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

时间:2019-05-14 00:1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

第一篇: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

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

我以为,余华已经榨干了自己的苦难意识,我以为,余华已经失去审视底层的耐心,我以为,余华用尽了叙述人性挣扎的技巧。读完余华沉寂七年后长篇《第七天》,心中肃然,余华有重返先锋的迹象,以阴间一孤魂野鬼幽灵角色的亲历和记忆的七天时间,把人世间的新闻用余华式故事串起来,那么荒诞,那么悲悯,那么感人肺腑。

我的余华记忆

《第七天》勾起了我的余华记忆,我曾经读过余华10本书,曾经清晰然后模糊,今天再次清晰起来。七年前的《兄弟》让余华折戟沉沙、霜重鼓寒,《第七天》扬眉吐气、雄风再起。凭这部小说,余华依然能笑傲江湖。在我心目中,目前他是小说家族中老大,头把交椅谁也撼动不了。但是,有后继者了,我不知道汝什么时候能取而代之。

余华每一部作品,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早期的先锋叙事,《活着》的福贵和苦难,《在细雨中呼喊》的南门和忧郁的男孩,《许三观卖血记》的卖血和猪肝,《兄弟》李光头和扫堂腿,《第七天》的幽灵和新闻串烧。

余华的三重身份

前两天,我还听人说,光《活着》余华就挣了300万。真假我难以求证了。不过,我觉得余华的市场号召力要超过莫言。可以肯定的是,余华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风光了27年,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直到今天的《第七天》。余华的身份已经超越了国内文学圈,代表了国际声誉,虽然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不能说明他在国际没有影响力。从1986年到2013,余华的身份完成了多重影像嬗变。

文学余华:1987年,余华拿着小说《现实一种》参加《北京文学》笔会,李陀说,余华已经从一个鸡蛋变成一只鸡了。当然,今天的他已是文学界一凤凰叔了。这个时候的余华,是以先锋叙事登上文坛的,至今,作家们还津津乐道他的《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等先锋小说。这些小说写于1986年至1987年之间。当时的文学界,醉心于讨论现代派和语言游戏的时候,余华已经超越了这篇沼泽,率先用作品抵达了当时的先锋巅峰。余华说,先锋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因为先锋先锋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这个时候的余华身份文学的。

明星余华:八十年代末期,风起云涌的先锋小说触礁。自《鲜血梅花》之后,余华的风格开始转轨。虽然1991年写作了先锋探索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篇《战栗》等等,但在当时影响没那么大。《活着》彻底改变了余华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身份。1992年,《活着》在《收获》发表。最初只有4万字,后来改到7万字,张艺谋看中,请余华改编成电影剧本,成了12万字。“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活着》开篇语,很多人会背诵。余华一跃成为了文学明星,享誉大江南北。

市场余华: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发表在《收获》上,1996年出版单行本。市场上开始了余华热。这个热度一直不减,一直到《兄弟》。余华此间一直深入到人性挣扎和苦难叙事。《兄弟》(上)基本沿袭了擅长讲苦难故事的风格,但到《兄弟》(下)后,风格突变,整个篇幅以漫画的风格出现,李光头已经没有了苦难的象征。但《兄弟》卖疯了,因为余华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他是市场余华了。

余华大约是五四以来最聪明的作家,太聪明了,往往心里负荷太多的东西,活得很累。三种身份影像不是分裂的,而是重合的,既要考虑国内的评价,还要考虑国外的评价,既要考虑市场,也要考虑文学价值,还有自己的声誉。估计这次出版《第七天》,余华是考虑好了,战胜了自己。文学的第一功能是表达和展示,而不是纠结于和世俗怎么谈判。客观来讲,余华压力够大的,前有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70后实力派作家紧跟其后。如果再没有新作问世,江湖没有忘记他,他会忘记文学的。

《第七天》到底写什么了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段开头,很容易让我想起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开头:如今我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每一章皆以“我”开头多重叙事。阿乙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嗯》,主人公被告知他父亲七点死,然后他赶回家途中遇到了父亲,帮父亲捡丢失的柴禾,没有赶上父亲,七点一分到家,父亲死了。实际上这点相似并不能淹没《第七天》风格独特性。故事是余华的,结构是余华的,思想是余华的,批判是余华的。

