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时间:2019-05-14 01: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基于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 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一、实践活动的情况简介

(一)实践内容的选题背景

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西双塘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西双塘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活动的思路基础

本课题村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西双塘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西双塘的发展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文化广场和丰富的文艺组织。该村还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先后开发出便于游客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养殖的都市生态园、酒保植物园、林果采摘园、林荫活动园和渔业养殖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休闲观光住宿场所。抓住本村文化发展的模式,我们展开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的考察。

(三)实践活动目标

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且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研究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实地走访新农村,以了解其文化建设情况,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向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在关于农村工作的许多决定中做出了明确部署,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明确将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了专门论述。200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把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是因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讲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20字总要求”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化建设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灌输和加强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切实将“科教兴国战略”的战略举措落实于农村。惟有如此,才能转变农民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打破传统的农村经营格局。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秩序。

(三)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理念,形成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文化是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③所以,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社会风尚。

(四)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有些地方仍存在封建落后思想,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群众文化生活枯燥;相当一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缺医少药,农民就医看病难的状况仍然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要解决农村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外,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增加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信仰、道德、法律、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三、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

1、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本村现有330户,村民1121人,其中党员110人,村民代表25人,全村有耕地46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贯穿其中。本村主要产业为工业企业、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天津市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20项荣誉称号。

2、发展情况:(1)“兴工致富”发展乡镇企业。在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新的领导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1995年本村建成企业17个,总资产多达30个亿,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发展至今,西双塘村赢得了“全国最佳乡镇企业”荣誉称号。(2)“发展农业”近年来,西双塘村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开展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投资1.8亿元,开发项目7个,吸引17个国家的5万多名游客来这里观光。2010年,全村固定资产达3.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3.2万元。该村“生态农业”具体划分为八个区域,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3)“发展第三产业”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村还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先后开发出便于游客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养殖的都市生态园、酒保植物园、林果采摘园、林荫活动园和渔业养殖园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休闲观光住宿场所

3、村民生活情况:本村实行集体经营、全面发展、共同富裕。1992年该村实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管理集体化,经营市场化,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居住环境相当优越,堪称共产主义的雏形。该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有文化广场和丰富的文艺组织。

4、领导班子建设:陈立新自1990年起担任西双塘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坚持打造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建立好机制、创造好业绩、赢得好反响,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重活,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5、发展前景:《西双塘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勾勒出未来20年西双塘发展的美好蓝图。陈立新正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带领西双塘村干部群众向着“天津生态民俗旅游第一村”、“现代循环农业示范村”和“中国北方新农村社区建设先导村”迈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农民的传统观念逐步更新;在农村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日益增强;农村文化载体明显增多;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等等。总的来讲,现阶段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取得许多喜人成绩的基础上,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正在提高,为促进和谐农村的形成,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与挑战。从总体来看,当前农村的文化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2)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观念淡薄;(3)农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4)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文化设施落后。

四、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参观西双塘

11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技哲学与办公室联合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全院的研究生来到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进行参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孙利老师、退休支部书记宗文举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西双塘村特聘主管宣传工作的原静海县宣传部刘部长和村支委冯主任盛情接待了我们,在本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冯主任对西双塘村的基本情况为我们进行了介绍。

(二)交流心得体会

12月7日我院全体同学在25教学楼907举行了参观西双塘系列活动二----交流心得体会。同学们就西双塘的具体情况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就西双塘发展模式取得共识,一致认为西双塘村的领导班子建设是西双塘建设的有力保障,村党支部书记陈立新同志在西双塘村的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陈立新的事迹使我们感觉到楷模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同时,同学们一致认为,文化建设与发展在西双塘村的建设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交流完后全班同学表示以西双塘为鉴,我们要齐心协力,为班集体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果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成果

1、认识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充分认识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巨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感受到党中央的“三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创新思维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号召同学们一定要学好本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对策

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联系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切实夯实农村教育建设工程和道德建设工程,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在此基础上,政府、社会和农村群众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1、多渠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和支持多种形式文化下乡活动。

