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司法和谐
新农村建设中的司法和谐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工程,这一工程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完成。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渠道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实现现代法治所要求的司法公正,促进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那么什么是司法公正?公正的原意是公平正直,在社会领域它指的是权利和义务配置的最合理的状态。
关 键 词:农村社会和谐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现代法治
一:
二:
三:
法公正是司法者不偏不倚、公平无私,在某种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严格掌握法律所赋予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其配置到最合理的状态。
一、司法公正是千百年来农民最基本的社会理想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农民,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权力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把期望寄托于“真命天子”和“青天老爷”,由这些人代表他们去抵挡社会恶势力的侵袭。在他们看来,只要“真命天子”制定国法,“青天老爷”公正无私地执行,天下就太平了。山高皇帝远,官员则近在跟前,官员的司法公正是农民最乐意见到的社会现实。每当皇帝昏庸、官吏贪贿、恶势力横行、民不聊生时,农民就揭竿而起,寻找新的“真命天子”和“青天老爷”。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相当数量的农民仍然抱着这样的心态投身革命,加上新中国诞生后在民主法制建设上走过一段弯路,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农民把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寄托于官员的公正执法上。历代中国农民都盼望有个好皇帝,并由好皇帝选出一帮贤官廉吏,然后由这帮贤......摘
第二篇:正确处理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社会矛盾
11月24日
正确处理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社会矛盾
一、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的表现
(1)国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2)行政区划的调整引发的矛盾(3)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引发社会矛盾(4)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开发过程引发的矛盾(5)社会治安状况混乱引发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1)社会公平缺失引发的社会矛盾(2)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3)个别干部的本身的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依法行政的水平不高(4)个别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政策意识、市场观念比较弱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如何解决矛盾
(1)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3)加强基层的调解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调解机制(4)加大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
12月8日
在完善村级治理机制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发挥农村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面临的问题
二、在完善农村政治机制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服务、沟通、引导
(1)服务: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沟通:与村委会的沟通与村民的沟通(3)引导:政治引导、经济引导、思想文化引导。
11月24日
正确处理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社会矛盾
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的表现
(1)国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2)行政区划的调整引发的矛盾(3)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引发社会矛盾(4)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开发过程引发的矛盾(5)社会治安状况混乱引发的矛盾。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1)社会公平缺失引发的社会矛盾(2)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3)个别干部的本身的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依法行政的水平不高(4)个别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政策意识、市场观念比较弱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如何解决矛盾
(1)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3)加强基层的调解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调解机制(4)加大农村法制宣传的力度。
12月8日
在完善村级治理机制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发挥农村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面临的问题
四、在完善农村政治机制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服务、沟通、引导
(1)服务: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沟通:与村委会的沟通与村民的沟通(3)引导:政治引导、经济引导、思想文化引导。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袁峥峥 于淑文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一、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群众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与城市的现代文化水平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严重滞后。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乡镇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
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工作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专职极少,多是身兼数职。这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地位的有害认识,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站干部都是乡镇直接任命然后报上级文体部门,而并非从社会上择优录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体制本身就隐含了诸多矛盾。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他们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更为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太少,基础薄弱
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机构、有条件不等的办公室,但很少有独立办公的,几乎全部在乡镇政府大楼内。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有的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都没有投入过一分钱的建设经费,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4.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三、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1.精神文化层面
改革开放事业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特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只有实现文化和谐,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样”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集体观念日益增强,才能凝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1.1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就要使这一理想在和谐邻里文化、和谐村庄文化、和谐乡镇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2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农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
1.3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民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2.物质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
2.1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空虚和情感麻木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倾斜、积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的建设。
2.2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小舞台构成大世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创新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对于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农民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第四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五篇: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和谐
文章标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和谐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和谐呢?
—、解决主要矛盾,实现发展的和谐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短板制约着事物的发展。我国农村情况各不相同,制
约当地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是医疗卫生事业滞后、农民因病返贫问题严重,有的地方是农民增收困难,有的地方是文化落后,有的地方是环保问题突出,等等。这些突出问题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矛盾,要下大力气解决。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因此,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化解主要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二、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财富之母。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从全国来看,199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就跌破了16.5亿亩的警戒线,1996-2003年,我国耕地减少近1亿亩,而且大部分是精华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大量占用耕地,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必须把保护耕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只有确保耕地不流失,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如果粮食出现了问题,不用说新农村建设无法进行,就是全国也将会出现不和谐,甚至发生社会动荡。
三、及时化解矛盾,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期”,而且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因此要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问题,及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实现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和谐相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农业税的取消,乡村工作的一部分要及时转到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矛盾上来,加强对重大问题和纠纷的调查研究和提前预警。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服务于群众,努力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改变和纠正当前有些地方以增加农民负担、甚至举债的形式实现村容村貌和农民住宅的改变,形成新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做法。
四、提高干部素质,实现政治文明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要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和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没有新型的农民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存在不和谐,其主要因素是农民增收困难。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多,一方面是劳动力素质低,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差。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鼓励他们走出去。同时,要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配乡村干部,为乡村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望高、群众信得过、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吸收到党支部来,并通过选举,以优秀党员的身份参加村委会。探索乡村干部队伍的“海选”,把那些组织视野之外的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的人才选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上来,促进乡村的政治文明。
五、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伟工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关注环保,决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那将遗害于子孙后代。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实施的“一池三改工程”和普及太阳灶工程,既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实现了节薪柴的目的、保护了林草植被,还处理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使农村家庭卫生状况得到改观,实现了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
六、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共同富裕
目前在我国农村,还有一部分困难群体,他们的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得到关怀和照顾。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时刻关心和帮助这些困难群众,改善他们的处境,让这部分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特别关注失地农民、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家中,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