“我是殡仪馆的,”声音问,“你想不想烧啊?”我迟疑了一下说:“想烧。”“都九点半了,你迟到啦„„”已经死去的杨飞接到来自阴间电话,催促他去火化,以阴间死无葬身之地的一孤魂野鬼角色的所见所闻,注定这篇小说打上魔幻色彩,像莫迪阿诺寻找自己过去一样追寻自己的死亡过程:知道自己死了,可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杨飞是在火车上生下来的,母亲一不小心,他从厕所掉了下去,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了他,成为了他的养父,成年后,妻子抛弃他而去,他在餐厅看报纸看到了已成名流前妻自杀的新闻,餐厅失火,他被砸死了。在阴间,他去殡仪馆排队拿号等待火化,由于意外死亡,又没钱,没有买墓地,放弃了火化,成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孤魂野鬼,他在阴间遇到很多熟人,包括他死去的妻子,把很多人间难解的谜团解开了。余华用寓言的方式,放大了孤魂野鬼们平等、友爱、互助的世界,勾勒了一副阴间的乌托邦图景。阴间的食品是安全的,阴间开的饭店没有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税务压榨。

余华用洗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叙述了一幽灵在人间和阴间的徘徊和寻觅。“呼唤仿佛飞越很远的路途,来到我这里被拉长,然后像叹息一样落下去,”在阴间初次遇到了已死前妻,前妻在阴间这么呼唤丈夫。余华反复叙述:“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新闻事件的隐喻

余华到底想表达什么?尽管这篇小说是魔幻色彩的,但我认为,不论在外在形式结构上,还是在内容的隐喻上,《第七天》是当代小说划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我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新闻结束的地方,是小说开始的时候。是的,小说永远都是迟到的真相,更是迟到的评论!这个时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现实主义总是无法接近现实,遑论批判了。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第七天》里事件太熟悉了,出现了若干新闻事件,余华就是在这些新闻底色上改写成自己的故事。我把总结为新闻串烧。热的有野蛮拆迁,远的有杨佳,近的有墓地分等级,还有大火隐瞒死亡人数、医院死婴、毒大米等等。国内外很多作家很多作品其实都改自新闻,余华早期的不少小说就改自现实真实发生的事件,如《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在王府井遇到了一个哭泣的老人,经过妻子提醒,可能是卖血卖不出去,这句话激发了余华的文学想象,从而写出了这篇小说。余华会常在新浪浏览社会新闻。不过,《第七天》余华把这些悬而未决的新闻事件,用幽灵在阴间的经历,遇到死人后,一个个通过文学想象重新还原了,还原的不是新闻,而是文学的记忆。余华通过新闻串烧,进行余华式改写,又一次找到了审视现实的精神通道。

《第七天》到底写什么了?其实腰封上一句话已经告诉了读者: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余华是讲故事的奇才。按小说叙述顺序,依次出现的新闻:第一天,幽灵杨飞去殡仪馆,这里死人是分等级的,富贵人坐沙发,穷人坐椅子,权贵享受特权的,市长走进殡仪馆火化,其他人都要排队,等市长烧完才能烧其他人。显然,这是影射今年某地墓地分等级的新闻,栩栩如生再现穷人死不起的现实;最震撼就是强制拆迁,第一天,一老太太早上买菜,回来房子没了,一对男女正在做爱,被强制绑架,房子被拆。幽灵放弃了火化,回去的途中,遇到了市政府前示威人群,电视播放新闻发言人统一口径,余华借用一吃饭男子口吻说:“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中国人都能懂的新闻;

第三天,杨飞去寻找自己失踪的父亲,一商场失火,死亡7人,后来杨飞死亡后成为孤魂野鬼,在阴间碰到大火烧死的人员,一共是38人。这也是影射某大火案瞒报死亡人数的新闻;

