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临沂市兰山区
指导教师纪爱真
年级学院专业班级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班
姓名学号李素素 20114040104
5联系方式183542637
32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临沂市兰山区
宽敞漂亮的住房街道,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足不出村成为“上班一族”,远在他乡亦对村务了然于胸„„临沂市兰山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驱车行驶在兰山农村大地,广袤秀美的农村风光惹人沉醉,不时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映入眼帘;进村入户,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笑脸,感受到的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尽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兰山区农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迁村并点建起田园新区。在义堂镇王朱里村村前,连片公寓楼拔地而起,镇里的同志介绍说这是结合旧村改造建起的王朱里社区,1年前搬迁进110户,今年底又有90户将搬进新居。照此速度3年内全村500户村民将全部搬进新区,可腾出土地近200亩走进居住在3号楼101室的村民刘玉晨家,但见宽敞的三室二厅内摆放着时尚家具,大彩电里正播放戏剧节目。刘玉晨说:“我有两个儿子,以前住的是草房,这次旧房改造我一下要了两套房子,外加两个车库,一共花了10多万元钱。现在的新家水电暖齐全,做饭用的是煤气,干净又方便,和以前相比,这日子是‘一步蹬天’。”
记者打趣说:“搬进楼房后,串门就不方便了吧?”刘玉晨说:“现在谁还有闲空串门!我们村仅板厂就有150家,外来务工的有7000多人,无论是开饭店,还是搞运输,只要你想干,一年赚个三五万不成问题。到了晚上,大家都到小广场上去,扭秧歌、拉呱都行,方便着呢。”
义堂镇引进社区理念,将全镇35个行政村统一规划成“八个居住区,一个中心区”,结合旧村改造,实行迁村并点,建起高标准农民公寓楼,并进行了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内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一应俱全,不仅美化了农民生活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生态家园勾勒幸福前景。沿着平坦的水泥路,穿过大片的庄稼地和飘香果园,记者来到李官镇杭上村。秋日的阳光下,村子显得明亮而安静,二层结构的小楼占了全村房屋的一半以上,道路两旁的柿子树硕果满枝,有收获的玉米、花生在农户门前晾晒。从村里科技示范园赶来的村党支部书记赵荣吉说:“我们的目标是按照‘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标准,把村子建成适宜居住的生态村。目前,村里的适宜土地大多改造成了果园,种植了晚熟布郎李、日本柿子等市场销路好的果品,家家户户也都搞起了庭院经济。”70岁的老人许秀存指着门前的柿子树对记者说:“这3棵柿子树一年能给我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冬季取暖费用就解决了。”记者问:“柿子长在大路边,不怕别人给摘走了?”许大爷笑咧了嘴:“怎么会!村里人关系都好得很,相互照顾还来不及呢。”
(三)电子政务创新民主管理。在朱保镇前寨村便民服务室里,该村远程教育操作员高吉波给记者演示了网上查询村务公开的步骤:登陆因特网,搜索“中国板材之乡”,点击第一个搜索结果,就进入了“朱保镇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在“村务公开”一栏里找到“前寨村”点击进入,该村8月份村务公开内容一目了然。鉴于外出经商人员比较多的实际,该镇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联结因特网,把“村务公开栏”延伸到网络上,使外出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查询本村的基本情况。不仅如此,全镇33个村都开通了视频系统,镇里召开大型会议或者
开展技术培训,都可以通过视频快捷高效地进行。每月29日,镇里还通过视频系统对全镇定期召开“四支队伍”(即村民代表、党员议事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会议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了村民的决策权。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为村“两委”或镇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或举报违法违纪行为,有效畅通了干群信息交流渠道。实行电子政务只是朱保镇完善民主管理的措施之
一。除此之外,该镇通过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四支队伍”,建立健全制度章程,全面提升民主管理水平,促进了村内公益事业的发展,党群干群关系不断融洽,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临沂兰山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新能源利用上也做了积极的改进,以发展农村沼气来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发展环境。目前,朱保镇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350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种植500亩,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态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沼气村”发展不断扩大,今年,朱保镇桥西村被山东省能源办评为新农村建设“沼气村”,目前该村农民有37户用上了沼气灯、沼气灶,建立了猪圈、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模式。桥西村村民孙启田高兴地说:“自打家里用上了沼气以后,庭院里、巷道上再也不见粪堆的影子了,家里家外的环境变干净了了,另外沼液和沼渣可以用来肥田,这沼气用处太大了!”朱保镇围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发展户用沼气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为手段,积极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模式,倡导新型能源建设,“沼气村”发展由点到面不断扩大。
目前,兰山区乡间村容整洁、沃野无边。即便是天天生活在山东临沂的人也在惊叹: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能够实现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合作与努力。兰山区惯行节约集约的理念。土地总量少一直是兰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兰山区总人口88万,人均耕地只有0.38亩。兰山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只有一两百亩,而实际需求达上千亩,城乡建设用地缺口巨大。严峻的土地资源现状成为这个区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的强大动力。仅2007年以来,全区就盘活城乡存量土地5.76万亩,极大地满足了用地需求兰山的节约集约用地经验,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局长冯连伟仍然清晰地记得,2001年12月28日,在临沂市人民会堂,召开了面向全市、10万人参加的全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都参加了会议,“从那时,就拉开了兰山区乃至临沂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序幕。”
开始得早、谋划得早、政府主导,是节约集约理念能在兰山发展中站住脚的第一保证。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都重视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文章。兰山区区长耿学伟对节约集约用地表示大力支持。他说,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兰山区本着“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创新思路,分别探索出在城区、村镇、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途径,走出了一条符合兰山实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兰山节约集约用地的特点,归结起来是“节地八法”,即:旧村改造“腾地”、合村并点“节地”、土地综合整治“增地”、退二进三“换地”、片区改造“挖地”、开发地下空间“拓地”、处置闲置土地“收地”、建设标准厂房“扩地”。其中,兰山区分局与市防空办等部门联合编制规划,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并于2009年成功挂牌出让一宗67亩的地下空间,成交价款2600万元,是“节地八法”最新的实践。
另外,兰山区还以集约为主,从旧村改造打开突破口,进行新农村建设。从政策方面来说,归结起来,兰山采取了“一堵、一疏、一进”的办法。“堵”是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绝不手软;“疏”是加强旧村旧城改造,每年都改造100万平方米以上;“进”是稳步推进、择优引进,对城中村改造搞和谐拆迁,走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路子。针对旧城抓改造,兰山区立足“建新区、促集约”,以实施百村旧村改造工程,2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居变成了八大社区,实现了城区有限土地的增容扩能。兰山先后划定了滨河片区、商城片区、涑河片区、铁路南片区等旧城改造片区,进行封闭运作、整体搬迁、滚动开发,让有限的土地“活”了起来。其中,仅铁路南片区就通过对3695户居民和338家企业进行拆迁或还建,腾出建设用地3047亩。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方面,在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的同时,兰山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将工业项目用地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以集中促集约。为实现节地扩地,兰山积极推进多层厂房建设。比如今年实施的临沂商城产品加工园,其生产车间设计全部为2~5层。2007年以来,整个工业园区盘活建设用地390多亩。在引进工业项目时,以“工业强街”为理念,设定严格的高门槛,要求投资企业土地利用率要高、投资强度要高,投入产出比例要高,达不到规模的投资者“不欢迎”。严格用地审查是兰山的一大特色。针对工业用地,兰山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必须在现有批准的土地使用完后重新获得,对存在闲置土地倾向的用地单位,不批准新的建设用地项目;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工业园区的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元,容积率不低于0.8,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非生产用地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核减相应的用地面积。自2007年以来,兰山预审建设用地56宗,核减960亩。
