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叶氏陶瓷企业文化及陶瓷特点
湖北华叶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家居礼品陶瓷研发、设计、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拥有一支在陶瓷艺术、技艺方面拔尖的人才队伍作为产品技术开发顾问,以分公司景德镇叶氏陶瓷有限公司为依托,独立设计、自行生产系列中高档陶瓷餐具、茶具、咖啡具、办公用具,系列宾馆用瓷和中高档艺术瓷等。
公司自创立之日起,承袭叶氏家族百年的陶瓷生产史,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制造经验,产品更是入选中南海国宴用瓷,“当代国瓷”的称号让叶氏陶瓷承载着至高的荣誉,也赋予了叶氏陶瓷引领创新,超越一流的内在品质。凭借厚重悠长的陶瓷历史文化的铺垫,叶氏陶瓷快速成长为名扬海内外的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并深受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各国的喜爱。
叶氏陶瓷怀着振兴“叶氏陶瓷”和中国陶瓷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整合景德镇制瓷资源和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的行业连锁营销的经营模式,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设立品牌运营中心,在中国家居礼品陶瓷行业率先导入“陶瓷生活馆”连锁营销模式,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完善的管理、专业的指导和高品质的服务,确保合作伙伴长期受益,确保事业蓬勃发展、企业永续经营。使“叶氏陶瓷”的销售网点得到迅速发展,叶氏陶瓷生活馆在全国更是遍地开花,掀起了“健康全瓷生活用品”革命!
叶氏陶瓷,创意与质量并重,天然与时尚齐鸣,品质生活的缔造者生活之美的营造者家之幸福的点睛者
健康环保——高温烧制,最绿色的环保产品
陶瓷用品是纯天然陶泥土经过1320度高温烧制而成,高温灭菌的产品不含任何对环境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绝对100%健康安全,真正是无毒、无害、无污染、环保健康。与塑料制品相比,长期使用塑料产品会有致癌可能。
经久耐用——千年不腐,永不褪色,绝不变形变质
陶瓷拥有很强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不易与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生锈老化。
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最廉价的高档品
瓷器产品与金属产品相比,原材料成本低,物美价廉,更避免了长期摄入有害金属的可能。更无氧化变质可能。
有利储存——与“瓷”同时,最严密的储存器
瓷器的气孔极少,吸水率很低。用瓷器储存食物,严密封口后,能防止食物中水分挥发、渗透及外界细菌的侵害。
安全稳定——烈火铸就,不惧沸腾滚烫
陶瓷还拥有很强的热稳定性,传热慢,优于玻璃器皿,不会因急热骤冷而炸裂,用来盛装沸水或滚烫的食物,端拿时不易烫手。
易于打理——历久弥新,打理如此简单
陶瓷釉面光亮、细腻,不易损伤,不晕染,不脱色,易清洗。清水刷洗即可洁净如新。美观大气——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陶瓷制品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有档次、有个性、有品位,陶瓷制品上的花纹图案及色彩为高温釉彩无铅中毒危害,使用起来安全放心,个性美观,深受人们喜爱。
第二篇:陶瓷生产过程特点
一、陶瓷生产过程的特点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投入原料开始,一直到把陶瓷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在陶瓷生产过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陈腐、坯件的自然干燥过程等。还需要借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合。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同时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按生产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隧道窑虽然是连续生产,但其速度尚不能与成型工艺的流水作业线相配合,需要做存坯、装坯和装窑等一系列烧成准备工作。工艺陈设瓷的生产更是带有浓厚的手工作坊式色彩,缺少工业化生产的规模与条件。因此进行工艺革新,实现连续化生产,对于提高陶瓷工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陶瓷工业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的习惯观念认为,技术不是这个行业的主要因素,因而忽略了对其的技术改造,再加上国家资金有限,陶瓷工业技术装备长期处于落后状况,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低,大部分机械设备只相当于先进制瓷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有的甚至处于二三十年代水平;彩绘、检验、包装等工序还依靠手工操作。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包括基本作业时间、多余时间和无效时间。陶瓷生产的周期较长,从矿山采掘、原料处理、产品成型、锻烧到销售,工序多,过程长,但在陶瓷生产周期中,真正利用的基本作业时间所占的比重是不大的,一般在30%一40%左右,时间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减少或消除作业中的多余和无效时间,增加基本作业时问的比重,这是陶瓷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于在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去缩短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等消耗量大。石膏模型是采用可塑法或泥浆法成型坯件的重要辅助材料,其强度较低,耐热性差,使用寿命较短,所以在陶瓷企业中消耗量很大。由于废石膏的利用尚未得到满意解决,给厂区环境带来了影响。匣钵是陶瓷制品在烧成工艺中作为承烧物的耐火材料制品,匣钵的使用次数一般在10—15次,匣钵质量的低劣往往造成制品变形、落渣、火刺等一系列缺陷.因此,如何提高石膏模和匣钵的质量,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以及解决废石膏模和匣钵的利用问题,是值得陶瓷企业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陶瓷生产过程中,坯体瓷化、釉层玻化需在1000℃左右高温条件下进行,日用陶瓷和电工陶瓷的烧成更需要在1300℃以上,加上各种机械和电器也需要消耗能源而获得动力.因此,陶瓷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统计,陶瓷工业生产成本中,燃料要占30%以上,在我国,用于燃料的平均成本费用更高达40%。居各项成本的首位。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此外,在陶瓷生产操作过程中,运输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如:球磨机的装料、榨泥机的卸料、坯泥及半成品的运输、制件的成型上釉等等。这就要求陶瓷企业一方面在厂址选择、空间布置、厂内运输线路的安排等方面力求合理,尽量减少运输量,另一方面力求实现陶瓷企业运输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成型修坯车间应装有吸尘器,避免粉尘污染。榨泥机排出的废水应尽量回收,反复使用,废匣片、废瓷片也应尽量回收粉碎,继续使用。