第三天,医院把27个死婴尸体扔到河里,这些尸体连同自己乳母李月珍尸体在太平间一起神秘失踪,医院解释说是医疗垃圾。这是不久前某地发生死婴案,余华展开想象,叙述了政府如何造假,从其他人骨灰里偷拿骨灰,制造人已经火化的假象;

第四天,集中叙述了媒体曾经集中报道的鼠族刘梅的悲苦的生活,直至离奇自杀。租地下室来生活的一群人,他们大多像老鼠一样生活在地下,被称之为鼠族;

第四天,男子装扮女性卖淫案,并隐晦地把几年前发生在上海的杨佳杀警案糅合在一起,让两人在阴间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是阴间一对活宝,隐喻他们都是现实中受伤害者。

第五天,幽灵杨飞在阴间遇到了被枪毙的杀人犯,妻子失踪,他被抓获,枪毙了,半年后,妻子回家了。这样的新闻一直都有,今年的冤假错案新闻比较大。第六天,地下卖肾市场,鼠族伍超为给女友买墓地,到地下卖肾黑市。这也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偷肾和卖肾的新闻。

苦难意识没有被榨干

余华的苦难意识没有被榨干,《第七天》延续了以往关注底层的苦难意识,以细微的事件扩大人性的苦难,读起来,震撼人心。在第一天里,余华写一个小学生早上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家没了,被拆迁了,“她坐在废墟上等待父母回来,在寒风中哆嗦地写作业。”

第二天里,杨飞和妻子离婚,帮助妻子收拾衣物,送她上出租车,最后的分别场景读起来让人潸然泪下。死后,两人重逢重新躺倒床上对话,朴实无华,但

震撼人心,把卑微小人物那种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叙述杨飞和养父杨金彪之间的情感,杨飞成人后,找到自己亲生父母,住了27天,杨飞就回来了,“爸爸。”他走去的身体突然僵住了,我又叫了一声,他转过身来惊讶地看着我,又惊讶地看看我拉里的行李箱„„养父患绝症,为不影响杨飞,离家出走,来到曾经遗弃杨飞的地方,这是余华独有的煽情方式,不动声色,但把人性里挣扎、苦难和温情呈现出来。

还有鼠族伍超和刘梅这对生死相依的恋人,余华冷峻无外在情绪叙述,写伍超为了给女友买墓地,去黑市卖肾得了3.5万元,读得我心都碎了。重续先锋辉煌

《第七天》符合余华的写作逻辑,1998年,余华在总结《在细雨中呼喊》时说,记忆的逻辑,我当时这样认为自己的结构,时间成为了碎片,并且以光的速度来回闪现,因为在全部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

今天什么立场?在余华29岁写的名篇《虚伪的作品》里,余华说,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并引用辛格哥哥的话说,事实是从来不会陈旧过时的,而看法却总是会陈旧过时。在思考《现实一种》时说,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极端想法。这篇文章写于1989年。

《第七天》说明,余华还是余华,新闻串烧不是说明余华文学想象力江郎才尽,而是延续余华一直以来对现实的怀疑态度。更为重要的是,《第七天》说明,余华从来就没有抛弃先锋的探索,不论是结构还是事件主体,或是思考的主题,余华都有重续先锋辉煌之意。

参考文献:

余华,余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余华评传,洪志刚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活着,余华著,南海出版公司,1998你那9月

兄弟上,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兄弟下,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

余华小说,余华著,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7月

黄昏里的男孩,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

在细雨里呼喊,余华著,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月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月

第七天,余华著,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

第二篇:余华《第七天》

对余华其他作品有兴趣的可跳到我之前发的文章:《活着》,里面附有相关下载地址。

听网络上及出书的人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

开始的时候我也不认识余华,最近买了kindle,Amazon推了一本畅销书我,之前感觉在网络上有接触过“第七天”这词,于是搜了一下。

发觉就是如上网所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距上一本书兄弟隔了有7年之久才出的一本书。毕竟现在纸质书市场不太好,但是听说出版商有这书都赶紧下单,最后销售排名居前,畅销书之一。就由于这种种,所以我才觉得这书值得一看。以下是个人书评,文笔不太好,见谅。

