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

时间:2019-05-14 00:2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

第一篇: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

《学佛入门》——净空法师弘法三十年心得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亲近善师,必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如果没有忍、定、慧的基础,即从广学多闻入,其结果正如清凉大师所说:“增长邪见”。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

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

有一些同修听到要背诵经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里学呢?华严经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读经是圆修,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种法门,用什么经典,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脱,求明心见性。而读经既然是圆修的方法,所以经典的选择,份量要适中。例如“心经”一遍才三分钟,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效果。古人多半采取“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遍大约五、六个小时,以此摄心,效果就很大,积以岁月,功夫(心身清净是工夫)当然不可思议。但我们生在工业社会时代,不论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选择大部经典来读诵实在有很多困难。若能每天读经两小时,放下妄想来修“戒定慧”,已是很难得了,所以选择经典是入门第一课题。确定了经典,每天至少从头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经论暂时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来。五年以后,再看一切经论,自然能明了,因为定能开慧,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们今天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心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看一切经论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进,一生仍然不能成就。

若发心专修净土,后学恭敬介绍读诵“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大士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师)称之为无量寿经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说:“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先弘此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适中,不长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钟。在海外深盼侨胞子弟能读诵此经,因有

(一)不忘国语,(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达佛法等四大殊胜利益。念经就是念佛,经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殊胜功德,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就是忆佛,心里不起念头则已,起念都是西方极乐境界,这就是相应,就是一念,就是一心。从前善导大师,教我们念佛三个要诀:“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若是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没有会遗漏的。相反的,若是杂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参禅、又学教,又持咒、又拜忏,又做法会;心不能专注,大师说这种修法,一万人中难得有二、三人往生。我们晓得,在传记中说,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跟我们说的,不容许丝毫怀疑。而且,无量寿经所提示的修学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善导大师所提倡的专修,正好不谋而合。

佛法的修学,不管任何宗派,一定要具足理论、方法、境界三个条件。如此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我们就以本宗(净土宗)来说明。善导大师在观经

四帖疏中,提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经训,可见专修的重要。至于“专”,前面说过,就是身口意全部摄在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而发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中告诉我们说:“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说法,古来的祖师大德从来没说过,而蕅益大师却一语道破。“要解”,印光大师曾赞叹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来,为弥陀经重作注解,亦不能高出其上。”真是赞叹到极处,由此可知,要解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留意。再仔细的观察,蕅益大师说的到底有没有过分呢?我们翻阅大乘经典来研究,就会发现他说的非常真确,因为“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净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佛”。可以说,西方净土所成的是圆教“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蕅益大师的话恰当好处,一丝毫都没有疑惑。现在方向、目标都明白清楚了,这个法门究竟在佛法中是什么地位?若能阅读所有大乘经典,一定会发现,佛说一尊佛的教化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人说是银河系,有人说比这还要大,但是不论如何说,都是很广大的区域。可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区,不只是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种事实必须清楚,就会感觉到阿弥陀佛,就像诸佛世界里面的一所佛教大学的校长;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派到各地招生的负责人,劝导十方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成佛道的使者。所以,阿弥陀佛实在太伟大了,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并且,西方世界是很容易去的,不像其它诸佛世界的条件很苛刻,想去也未必去得了。这样一想,有谁不想求生西方呢?

诸位善友,我们十分庆幸,得遇此第一无上法门,誓愿见佛往生,发心专修专弘。深体彭二林之言:“此实无量劫中,希有难逢之一日也;然则遇此经者,可不宝诸。”今日缘熟,敬以此法虔诚供养与会四众,普愿同修同弘,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证圆满无上菩提!

第二篇:倓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 净空法师主讲

倓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 净空法师主讲

倓虚老法师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间开示的这个录音带,是由旧金山甘居士处得到的,感到非常希有。···

倓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

净空法师讲于圣荷西

弟子刘承符笔记

诸位同修:今天要向各位报告的是倓虚老法师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间的开示。这个录音带是由旧金山甘居士处得到的,感到非常希有。老法师在香港圆寂已二十多年,这个带子流传时间很长,辗转拷贝,音质已差了很多,不容易听得清楚。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该馆系倓老创办,我去时老法师已圆寂多年,无缘见到。倓老一生事迹在《影尘回忆录》中说得很清楚,他不愿意写传记,也不愿意把一生的事迹告诉人。大光法师是位有心人,他与倓老平日用聊天的方式请倓老讲从前的故事。听到之后都记下来,写成这本回忆录。

倓老是中年出家的,出家的过程亦相当艰苦。未出家时,他在北方开一间中药铺,铺中有一位同事是学佛的,专读《楞严》。回忆录中有一段提到此君,说他八载寒窗读《楞严》。用八年的时间在一部经上用功,很如法。有一天中午药铺生意清淡,此君在座位上打盹。在似梦非梦中看见两个人来,是他的冤家。从前因为财务纠纷,同这两个人打官司,他打赢了,那两个人一窝心就上吊自杀了。看到他们来的态度很和善,似非寻仇。来到面前就跪下了。问他们有何事,他们说:‘请求你超度我们。’他说:‘我没有能力超度你们。’他们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他说:‘好,我答应你们。’说了之后,这两个人就顺著他的肩膀升天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人来,一个是他过世的太太,一个是他死去的小女儿。两个人也是一样请他超度,他也答应,他们也顺著他的肩膀升天了。待清醒以后就把这事情告诉倓老。由此可知超度亡魂是真有的,但是要真正修行人,你确有功德,鬼神才找你,否则找你也没用,帮不上忙。

倓老出家后对当时天台宗大德谛闲法师非常景仰,即到南方观宗寺谛老座下参学,谛老也很器重他,说他的法缘在北方,将来学成之后应到北方弘法。他接受师教,后来在东北大大小小一手创办了二十多座寺庙,确实是一位有修有学的大善知识。所学虽属天台一系,但一生念佛,因为他亲眼看二十多位念佛往生的,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因此他对于念佛法门深信不疑。他老人家也是坐著走的。

佛七期间他先介绍佛法纲要,其次即谈到净土宗,他说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也比欲界天色界天福报大得多。在香港学禅的风气很盛,他举出谛老常常讲的两个徒弟的榜样,劝勉大家。一位是学禅的,知识份子,出家前曾结过婚,育有一女,对佛法非常仰慕,决心出家,拜谛老为师。其妻并不同意,但亦无法,后来即投水自杀。小女儿托由亲眷抚养。天台山是学教的,他既愿学禅,谛老即把他送到中国最著名的禅宗道场金山寺学禅。该寺又称为江天寺,建筑在长江中一个小岛上。他很有道心,精进修持,数年之后升到首座和尚。寺院中之住持相当于学校的校长,首座等于教务主任,维那等于训导主任,监院是当家师等于总务主任。他升任首座以后,归依信徒多,供养也多,贡高我慢起来,因而道心失掉了,冤家债主找上门,著了魔,说话颠三倒四,俗话说得了神精病。有一天投水自杀,被人救起,过几天又去自杀,也被人救上来。江天寺住持认为事态严重,首座和尚投水自杀,影响大众,乃派人通知谛老,请将其领回。谛老接到消息,立刻亲赴江天寺,由镇江经水路将其接回温州天台山,沿途正常无事。回到天台后,寺院亦讲身份,他曾经作过大庙的首座,所以特别给他一个单独房间,早晚上殿亦随其意。有一天未参加吃早饭,谛老叫查房唤他,扣门无人应,进门见窗户打开。回报谛老,谛老立即派人寻找,发现在半里之遥的溪中已溺毙,打捞上来,抬至庙中。此时其女哭哭啼啼赶到,谛老问她何人通知你?她说昨晚梦见父母告诉她,今天要到土地庙上任。原来观宗寺之旁新近盖了一座土地庙,谛老乃恍然大悟。他太太跳水死了之后,其鬼魂始终追随他,最初他参禅道心很强,鬼魂不敢近身,待其道心失掉,护法神离开,鬼魂乃附在他身上,他之总想跳水是被鬼迷。谛老率众在土地庙前为其作佛事超度,并对他说:我们大家为你作佛事,你也得显显灵给我们看看。话刚说完就看见一个小旋风在土地庙前旋转很久,谛老已经明白。参禅的人为什么直魔,因为清净心失掉了。贪嗔痴慢,事、可能不太严重,而念头不可有,有念头即为招魔之由。如真清净,断性亦无,他太太的鬼魂找他都找不到。谛老常常讲此公案,警惕现前修行人,心不清净即招魔难,落得这个下场,一生修行换了一个土地公。

另外说一个念佛的徒弟。谛老尚未成名,大约在四十多岁时,在观宗寺当知客僧。满清末年,教育不发达,只有私塾,小孩多不读书。谛老家境不错,读了几年书,以后即随舅氏作生意。他幼年在家乡有一个发小儿的玩伴,其家贫,未读书,学箍捋匠(北京称之为锯碗的)手艺,生活清苦,深深体会到人生痛苦,他找谛老要出家,谛老对他说:‘你不要找我的麻烦,不识字无法学经教,又年岁大更无法学五堂功课、佛事唱念,你还是回家作生意去吧。’他坚持不肯,最后谈妥完全遵照谛老所说条件。谛老即予剃度,嘱咐他不要受戒,也不要住在庙中,什么都不会,被人冷眼看待,日子也不好过,叫他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找几位护法维持他起码生活,又请一位学佛的老太太帮他烧两顿饭,并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累了,休息一会,休息好了再念,将来准有好处。他既未问有何好处,谛老亦未告诉他。他在小庙中,一句佛号念到底,大约念了三年,从不出门。有一天他出去看看朋友,晚上回来对老太太说:‘明天不要替我烧饭。’老太太未问情由,心想明天可能有人请他吃饭。次日中午饭后老太太不放心,来庙中看看,到师父房间看见师父站著,面向窗外,一手持念珠,一手沾有灰迹,仔细一看,已往生了。立刻通知护法居士。谛老得悉,马上赶来,看此情形,非常赞叹,说道:‘你总算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都不如你。’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乃是万缘放下,听师父话,没有意见,也不打折扣。他临终时,预知时至,必定一心不乱,定慧具足。

也许有人问:既然定慧具足,为什么不弘法利生?应知弘法利生要有法缘,他是箍捋匠出身,他说法谁听?他这种往生的榜样,劝导了多少人,使人见到、听到,信心增长,也是弘法。后来又发现他手里拿著八九块现大洋,可能是他从前作生意积蓄的,其目的是请同修为其办后事用,死后也不愿意麻烦人。这样的往生品位不在中下,决定是上三品。往往人家瞧不起的人真有成就,若有人恭敬供养,反而不能成就,一恭敬供养,毛病就来了,心即不清净。不识字的人都很谦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对一切人一切事真诚恭敬。一位是知识份子,参禅参了几十年,作了土地公;一位不识字,念佛念了三年,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古人常说:‘唯上智与下愚均容易成就。’上根利智者,一听这个法门马上就相信。下愚之人,决定听话,遵照奉行,没有三心二意,亦必有成就,唯独中间份子,半吊子,最难得度。佛四十九年说三藏十二部,就是为这些中等人说的。

谛老未成名时曾在温州一个小庙头陀寺当住持,庙小很穷,钟表皆无,作息时间看太阳,早晨鸡一叫即打版。寺中早晚课时有一只大公鸡也随众过堂,随著出入。中午吃饭它也随众在饭堂中把掉在地上的饭粒吃得干干净净。有一天早课完毕,大众离开,这只公鸡不走,香灯师赶它走。当时它在佛堂中大叫三声站著往生了。谛老将它以僧礼葬之后山。畜生有灵性尚知念佛往生,如人不知念佛,岂非还不如畜生吗?