8.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如陶瓷企业几乎都有原料、成型、烧成、彩绘、包装与机修等车间和工段,这就使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低下。今后,必须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改造我们的陶瓷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向组织结构合理化要潜力。
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陶瓷企业生产过程能顺利进行,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使整个陶瓷生产过程的各工艺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和各道工序之问都互相衔接,密切配合,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量最小,效益最高。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注意按下列要求组织陶瓷企业生产过程: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即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工艺阶段、各个工序之间的移动,在时间上是紧密衔接的、连续的,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中断现象。也就是说在整个陶瓷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没有或很少要停顿与等待现象。保持和提高陶瓷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可以更好地利用物资、设备和生产面积,减少产品在停放等待时可能发生的损失;有利于改善产品的质量。
陶瓷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生产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制泥工艺过程产品单一,属大量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对象属于连续不断的流动状态,但生产操作中运输工作占很大比重,原料的停放、等待时间较长。成型工艺阶段多属小批量生产,产品品种规格较多,劳动对象处于周期、轮番地连续状态。焙烧工艺过程主要是在窑炉中进行的,坯体成批送入,成品成批输出,处于周期性的连续生产状态。
针对陶瓷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搬运工作量大的特点,要保证和提高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首先,在企业和车间内部要有一个符合工艺路线次序的总体布置,使生产流程所经过的路线尽量短,减少厂内运输距离和时间;第二,要提高运输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减少工人搬运量;第三,要作好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和日常生产服务工作,减少停工待料时间。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即在整个陶瓷生产过程中,基本生产过程同辅助生产过程之间,生产各个阶段、各个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组织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必然结果。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以充分利用陶瓷企业的人力、设备和生产面积,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停放等待时间,保证各个环节均衡地、成套地出产产品。
为了保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在工厂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时,就要正确规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机器设备、各工种工人在数量和生产能力方面的比例关系。在陶瓷生产中,各环节之间应保持的比例关系有:坯料制备能力与坯体成型能力,坯体成型能力与生坯干燥能力,成型能力与烧结能力,白瓷制造能力与彩绘能力,生产过程的各种设备能力,设备维修同基本生产。原燃材料提供能力与基本生产需要,工艺过程与检验过程、运输过程之间的比例等等。
比例性对于陶瓷企业的设计,现有工厂的技术改造,各种生产设备的革新。生产计划的安排和日常生产的组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陶瓷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采用、产品结构的变化、质量的提高、原材料条件的变化和工艺革新等等,都会改变原来的比例关系,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生产组织工作,及时调整各种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建立新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保证陶瓷企业生产的发展。3.生产过程的节奏性。节奏性亦即均衡性,是指生产过程从投料到最后完工产品入库,各阶段、各工序生产都能保持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或递增数量的产品,避免前松后紧,即月初完不成任务,月末加班加点突击完成任务那种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均衡地进行生产,能够充分利用设备和人力,防止突击赶工,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避免资金积压和各种损失浪费,还有利于安全生产和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应当体现在原材料投入、生产和出产产品三个方面。出产节奏性是计算原科、坯料投入以及生产节奏性的基础,而投人节奏性和生产节奏性又是出产节奏性的可靠保证。因此,陶瓷企业要加强计划组织工作,使各个生产环节协调进行,注意及时投料、及时成型和及时焙烧,以及日常生产准备和生产控制。
