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讲座

时间:2019-05-14 00:1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12地震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12地震讲座》。

第一篇:5.12地震讲座

北城小学5.12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六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了使每一个师生都切实树立起防灾意识,增强安全思想,具备自救互救的能力,常乐镇北城小学积极开展了防灾减灾系列活动。

学校利用5月12日周一旗下讲话时间,校长举行了《防震自救知识》专题讲座,要求同学们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技巧,时刻绷紧防震这根弦,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唤起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同时,通过默哀的方式沉痛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者,激励生者坚强的信念,发扬我国坚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结合减灾防灾日,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制作了安全教育展板,用图片的形式对地质灾害、防溺水事故、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知识进行了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演练。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一百多名学生双手抱头,迅速有序地跑到开阔地带,前后用时40秒,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体验和感悟安全的重要,真正做到“用知识守护生命”。

紧接着校长就防震知识做了讲解。摘要如下:

一、5、12大地震回顾

1、灾难情景回顾

2、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

二、如何做好防震自救

1.室内应急:地震发生时一定要做到头脑清醒,跳楼,逃跑都不可取,暂时躲在家具下,逃跑时捂住鼻子,就近躲避,较为安全。

2.室外应急:不再进入建筑物中取物,用皮包或手防住头部,防止飞溅下来的建筑物碎块砸伤头部。远离高压电线,变压器。

三、如何自救

1、身体不受伤的情况下,防止烟尘,用衣物,手捂住口鼻,朝有光线、空气的地方逃离。

2、无力逃跑时,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近处救人。

四、如何识别地震的谣言

1、掌握地震知识,辨别谣言是否具有科学性。

2、是否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广大师生的防灾意识,提高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也体现了北城小学重视学风建设,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教育理念。“5.12灾难后,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灾难使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感受了太多的坚强、太多的感恩。我们要把中华民族不屈不饶、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将感动化为行动,将压力变为动力,感恩时代,报效祖国。”

“5.12”汶川大地震随已时隔六年,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同学身上带着对生命的感激。与此同时大家也保持着一颗乐观与感恩的心解接收防震减灾知识。

第二篇:地震科普讲座2018.10.13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各位老师:

你们好!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严重自然灾害,除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外,还会造成很多次生灾难,如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等地表的破坏;并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死亡近10万人,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罕见的。地震的消息传出后,震憾了世界,大地震给人们心理和精神上造成了长期难以愈合的创伤。在汶川地震震区很多学校楼房倒塌,好多学生被埋压在下面,但是,刘汉希望小学因为平时经常进行防震避震演练,地震发生时教学楼没有倒塌,另外两幢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也安然无恙,学生们在老师的疏导下,及时有序地撒离了教室,没有发生伤亡现象,这一点就证明了,搞好建设工程防御和平时的防震演练非常重要。认识并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与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是人们生存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今天有幸能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地震科普知识,相互交流,探讨,来进一步加深了解防震避震知识,做到科学避震。

下面,我就谈一些防震减灾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地震以及与地震相关的概念。

地震俗话说就是地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古代,人们对地球知识缺乏了解,以为人们脚下的大地是驮在一条大鲸鱼的背上,鲸鱼累了要翻身,便造成了大地震动。也有的说是“大地发怒”是对人的“报复”等等。事实上,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多层球体。就好比一个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的蛋壳、地幔相当于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轻易忽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也就是说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水满则溢,装满水的杯子必须倒出一些才能再装水,运动中的地球积聚的能量要不断释放再积聚,地震就不可避免。一般来说,积聚的能量过多突然释放就会引起较大级别的地震,频繁小量释放则会出现一些小地震,同一区域能量释放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一个相当时间段的休整,短期内不会再发生较大级别地震。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构造地震。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 2 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这种地震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并且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如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人工地震。核爆炸、化学爆炸和机械振动等人类军事活动、生产活动引起的地面振动合称人工地震。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主要有:1、纵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 —6 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 —4 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 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2、震源和震中。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3、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 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相差1 级,能量约差30 倍;相差2 级,能量相差约1000 倍。小于3 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3级小于4.5 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大于4.5级 小于6 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大于6级 小于7 级的地震称为强震;等于、大于7 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8 级或8 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 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 度,5 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地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它受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具有区带性分布特点。全球共有三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使中国区域内的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达。受其影响和控制,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情况,20 世纪全球1 / 3 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 20 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约一半以上;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5 级以上地震。

地震灾害是各类自然灾害中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最大威胁之一,而我国因地震多发,更是受灾深重。据记载,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在20 万人以上的大地震有两次,均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 年的宁夏海原8.5 级大地震,死亡23 万 多人,另外一次是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 万多人,2004 年12 月26 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四面海域发生大地震引发了近40 年来最大的海啸,导致印度洋沿岸地区十几万人丧生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四川5.12汶川地震次生灾害严重,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特别是众多堰塞湖,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加深远。