第一天,看了几个小时,大概3个吧,看完了“第一天”,“第二天”,刚开始,觉得写法很特意,看的时候一时适应不来,因为一开始,你就已经死了,但还“活着”,“活着”去处理自己的身后事,接着的内容也是说平常百姓的活动与中国现在权势与经济,我个人感觉是暗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生买不起房,死买不起墓地,真是“死不起”-引用里面的话,第二点是说官员的FB及生活和权势、钱能买起一切,包括天安门的碑刻成自己的墓碑。。“第二天”,接着就是寻找是如何死掉的,谈了一下死前的美好生活,还有一个前妻,第二天未时遇见上了,因为她也死了。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看着李青(前妻)自杀而失神,没逃离出爆炸现场,直接地来说,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一张报纸而死的。

第三天,去回忆他自己的出生,生父生母。现在的养父(父亲)与回忆成长的时光,病重后养父自己离家出走了。

第四天,游荡到死无葬生之地,接着是寻找父亲的过程。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死后去墓地就能安息,但现在这样无墓地,无骨灰盒,无家的游荡是永生?

第五天,找到了父亲,原来是他们相互寻找,但不相同的世界,父亲就是在离家的当天黄昏走去了另一个世界。

第六天,讲述鼠妹(刘梅)的故事,也是那个游荡地区的第一个走向安息之地,因为她男朋友为她买了墓地,让她安息。

第七天,鼠标男朋友的和她的故事,也写出了一个穷人赚快钱的方法-卖肾。最后,由于卖肾的事,没有得到好的后续医疗,也来到了那一个世界,碰见了我,知道了鼠妹也来了这。然而可惜的是,鼠妹前一天去安息之地了,伍超今天才来,相互错过了。最后他问:这是哪?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三篇: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篇长篇小说,他从主人公“死后七天”的特殊视角切入自己的想象,用荒诞不经的手法讲述了这个现实世界所真实发生的事件,作者别出心裁,让整本小说多了份神秘和沧桑的味道。这是一个相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比《兄弟》更让人绝望的故事。

网上对于余华先生这本新书的质疑声主要集中于对各种的新闻和热点的堆砌叠加,并无新意也没有引人深思。其实,在我看来,如果你读了《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就会发现,余华先生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记录。前几部作品他一直都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用几近冷酷的理性客观铺展开来,鲜血淋漓地呈现给读者,并无其他赘述,一切都由读者自行发掘和理解。

在余华先生的作品中,文字向来都是平实无华的,口语式的表达,就像是在某个炎热的午后,坐在你身旁的长椅上的路人,友善的询问你,要不要听一个故事。同样的在《第七天》中他将那些荒诞的悲惨的,曾被感叹唏嘘但最终又被人慢慢淡忘的在你我身边发生的事,真实的不加一丝修饰的呈现在你我面前。他向我们揭露了这个现实世界的冷酷与黑暗,又让我们看到了那“死无葬身之地”没有阶级没有算计没有利益的世界只有爱与温暖。

作者以主人公死后天数为章节划分,小说虽然看似只描述了杨飞死后七天发生的事情,但故事内容绝不仅仅只是这七天。作者用插叙的手法把生前的事情和死后的事情完整的串联起来了,将死者与生者的种种悔恨与不堪传递给了每一个四处飘荡无家可归的游魂。有来自养父如山的爱,有曾被背叛的情,有身边人们所遭遇的冷暖是非,参杂着回忆与虚妄,高贵和卑微,荒诞与真实,冷酷与温暖,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沧桑孤独。

我将从杨飞与杨金彪之间的亲情方面谈谈我对于这本书的感受。亲情:父爱如山

杨金彪——杨飞的养父是整本小说的主旋律之一。虽然杨金彪并不是杨飞的亲生父亲,但他却用自己细腻的情感给了杨飞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和源源不断成长的力量。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如果细心就会发现,整部小说的线索之一就是杨飞寻找养父杨金彪的过程,这如山的父爱,如同故事线索一样贯穿了小说始终。

