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1: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对

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

成果

困境

途径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更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恭城瑶族自治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该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县委、政府逐年加大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县117个行政村,都建有科技文化辅导室或阅览室,拥有科技书籍、文学书籍近20万册。全县9个乡镇有6个乡镇共筹措资金150万元,建起了崭新的科技文化站。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为保证行政村和村屯文化建设有文娱场所等设施,该县从2000年起,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投入200多万元,使农村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平安乡的北洞源村,村委会采取政府投资和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添置了各类书籍(目前已达400余册)、音像设备、各种琴类、演出服装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伴随着该县经济实力的增强,该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文化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级文化活动规模宏大,感染力强。县委政府一直坚持的“三下乡”活动,不仅给农民送去了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还将新思想、新观念以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三下乡”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一个“品牌活动”。桃花节和月柿节均陆续推出了瑶族的本土文艺,广场文艺较好地展示了瑶族文化的含量和魅力。恭城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的大岭山和潮水岩新村,依托万亩月柿基地的红岩新村,自2003年以来,分别举办了六届桃花节和五届月柿节,2007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盘王节暨第五届桂林恭城月柿节,岭南三省(区)10县各地瑶胞云集恭城,同台献艺,共同庆祝瑶族这一盛大节日。县委、政府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在为其赋予崭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巧妙融入该县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农村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又具有了教育引导群众的双重功效。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灵活多样,贴近群众。全县共有龙狮队60多个,业余文艺团队16个。其中观音乡水滨芦笙挞鼓队、三江羊角狮公队、西岭新合乡山歌队是该县瑶族文化的重点,每年通过办节的契机来展示其独特的瑶族文化内涵,使之得到提升和继承。,除自娱自乐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县、镇文化活动,展现了新时期农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不懈追求。

三是群众自办文化成为亮点,值得期待。该县群众自办文化近年来也逐渐开展起来,并且越来越显得有声有色。由民间人士运作,由民间筹资建设的九板婆王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北洞源村民筹资2万余元,组织新年篮球赛,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室,并积极宣传该村的剪纸艺术。这些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虽然刚刚起步,甚至显得有些不太成熟,但毕竟显示出该县群众在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县群众自办文化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四是文艺创作和文博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果颇丰。县文化旅游局自2005年以来对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颇有成绩,“三庙一馆”已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吹笙挞鼓舞》、《恭城油茶》、《九板婆王节》、《八岩瑶牯圩》、《新合瑶族婚礼》等项目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恭城油茶》、《吹笙挞鼓舞》两个项目被市级推荐申报并获得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5月开始,不间断地收集民族古籍资料并上交一部份到区古籍办,曾获高度赞扬。古籍资料的挖掘和收集,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资料,同时也为《碑方集》、《经方集》、《契约集》等的结集成书奠定了基础。

该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尽管该县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与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不成正比,与之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质量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落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

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许多村文化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文化专用设施严重缺乏,图书数量少、实用性差,很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个别活动存在消极影响

农民农忙时节因忙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要说有,只能是忙里偷闲看看电视、看看电影(县文体局巡回放映),其他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农闲时节除以上活动外,有条件的村(如红岩村、白洞源村等)可以组织农民举行棋类、扑克、篮球比赛,或组织观看电影、科教片等,而大多数村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瑶族山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瑶族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六合彩”等歪风盛行。

三、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不高

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引进人才的渠道不规范,镇一级文化干部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且大多是从事兼职工作,素质参差不齐。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没有充入,致使专业创作和管理人员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

四、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各种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又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诸如瑶族排歌、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目前,该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较小,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如该县的瑶族长鼓舞,因缺乏传人,几近失传,虽经过整理,并已参加桃花节、月柿节表演,但从其精髓、神韵而言,仍需下大力气继续保护、挖掘,因此,整理、保护、开发该县文化遗产,对于该县今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几点建议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县镇两级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全县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一是县文体局要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全年特别是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同时,要选派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对基层文化活动给予指导;

二是镇村两级要充分挖掘农民们本身的创作潜能,通过培训、资助等方式,真正让农村文化艺人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支持、鼓励民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抵制低俗文化和传统陋习,力争让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占据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三是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赌博行为,特别要严肃处理那些组织赌博者和放高利贷者,绝不能仅仅对参与赌博者罚款。另外还要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破除迷信,引导农民群众的正确价值观。

三、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等方式,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进入文化系统工作;

二是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可以破格任用,这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保护传统文化的办法。三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定各自工作责任,确保人尽其才。

四、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一是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民间的火龙舞、瑶族山歌、油茶舞等发扬光大;