二、如何做好震害防御以减轻地震灾害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全社会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重要法律。确定了“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对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指导思想,坚持突出重点、全面防御的发展战略,支持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200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案,由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号主席令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防震减灾法的修订,强化了政府职能、强化了部门职责、强化了社会参与、强化了社会保障、强化了科技支撑、强化了法律责任。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必将对促进我国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地震监测预报。这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它通过对震前多种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来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为震前预防、临震应急抗御、人员疏散、物资转移等提供依据。但是尽管全世界的科技人员为地震预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地震监测手段和仪器发展很快,地震预报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地震孕育过程的极其复杂,使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目前仍处于经验性预报的探索阶段,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大家都知道,地壳运动在地壳的某些部位造成地应力积聚,当地应力积累到超过当地岩石的剪切强度时,地应力以岩层破裂方式释放,即发生地震。地应力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大地震的能量积累在我国西部短则也在数十年,而东部地区可以长达数千年。也就是说,大地震的地应力从积累到释放可以长达数千年。而当地壳运动积累的地应力在某些地方接近当地的岩石剪切强度时,何时释放则往往取决于有利于触发地震的外力因素,而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地震预报的难度可想而知。(地震为什么不能预报呢)我国除了在辽宁地区数次有小震活动前兆的地震短临预报成功外,其它类型的地震,大多停留在部分预报或内部预报阶段,少有重大突破。这其中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震源情况无法直接探测。地震大多发生在15 千米左右的地壳中。在近代科学发展的今天,虽然借助于天文望远镜,人类的目光已经达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但对于地壳,就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花费巨额的资金和力量,目前其最大钻探深度也仅12 公里。因此,人们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情况,只能通过在地壳表层布设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水位、水化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动物宏观等观测手段,间接探测地壳深处的变化情况。二是地震预报实践机会少。具有破坏性的7 级以上的地震,虽然全球每年平均发生10 多次。但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区,而在有稠密观测台网的地区却发生得比较少。大陆地区强烈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往往在百年或千年以上。因此,人们从事地震预报的实践机会较少。第三个原因则是由于我国地震监测网点密度不够,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存在有监测盲区。因此说地震的短临预报相当困难。但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等,分析地震构造活动性,预测未来地震危险程度,指导防震减灾工作的中长期预报相对容易把握,实质上我国地震部门的中长期预报能力较高,中期预报的准确率已达到30 %,基本上可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需要。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防震减灾工作第二个环节:地震灾害预防。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大类。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在国土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和加固,进行城市 地震设防规划。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制定防震减灾法规、计划;成立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和抢险救灾工作队伍等等,进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的抗震防灾意识也包含其中。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对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疆地处地震多发区,地震灾害频发,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房屋居住条件标准低,抗震性能差,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就会给各族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边疆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提出要居安思危,积极主动地防御地震灾害。2004 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维护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疆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损失,扭转灾后重建被动局面,实现地震灾害提前预防。

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宗旨、树立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这一工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呼声,代表了人民群众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

防震减灾工作第三、第四个环节分别是地震应急救援及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地震应急救援是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应急准备、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的应急防范和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抢险救灾。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是地震发生后的过渡性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善后工作等活动。这两个坏节都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工作,在这里就不详谈了。

三、如何做好地震预防

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好应对地震的应急预案,平时准备好地震应急包(手电筒、矿泉水、外伤药、方便面、饼干、绳索、贵重物品等),并写上联系方式,以备地震时使用。其次,平时清理路道,腾空床下,准备好急救箱和灭火器,并确保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使用。加固悬吊物品,将柜架的重物放到下层,轻物放到上面,地震时以免掉下伤到人。第三,要熟悉燃气阀门、电源、电闸如何使用,并使其保持灵活好用,在发生地震时就近快速关闭、切断发生次生灾害的电源、火源等。第四,平时了解家和工作场所附近的应急避难所,地震时就可以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如果突然发生地震时应该怎么办?我们说震时个人避险的原则,一是要镇静;二是要果断地做出正确的瞬间选择,抓住地震发生时的“瞬间”机会,采取最有效的应急避险自救措施;三是要“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注意保护头部。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迅速抱头蹲下、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楼房内千万不可跳楼、跳窗。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在教师指挥下有组织地撤离。

在家庭怎样避震:在家里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时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在楼房时千万不可跳楼、跳窗。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要注意利用它们。

室外避震:一是选择开阔处,不在狭窄的胡同、巷道中停留,车辆应迅速停驶,人员要立即离开车辆躲避到安全处。二是远离楼房和高大建筑物、烟囱、架空管道,广告牌、电线杆、高架立交、桥梁等,远离山坡陡崖、危岩滚石、河岸地带。三是迅速远离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质储存场所。

震后要努力进行自救互救以减少地震时人员伤亡。自救要领:一是被埋压人员首先要鼓起求生的勇气,消除恐惧心理。能自我离开险境者,应尽快想法脱离险境。二是不能自我脱险时,要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自己身上的物体,特别是腹部以上的压物,等待救援。可以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保持呼吸通畅,防止烟尘呛入窒息。三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 救,以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可用石块敲击物体等方法与外界联系,或在听到外面有人时才呼救。四是应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扩大安全生存空间,最后向有光线和空气流通的方向移动。要尽可能减少体力消耗,在可活动空间里设法寻找代用食品和水。当面临被渴死危险时,可饮尿求生,以延续生命,等待救援。互救要领:一是先近后远,先救近处被埋压人员,争取高救活率良机。二是先救青壮年、浅埋易救和建筑物边沿瓦砾中被埋人员,以利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互救队伍。三是注意搜听被埋人员呼喊、呻吟、敲击器物的声音,根据房屋结构,确定被埋人员位置。四是抢救被埋人员时,不可用利器刨挖,以免伤及受埋者;分清支撑物的主次,保主移次,力求不造成新的坍塌;尽早挖通封闭的暂安全的空间,便于通入新鲜空气和生存急需的供应通道;避免尘土过大而造成底下被埋者窒息。五是施救中,可先救容易救的和伤势轻的,使被埋者得以存活,待后来的救援者去完成脱埋任务,以抢时间救更多的生命;抢救中宜轻慢,切忌猛拉硬拽,注意转运安全;对长久处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被埋者,要蒙其眼,让其缓慢进水进食。

