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应当有自己的正确定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安徽省为例,我省的农业总产值2005年1629亿元,占全省的GDP30%,一产的从业人员仍有1783万。
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是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省数十万个专业从事畜牧业的规模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其中不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产,是农村致富带头的示范者,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几千元的典型,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其次,畜牧业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出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几年来全市大抓了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广规模养殖,对千头以上的猪场外迁,鼓励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沼渣肥田,使人畜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畜牧业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需要。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算不上农业强省。畜牧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在十名左右徘徊,人均畜产品总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好三个资源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合理规划,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的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必须的。
新农村建设对畜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加快畜牧业的转型步伐。新农村建设呼唤高效畜牧业。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都在50%以上,美国是68%,丹麦是82%,法国、德国等都在70%~80%甚至更高。传统畜牧业的明显特征就是以传统农业的思维发展畜牧业,满足于自给自足或者小范围的需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农业部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10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呼唤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要求“村容整洁”,这就为建设养殖园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产业升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既消化了剩余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经过过腹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还可以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
问题。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呼唤安全的畜牧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拓宽了畜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对畜禽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受到西方国家“绿色壁垒”的制约,同时,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更发展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颁布了《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确保畜产品的健康发展。
我市畜牧业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阜阳奋力崛起的迫切要求。市畜牧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改革创新、超前思维,积极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为贯彻落实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结合阜阳实际,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十一五”末把阜阳建成无公害生态养殖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本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生产,简称“两区一化”。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是一个自我加压的目标,是一个需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努力拼搏,齐心协力苦干几年才可能实现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围绕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规模养殖,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创新实用技术推广方式,保证全市畜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不断提高。
规模养殖的发展带动了“标准圈”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变得宽裕,并加速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化”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畜牧局重点围绕以下五点做好工作。
第二篇:畜牧业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模版]
畜牧业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结合禄劝山区、贫穷落后的特点,从禄劝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展绿色畜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畜牧业;云南禄劝
中图分类号 S8-0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178-02
1禄劝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1.1自然条件优越
有关研究表明,产地环境质量对畜禽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昆明市的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都在禄劝境内,最高海拔4 247m,最低海拔746m,相对高差3 501m,山区占地达98.4%。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草山草地,全县有林牧地面积37.0万公顷,耕地面积2.6万公顷,人均耕地573.3m2。宜牧荒山26.1万公顷,人均占有荒山荒坡面积0.58hm2,为农民实现规模化种草养畜提供了广阔的土地空间和增收空间。禄劝境内地形复杂,在金沙江、普渡河的切割下,形成山高箐深的地形地貌,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新鲜,为畜禽疾病防控提供天然屏障,同时青绿饲料常年不断,为发展绿色无公害畜禽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1.2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由于重视“以人为本”的畜牧事业发展理念,禄劝畜牧业技术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县16个乡镇、192个村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有在职在编技术人员149人,其中高级畜牧师3人,高级兽医师3人,畜牧师18人,兽医师13人,高、中级技术工人28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5人,专科80人,中专28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畜禽饲养技术服务体系和畜牧兽医防疫体系。
1.3畜禽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畜禽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易消化、易吸收,就中国目前的膳食习惯而言,人体所需的动物蛋白90%以上都是从畜禽产品中获得。据有关调查表明,人们对低脂肪、高蛋白的牛、羊、鸡肉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禄劝的黑山羊、杂交培育的肉牛、乌骨鸡将倍受青睐。
1.4禄劝畜牧业发展形势较好
