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时间:2019-05-13 10:3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第一篇: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

08政教李雯娜

完成日期:2010.11 1

4学号:0841022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旨;方向和原则; 意义;政策措施 ;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大锅饭,这里讲的共享是要维护生存发展的底线,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落实就业公平,对现社会分配中的正义,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村发展、着眼统筹城乡关系,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全面进步机制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农民共享经济成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旨。

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的方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繁重、复杂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方针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项原则要求。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准绳以及工作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整体推进。

(一)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我国农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健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

目标。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1.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经营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必须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2.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

(三)以确保农民的公平权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的教育发展,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撑。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3.加强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包括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肖唐镖。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6).[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19.[3]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义,2006(1).[4]黄祖辉。新农村建设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中国经济时报,200623

[5]周良民.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与新农村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6-4-3.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案例》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年级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联系方式序号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基于乳山市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 2010级经济学院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过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乳山市作为一个市级重要地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10年,乳山市正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这一便民利民的实事,经过全市上下的持续投入和共同努力,乳山市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日臻完善、生态更加优美、环境更加宜居,焕发出了崭新的时代气息和蓬勃的发展生机。

乳山市是一座优美的海滨城市,地处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乳山的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刻不容缓。鉴于乳山市的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2007年各地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四大支撑”,努力构筑优质粮食、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健康养殖、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生物质和生态、农业服务“六大产业”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6个方面工作,即: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根据中央会议的讨论,今后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工业化、城镇化个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持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不是农业现代化,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续。

当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的支撑保障任务日益艰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现代化农业已成为目前的必要手段。乳山市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自身气候条件的优势,以及沿海的地理位置,发展适合本地区自然及经济条件的产业,以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将本地区将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培育新型农民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新型农民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环。目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是“386119”部队。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的收入达不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长期以来,农民是贫苦落后的代名词,从事农业被认为没有前途。

当前由于资金和自身能力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民无法向袁隆平大师一样培养新型农作物,然而其中的科学技术,职业技能、知识储备却给农民提供了生产发展的机会。培育新型农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培训,让更多农民提高技能。

重点培训种粮大户、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带头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扩大培训效果。其次,将农业科技培训纳入制度规范,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地方农机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农工业科技培训和人才成长。

2.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

首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更多地扶持,营造一个相对灵活、适当倾斜的农业人才留用机制,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位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环境。其次,在具体措施上,引导鼓励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通过“特岗计划”鼓励他们从事农业工作;参考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大学生的政策,对支援合作社建设的专业给予倾斜。最后,设立引进农业人才专项资金,吸引学习能力强、市场经验丰富的农民工返乡务农创业。

2.提高效益,使新型农民蓬勃成长

首先,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务农的人均收益;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要从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规费减免、风险保障等方面出台系统完善的政策,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务农环境,让农民创业更轻松。

要想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乳山市必须将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加强培育新型农民,最大的发挥本地区的地理优势,努力向现代化农业靠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施舍和提供无形产品,或者服务于教科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乳山市作为一个沿海地区,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特殊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乳山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之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不住转向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2.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

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

3.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4.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5.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

6.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7.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

8.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居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改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事关乳山市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又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乳山市政府要努力认清本地区当前的发展形势,反省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并改善其不足之处,努力迎合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切实将各工作抓好,改善基础设施的条件。

四、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村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契机。

推进全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为基础,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为保证,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使全市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基层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提高,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各级组织之间职责明确,关系协调;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有效治理,基层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观念。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特点,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农民群众政治、经济、生活相结合,与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广大群众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在发展经济和民主政治实践中学法、用法。健全和完善普法组织和普法网络,乡、村要有普法辅导员和普法骨干;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司法所、司法调解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调处民间纠纷,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办事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见。

2.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要健全村委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并正确处理好相互关系。村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服务;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村党委组织的领导。

3.完善民主选举程序,健全各级民主选举制度。村党组织、村委会要按期实行民主选举,选举工作严格按照党章、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法律政策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一点都不截留,法律规定的民主程序一步都不疏漏。真正把那些

政治坚定有理想、发展经济有本领、处事公道有威信、遇到困难有办法的人选进领导班子。

4.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制度,明确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职责权限,制定议事规则,明确议事内容。严格执行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属于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和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

5.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改自治章程、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使之成为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依照制度管理和规范村务活动。

6.完善公开办事程序,健全民主监督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和村委会、村经济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对村各项开支、村干部报酬、村招待费用等实行明示公布;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村里各项财务开支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才能入账。实行重大项目公开招标、投标。对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组织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都要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对村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应由村党员大会并吸收部分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村干部由乡镇党委负责组织,对经评议不称职的村干部,应按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组织应按规定向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7.为村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进一步促进基层依法治理。依法治理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村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村民自治章程的合法性、民主性、可行性。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面向农民提供及时便利的法律服务,及时为贫困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8.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各县(市)区要成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要加强乡镇司法调解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完善乡、村、组调解组织,健全体系,形成网络,完善机制,强化功能,发挥作用,使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同基层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法律服务融为一体。

乳山市应该加大民主法治建设的监督力度,将乳山市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健全的地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如果乳山市能够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前进,相信不久的将来便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模范。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口县明通镇兽医站罗小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建设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首先我们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建设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