通过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我们是不是应该吸取教训?因此在平时学校组织师生进行防震演练是很有必要的,地震往往突如其来,震时应急,很多事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和困难的条件下完成,如紧急避险、撤离、疏散联络,等等。所以,必要的防震演练是不可少的。同时,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投身到减 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去,多学习了解地震科学知识,明辨地震谣言,做防震减灾的主人。希望各位老师积极发挥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向学生们多宣传防震避震知识,多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为尽可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地震灾害与急救讲座总结

地震灾害与急救讲座总结

2010年5月8日,急救组于18:30~20:30在11110多媒体教室举办了一场大型地震灾害与急救讲座。一方面为纪念青海玉树地震,宣传避震知识,一方面正值“世界红十字日”,宣扬红十字精神,同时为以后急救组开展活动打下群众基础。

活动前期,南北园主干道上摆放红十字急救宣传画架及手绘板报,通过年级辅导员老师通知医学院08、09级各班同学前来参加。活动当天18:40左右,教室基本满坐,约达300,其中包括08、09级的年级辅导员老师们。活动正式开始,周庭老师代表讲话。18:40~19:50,由急救组队长张秘主讲地震科普知识及教授如何避震。19:55~20:15,由08级队员李荣金主讲CPR、气道梗阻、头部包扎、大悬带等救护知识。20:15~20:30,观众自由练习所有操作。其中,在两位主讲讲授的过程中,也穿插了大量的助教演示、观众互动以及有奖问答等新颖环节。两名队员及一名校新闻记者负责拍照工作。活动后期,队员收捡器材、清理教室,两位主讲与其他队员交流,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秘书做总结。

此次活动中,张秘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使现场很是活跃;时不时穿插的知识有奖问答,增添了课程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与注意度;主讲与助教紧密配合,节奏把握得很好;器材专业丰富,互动时观众的参与度很高。不足的是,前期现场秩序维持、助教人员及内容等工作的安排没有明确到人,幸得大家应急能力较强,未出现较大混乱;知识讲授过程中,涉及的某些细节的解释还不甚专业准确;地震的科普知识讲授过多,使避震的重点不突出,也是这节整个的时间延长了;CPR及包扎部分,理论与操作缺乏过渡,未讲授清楚操作的理论部分就开始让观众实操,造成观众操作起来困难加大;缺乏现场秩序维持,观众与助教互动教学时,粥少僧多,现场还是有点忙乱,小部分观众提前退场。

总体而言,此次讲座举得的相当成功,会后得到了老师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活动预期的目的,在校内有很好的反响。就在第二天就收到校学生会的邀请,参与5.10~5.16为期一周的“地震的防救”循环讲座,这将是将我急救组正式推向全校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当然,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讲课水平还需进一步的培训与提高。

第四篇:地震有感

地震有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全国十几个省市都感到了余震的晃动。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万多人。在这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们的团结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党和国家政府深切地关心着人民的生死存危,下令竭尽全力抢救伤员,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决不能放弃。温家宝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在震后3小时到达了灾区,亲临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总理的言谈举止感动着华夏的儿女。当然,在这一次地震中,还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可歌可泣的平凡人物。白医天使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有的昏倒了几次,醒过来又继续工作;人们的子弟兵总是战斗在第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人们什么时候需要他们,祖国什么时候召唤他们,他们随时都准备着挺身而出,奉献自己;有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保护祖国的花朵,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无情,人有情。”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举国上下都举行了募捐活动,人们都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连乞讨的残疾人也慷慨解囊,令人感动。地震中,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但同时也唤醒了许多国人的人性美,使我们活着的人感到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生命。

