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论文摘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倍受关注,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裕之后,面临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和渴望,提出要解决基层农村农民的“文化饥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迫在眉睫,责无旁贷。文章从具体操作角度,提出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实践探索的问题,以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宏观管理、中观管理的分析比较透析,而在微观管理方面的分析较薄弱的现状。
关 键 词实践农村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
2005年11月份,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制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意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大局和中心工作,市、县(市)区、乡(镇)街办三级整体联动,认真谋划、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市文化局响亮提出“把先进文化送进千家万户”的口号,紧紧抓住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表彰为省“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开始,南通市文化局在全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百千万”工程,即市区组织较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一百场;县(市)区组织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一千场;乡村因地制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一万场。据统计,2004年全年市级重点文化活动128场次,受众面32.8万人次,县(市)区有影响文化活动1026场次,受众面171.6万人次,乡(镇)村(社区)各类小型文化活动17060场次,受众面超过708万人次。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不容忽视。
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大量新问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很不平衡,在一些地区,某些层面上,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事业的几点意见》(即文化经济政策),在乡镇、街道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绝大多数乡镇财政仅保证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头经费,文化站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微乎其微,或者完全靠自筹,远未达到市规定的“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的要求。少数乡镇财政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文化经费却在逐年减少。乡镇文化经费每年也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落实。
(二)乡镇文化站阵地流失、蜕化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乡镇虽保留文化阵地,但分散在乡镇机关各处,逐步蜕变为乡镇机关内部文化活动场所,丧失了作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乡镇文化站阵地破落,没有经费整修。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单调,活动器材陈旧老化,对群众吸引力不强。图书室形同虚设。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以前属于万册图书室,但多年未购进新书,图书陈旧不堪,基本无人问津。
(三)基层文化人才匮乏。近5年间,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为基层文化工作输送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干部,但新上来的文化站长大多数在文化工作的组织能力、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个镇文化站长兼镇征兵、团委、规费征收等3项工作。有个镇文化站长身兼包括屠宰等5项工作。有的镇文化站要完成数万元征收任务,才能拿到全额工资。有些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拿到今年的工资。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同志的保险金没有完全落实。有的镇文化站站长四项保险从来没有办过。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各县(市)区经济条件的制约、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南三县(市)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普遍高于北三县(市)。各县(市)区内乡镇之间发展情况也区别很大。海门市海门镇、三和镇、麒麟镇都拥有设施齐全、环境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这与
不少乡镇缺乏文化设施形成鲜明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只有半数的行政村建有综合活动室,其中大部分只有场地,没有相应的活动条件,缺乏正常的文化活动。
(五)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为农民提供的化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为农民创作的作品实在很少。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矛盾。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服务,基层文化站不能提供;基层文化站提供的,群众不喜欢。
(六)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我市一些地方在撤乡并镇时,或将文化站与广播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文化服务站,或将文化站与党校合并为文化服务站,极少数的甚至将文化站与党校合署办公又挂靠广播电视服务站。由于上一级机构仍履行原有职能,造成交叉领导,各自为政,条线不清,职能不清,工作十分被动。造成了宏观难调、微观失控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健的生命基因,所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要充分利用其内在因素,促进“内生先进”。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只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置工作农村文化大市。经过努力,要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要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为农服务的文化设施龙头。为农民传送科技致富信息,提供服务,捐赠物品。表演以科技致富、科技兴农为内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文化站的文化活动中心。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抓好队伍建设。要有几支素质高、拉得出的文化队伍。没有队伍就没有活动。文化站除了自己直接组织、培养的“正规部队”外,更应有众多的、分散的厂矿、企业、学校中的“地方部队”,要经常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文体骨干,利用这些“地方部队”,做到资源共享。文化站的根一定要扎在基层,扎在群众,才能拥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骨干队伍,才能开展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市电视台开办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要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让农民自发聚集到大院,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系列创建活动。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
第三篇: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师亚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不断从温饱迈向小康。在衣丰食足之后, 农民们所盼望的,便是文化的兴盛。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 1
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要实现新农村的总目标,必须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为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
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味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村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组文化中心纳入乡镇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争取让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好、服务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
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总之,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的前提下,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等角度对新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录
一、引言...........................................................................................................................................1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1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1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2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2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2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2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3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3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4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4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4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5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5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6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6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6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7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7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8
六、总结...........................................................................................................................................9 参考文献...........................................................................................................................................9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一、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铸在农村社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愿望,培育和谐文化已经成为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文化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人来创造,并由人来传承,因此,文化创建活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西方传统哲学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吸收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性;不仅吸收了西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也批判了该思想的唯心主义基础。
马克思自始自终都坚持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正如他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现实的人只有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自主性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动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自觉性是扬弃了的主体性,表现为其是主体活动的依据,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觉性,是人之意志自由的体现,创造性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将他们结合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建设活动才能结出理想的果实。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二)邓小平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邓小平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化教育事业应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上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一些目前,在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文明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会顺利”。这就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障,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思想道德先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针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某些经济活动中损害人们精神领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文化工作的价值准则。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奋斗目标等等。
