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10: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袁峥峥 于淑文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一、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群众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与城市的现代文化水平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严重滞后。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乡镇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

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工作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专职极少,多是身兼数职。这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地位的有害认识,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站干部都是乡镇直接任命然后报上级文体部门,而并非从社会上择优录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体制本身就隐含了诸多矛盾。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他们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更为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太少,基础薄弱

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机构、有条件不等的办公室,但很少有独立办公的,几乎全部在乡镇政府大楼内。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有的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都没有投入过一分钱的建设经费,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4.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三、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1.精神文化层面

改革开放事业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特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只有实现文化和谐,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样”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集体观念日益增强,才能凝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1.1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就要使这一理想在和谐邻里文化、和谐村庄文化、和谐乡镇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2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农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

1.3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民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2.物质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

2.1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空虚和情感麻木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倾斜、积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的建设。

2.2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小舞台构成大世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创新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对于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农民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1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选题目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和发展和谐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文化和文化建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兼容并蓄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地域文化和中西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临汾市在坚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为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选题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研究综述

关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贡献,他们主要从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内涵、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 行研究,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五、内容框架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概述

1.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1.1.2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

1.2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2.1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内涵

1.2.2新农村和谐文化的特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2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3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3 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3.1.1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3.1.2乡镇文化站全面建立

3.2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3.2.2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3.2.3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4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

4.1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4.1.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4.1.2坚持“以农为本”

4.2临汾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4.2.1明确目标,突出特色

4.2.2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4.2.3夯实基础,健全网络

4.2.4互动联动,城乡共进

第三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论文摘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倍受关注,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裕之后,面临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和渴望,提出要解决基层农村农民的“文化饥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迫在眉睫,责无旁贷。文章从具体操作角度,提出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实践探索的问题,以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宏观管理、中观管理的分析比较透析,而在微观管理方面的分析较薄弱的现状。

关 键 词实践农村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

2005年11月份,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制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意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大局和中心工作,市、县(市)区、乡(镇)街办三级整体联动,认真谋划、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市文化局响亮提出“把先进文化送进千家万户”的口号,紧紧抓住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表彰为省“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开始,南通市文化局在全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百千万”工程,即市区组织较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一百场;县(市)区组织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一千场;乡村因地制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一万场。据统计,2004年全年市级重点文化活动128场次,受众面32.8万人次,县(市)区有影响文化活动1026场次,受众面171.6万人次,乡(镇)村(社区)各类小型文化活动17060场次,受众面超过708万人次。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不容忽视。

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大量新问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很不平衡,在一些地区,某些层面上,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事业的几点意见》(即文化经济政策),在乡镇、街道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绝大多数乡镇财政仅保证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头经费,文化站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微乎其微,或者完全靠自筹,远未达到市规定的“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的要求。少数乡镇财政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文化经费却在逐年减少。乡镇文化经费每年也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落实。

(二)乡镇文化站阵地流失、蜕化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乡镇虽保留文化阵地,但分散在乡镇机关各处,逐步蜕变为乡镇机关内部文化活动场所,丧失了作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乡镇文化站阵地破落,没有经费整修。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单调,活动器材陈旧老化,对群众吸引力不强。图书室形同虚设。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以前属于万册图书室,但多年未购进新书,图书陈旧不堪,基本无人问津。

(三)基层文化人才匮乏。近5年间,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为基层文化工作输送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干部,但新上来的文化站长大多数在文化工作的组织能力、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个镇文化站长兼镇征兵、团委、规费征收等3项工作。有个镇文化站长身兼包括屠宰等5项工作。有的镇文化站要完成数万元征收任务,才能拿到全额工资。有些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拿到今年的工资。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同志的保险金没有完全落实。有的镇文化站站长四项保险从来没有办过。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各县(市)区经济条件的制约、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南三县(市)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普遍高于北三县(市)。各县(市)区内乡镇之间发展情况也区别很大。海门市海门镇、三和镇、麒麟镇都拥有设施齐全、环境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这与

不少乡镇缺乏文化设施形成鲜明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只有半数的行政村建有综合活动室,其中大部分只有场地,没有相应的活动条件,缺乏正常的文化活动。

(五)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为农民提供的化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为农民创作的作品实在很少。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矛盾。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服务,基层文化站不能提供;基层文化站提供的,群众不喜欢。

(六)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我市一些地方在撤乡并镇时,或将文化站与广播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文化服务站,或将文化站与党校合并为文化服务站,极少数的甚至将文化站与党校合署办公又挂靠广播电视服务站。由于上一级机构仍履行原有职能,造成交叉领导,各自为政,条线不清,职能不清,工作十分被动。造成了宏观难调、微观失控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健的生命基因,所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要充分利用其内在因素,促进“内生先进”。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只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置工作农村文化大市。经过努力,要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要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为农服务的文化设施龙头。为农民传送科技致富信息,提供服务,捐赠物品。表演以科技致富、科技兴农为内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文化站的文化活动中心。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抓好队伍建设。要有几支素质高、拉得出的文化队伍。没有队伍就没有活动。文化站除了自己直接组织、培养的“正规部队”外,更应有众多的、分散的厂矿、企业、学校中的“地方部队”,要经常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文体骨干,利用这些“地方部队”,做到资源共享。文化站的根一定要扎在基层,扎在群众,才能拥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骨干队伍,才能开展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市电视台开办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要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让农民自发聚集到大院,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系列创建活动。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

第五篇: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师亚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不断从温饱迈向小康。在衣丰食足之后, 农民们所盼望的,便是文化的兴盛。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 1

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要实现新农村的总目标,必须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为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

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味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村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组文化中心纳入乡镇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争取让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好、服务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

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总之,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5篇

    摘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培育和谐文化......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

    新农村建设中的司法和谐

    新农村建设中的司法和谐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工程,这一工程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完成。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渠道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就是......

    浅谈和谐文化建设中交通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2006年10月11日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

    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决策,是“民心工程”,完成这个工程,实现其目标,必须注意把握政策引导、思想认识、引领人才四个关键因素......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biaoti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