在这一次地震中,学校的房屋倒塌惨重,合计有6000多所。无数幼小的生命被埋葬在残垣断壁中。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归结为学校建筑的不稳固性,“豆腐渣工程”所致。源于建筑商的不负责任、偷工减料。建筑商的责任心在大灾面前就见分晓,“腐朽工程”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最终会原形毕露。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工作中也这样不负责任、偷工减料,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成为“豆腐渣”,无益于国家和社会。这维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前途,祖国的将来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因此,教师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每个教师只有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教书,才无愧于这个职业,无愧于党和人民交给的这一份事业。像在地震中为保护学生牺牲的教师,他们就随时随地没有忘记老师的职责,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死的危险让给自己,用自己的身躯构筑了一个“钢铁长城”。他们用生命诠释着教师的职责。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相信,每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在学生受到危难时,都会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地用自己的身躯保护我们的孩子。如今,灾区前方还有很多的人在作清理修缮工作,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我们在后方的同志,应该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为国家和灾区人们作出的最好的贡献。我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认真、踏实,期末临近,扎扎实实搞好复习。在抓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这段时间,气候不好,传染性疾病风疹、麻疹在流行,特别细致地做好学生的环境卫生工作,尽可能地降低传染的范围。业余时间,引导学生继续关心灾区的报道,关心国家大事。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也把我列为了积极分子。我在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把课程改革落实在教学中,虚心向校内和校外的老师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时刻记得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主动关心学校的大事,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第五篇:地震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动干扰大的地区,应用效果变差.甚至难以得到预期效果。2 2直达波法可以直接测定震源和测点之间介质的弹性波传播时间和能量衰减规律.计算被测介质或地层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圈定地层中速度异常物体(空洞)或速度异常带。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应能有效接收到直达波或经数据处理能有效提取直达波,2 3折射波法常用于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界面起伏形态和构造破碎带.求取持力层、坚硬土层及基岩界面埋深和界面速度,对薄层的探测能力差,一般来说不能探测速度逆转层。2 4反射波法一般不受地层速度逆转的限制.但被探测地层与上覆地层应有一定的波阻抗差异.并有一定厚度。对沉积地层层序划分、探测断层等地质构造的效果较好。纵波反射法探测探度较大,激发方式多样,是常用方法之一。横波反射法用于探测浅部松散含水地层效果较好且分辨率较高。其分层能力一般为l/4有效波波长。随着方法技术的进步.反射波法探测薄层和小断层的能力不断提高。4 工作设计 4 1工作任务 1 1应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台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选定项目负责人,编写工作设计。4 1 2工作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工作地区及范围、工作目的、勘察对象;实物工作量及技术经济指标;提交成果资料的内容及期限。4 2资料收集 2 1编写工作设计前.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技术资料,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写工作设计书。在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已知资料比较缺乏时,应先进行一定工作量的现场试验。2 2现场踏勘应包括以下内容:实地考察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工作条件;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4 3试验分析 31利用前人在工区及邻区取得的地震成果资料或通过现场试验工作,进行方法有效性分析。4 3 2在方法确效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技术方法.确定最佳观测系统和仪器工作因素的试验方案。4 3 3试验工作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点线结合和单一变化的原则。试验地段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区,宜选择在生产线上或通过已有钻孔。4 4测线与观测系统选择 4 1测线布置应根据地质任务、工区地物、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设计。4 2测线长度和测线间距,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或按工作比例尺确定,测线之间应适当布置联络测线。4 4 3主要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构造走向。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测线尽可能与地质勘探线或其他物探方法测线重合,以利资料对比分析。

4.4 4选择观测系统应在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条件下,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4 5设计书编写 5 1设计书应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协议)内容,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 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它技术资料,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在地震地质条件 比较复杂或已知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应先做一定工作量的地震踏勘试验工作。4,5.2设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a)工作目的、任务、范围和期限。

b)工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

c)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环境条件初步分析.包括以往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困难。

d)野外工作布置和工作量。包括:试验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方法选择依据;测线布置(包括测线长 度和方向、测网密度等);方法技术(包括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方式、仪器因素选择等);主要技 术措施和地震观测精度;测地工作及精度要求;工作量及进度安排等。

e)资料处理和解释:资料处理方法;资料解释精度要求。

f)提交成果报告的内容和时间。

g)人员组成、设备材料计划和费用预算。

h)设计书附图 5 3短期或工作量不大的任务,设计书内容可从简.但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工作目的、任务;工作地区 和工作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完成期限等。5 4设计书应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查或经任务下达单位批准或委托单位认可,方可正式施工。45 5设计书批准后应严格遵守。生产中由于客观条件变化或其他原因,需要修改设计时,应及时将修 改理由和内容申报审批单位或与委托单位协商,经认可后方可修改。项目负责人有权在不影响工作进 度,且能保证地质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于施工顺序、测线位置、测线长度及工作方法做部分的改动,但 必须及时报告主管单位备案。5仪器设备 51仪器设备的使用 1 1鉴于目前浅层地震仪器类型较多,性能各异.应接任务要求,经济、合理地选用不同类型的仪器。折射波法和常规反射波法,可采用定点增益型浅层数字地震仪;高分辨率反射波法,应采用瞬时浮点增 益型浅层数字地震仪,动态范围应不低于80dB;直达波法应采用采样率较高的浅层数字地震仪,采样 时间间隔宜不大于50μs。5 6野外工作 6 1试验工作 1 1生产前应进行以下试验工作:了解工区有效波、干扰波情况;选择激发、接收方式和条件,确定最佳观测系统的仪器工作因素。1 2了解工区有效波和干扰波宜采用展开排列法。展开排列长度,一般为实际记录排列长度的4~6倍.检波点道间距应小于实际工作的道间距。仪器工作因素的选择应以尽可能接收到各种波的信息为原则。6 1 3接收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个检波器接收和多个检波器组合接收。6 1 4生产工作中遇到局部地段记录变坏.应做补充试验。确定适合的工作方法。1 5试验资料必须及时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应有明确的结论。试验成果可作为生产成果的一部分。6 2测线布置与测量工作 2 1地震测线和炮点(激发点)的平面位置设计应根据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或现场实地确定。现场测线敷设应采用测量仪器进行,对于场地内的工程勘察任务,可采用钢尺或测绳量距,测绳应经常用钢尺进行校准。测线的端点及转折点应与永久性地物标志连测。2 2地震测线宜布成直线。若由于受场地条件等限制,可允许测线转折。折射波法工作应在转折点布置相应的激发点;反射波法工作当进行单次剖面工作时,最大转折角不得超过150,当进行多次覆盖法工作时.最大转折角不得超过80。若因测线转折影响叠加效果时,应采用弯线叠加方法。2 3用折射波法探测高倾角的目的层时,应合理选择测线方向,满足临界角与视倾角之和不超过900。6 2 4测线编号及测点桩号在无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应按西小东大,南小北大的原则编排。2 5在丘陵地区或平原区地形变化较大时,应实测激发点和检波点的位置及高程,并沿排列方向测绘地形剖面。2 6地震测线上各类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要求见表l,表中各项精度均以中误差衡量.并要求以二倍误差作为限差的指标。

