化配置。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团结、保护、促进的舆论环境,大力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市经济高速高效发展。
四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缩小城乡差别。尤其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始终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大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技术监督、动植物检疫防疫等五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原则,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发展的速度与加强稳定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五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同志们,回首过去,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程灿烂辉煌。让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把**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在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甘良淼
(2010年11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共同回顾光辉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展望美好未来。在这令人激动、欢乐喜庆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抚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经为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洒下汗水的历任老领导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驻抚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官兵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问候!
抚河碧水流古韵,十载丹青绘新图。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抚州撤地设市,2000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从此掀开了抚州历史崭新的一页。十年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勤劳智慧的抚州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抗击了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战胜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渡过了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开启了抚州赶超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与时俱进的新篇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业绩。
这十年,我们坚持赶超发展不动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年来,历届市领导班子在老领导、老前辈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改变抚州落后面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始终保持积极探索、不懈追求的韧劲,始终发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牢牢把握基本市情,紧紧抓住第一要务,把加快抚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全力加快赶超发展步伐,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发展高潮,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发展不断提速进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位次不断前移,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四个市,抚州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到今年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可达580亿元,是2000年的4.2倍;人均生产总值1.45万元,是2000年的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0亿元,是2000年的28.9倍;财政总收入70亿元,是2000年的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是2000年的11.4倍。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35.3:37.3:27.4调整到今年的19.8:50.4:29.8。这几年,我们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取得辉煌成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300多家发展到800多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了黎川日用陶瓷、崇仁机电、金溪香料、宜黄塑料、东乡变性淀粉、南丰南城食品加工等六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今天的抚州,经济繁荣,政通人和,我们为之而振奋!
这十年,我们坚持创新发展不守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撤地设市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始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我们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在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攻两区、建设两城、项目带动”,“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和“两抓、两化、两转变”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立足抚州实际,抓住了主要矛盾,契合了时代脉搏,推动了科学发展。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强力推进国企改革,一批企业经过改制轻装上阵,实现了新的裂变;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创业成为时代主旋律,中小企业撑起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发展活力空前释放。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市投资,一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进入抚州。特别是近两年,我市引进并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9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9个,打造了发展亮点,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发展后劲。我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9个设区市之一和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之一,近两年我市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城市、全省城市绿化先进市、浙商投资潜力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环境城市、全国绿色生态城市和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今天的抚州,活力迸发,潜力无限,我们为之而骄傲!这十年,我们坚持统筹发展不放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福银高速、鹰瑞高速建成通车,向莆铁路、杭长铁路正在加紧建设,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建现代工业新城、创文化生态名城”的定位,坚持“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的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形成了市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比2000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9平方公里拓展到50平方公里,人口由22.8万人增加到50万人。基本建成了抚州文化园、名人园、梦园、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拟岘台、汝水森林公园、凤岗河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重点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我们投资新建了抚州实验学校、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和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新校区,改造了市中心城区16所中小学,为打响抚州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思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11个县(区)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普遍前移,今年县(区)财政收入可实现县县过3亿元。同时,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计生、综治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各项工作争先创优,近两年先后有20多个全国、全省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我市的发展、变化,去年进行了连续深入的宣传报道。今天的抚州,环境优美,形象提升,我们为之而自豪!
这十年,我们坚持和谐发展不停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就业再就业、各类保险、低保救助、优抚安置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以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保障为主的惠民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增加民生投入,每年都实施了一大批惠及群众的好事实事,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06元增加到1430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55元增加到5578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00亿元增加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6.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今天的抚州,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我们为之而欣慰!
这十年,我们坚持保障发展不松懈,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打造核心党委、高效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同心同德、团结协调,共同保持了全市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党员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双签双挂”、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三包为民”等基层党建创新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科学发展、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今天的抚州,各级干部人心思进,发展合力空前增强,我们为之而鼓舞!
创业蕴含艰辛,经验弥足珍贵。十年艰苦奋斗,十年探索创新,我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始终抓住解放思想这条主线,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创造;二是必须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必须始终抓住群众利益这个根本,高度关注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四是必须始终抓住维护稳定这个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五是必须始终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激发发展活力,破解发展难题;六是必须始终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抓班子、带队伍,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