我们这个道场距鸭子公园很近,公园内鸽子、鸭子、海鸥很多,它们都通人性。前几天我同几位同修早晨到附近散步,看见一只鸽子两只脚被人用绳子捆著,很紧,趴在地上,很可怜,两脚都肿了。我们把它带回来,用剪刀把绳子剪开,放它走。第二天到公园散步,又看到一只鸽子,一跛一跛的走过来,也是被绳子捆著两脚。好像是它来找我们,是不是昨天的鸽子告诉它来找我们?于是也把它清除干净。后来又有一只鸽子同样情形,也有是自己找来的,替它清除,动也不动,动物似乎都有灵性。书中记载许多动物念佛往生,并非虚构。

后面有一段说东北办学情形,当时倓老与定西法师除开办几个佛学院之外,还办了一个学校,请一位居士作校长。有一天这位校长问倓老:‘书中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何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呀?’倓老反问他:‘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有何界限,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边界在那里?’该居士想了半天,答不出来。应知自性弥陀是由理上讲的,西方净土是由事上讲的,理事无二,‘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如把此事实真相搞清楚,念佛的心就定了。所以古人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实不去是由‘理上’说的,决定生是由‘事上’说的。如执理废事,比不上谛老的箍捋匠朋友,所以佛号还是要念的。莲池、蕅益诸大德们常常警告学人,如执理,不在事上用功,一定失败,不会成功。如执在事上,不明理,古德说:‘不虚入品之功,三辈九品决定有份。’事到一定程度与理即圆融,事到什么时候融理?要心地清净时,因清净心周遍法界,那有边界?

倓老《念佛论》是大光法师笔记的,内容平实,接引初机非常好。前面三分之二广泛介绍佛法,后面讲念佛,赞叹净土,他举了三个念佛往生实例。

第一、修无师。倓老建道场之后举办一次传戒法会,请老师谛闲老和尚作得戒和尚。戒期筹备中,有一位修无师来寺发愿在戒期中照顾病人,他出家之前是作泥水匠的。住持是倓老,当家师是定西法师。过了不久修无师即来见老和尚说要走了,倓老很有修养,允其所请。定西法师沈不住气,责备他说:‘你既发心护持道场,何以没有长远心就要走呢?’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大家一听,觉得在戒期中若有此殊胜事迹,实属难得,又问他几时走,他说约在十天内,并要求当家师为其预备两佰斤柴作火化用。第二天他又来了,说今天就要走。事关紧急,于是当家师马上命人在柴房清理一间房,搭个铺,并请几位道友为其助念。有人对他说:‘修行人往生,临终都要作个诗偈,你可否也给我们留个纪念。’他说:‘我是个苦恼人,不识字,不会作诗偈,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对诸位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了之后,没有一刻钟就往生了。谛老闻知此事极为赞叹,认为这才是出家修行人的好榜样。这么潇洒、这么自在的往生,都是不识字的,可见书念多了都是障碍。

第二位是郑锡宾居士,读书人,作生意,在湛山寺归依倓老。学佛之后学讲《弥陀经》,生意不顾了,到处劝人念佛。家人很反对。有一天由外面讲经回来,对同修说:‘我要往生了,请替我租间房子,免得死在人家。’友人说:‘往生是好事,你到我家住,我没有忌讳。’于是就住在友人家,在其往生之日,几位老朋友要求他作个诗偈。他说:‘不必了,你们看我这个样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即在大家助念声中,不到一刻钟坐著走了。其弟弟来为其办后事,看此情景,颇有感悟,也专心念佛,三年后也往生了,不过没有他哥哥好,临终生病。

第三个例子是一位在家女居士,住在青岛,家境很苦,其夫在码头拉黄包车。此女居士为湛山寺信徒,每星期念佛会她都参加,在厨房担任洗碗等杂役,没有人瞧得起她。有一天早晨她对丈夫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以后好好照顾孩子。’她丈夫说:‘咱们家穷到这个样子,你还说什么风凉话。’说完拉了黄包车就到码头去了。到了中午,小孩饿了要吃饭来找妈妈,回家一看妈妈坐著不动,死了,马上跑去告诉邻居。邻居过来一看,她坐在床上,穿著整齐,端端正正,已经死了。到码头把她丈夫找回来,为其办后事。念佛会的人这才知道这位洗碗的女信徒真是一位修行人。她真是一切放下,身心清净,给我们念佛人一个好榜样。

古德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这个世界,有什么好比,有什么好争。凡是真有成就的人,与人无争,于事无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没有闲岔,没有怀疑。如认为一句佛号还不行,要加一点,尚有《净土三经》,如觉得还少,还有《净土十要》,还要再多一点,往生就未必可靠。这个法门精彩处即专与精,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古来大德的往生记录,若不能十分肯定,现在亲眼看见的事实如上所述你信不信?如你说倓老看见,我没看见,这就没有法子了。台湾四十年来念佛自在往生,约略估计不少于五百人。台湾这么一个小岛能有如此许多往生的人,真可谓之宝岛。如事实理论都清楚明白了,即下定决心念佛求往生。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都是障碍你往生的。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日草于美国西雅图市

第三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净空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净空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卷 华藏图书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华藏图书馆又一次的盛会,我们四众同修聚集在此地研究观经,善导大师的著述。善导大师是唐朝人,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对净土宗的贡献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特别是日本与韩国都深受大师的影响。日本许多修净土的道场都命名为善导寺,我们台北也有个善导寺,这个善导寺是日本人所建的,遗留下来的。我们听到这一个寺的名称,就晓得他是专修净宗,而且是依善导大师教诲为中心的净土宗。

在近代中国大陆祖庭,我们几乎都公认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的道场,这是我们最近一代的祖师。印祖所依的是阿弥陀经,尤其特别推崇的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为什么不依无量寿经,这在过去我们宣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都有详尽的说明。无量寿经虽然是净宗第一经,可是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使这部经留滞,不能流通达一千年之久,一直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出现,大经才有完善的版本。这个本子出来到现在还不到半个世纪,流通几乎已经遍及全世界了。这个是真正令人非常惊异的一桩事情,当然必定是三宝威神的加持,否则一部经流通这么快的速度,这是自古以来,我们都没有见到过的。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是净宗的根本经,也可以说它是净土宗的概论,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概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面面都说到了、都介绍到了。小本阿弥陀经它的宗旨是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所以无论莲池、蕅益大师在全经大科都判作信愿行三个大段落。劝信、劝愿、劝我们修行。而观无量寿经也是净宗重要经典之一,我们称为净土三经。

观无量寿经就是第三经,这一部经的内容是给我们说明修净土的理论,说得很详细、很明白,修学的方法。我们同修们大多数采用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出处在那里呢?就在本经。所以本经一开端是教给我们观想念佛,当中又教给我们观像念佛,最后给我们讲的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也是出在这本经上,除此之外,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因果说得很详细,补充大经三辈往生之不足。由此可知,这部经在净宗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选的本子是善导大师的注解,诸位翻开经本的第一面,大师将本经分为四个部份,也就是本经的四卷,通常称为四帖疏。在第一面的前面有一个印章,这个印章我们放大了,诸位能看得很清楚,这个印章是温哥华一位金石家,陈老居士他给我刻的。这两句话是善导大师对净宗非常有名这个偈语:‘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是善导大师说的,意思很明显,如来不止是讲释迦牟尼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在九法界里面示现成佛。为什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就是给我们讲净土法门,‘弥陀本愿海’就是讲净土法门。由此可知,诸佛度众生出轮回、了生死、成佛道,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是善导大师的名言,我们把它印在此地,特别提醒诸位同修。善导在历史上记载有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既然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这些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我们应当深信不疑。

四分里面,第一分是玄义分。这一次讲座,我不讲疏,只讲经,不讲疏。要讲这个疏,这个注解时间会很长,这个注解提供诸位同修作参考,我会把大师重要的意思给诸位作简略的报告,这样我们每一会,就是每一次的讲座都会让同修们感到,我们真正得到切身的利益。

这个一开端“先劝大众发愿皈三宝”,这个皈就是归依,为什么呢?一定要得三宝本愿威神加持,如果没有佛力加持,这个甚深无上的法门,我们怎么会懂呢?说出来诸位怎么会听呢?你会听,听得欢喜,这是佛威神的加持。我们这个道场是长年讲经的道场,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从无间断的加持。所以我没有在的时候,我们家里这些人,每个月的月中都做一次三时系念的法会,这个法会超度在这一个月当中,全世界死难的众生,我们这个意思在此地。很多人告诉我,做得很有感应,我回来告诉家里人,我说不是你们有功夫,你们修行没有什么大的功夫,那那有这么大的感应呢?这个感应是三宝加持道场,在这个道场做超度佛事,感应特别的殊胜。道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傲慢,不会说这是我了不起,不是的,是佛菩萨威神加持,一定要知道,说、听都如是。

所以善导大师一开端就先劝我们大家,你看不是他个人发愿,当然他个人也这样发愿,劝我们大家跟他发同样的愿,求三宝加持。这个偈颂总共有十四首,十四首我们把它念一念,重要的句子跟诸位说明一下。

“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这个道俗时众是指现前当时的这些大众,这一句就是说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四众弟子,各人都要发无上心,无上菩提心。因为这个法门是大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什么叫菩提心呢?底下这几句就是菩提心:

“生死甚难厌”。你能够厌离,那你真的觉悟了。世间人都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能够看破,想把它舍掉,这是真正觉悟。舍了这个世间呢,求佛法。佛法难闻,你听到;不但听到,你还非常欢喜接受,这个信是欢喜接受。这要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

“共发金刚志”,这个金刚是比喻。发的愿心永远不坏、永远不变,这叫金刚志。“横超断四流”,四流就是三界。三界里面这个欲界,欲是五欲,通常我们归纳起来,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欲界的业因。你只要这些东西不断,不管你在家、出家;不管你修学那个法门,你对于财色名食睡这五桩事情还有贪爱,你就离不开欲界,这个叫做欲界流。这个四流,第一个就是你有欲界的业因,你就超越不了欲界。上面还有色界、无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有思惑,有见惑,就是有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这个要不能断掉,这都不能细说了。见思惑平常讲得很多,有这两样,你就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出不了轮回。何况还有一个无明?所以这个四流是有见思无明。欲就是欲流这个五欲,这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你有了,你就出不了三界。此地告诉我们要把这四样东西断掉,断掉啊!那你就横超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啊!说实在话,要靠其他法门来修学,恐怕没有指望。所以唯有净土,求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让我们横出三界;横出三界怎么样呢?不需要断,带业往生,不要断也能走得了,那只有这个法门。愿入弥陀界,我们要发真正的愿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叫真正的愿心?善导大师在本经要给我们说明,我们要特别留意。