表1 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要求 m 工作比例尺相对于三角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三角点(水准点)高程中误差 加密点联测点炮点、检波点加密点联测点炮点、检波点 1:10000±1.5±3.5±6.0±0.3±0.4±0.8 1:25000±1.5±4.2±8.4±0.3±0.4±1.4 1:50000±1.5±5.0±12.0±0.3±0.4±1.7 注:比例尺大于万分之一时t测电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要求应按相应比例足的测量精度要求,具体要求可根据任务确定 6 3观测系统 3 1折射波法可采用完整对比或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在满足地质任务要求的条件下,采用简单、经济的观测系统。3 1 1 所选用的观测系统,应保证主要目的层有效波的连续对比追踪。3 1 2相遇时距曲线,应确保在相遇段内,至少有4个检波点接收来自被追踪层界面的折射波。6 3 1 3追踪时距曲线,应确保在两支时距曲线中.至少有3个检波点重复接收同一界面的折射波。6 3 1.4沿测线方向,被追逐界面平坦,而且视倾角小于1 5度时,可用单支时距曲线测定,但应确保追踪地段内至少有4个检波点。3 1 5非纵测线的布置,应考虑旁侧、界面倾角和速度变化的影响。非纵测线应尽量通过纵测线或钻孔。测线长度一般不能大于激发点到测线的垂直距离。6.3 2反射波法可采用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共深度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或等偏移距观测系统。应根据地质任务、地震地质条件和经济高效的原则加以合理选择。3 2 1等偏移距观测系统其偏移距和道间距的大小可通过试验确定。3 2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可采用端点激发或中间点激发方式。覆盖次数、道间距和最小偏移距应通过试验选择。3 23多次覆盖或等偏移距观测,宜在地层下倾方向激发(可使偏移距减小),地层上倾方向接收。6 3 3直达波法可采用孔对地观测方式,孔对孔观测方式,孔(硐)对硐(孔)和孔(硐)对地联合观测方 式,隔山体透视观测方式和表面(地面、露头或硐壁)观测方式。6 4地震波的激发 4 1地震波的激发应根据地震任务要求和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震源。激发能量应通过试验确定。6.4 2使用锤击震源、落锤震源应在激震点敷设专用垫板,必须防止反跳造成的二次触发。

6.4 3使用叩板震源,应使木板长轴垂直测线,且长轴的中点位于测线或测线的延长线上,并使木板与地面紧密耦合。4 4使用电火花震源或气枪震源应按照使用说明书有关规则操作,并注意安全。6 4 5使用炸药震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a)井中爆炸时,井中应注满水或泥浆,坑中爆炸时,药包需用湿砂或土埋实,水中或潮湿地区爆炸应有防水措施。