2、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筑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教育工程“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3、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应该为农村社区输送现代文明形式,使其摆脱“贫困文化”的困扰,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新风尚。

4、鼓励大学生充实基层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旺盛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来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局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并且也分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从而我们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国际竞争极其激烈的当代社会,许多国家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经济的腾飞与科技的超越,唯独我们的民族能够驻足思考文化建设这个更具时代意义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向我们证明:文化的发展始终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一个聚焦于文化发展的民族,是一个向上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西双塘的成功发展模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全体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新农村的发展实际需要,努力寻求本专业与其发展的结合点,使当代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论文摘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倍受关注,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裕之后,面临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和渴望,提出要解决基层农村农民的“文化饥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迫在眉睫,责无旁贷。文章从具体操作角度,提出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实践探索的问题,以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宏观管理、中观管理的分析比较透析,而在微观管理方面的分析较薄弱的现状。

关 键 词实践农村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

2005年11月份,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制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意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大局和中心工作,市、县(市)区、乡(镇)街办三级整体联动,认真谋划、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市文化局响亮提出“把先进文化送进千家万户”的口号,紧紧抓住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表彰为省“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开始,南通市文化局在全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百千万”工程,即市区组织较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一百场;县(市)区组织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一千场;乡村因地制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一万场。据统计,2004年全年市级重点文化活动128场次,受众面32.8万人次,县(市)区有影响文化活动1026场次,受众面171.6万人次,乡(镇)村(社区)各类小型文化活动17060场次,受众面超过708万人次。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不容忽视。

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大量新问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很不平衡,在一些地区,某些层面上,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事业的几点意见》(即文化经济政策),在乡镇、街道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绝大多数乡镇财政仅保证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头经费,文化站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微乎其微,或者完全靠自筹,远未达到市规定的“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的要求。少数乡镇财政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文化经费却在逐年减少。乡镇文化经费每年也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落实。

(二)乡镇文化站阵地流失、蜕化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乡镇虽保留文化阵地,但分散在乡镇机关各处,逐步蜕变为乡镇机关内部文化活动场所,丧失了作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乡镇文化站阵地破落,没有经费整修。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单调,活动器材陈旧老化,对群众吸引力不强。图书室形同虚设。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以前属于万册图书室,但多年未购进新书,图书陈旧不堪,基本无人问津。

(三)基层文化人才匮乏。近5年间,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为基层文化工作输送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干部,但新上来的文化站长大多数在文化工作的组织能力、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个镇文化站长兼镇征兵、团委、规费征收等3项工作。有个镇文化站长身兼包括屠宰等5项工作。有的镇文化站要完成数万元征收任务,才能拿到全额工资。有些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拿到今年的工资。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同志的保险金没有完全落实。有的镇文化站站长四项保险从来没有办过。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各县(市)区经济条件的制约、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南三县(市)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普遍高于北三县(市)。各县(市)区内乡镇之间发展情况也区别很大。海门市海门镇、三和镇、麒麟镇都拥有设施齐全、环境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这与

不少乡镇缺乏文化设施形成鲜明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只有半数的行政村建有综合活动室,其中大部分只有场地,没有相应的活动条件,缺乏正常的文化活动。

(五)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为农民提供的化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为农民创作的作品实在很少。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矛盾。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服务,基层文化站不能提供;基层文化站提供的,群众不喜欢。

(六)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我市一些地方在撤乡并镇时,或将文化站与广播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文化服务站,或将文化站与党校合并为文化服务站,极少数的甚至将文化站与党校合署办公又挂靠广播电视服务站。由于上一级机构仍履行原有职能,造成交叉领导,各自为政,条线不清,职能不清,工作十分被动。造成了宏观难调、微观失控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健的生命基因,所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要充分利用其内在因素,促进“内生先进”。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只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置工作农村文化大市。经过努力,要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要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为农服务的文化设施龙头。为农民传送科技致富信息,提供服务,捐赠物品。表演以科技致富、科技兴农为内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文化站的文化活动中心。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抓好队伍建设。要有几支素质高、拉得出的文化队伍。没有队伍就没有活动。文化站除了自己直接组织、培养的“正规部队”外,更应有众多的、分散的厂矿、企业、学校中的“地方部队”,要经常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文体骨干,利用这些“地方部队”,做到资源共享。文化站的根一定要扎在基层,扎在群众,才能拥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骨干队伍,才能开展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市电视台开办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要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让农民自发聚集到大院,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系列创建活动。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