4.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即各个阶段、各个工序之间平行交叉地进行作业,它们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并存的。不仅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如陶瓷生产中的原料处理、成型、焙烧是平行地进行工作,而且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基本生产环节和辅助生产环节也是平行地进行工作。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对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合理使用生产设备和仓库占地面积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实质上是为了使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得到进一步体现而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必须保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否则,即使个别设备或人力的不足,都会形成薄弱环节,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指生产过程适应市场多变的特点,能灵活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一个企业要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除了要达到前面四项基本要求外,还应有生产过程适应性这一要求。即当产品品种发生变动时,就可以用最少的投资,以最快的速度,灵活地调整生产过程,以便顺利而及时地转人新产品的生产,否则,便会因产品陈旧过时而被淘汰。
由于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陶瓷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迫使陶瓷企业要不断发展新产品,而不能不考虑产品的变动这个因素对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带来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为了增强适应性,陶瓷企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能力,不断使产品更新换代,还必须采用计划评审法、成组工艺和多品种混流生产等先进的生产组织方法,采用适应性强的机器设备以及柔性生产制造系统,以适应生产变动的需要。
从以上阐述的合理组织陶瓷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平行性和适应性这五项基本要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和平行性是实现连续性的前提。而比例性、平行性和连续性又是实现节奏性的前提。因此,在组织陶瓷生产过程时,必须对上述基本要求全面加以综合考虑。
原料工序:坯釉原料进厂后,经过精选、淘洗,根据生产配方称量配料,入球磨细碎,达到所需细度后,除铁、过筛,然后根据成型方法的不同,机制成型用泥浆压滤脱水,真空练泥,备用;对于化浆工艺,把泥浆先压滤脱水,后通过加入解凝剂化浆,除铁、过筛后备用;对注浆成型用泥浆,进行真空处理后,成为成品浆,备用。
成型工序:分为滚压成型和注浆成型。然后干燥、修坯,备用。
烧成工序:在取得白坯后,入窑素烧,经过精修、施釉,进行釉烧,对出窑后的白瓷检选,得到合格白瓷。
彩烤工序:对合格白瓷进行贴花、镶金等步骤后,入烤花窑烧烤,开窑后进行花瓷的检选,得到合格花瓷成品。
包装工序:对花瓷按照不同的配套方法、各种要求进行包装,即形成本公司的最终产品,发货或者入库。
第三篇:陶瓷论文
姓名:王刚 学号:PB11203289
陶瓷制作与鉴赏
——陶瓷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这学期有幸能够上王祥老师的《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在学习过程中王老师教了我们许多关于陶瓷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歌窑的故事更加令我着迷;其实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应该就是去陶艺中心实践了吧,能够把自己脑袋里想的东西做出来绝对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下面我将从陶瓷的制作和鉴赏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般一件陶瓷作品要经过九个步骤才能成型。第一是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第二是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第三是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第四个是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第五是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第六步是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第七步是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第八步是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最后一步是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我们在陶艺中心是直接从拉坯开始的,使用的陶土都是老师认真加工后的。刚开始由于眼高手低做出来的作品都不好,后来我从最基本的形状做起,然后在上面加一些装饰,因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工人师傅们很容易就做出各种形状,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工人师傅已经有很多经验了,我们是初学者应该从最简单的做起。虽说如此还是有几名同学做的作品非常成功,让人羡慕。我们作品经过晒坯后用朱红色和藏青色上了色,最后上了釉。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做了几个作品,虽然不完美,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我们谈完制作后再谈谈陶瓷的鉴赏。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为此我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做了一个小总结。
第一个方法是观胎辨釉也就是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第二个方法是观察造型即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方法是辨别款识即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很开心和激动不已。感谢此次指导我学习的王老师,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来为我们指导,作为一个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于能修这门课程深感荣幸,此次陶艺制作课是我大学以来最快乐的公选课经历!