“皈依合掌礼”。皈是回归,依是依靠,合掌是恭敬。这个下面就是教给我们发愿的。‘世尊我一心’,这个讲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这一句讲的是体,讲的是性体;‘报化等诸佛’,这是讲的相,前面是体,这讲的是相,前面是性这是相。性相也可以,体相也可以,这个相里面讲的是正报,报身佛、化身佛。‘一一菩萨身眷属等无量’,菩萨是佛的眷属;‘庄严及变化’,这一句是讲的报土。前面是正报,这个地方还是讲的报土跟化佛。变化是化佛、化菩萨。‘十地三贤海’,到这个地方呢,里面包涵十方一切真善知识,皆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真正善知识跟佛一定是同心愿。佛劝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知识跟佛一样,这叫真正善知识。这包括十地三贤海。

佛法里面讲这个一,不是专一,要专一那就不平等了;它是讲的任一,任何一个。在华严里面讲到十玄门里面‘主伴圆融’,那个是主。如果我们说毗卢遮那佛是主,其他都是伴,你们想想要不要打架?现在选举立法院都打架。为什么呢?不平啊!为什么偏偏毗卢遮那佛做主?别的人不能做主啦!那佛法界里也吵翻了天啊!所以佛法是任一,不是专一。毗卢遮即佛为主,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伴;阿弥陀佛为主,毗卢遮那佛也是伴;释迦牟尼佛为主,阿弥陀佛也是伴。这个大家平等,没有话说了,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乃至于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主。我是主,诸佛菩萨都是我的眷属,都是我的伴,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主、个个都是伴,这大家平等,没有话说。所以主伴圆融,这个主是任一,不是专一。有情身上是这样分的,无情身上也是这样分的,这一个世界为主,其他世界为伴;任何一个世界都可以为主,都可以为伴,这样主伴才圆融,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下面说了:

‘时劫满未满’,这是讲的修行,修行的时劫。通常修行,从凡夫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才圆满了。没有满的呢?那修一个阿僧祇劫、二个阿僧祇劫,在菩萨的地位未满,已满的、未满的都包括在里头。智行圆未圆’,这个意思跟前面一样。‘正使尽未尽’,这个智行圆未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这个开悟,这个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那个大彻大悟,这个智行悟是圆了,这个小悟、大悟还没有圆。‘正使尽未尽’,这个正使是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有断尽的,有还没有断尽的。还没有断尽的,‘习气亡未亡’。已经断尽烦恼的,可能他还有习气,习气还在。功夫更深一层的,习气也没有了。

‘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这个证智是指证到佛菩萨的果位,已经成佛,这是证智;未证智,他还没有成佛。像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及等觉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净宗里头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些都是我们归依的对象。由此可知,这个归依的境界范围很广大,不仅仅是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刚才讲了,乃至于一切善知识,因为它底下讲:‘正使尽未尽’。这个范围包括得太大太大了。我们初发心,我们没尽;初发心,我们的习气还没有亡。所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真善知识就是统统劝人专修净土,专弘净土的,那都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这个境界范围很大。

‘我等咸归命’,这种三皈,我们在其它地方很少见,这是善导大师确实这个心量见解跟别人不一样。与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普度众生的那些接引众生的方法、手段真的相应,真相应!‘三佛菩提尊’,这个三佛菩提尊就是如来。要翻成中国意思,三是正,佛是觉,菩提也是觉,就是正觉,正等正觉的意思。‘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我们归依的目的是求诸佛如来,以圆满无碍的威神力量,冥冥当中加持我们、摄受我们。‘我等咸归命三乘等贤圣’。前面这是求佛力加持,这个地方求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求三乘贤圣加持。‘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这两句是我们求佛菩萨、罗汉加持的条件。我们有什么条件请人家加持,他真的就来加持。有些人求佛菩萨加持,求不到啊!结果是落了一场空。原因在那里?常言说得好:要如理如法。理跟法就在这两句,我们要有佛的悲心,一切心里面特别讲的是大慈悲心。慈悲是佛心,不但要发大悲心,要长时无退者,永远不退转的大慈悲心,就与佛菩萨圣贤心心相应,这个时候有求才会有感应。

‘请愿遥加备,念念见诸佛’,这个念念见诸佛就是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这两句说我们愚痴造业,在六道轮回里面受报。‘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善导大师出生的时代,是释迦牟尼佛末法的开端。末法是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善导大师距离我们一千多年,特别示现在末法,与我们的关系就特别的亲切。我们都是末法时期才听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要是最重要的法门,极乐世界往生不退成佛,在一切佛法里面是最重要的法门。‘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这个定散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方法,修学的方法,这到后面我们会说到。善导大师把这个修行分为定善、散善。‘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这一部经是大乘菩萨藏。菩萨所学的,不但是大乘,而且他属于顿教,顿教一乘。这个一乘法,佛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我们知道法华是一乘,华严是一乘,这个经也是一乘,而且是一乘顿教,那就非常非常之难得了。顿是快速,即生成就。‘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这个二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这个二尊是指这两位佛陀。他们的教诲:‘广开净土门,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我们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也要把这个法门推广,也要把这个法门,尽自己的心力教导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因此我们信愿解行要与佛相应,千万要记住。不能有一点点私心,有一点点私心,你修学这个净土,这个法门就不相应了!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像那些地方不相应呢?我们看到这个经本,往往看到本子后面印的版权所有,这就不相应了。为什么呢?就不能平等施一切,就限制住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今天无论是经书,无论是你自己的著作,只要是劝人学佛的,录音带也好、录影带也好,你印上欢迎翻印,功德无量,你的功德就真无量;你是怕人翻印的话,你这一生的时候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你把佛法限制住了,你跟佛法的心愿不一样。佛是要普度众生,我不度众生,那怎么会一样呢?拿钱来我才度你,不拿钱就不度你,这不是佛的愿望,佛是无条件的普度众生。所以你流通得愈多愈好,流通得愈快速愈好,不要去限制,这个你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这叫平等施一切。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下面它在这个玄义部门分为七段,七段我们也按它的次第来介绍,我们简单概略的介绍,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段在第三面倒数第二行。“一先标序题者”,第一段先介绍序题,他一开头就说真如广大。真如是什么呢?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真的是大。‘五乘不测其边,十圣莫穷其际’,这个说的是真的。五乘菩萨,缘觉、声闻、天人,真正有修、有学、有证的,十圣说得更具体了。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都不能很清楚、很圆满的知道。我们怎么能晓得真正究竟、圆满、明白?那是成佛的境界。佛以下不行,所以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这个十圣莫穷其际,这是给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这个真相,我们就是要想明白的,明白慢慢来不要着急。佛是真明白,佛虽然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听了还是不明白,原因在那里呢?我们自己不是那个程度。听虽然是听了,听不懂,不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不要紧,依照这方法修行,渐渐就会明白了,总会有明白的一天。先叫我们在此地建立信心,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

‘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这两句话说出来,使我们很安心。蠢蠢之心就是我们凡夫心,诸佛如来所证究竟圆满的境界,我们每一个人统统具足;只是他觉悟,我们迷惑。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为什么迷惑呢?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着,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果我们把妄想、执着去尽了,那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去掉,所以他还不能到究竟圆满;他必须把那一分妄想、执着打掉,他就圆满成佛了。由此可知,烦恼愈多,执着愈多,我们的迷就愈深,苦恼也就愈重,就这么个道理。“无尘法界”,无尘是清净极乐世界。“凡圣齐圆”,佛菩萨有,我们也有。佛菩萨觉,他有受用;我们迷,虽有,不得受用。

“两垢如如”,两是两种,垢是污染。什么东西呢?就是妄想、执着这两样东西。“普该含识”,九法界的有情众生统统都有,只是多少程度不一样。像菩萨、阿罗汉他们比较轻一点,染污得轻一点;六道众生这个妄想、执着染污得重一点。所以凡圣统统都有,就是轻重差别不同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因此佛看到我们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永远不觉悟,他老人家很有耐心,在那里等。等到那一天,你差不多可以觉悟了,给你讲了,你相信了,你点头了,他马上就来。这叫什么?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这种感。这个感呢可能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呢?那个自己那个心微微地在动,就是能够接受佛法,能听得进去,我们自己真的不知道。一遇到佛法,听得就生欢喜心,这是你这个善心已经成熟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感应非常非常的快速。

那么佛教我们,这一开端就用三檀四摄,这个文在第四页第五行‘三檀四摄’。‘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这个两句很重要。佛曾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轮回?你为什么会这么苦?这个东西别人说不出来的,世间人没有能力说出来。科学、哲学、宗教都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不能解释呢?不晓得事实真相。光是推测,推测不是事实,距离事实甚远啊!为什么这么苦?今天世界为什么这么乱?我们看到现象,这个现象是果报。是果,果必有因。你前面种了因,后面那有不结果报的道理?你要好的果报,你要种好因;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善恶果报,丝亳不爽。

檀是布施,佛给我们讲三种布施,这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就是说明我们长劫轮回的苦因,你不肯布施嘛!换一句话说,你不肯帮助别人嘛!这一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位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他来问我,我就告诉他,你相不相信佛法,他说我相信,相信就很容易了。他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你没有福报啊!你从前做的生意小,伙计都听话,你的福报小啊!你只有那么大的福报,现在你的生意做大了,做大了要大福报,你的福报没有那么大啦!所以底下人不听话啦,就这么个道理。那怎么办呢?修福。怎么个修福呢?佛教给我们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真正能修三种布施,你是与众生结善缘,你对众生有恩惠啊!众生与你有恩惠,他就是报恩来的,这个报恩来的,那有不听话呢?这个不听话的,你跟他没有恩惠。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不但是家庭里面父子、兄弟,你在这个商店里面,老板跟伙计也是这四种关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的伙计都听话的时候,都尽心尽力替你做的时候,报恩来的,你对他有恩;他来撤你台,来给你捣蛋,把你生意搞垮,报怨来的。唯独佛法把这个道理分析真的清楚、真的明了。你要你的生意发达,将来能发大财,赶紧大布施。

还有一个同修告诉我,他说奇怪,有一天我坐车,车上的人告诉我,因为我们走到汶莱大使馆,汶莱是很小的国家,人口只有二十五万人,比我们台北市差远了。二十五万人这么一个小国家是世界上首富,最有钱的国家,回教国家。他富有从那来的?石油太丰富了,产油。他就跟我讲,全世界的凡是回教国家都产油,都有钱,都富有。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啊?我说什么原因呢?佛讲的布施啊!回教的教义,他是硬性规定,回教徒每年这个收入一定要拿出十分之一来布施,他全国都布施,整个教徒们都布施,他怎么没有福报呢?当然有福报嘛!但是他们的布施只有财布施,他没有法布施,没有无畏布施;所以他虽然很富,他生活还不是很快乐、很圆满,还有很多麻烦在。佛教给我们究竟圆满幸福的生活,是要三种布施统统要修。他听我这个话听懂了,他明白了,他发心真正要做。他说我从那里下手呢?他经营的是电子工业。我说就用你自己经营的这个项目吧,你可以把佛经,可以把这些讲记做成电脑磁片,可以把这个录音的、录影的做成CD 片。你不要收钱,送给你的顾客;除了送给你的顾客之外,你能送给全世界,这个学佛的团体机构,或者是个人,你尽量的送,不要怕到时候你送光。你今天送光了,明天连本带利的都加上,决定有的,自自然然源源不断而来,你决定不要害怕。我们常讲舍得,你能舍,后头才得,不舍,后头就不得,就完了。财源要像水一样会流的,这流出去,那就流进来,不要叫它成为死水,死水就完了。何况财,要知道五家共有,不是你的。你为什么不拿来做好事?不拿来普遍利益众生呢?你能这样做,你将来的商品,在世界任何地方,你开展览作秀的时候,人家来看一定欢喜你的,你的东西不如人家,人家也欢喜你的,买你的。为什么呢?他跟你有缘嘛!就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多少人想不通,冤枉不冤枉啊!