1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建设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建设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建设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建设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建设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建设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建设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建设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建设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建设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建设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建设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建设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建设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建设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建设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建设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建设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建设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建设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文 章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1、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区农村几乎是空白,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长红枣、枸杞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科技观念等在头脑中日益强化,并在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迷失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甚至广告等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使我们对全世界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透过这些媒介,我们可以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思想,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同时也为一些消极东西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加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个别党员干部对这些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各种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农村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什么政治,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极个别党员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上的迷失性,导致了行为上的无原则性。有的党员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迷恋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之中;还有极个别的成为金钱、美色、权欲的俘虏。

2、不适应性。部分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如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了解不清楚,特别是在生产的手段和经营的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还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落后的营销方式。对如何搞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更是一窍不通,根本谈不上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

3、自私性。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这种现象在农村所谓的“能人党员”群体中反映得比较突出。这些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致富手段比较多,效果也很明显。但他们致富后,并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另外,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4、家族性。在个别农村党员中,家族派性根深蒂固。这些党员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的利益、全村百姓的利益,而是姓氏家族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为维护家族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群众意见很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论文

后石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条条宽阔、干净的马路,一栋栋干净、整齐的楼房,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报告厅,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现一代又一代村民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结晶的村史馆,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后石村。此次的后石村社会实践让我对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1979年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起,后石村人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和体制创新,走出一条成功的集体共同致富的路子。选择“村级所有,统分结合;专业承包,分业管理;联产计酬,超欠奖惩”的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一轮独转。同时,集体、联营、“三资”、个体、私营、股份6轮同转的新格局,使后石村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确定后,后石村人积极实行激励政策,利用利益趋动的杠杆,在农业上先搞小组承包,联产计酬制,而后成立农业公司,实行利润分红制,大大调动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使农业从单一种植中解放出来,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大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完善农业发展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打响农业产业品牌。在工业上先搞定额计酬、超额奖励、计件工资制,而后又搞租赁承包制、招商引资奖励制等,大大调动了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了工业产业的发展。至今,在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占63%,第三产业占30%,第一产业占7%的良好产业结构。并多次被国家和省政府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和“小康示范村”等。

透过后石村使我看到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确立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落实这样一个涉及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的宏大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中央决策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后石村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成为全国的典型,就是因为他们制定提出了符合后石农村实际的思路目标,因村制宜,完善产业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规划做到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有近期目标,规划一经制定,要分步实施,严格执行。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现有发展基础,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规模农业。要立足区位品牌优势,强化市场观念,重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次,我明白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新农村建设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要勇于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后石村通过“一条龙”教育,即“迎接好生的,培育好小的,引导好少的,教育好大的,照顾好残的,敬养好老的,安置好死的”和分解细化“八荣八耻”而成的“十八荣十八耻”等,教育引导村民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良氛围,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

再次,我看到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扎实作风。好思路要靠务实的作风去落实。后石村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是因为有好的思路、机制,更关键的是这些思路和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多年来,后石村领导班子一直本着“治村先治人,治人先治党,治党先

治班子,治班子先治思想”的理念,着重围绕一班人“勤政以敬业,廉政以服人,当好公仆以报民”问题,抓学习,抓认识,升素质,重行动,坚持做到心正行不乱,身正影不斜,脚正步不偏,让百姓腰包一年比一年鼓,脑袋一年比一年富,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因此,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另一方面,后石村实行严格管理,通过严格审查账目、物资和资金流向,堵住钱、财、物在生产经营过程的浪费和流失,通过采取审计、反腐倡廉等手段,打击腐败行为。他们对村两委班子和村办企业厂长等提倡“带领群众富、富在群众中”,党员干部必须扎根集体事业中,不允许有自己的私营买卖。至今123名党员中,只有3名从事个体经济,党员干部都坚守在集体经济的岗位上。恪守“倡廉十四律”,形成“八不”、“三退避”和“四必权力观”的优良传统。

最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应该树立市场观念,融入市场竞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思路。后石村在较好地解决了市场观念,完成市场转型之后,为了促进市场操作,他们成立了后石实业总公司,用公司的机制管理企业,减少村行政和村党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同时,村党委和村委会对企业进行宏观控制,依法监督来实现对企业的领导,使集体企业既能放出去,又能管起来,公有制的活力得以实现。现在的后石村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产权改革,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激发企业的活力,加快后石集体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让农民尽快的富裕,农村经济要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后石村趋利避害,管理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公有制的道路,实行公私合营,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树立市场观念,融入市场竞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后石村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了崭新的发展局面,也为进一步推进后石村大发展、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后石村正在以更加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国人面前。

下载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十大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十大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年产值300亿元人民币的江苏华西村...二、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重生的山西大寨村...三、产业兴村的京郊第一村北京韩村河村一个有着宽阔平坦的公路,整......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论文终稿(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调研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上涨,国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而转眼关注一直备受党中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五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毕年 专 姓论 文级:2010级 业:经济管理 名:赵安国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说 幻灯片一:标题 幻灯片二、三:新农村建设(农村问题)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最终版)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论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去年“两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媒体和亿万中国人民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已成为时代的......

    形式国策1500字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升农民的素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