b)药包沉放深度应当准确。

c)爆炸记时宜采用回线记时。如使用内触发记时,应使用600 V以上的高压爆炸机。

d)同一爆炸站绝对禁止使用两套或多套爆炸线工作。爆炸机钥匙必须由爆炸员1人掌管。

e)震源弹、震源枪应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存放和运输。4 6使用井中剪切波锤震源应做到沉放深度准确,贴壁牢固、激发可靠。并应注意防止井口掉块或井壁坍塌。4 7不同类型的激振器应通过试验使记时误差小于1 ms。6 5地震波的接收 5 1检波器埋置的位置应准确,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埋置在原设计点位时,沿测线方向移动不得超过1/10道间距。垂直于测线方向移动不得超过1/5道间距。5 2检波器应与地面接触良好,安置牢固,埋置条件力求一致。6 5 2 1检波器埋置在稻田、沼泽、浅滩时,应防止漏电。5 2 2检波器在水泥或沥青路面安置时.应用橡皮泥、黄油或熟石膏等将检波器牢固粘于地面或采用铁靴装置安置。每个铁靴的重量宜大于10倍检波器的重量,以保证耦合良好。6 5 2 3检波电位于干沙、砂石、虚土层时.检波器安置应挖坑并压实。5 2 4检波器周围的杂草、小旗等易引起检波器微动之物应加以清除。风力过大时检波器应挖坑深埋。6 5 2 5检波器与电缆连接极性应正确。防止漏电、短路或接触不良等故障。5 3用水平检波器接收剪切波时,应保证检波器水平安置.灵敏轴应垂直测线方向,取向应一致。6 5 4水中或孔中接收地震波可用水听器。水中接收时应将水听器沉放于水面以下,深度不小于l m。孔中接收时不得将水听器置于井底淤泥中,应经常清除压力窗口上的淤泥。5 5用于井中速度测量的三分量榆波器,应装有井壁推靠器.观测前应检查检波器沉放深度和靠壁是否牢固。5 6地震仪器各因素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区干扰情况合理选择。5 6 1根据干扰背景强度确定仪器增益。折射波法观测时,排列中近炮点各道可采用不同增益。反射波法观测时.各道增益应尽量保持一致。5 6 2依据勘察深度要求选择记录长度。宜采用高采样率接收,当记录长度与采样率发生矛盾时,可配合使用延时装置。6 5 6 3观测反射波时.为压制面波干扰或突出有效波中的高频成分.应采用低截滤波器。为压制工频干扰,可采用50 Hz陷波器。为防止时间假频干扰,应采用高截滤波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采用宽频带接收。6 5 6 4采用能量增强工作方式时,可利用锁道措施,防止近道溢出。6 6水域地震工作 6 1水域地震可有水中(或水底)固定排列观测和漂浮电缆航行观测两种方式。6 6 2漂浮电缆沉放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6 3固定排列观测的观测船和激发船都应抛锚定位,依附缆绳将排列固定,并监测有无溜锚导致船体流动。当发现电缆尾部摆动超过10度时,电缆尾部应抛锚固定。6.4漂浮电缆拖船航速应保持稳定。航行过程中应设法保持电缆沉放深度一致。6 6 5作业期间,应观测水位变化。66严禁在作业船航行的上游进行炸药激发。6 7直达波法地震工作 7 1单孔波速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面激发井中接收时,宜由井底开始观测.每向上提升1~2 m观测一次,在地层界面附近可适当加密点距,应保证观测点深度准确。激发点距井口1~3 m为宜。

b)井中激发地面接收时,检波器宜安置在井口附近1~2m之内,各次接收,激发条件应保持一致,激发点深度应准确。

c)当地层倾角较大时,地面激发井中接收,激发点宜选择在地层下倾方向一侧。

d)剪切波速测定时,每个测点均应获得清晰的剪切波初至,宜取得正、反方向激发的记录。

e)进行波速测井时,应防止电缆波和套管波的干扰。

f)波速测井检查工作量应为包工作量的10%,且不少于3个测点,标准差不大于5%。6.7 2跨孔波速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跨孔波速测量有双孔、3孔和多孔测量方式,宜采用3孔测量。只能进行双孔测量时.触发记时精度应保证速度测量误差不大于5%。

b)3孔测量时了,3个孔的孔位应按直线排列。两接收孔距在土层中宜为4~6 m,在岩体中应加大。在保证所测初至是同一层位的直达波相位的前提下,激发孔和接收孔之间的孔距可根据地层厚度和任务要求作适当调整。

c)测点点距可为1~2 m,每个地层应有不少于2个测点的记录。

d)每个测点应获得清晰的波形记录。

e)孔间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测定井口高程。

f)为保证井中检波器安全和防止井壁坍塌,宜采用泥浆护壁或全井段放置套管。在软土层中,孔壁和套管应紧密耦台后方可施测。

g)双孔测量的激发孔和接收孔,3孔(或多孔)测量的各接收孔,当孔深大于15 m时,必须进行孔斜测量,其方位角误差不大于±5。,倾角误差不大于土0 5。

h)跨孔波速测量检查工作量应为总工作量的10%,且不少于3个测点.标准差不大于5%。7数据处理 71原始资料的整理 1 1班报记录的整理应按工区测线及施工排列登录的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并在每册的封面写明单位名秫、工区、测线号及施工排列的始号和终号、工作时间等。1 2记录地震数据的磁带或磁盘应粘贴标签.写明带号或盘号、测线号和日期。确保与班报对应无误。7 1 3监视记录应按工区测线统一编录,装订成册。7 2折射波法

7.2 1波的对比应根据以下特征:

a)各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及振动延续度的相似性特征; b)相位一致性和同相轴延伸长度特征;

c)追逐炮记录同相轴的平行性特征;

d)波的对比可采用单相位对比或多相位对比,在断裂发育区宜采用多相位对比。7.2 2确定波的置换位置应根据以下特征: a)视速度发生变化; b)波形和振幅突然变化;

c)两组波相交波形叠加特征。7 2 3读取初至应注意以下几点。

a)可利用原始记录读取波的初至时间,也可在回放的监视屏上读取波的初至时间;

b)直接读取初至有困难时.可以读取初至波的极值时间,但应求取相位校正量,进行初至校正;

c)在波的干扰或置换位置,应分析波的叠加情况后正确读取。2 4互换道、连接道波的对比,应根据波的旅行时和波的动力学特征进行。7 2 5时距曲线图应按以下规定绘制:

a)比例尺可采用:横向比例尺1:500~1:2 000;纵向比例l cm等于5 ms~20 ms。

b)沿横轴除标明距离外,在对应检波点位置应标上桩号.在对应激发点位置应标上炮序号。

c)不同方向的时距曲线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绘制。两相邻点用直线段连接。2 6绘制综合时距曲线圈,应根据解释方法要求,进行必要的校正。包括:地形高程校正、激发点深度校正、测点和激发点偏移校正、表层低速带校正等。校正后的综台时距曲线的互换时间差不得超过5 ms。7 2 7时距曲线绘制后,可根据时间互换相等性、追逐时距曲线平行性、截距时间相等性原则进行检查。可对照地震记录中有关初至读取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2 8时距曲线中个别道出现走时突变时,应对照相同地段的相遇或追逐时距曲线走时情况。或根据班报中有关说明,查明突变原因,必要时进行修正。7 3反射波法 3 1绘制观测系统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观测系统图必须绘制在厘米计算纸上.图上的桩号和炮号均由左至右增大。空炮、废炮也应统一编号。不正常道、死道、反极性道应分别在图上标明。