第四篇: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师亚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不断从温饱迈向小康。在衣丰食足之后, 农民们所盼望的,便是文化的兴盛。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 1

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要实现新农村的总目标,必须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为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

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味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村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组文化中心纳入乡镇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争取让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好、服务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

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总之,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篇: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精选)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二班

姓名:郭佼佼

学号:080601020

22010年8月18日

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

【摘要】做好农村文化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以新颖、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使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相协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乡镇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文化建设特色 宝贵经验 肩负重任

2010年7月11日早上七点,虽然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大雨不止,但我们实践团赴安陆实践的饱满热情丝毫不减。在我们校团委张永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武汉工程大学赴安陆的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张开了。王义贞镇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步子大,早规划,重开发,如今集镇周围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使这个小山镇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我深受震撼,受益匪浅!

王义贞镇位于安陆西部,处于荆门、孝感、随州三市相交,有“中华银杏第一镇”的美誉。全镇总面积134.3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582人,耕地面积29827亩,山场面积16万亩。辖1个街道居委会和22个村委会。该镇有大量古银杏。古银杏森林公园占地3500公顷,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48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1036株,百年以年的4370株。

(一)安陆市王义贞镇文化站的建设特色

近年,安陆市王义贞镇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部门帮扶,大力实施公路建设工程、“消危”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扶贫开发工程、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等社会发展项目,总投资达900万元,其中镇配套资金210万元,全镇硬件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镇公路黑色化总长度达到98公里,在安陆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1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新建的集镇自来水厂解决了7000人的安全饮水,投资近90万元建成的文化广场,设有健身区、运动区、演艺区、宣教展览区。无论从建设的规模,还是软硬件配套设施,在孝感乡镇文化站中都首屈一指。同时,该镇积极争取政策和上级领导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项目资金60余万元,完成了四所小学的教学楼和食堂改造扩建工程。并建立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特困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采取国家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集资结对帮扶等办法,筹集资金46000元,结对帮扶86户,今年全镇消灭土坯房472户。在以创建先进的精神文化为目标的前提下,首先为老百姓提

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王义贞镇综合文化站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打造“送、种、净、补”四字文化工作思路,突出了实践特色。主要通过推出“四字方略”精铸文化大餐来引导人们追求高雅的生活。

一是探索机制“送”文化。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6月份,成功承办了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市供电公司赴王义贞镇“文化三下乡”活动,10月份,“四五普法”文艺演出、11月份新农村文艺演出等活动为王义贞镇人民送来了精美的文艺大餐,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民间艺人开展皮影宣传活动,活跃了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坚持每周一、三、五放电影、小品、实用科技,坚持每天晚上开展打腰鼓、跳健身舞等文体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

二是培育土壤“种”文化。针对以往送文化下乡,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确立了“种文化”的全新理念。在向农村送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种文化”,也就是说在农村不单是去演几台节目,放几场电影等,而是着力辅导、培养农村的文化工作骨干,留下一些可以“造血”的细胞和种子,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小痴迷于古典文化的吉庙村一组农民吉德民,呕心沥血八载,完成了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手抄工作,《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先后介绍了他的传奇故事。街道居民陈依孔多年来潜心研究根雕艺术,并亲手创造作品100多件,颇具观赏价值。铜门村文化中心户陈道宽同志看了双孢菇种植技术光碟后,种植双孢菇5亩,年纯利1万余元。同时他还积极指导其它种植户,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种植户发展到10余家,全村获纯利10万元,户平增收800元。