他这次跟我去旅行,到了马来西亚看到每个地方,同修们非常热烈的欢迎,布施的啊!我们的经书、录音带免费,那个地方要,那个地方赶快送去。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方,欢迎的人非常之多,热烈的亲切招待。我说你做生意像我这样多好呢?你的生意就发达了!你就发大财了!俗话说: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这个话还不太可靠啊!缘份最重要啊!一定要与广大众生有缘,有善缘、有好缘,不要结恶缘。

今天一切法里头最善的无量寿经,最善的净宗法门,这一点我们在这十年当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观察到。自古以来任何法门经论的弘扬都很难推广,唯独无量寿经。我们提倡无量寿经才十年,八二年开始,一九八二年开始,十年这个法门能够弘遍全世界,为许许多多同修爱好欢迎,这就说出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护持的法门,一切诸佛弘扬的法门。得不到佛菩萨威神加持,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这个弘扬的速度面这么大的时候,自古以来查历史找不到,这个绝对不是我们个人的德行。我没有德行,我也不会说,在讲台上你们听到我好像说的是头头是道,我想是佛菩萨加持的。我下台就不会说话了,我见人没什么话好说的。这个是佛力加持的,不是佛力加持,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财施、法施,我们做这个CD片,做这个录音带、录影带我们要花钱,钱是财布施。内容是法布施啊!人听了之后精神振奋,他一切都不恐怖了,无畏布施啊!一桩事情三檀圆满,这个真是难得啦!真正不容易!

‘四摄齐收’,摄是接引众生的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是布施。第一个布施,布施跟众生结恩惠、结好缘,他才会听。然后下面是:爱语利行同事。佛菩萨接引众生的四个方法。我们只要把三檀四摄学会了,你这一生真的是自在幸福,你会被一切大众接受,会被一切大众欢迎,你在这个世间无往而不利。上有佛菩萨保佑你,下有一切众生爱护你、拥护你,你怎么不幸福?你怎么不快乐呢?这到那里去学呢?佛法里头才有。离开佛法学不到,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这一大段,诸位能够把三檀四摄学会了,今天第一座你就很得受用,你就晓得佛门里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知道怎么求,我知道怎么修,这个是学佛的基础、根本法。世间人先不满足他世间的需求,他还要学什么佛法?一定是先满足现前的幸福快乐,然后我们会想到长远的,我将来的幸福快乐,我建立在那里?我们看这个大师的开示,第五页第二行最后一句: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段故事必须到经文里面才看到。现在我们不浪费时间,简单的说,要考量我们将来。将来一般人讲死后,有些人,不明了的人,认为人怎么样呢?人的一生,生不平等;有人生在富贵家庭,有人生在贫穷家庭。出生不平等,生下来之后,在这一生当中也不平等。最平等是什么?死了最平等。看错了啊!死了更不平等。有的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有的下地狱受罪,怎么会平等呢?所以要知道,生不平等,活了不平等,死了更不平等,这是事实的真相。聪明人、觉悟的人,他就会想到,我在世间这个时间短暂。时间短那无所谓,将来死后时间长,那可重要,那个苦乐比现在这个苦乐要紧得多了!我们要想到真正的幸福!永恒的幸福!

韦提希夫人在这一会里面,他亲身所经历的、亲身所感受的,以及他要求佛对他的帮助。佛叫他在十方世界自己选择,他选择的是西方世界极乐净土。他这个选择,实在讲,也是代替我们选择;因为我们所受的苦难,所历的境界,跟她没有什么差别。她觉悟了,我们今天也觉悟了,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相信一定选择得很正确,连释迦牟尼佛也赞叹她选对了!选对了怎么个去法呢?他提出两句的请求:‘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两句话很重要。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说:一切法自心想生。换句话说,就是求佛教我要怎样思想才能够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师在前面跟我们讲这个法门是大乘最重要的法门。落实到实际修行功夫来讲,就是本经讲的定、散二善。定善是什么呢?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这是属于定善。这是我们真正修学的功夫。那么他这里讲的散善跟平常我们讲的正助双修的意思不同,他这个定、散二善都是正行,不是助行,这个要知道的。假如我们把它看做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那我们就看错了。它定、散都属于正行,因此这个定、散两种方法,无论修学那一种方法都能往生。修定善能往生的,修散善的,也能往生的,定、散都修那当然更好,都是决定得生。

他这个简单的注解,在这个第五面第六行‘定散二门,定即息虑以凝心。’就是一心不乱。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真正得力的时候,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这属于定善。‘散即废恶以修善’,这个散善在此,善导大师在本经里面给我们指出来的,净业三福属于散善,九品因果属于散善。可见得它真的这个散善也是正行,不是我们通常讲的助行。

‘回斯二行’,回是回向,将这两种行门回向求愿往生,这个法门容易。因为这个定、散二善人人能修,人人能得,不像其它法门,其它法门难啊!这个法门就容易,叫易行道。这个底下解释这个弘愿。‘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我们听了这一句话啊,这心就安啦!我们为什么会往生?阿弥陀佛本愿在摄受。我们靠这个。自己要具备的功夫,要用前面定散这个意思来讲呢,简单来说:一心念佛,断恶修善。一心念佛是定善,断恶修善是散善。你只要记住这两句话,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我在讲席当中讲得很多,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都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恶;所以真正修行人,不要求自利,念念利益众生,这就对了。自己前面你真的要是把它统统搞清楚了,你愈舍愈多,你财布施,纵然整个世界经济萧条,你有福报,你的衣食财用不会缺乏的。为什么呢?有福嘛!所以说,福报是真正这个世间法的主宰,不是聪明,不是智慧,不是谋略,不是这个东西。福报啊!

你们看三国的时候,刘备的儿子刘禅,大家晓得无能,智慧能力都不足。他有福报,诸葛亮替他当奴才,你看他多有福报,有福还愁什么呢?不愁。福是第一。福报从那里来?断恶修善。断恶是什么?断自私自利。一定要念念当中利益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去做,你这个福德就不可思议。这个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阿弥陀佛一定加持你,他这个力量做增上缘,所以你决定得生净土。

底下又说:‘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前面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这后面是我们不能理解;不但我们不能理解,三贤十圣菩萨他们也不能理解。何况我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所以‘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这个话说得好。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派我们去,那一边阿弥陀佛在欢迎,赶快来...,这还不成功吗?世尊叫我们去,就是教我们信愿行。我们今天明白了,信愿怎么行呢?一心念佛断恶修善,简单明了啊!只要能这样做法,那边阿弥陀佛就非常欢迎,念念光明注照你,那有不去的道理呢?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这一个大段落可以说就是大师给我们说的,讲经的因缘,能够提醒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明白这一部经典、法门的重要。生无上欢喜心来修行,真正发心,一定是尽形寿归依,我们这一生都依靠这个法门。舍此秽身,这个舍很重要,我们的身都肯舍,何况身外之物呢?那一样不能舍呢?舍是因,得是果,愈是舍,愈得的多;愈得的多,愈要舍。不要说得多了就不舍,那就坏了。为什么呢?那你所得的用完了,就又没有了。就像水一样,你永远让他流通,永远没有止境,这个好啊!不要把它堵起来,不要障碍它。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在这个乱世五浊恶世当中,我们一定会得到个人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社会它**,我和谐,天下它大乱,我太平,这才真正显示出福报。

我们就介绍经题。刚才说过善导大师重要的开示,我一定会提出来,大家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我们统统省略掉。这样我们进度可以能够提前,进度快一点。因为现在在全界各个地区,如果这个经讲得太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接受。现在人耐心不够,希望这东西愈短愈好,愈简单愈好,因此我们的长经要短讲,深经要浅讲,这是接引大众的根性。有深入的,到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讨论大师的著述。我们准备第二次或第三次,我们详细来讨论,这一次我们略说我们今天把这一段跟诸位介绍出来,使我们学习这部经典,先有了一个基础。从下一次。好!今天就讲到此地。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卷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六页,看这个下面的页续第六页第四行,这一段是解释经题。‘第二次释名者’,这个名就是经名,解释经名。‘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我们这一次印的这个经本,印得很多,同学们有需要的话,可以从柜台上,请一本带回家去。平常在家里可以看、可以读。讲经的时候来听,能够看得明白的,我们都不说了,省一点事情。要跟诸位说的大概就是此地注解里头没有注到的,必需要跟诸位报告。

这个地方的佛,跟无量寿经那个佛说,阿弥陀经也是佛说,净土三经,经题前面都有一个佛说。这个佛不仅仅是指释迦牟尼佛,单单是指释迦牟尼佛,跟其它一切大乘经没有什么两样。这个说的意思非常之广泛,是一切诸佛都说,所以这个佛说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不说净土三经的。这个意思诸位要特别的记住,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要说这一部经,都喜欢说这一部经,实在是因为这个经、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普度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如果遇到这个法门统统都能得度;不但能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这个法门就不可思议。所以一切佛必定要说,佛不跟众生说这个法门,他慈悲就不圆满。

第二个‘说‘这个字,在第七面第一行第一个字,‘说者’,这个‘说’,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最好,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的,这个说法也是专对净宗经论,这个净土三经而说的。他老人家说是‘众生成佛机熟,为说此法令一切众生一生究竟成就故。’这个是要解里面解释这个‘说’字,这个说得太好、太圆满了。是众生成佛的机会到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一生,现在成佛的机会来了。这个因缘真的稀有,真的难逢。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那里会能碰到这个机会呢?碰到一个证须陀洹的机会就不得了了,证阿罗汉的机会,那还得了吗?那一个人敢想成佛。我们没有想成佛,也不敢想成佛;但是成佛的机会到了。你要能把握这个机会呢,那就恭禧你,你这一生圆成佛道了。唯有机会到了,佛说这个法门才管用,才真正帮上忙。佛要不说这个法门,我们机会到了,成不了佛,我们机会没有到,佛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我们不相信,他也就白说了。必定是机感相应,所以这个说是畅佛本怀,这个说有喜悦的意思,非常非常欢喜说这个法门。这个意思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了,看到佛说这个法门,那种欢喜真正是非常非常的稀有。

阿难尊者一生跟佛做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这一天这么样的欢喜。这是为众生说这个法门,众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他一生当中必定圆满成就。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不是任何法门能够相比的,这个是佛说的意思,这个意思,善导大师注解里面没有。我把他补充出来。