b)观测系统图上应注明施工方法、测线长度,起始和结束炮应注明道号。应标明剖面经过的地物标志。7 3 2应根据原始资料和任务要求,拟订处理流程,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主要处理参数。7 3 3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为此应重视下述处理过程:

a)原始炮记录编辑应检查记录道头,删除不正常炮记录.剔除不正常道、死道,将地震道中含有不正常数值的时段充零,校正反极性道。

b)宜采用自动增益放大处理程序增强微弱反射信号。

c)必须精细选择滤波参数,保证滤波处理结果有较高的信噪比。

d)沿剖面要保证有足够的提取动校正速度分析段,并结合速度测井或跨孔波速测量结果,掌握速度横向变化.提高其反射点叠加效果和时深转换的精度。

e)在做剖面修饰处理时,应防止削弱地质异常引起的波场变化。3 4处理结束旨.应提交原始记录编辑说明、主要处理模块效果对比图件、处理参数和时间剖面、深度剖面等成果。7 d直达波法 7 4 1单孔法波速测试 4 1 1解释人员应在现场对波的初至及相位进行初步分析判断,保证记录正确完整。4 1 2可根据竖向传感器波形记录,确定压缩波由震源到每一测点初至的时间;根据水平向传感器的正、负向波形记录确定剪切波从震源到每一测点初至时间。7 4 2跨孔法波速测试 7 4 2 1 应利用竖向传感器的波形记录,确定压缩波到达两个接收孔同一高程测点的初至时间tp1,tp2。利用水平向传感器的波形记录,确定剪切波到达两个接收孔同一高程测点的初至时间ts1,ts2。4 2 2计算两接收钻孔同一高程测点之间的距离L,当测试深度大于15 m时,应根据钻孔孔斜及其方位资料计算。8资料解释 8 1折射波法 1 1 资料解释前应对速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速度参数时注意事项如下:

a)由于近地表速度的不均匀性,引起地层平均速度(或有效速度)变化时,应先进行地表速度校正。

b)用折射波时距曲线交点法求取的有效速度参与解释时,应分析所测速度的精度。应尽量利用测 区内反射波法测定的速度和地震测井的速度资料,与折射波法测定的速度进行综合分析。

c)同一测线当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应计算沿测线速度变化曲线,参与深度解释。8 1 2应根据地震地质条件、时距曲线特征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解释方法。1 2 1 只有在近似水平层状介质、地表与界面起伏较小,界面视倾角不大于5度、速度横向无明显变 化、或由于条件困难无法获得相遇时距曲线时.方可采用截距时间法或交点法。8 1 2 2一般应由相遇时距曲线求取界面深度和速度。1 2 3地表较平坦,折射界面起伏较大,界面速度又有明显不均匀性时,宜采用哈莱斯法或时间场 法。1 2 4对于多层不均匀地层或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层,宜采用多种计算解释方法和正演拟合计算方法 综合求解,以提高解释精度和求解的可靠程度。1 3折射波资料经计算解释后,应针对任务所提出的地质问题,并在分析测区内有关地质、钻探及其 他物探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地质解释。1 4地质解释图中,应尽可能标有钻孔资料,将地震分层与地质构造相联系,对于与地质构造不一致 之处,应于以说明。

5用折射波资料推断岩性变化时,应有物性资料为依据。1 6有关破碎带、断裂位置以及断距的确定,应对推断的依据和结果的可靠性加以说明。8 1 7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构造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震剖面图应包括时距曲线图;解释辅助线图(如t。——差异时距曲线法的t。(x))线和Θ(x)线,哈莱斯法的哈莱斯线;时间场法的时间场图),深部剖面图等。各图件横坐标应一致,深度剖面纵坐标比 例尺可适当加大。

b)地震构造图可有基岩面等高程图、覆盖层厚度图、目的层厚度图和界面速度分布图等。根据任务 要求,可绘制其中部分图件作为成果的最终图件。等值线距应大于2.5倍观测误差,速度分区的速度差 值应大于速度测量精度的2.5倍。1 8地震一地质解释图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震地质剖面图上应标明地震界线和地质界线的对应关系,并用不同线条表示。刮面线上若有 钻孔时应有相应的钻孔柱状图。

b)地震地质平面图上应标注地质界线与解释的构造线。将测线及其序号、钻孔位置及其孔号和主 要地形地物标在图上。8 2反射波法 2 1叠加时间剖面或等偏移时间剖面是反射波资料解释的基础图件。应依据剖面图,采用钻孔资料 或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地质层位和地震波组关系。选取与勘察目的层位对应的波组进行对比、追踪.获得目的反射层变化情况。2 2时间剖面的解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确定主要地质层位与反射层位关系。b)确定地层厚度变化与接触关系。c)划分断层或破碎带。

d)确定其它地质现象。

8.2.3对剖面中波组分叉、合并、中断、尖灭等现象要精细分析,尽可能得出这些变化与地层变化的关系,从而获得地层厚度、岩性横向变化及构造情况。24对第四系松散地层中沉积构造及其他地质现象的确定各解释,应有地质资料或钻孔资料对比、佐证。8 25 将时间剖面通过时深转换处理获得深度剖面。剖面图上应标明测线号、桩号、测线方位、钻孔位置及主要地物标志。尽可能将钻孔分层的数据反映在剖面上。