第四篇:陶瓷实验
《陶瓷工艺原理课程实验》
指导书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复合材料实验室
目录
《陶瓷工艺原理实验》指导大纲 „„„„„„„„„„„„„„„„„„„(2)实验一球磨机磨细粉料 „„„„„„„„„„„„„„„„„„„„„„(3)实验二干压成型制备坯件„„„„„„„„„„„„„„„„„„„„ „(6)实验三陶瓷坯体的烧结 „„„„„„„„„„„„„„„„„„„„„„(9)实验四陶瓷制品体积密度的测定„„„„„„„„„„„„„„„„„„(11)
《陶瓷工艺原理实验》指导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必修环节。内容包括熟悉陶瓷生产原料性质、坯体工艺基础、性能测试基础及陶瓷生产过程主要流程;以陶瓷制品的组成、结构、性质、工艺之间的关系为纲,熟悉和掌握陶瓷材料生产的共同性规律及特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为:
(1)使学生熟悉陶瓷生产中共同性的工艺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理解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2)能够从技术与经济角度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3)培养学生研制开发新型陶瓷材料及其生产工艺的技能。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陶瓷工艺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等。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验分为两部分:
(1)参观性、演示性、认识性实验。一般随课堂教学的进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实验设备、仪器的操作方法。
(2)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安排在第七学期集中完成。学生进行从原料选取直至制备陶瓷制品、性能分析等系列化综合实验,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
每位学生必须提交实验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手写或A4纸打印。列出参考文献数篇。参考文献按以下格式书写:
期刊论文:作者姓名、文章、文献名、发表时间卷(期),迄起页; 图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日期、出版社及地址。成绩考核以实验报告质量、试验能力及出勤率为依据综合评判。
实验一球磨机磨细粉料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掌握球磨机的工作原理
2.学会使用XM—2A型行星研磨机进行球磨
二、球磨机工作原理
对原料进行球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1)使物料粉碎至一定的细度;(2)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均匀。陶瓷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球磨机主要是靠内装一定研磨体的旋转筒体来工作的。当筒体旋转时带动研磨体旋转,靠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将研磨体带到一定高度。当离心力小于其自身重量时,研磨体落下,冲击下部研磨体及筒壁,而介于其间的粉料便受到冲击和研磨,故球磨机对粉料的作用可分成两个部分:(1)研磨体之间和研磨体与筒体之间的研磨作用;(2)研磨体下落时的冲击作用。
为提高球磨机的粉碎效率,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球磨机转速。当转速太快时,离心力大,研磨体附在筒壁上与筒壁同步旋转,失去研磨和冲击作用。当转速太慢时,离心力太小,研磨体升不高就滑落下来,没有冲击能力。只有转速适当时,磨机才具有最大的研磨和冲击作用,产生最大的粉碎效果。合适的转速与球磨机的内径、内衬、研磨体种类、粉料性质、装料量、研磨介质含量等有关系。
2、研磨体的比重、大小和形状。应根据粉料性质和粒度要求全面考虑,研磨体比重大可以提高研磨效率,而且直径一般为筒体直径的1/20,且应大、中、小搭配,以增加研磨接触面积。圆柱状和扁平状研磨体因其接触面积大,研磨作用强,而圆球状研磨体的冲击力较集中。
3、球磨方式。可选择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是在球磨机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研磨介质(一般是水,有时也加有机溶剂)。干法则不加研磨介质,由于液体介质的作用,湿法球磨的效率高于干法球磨。
4、料、球、水的比例。球磨机筒体的容积是固定的。原料、磨球(研磨体)和水(研磨介质)的装载比例会影响到球磨效率,应根据物料性质和粒度要求确定合适的料、球、水比例。
5、装料方式。可采用一次加料法。也可采用二次加料法,即先将硬质料或难磨的原料加入研磨一段时间后,再加入粘土或其它软质原料,以提高球磨效率,球磨釉料时,应先将着色剂加入,以提高釉面呈色的均匀性。
6、球磨机的直径。球磨体筒体大,则研磨体直径也可相应增大,研磨和冲击作用都会提高,故可以大大提高球磨机粉碎效率,降低出料粒度。