据统计,禄劝2006年有农业人口42.98万人,占总人口的94.67%,有农户数10.1万户,有95.1%的农户经济收入对畜牧业有所依赖。2006年全县生猪存栏27.32万头,出栏39.7万头,出栏率146.25%;羊存栏26.62万只,出栏13.87万只,出栏率49.57%;家禽存栏69.27万羽,出栏107.35万羽,出栏率171.51%;大牲畜存栏13.67万头,其中,牛存栏10.6万头,出栏3.8万头,出栏率33.43%;禽蛋产量598t;肉类总产达4.1万吨,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4 680万元,“十五”期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比“九五”期末的36.76%提高10.24%,2006年畜牧业人均增收额达650元,占农业人均纯收入的36.5%。
1.5禄劝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具规模
2007年全县有9户企业获准市级龙头企业认证,其中畜牧业7户,占总量的78%,共完成项目投资4 132万元。建成和完善养殖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购置高低温冷库3 072 m3,购置信息设备12台(套),购置检疫设备2台(套);无公害食品认证1个;企业共培训农户1.07万人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 338人,带动农户7.98万户,户均增收971元;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2 058万元,利润总额达1 309.3万元,上缴税金63.7万元。撒坝火腿开发项目涉及全县16个乡(镇),近22万人,至2007年12月底,以昆明源水农产品开发公司和昆明建国撒坝火腿有限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和大户初加工撒坝火腿及系列产品就达2 780t,深加工达550t,并开发多种不同档次的精包装食品;团街活畜交易市场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管理,目前到达全省第二大活畜交易市场,2007年活畜交易量达18.72万头、匹、只,成交量达15.91万头、匹、只,成交率达85%以上;实现活畜交易额2.979亿元,实现利润66.78万元。龙头企业繁育无公害仔猪1.1万头,出栏无公害肥猪1.3万头,建成无公害猪肉销售点6个;繁育鸡苗6.1万羽,营销乌骨鸡5.4万羽,极大地带动了禄劝畜牧业养殖。为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禄劝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换,着力打造精品名牌,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现已成功地打造出了建国牌撒坝火腿、轿子山牌撒坝火腿、掌鸠河牌无公害猪肉、禄劝土鸡、冻改肉牛、七彩绿宝牌黑山羊、“野丹”牌、“乌东德”牌牛干巴等精品名牌产品。精品名牌产品的成功打造,为进一步提高禄劝农产品转化增值率,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禄劝畜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禄劝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作为财政支撑,且由于山高地不平,制约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畜牧业发展问题颇多,主要问题是资金和品种问题。
2.1资金问题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分散养殖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控制畜禽疫病困难很多,项目资金乃至新农村建设资金只有向上级部门争取立项。
2.2畜禽品种问题
2.2.1品种杂乱导致退化。禄劝目前的饲养模式主体是以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为主,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如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内外优良品种引入地方。一方面,对禄劝畜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给禄劝畜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杂交一代(F1)公畜不能作为种用,而有的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留为种用,导致“子母配”现象;另外,三元杂(经济杂交)没有计划、无组织,杂交优势不突出,导致品种退化,生长发育缓慢,个体较小,一代不如一代,许多乡镇都存在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品种杂、乱,血源混杂,生产力低下,效益不突出。
2.2.2优良的本地品种濒临灭绝。禄劝撒坝猪和乌骨鸡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特优地方品种,在禄劝的撒营盘及其周边地区经过漫长的生产发展过程繁育而成。撒坝猪具有个体大、耐粗饲养、抗逆性强、杂交亲合力强、母性好、肉质细嫩纯香等优点,经改良瘦肉率达60%左右;乌骨鸡是肉蛋药食兼用的地方良种,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抗病力强、生长快,具有良好的产肉产蛋性能,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在昆明等地市场久负盛名。禄劝畜禽由于外来品种增多,农民自繁自育现象突出,使地方优良品种濒临灭绝,目前到边远山区、集贸市场很难找到正宗的禄劝乌骨鸡和比较纯的撒坝母猪。没有纯种,杂交改良将成为一句空话。
3发挥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地区特点和优势找准突破口,选择好产业支撑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禄劝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畜牧业,符合农民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发展方针,力求到“十一五”末禄劝畜牧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从47%提高到57%,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禄劝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3.1把发展畜牧业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发展生产来实现农民生活的普遍宽裕,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实现生产的长足发展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要求我们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大对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力度。
3.1.1进一步扶持培育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引导畜牧业发展。发挥项目资金对畜牧产业的龙头诱导作用,切实转变传统畜牧业增长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扩大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有效控制引种,杜绝乱杂乱交现象,预防品种退化,大力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提升撒坝火腿加工能力和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畜牧业生产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保障,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解决好吃饭问题的同时,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营销主导产业和撒坝火腿、生猪、冻改肉牛、黑山羊、乌骨鸡、獭兔。按照“小品种、大产出”的发展要求和“一乡一品”的调整目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第一”的经济发展观念,着力打造精品名牌,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畜产品。
3.1.2提高畜牧业养殖水平。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杂交改良。使杂交改良成为养殖业获取最大效益的技术措施之一,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杂交改良;并确定品种,明确改良方向,做好引种环节的具体工作。引种包含该品种种畜的引入和该品种冷冻精液的引入,冷冻精液的引入是最为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强,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家畜种类不同以及地区条件差异等因素,分别采取不同的引种改良措施。牛的杂交改良就不主张引进种牛,而是引进该品种的冻精进行冻精改良。目前引进的品种有短角牛、摩拉水牛、海福特、西门搭尔等品种。牛的改良应发挥好全县51个肉牛冻精改良站(点)的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期末良种肉牛冻改覆盖率达到能繁母牛存栏头数的95%以上,使冻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一个新台阶;猪目前还采用直接引进种猪,品种有汉普夏、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等,为了提高种猪利用率进行人工授精,在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同时,努力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为生产无公害安全猪肉产品奠定物质基础,并做好撒坝猪保种选育工作;羊在引进外来品种(如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的同时,尽快打开羊冻精改良局面,同时做好本品种选育工作,尽快提高本地羊群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水平,在高寒山区选择饲养优质绵羊品种;鸡做好乌骨鸡提纯复壮工作,壮大本地鸡群。