8.2.6对面积性地震勘察任务还应制作等深度图或等T0图,并标出断层构造线平面展布。制作平面图时,等值线距应大于2.5倍观测误差,深度闭合差应小于等值线距的1/3。8 3直达波法

B 3 1单孔法波速可按下述步骤求取

a)按下式求取波的传播时间: 3 4同一地层不同测点计算的速度值,其差值应小于5%,否则应查明原因。,9原始资料的验收和质量评价

9.1.1原始资料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地震监视记录、测量记录,井斜测定记录、各种班报及有关图件等内容。

912每天野外工作结束,野外组(或仪器操作员)应及时将原始记录进行初步整理,交室内组(或仪器操作员)。室内组(或专人)应将全部野外资料进行检查和初步验收,并作出评价。发现较大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野外组(或仪器操作员),并提出改进建议。9 1 3项目负责人应经常对原始资料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 4项目工作(或工作)结束后,主管单位应组织对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和验收。9 2 1记录质量评价,分为“优良”、“台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9 2 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为“优良’’记录。

a)仪器检查记录合格; b)观测系统正确,符合设计要求; c)班报填写正确、齐全、整洁; d)折射波记录各道清晰;

e)反射波记录中反射层次突出,信噪比高,有效波无溢出,反射深度达到目的层位,相邻道记录能量无明显差异;

f)直达波记录初至清晰.满足质量要求。9 2 3有下列缺陷之一者为“不合格,记录,a)无仪器检查记录或仪器检查不合格的全部记录;

b)观测系统不正确或仪器处于不正常状态所获得的记录;

c)激发条件或仪器因素选择不正确,无法使用的记录; d)互换道或连接道工作不正常的折射波记录;

e)同一炮反射波记录上,相邻两道或任意3道不正常(指24道记录)或任意2道不正常(指12道记 录)或同一原因引起不正常道连续出现两张以上记录时,由第3张记录起为“不合格”; f)未按规定进行检查观测或经检查观测不符合要求的直达波记录;

h)记录编号或主要内容与班报不符,又无法改正的记录;

z)须进行数据处理,但未记入磁带(盘)的记录;

J)班报和记录上未填写工作主要参数,以致不能利用的记录。9 2 4不够“优良”条件,又不属于“不合格”的记录可评为“合格”记录。10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级 1 1原始资料经验收合格后,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成果报告的编写。10 1 2成果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工区位置、范围;工作目的、任务;工作日期及完成工作量等.

b)工区地震地质条件:简述与地震工作有关的地形、地貌、地质(包括钻孔资料)、地球物理的一般 情况。重点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环境条件。

c)工作方法和技术:叙述野外工作方法;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的选择依据;仪器性能及因素选择; 激发和接收方式;工作质量及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等。

d)资料整理和地质解释:叙述原始资料及其质量;简述采用的解释方法和选用速度参数的依据;着 重分析地震成果的地质解释,并对地震成果精度和地质解释的可靠程度予以评价。

e)结论和建议:阐明地震工作的主要技术结论和地质结论;指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不够肯定的地 质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地震工作或与之相配合的其他物探工作,以及地质验证工作的建议。

10—1 3报告附图应包括以下图件: a)地震工作布置图;

b)速度参数表及钻孔柱状图; c)地震剖面图和平面图; d)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图;

e)根据设计书要求需提供的其它成果图件 1 4工期短或工作量不大的成果报告.可根据要求编写 10 2成果报告的质量评级 2 1 成果报告的质量可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台格”进行评级:评级标准见附录c(提示的 附录)。2 2达不到“合格”报告要求者应重新编写

下载5.12地震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5.12地震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震读后感

    《中小学生地震逃生与自救》观后感 8月20日晚,我和妈妈观看了科教片《中小学生地震逃生与自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关于地震的事情我是一无所知。 影片介绍了“怎样做好地震......

    地震演讲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黑暗世界。 谈震色变。但我们......

    地震演练

    纪念5.12 沭阳举行地震疏散演练为了进一步强化师生防震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自救能力,创造良好的学校安全环境,确保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在5·12四川汶川地震五周年、芦山地震刚刚过......

    地震演练

    银沙小学防震演练 为了普及防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反应能力,保证师生安全脱险,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我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和学校安全工......

    地震报告材料

    怎样识别地震异常报告材料一、概述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给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近几年发生的台湾地震、土耳其地震、印尼地震、巴基斯坦地震等......

    关于地震演讲稿

    武山县山丹镇山丹中心小学 国旗下的讲话 班 级:四年级(1)班 指导教师:谢雅兰 时 间:2017年5月7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注定将永远......

    地震演讲稿

    [地震演讲稿]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地震演讲稿。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

    地震演讲稿(范文模版)

    一场罕见的大地震,降临到四川汶川。仅仅在一段有限的时光,房屋便被摔倒,摔倒,摔倒。 多少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所有,所有同胞的眼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