下面说什么呢?说无量寿。无量寿这个注解,在第七面第三行。无量寿是中文的意思,梵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翻成中国意思,世尊自己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翻为无量寿、无量光。其实这个无量是一切众生,当人圆满的自性,无量是指的这个。不仅仅是无量的寿命,这个无量是真的无量,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是真实的无量。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随拈一法都是无量,一切无量里面,我们要问:那一桩事情最要紧呢?寿命。

假如说,你今天有无量的财富、无量的珍宝、无量的眷属,你没寿命,那这个无量不就全都落空了。所以一切无量当中最要紧的一个就是要有寿命。有寿命这一切无量,你才能享受得到;假如没有寿命,确实这个世界一切无量无边与你都不相干啊!所以经典的翻译,一切无量当中,为什么翻做成无量寿,道理在此。所以诸位记住,绝对不是一个单纯寿命无量;假如单纯一个寿命无量,我们没有无量的财富,寿命虽然长还要受贫穷之苦,那个日子很难过。所以是一切无量当中,是以这个寿命来做一个代表,它也是一切无量当中最重要的一种。

经里面给我们说,西方世界依报、正报无量的庄严,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小本经里面虽然说得少,但是莲池大师注解说得详细,蕅益大师也介绍得很明白,本经说得也很多。依报正报一切无量,都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流露。话说回来了,我们是凡夫,没有见性;我们虽有性德,性德是隐而不彰。彰就是明显,隐藏起来没有露出来。我们虽然没有露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他老人家修德圆满,性德圆满显露。我们到那里去享他的福;虽然享他的福,他的福就是我们自己称性之福。在享他福报当中,在西方极乐世界断烦恼、破无明,证圆满的自性。这一个度化众生圆成佛道的方法,确实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比起极乐世界都要逊色,没有像西方世界这么圆满,这个是无量寿的意思。这一段的解释,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了,我就不必多说了。

下面呢‘观’这一个字在第十面,诸位翻到第十面第四行第二个字,‘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观’,平常我们讲的观照,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把这个修行功夫分为三等,这是第三等,叫观照。什么叫观照呢?此地大师给我们说的这几句开示非常重要。是净信心,关键在这三个字。净信心就跟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是能照,实相是所照。

我们今天没有观照的功夫,你问为什么没有呢?心不清净。因此参禅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这个心实在讲太粗了!妄想执着太重了!连禅定都得不到,学教,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说大开圆解,能够将经教的真实意义体会个一分两分都不容易;不但不能体会,还有不少同修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了。他听我讲,我再问他,他回来讲跟我讲的意思完全相反。他怎么会听错呢?曲解了。这些事情中国、外国,我常常都遇到。从前我还不太容易相信,听东西会把意思听错了,果然真有。这是什么?这是心太乱了,太复杂了。可见的清净心非常重要。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净信心,信什么呢?心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所说的境界、所说的因果完全不怀疑,统统都能够接受,依教奉行这就叫净信。手在此地意思,心净信了,我们身一定做到。手是代表我们,心到,手就到,我们真的能把它做到。下面是个比喻: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处世、待人、接物,我们有智慧,我们用理性,不用感情,这叫观照。如果日常生活当中还动感情,你的照就没有了,这个观照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观照就是理性处世、待人、接物,一切事,理智做主,不用感情,这叫观照。这样子你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初步得力,你在生活里面过失就少了。所有一切过失都发生在情执里面,你能够舍掉情执,用智慧、用理性、用客观,那就不一样了。减少许许多多的过失,这是我们常讲的断恶修善,到真正功夫得力,这断恶修善才真谈得上,否则的话,你断恶修善全是感情边上事情,善未必是真善。

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就叫照住,这个观照第二层就是照住。这个照住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得禅定,得定。烦恼纵然是有,它也不起作用。这个照住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在禅宗里面得禅定,得到禅定,这个就是照住。最上层的功夫呢?叫照见。你看你们读心经,心经中国人都会念。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它照见了。照见是最上乘的功夫。在我们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是照见。由此可知,禅宗里面讲观照、照住、照见三个层次;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这个功夫成片跟观照的意思一样。讲事一心、讲理一心。其实所证入的境界是相同的,名称不相同,所以这是讲的功夫。本经教给我们这个观,这个观就是修行的方法。世尊在此地给我们讲了十六种,所以这个经也称做十六观经。十六观里面大别来分,分为三大类: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三种念佛。那一种属于观照?那一种是照住?那一种是照见呢?跟诸位说,任何一种里面都有浅深不同。

我们用持名,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功夫还没有得力,那什么都谈不上。功夫得力了,这个得力是什么样子呢?是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佛。就像此地讲的,心里面所想的、所念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忆是心里想、口里念,这个佛境界很广。就像大本无量寿经所说的,我们想阿弥陀佛,他在因地的发心求学,修行证果,发愿广度众生。我们常常想他,不知不觉自己就跟他一样。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想到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依正庄严要记住,正报里面报的,从初发心修行证果,一直到广度众生都叫正报。依报里面种种设施,提供十方大众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这样美好的一个环境,这都属于依报。庄严是主要讲的是这些,这个我们要懂。换句话说,说依正庄严就是依正庄严四个字全部的无量寿经,乃至于我们说全部的净宗经论,这四个字都包括尽了。我们心里想的是这个,我们期望的是这个,我们念的是这个。把这个世间一切尘劳烦恼不知不觉的都离开了。那为什么?不想它了嘛!不想它,自自然然它就远离了。这个时候,这个境界才叫做观照,也就是我们讲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成片是这个意思,是这个境界。

有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这决定得生,生西方极乐世界。生那一土呢?凡圣同居土。这个品位不高,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功夫更进一层,你念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真的断了。从断证功夫上来讲,他跟阿罗汉、辟支佛是平等的,但是从智慧功德上来说,那阿罗汉、辟支佛望尘莫及啊!他不能比啊!这个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功夫再上一层,这是理一心不乱,那就照见了。跟心经上的境界完全相同,照见五蕴皆空,世法、佛法都了不可得,这个是见到法身,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净土。可见得,你用观想、用观像、用持名,任何一种念佛方法,功夫都是由浅而深,都能成就。

末后是个‘经’字,这一个字,在我们讲堂里面常讲,每一部经都要说,这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前面佛说观无量寿佛,这是别题。‘经‘这个字是通题,但是大师在此地有几句说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念。在第十面倒数第四行,倒数第四行从二句看起,第一句看起也行。‘能令修趣之者’,修是修行,趣是趣向。就是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必藉教行之缘因’,这个藉就是借,要依靠教,教在此地就是讲的是经典、教科书。经典就是佛对我们的教科书。行,我们必须依照佛的教导去奉行。这个缘因,乘愿往生。乘谁的愿呢?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弥陀四十八愿帮助我们太大太大了!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彼无为之法乐’,这句不好懂。我们说得简单通俗一点,证得性德流露出来果报之乐,性德流露出来的,那就是依正庄严了。‘既生彼国,更无所畏’。到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一切恐布、颠倒、妄想都没有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不安,一个人从生到死可以说是每一天都有忧虑,都不能安稳。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如是,生在其他世界也不例外。我们这个人间没有一天安稳的,活在恐惧之中。那么其他的呢?天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没有例外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他方诸佛国土也都差不多,那里去找一个安稳处呢?找不到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真的找到了。尽虚空遍法界,唯独这一个安稳处是我们可以得到的,诸佛的报土是安稳处;但是你要不是证到大菩萨的果位,你得不到。像我们这样生死凡夫,烦恼没有能力断,想找一个安稳地方,到那里去找啊?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这一个地方,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这一处,唯独这一处,再没有第二处了。怎么知道再没有第二处呢?查遍大藏经,佛没有说还有第二处,这是我们一定要珍惜的。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离一切畏惧恐怖。

‘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这是说明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证果容易,修行证果之高超,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是大师在此地,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说的这几句,我们很受用,听了很受用。再看下面第三段,第十一页第三行。‘辩释宗旨’,辩是辩别,释是解释。什么叫宗?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必须要明了,要真正能掌握,我们修什么?假如有人问你们:你们是修净土宗的,念阿弥陀佛的,那你们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修的是什么呢?一定要知道。如果这个我们都说不出来,那就不能怪人家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盲修瞎练,修什么不知道,这个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此地大师以很简单的这个句子,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一面第五行。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是把我们修学的宗旨指出来了。观佛三昧,从第一日观一直到第十五,都是属于观佛三昧,第十六观是念佛。十六观所说的是持名念佛,所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刚才讲了: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我们念佛的目的在那里呢?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修行的宗旨。在古德判教,这个判教的意思,是判别这一部经论、这个课程应该在什么时候,排在那一个学年,那一个学期来教授,是这个意思。

佛法里面有分小乘,有分大乘。它到底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有渐教、有顿教、有圆教,它是属于那一个教?这个几几乎乎是所有古大德都公认的。这一本经典是属于菩萨藏,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是大乘佛法当中的顿教。为什么?它一生成就,不需要多生多劫的修学。它是一生圆满成就,它是顿超,不是渐修。这是第三段的意思。

第四段呢‘辩说人差别者’。这个经谁说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经有五种人说。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佛法是很符合现代所讲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它不专制,它不武断。佛说的称之为经,别人说的行不行呢?别人说的也行。只要说的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方法境界是正确的,佛都承认。你说的跟我的没有两样,是一样的,我这个称为经,你那个也可以称为经。所以经有五种人说。第一个是佛说;第二个是圣弟子所说,或学生所说;第三个不是佛弟子,天仙所说的,鬼神所说的;第五个是变化人所说的。虽然是五种人说,除佛以外,那四种人说的,必须要得佛的印证,也就是佛点头,没错,这个就可以称为经;如果没有得到佛的印证,那就不能算数。佛当年在世,请佛印证不难,现在佛不在世了。那怎么办呢?佛给我们讲了一个原则,小乘经有三个原则,叫三法印。与这三原则相应不违背,佛都承认,这是佛经,跟我说的没有两样,这个大乘法里面有一法印。这个法印,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印很重视,政府发布公告的时候一定要盖上大印,这个公告的内容是不是譬如说台北市政府的,是不是市长自己写的,没有关系,只要那个印盖上,那就是市长所颁布的。佛法也是如此,符合三法印,就等于是佛颁布的经典,我们可以信受奉行。

三法印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无常,第二个是无我,第三个是涅槃。这是小乘经所说的,绝对不能违背这三个原则,大乘佛法里头只有一法印叫实相,诸法实相。所以大乘法印比小乘法印讲得更合理了,可以说完全没有争执。实相是什么?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佛说的是事实真相,你说的也是事实真相,那怎么不是经呢?那跟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大乘经所说的是诸法实相。我们这是大乘经,这个里面所说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虚妄,都是说的事实真相。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第五段是给我们拣别定、散两门,这个是本经教给我们修行的重点。什么是定善?什么是散善?善导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很清楚,希望同修们多多的看几遍。在这一段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要特别提醒大家。第一个,这一个法门,什么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当然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事情。想想我有没有资格接受,我有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佷明白,他的解答在第十二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那些人不能接受这个法门呢?不能够修学这个法门呢?第一个是诽谤佛法的人,第二个是不相信的人,第三个是具有八难之人。这个八难只要有一个就是障碍,这个是八种。八难,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里面包含着三恶道,三恶道修学这个法门很困难,它的业障烦恼太重了。包括有长寿天,长寿天它没有机会听到这个佛法,佛前、佛后,这个世间没有这个法门,他遇不到。世智辩聪、聋、盲、喑,这个都是属于八难。他们障碍比一般人多,接受比一般人困难;但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谤法与无信。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