三、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大的成就
(一)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固化载体和物质存在形式,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年来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体现在:
首先,崭新的村居民宅和农村景观。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设计美观的建筑,干净整洁的道路、橱窗的宣传栏、内涵丰富的雕塑和书画作品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其次,强化了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多数行政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图书配送和管理员培训机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解决了农村居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二)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得到强化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得到了强化:
首先,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明确要求,严格规范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农民群体的言行,在农村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改变农村旧风俗,塑造农村新风貌。更正了农村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现象,削弱了村民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改变农村文化心理旧习,指导农民的行为朝向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一些地区已经培养出了一丝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制度文化建设过程有序推进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等政策法规中,都提出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确立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得到健全和完善。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为响应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号召,建立了由党委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党政工团联合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及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使得国内沿海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四)社会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文化也逐渐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这是广大农民现实观念的变化也是生存方式的变化,而且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农村社会支持网络向多样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管理的放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都促使城乡互动加快,现代文明向传统农村的传播使农民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农村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预防和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渗透,传统的文化习惯和礼俗规范在农村中的作用逐渐消退,现代的法律规范和文化规范逐渐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在遇事时,少了狂热、冲动,多了理性思考。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四、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与同时期的城市地区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不少地方的文化经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支持总比例多年徘徊在 1%以下,仍然赶不上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导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难以更新,文化馆没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剧团没有工资,演员工资难以按时发放,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年久失修,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等现象。
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农家书屋也只是在村委会内部挂一个牌,图书也都是很陈旧的,更不要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了。另外,农村文化载体比较短缺。除了电视机以外,就基本上再没有其他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科普图书、体育卫生等方面的载体基本是空白,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形式仍然严峻。相当多农户,除了孩子的课本以外,几乎没有别的书籍。
(二)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差
当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成效不够理想的现状制约了其提供精神导向作用的发挥。
首先,农民思想道德普遍偏低,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和传播能力不足。由于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现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覆盖面较低,文化形式不丰富,与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并不能有效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导致很多地方农闲时农民都沉溺于麻将、扑克等,靠赌博消磨时间,迷信等封建陋习广泛存在。
其次,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的发展想要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必须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而政府提供的专项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调查不符合农民的切实需求,未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农村教育的落后还导致了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再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现代文明之光尚未照耀农村大地。农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土壤,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新的文化之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种,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由于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裂。现今许多农村青年对农村自办文化参与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未曾体验那些自办文化带来的热闹氛围和愉快回忆,缺乏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参与热情。
(三)民主参与缺乏理性
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就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民主自治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在村委会选举中,家族意识影响村民的投票行为。对村委会选举的一些个案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村民在选举中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选票投给本房或本族的村委会候选人,“自家人”、“本房人”的家族房派意识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即使非本房、本族的候选人的能力超过本房、本族的候选人,村民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选票投给本房、本族的候选人。选举时候选人在本家族中拉选票、提候选人的事也是常有的事情。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意识薄弱,参与热情不高。由于历史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最后,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要政府推动为主体,使得民众的参与仍然停留在动员参与的基础上,农村群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四)民生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农村社会文化的民生保障明显不足,搞好农村社会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薄弱。当前公益性文化工程发展缓慢,公共文化单位及其他文化团体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数量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式微,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无法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导致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有限。
其次,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难以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适应市场积极发展的需要,可以为社员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活动效率。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后天不足的现状难以有效整合农村社会资源。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再次,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大多处于空白状态。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专业化、综合化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面向农民提供功能齐全的各类服务,方便农村群众。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落后、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滞后以及不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的现状使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难以实现。
五、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优化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主任。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在新农村文化年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扩大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预算。
首先,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每年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从中央争取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等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
其次,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庄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要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对村级的补助政策,提高对新农村文化设施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再次,要集中有限的财力,投资建设那些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先进文化传播和体现国家意志与民族形象的文化设施。只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和基础,才能有效抵制腐朽没落文化的消极影响,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领导的重视与农村文化工作者观念的转变,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及时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观念:
