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河南李宪臣
2008年10月27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他们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周倍良,河北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1995级本科生、河北省柏乡内步乡内三村党支部书记郭华彬,山西省大同大学2003级本科生、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西水界张前沙城村党支部副书记郝新江,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3级本科生、江苏省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戈新化,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安徽省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副主任杨俊森,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毛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红兵,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级研究生、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关乡老韩陵村党支部书记柳波,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铺子湾镇双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文国云,贵州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在读研究生、贵州
省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村主任助理何世春,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02级专科生、贵州省铜仁市茶店镇开天村委员会科技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张阳。
这些大学生村官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者用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气、新风尚,或者积极争取资金兴办乡镇企业,或者积极从事扶弱助残,关爱老人,资助困难学生等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大学生村官进行的各种活动,是他们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体现。大学生们在农村创业、就业,有利于他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目前,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大学生村官们经受了考验,接受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农民的感情,增强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了自己的青春。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是大学生村官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在琐碎的工作中,正让而且会继续让理想之花开得无比绚丽多彩。
第二篇:让青春在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让青春在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从女性村官成长成才谈开来
我对自己的命运泰然处之,毫无悲凄之感,因为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和预料到一定会这样,只看时间的早晚罢了。我一直按照我的信仰对我的提示来生活,在为人处事上从来没有违背过它,因此我可以平静地等待行将到来的一切。
——苏菲亚.佩罗夫斯卡娅
很多人告诉我做村官会有多累,每天都要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深入群众,挨家挨户的走访,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做农家人……为发展村里的经济整天不停地忙碌,来回奔波,而这样的成功注定了身为女性的我将为此承担巨大的风险。所以有很多人反对我做村官。但是卓越的成就都需要冒极大的风险。作为一个女性,有更多的人劝阻我不要贸然行事,最好对当村官敬而远之,因为对于女性来说要在农村这一片广阔天地有所作为将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你害怕了吗?但是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怎么做?
我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女孩,却在今年七月幸运的成为政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一员,为此我放弃了安逸的银行工作。人们认为我不知天高地厚,认为我要在农村大展拳脚只是假大空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我不会把别人的需要当作我自己的需要,不会把别人的结论作为我起点的结束。我不可能永远依赖外
来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的探索发现才能真正的了解事物的本相。你们可以嘲笑理想,但是不可以嘲笑有理想的人。