主人公是被生母在火车上的小厕所不小心“遗弃”的,养父杨金彪刚好是那段铁路的扳道工,他捡到杨飞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年轻而有单身,所以当他面对这个来脐带都还在的孩子十分慌张,只好求救于自己的邻居李月珍夫妇,而杨飞之所以能活下来,也是因为从李月珍那里尝到初降人世的甘甜乳汁。养父杨金彪不像其他大多数人一样,觉着自己捡了一个烫手山芋,倒是像捡了和氏璧那样,整天傻呵呵的笑个不停,也经常自言自语:“天底下还有这么狠心的父母”!也是这个想法让养父格外疼爱杨飞,他作为一个二十多岁年轻的小伙子,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每天出门上班时,先是将奶粉冲泡后倒入奶瓶,将奶瓶塞进胸口的衣服,贴着跳动的心脏,让自己的体温为奶瓶保温。然后将我放进胸前的布兜,肩上斜挎着一只军用水壶,身后背着两个包裹,一个包裹里面塞满干净的尿布,另一个包裹准备装上涂满我排泄物的尿布。”

主人公后来回忆说,养父的怀抱是自己的童年中最甜的怀抱,他是在父亲的宠爱下一天天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一个善良的男人成为了杨飞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是一个能用粗糙的手掌去细腻的照顾小孩的男人,他的细心的程度甚至都超过了女人。当杨飞要喝水时,他就会打开水壶喝一口,“然后嘴对嘴慢慢地将水流到我这里。”养父还会判断主人公杨飞饥饿时的声音和口渴事的声音之间的细微差别。你更不会想到一个男人为了照顾一个非亲非故,只是铁路道上捡回来的孩子,还学会了织毛衣,尽管会有同事嘲笑他,但是他自己却充盈了幸福的感觉,那种真切的发自内心的疼爱,那种温馨的场面,只是看着文字,也令我十分动容。

如果说养父对小时候的杨飞的照顾还是处于平常人能够达到的善良的话,那么在面对伴侣和杨飞中选择其一的话,他对于杨飞的爱在那个时间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出来,他决定用自己的一生去爱这个曾经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当养父杨金彪的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时,养父的女朋友却提出要把杨飞送到孤儿院,养父杨金彪这时面临人生的岔路口,他一个正是血气方刚年轻气壮男人本当拥有自己的妻儿,并且组建一个正常而正常的家庭。在一开始,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他带着杨飞乘火车去了远方,把杨飞丢到了一个孤儿院的旁边。在他转身离开的时候,作者这样描写了当时的场面:“我父亲转身走去,不敢回头看我,一直走到拐弯处,实在忍不住了,回头看了我一眼,看到坐在石头上的我快乐地摇晃着两条小腿。”我们从这段描述中可以清楚的体味到养父杨金彪的无奈,但是杨金彪很快就发现自己对杨飞的爱是如此的深,在我看来他对杨飞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责任,是他善良的体现,也是他爱杨飞的体现。他在不安的哭泣声中放弃了他的女朋友,重新找到了杨飞,一生未娶。

所以尽管杨飞的身世可以说复杂并且令人同情,但不幸中的幸运是他在这个平凡的男人身上得到了伟大而又细腻的父爱。养父的命运和主人公杨飞的命运如此奇特地交融在一起,而养父对杨飞的爱和付出,让人为之感动。相比亲生父母,对于杨飞来说有养父在的地方,才是家。

在这个故事中,在死去的人中他们的情感都是至死不渝的,养父与杨飞之间的亲情,鼠妹的爱情,在我看来作者对于鼠妹是有一种怜惜的感觉,而鼠妹是第一位净身并离开了“死无葬身之地”的人,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对鼠妹的一种祝福。