首先,领导干部端正态度,避免出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决定作用和文化建设对经济的服务作用,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文化建设的发展不会和经济建设相冲突,相反,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各地政府应该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并据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农村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转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传统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三)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之中。搞好文化人员的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各级政府要有计划的为农村文化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组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经常性地讨论农村文化工作的心得体会,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组织文化人员到各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也可以组织专家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以贴近农民现实生活为主题,举办培训班、进行面对面授课,提高农村文化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
其次,积极培训农民文化骨干,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各地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馆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的基地作用,引导和培训民间艺人,通过奖励和补贴的方式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再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吸引更多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的文艺分子参与那些文化建设,营造出人人参与的农村文化氛围。
再次,学校教育可以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定向为农村培养专门的文化专员。通过改革培养方式,调整教学内容,面向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农村文化工作要形成良性运行的关系格局,必须努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其次,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在基层的事业机构,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服务提供者。不少乡镇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人员减少、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浙
再次,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坚持“送”、“种”结合,典型示范,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增强群众文化的造血功能,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热闹景象,顺应了农民不仅想做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而且想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需求,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品牌效益。这样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
只有不断优化农村的政策法规,保障文化工作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家要尽快出台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及其管理,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例如制定《文化事业管理办法》,规定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文化投资及其鼓励政策,文化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及考核、奖惩等,使农村文化工作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国家政策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各省区市要在全面、深入、仔细调查了解农村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最为符合的政策法规,避免脱离实际的单纯效仿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和可控性。要注意农村文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切忌以漂亮口号为标签的空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特别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适合本地农民需求,满足他们精神生活需要,以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再次,规范文化事业管理,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政绩相联系。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与相关领导长期漠视农村文化建设不无关系,要使相关领导转变政绩观,改革政绩考核体系。不仅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仅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更要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例如晋升考核、政绩考核、文明评比等。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六、总结
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理论和宏观战略的层次上对多元建设者提出了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取得各项突破和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各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为实现其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对多元建设者和农村文化的主管部门来说,必须明确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寻找和发现其复杂成因,认识和洞悉其负面,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更加自觉地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即必须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立全面振兴农村文化事业的长效机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这项利国利民的时代工程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它将以更加顽强的姿态不断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浅析[J].读书,2012(8):92-99.[2] 贺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J].瞭望新闻周刊,2013(1):63.[3] 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4] 夏霜芝.玉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2(12):42.[5] 赵志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东岳论丛,2013(2):62-65.[6] 门献敏.新农村建设中“负文化”现象的因质与消解[J].求索,2010,(12):71-73.[7] 潘锋、王晓亮.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2013(08上):34-36.[8] 白现军、崔玉利老年人协会、村庄生活与民族精神——乡村建设视野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13(02):8-10.[9] 王维.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58.[10] 何惠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J].开放时代,2005(6):19-33.[11] 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2,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12).[12] 崔建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35).[13] 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13,(7).[14] 郭玉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12,(9).[15] 李智萍.农村文化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J].农业考古,2013(3).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剖析。”“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
是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眼界宽、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变化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虐待老人、买卖婚姻、烧香拜佛,修庙塑神、信教等现象较为普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举措。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实际神、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往往趁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挖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汇集、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博大、深远、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3 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1、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
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臵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但自治时至今日,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村民要求也不太强烈。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 5
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3、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
4、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也还缺乏深入思考。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7
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往往只有热情没有目标,只有干劲没有步骤,这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一是顺应民意,当好舵手。新农村文化要靠广大人民来共同建设,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一定要顺应民意。政府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新文化建设中的技术指导,把
握好总体的布局,制定好长期的规划,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新文化建设中的各类难题,规范好新农村的文化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要认真监督检查,快速准确的剔除腐朽没落的思想,修正偏激文化的倾向,指引新农村文化建设向着健康、积极、文明的方向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好舵,护好航。
二是建立文化交流体系,丰富新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吸取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成功之道才能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铺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只有让我们原有的农村文化与他们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时期新农村文化,才能使文化建设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体系,通过网络、图书、电视、通信、教育等手段加大先进文化与农村的交流,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渗透,弥补原有农村文化的单一,丰富新农村文化。
三是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现今,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品味低,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尤其是农民活动中心、9
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新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品味。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的挖掘农村文化潜在的资源,调动广大农民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整合保护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文化活动,弥补文化设施的不足,有效解决文化阵地的短缺。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者,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新农村文化的水平档次的高低。要积极扶植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注重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形成从上到下素质过硬、高效务实的文化建设梯队。要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从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文化活动;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自己的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拥有新农村文
化建设的建设权、发展权、自主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才会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