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救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漳州分校朱薇丽
《追风筝的人》是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在2005年的出版市场上也是一鸣惊人之作,从出版之日开始就长期盘踞销售排行榜的前列,是一本口碑与市场皆佳的著作。我是从经常听的广播主持人那里得知这本小说,她说书中一句出现多次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令她印象深刻,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更是让她欲罢不能。听了她的隆重推荐,我立即对《追风筝的人》有了极大的阅读冲动,第二天当即买了书,看完之后心灵久久不能平复。书里的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书中主人翁阿米尔的故事是在一种淡淡的回忆的笔调下开始的,童年、阿富汗、他和哈桑,哈桑是仆人的儿子,与他如影随形。12岁那年,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他们打败了所有的对手,但是要想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替阿米尔去追风筝并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随后而至的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逼哈桑离开家门。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背井离乡地来到了美国,开始新生活。然而,多年之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此时哈桑已死却留下了一个孤儿,一番挣扎之后,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儿子,最后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阿米尔与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而哈桑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天使般的存在。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我们看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看到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看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也看到了个人情感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更看到了时代的节奏和变迁。
这本小说何以如此震撼人心,是温婉含蓄的感情,沉静中暗含忧伤的笔调还是人性的感恩与救赎,真相与谎言。在仔细品味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冒出我也有书中人物那样的感触,那是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敏感、满心嫉妒。随着阿米尔开始自我救赎,相信读者都会自问每个人都会有秘密,我们都是正直的人吗,我们都不需要救赎吗?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对自己无比苛刻。在受到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背叛最忠诚的哈桑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所作所为。他的满心愧疚和不安直到了解了身世的秘密,历尽千难万险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才最终得到了救赎。通过阿米尔,我看到人都是有有缺陷的,有时我们无法克制邪恶的念头在脑子里闪过,但是正因为有道德的约束才使我们不越雷池,和阿米尔一样犯了违心之过后需要自我救赎。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符号,它象征着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象征着正直、忠诚、友善、勇气和坚持。在书中对阿米尔
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嫉妒自私、怯懦胆怯伤害了哈桑,他在友背叛友情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部分人格,成为之后内心受煎熬的铺垫;而最后结尾处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自我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仪式!从阿米尔的角度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完整健全的人,成为他心中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是他父亲期望的那个阿米尔。而我们,每一个人难道心中对自己没有一个完美的期许吗? 我们在社会大流中被时间、金钱驱使不断的向前赶路,从不回头沉淀反思,不是我们不想停留,只是因为不可以。可能在你我的心中都有一只蓝色的风筝,它是一种目标、期望的象征,但是或许我们永远也抓不住它,因为已经断线了,而我们没有翅膀。
看过这本书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只蓝色的风筝和那些勇敢追风筝的人,而且书中充满了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阿富汗这个民族的苦难与坚毅都浮现在了字里行间,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这一幕一幕栩栩如生的描写都是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当最后阿米尔为了温暖孩子孤寂的心,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当内心涌出哈桑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并捕捉到孩子唇边的一抹微笑时,他得到了真正的救赎同时我也得到了寻找救赎的勇气。情节巧妙的设计让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我的眼前也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蓝天白云中有一只精致的蓝色风筝,下面是那个奔跑着追逐风筝的兔唇少年,他满面笑容,转身喊出那一句简单却又深刻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天空满是色彩斑斓的风筝,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风筝,我们都在勇敢的追。
第二篇:心灵的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心灵的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纠结在书中的罪恶,善良,人性,兽性……盘缠纠结成一段故事,在这故事中,谎言和信任并流,憎恶和喜爱共存,熟悉和疏离同在。
当哈桑卑躬屈膝地叫阿米尔少爷时,疏离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种族血统只是借口,文化程度只是借口,甚至人的品行也是借口,对优越感的渴望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可恰恰是这种渴望驱使了阿米尔犯下一个又一个“罪过”。那可以是阿米尔爸爸说的“偷窃”,也可以称为“自私”。
如果说偷窃是种罪,人的一生,要偷窃多少次呢。人究其一生,是否可以洗清这种罪过。与别人的竞争,甚至正当竞争,或许不能称为偷窃,或许应该称为明抢。那么明抢,是否是一种罪呢。这自然是后话了。
阿米尔能否得到宽恕和原谅,没人可以决定,正如没人决定是否可以宽恕当年阿米尔的父亲对他的欺骗。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你愿意宽恕愿意原谅了,任何理由都可以找得到的。阿米尔说得对:“但我认为,我不在乎别人的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也有过去。我全都知道,但悔恨莫及。”
没有人能够站在纯粹道德的角度去评价别人,因为人也有其卑贱的一面。因此“我凭什么指责别人的过去”。所以作者才会借拉辛汗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们只能这样,一旦人性的“恶”犯下了罪过,人应该只有去行善才能救赎这样的救赎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为了自身的解脱,这,算是“自私”吗。“自私”,是否也是一种“恶”呢。
或许说,在这样的语境里,善恶有了小大之别,然而这不是大小的问题,当一个社会都在行一种恶,有知觉地或无知觉地,其中的个人的善,只能是逆流激起的浪花。璀璨夺目感人却也无力改变现状。当善成为恶人为了减轻人们对其恶的量刑的工具时,善的存在无疑是受到了亵渎,此时的善只是成为或多活少扯下围观的看客们的愤怒的嘴角的挂钩罢了。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第三篇:心灵的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心灵的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一本书的美好,最好能让人想到童年。
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侯,在大家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侯,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成大人的时侯,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那些美好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小纠纠,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还记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确仗着自己已能说会道而邻居家的孩子还不能利落说话而硬说不是自己,并以为真得能瞒天过海。还记得一次两个小朋友闹翻了打架被老师训斥,我违心的告诉老师是那个比我小的孩子的错,原因是我也害怕那个大个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烦。而不顾那个小朋友哭着离开。还记得妈妈说和我一起张大的小孩有很严重的病而不让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总是拿很多的好吃的来唤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会不耐烦的说,你走吧,我不要和你这个病人玩耍。然后我看着他迟疑着慢慢离开我家的小院,出门的时侯抹了一把眼泪。