3.1.3发展种草养畜,提高畜产品质量。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发挥禄劝荒山荒坡的资源优势和农村劳力资源优势,充分依靠农民发展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选择好畜禽适宜的饲草饲料品种,根据各养殖区域的畜禽种类和地区条件,选择种植营养好、产量高、易管理的品种,保证充足的饲草饲料供应,加强饲草饲料原料基地的管理及合理利用牧草,对饲料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贮存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采用生物防虫技术,长期稳定地保证高质量的饲草饲料原料的供应,确保原料质量。
一是牛羊饲草。牛羊为反刍动物,消化粗纤维能力强,且采食量大,除充分利用好农作物秸秆外,还可选择种粮饲兼用作物及多年生牧草,尤其是高秆饲料作物。经过多年来的试种,适合禄劝普遍种植的饲草有: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一年生和多年生黑麦草、串叶松香草、鸭茅、红白三叶草。二是猪饲草。猪是单胃动物,以精饲料为主,糠麸、青饲料为辅,且要求饲料的粗纤维含量不能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要多,最好选种青绿多汁饲料,如籽粒苋、俄罗斯饲料菜、紫云英等,也可种植菊苣、饲料玉米、串叶松香草等。养母猪、种公猪还应搭配种植饲用胡萝卜、饲料南瓜等。
3.2把发展畜牧业与“村容整洁”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
禄劝在新农村建设中把“美化人居环境,整洁村容村貌”作为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其中的难点和要点是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通过建设牲畜标准化养殖场,改善畜禽饲养管理,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实现人畜分居,实现村容整洁的要求。
第三篇:乡镇改革和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改革和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第1页 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第2页 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第4页 乡镇改革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第5页 注释„„„„„„„„„„„„„„„„„„„„„第5页 参考文献„„„„„„„„„„„„„„„„„„„第6页 摘要:
中国三农问题现实分析及入世后面临的困境。乡镇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其机构改革的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改革内容。乡镇的改革变迁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关键词:三农,乡镇,政府,改革,新农村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贯彻落实这项重要的国家公共政策,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责无旁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产品产量快速增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了保障市场的有效供给,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现实的困境和形势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却越发显得脆弱,农村与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连年在低位徘徊,并且与城市居民相差悬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制约,而且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开始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组织制度的矛盾重新显露出来:传统的耕作效力过低;农民管理成本过高;农村其他经济形式不足;农村社会问题开始加剧。这一切都要求对农村的制度与组织形式进行重要调整,进行制度和组织创新,改善农村治理结构。
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政府处于中国政府体制的最末一级,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与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直接相对。一方面,其机构改革的成败,将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整体评价和支持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入世”,首先是政府的入世,在我国已加入WTO,而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仍极不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低水平和不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当前乡镇政府职能能否准确定位并实现转变,取得乡镇机构改革的成功,从而在农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绿箱政策”保护、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发挥出积极作用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农业在“入世”后能否经受住挑战,取得或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三农”问题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解决,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对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严肃、规范的学术研究,并在实践层面给予切实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乡镇政府的职能问题应该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乡镇政府有以下七项职能: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乡镇政府应该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乡镇政府要承担国家的一些管理职能,同时要承担一些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但是,政府不应该承担过多的经济管理的功能。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包括乡镇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就现代民族国家来说,从行政管理的需要考虑,在一定的地域、人口规模范围内,建立并完善一级地方政府是必要的。就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现实来看,中国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基于承认乡镇政府存在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关于乡镇政府职权的规定,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通过改革乡镇政府,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事权及财权,使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综合改革有三个内容:第一方面就是乡镇体制改革;第二方面就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主要是义务教育。第三方面就是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证社分开,理顺职能,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镇域特色的党政管理体制。
关于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协调党政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强党委宏观管理职能,把重点放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大政方针的研究以及重要工作的督促和落实上,更好地发挥党委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实现由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行政的转变,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