通过与枫木村赵书记、刘会计、往届村官姐姐、村官哥哥的交谈,我认为大学生村官下村主要是当好“六大员”: 第一,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在农村,涉及农民利益的政策法规很多,比如说有惠民强民政策,有计划生育的政策,有土地山林、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有关于婚姻家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法、选举法,等等。这些政策法规,农民群众可能不了解,或者说了解得不全面,需要宣传、解说。第二,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我们的大学生生活在农村,不一定了解农村;也许曾经参加过农业劳动,却不一定懂得农业技术;身为农民子女,却不一定理解农民。不然的话,你怎么经常跟你父母生气呢?所以,要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调查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情况,要搞清楚农民所思、所盼、所忧、所惧、所恨、所怨、所喜。第三,富民强村的促进员。主要是为村里提供一些新技术、新信息、新项目、新点子。第四,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农村当前特别关注的一个是“农合”,农村合作医疗,第二个是低保,第三个是义务教育,第四个是涉法涉诉。我们大学生村官可以给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而女性大学生天生的温柔与耐心能使农村工作的开展更为和谐。第五,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可以想方设法帮助农村的五保户、病残户、孤寡户。特别是关注困难家庭孩子上学的事情。义务教育要保证入学率、毕业率100%,辍学率0%。对于问题孩子,大学生村官们可以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才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进步的关键措施。第六,远程教育的操作员。现在村里基本都有远程教育的设备,可以上网,基本都有新建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尽可能为大家开展工作创造一定条件。我们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还刚刚安装,会用这个东西的人不多。所以我们下去以后要当好操作员,而且还要教会当地的村民使用。
当一个成功的村官需要具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当一个成功的女大学生村官需要具备的东西就更多了!从来没有听说过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城市大学生踏入乡村就能直接获得成功的,每个成功的女大学生村官都是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得到过最艰苦的磨练,才具备了以下素质:
语言娴熟的操作能力。做好群众工作,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村官还必须对相关政策文件有着快速的阅读能力和有效的理解能力,才能更有效的运用政策帮助村民致富。善用语言能赢得人们的支持,交流是开展农村工作的第一步。
逻辑思辩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村情中能及时把握逻辑线索,分析备案,善加运用。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反映速度,因为有时解决村民纠纷时,进程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来的设想,有可能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这不是在立定瞄准射击,更多的时候是打的移动靶。
强大的亲和力。我们应当和任何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感到十分自在,不论是田间泥泞还是陋室脏乱,不以大学生的身份自觉高人一等,不以女性身份娇气嫌弃,要与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因为农村工作每天都是在和人打交道,而不是象工科的人只要和计算机,机器人打交道就够了。应该是主动去适合别人而不是等着别人来适合你,应该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试着调整自己的方法使别人能愉快的接受你的观点——当然“我有我的立场”。
农机理论基本功。村官应当是把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科技付诸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这正是展示大学生才华的最好时机,是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作为,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成长铺设了一条宽敞的大道。因此对农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是最基本的东西,所有的素质都应该是建立在这上面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发展农村建设并非只是一本政策规定的汇编,所谓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思考,是充满灵气的活络运用。当我们被捆住手脚的时候就需要一些突破习惯和常规的尝试,不迷信权威和官僚,愿意试一下新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此来突破重围。
细心谨慎明察秋毫。对于村官来说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态度将是后患无穷,必定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个好的村官不是善于解决问题而是善于不让问题发生,这就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就极尽注意之能事,对村情民意多加了解善加分析。问题发生之后那就
更应该细心谨慎,使漏洞不会扩大并能在问题的细微之处找到关键的突破口。
村官对女性而言是一个要吃苦不怕脏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女村官那就更需要具有出类拔萃的素质。如果认为自己缺少这些潜质的话那自然是老早就打道回府了,但是我清楚我的内心极其渴望的什么,清楚我的潜质究竟是在哪一方,所以我才会如此坚定的作出我的选择。
有很多种声音在我的耳边喊叫:你放弃安逸选择村官是错误的!但是错过了犯错误的年龄,也是错误。然而,人们仍在一相情愿的制造着完美。为了少出错,智者热衷于在人间设臵条条框框,然后再将大家的鞋带系在上面,那叫一颗健康的心如何奔跑?