在新农村建设中,以节约为主,规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以节约用地为主,这篇文章不好做,我们提出的理念是做好‘结合’。”冯连伟表示。所谓“结合”,就是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在耕地较多的乡镇,兰山以土地开发整理为重点,着力在增加耕地面积上下工夫。兰山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为龙头,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8年完成3个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开发,土地整理总规模达5819亩,新增耕地683亩。通过土地整理开发,稳定了现有耕地面积,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较多的乡镇,兰山2009年被列为省两型社会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区,主要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开了在城市规划区外农村的节约集约用地的局面,盘活了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目前,兰山区一共规划了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居数已由原来的436个减少到382个。“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依靠镇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想整体搬迁、住进楼房根本不可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搭建了一个好平台,解决了过去想解决又没有办法解决的大问题。”冯连伟如是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盘棋不好下,兰山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全省一流项目”。按照兰山区城镇村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区6个镇共规划为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引导人口向镇驻地、大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由此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土地综合整治现场办公,对项目区建设提出了高点定位、着力“做大、做优、做特、做快、做稳”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市里主办、区里承办、镇村落实”,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突破点和临沂城建设的新看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盘棋不好下,兰山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全省一流项目”。按照兰山区
城镇村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区6个镇共规划为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引导人口向镇驻地、大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由此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土地综合整治现场办公,对项目区建设提出了高点定位、着力“做大、做优、做特、做快、做稳”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市里主办、区里承办、镇村落实”,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突破点和临沂城建设的新看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出发点是让农村、农民、农业收益,这是第一要领,而不是单纯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这一点在兰山可以尽管放心。”冯连伟自信地说。
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今后还将不断的推进,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
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
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众多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为了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应
该以以下几点为重点:
1、重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需长远谋
划,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中央提出50年,省、市提出10-15
年,而该村要坚持因村而宜,结合村情民俗,抓住发展重点和建设难
点,找准建设突破口,在尊重民意的原则下,采取先易后难,因势利
导、试点引路,分步推进的方式对本村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
2、强基础,要在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下,逐步实现道路全部通村、通组、通居民点。每自然村通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逐步建立公共
垃圾处理场所,逐步让电脑、电话等设施进入百姓家中,占领生活
空间,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生产和服务,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
3、兴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兴办龙头企业,增加产品附加
值;二是在城郊周围,全部发展蔬菜生产;三是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实现蔬菜、果树万元田;四是通过发展畜——沼——果(菜)模式,利用国家沼气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发展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的沼气
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
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4、建设新房子。以自然村为单位,科学规划,适度规模、适当
超前,严格执行,分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在建设过程中,应慎重
考虑,按照“五大功能区”要求进行。即:公益事业区、农田保护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农宅建设区、公墓区和垃圾无公害处理区,因地制
宜,合理布局,尊重农民意愿。
5、倡导先进文化、树立新风尚。具体来说一是要正民风。就是
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
违法乱纪;二是要邻里和,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
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融洽相处平安详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6、狠抓班子建设带好党员队伍,推进新民主。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落实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上的经营权、自主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政务,村民自治机制进一
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落实,形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平等友爱、诚信守法的新风尚,村
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体现公正,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8、强化督查,建立社会稳定责任追究制是维护稳定的长效措施
9、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扶贫持续发展、热心公益事业。要科学
化关注,发展性扶贫,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导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转化贫困因素为产业发展动力要素,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身的光荣事业和一项产业发展和创新。经济扶贫,机制扶困,文化转其形,科技转其因,具有科学发展观。通过自己的工作、生活,向社会传达心系失学儿童、情系希望工程的拳拳爱心。
新农村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中群众占首要地位,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疑问,有:
1、认识问题。尽管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一是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央政策很明确,到了基层就脱节。二是甚至有些错解和误解了中央的政策,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要看新房子建设多不多,误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新房子,搞居民点,忽视了生产发展;三是部分群众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怀疑观望心理,有的认为只是刮一阵风,刮过去就完了;四是部分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定位不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中央的大政方针,主体应由国家来搞。