我们信佛,真信了吗?这个常常说啊,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这一万个念佛的人,真的能往生也不过三、五个。你要问什么原因呢?不信啊!那三、五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信啊!他不谤法,难啊!我们说这个是非说长短,批评道场,批评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常常在一块聊天,不知不觉的就是非长短,这叫谤法。几个不谤法的呢?有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问他什么都不知道?那个人不谤法?所以往往他们修行能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为什么?她不谤法,她真信。我们有意无意当中都在谤法,不知道、不觉得,还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六祖常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六根接触的都是世间过失,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在评论。诸位要晓得这个对于往生是很大的障碍,还有这种念头,还有这种行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真正想往生的人,善导大师这一句要特别牢牢的记住,决定不能轻易看过。

谤法与无信,我没有谤法,我也信,我不是无信。那是你自己的标准,不是祖师大德的标准,不是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是你自己订的标准。那个不行,必须要有很公正客观的标准,这个才行,可见得非常非常不容易,很难做到!这是说明不得往生的。那些人能往生呢?大师告诉我们的,这段文在第十三面第一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这是告诉我们,决定得生的人,决定得生的关键在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才行。还有杂念,还有妄想,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那就不是一心,这就不能往生。所以要真正求往生,这真正求往生非常重要。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面这个生死轮回的状况,我们不知道。想想这一生,从我们出生一直到今天,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心里头有没有平静过?有没有真正得到安乐过?纵然得到了,你能够保持几时?刹那流转。这个刹那流转就是眼前的轮回,轮回里头又有轮回,苦不堪言。没有机会出离,没有能力出离,今天遇到这个机缘,这个机缘是无量劫无量劫当中难得才碰到一次。我们这一生有幸碰到了,碰到了,要不知道,不知道这个利害得失,把这个机会当面错过,那实在讲是太可惜了。你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机缘,不知道到那一劫、那一生去了。这个是实话。遇到了,佛教给我们,放下万缘,我们就真的放下了,这才叫信佛。真放下了。为什么呢?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缘都是六道轮回的缘。你不放下,你就离不开六道轮回,必须把这个统统放下,我将三界六道舍掉了。这个佛七里面,主七师常常说的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警策人的,不要把这一句话当口号来看,这话是真话。要一心,一心信,一丝毫都不怀疑。乐是爱好,这个乐就是愿,信愿。我喜欢西方极乐世界,我喜欢阿弥陀佛,念念希望我能早一天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乐。求愿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就是此地的‘一心信乐求愿往生’这八个字。你具不具足,你真有这八个字,那你是决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

底下讲:上尽一形。这一形是尽形寿。我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念一天佛,我这一生决定依靠这个法门,依靠到底,决定不改变,这就对了!不要想看到参禅的人,又想去参参禅;看到学密的人,又想去念咒;看到学戒律的人,又想持戒。那你的麻烦就大了!不是其它的法门不好,任何一个法门都好,专就好,杂就不好。不能修杂了,不能修乱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尽形寿,一生就修这一个法门,决定不改变,决定不动摇。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上,在中国、外国都有,有提倡禅净双修,还有人标榜禅净密三修,难啊!实实在在是难啊!三不如一,一心称念,这是上等的机会。你早年遇到这个法门,你这一生修学,下收十念。下是什么?是缘份极少的,下等的缘份。他在一生当中没有遇到这个法门,到临命终时才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时候他善根现前了。他遇到了就能信,他就能愿也行,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当然那个功夫就少了,他念得少了,功夫念得少了。念得少为什么能往生呢?他那个时候念的那个心专、心恳切,那个力量效果比我们平常念佛的效率要大;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没有他那么恳切、没有他那么专。所以他念得虽然少,有力量,我们念得多,是散乱心,心力不集中,所以念得虽然多,还不如他念得少。可见得功夫浅深不同,乘佛愿力,这种发心、发愿、修持都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你,你一定得生。

这一段里面特别要紧的就是那一种人能生?那一种人不能生?我们必须要清楚。底下大师在这个文里面告诉我们,定善与散善。他说得佷清楚。在第十四页第五行。‘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大家从第四行看起,答曰底下:‘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他这一共有十六段,有十六观。前面的十三观是定善,三福九品是散善,就是十四、十五这两章里面是讲得是九品,这个是属于散善。底下为我们说明定善与散善的差别在那里。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定散都属于正行,不是助行。不是说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如果我们这样看的时候,这不是善导大师的意思。他这两种都是属于正行,可以说是正中之正,正中之助,这样讲法可以,都属于正行。经文里面有说,这是韦提希夫人提出来的: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韦提希夫人向释迦牟尼佛祈请修学的方法。思惟正受都是属于定善,思惟是思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刚才跟诸位说过,一定要记住。依正庄严这四个字,包括西方极乐世界的全体,包括阿弥陀佛从最初发心到成佛证果以后,建立西方世界普度众生都在四个字里面。这个不可以疏忽的,不要看到这四个字‘依正庄严’,正报身相很好,很漂亮,依报环境佷好,那就错了!那你这个看得太窄小了,太窄小了!要从他发心起,发心修行求学统统都包括在里头。

正受呢?这就是修定,所以他这个解释正受,在第十五面第一行,我们从前面第十四面最后一句念起:‘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由此可知这个几句话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就是正受,无量寿经虽然讲,没有讲一心不乱,只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那个一心称念,虽然不是明显的讲一心不乱,意思统统都有了,只是程度上有浅深不同而已,也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功夫浅深不同。所以这个一向专念,那就是一心,一心专一个方向,专注在这个方向,这样的称念才有用处,所以这才是三昧相应。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正受,就是心地真正得到安稳,真正得到平静。这个平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才平静,这个是念佛三昧现前,在本经经文上非常明显。韦提希夫人所祈请的,确实都是属于定善。散善没有人请,而是佛无问自说,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因为韦提希夫人没有祈请三福,也没有祈请九品。三福九品是佛在此地自己说出来的。

下面有一大段,这个第六大段,这段很长,也非常重要。对我们同学来说,因为我们道场,多年来都是专门宣讲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因此大家信心可以说是相当坚定。如果是初学,或者是曾经涉猎过其他的经论。俗话说:先入为主。听了很多人的意见,再听听佛在这个经上讲,免不了起了疑问、起了疑惑,这个疑是修行很大的障碍,这个很重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叫根本烦恼。我们要建立信心,一定要断疑生信。古德看我们这一部经,确实不免有看错的地方。所以善导大师在此地,开示里头劝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菩萨所说的,如果与佛讲的有出入,我们都不要听。何况菩萨以下的?这一个提醒非常重要。这个话他在此地说过两遍,就是重说,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开示。这是和会经论相违,特别给我们断疑建立信心。这个疑问从那里来的呢?就是古来的那些祖师大德说的,都是很有声望的,在历史上很有地位的那些大德,他们把经说错了。这个麻烦大了,善导大师为我们一一来辨别,指出他们错在那里;而且大师也是引经据典,不敢说我自己说。自己也许我说错了呢?举出经典来作证明。

这个里头有六段,第一段里面,在第十六面倒数第三行:‘言诸师解者’。这个从前有一些法师们对这个观无量寿经的解释,解释这个三辈,‘上辈三人’。我们把它念一念:‘言上上者’,这个上辈里头,上辈上上、上中、上下就这个三等。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这个地位就高了。‘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这些人是因为看到经上有这个句子,他就判定这个上上品往生者是四地到七地菩萨,他们往生的,才会到那个地方,就证无生法忍。上中呢‘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这个都是登地的大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从这个地方判断,他们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这个上辈下品的‘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换句话说,从古大德来看,上三品是三贤十圣去往生的,那我们凡夫没份了。再看中三辈。‘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了四果了,那当然三果才会证四果上,所以断定这个中品上生的,是三果圣人回小向大去往生的。‘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须陀洹是小乘初果。‘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换句话说,它是中三品,是小乘圣者从初果向到三果圣人,这些人回小向大,求愿往生去的。这就说明上辈、中辈,凡夫没份。下辈三人是大乘始学凡夫,这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个三品,随过轻重。这个过就是罪过,每个人造的业障不同,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

到这一句这个是诸师所说的,从前一般法师所说的。后面这一句,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未必然也。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说法。为什么不同意呢?他有道理。所以在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者’。这个来说个道理说明,绝对不是大乘菩萨、小乘圣者,不是的。这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我们看第十八面第一行‘上言’,这个‘上言’是前面讲的诸师所说的:‘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才是上品上生的。下面大师就告诉我们:‘如华严经说’,这是用华严经来解释:‘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这个分段就是六道轮回这个身没有这个苦。

‘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满’。这个须臾就是刹那之间,他就能够分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有这样大的神通能力。‘更忧何事’,他还有什么忧虑的?还要藉着韦提希夫人祈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这回事,这讲不通。‘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这是古大德把这个文看错了。我们要晓得,他在这一大篇里面,将这个上三品、中三品,根据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条一条都把它揭露出来,说明古德看法不能成立。怎么才是正确的呢?他在结论上就为我们开导了。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看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这个是他老人家下的结论:‘然诸佛大悲于苦者’。苦者是指谁呢?六道众生。六道里面最苦的是人道以下,人苦、饿鬼、畜生、地狱苦,这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特别怜悯六道当中最苦的这些众生。‘心偏愍念,常没众生’,这个六道里头,头出头没,生在三善道就好比头伸出来,像人掉在水里面,头伸出来呼吸一些空气,栽一个跟斗就栽到水底下去,就得去灌水受苦了。三善道就是水面,三恶道是水底,头出头没。‘愍念常没’,常常堕落到三恶道这些众生。‘是以劝归净土’,所以开这个法门,这才是正理,这是先从道理上来驳斥古大德看法错了。

我们心才安,信心才坚定,不至于受古人说法的影响,古大德讲这些话的人,跟诸位说都可以说是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尚且把它看错了。现在这些人如果不深入经藏细心体究,错误决定不免,那个麻烦就大了,要负因果责任。下面一段再从九品,经文里面反对批驳他们,希望我们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三卷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第五行,前面曾经说到,古大德对于本经有些偏差的看法。这些看法呢对于后来的修学人,会有一定不良的影响。善导大师在此地,一条一条为我们列举出来,指出错误的所在,使我们真正能够明了,佛度众生的苦心。

前面一段是从道理上来说,说明他们确确实实是疏忽了,错解了经义。今天第三段重举九品,以这个经义来观察,也很明显看出这个见解的错误。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是古德这样说法。

下面呢,这就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的: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那不是讲的四地至七地,他是讲三种众生。那三众生呢?底下就说得很明白了。这是本经佛说的: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这是一种众生;另一种,不能持戒修慈。这个持戒做不到,但能读诵大乘。第三,不能持戒读经。这个连读经的能力也没有,唯能念佛法僧等,那就是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不要四地菩萨,不要四地以上,这个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这个都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这个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此文证’,我们用经文来作证明。‘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得判同上圣也。’这就是说明上品上生是凡夫,不是圣人。古大德说四地到七地,我们就没份。善导大师根据经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欢喜,为什么呢?我们人人都有份。不要说是下品,上上品我们也有份,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能生上上品,诸位要晓得。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品位高下完全在持名功夫之浅深,功夫浅深怎么说呢?我们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功夫浅;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深;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那就是上品上生。可见得读诵也好,持名也好,完全在功夫,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不是随便讲,不是感情用事,推翻古大德的说法。人家引经据典,句句话都有根据,根据佛所说的,所以他的这几句好啊!