这个如同娓娓道来的一般的故事就像一首被分成了七段的诗歌一样,而串起每一段故事的除了文字之外,还有蕴藏在文字之中的温情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爱,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是爱的体现。同时这种爱的体现也成为了余华去追寻小说精神内涵的有力武器。我们所熟悉的余华先生,他擅长将人性道德的光辉置于十分艰难而又困苦的环境之中,这恰恰是为了告诉读者们温情的难能可贵。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人道主义才能更完美的展示他崇高的一面。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本书,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动。作者在那个冰冷现实的世界里构建出来虚幻的暖巢,真实的人性温暖于冷酷现实里缓缓流露。作者构建的“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四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 《第七天》

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版

人间的最后一片净土存在于死无葬生之地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 创世纪》

主人公,男,杨飞,41岁,已死。其养父,杨金彪,已死。其前妻,李青,已死。其好友及邻居,已死。

第一天,生命的逝去。杨飞的灵魂游荡在人间,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看到家门口贴着通知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带上预约号“A3”,前往殡仪馆。

殡仪馆,分为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

分别对应着普通人、有钱人和有权人。

分别陈设着塑料白椅、高档沙发、豪华套房。

分别享有着几百元的骨灰盒和几百元的寿衣和死无葬身之地、几万元的骨灰盒和几万元的寿衣和高端洋气的墓地、价值连城的骨灰盒和价值连城的寿衣和永垂不朽的墓地。

普通人默默低语,走向国产焚尸炉,有钱人大声喧哗,走向进口焚尸炉,有权人昂首挺胸,不需要焚尸。他们需要政府维系着自己是因公事劳碌而死的谎言,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流传千古。

杨飞就是没有墓地的普通人。没有墓地,去向何方?

就这样,他从殡仪馆茫然地走出,继续游荡。

第二天,婚姻。前妻李青,白富美,深受上级赏识,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应酬场合。但她很是清高,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一无所有老实巴交的屌丝杨飞,心甘情愿地照顾双方父母,死心塌地跟在杨飞身边两年多,正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她心中的野心被一个海归博士给点燃,她一边不断欺骗自己一边填平欲壑,却还是带着愧疚离了婚。

随后被那博士传染上性病,再婚后的生活也极其不幸福,与海归分居后捧着自己破碎的心灵,甘愿被某官员包养,官员出事后,只顾自己逃走,李青落网前在家中浴缸自杀。

游荡在尘世间的李青又回到一开始的出租屋,遇到杨飞,不断地怀念着这个小屋的温馨,杨飞怀抱的温暖,开始眷恋活着。最后,因为要赶去一场为她准备的盛大的葬礼,她很快就离开了。

第三天,亲情。杨飞是从火车厕所里生出来的,生母一个不小心,将他从蹲坑的洞里漏了出去,但他幸运地活在了火车车轮中间的铁轨上。扳道工杨金彪当时21岁,看到了这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顿生怜爱之情将其抱走,含辛茹苦拉扯大。

当生父生母将其接去北方过好日子时,杨金彪满含笑意爽快答应了。但是,住在那个看似宽敞,却充斥着兄弟姐妹夫妻间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吵架声的房子里,他的心揪得紧紧的,没满一个月就回到养父身边。后来又变卖家产为养父治病,最终养父穿着唯一一套像样的铁道制服,游荡到当年准备丢弃杨飞的地方,默默死去。死后为了等杨飞到殡仪馆,成为了一个阴间引导员。

第四、五、六、七天,人间百态。暴力强拆,群众集体抗议,政府却唆使警察伪装成民众对政府大楼打砸抢,好让政府有理由逮捕他们。在小饭馆里,权贵们肆意吃喝赊账,威逼利诱榨取更多利益。为贯彻计划生育,医院强行引产,将27个未成形的婴儿随意丢弃入河水中,李月珍大妈为伸张正义却被预谋杀害。打工女鼠妹为了让男友承认自己买了部假iphone跳楼自杀,男友为了赎罪给她买块墓地去卖肾,最终也死于黑心诊所的刀下,等等。

这本书里充斥着两个字:绝望。但显然,这些都是曾经发生在社会中的真事,只不过这样极端的例子社会还是较少的,但却的的确确让人觉得荒诞。“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中国这个社会,从对毛泽东一人个人崇拜的单细胞穷王国变成现在价值观混乱物欲横流的社会,用4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400年的历程,足见其浮躁,或者说,这本就很荒唐。