三是创新举措“净”文化。加强对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的管理,对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现有设备实行专室收藏,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图书室阅读规则,管理人员职责、读者须知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与市局文化稽查大队联系,对王义贞镇中小学边的黑吧进行整治,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同时,对到本镇演出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青少年免受精神垃圾的危害。四是自主经营“补”文化。文化事业要发展,必须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等、靠、要”的旧体制环境中大胆走出来,挖掘市场潜力,拓展文化产业,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做大做强,形成滚动发展态势。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目前,用户达到2500户左右,创收达14.5万元左右,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成功推出了自办节目,镇电视台在自办节目中及时开辟了政策宣传、歌曲、电视剧点播栏目,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其文化品位,净化了农村空气。如今,王义贞镇自办节目成为许多群众每晚必看的内容,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自办节目每年可实现经营收入3万元。

(二)安陆市王义贞镇文化站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是文化站的建设离不开孝感市党委、安陆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文化局工作。并且在安陆市王义贞镇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省里补助资金尚未下达前自行筹资70万元按要求建好了文化站。

二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将工作落到了实处。县市对于项目的建设都作了统一规划和管理,包括图纸设计、经费开支和相关手续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并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对文化站的外型和内部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控制预算。在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有些县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责任人兢兢业业,从规划设计到购买建筑材料甚至到建筑施工都亲历亲为、精心谋划,真正做到了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每一分钱。县文化局、财政局还针对文化站建设专门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从规划选址到图纸设计,从购买材料到建筑施工,从用款预算到资金拨付基本上实行全程监管。

(三)在王义贞镇文化站实践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将我们家乡的文化站—黄冈市浠水县蔡河镇文化站和先进文化建设示范点的王义贞镇文化站进行对比,我问自己,为什么王义贞镇文化站能够建设的如此好?有哪些可以吸取的宝贵经验?我们家乡的文化站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我觉得家乡小镇的文化站做的还很不足。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二是文化设施缺失和文化活动减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文化中心从数量上看不小,但由于近年来县乡(镇)财力困难,全市乡村影剧院中有很多个或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挪作他用,村文化室和图书室也已基本消失,所剩无几。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乡村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原来已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现在大都销声匿迹,许多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电影。

三是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的“重投轻管”的现象。

四是组织管理存在先天不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发现存在重一次性投入轻后期管理”的现象。虽然政府能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文化设施有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四)我认为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为了我家乡的文化站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能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整个农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觉得文化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农民的客观要求,在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近几年来,虽然政府从县到乡到村,在目标管理中都增加了“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标和措施,但是分量不足,位置不高。所以,在今后每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管理中,必须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坚持以县政府为主导,以乡政府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其次,解放思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改变乡镇对文化专干的使用管理办法。文化专干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带头人,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所以要逐步实现各乡镇的文化专干收归县管,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工资和额定的奖金福利。二是要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指导和管理。这批人分散在农村各地,或自娱自乐,或巡回演出,深受农民群众喜爱。文化主管部门要配合乡镇加强管理,不定期地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三是要进一步壮大农村文化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文化艺术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成为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要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经纪人制度,发展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然后,大胆创新,搞活农村文化服务方式。一是要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即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二是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运用市场的手段,采取法律、财政、税收等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养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

最后,广开门路,拓宽文化经费的筹集渠道。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乡镇采取“县政府拨付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群众自愿交纳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捐赠

一点”的“五点”筹资办法,解决农村文化活动中的经费难题,值得各地推广借鉴。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的一是政府是投资主体。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逐步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三是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在这次活动中,我想起了我们思修课上老师给我们讲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对我国的现实农村文化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未来文化工作者的社会重任。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一次历练的机会,给了我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的经历

我庆幸自己加入了武汉工程大学院赴安陆实践的这个团队,几天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是我却收获很多。这些日子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好好珍藏。

【参考资料】中共王义贞镇文化站办公室文件;

浠水县蔡河镇文化站办公室文件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实践报告土木093班 200904174 于瑞今年暑假,应学校要求,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5篇

    摘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人多地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从思想认......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国敏 课题组成员:郑晔、高中伟、仲长城、何艺新、李建华、董庆佳、李玉峰 本调研报告说明: (一)调研目的:了解成都市新农村......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马润东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

    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5篇)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