二是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桃花节、月柿节、关帝文化活动等,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台上播种台下收获 恭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见成效》 盘科学2006年1月17日《桂林日报》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第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1-4 18:51: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本文从福清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就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村镇文化、培养文化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强调要努力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农村新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文化大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际,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已成为我市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胡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活动范围、方位、节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在求富的同时,积极求知、求美、求乐。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推动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较为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对扩大,文化大市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总的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阵地重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各级纷纷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加快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阵地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一是公益性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十五”期间,仅政府投入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陆续建成了龙江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街心公园、解放广场、虎溪公园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据统计,全市有文化馆、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镇街文教中心21个,村居文化分站(文化室)214个,文化馆舍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图书馆235个,镇街、村居图书室240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藏书116万册,年均接待读者约400万人次。农村体育场地篮球场703个,排球场93个;100—300米跑道、运动场99个,400米跑道、田径场13个,体育馆4座、各类体育训练房6座、游泳池9个、门球场88个、气排球场65个、地掷球场33个、网球场10个。城乡建有健身公园广场21个,活动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路径91条,实现每个乡镇和15%村居建有一条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镇街老年人体育协会为枢纽,以社区、村居文化室和老年人体育分会为基点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成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张力和活力的组织体系。二是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延伸。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购买力的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农技110终端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市、镇街、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基本形成,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各乡镇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青年、好党员”等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口镇岑兜村多方筹资377万元,建起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拆除原破旧的露天戏院,建成可容纳1100位观众的大戏院,中心内设有一个篮球场、一个门球场以及棋牌室、健身室、阅览室等设施。该村还建立“五社四榜”(晚霞社、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合作社;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倡农村文明新风。2005年10月,该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为我市唯一获得殊荣的村庄。三是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农村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经济相对强劲的乡镇,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2.文化队伍重在培养,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农村基层文化社团蓬勃发展,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个,年演出场次在2万场以上,占福州市闽剧市场三分之二。各类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体队伍近200支,还有不少的诗社、画社、文学社等民间文艺社团;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村文化队伍。

3.文化活动重在实践,活动品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的优势,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陶冶情操、充实生活。一是抓住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文活动。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社戏庙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一道道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的窗口,而且成为了联络海外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二是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活动的载体需要不断创新,要始终以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各级部门不断寻求、创设新的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福清,各镇街每年都举办数十场以上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参与演出的群众文艺骨干约2.3万人次,现场观众15万多人次。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周活动已成为福清文化的品牌。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节,年年有特色,至今已经举办了第十届,充分展示了“为美好生活而锻炼”的新风貌;坚持年年举办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活跃开展,已办第44届;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工作。仅去年全市各镇(街道)、各企业、学校共开展大型文体活动近百场,单项活动73场次,参加演出的演员达5000多人次。三是贴近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2001年,中央电视台以“福清文化掠影”为主题,对福清主题鲜明、载体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作了长达半小时的专题播出。4.文化改革重在创新,改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结合本市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我市在文化改革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是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吸引民资、外资投资基层文化建设。多元的投入既增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又开辟了市场经济下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经费的改革新路。与此同时,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的氛围也日趋浓厚。每年市里都有企业、部门举办或赞助各类文艺活动。社会各界的参与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探索文化发展机制。坚持人文和自然并举,挖掘景点文化内涵,做好名人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福清文化旅游品牌。发扬企业文化,实施名牌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文化经济产业。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文化休闲活动,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探索内部管理机制。出台干部职工绩效考评、竞争激励机制和廉政勤政等,强化改革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形成不断催生新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对照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想通过文化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市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够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2.农村文化建设尚未适应服务对象多层次的特点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这些新情况,促进农村人口涌现了多层次的特性。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目前基层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尤其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目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仍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也处在文化建设的半盲区,一些乡镇和企业虽已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但总体上仍然匮乏。

3.认识偏差,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不足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4.投入不足,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够,市镇两级出于财政紧张,对文化体建设发展资金的安排有一定的难度。21个镇街的文化基础建设,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7个,只占33%。城市社区文化体育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体育的相对贫乏之间反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5.体制不顺,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市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自2003年5月,21个镇街文化站改制为文教卫生服务中心,虽有编制45个,但没有专职专用,一人多兼,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还有的乡镇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促进基层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通过统筹、整合、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基本建成与福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体系,使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走在前列,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一)“四个切入点”

1.重发掘,加强乡镇、村落历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涵盖面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消除一味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偏差,发掘好、保护好乡镇及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福清是千年古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农村,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要抓好农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提升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并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广泛开展乡土历史、乡土的宣传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引导科学的乡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2.重投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作为福清基层文体建设的两个着力点,按照“选好用地、先行规划、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做好市体育文化中心的筹建工作,融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室外田径场等于一体,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体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市文化馆、镇(街)文化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市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体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体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网络。要充分利用各村现有的祠堂、老人会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增添设备和活动内容,吸纳青少年入内活动。并结合农村开展“文化进乡村、文化进祠堂”活动,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同时,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等现有阵地的自身建设;要加强农村宣传文体阵地建设,以“五个一”(一个活动室,一个阅览室,一个篮、排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协管员)为重点,逐步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3.重培养,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三是建设一支文化协管员队伍。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参与到文化协管队伍中来,并对其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重创新,加强文化达标乡镇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文化达标镇(乡)”创建活动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硬性指标,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扎扎实实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在创建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完善,要在重视文化达标镇(乡)建设硬件设施标准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改变活动内容单