三、精兵简政,优化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组织机构,压缩机关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把精简人员编制和领导职位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善公务员制度相结合,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证社分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乡镇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巩固的根基所在。乡镇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乡镇机构改革在整个地方机构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它给乡镇政权机构的存在找到了一种理由。一是乡镇政权机构与新农村建设最具有地缘关系,中国广大农村的变革对于乡镇政权机构同样是一个新选择,重新定位和确定职能至关重要。二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还包含着新的价值使命,乡村政治、经济效率和民生的改变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政治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而乡镇改革,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树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因此,为了更加完善的完成新农村建设,当然这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但不得不说乡镇改革占据着重要而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就像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政权机构存在的理由,乡镇改革和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
注释:①戴奇:《加入WTO与中国农业》,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参考文献:
张静:《农村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王义等主编:《WTO:中国的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杜润生主编:《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1版。
第四篇: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业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国国土的69%是山区,这些山区除了少部分农业,主体部分是林地,林业生产者包括林农、果农等都是农民的一分子。所以,林业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林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部,贵州更是重点地区。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及开展“两江防护林工程”,直接为长江、珠江的中下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 337km2。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2 179m,最低137m,境内沟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原始森林生态保存完好,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大河流纵贯全州。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2 990.55万亩,占土地总面65.70%。其中:有林地面积2 025.60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 768.80万亩,经济林面积206.40万亩,竹林面积50.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67.30%,疏林地面积170.4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6.4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万亩,无林地540万亩(含宜林荒山荒地451.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49.37%。活立木蓄积达6 760.65万m3,年均净增加209.96万m3。用材林面积900万亩,占林分面积 50.90%,蓄积 3 073.28万m3,占林分蓄积51.90%。
全州有各类植物资源2 000余种,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 000余种,有中国特有属24属,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2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政策难题,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2.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州林业建设中,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种植业(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②大力发展养殖业(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如牛、羊、蚕等;③大力发展采集业(山野菜基地等),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④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⑥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民致富,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
名度。
2.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3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再次,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第45卷第6期.[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6.第28卷.[3] 殷传杰.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J].中国林业.2006.9.
第五篇: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作用
大埔县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作用
曾喜
生命科学学院兽医08220084a3227
为了响应党中央,广东省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与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响应“关注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努力做到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并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高素质。
我院继续响应省团委和校团委的号召,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今作为预备党员的我更是要踊跃参加此次活动,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梅州大埔,来到了大埔县志超种猪养殖地,开始了一个月意义的、难忘的暑期“三下乡”之旅,并通过大埔县畜牧局和大埔县志超种猪养殖基地,及走访等方式群众。了解了我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及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地位。
摘要: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埔县畜牧业基础薄弱,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大埔县农村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大埔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畜牧养殖户最期盼、最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途径、推进措施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畜牧业;新农村;发展
畜牧业前连种植业,中连加工业,后连流通与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围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 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如何?