看这个法门,净土三经,九品往生是佛去世后。佛去世,佛入般涅槃以后,这个入般涅槃,大家听了不好懂,说佛去世后好懂,我们很容易明白。大乘根性的人,这个大乘是心量广大,不仅为自己,也要为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心,这是属于大乘上品的凡夫,不是圣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大乘上品凡夫呢?只要问问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为众生着想。我们得到佛法的好处了,如何把这么好的法门,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量,也是大乘凡夫。力量是要靠福报,没有那个福报不行;但是他有心,有心,我尽心尽力的去做,虽然做得很少,做得很有限,那功德是圆满的。为什么圆满?已经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可见得佛法里头修圆满功德,人人都做得到,不一定我做多少多少好事,这功德才圆满,不见得!随着个人福报的差别,只要尽心尽力,统统都是圆满功德。

底下反过来说。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看一段就行了。‘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这是讲的大菩萨们,登了地的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这是反过来,对这个说明上上品,四地到七地菩萨还要藉着一天到七天念佛的功夫,还要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才能成就,没有必要。由此显示出,确确实实是为凡夫,凡夫有份。

底下是讲上中品,上中品古德讲是初地以上,到四地菩萨,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佛在本经里面说不必受持大乘,不必就是不一定。你能够受持大乘当然好,受是什么?受是接受,持呢是我要把它做到。这个大乘,譬如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大乘。我们每天读诵,能明白经典里面的意思,把经典的教训运用在生活当中,这叫受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教训,我都把它做到,这叫受持大乘。那么上中品的人,受持不受持没有关系,这个不必受持大乘。那怎么样呢?

底下说:要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文在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那这就行了。这个比前面更容易、更简单了。这那里要初地到四地的菩萨呢?这明明是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话虽然这么说,怕的是大家又在这里发生误会。‘深信因果’,我们对于因果大概总有几分信心,若说深信呢?恐怕就未必了。为什么呢?深信一定会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没有做到,就是还信的不深。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为什么说我们信的不深呢?是我们把事实真相迷惑了。怎么迷的呢?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个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呢?那佛跟我们讲的,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我身外之物那一样是真的?我们要问了:身心世界里头,什么东西是真的呢?佛告诉我们:因果是真的。我们得的这个身体是果报,这个身体容色健康,这是属于正报;我们生活的享受,一生的遭遇,那叫依报。一饮一酌莫非前定,这是事实,谁都没有办法超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就超越了。怎么超越了呢?晓得这个身不是我。起心动念再没有这个自私自利了。业力就没有了。业力从那来的?业力从我来的。所以阿罗汉证得了无生,阿罗汉破了人我执,不再以为这个身是我了,不再以为念头是自心了。所以业力就不能转他,超越业力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了。只要有我,你就没有办法超越轮回,道理在此地。所以大乘极善上品凡夫,他们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不同;虽然他不是圣人。不要说他不是菩萨,连小乘须陀洹他也比不上。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所以在断烦恼上,比不上须陀洹,但是在见解上,他跟菩萨没有两样,跟大乘菩萨没有两样。大乘菩萨对事实真相了解,深信因果,他也了解事实真相,也深信因果,但是烦恼一品也没断,但是念头一转,起心动念为众生、为佛法。你要问他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虽然果位不高,是凡夫,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思想行为,类似大乘菩萨,他有这个见解。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为弘扬佛法,起心动念弘扬佛法,就跟诸佛菩萨相同了,这叫大乘极善。所以福慧的增长,那种广大快速都不可思议。随着他的见解、心量、作为在那里扩充,在那里扩大,深信因果。

譬如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讲的物质享受,这是果报,从那里来的呢?财布施得来的。你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发大财,前生修的财布施多,今生得的财富多;前生法布施多,这一生聪明智慧;前生无畏布施多,这一生得健康长寿。这是因果。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你要深信,你会拼命去做。为什么呢?我想得这个果报。原来这个果报是这么得来的,这叫深信。他就真干了。不谤大乘。

佛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所讲的方法就不一样,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法可说。只要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都是正法。我们应当要赞叹,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我修净土,他修禅,我就毁谤禅,赞叹我净土,自赞毁他。学禅的人,禅第一,其他的法门都不行,这个叫做互相毁谤,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互相毁谤,对于佛法的弘传有很大的伤害,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听这个人毁谤净土,那个人毁谤禅,算了都不好,我都不学了,我都不要了!所以会断绝许许多多众生在这一生学佛的机缘。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个要负责任。所以不可以毁谤大乘,对于大乘佛法我们都赞叹、都赞扬。以此善根回愿往生,这个样到自己临命终时,佛也来接引。

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二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以此文证’,这一段也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我们用这一段文来证明。‘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这是比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是大乘极善的凡夫,这个稍为次一点,他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比前面次一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再看上品下生的,上品下生呢?古德说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种性就是我们平常讲:三贤位的菩萨。这个登地是圣人,三贤十圣,这都了不起的菩萨,这是古大德的看法,可是佛在观经上不是这么说的。观经上讲:亦信因果。说实在话,前面那个上品中生‘深信’,我们看到深信的人不多。‘亦信’,我们看到很多。他也相信,相信深度不够;换一句话说,他也懂得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的。附带做一点,这叫做亦信因果,但是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发了无上心,无上心就是决心在这一生当中,求生极乐世界,知道这个人间很苦,不愿意来生再搞六道轮回,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就是上品下生,修学的样子。

我们读了这个文,真的,对于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确实增长了,晓得我们上上品、上中品难,上品下生对我们来讲不算困难,很有希望,这是真话。所以这是善导大师对于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

从这一段文证来证明,这个文在二十二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这个迎候就是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那个场面不一样。怎么场面不一样呢?这边底下说得很清楚。

在第二十三面第四行第二句:‘上上去时’,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所以你自己往生就晓得自己的品位。如果你往生的时候,看到满虚空统统都是佛来了,上品上生,统统是诸佛来迎接你。如果看到阿弥陀佛与千佛来接引你,这个数量就少了,一千尊佛来接引你,这是上品中生。如果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的是五百尊佛,这是上品下生。所以往生的时候,来欢迎你的场面不一样。场面愈大愈殊胜,那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我们希望五百尊佛来欢迎,这是真的。我们同修人人有份,要希望有千佛来迎接,那还得努力点。这个讲上辈往生。

‘次对中辈三人’,这个经文在第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看起:‘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就是中辈上品,‘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是佛在本经说的,换句话说,从佛在观经上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凡夫,这个中三品是小乘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凡夫心量是开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对这个戒律斤斤两两的在计较,要怎么样去受持,完全着相。大乘凡夫比较开放,不斤斤计较事相,这有显著的差别。下辈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造很重罪业的人,这种人临终遇善知识劝导他,他马上能够回头念佛求往生。这才真正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凡夫说的,这是讲持戒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持戒念佛。戒律很清净很谨严,不造过失,这样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

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在二十四面第一行:‘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持小乘戒这个凡夫,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一生持戒非常清净。’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戒律精严,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呢?诸位要知道,戒律清严完全是自利,没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还是小,念念求自利,没有把心量放开来,利益一切众生,功德利益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慈菩萨说得好,那个龙舒净土里面,劝我们修净土,我印了单张,印了十万张,在柜台上。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他里面引用大慈菩萨的偈子,如果我们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萨了;你能够劝一万个人,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这个功德比个人修持戒律精严,不知道要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帮助多少人成佛了,所以宣传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无量。一切大乘法中,唯独净土这个法门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什么叫最契合现代人根机呢?现代人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落空。这就是说得真实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门修学不见得能成就,这是真话。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必须要断惑才能证真,这个惑是烦恼。要说起断烦恼,那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烦恼不能断干净,你就决定出不了轮回。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断烦恼之后才能超越,没有能力断烦恼,修学一切大乘法门,只是阿赖耶里面多种一些大乘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发芽,不能开花结果。唯独这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就开花结果,圆满成就。由此可知,你宣传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那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专修专弘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真相,佛在大经上所说的,除了诸佛明了清楚之外,九界众生都不能够完全明白,这功德有多大。我们今天自己来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个迹象能看出来,你愈做愈欢喜,这个一定有利益。那没有利益,你怎么会愈做愈欢喜呢?真做的人,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愈做身体愈健康,这是花报。眼前的果报,愈做愈顺利,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这个是现前的感应。像这种感应,我们这些年来在海内外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为什么呢?有这么多好处在嘛!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了。

中品中生,大师在此地举出本经所讲的,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受持一日一夜戒是什么呢?八关斋戒。本经大师对于八关斋戒的受授,受持讲得很清楚,等到讲的时候,我特别会跟诸位介绍。一日一夜,这时间短,但是这个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利,所以我们在国外有看到一些同修,他们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修行,连读经念佛,甚至早晚十念都没有时间。忙到这个程度,他怎么修法呢?他每一个月修一天,或者修两天,利用假期。就像我们打佛七一样,念佛念一天一夜,或者念两天两夜,一个月修一次,这是属于这一种的,与观经里面讲的中品中生相应。这是受环境的逼迫不得已,善导大师说,这是佛去世之后小善凡夫。这个经文在二十四面,第四行最后三个字念起:

‘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这个佛的愿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相应,所以他必定得生。

这个底下说:‘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如果说是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讲得通。‘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说这个观经,观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同一类的经,佛是为凡夫说的,与大小乘圣人不相干,与他们不相干。佛是九品三辈,是度一切凡夫的。

底下中品下生的人,那一类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呢?经云,在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彿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这一类这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原来这个人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修行;但是,是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好人、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这样往生的。中品下生。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中品下生以上是善人,没有造罪业的,没有造罪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三品呢?就是造罪业的人。我们看看古德怎么个说法,这段文在二十五面第四行,我们看最末了这一句:‘次对下辈三人者’,这个下辈三人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个下三品,‘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这是古来大德的看法,这个看法错了。他这个看法是大乘始学凡夫,那就是前面,从上上品到中下品,那就对了,就没错了。绝对不是大乘始学凡夫,善导大师在此也是引本经来做证。他引的经文,就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第三个字看起:

‘如下上文说’,下品上生经文是这样说法:‘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这个就造的罪业轻一些,为什么呢?五逆罪他没有造,谤法的罪没有造。这个五逆谤法是最重的罪,这个罪是堕地狱的;换句话说,他这个堕地狱的罪没有造。但是饿鬼畜生的罪业,他造了,换句话说,下三品的人如果不能往生,决定堕三恶道。这个一类不堕地狱,但是堕饿鬼、堕畜生道是这样的人。‘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这是造恶业的众生。