2、资金制约。大部分群众收入水平有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3、政策与法律、法规有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中心工作,但依法保护耕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所赋予的,在实际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土地不能正常流转的问题,出现
政策与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互相抵触。
4、科技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群众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再加之,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被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力量不足。
我的建议
(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积极性
(二)、积极为农民筹措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物资
(三)、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群众后顾之忧
(四)、技术跟踪服务,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五)、因地制宜不做表面文章
(六)、“小规划”为“大规划”让路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大学生参与农民组织建设,成为农民组织中的操作者,既有利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利于农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能够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体会
搞好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践行,构建新的农村面貌,有利于保障新农村的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并使之新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缓解农村贫困、落后现象促进更好的发展。通过本次的社会调查,让我们把现实状况与就业创业
相结合,更能引领我们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本领,激励我们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出发,通过参与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社会问题,激发我们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了解社会大有好处,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到各村、各农民组织中任职,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路径,是融入农村、走近农民,在各类农民组织中发挥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共产主义觉悟,将农民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年级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联系方式序号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基于乳山市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 2010级经济学院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过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乳山市作为一个市级重要地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10年,乳山市正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这一便民利民的实事,经过全市上下的持续投入和共同努力,乳山市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日臻完善、生态更加优美、环境更加宜居,焕发出了崭新的时代气息和蓬勃的发展生机。
乳山市是一座优美的海滨城市,地处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乳山的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刻不容缓。鉴于乳山市的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2007年各地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四大支撑”,努力构筑优质粮食、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健康养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生物质和生态、农业服务“六大产业”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6个方面工作,即: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根据中央会议的讨论,今后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工业化、城镇化个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持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不是农业现代化,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续。
当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现代化农业已成为目前的必要手段。乳山市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自身气候条件的优势,以及沿海的地理位置,发展适合本地区自然及经济条件的产业,以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将本地区将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培育新型农民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新型农民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环。目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是“386119”部队。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的收入达不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长期以来,农民是贫苦落后的代名词,从事农业被认为没有前途。
当前由于资金和自身能力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民无法向袁隆平大师一样培养新型农作物,然而其中的科学技术,职业技能、知识储备却给农民提供了生产发展的机会。培育新型农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培训,让更多农民提高技能。
重点培训种粮大户、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带头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扩大培训效果。其次,将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制度规范,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地方农机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农工业科技培训和人才成长。
2.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
首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更多地扶持,营造一个相对灵活、适当倾斜的农业人才留用机制,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位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环境。其次,在具体措施上,引导鼓励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通过“特岗计划”鼓励他们从事农业工作;参考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大学生的政策,对支援合作社建设的专业给予倾斜。最后,设立引进农业人才专项资金,吸引学习能力强、市场经验丰富的农民工返乡务农创业。
2.提高效益,使新型农民蓬勃成长
首先,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务农的人均收益;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要从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规费减免、风险保障等方面出台系统完善的政策,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务农环境,让农民创业更轻松。
要想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乳山市必须将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加强培育新型农民,最大的发挥本地区的地理优势,努力向现代化农业靠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施舍和提供无形产品,或者服务于教科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乳山市作为一个沿海地区,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特殊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乳山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之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不住转向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2.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
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
3.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4.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5.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