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大批规模养殖场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大量资产,是农村致富带头的示范者。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的典型。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地出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如近年来注重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养猪沼气蔬菜大棚三位一体。使人畜
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如何发展新农村的畜牧业。
居然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又将如何发展新农村的畜牧业呢?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转型时期。要想加快畜牧业的转型步伐,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大埔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能等、靠、要,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级的投资和扶助上,坚持把农村各项生产抓上去,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向经营管理要效益,结合本地实际和资源特点,选准主攻方向,突出主导品种,因地制宜地指导农牧民发展畜牧业。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建设任务,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思想准备,要打好基础,加大投入。逐步规范,最终实现。
首先,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龙头是支柱。应坚持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引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农户、富一方经济”的思路,相继扶持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水平。在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应大力推行订单畜牧业。使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双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互补、经济互惠的共同体。使养殖业实现由小规模、小群体向市场化、产业化飞跃。
其次,大力推广规模化经营畜牧养殖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畜禽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场应运而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递增,逐渐取代了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专业户、专业村已成为当前农村畜禽生产的活跃骨干力量,显示出现代畜牧业的某些特征。畜牧业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重头戏和主力军。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带全村,村连片”的一系列产业化经营格局,特别是专业户联合体和专业养殖公司的出现。从资金、劳力、土地、技术等方面密切合作。向较大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畜牧业迈进。走生态农业之路。商品率高,比较效益明显,沟通了城乡交流,带动了市场的发展,成为农村生产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
接着,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开展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家居能源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的新农村形象。
最后,依据本地资源。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我县的畜牧业结构调整。不能脱离本地实际,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总的思想是宜牧则牧,依据本地条件重点开发特色畜牧业。一是发展生猪生产,改良品种,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突出质量:二是实施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山羊;三是积极发展小家养畜,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四是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肉牛和奶类生产。
大埔畜牧业的概况
大埔县地处粤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是我省贫困县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埔县依靠科技进步,畜牧业得到持续稳步发展,畜牧品种得到了优化改
良,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组合,畜牧业生产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的增加畜产品的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
从大埔县农业和畜牧等有关部门获悉,1999年大埔县畜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以来,每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5%,全县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现金收入达1450多元,对农民家庭收入的贡献率达35.7%,畜牧业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据了解,去年该县畜牧局将畜牧品种改良和培育农业(畜牧)龙头、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农民增收、脱贫奔康的重点来抓。一方面积极实施市人大关于畜牧品种改良工作的议案,大力推广黄牛冷精配种技术和优良种猪品种,设立技术推广示范点,以点带面实施品改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了大东、百侯、枫朗镇的黄牛生产区和以茶阳、西河、青溪、湖寮、大麻等镇为主的生猪基地。每年全县累计产出良种杂交小牛383头,引进纯种公猪23头以上,纯种母猪124头以上,淘汰劣质母猪3840头,公猪120头,三元杂瘦肉型猪饲养量达到36.13万头,瘦肉型猪覆盖率达85%,并有进一步发展扩大之势。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生猪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扶大扶强畜牧龙头,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该县畜牧局还主动为大型养猪企业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提升生猪肉产品竞争力,到目前止,已有5家养猪企业通过认证,有多家在申报中。
为扩大生猪销售渠道,该县畜牧部门还到珠三角地区为养殖大户牵线搭桥,做好生猪供深圳、供东莞基地建设,承接珠三角畜牧产业转移。目前,全县有5家养猪企业经东莞市生猪产销联建协调小组确认成为供应东莞的定点基地,有效地帮助养猪企业解决“卖猪难”,促进了生猪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该局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养猪协会职能作用,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每年,先后举办畜牧知识培训班18期,印发资料28500多份,参加培训人数达5600多人次。
据统计,现在该县有万头以上猪场5家,千头以上猪场10家,百头以上猪场520家,5-10头养牛场100家。至2010年上半年全县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9家;这些农业(畜牧)龙头的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了当地8750多户农民发展禽畜养殖。目前,生猪产业和肉牛已成为该县畜牧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
这说明了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规 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畜牧业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结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面临的任务要艰巨得多。这是由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以及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大力发展畜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县畜牧业基础薄弱,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地有
关精神,推进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要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预备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所以我在今后将更加倍努力学好知识不断实践,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