波澜壮阔十年路,风雨兼程万众行。十年来,抚州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难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夙愿梦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总结回顾十年,我们经受的挑战、走过的坎坷,付出的辛劳、洒下的汗水,受到的鼓舞、得到的支持,令人感慨万千,令人难以忘怀。我们不会忘记,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牵挂着抚州人民。记得2008年初,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亲临抚州,指导我们抗冰救灾,给了我们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今年6月下旬抚河唱凯堤决堤,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救和转移10万受困群众,未发生一人死亡,很了不起。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并指出:用48小时转移10万被困群众,无一人死亡,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李源潮部长也作出重要批示:江西抚州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大堤决堤的生死关头,救人在前、抢险在前、安置灾民在前,很好地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夺取抗灾救灾全
面胜利的坚强决心。我们不会忘记,历任省四套班子领导都非常关心抚州的发展,经常深入抚州视察指导工作。特别是省委苏书记、吴省长对抚州一直非常关心、非常牵挂,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我们加快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两年来,苏书记、吴省长就多次亲临抚州视察指导,多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苏书记指出:多位省领导下基层调研后讲,抚州市工作干得实、变化大。看来,金杯银杯不如干部群众的口碑;在视察我市抗洪救灾时又指出:抚州市委班子是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抢险救灾是及时的、得力的,市委、市政府操作力是强的,省委对抚州的班子、对抚州的工作是满意的。吴省长也指出:抚州市的发展变化在全省非常突出,这是抚州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领导的结果,思路新、魄力大、工作实、成效好,衷心祝贺!衷心感谢!我们不会忘记,历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团结协作、勤政务实,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老干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精诚合作、同舟共济,中央和省驻抚单位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用热血和汗水共同浇灌了这块土地,为抚州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会忘记,各兄弟市、友好城市十分关心抚州发展,省直部门全力支持抚州发展,经常为我们鼓劲加油、传经送宝;一大批有志之士汇聚抚州投资创业,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为抚州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每一位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抚州籍儿女,多年来鼎力支持、无私奉献,为家乡发展助力添彩。我们不会忘记,全市广大工人、农民、企业家、知识分子,为抚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忘我奉献。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尽力做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投身到项目建设、两区建设主战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抚州今天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铸就的丰碑!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再次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抚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向为建设抚州作出积极贡献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同志,向驻抚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官兵,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历史,我们心潮难平,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我们深知,抚州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扩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纪念撤地设市十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和“两抓、两化、两转变”的工作重点,奋战“十二五”,大干新十年,勇攀新高峰,再创新辉煌,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把抚州赶超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一定要在赶超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快。今后十年,是抚州赶超进位的机遇期、黄金期、关键期。我们要始终坚持赶超型发展战略不动摇,咬定目标,坚定不移、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抓好项目建设,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牢牢扭住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坚持不懈地扩总量、提质量、增后劲,力求做到发展再加速、地位再提升、实力再增强,早日达到和超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确保2020年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大步迈入小康社会。
我们一定要在富民强市之路上越走越宽。强市是责任,富民是根本。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从增强发展活力出发,引导和推动全市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创业、创新、创优、创富的伟大实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大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阻力和障碍,使各种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各种智慧潜能充分释放。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机会,保障公平效率,提高群众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强市与富民的统一。我们一定要在和谐稳定之路上越走越好。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没有和谐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多做加深理解、释疑解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鼓舞士气的工作,多做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的工作,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同心同德推进赶超发展。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始终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办好惠民实事,倾情帮扶弱势群体,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真正让全市人民共沐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烟波楼阁春如海,明日抚州更绝伦。宏伟的目标激励着我们,崇高的使命鞭策着我们。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夺取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新胜利,一定能创造出更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抚州人民的新业绩!抚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徐孟加在雅电集团调研时强调雅安模式
徐孟加在雅电集团调研时强调
一家人一条心一张网一个梦想 齐心协力深化电力“雅安模式”
雅安日报讯 带着对雅安电力事业发展和国网四川雅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电集团)成长的关心,昨(28)日,市委书记徐孟加就电力“雅安模式”实施5年来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十二五”发展展望等到雅电集团调研。徐孟加强调,一家人、一条心、一张网、一个梦想,大家要齐心协力深化电力“雅安模式”,使电力“雅安模式”走向新的成功。
市委副书记兰开驰,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剑东,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戴华强随同调研。
自2008年底确立并实施电力“雅安模式”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省电力公司)的坚强领导下,雅安电网实现快速发展,资源优势得到快速转化。截至2012年底,雅安电网规模跃居全省第5位,售电量达78.25亿千瓦时,售电规模跃居全省第6位,为雅安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同时,雅电集团成为供区覆盖全市六县二区的特一型企业,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雅电集团所辖运营固定资产规模达56亿元,较2008年增加37.6亿元,增长206%;雅电集团2012年上缴税金3.08亿元,较2008年增加2.24亿元,增长266.67%。实践证明,电力“雅安模式”是雅安电力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十二五”期间,雅电集团将在第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按照“1750”发展目标和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智能化运营“四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电力“雅安模式”,推动公司实现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为雅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提供充足、优质的能源支撑。
在听取了雅电集团的工作汇报后,徐孟加对5年来雅电集团在面临诸多困难、各种灾害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电力“雅安模式”的成功实施予以充分肯定。徐孟加指出,电力“雅安模式”5年来的光荣历程和优秀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雅电集团领导班子政治、思想、业务、队伍建设上的长足进步也是非常明显的。十分感谢省电力公司对电力“雅安模式”的实施、对雅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所给予的特别关照和大力支持。
徐孟加指出,国家电网公司和四川省电力公司领导都特别关心雅安。特别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国网公司领导坐镇四川,省电力公司领导一线指挥,迅速恢复了灾区供电,刷新了灾区电网抢修复电的“中国速度”。在灾后重建中,国网公司又给予了雅安电网大力支持,对此,雅安人倍加感恩。
徐孟加要求,雅安电网的管理要科学,运行要规范,要加快科学电价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今年底,要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执行全市统一的新的电价体系,做到同网同类同价。电力、电网、涉电经济的发展要和科学重建相匹配,要与科学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同步。
就进一步深化电力“雅安模式”,徐孟加强调,一要坚持依法依规推进;二要坚持尊重历史,遵章守约推进;三要坚持互利共赢,创新优势推进,达到“巩固、完善、规范、提升”的目的。
徐孟加还就下一步深化合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就相关具体事宜进行了安排部署。
兰开驰指出,雅电集团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电力“雅安模式”的实施,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雅电集团要和雅安共生、共荣、共建、共发展,继续为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兰开驰要求,雅电集团要充分发挥好体制和资源两个优势,不断深化、完善电力“雅安模式”;要把灾后科学重建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全面参与雅安的科学重建。在科学重建过程中,同心、同力、同向把科学重建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再立新功。
雅电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何勇表示,雅电集团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领导下,继续践行“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服务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的宗旨,扎实抓好科学重建工作,把电力“雅安模式”进一步推向纵深,不断深化内涵,创新模式,在加快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出新的更大作用。
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负责人随同调研。记者 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