6.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7.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
8.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居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改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事关乳山市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乳山市政府要努力认清本地区当前的发展形势,反省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并改善其不足之处,努力迎合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切实将各工作抓好,改善基础设施的条件。
四、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村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契机。
推进全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为基础,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为保证,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使全市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基层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提高,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各级组织之间职责明确,关系协调;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有效治理,基层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观念。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特点,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农民群众政治、经济、生活相结合,与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广大群众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在发展经济和民主政治实践中学法、用法。健全和完善普法组织和普法网络,乡、村要有普法辅导员和普法骨干;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司法所、司法调解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调处民间纠纷,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办事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见。
2.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要健全村委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并正确处理好相互关系。村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服务;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村党委组织的领导。
3.完善民主选举程序,健全各级民主选举制度。村党组织、村委会要按期实行民主选举,选举工作严格按照党章、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法律政策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一点都不截留,法律规定的民主程序一步都不疏漏。真正把那些
政治坚定有理想、发展经济有本领、处事公道有威信、遇到困难有办法的人选进领导班子。
4.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制度,明确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职责权限,制定议事规则,明确议事内容。严格执行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属于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和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
5.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改自治章程、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使之成为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依照制度管理和规范村务活动。
6.完善公开办事程序,健全民主监督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和村委会、村经济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对村各项开支、村干部报酬、村招待费用等实行明示公布;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村里各项财务开支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才能入账。实行重大项目公开招标、投标。对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组织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都要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对村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应由村党员大会并吸收部分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村干部由乡镇党委负责组织,对经评议不称职的村干部,应按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组织应按规定向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7.为村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进一步促进基层依法治理。依法治理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村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村民自治章程的合法性、民主性、可行性。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面向农民提供及时便利的法律服务,及时为贫困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8.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各县(市)区要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要加强乡镇司法调解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完善乡、村、组调解组织,健全体系,形成网络,完善机制,强化功能,发挥作用,使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同基层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融为一体。
乳山市应该加大民主法治建设的监督力度,将乳山市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健全的地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如果乳山市能够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便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模范。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指导教师
纪
爱
真
年级学院专业班级
2010级法学院边防管理专业 姓名学号
巴达荣贵201041200207
46号 联系方式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 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众多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为了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应该以以下几点为重点:
1、重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需长远谋划,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中央提出50年,省、市提出10-15年,而该村要坚持因村而宜,结合村情民俗,抓住发展重点和建设难点,找准建设突破口,在尊重民意的原则下,采取先易后难,因势利导、试点引路,分步推进的方式对本村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2、强基础,要在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下,逐步实现道路全部通村、通组、通居民点。每自然村通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逐步建立公共垃圾处 理场所,逐步让电脑、电话等设施进入百姓家中,占领生活空间,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生产和服务,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
3、兴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兴办龙头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在城郊周围,全部发展蔬菜生产;三是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实现蔬菜、果树万元田;四是通过发展畜——沼——果(菜)模式,利用国家沼气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发展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的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4、建设新房子。以自然村为单位,科学规划,适度规模、适当超前,严格执行,分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在建设过程中,应慎重考虑,按照“五大功能区”要求进行。即:公益事业区、农田保护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农宅建设区、公墓区和垃圾无公害处理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农民意愿。