7、球磨机内衬的材质。通常为燧石或瓷砖等材料,研磨效率较高,但易带入杂质,近年来也有采用橡胶内衬的,可避免引入杂质,且延长了使用寿命。
8、助磨剂的选择和用量。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添加少量的助磨剂可使粉碎效率成倍地提高,可根据物料的性质加入不同的助磨剂,其用量一般在0.5~0.6%左右,具体的用量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实验来确定。
三、MX—2A型行星研磨机操作方法
MX—2A型可调行星研磨机广泛用于陶瓷、建材、科研、高等院校等行业的实验室研磨粉剂,其研磨罐体旋转速度可以从0 r/min调至1400 r/min。罐体在电机驱动其操作步骤如下:
1、操作前,先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已关,调速旋钮应旋至最低档,计时器是否调至零位。
2、将需研磨材料装入研磨罐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研磨体和研磨介质(蒸馏水),注意:装料不能太满,最多至罐体2/3处,然后盖紧压盖,以防液体外溢。将研磨罐安全地固定在研磨机上。
3、将电源接通,观察面板上电源指示灯是否已亮,确定已通电后,扳动调速开关。
4、根据粉料性质和粒度要求,调整计时器,设定研磨时间。
5、按启动按钮,机器开始作低速旋转,观察罐体是否已密封好,以后可根据需要将速度调至任一速度档次。
6、研磨完毕,按停止按钮,关掉电源开关,以防误操作。
7、注意事项:
(1)调速时,必须先扳动调速开关至“ON”(开)位置,然后轻轻旋转调速开关,进行调速。(2)研磨罐中每次加料不能太多,以罐体容积的2/3为限。
(3)操作时,不要将物品遗留在罐盖上,以免开机后,物体飞出伤人。(4)研磨机开始工作后,现场不能离人。
四、浆料处理
研磨过的浆体可倒入方盘中,放入干燥箱中烘干,之后将粉料放入乳罐或研钵中研碎,得到所需粉体。
五、讨论
试分析影响XM—2A型行星研磨机研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二干压成型制备坯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压制成型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
2.将球磨混合好的粉料经造粒后在钢模具中压制成圆片状坯件。
二、实验工艺流程
配料→球磨→干燥→研细→造粒→成型→干燥
三、各主要工序的目的、要求和操作
1.配料
根据所制备产品性能要求及生产工艺的拟定配方,利用精密天平准确称取各种原料,并避免在称量过程中引入其他杂质。
2.球磨
球磨就是为了达到各种原料相互分布均匀,以利用固相反应完成,并使物料粉碎达一定的细度,以利于降低烧成温度。一般采用湿法球磨。即将原料、水和研磨体装入尼龙研磨罐内,然后在球磨机上球磨一定时间。
将料浆倒在方盘内,置入干燥箱内烘干。用研钵研细,装入搪瓷杯内备用。3.造粒
造粒的目的是把缺乏流动性的细粉粒,用增塑剂(也叫粘结剂)加工成20~40目的较粗团粒,使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容易填满模腔,以便压制成型,此外,加入粘结剂还能增加粉料颗粒的相互粘结性,使成型后的坯体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实验室常采用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作粘结剂。其配制方法如下:PVA粉粒与去离子水用量约为5:100(重量),先把玻璃杯中的去离子水煮沸,再把按用量称取的PVA粉粒分批趁热撒入,并用玻璃棒搅拌,让PVA溶于水中(注意此时应停止加热,以防未溶的PVA沉于杯底时因过热而焦结),直至完全溶解至澄清便可使用。不同的成型方法,PVA颗粒与水的用量应有所调整。
日用陶瓷配方中含有一定量的粘土,具有可塑性和粘结性,故加入一定量水后,搅拌、加盖过一定时间后即可造粒。将含水的粉料置于大模具内,刮平,加“上压块”,在液压机上加压、保压后,将块状料取出后,捣碎,过30目和50目筛,只取二筛间的细粒粉料。太粗的颗粒(30目筛的筛上物)再捣碎过筛,太细的(50目筛筛下物)再压一次,重新捣碎过筛,直至得到满足成型要求的粉料。
4.成型
压制成型模具如图所示,成型时,先将侧 模内涂上机油,加上下压头。称取一定量的粒 状坯料,倒入侧模内,将上压头压下,用手按 紧,并旋转,保证上压头未卡在侧模中,然后 拨出上压头,涂上一层薄薄的机油,插入侧模 中,然后放置在液压机工作台上加压,至预定 压力后停止加压,保压一段时间后缓慢卸压。有时可以重复加压两次。之后,取出下压头,把侧模颠倒放置在压机上,再加压,则可脱模。
液压机的操作步骤如下:
(1)启动之前,先检查油门是否置零,换档柄是否在空档(中间位置)(2)合上电闸,推上负荷开关,点动电动机保护启动器,并检查油表指示是否正常。
(3)把待压件稳放在工作台上,轻轻向里推上换档柄,然后手握油门慢慢加大,待工作台开始上升后,保持油门大小恒定。
(4)当工件与上压平台快接触时,减小油门、看油表,使指针慢慢转动,当达到最大值时,开始计时。
(5)到时后,慢慢向外拉开换档柄,换到向下移动位,待工作台停稳后,取下工件,将油门减到零,换档柄置于空位。
(6)按电动机保护启动器的停止按钮(红色),拉下负荷开关,拉下电闸。(7)注意事项:
①启用液压机前要先请示指导教师批准,并熟悉操作步骤。②机器工作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操作岗位。③工作台上升时,不得再用手移动工件。5.坯体干燥