后来,因为读书的关系,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穷乡僻壤,来到了城市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渐淡忘了家乡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远离了童年的无知。这就是小时侯的简单直白的自私和毫无顾及的伤害。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遥远,只是我依然不能释怀,依然不能原谅。虽然他们可能已忙碌的忘了这些,再次见面后是完全与以前的隔离。我们毕竟不是当初的彼此。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复杂的让人不相信的现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保贵的美。
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前的时侯,在U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确是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要我们去求赎。
第四篇: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次心灵的洗礼
----幼师第八期90学时2班学习总结
参加“90”学时的培训的每一天都让我们充实着、成长着。在感怀学习片断精彩的同时,更感悟着未来工作的挑战。时间总是那么匆匆而过,细数这几天下来真的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普通教师与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零距离对话的机会。从而使我们扩充了知识、拓展了思路、更开阔了眼界。
在集中培训中,通过专家的引领指导和报告的深入阐述,让我们的思想得到震撼,心灵得到滋养。体会到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追寻。学会跟知识交往,但必须明确知识仅仅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在教育过程中要多一点理想与激情,多一点思考与批判,多一点责任与关心,多一点修养与情趣。名师们都把自己幼儿园的特色教育带上了讲台,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和她们成功的课堂经验为我们设疑、解疑、答疑。
在实践培训中,六位指导教师和28位学员组成了充满浓浓研讨氛围的小组合作体,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恒的财富。短短的一周里收获颇多,在此特别感谢朱小华老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徐老师和锦城中心幼儿园、青山中心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于此同时也感谢食堂的阿姨为我们提供可口、美味的饭菜,让我们在充电的同时也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刚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们听了姚晓芳老师、张司萌老师、郑瑛老师、于君芬老师、俞美仙老师、陈艾老师六位导师的教学活动展示,让我们饱食了一顿丰富的大餐,名师的智慧和特色,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为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随后学员们进行了精彩的诊断课展示,28位学员分成了6组,每组配备一位导师全程跟踪,分别进行选课、备课、磨课、优质课展示。同伴们认真准备,虚心接受导师们的建议。导师们是那么的亲切,她们不仅无私的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我们,而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我们修改教案,指导我们制作教具,亲临课堂与学员听课磨课,短短四天使我们收获满满!
黄小红老师的《神奇的线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观。黄余红老师的《轮子歌》采用了多种问答形式以及巧妙的运用了孩子们最爱的游戏环节,精彩的演绎了这节原本平淡的常规课。李桔老师的《想飞的小象》巧妙地运用了故事中有趣的情节来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开拓了思维,丰富了经验。徐园长对本次活动高屋建瓴的点评使我们对教学和文本设计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门会不断努力、不断钻研,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逐步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去。虽然培训已接近尾声了,但我们学习的热情还在继续,希望以后能多用这种平台让我们的充电、延续下去。
最后,我代表2班的学员对徐园长、朱老师以及导师们的悉心指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太湖源镇中心幼儿园:梅淇苗
2015/10/23
第五篇: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次心灵的洗礼
-----------参观鲁中监狱有感 6月22日下午,我行组织干部和新入行员工到坐落于张店的鲁中监狱参观,接受警示教育。对于这个常人一般无法涉足的地方,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些好奇又有些恐惧的。
警戒森严的大门、威武持枪的武警、高高布满电网的狱墙、一道又一道的警戒线,将这里和精彩繁华的自由世界完全隔开了。在随后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典型案例展厅,在报告厅听取了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了警示录像和服刑人员表演的节目。通过参观活动,在心灵上令人触目惊心,在思想上引起极大震撼,真切体会到了高墙与现实的反差。他们有些曾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曾经有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收入、幸福的家庭,曾经做出过突出的工作成绩、深受领导的重任和同事的信任,却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迈出了罪恶的一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导航、没有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他们辜负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也让自己陷入了欲望的深渊。此次参观鲁中监狱,警示教育意义深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完善自我,加强自身思想和道德素质修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大话,“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首先我们要纯洁端正自己的思想,纠正去除那些不好的阴暗的想法,金钱、荣誉、美梦等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正当途径去获取去实现,非正当手段获得的东西最后无非是“黄粱一梦”,甚至会演变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其次在物质享受上不要有贪欲,不要攀比,要知足常乐,要淡定,要树立和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当的消费观生活观,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是一种很美很好的境界。其三择友慎重,不要江湖义气,被人利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要多交良师益友,要善于和某些别有用心的刻意讨好的人划清界限,真正的朋友是交心共患难为你着想的人,而不是那些天天围着你请吃请喝借着所谓的哥们义气向你索取好处的人。最后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遵守国家和单位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不要错误地认为这些法律法规是束缚捆绑你的手脚的,其实它也一直在默默地保障着你的安全,让你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特别是我们这些身处与金钱打交道的高风险金融企业的员工,时刻要牢记尊章守法,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无人知晓;也不要自以为高明,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能钻法律的空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车之鉴犹可鉴。
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一直有许多挤在铁栅栏后的光脑袋在窥视着我们,羡慕抑或向往?当我们走出监狱大门时我感觉有些堵的胸口一下子轻松舒畅了。监狱外的天高高的蓝蓝的,鸟儿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自由自在地飞翔,多美好的世界啊!我突然感悟,爱惜自己,珍爱生活,并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