5、倡导先进文化、树立新风尚。具体来说一是要正民风。就是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二是要邻里和,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融洽相处平安详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6、狠抓班子建设带好党员队伍,推进新民主。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落实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上的经营权、自主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政务,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形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平等友爱、诚信守法的新风尚,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体现公正,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现实中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原因使得农民处在相对弱势的一方,要维护稳定、体现和谐,从法律上来说不论是对于社会人,还是法人单位,农民和他们的法律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对等的,要充分体现农民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减少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在依法解决的前提下,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办;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现行政策办;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都没有规定的,要在体现公平、照顾各方利益、有利于维护稳定的前提下依实事办事。
8、强化督查,建立社会稳定责任追究制是维护稳定的长效措施
一是要坚持督查督办的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做好全面督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督查督办与帮助协调相结合,党政督查与业务部门相结合。
二是要建成及时办理、限时办理、必须办理的督办机制,对各类问题推诱、敷衍、塞责、拖延、扯皮、踢球的一律按相关信访规定严肃处理,对不负责、不作为的有关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处罚建议。
三是要创新督办的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会议督办、调研督办、联合督办等。
四是要对引发的矛盾实行责任追究,不但要注重有关单位、个人对引发的矛盾不作为的追究,而且也要注重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9、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扶贫持续发展、热心公益事业。要科学化关注,发展性扶贫,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导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转化贫困因素为产业发展动力要素,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身的光荣事业和一项产业发展和创新。经济扶贫,机制扶困,文化转其形,科技转其因,具有科学发展观。通过自己的工作、生活,向社会传达心系失学儿童、情系希望工程的拳拳爱心。
新农村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中群众占首要地位,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疑问,有:
1、认识问题。尽管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一是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央政策很明确,到了基层就脱节。二是甚至有些错解和误解了中央的政策,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要看新房子建设多不多,误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新房子,搞居民点,忽视了生产发展;三是部分群众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怀疑观望心理,有的认为只是刮一阵风,刮过去就完了;四是部分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定位不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中央的大政方针,主体应由国家来搞。
2、资金制约。大部分群众收入水平有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3、政策与法律、法规有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中心工作,但依法保护耕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所赋予的,在实际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土地不能正常流转的问题,出现政策与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互相抵触。
4、科技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群众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再加之,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被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力量不足。
我的建议
(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积极性
(二)、积极为农民筹措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物资
(三)、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群众后顾之忧
(四)、技术跟踪服务,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五)、因地制宜不做表面文章
(六)、“小规划”为“大规划”让路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大学生参与农民组织建设,成为农民组织中的操作者,既有利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利于农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能够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了解社会大有好处,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到各村、各农民组织中任职,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路径,是融入农村、走近农民,在各类农民组织中发挥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共产主义觉悟,将农民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体上他们可以胜任的岗位有: 1 民委员会、党支部这样的正式组织
农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级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证明,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了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就可以带领农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前进。这些都与我们党政班子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大胆的创新精神、高度的民主意识,完全有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某划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顺利实现。在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让弱势的农民群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互助合作,形成整合力产生强有力的发展优势。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联结生产和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加大推进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类型和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以上主要作用,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牧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普及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学生能在这样的合作经济组织中为农民传授技术、寻找市场,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 “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民自发的维权组织和农村的功能性组织
总的来说,农民保护自己权利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私力救济,或称为自己救济;二是公力救济;三是“灰色”途径。农村的功能性组织称为社会服务组织更能突出公益性和互益性特征,更具有包容性。这些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农民行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在当今的中国农村,这些农民维权抗争组织的出现,表明了在国家对政治资源的垄断与控制的情况下,因农民谈判机制缺乏而产生的对“组织性力量”的需要;但由于这些农民维权组织大都还处在自组织的非正式阶段,其活动方式和控制能力均存在问题。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好地了解社会大有好处,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到各村、各农民组织中任职,能够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路径,是融入农村、走近农民,在各类农民组织中发挥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共产主义觉悟,将农民组织系统化规范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①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②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③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范围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和大杨镇
