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化解矛盾,把这些事件及时平息下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应急措施的功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探求长效治本之策。把这些事件简单地看作治安问题和少数人闹事是不恰当的。仅仅依靠公安、保卫、信访等部门做工作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消除产生这类事件的土壤和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xx。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化解矛盾,把这些事件及时平息下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应急措施的功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探求长效治本之策。把这些事件简单地看作治安问题和少数人~是不恰当的。仅仅依靠公安、保卫、信访等部门做工作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消除产生这类事件的土壤和条件。
第三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为适应全球发展,把握时代机遇,构建和谐社会,我国要对症下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关键词: 可持续 全面协调 和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转型阶段,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社会显得很“不和谐”。所以,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针对性。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说明目前的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利益冲突开始激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同时要看到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阶级阶层矛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对症下药,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不和谐因素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要认清和谐社会创建的关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和谐可以促发展,也只有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实现和谐,不能脱离发展谈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都是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也将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坚持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破坏、人口过度增长、资源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得不直面和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已严重影响全社会和广大公民的生活生存状况。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破坏和被破坏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处的朋
友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不仅是中国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适度的消费观的体现,是可持续的生产观的体现。”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只有让坚持以人为本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中说:我提出“活得有尊严”有三方面含义。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紧密相连的。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在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基本生存底线作为必要生活保障。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个人”,而应当是具体的人。“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发展为了人民”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人民利益作为发展落脚点。
四、坚持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调节阶层关系,化解阶层矛盾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为我们开出了药方,这就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当前,出现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阶段正常的现象,但是这种差距不应太悬殊。我国目前以利益为焦点和核心的社会差距在逐步拉大。我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社会被一分为二:城市和农村,与此相联系的是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工人和农民。我们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别被纳入到不同的制度和体制之中:工人和城市人被纳入到国家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中,享受着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的优惠待遇;而农民和农村人则被排除在这个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自己负责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有资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已持续了20年。2004年,全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基尼系数逼近0.48;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倍和2.4倍。以上的数据和事例使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在扩大,这将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由此可见,缩小社会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平衡利益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目前不同阶层的收入呈金字塔形。在13亿人口中,年平均收入接近和超过20000元的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一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下,低收入者占绝大部分,而国际公认的比较合理的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型”,是大部分人处于中间阶层。因收入和财产的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极为强烈。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勉强维持温饱。开始凸显的阶层矛盾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现象。
面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的这种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整合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面对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平一旦爆发就有可能造成社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可见,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显和
紧迫,这也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明显问题。只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矛盾才能减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徐伟新,《社会主义汁会发展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许明,《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出版社,1997年
3张敏杰,《渴望和谐:当代中国社会的追求》和《构建和谐: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1期
4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2005年第1期
5李海青,《正义、共识与良序——和谐社会的人学解读》,《求是》2005年第1期6薛德震,《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文汇报网
第四篇: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文章标题: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这既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旋律,地税部门应立足于地方税收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对内以“和谐”整合要素、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地税部门;对外以“诚信”树立品牌、提升形象,建设和谐税收环境。以此为着力点,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干部管理机制。经常性的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真正达到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的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对内应坚持“以地税干部为本”,建立用人选才的竞争、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干部能级考核,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分配模式,量化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奖惩标准,严格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干部任用制度,为每一位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地税干部的工作能动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干部的工作特长、业务特长和业余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干部向高职级、高收入的工作方向和岗位方向发展。让干部感受到希望、体会到成就,使整个地税系统充满活力。这是建设和谐地税部门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位地税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地税事业的发展创造丰富的源动力。
二是丰富地税文化内涵,建设地税和谐机关。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为基准,不断丰富地税文化内涵。在实践上,要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等健康有益的群众活动,利用琴棋书画、摄影写作、娱乐健身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地税、宣传税法,让每一位地税干部的业余特长得到尽情发挥。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诚信地税的道德基础。通过系列的和经常性的群众活动,既可以丰富干部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领导与一般干职的联系,加强沟通,加深了解,增强感情,凝聚人心,把广大地税成员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在理论上,要积极探索建设先进地税文化的载体与途径,从理念上和制度上搭建先进地税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用先进的地税文化,实现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统一,激发每一位地税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地税部门成为人才价值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竞相涌现、创业人才建功立业的平台,积极打造和谐地税部门。
三是严格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构建民主法制的税收环境。依法治税是建设和谐诚信地税的核心内容。首先,加大地税干部的政治、法律和业务培训,竭力提高地税干部依法行政和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在要求纳税人依法履行法律义务的同时,切实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要求纳税人在依法纳税的同时,更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依法办事。第三,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建立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机制,实现地税收入与当地经济协调增长、收入数量与收入质量的同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地税部门的税收征管水平,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地税部门的内外联网,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科技含量,从源头上加强对税源、税基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管理有序、规范高效的管理目标。第四,切实加强税收法律救济,强化自我纠错能力。税收法律救济是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对税收执法机关执法监督的重要环节。地税部门应加快税收行政复议机制建设,充分利用行政复议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本级或下级地税机关已作出的违法或不当的税务行政行为,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失误和工作被动,时时掌握税收征管工作上的主动权。第五,切实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军转人员的地方就业,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第六,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各种涉税违法行为将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地税机关在征管工作中,要善于运
用法律武器,坚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出重拳、查要案、求实效;要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执法弱化现象。积极构建民主法制的税收环境。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构建诚信友爱的税收征纳关系。作为地税部门,对外应坚持“以纳税人为本”,一切为纳税人着想。通过建立包括资讯服务、办税服务、援助服务等为内
容的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实现从管理纳税人到服务纳税人的转变。努力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收税与纳税的对等、目标与利益的对等、服务与职责的对等,视纳税人为“顾客”,顾客的满意或不满意应成为衡量税收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首先,要加大税收的宣传力度。税收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和新颖化;宣传的内容要实用且具有针对性,要突出“诚信纳税利国利民”这个中心,特别要注重宣传实效。其次,要实行公开办税。将政务公开,提高地税工作透明度,实现征纳双方的信息对等;将税收政策公开,以便纳税人学习和执行;将办税程序公开,指导纳税人纳税;将岗位职责公开,方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将工作纪律公开,自觉接受纳税人的监督。第三,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程序,整合办税流程,提高办税效率。第四,建立服务运行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分工到岗,落实到人,使办税服务运行有序;建立服务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实行服务、办事承诺制,从每一个层面上优化为纳税人服务。第五,税务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执法公正、服务热情。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技能,缩短办税时间,迅速、准确地办理各项税收事宜,与纳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征纳关系,营造诚信友爱的税收征纳氛围。(作者单位:都昌县地方税务局)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
(2)李安泽《建设和谐诚信地税加快地税事业发展》江西地税网2005年6月20日。
(3)杨仁华钱源志《地税部门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中国税网2005年3月12日。
《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