我们再继续看下面:‘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冷静观察现代的社会,实实在在这是总说现代社会的现象。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那边造恶业,真的还没有谤法,还没有造五逆罪,除这个重罪没有造,其他的罪真的都有,都常常在犯;虽然犯了,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就有救了。虽然掉在水里,遇到船,手里抓到船,命可以保得住了。

‘下中者’,我们再往底下看:‘下品中生者,此人先受佛戒’,这个先受佛戒,无论是在家出家,我们受了戒。受了戒以后怎么样呢?受戒不持戒,破了戒。‘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什么叫不净说法呢?说法贪图名闻利养,这个叫不净说法,意思就是说心不清净,名利没有放下。说法是利益众生的,如果我在这里说法,先跟大家谈价钱,我跟你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这就是不净说法。与不净说法意义相同的,我们写书。譬如善导大师作这个观无量寿经疏,虽然不是他口说的,这个文章是他写的。假如他写这个疏,后头有版权所有,那就是不净说法。为什么呢?他要贪图利益,如果他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那他就是清净说法。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现代科技发达,除了书本之外。从前只有这个书本,现在有录音带,有录影带,有电脑磁片。假如他也要有版权,有著作权,那就统统属于不净说法,这个罪过非常之重。不净说法这个都是地狱罪业,不是好事情,你所得的利益只是眼前。你能得几何的利益?实在讲那个利益太少太少了。你能够把眼前这个小利舍掉,普遍去布施,你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了善缘,这个利益不晓得有多大,你没有办法估计。前面我曾经说过,纵然经商,我印经,我做录音带,随着我的顾客,我都赠送,你与这些广大的顾客都结了法缘。他跟你有缘,你的商品,他就喜欢买;纵然你的货色不如别人的,但是他看到你喜欢。为什么?跟你有缘嘛!人家东西比你好,他跟他没有缘嘛!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菩萨商人跟普通商人不一样,菩萨应化在各行各业,他懂得如何在他事业里面弘法利生,如在他事业里面普度有缘,这个不一样。这个利益大了,那个不是小利益。一般商人一心只为自己那点小利在斤斤计较,那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生中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多少富贵人家保不了两三代,甚至于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原因在那里呢?他这一生把福报享尽了,没有了。这一生没有再种福,布施是种福、修福、种福、积福,那你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要明白这个道理。

‘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这是讲他地狱相现前,造这些罪业的时候,必定堕地狱。大师在此地,字句很简单,但是每一句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在临终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类往生的人,也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以古大德都公认四十八愿,十八愿第一,道理在此地。极重的罪业,极苦的众生,遇到了都能得度。

我们再看下下品,那个罪业就是极重极重的,没有比这个更重。二十六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第二句:‘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是恶业造全了。五逆里面,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十恶就是杀盗淫妄,妄语,恶口两舌,贪嗔痴慢统统都有,样样具足,这个是决定堕阿鼻地狱。‘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我们俗话常讲,堕落在阿鼻地狱永不翻身,这是指这一类的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极恶的罪业都能度,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我们在讲大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确实是有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四土,三辈九品是平等的,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经典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也没有这个现象,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他那里是平等的世界,虽然你品位很低,下下品,但是你的依正受用跟上上品没有两样,受了同等的待遇。所以这个法门真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凡圣,如果不是得佛威神加持,他不可能理解。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此人若不遇善’,就是他要不遇到善知识,必定下沉,沉沦到无间地狱,他一定下沉。‘由终遇善’,由于他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七宝来迎’,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他。

下面这是大师的总结:‘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话讲得真有道理,我们今天遇到的缘好,所以我们就有机会上三品往生,遇缘不同。有人没有这个缘份,没有这个机会,临命终时才遇到,那都很幸运。有多少人临命终时遇不到,没有跟他讲,没人提醒,那他这一生就空过了。大师这个说法才真正符合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本意。这些经文,我相信同修们都很熟悉。为什么呢?你们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几乎把观经善导大师的注解,重要的全部影印在这个里面,为我们证明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确确实实是佛对我们说的。九品,从上上品我们都有份,真正肯干,肯努力真的都有份。

我们下面这几行,我们把它念下去:‘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就是大乘,发大乘心的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小乘根性的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上品的是心量思想开放的这一类凡夫,中三品的是思想比较保守谨慎,专求自利的这种凡夫,下三品是恶凡夫,无恶不作的凡夫,是这个,统统是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藉善,藉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所以下三品的人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发菩提心,见了佛才发菩提心。不是这个地方发心去往生的,这个地方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诸位说,是中品下生以上的人,不是下三品。下三品的是没有发菩提心,临终的时候,听到这一句佛号就接受、就相信,这样子去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心就发起来了。这是佛力加持,使他自性开显,菩提心出现,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

第四篇:学佛心得1600字

学佛心得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学佛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拥有智慧。佛是智慧,是觉悟,佛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佛教传入我国,在翻译经典时新造的一个字,我国古代有“弗”字,加上一个“人”字旁,代表佛是人,是一个觉悟的人,是究竟圆满觉悟的人。佛教如今被叫做佛陀教育,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教育。

小时候,在初一,元宵节,都要被父母带去寺庙上香。那时感觉很奇妙,就觉得佛寺庄严,一进去就感觉心平气和,所以喜欢跪在大殿里,瞻仰佛尊容。当时小,只是觉得佛教人向善,这样很好。我小时候就喜欢别人和气的口吻,出家人清净温和的说话声音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不喜欢人大喊大叫。

在我的理解当中,“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诲。它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岂不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以前常常觉得生活过得不好,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来有幸接触到了《了凡四训》才知道了命运的真相,命不好都是自己造的,刚开始理解的还不太深刻,后来我对照自己的命运,想了前因后果,我知道了因果的真相后,反省了自己的过错,才恍然大悟,你今生、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是前世、曾经,强加给别人的,自己痛苦的时候应该反省,曾经别人也因为自己这样痛苦,应该真心愧疚,真心帮助伤害过的人过得好,才能消除业障。

慢慢的接触佛教思想后知道学佛的人,会用一种全新的态度、佛化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有的人过的很幸福,并不是她得到的比别人多,比别人好,而是她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结局就会不同。同一件事,用感恩的心和自私的心去对待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幸福的人并不比别人得到的多,命不好的人也并不比别人过的更差,只是用错的思想去面对了,用善的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必得善报,用恶的自私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也必得恶报。

佛教导我们,我们要做个转变,起心动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我要如何帮助别人,如何为别人服务,学佛菩萨,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对下根的人的帮助,帮他转恶为善,怎么个帮法?自己做出来给人看。帮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帮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帮助别人从哪里帮助起?从自己做起,自己做个样子给人看,佛在经上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什么?表演!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表演的。我们要演善的这一面给一切众生看,让他觉悟,让他来模仿,让他来学习;如果我们演的不善,那就错了。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一切事的根本先把自己管好,就是讲修身,着重在修身。

用什么来修身?感恩的心来调心,欢喜心调心,大慈悲心调心。人怎么会生病?身体每个部分都是美好的,不能有一点点恶念,有一点恶念,就会导致人生病,人的病是什么?贪嗔痴,所以学佛,便是去除贪嗔痴,让自己永远不生病,让自己的身体一切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一切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很自在。

不去想,一切随顺,这边很好,那边也很好,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学佛学什么?学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永恒不灭、不坏、不变的;二心会变,二心是妄心,是会变、会灭、会坏的,是无常的;一心是真常的,我们求这个。《般若经》上讲得清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假的,要去追求它,就错了。它是假的,求得到求不到?求不到。

总之,以我目前的学佛与理解水平来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真正觉悟,真正以慈悲为怀。这样的一种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第五篇:学佛心得——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

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一、什么是孝道?

我们老祖宗智慧,会意字“孝”上面老子头,下边子字底,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是老一代与子一代和而为一体,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国父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继起新生命的延续。

孝道是行为上的至善,是人性义理上的准则。

二、孝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崇尚美德,而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民间流传着“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圣贤也留下了很多孝道经典,如:《孝经》《弟子规》等。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孝经》

孔子问曾子:古圣先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非常重要的道理和方法,让天下都能够和顺,人民百姓都能够和平安乐幸福美满,天下都没有怨恨,靠的是什么?后面说到,就是靠孝道的落实和圆满。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

就是动物都知道孝,民间流传着“乌鸦反哺”,“小羊跪乳”的故事。

佛家更将孝道作为其基础和根源,认为“孝”字体现了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横遍十方,竖穿三际,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真相,也就是佛说的法身。以《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为代表,大量佛经体现了孝乃佛菩萨本愿的根本意义,里面至孝的故事不胜枚举,如:释迦牟尼佛亲自扶柩为父亲送葬超度并到仞利天为母亲说法超度,特别是地藏王菩萨世世化身为孝子孝女,以念佛功德力,下地狱救度父母升天。

可见,孝乃为人的根本,更是为圣贤佛菩萨的根本。

三、如何看孝的行谊?

(一)行孝的事证(举师尊师母例子)

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二)怎样来行孝道

落实行孝分为三个层次:

1、事亲。孝敬父母(小孝)

孝敬父母,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除了物质上的供养,悉心照顾父母,重要的是要以恭敬之心,让父母高兴,让父母自在。

2、事君。忠于国家、事业、人民(大孝)

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恭敬天下父母。

3、立身。立身行德,成圣成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至孝)

忠臣节义之臣,必是出自孝道之门。

(三)孝悌忠信其义同体!

(四)从微小处看孝道

(五)大孝在于事天!

对母尽孝,对道尽忠,对人尽信义,此为孝至矣。

愿我们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引语: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一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下载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佛入门-净空法师三十年弘法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佛心得(本站推荐)

    坚定学佛信心,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下去 ——学佛心得体会 佛学初级班的学习即将结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使我对佛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体会很多,下面我就谈谈......

    夏法圣老居士学佛心得

    夏法圣老居士学佛心得——札记(一) 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谤法是非常严重非常严重的,要下无间地狱,非常厉害非常厉害。 3、最严重的罪业就是谤法。越是佛教徒越容易谤法。 4......

    六爻入门杂谈———高手谈学易心得

    六爻入门杂谈———高手谈学易心得(2008-11-15 13:39:32)(知秋一叶按:最近正在学六爻,刚好在网上看到这篇讨论帖,内容非常精彩。原文似出自龙隐论坛,是一篇精华帖,但原链接已经失......

    057原觉法师开示:《怎样学佛与如何做佛》--你会修行吗2.六根与通灵

    057原觉法师开示: 《怎样学佛与如何做佛》--你会修行吗 2.六根与通灵 接收佛菩萨的加持或与佛菩萨通灵,要用自己最敏感的部位,人只有六根可以用,每个人六根的通灵能力都是不一样......

    莲友心声一个 “80后”的学佛心得(5篇材料)

    莲友心声 一个 “80后”的学佛心得 程子伟 我叫程子伟,1988年生人,今年大四了,是个名副其实的“80后”。谈到学佛,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乐于把自己的经历和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但愿能......

    定弘法师答问:学佛的人应怎么样做,才可以帮助临终时的亲人?(附定弘师早年送往生案例)

    定弘法师答问:学佛的人应怎么样做,才可以帮助临终时的亲人?(附定弘师早年送往生案例) 问:下面冯玉琴居士的提问。说锺博士,请问临终时如果在香港医院,去世后最多一个多小时就要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