我只企求:让我的爱大于恨,让我的假小于真,让我习惯于田间的稻香,让我习惯于暗夜的蛙鸣,让我习惯奋进不息,纵使历尽磨难也永远不忘自己的梦想。
也许我要逆风飞翔,但青春将在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第三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四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
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莱州市财政局
盛京斌
杜镇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努力推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基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单纯的“蜻蜓点水”式投入,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坚持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才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示范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及农民的生活习俗,围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做文章,如农村环境的亮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清洁、小病不出村、有娱乐活动场所等,不片面追求“洋气”,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就是既要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体要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包办”新农村建设,而是应把主要财力和职能放在“领路”、“铺路”上,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莱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进整修街道、植树造林、清理卫生和推广新能源“四件事”,二年内确保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6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四旁”、“四荒”植树1.5万亩,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面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是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各种统计数据看,目前大部分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借机揩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是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新农村,不是弱化城市发展,而应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我国要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民进城的难易程度及资源利用效率,县级市、中心镇是农民居住、就业的最佳转移地。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十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0.5万人增加到21万人。我们今后的初步规划是建成32公里的新外环路,竣工30万平方米商品楼,完工云峰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拉开承载50万城区人口的中等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现党中央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而且有利于通过财政增加投入的明显信号和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 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一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标。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服务业和反哺农业的基础。莱州市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机遇,规划建设一条50公里长的交通干线产业带和一条108公里长的沿海产业带,沿两条产业带膨胀壮大三山岛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区服务业、南部建材产业、土山盐化工业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两带五区”面积8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目前,“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壮大支柱产业,重点膨胀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培植骨干企业,根据纳税额、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等指标,每年从7000多户企业中筛选50户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发展品牌经济,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能力,莱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两大产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之路。目前,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名牌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就没有资金来源,“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没有物质基础。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全国而言,县级就是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5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46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86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67位。今后,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三补贴”政策。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新思路,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直接受益的范围内,继续引导农民投工投劳。
二是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这个关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莱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订单作物面积达到33万亩,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优质订单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种苗、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及时调整优化畜牧生产布局,三年内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基地100多个,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大力发展沿海养殖业,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1000多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6万亩。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 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今后,莱州市将以上市公司登海种业为龙头,打造“中国(莱州)种谷”,打响“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三年内实现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苗企业达到20余家,在全国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莱州市情况看,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当地农民年收入达到**元,五年内平均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下一步,要继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切实防止乱涨价、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切实让农民负担减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虽然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用在农村的投入还很不够,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在当前财政资金供给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莱州市将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3.2亿元(其中农村教育2.2亿元,社会保障2500万元,卫生事业1300万元,经济发展2600万元,人居条件改善1400万元,惠农政策1200万元,村级转移支付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300万元),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通讯网、科教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建设等“八大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当前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事业也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这并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立 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乡村政府债务。
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不仅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也是衡量农业财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整合支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多莱州当地情况看,目前整合支农资金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试点经验,各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推动和协调工作,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 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只有从改革创新中找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效能作用。作为县级市财政部门,我们将通过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中介评审制等,并建立项目库制度来完备基础管理;通过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的科学化;通过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管理措施,来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探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对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做得较好的单位和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三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今后,我们将把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各种方式,并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总上所述,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五篇: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党员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基层,有利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结合当前实际,笔者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强化五个意识,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葆先进性,必须强化“想干事”的意识,增强使命感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强化“想干事”的意识,是实践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实践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高屋建瓴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顺应潮流,合乎民意。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牢固树立“想干事”的意识,发挥好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设新农村,也为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强化“想干事”的意识,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为己任,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倾注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带领广大群众共建幸福生活,开创美好未来。
二、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葆先进性,必须强化“会干事”的意识,锤炼真本事
“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有本事”是党员的立身之本,“有本事”又是“会干事”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光有为人民服务之心,没有为人民服务之能是不行的,要想真正靠得住,充分显示先进性,必须强化“会干事”的意识,要有真本事。在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其根本要义就是要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强化“会干事”的意识,不断增强真本领,锤炼真本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先进性,才能发动和带领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广大农村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干事”的队伍,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选准配强配齐“会干事”的班子。实践好、推广好党员“三卡”管理模式,以党员“三卡”管理为抓手,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把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和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选进基层组织中来,尤其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能人选拔为党支部书记。二要注重提高党员素质,培养一支“会干事”的党员队伍。要落实“教育好、发展好、管理好”的要求,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从增量上优化党员结构,要重视做好后进党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和“两不党员”的处理工作,从存量上改善党员素质。要特别重视“双培”工作,放宽视野,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优先培养成村组干部,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备能力与威信的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三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注重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会干事”的本领。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本领,包括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教育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村级党组织集中力量抓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使他们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在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中体现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繁荣和谐稳定中体现先进性。
三、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葆先进性,必须强化“干成事”的意识,开创新业绩
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增强为民办事观念,强化“干成事”的意识,通过开展切合实际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做好关心农民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干成事”首先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