所有试件压制成型完毕后,编号、放入干燥箱中烘干。
注:钢模具和筛子用完后一定要清理,刷掉粉料,钢模具应涂油保护。
实验三陶瓷坯体的烧结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高温箱式电阻炉烧制陶瓷制品。
2.了解掌握烧成制度,特别是温度制度对陶瓷制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1.高温箱式电阻炉:硅碳棒作发热体,最高使用温度1350℃,热电偶测温,炉膛尺寸为250mm×150mm×100mm。
2.KSW—6—16型电炉温度控制器。3.Al2O3陶瓷垫板,Al2O3、ZrO2熟料粉末。
三、实验操作步骤
1.首先将电源开关及电阻炉开关置于断开状态,电炉温度控制器的电流、电压旋钮置零。
2.在Al2O3垫板上均匀撒一层Al2O3粉末,防止试件在高温时与垫板粘结,然后将成型过的生坯放在垫板上,以固定方式送入炉膛内,中心点应在热电偶端部的下面,关闭炉门。
3.将KSW—6—16型电炉温度控制器面板上温度设定钮的白色标线对准所需要设定的温度值。
4.闭合电源及控制开关,仪表绿灯亮,开始加热。调节电流、电压值,可以控制升、降温速度,温度指针能及时显示测量的温度值,每隔一定时间记录电流、电压及测定温度值。
5.当温度升高至设定值时,仪表红灯亮,停止加热,处于保温状态。此后,若温度略有下降,低于设定温度值时,仪表绿灯亮,重新开始加热,如此往复,使温度一直保持在设定值。
6.当达到保温时间后,将电流、电压归零,关闭控制开关及电源开关,让制品随炉冷却。如果需要控温降温,应根据降温曲线,逐步调低电流、电压值,使温度逐渐下降至室温,然后切断电源。
7.注意事项:
(1)设备使用时必须安装地线。
(2)移动或取放物料时,要切断电源,并注意防止高温烫伤。(3)初次使用时,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
四、实验数据整理
电阻炉充分冷却后,取出试件,精确测量直径和厚度,作好记录,计算烧成收缩率,并测量体积密度和其它性能。并根据其相应的烧成制度评价烧成制度与陶瓷性能间的关系。
实验四陶瓷制品体积密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掌握排水法测定块状材料体积密度。2.了解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因素。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精密天平,烘箱,干燥器,毛刷,烧杯,烧杯托,细线,石蜡。
三、实验步骤
1.用毛刷把试件表面灰尘轻轻刷掉,在100℃烘箱内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其质量m1。
2.将试件投入熔化的石蜡中,并迅速取出,使试件表面涂一薄层石蜡(不大于1毫米厚)。石蜡层不能有气泡。称质量m2。
3.用细线栓住蜡试件,挂到天平挂钩上,在盛水烧杯中(烧杯不能放在天平挂盘上,试件应完全淹没于水中,并且不能触到烧杯底部),测得质量m3。
4.按下式计算试件的体积密度ρ
式中:为石蜡密度(平均值可取0.93g/cm3)。
水的密度为1.00g/cm3计算。
四、实验数据整理及讨论
1.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
2.对实验误差的产生及其量的范围进行分析讨论。
第五篇:陶瓷鉴赏
中国瓷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五彩瓷
说到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众所周知就是瓷器的意思。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也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素有“瓷国”之誉。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陶瓷业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极高,承载着广大人民对生活之美的追求,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通过“陶瓷之路”和“丝绸之路 ”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普遍喜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中国陶瓷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而早期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成的,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原始青瓷。据考古资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江南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等地都相继设立了窑场,分别烧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虽然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迟,但在山东、河北等处也发现了青瓷窑址。在晋书《字林》中第一次出现了“瓷”字。同时,赞誉瓷器的诗词歌赋也出现了。瓷器一经问世,就以其坚固耐用、古朴典雅的风韵得到人们的喜爱。