或许这个社会,正像这部小说描绘的那样,正在走向一场盛大的死亡。在道德底线沦丧的背后,我们感动地看到,正是这一群死无葬身之地的平凡人,坚守着人间里最后一片净土,坚守着一种旧式文人的清高甚至是迂腐,坚守着没被强权利益所压垮的最后一份骨气。

荒诞的现实必然会令人嗟叹不已。我们就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些可爱的灵魂,正在引领着我们,在这出戏里上演更多幕喜剧。

22120546 高远

第五篇: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

原创:蹦蹦六安语橙

余华的《第七天》把中国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写绝了。

--北大教授黄燎宇

网友之所以会认为余华只是在做新闻剪报,是因为余华写的是我们已经视而不见的日常生活,太真实,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我们远远没有讲清楚、不愿意讲的东西。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

《第七天》是一个值得精细阅读的文本,绝不是网传那样简单的新闻堆砌和记录。

--北师大学教授张柠

《第七天》将视觉延伸到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小说中读者能够真实地看到渺小而平凡的自己。

--青年作家贾飞

——摘自百度百科

早在2014年5月的时候,作家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

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就是在这种对自我期待的背景之下,新书《第七天》出版了。

这是继《兄弟》之后,余华时隔七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首页以卷语开头。我一口气坐在桌子面前读完了,并不是说这本书的内容有多精彩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相比于余华出版的其他书籍而言,这本书稍为逊色,不尽如人意。读起来就像把这些年发生的社会事件,编成这本书,逐一通过另一个世界的人,将真相娓娓道来之嫌。

余华作品向来被读者赋予了很高的期待,纵使《第七天》这部新作,一脉相承,但远不及《活着》和《兄弟》厚重,因此颇受争议。

书中把这些年发生大事件,比如弃婴、袭警、卖肾之类的话题,又重新搬到故事情节里面来,给人一种很无里头,看社会调查的感觉,有点残酷,又有点荒诞不经吧。

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以为写得是一个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去揭露社会黑暗之类的书籍,可接二连三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出现,随之而来的事件,八九不离十,但让人感觉有点泛泛而谈了。

不过文章最后杨飞和伍超的对话,触动到了我的内心。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都会,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无论怎么样,每个作者写一本书的时候,都赋予了他的思想价值。我们不是他本人,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能说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这本书,因此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

说好的人,拍手称攒;说不好的人,有的看完了,有点的只看了几页,就扔回柜子里,不闻不问。

但总得来说,余华每次描写父爱,情感拿捏得很好,每次都会被他笔下塑造的父亲,感动得稀里哗啦。

很久都没有看纸质书了,以后会多看纸质书,也会试着去写读后感。

因为有些时候看完一本书,强迫自己去回忆书本的内容,会加深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是看完就好了。

最近温度降得很快,很冷,记得添衣保暖啊~

然后很想吐槽一句,全长沙人都在等一场雪,我在湖南都等了两年半了,是不是欠我一个解释!

下载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华《第七天》:来自阴间的新闻串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如果说学校教我们的知识是枝干与叶芽的话,那么,开学第一课,教我们的就是如何伸展好根系,一边涉猎更多的养分,稳好根基与生长方向。 梦想,无疑就是这样一类东......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很久没逛书店,上周与同学慕名前往北大东门的万圣书园买书,听到一个中国美女给一个外国人推荐余华的《活着》,顺便说了一下《第七天》这本书,说还没来得及看......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3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一:余华第七天读后感这个时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毫无节制的毁坏大自然,最不可饶恕的是毁坏世道人心!我选择做一个边缘人,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生活在城......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小编整理)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中学生第七天余华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下面......

    评余华《第七天》:残酷现实触动集体取暖

    評余華《第七天》:殘酷現實觸動集體取暖 编者按:余华新著《第七天》一经上市,论争“烽火”四起。本版刊发几位书评家的新作,观点迥异,有利于帮助读者朋友从多种角度去看待争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