一、形式落伍的现象,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镇、村不仅要建文化站、文化中心,更要完善其内部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置有所用,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服务性之功能。

(二)“四个着力点”

1.抓认识,领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克服少数同志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抓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要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和单位的其他各项任务一起进行细化、量化,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市、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纳入行政村的“双争”目标管理考核。

3.抓活动,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针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同时还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内容,努力满足群众“求美、求乐、求知、求新”的需求。4.抓典型,引导农村文化需求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要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活跃。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达标乡镇”、“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第三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论文摘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倍受关注,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裕之后,面临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和渴望,提出要解决基层农村农民的“文化饥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迫在眉睫,责无旁贷。文章从具体操作角度,提出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实践探索的问题,以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宏观管理、中观管理的分析比较透析,而在微观管理方面的分析较薄弱的现状。

关 键 词实践农村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

2005年11月份,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制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意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大局和中心工作,市、县(市)区、乡(镇)街办三级整体联动,认真谋划、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市文化局响亮提出“把先进文化送进千家万户”的口号,紧紧抓住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表彰为省“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开始,南通市文化局在全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百千万”工程,即市区组织较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一百场;县(市)区组织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一千场;乡村因地制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一万场。据统计,2004年全年市级重点文化活动128场次,受众面32.8万人次,县(市)区有影响文化活动1026场次,受众面171.6万人次,乡(镇)村(社区)各类小型文化活动17060场次,受众面超过708万人次。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不容忽视。

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大量新问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很不平衡,在一些地区,某些层面上,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事业的几点意见》(即文化经济政策),在乡镇、街道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绝大多数乡镇财政仅保证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头经费,文化站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微乎其微,或者完全靠自筹,远未达到市规定的“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的要求。少数乡镇财政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文化经费却在逐年减少。乡镇文化经费每年也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落实。

(二)乡镇文化站阵地流失、蜕化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乡镇虽保留文化阵地,但分散在乡镇机关各处,逐步蜕变为乡镇机关内部文化活动场所,丧失了作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乡镇文化站阵地破落,没有经费整修。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单调,活动器材陈旧老化,对群众吸引力不强。图书室形同虚设。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以前属于万册图书室,但多年未购进新书,图书陈旧不堪,基本无人问津。

(三)基层文化人才匮乏。近5年间,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为基层文化工作输送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干部,但新上来的文化站长大多数在文化工作的组织能力、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个镇文化站长兼镇征兵、团委、规费征收等3项工作。有个镇文化站长身兼包括屠宰等5项工作。有的镇文化站要完成数万元征收任务,才能拿到全额工资。有些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拿到今年的工资。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同志的保险金没有完全落实。有的镇文化站站长四项保险从来没有办过。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各县(市)区经济条件的制约、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南三县(市)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普遍高于北三县(市)。各县(市)区内乡镇之间发展情况也区别很大。海门市海门镇、三和镇、麒麟镇都拥有设施齐全、环境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这与

不少乡镇缺乏文化设施形成鲜明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只有半数的行政村建有综合活动室,其中大部分只有场地,没有相应的活动条件,缺乏正常的文化活动。

(五)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为农民提供的化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为农民创作的作品实在很少。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矛盾。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服务,基层文化站不能提供;基层文化站提供的,群众不喜欢。

(六)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我市一些地方在撤乡并镇时,或将文化站与广播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文化服务站,或将文化站与党校合并为文化服务站,极少数的甚至将文化站与党校合署办公又挂靠广播电视服务站。由于上一级机构仍履行原有职能,造成交叉领导,各自为政,条线不清,职能不清,工作十分被动。造成了宏观难调、微观失控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健的生命基因,所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要充分利用其内在因素,促进“内生先进”。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只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置工作农村文化大市。经过努力,要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要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为农服务的文化设施龙头。为农民传送科技致富信息,提供服务,捐赠物品。表演以科技致富、科技兴农为内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文化站的文化活动中心。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抓好队伍建设。要有几支素质高、拉得出的文化队伍。没有队伍就没有活动。文化站除了自己直接组织、培养的“正规部队”外,更应有众多的、分散的厂矿、企业、学校中的“地方部队”,要经常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文体骨干,利用这些“地方部队”,做到资源共享。文化站的根一定要扎在基层,扎在群众,才能拥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骨干队伍,才能开展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市电视台开办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要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让农民自发聚集到大院,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系列创建活动。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

第五篇: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师亚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不断从温饱迈向小康。在衣丰食足之后, 农民们所盼望的,便是文化的兴盛。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 1

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要实现新农村的总目标,必须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为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

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味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村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组文化中心纳入乡镇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争取让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好、服务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

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总之,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下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5篇

    摘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基于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 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适应时代形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在新农村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_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选修课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纪爱真二零一三 年六 月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1.绪论1.1论文摘要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