三、调查对象
赵桥乡一个村子的20位村民,大杨镇一个村子的10位村民。其中青年占20%,中年占70%,老年占10%。
四、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形式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共分发了30份问卷,收回30份问卷,走访了2个村子。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走访的第一个村子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我的出生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王湾村。该村350余人,土地大约有600亩,人均收入有3000元左右。
该村近年来农业有很大发展,但村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型农民,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了科技重要性,但并没有运用到生产生活在。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对农用的管理一直是传统模式:靠天吃饭。不懂合理利用资源,对有的农作物的秸秆选择焚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村民基本知识培养是缺失。面对现成的东西,村民想利用,可是不知该如何下手,村民想致富,可是不知道有什么门
路。资金的缺失市场的需求,产品销路都存在问题,这样的现状迫使农民不敢去做,不愿去做。
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外出打工,可出去也不容易啊,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出去只能干体力活,既累又脏,收入也不高,久而久之,人们思想僵硬了,只好墨守陈规,继续重复从前的生活。
经几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有的家庭尝试饲养牲畜,种植药材,大面积种植农副作物,取得一些突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随着信息通达度,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人口流动率明显上升,有条件的家庭举家迁离这里,迁往条件更好的市或离市区较近的城镇,在外定居。无非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谋生门路,用当地农民的话讲就是好赚钱,易挣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的是教育的落后。家长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就辍学回家打工挣钱攒钱娶媳妇。导致人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勉强接受完义务教育。乡村老师文化程度不高,职业道德也不太好,开学率低,学生从小基础就薄弱,教学质量很一般。上完初中后,上高中的只有10%,上技校和中专类的能占到30%,其余全部外出打工。
文化的落后又是经济落后的潜在因素。像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人们虽然贫穷但村风村貌还比较好,邻里相处一直都很融洽,很少有打架一类的事。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顺,赡养父母,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大家对养老保险接触少之又少。
近几年来,要说村里反映最好的,受益最大的事就属医疗保险了。以前,有些需要高额医药费的大病,人们根本没有能力治疗,在家熬日子。但现在国家报销医药费的80%为许多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一直不好,医生水平低,乡镇医院医疗设备差,许多小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耽搁成了大病。村里的健康意识差,很少会主动进行体检,许多病一经查得就是晚期。
总之,这里就是经济落后决定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又影响思想落后,思想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大景庄村。该村由于在307省道旁边,交通便利,一直在大杨镇中发展较快。该村的三大支柱产业:辣椒交易市场,面粉厂(良夫面粉厂、占原面粉厂、朱东面粉厂),楼板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委会也忘不了提高精神层面的东西。村委会经常组织干部培训活动,提高干部素质;为村民修建的休闲健身广场,内设篮球场,游泳池,各类健身器材,丰富居民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景村一直力争上游,改变村落布局,把那些旧、破、差住房拆了,一座座别墅式的楼房拔地而起,既美观又实用。改变经济模式,激活人们的思路。村委会还注重与群众进行沟通,关系很好,每逢节日,对村内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还给村里的高龄老人祝寿过生日。全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和谐。
但不能忽视的是,大景村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大景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村里主要发展的是第二产业,开办的广场污染程度比较高,管理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楼板厂参观调查的过程中听负责人员的介绍得知,该厂现在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如产品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造成积压,生产设备需要更新,工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流通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合理;有些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性大,缺乏创新;村民对新型农民的认识远远不够,对村民的培训工作需要加强;整个村子的总体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有限土地。
求索
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它们都在力争上游。通过比较这两个镇这两个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村现在发展的通病。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
1.资金、技术、市场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三大瓶颈。新农村合作项目范围太小,资金太少,信贷制度的不完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的不够给许多农民扩大生产带来制约,;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其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利用把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用以提高经济效益;信息观念差,不会合理利用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为自己服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给大家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综合各个镇各个村不同的发展状况,建立一个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实行资源互补,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形成大村带小村共同富裕的结合,有效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2.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那些愿意种地的有技术的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多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引进优良品种,科技种田,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着力培育农村新风尚。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要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善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二要针对农民劳动就业能力弱的状况,强化职业教育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要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理念的转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努力形成一个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优良民风。
4、着力提升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扎扎实实推进村民委员会直选。要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5、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化解农村债务,搞活农村信贷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使农民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救,幼有所学。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维护土地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后顾之忧。要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千家万户解决不了困难和问题。
展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积极组织本区财力、物力,争取上级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投入,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文明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