隋、唐五代的瓷业生产呈现初步繁荣景象,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瓷器生产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向前跃进了一步,出现了蓬勃发展、瓷器产区遍布全国的局面,并诞生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窑,如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北方的白瓷以邢窑成就最高,有“南青北白”之称。其实北方诸窑也兼烧青、黄、黑、花瓷等。南方长沙窑也发明了釉下彩绘的艺术,这对瓷业是一个贡献。
宋元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黄金时代,而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又一个繁荣昌盛的辉煌时期,艺术造诣之高使其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所生产的珍品,为后世视为稀世珍宝。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也各领风骚。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制瓷的高峰。从古至今,中外的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和收藏界无不把宋代名瓷作为收藏珍品,各拍卖公司和文物店也竞相把其作为重器以天价来推出。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它汇集了全国制瓷工艺的精华,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瓷器生产,仿古创新,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还承担了宫廷御器的生产,成为闻名中外的瓷都。
清代是中国陶瓷繁荣的又一高峰时期,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陶瓷业最为辉煌的阶段,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康窑瓷器型敦重古拙、大气磅礴,如同康熙帝要重整江山的雄心壮志;雍窑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工艺讲究、优美典雅,与雍正帝心思缜密、励精图治的特点相符;而乾隆帝自号“十全老人”,追求猎奇,其瓷更是名目繁多、繁缛之极、精巧之致。除了继承明代的成就之外,清代还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更加丰富了中国的陶瓷文化。
二、中国陶瓷艺术之森中一块瑰宝——五彩瓷
说到中国我们就不得不说瓷器;说到瓷器我们就不得不说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彩色釉瓷这四大名瓷。其中彩色釉瓷分为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其中我个人最为欣赏的就是这彩色釉瓷中的“五彩”。五彩狭义是指黄、青、白、红和黑五种颜色,广义上泛指各种颜色。狭义上的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冥冥中有一种东方的热烈、神秘之感。而五彩瓷,其技法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艺术性都特别强。
1、五彩瓷的起源
五彩源于早期的彩瓷,唐代的长沙窑开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们都不构成中国彩瓷的一个主流、影响也不够大,真正构成后期影响的是明清的彩瓷。彩瓷开始形成于元代后期,五彩和青花虽是同时期诞生的,但那时五彩一直没有颜色单
一、成本较低的青花有名气。青花和五彩曾经还一度被很多文人认为是一种俗气,而较于青花显得更热烈的五彩则显得更俗。但是我个人就是喜欢它的颜色丰富、光彩夺目,事实证明五彩的二次入窑是对艺术的一种升华;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
五彩——是元代后期创烧的,由于那时的中国从西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及文化,而那个时期诞生的五彩自然深受西域的一些文化影响。
2、五彩瓷的发展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很多人还是对五彩存在一定得偏见,所以五彩在明初还是没有那么快的发展,以致后人一度认为明初不生产五彩,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学者去西藏的萨迦寺首先发现了宣德五彩,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发现那个时期五彩,当时这个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这几只五彩的碗,在萨迦寺摆放了将近600年,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偏狭和寺院供奉瓷器的严谨,导致它们600年没有任何伤残,这正好吻合了史实的记载,我们终于有证据证明那个时期五彩的存在了,其中一只“明宣德 五彩莲池鸳鸯碗”是那样的漂亮斑斓,在碗口还有一圈藏语写着:“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可惜的是宣德五彩世存就这么几件,是那样的珍贵,虽然后期景德镇又连续出土过很多残片,但是仅以印证五彩在明初曾经出现过。到了明代的中叶成化,成化的“斗彩”在当时就被称之为“五彩”,在那个时期被称为五彩的“斗彩”风格发生了一个突变,这个突变使得它和五彩有所剥离,五彩和斗彩的主要区分是:
一、从感觉上,五彩更热烈,而斗彩偏柔和;
二、从技术上,五彩是平涂的,而斗彩是勾勒的。实际上要想区分五彩和斗彩并不难,如果有兴趣,在看多了实物或图片后我们将不难发现,从感觉上五彩和斗彩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不一样的,五彩更注重的是对颜色的一种表达,更直接、更热烈,这正是它吸引我的最重要的部分。明中期以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都非常少见,在经济不发达的当时,五彩生产的相当少,当时瓷器一直是以成本低廉、便宜的青花为主的。嘉靖、万历以后,五彩瓷骤然增加,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商业发展迅速、市场繁荣、百姓的生活质量急剧提高。就特征来说:明朝的五彩都叫“青花五彩”,那个时候五彩还离不开青花,当时五彩上的蓝色均是以青花来表现的;晚明的五彩主要是红、绿两色,它色彩的表达比较简单、不强调过多的颜色。例如当时明嘉靖的五彩鱼藻纹盖冠曾在2000年的时候在香港创下过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4400万港币,这个纪录曾保持了很久。那个时候红绿为主的五彩所表现的意图是直接而明确的。这种红绿为主的五彩曾一度变成一种流行,用这种红和绿的强烈碰撞,形成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日本被命名为“大明赤绘”,这种大明赤绘在明代晚期大多以红色为主(也有以绿色为主的),明代整整200多年,只有万历时期的五彩是可以与青花抗衡,占据了半壁江山,五彩直白的颜色的浓与烈更易被当时的人所接受,所以五彩在明代晚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3、五彩瓷的兴盛
进入康熙,五彩迅速的达到了顶峰,五彩、珐琅彩、斗彩、粉彩四彩争相斗艳,在康熙一朝云集,那个朝代国力强盛,不再计较五彩的成本问题,它多了一层工艺也就是多了一层美丽,清朝的经济在康熙一朝得到迅速的发展,那时的人们已经有能力接受五彩二次入窑这个巨大的成本,在康熙时代五彩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红绿两色;并且用釉上蓝代替了青花,到了康熙中期五彩已经彻底摒弃了青花,开始用白底作画;加之康熙时代的画工更加生动细致、传神,一改晚明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不重形貌的粗率画风;色泽也更加强烈,不犹豫、不暧昧,不强调过渡,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明确的表达创作意图——“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相对于后出现的粉彩更加“硬”、更加早,所以也被后人称为“硬彩”、“古彩”。其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
4、五彩瓷的衰败
康熙以后,到了雍正,由于雍正个人审美观的改变;五彩的兴盛的时间又太久,百姓对颜色的审美趋于疲劳;加之其他几种新型彩瓷的成熟,导致五彩数量急剧下降,那个时候五彩就迅速衰落了。
到了晚清,第四次收藏热,再有少量五彩的出现,大多也只是仿制的,以博得西方人的喜爱。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瓷器虽然是艺术品但是也能反映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情况甚至统治者的意图,这是政治和艺术的关系,千古不变„„
三、总结
有人是这么说的:十只青花,等于一只五彩瓷器;而十只彩瓷只等于一只斗彩,这是说它们的市场行情和制作过程中的难度;而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古陶瓷,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凝聚着文明与智慧,蕴含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故事。这是说的它们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五彩瓷走过众多朝代、历经时代变迁、最终洗净铅华在瓷收藏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就是五彩瓷——它向世人诉说彩瓷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中国瓷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中国瓷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五彩瓷
姓名:XX 班级:XX 083班 学号:XXXXXXXXXX 完成日期:201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