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时间:2019-05-14 04: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第一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郝占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全面提升农村事务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然而,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上存在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长足发展,在农民群众中普遍出现了重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法律权利忽视法律义务的状况。在少数农村领导干部中,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高,习惯运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忽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知识接受能力差,普法效果不明显。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经费投入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应为:

扎实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农村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首先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依法维权的益处。教育农民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应遵循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原则,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度。

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在宣传形式上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思维习惯,不断创新普法载体,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而又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使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法制观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积极实施“法律进乡村”工程,编写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制宣传资料,让法制信息、法制宣传资料进农家,根据实际情况开辟法学专栏,充分利用区域电视台、农村广播网、农民夜校等平台普及基本法律知识。推动法制文艺进农家,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发地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意识地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农村普法骨干力量,加大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分期举办各种法制宣传教育培训班,力争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常驻村的“法律明白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优势,组建普法宣讲团,聘请法律专家授课,为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加强领导,落实普法经费。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和的工作机制。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规划

尊重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 的利益,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要求,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实质就是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旧貌换新颜的问题,但要真正改变一 个地方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首先就得改变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 型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只有解决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农 民的就业问题和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才能步入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已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如今,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所关注。我国的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只有近十年的时间,同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有着很大差距,而且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 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国的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 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娱业、服务业和文化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使得休闲产业位于后来居上之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正在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一个新热点。休闲农业是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们对 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厌倦而产生的,生活在拥挤繁杂都市里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宁静、纯朴的乡村生活,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一阔的发展前景,农村休闲农业的兴起,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城郊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具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和紧迫性。体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一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休闲农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结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适时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在新农村经济中具有良好的带动性,可以打破产业界限,使第一、二、三产业融洽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有利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长足进步。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诸如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电、这些投资建设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向城镇化方向转变,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第三,有利于提高湖南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量,还能够把农业的生态效 益、民间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的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休闲农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讲,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这种产业转移。第五,发展休闲农业充分依托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民俗文化等资源,提供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这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将这种生态经济形式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研究

四、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状况及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的发展,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素质从整体上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状况

1. 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其主要体现指标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总体上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的比重。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中指出:据统计,占全国劳动呼总量比重约为70%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重高达78.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有1.5亿人以上,其中青壮年文盲达3500万人,每年还有新生文盲100多万人,在一些贫困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文盲人数还在上升。文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潜力。而且,农村文化程度高的人员流出较多。这就使本来已经步履维艰的农村发展雪上加霜。据资料显示,异地常年转移农民人数占同类文化程度人数的比例是:大专和中专文化程度均为100%,高中文化程度为49.7%,初中文化程度为33.9%,小学文化程度为18.4%,文盲和半文盲为8.95%。由此看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仅偏低,而且大量外流的人员均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一批人,这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偏低

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通常是指农民所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反映在农民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数量、质量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生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农民群体掌握的职业技能还较少,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民的科普知识缺乏。农民对于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祖辈相传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农民来说科普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农业生产中常识性知识的无知,比如土壤、肥料等的认识误区,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都会导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错误的施肥操作;再比如对一些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知识把握不准,不但不会增加自己的收入,还会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进而影响农民的发展和增收。

(2)农村科技人员数量少。从全国农村技术人员的拥有水平来看,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要。在日本,80%的青年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的人受过农业职业教育。据报道,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约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06%,远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平均每406.6 h㎡耕地只有1个农技人员,大约平均100多个乡镇企业只有1名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状况与我们农业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

(3)科技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还很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贡献率一般已达60%----80%,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这种文化科技水平距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相差甚远。农民掌握的劳动技能少,大多数农民往往只知道从事粮食生产,而且是传统方式,近几年虽然状况有所改善,但掌握多种技能的现代农民依然很少,特别是缺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4)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0.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7%。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此外,职业教育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提高驾驭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外出务工农民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而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招生不足。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农业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出现这种落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教育脱离农民生活,脱离农村经济状况,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致使许多农家子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

3. 经营管理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其市场观念逐步增强,经营管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的说来看,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具体表现在:

(1)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封建传统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驾驭市场能力差,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缺乏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缺乏经营观念、科学管理方法、勇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和敢于竞争的素质。

(2)经营知识匮乏,参与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怕承担风险,无法适应现代化经营管理。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的经营管理关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而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性的行为。

(3)短视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发展规划。农民由于综合素质偏低,往往在生产经营中缺乏长远打算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在生产经营中不能随社会的发展很好的调整自己的产业,往往手足无措,缺乏再发展的能力,所以大多数的农民产业往往停留在低层次上运转,难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

(4)从众行为严重,从众行为在我国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中非常普遍,表现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有两种:一种是谨慎从众,一种盲目从众。谨慎从众行为是农民思想保守、缺乏自信、谨小慎微心态的表现。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态度是“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这种谨慎从众行为虽在一定程度的降低了生经营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利机会。盲目从众行为是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急于求成心理的表现,其结果造成我国农产品市场缺少个性和特色,放大了产品生产过剩或短缺的信号,扭曲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4.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较低

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体现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竞争观念、时间观念、科技观念、人才观念等明显增强、助人国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开始强化。但是,我国农民在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具

体表现在:

(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薄。市场经济发展的近二十年来,由于受功利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农民比较关心自己的得失成败,不再热衷于国家大事、集体事业。

(2)道德失范、价值判断失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民固有的一些优良道德传统所剩无几。特别是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由于市场经济而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于是农民头脑中出现思想道德价值观的空白,再加上市场经济下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趋利主义等影响,产生了诸如损人利已、缺乏同情心等错误观念。而农民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已经越来越少,只讲利益的不良风气开始侵蚀着过去社会中最纯朴的群众——农民。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孝顺”正越来越受到忽视,一些农民由于多种多样原因而出现阶段“宁给孩子(后代)万元钱不给父母一碗饭”的情况。

(3)生育观念陈旧。表现在农村的计划生育中,大量农民依然寻求生个男孩以“传宗接代”,甚至有些农民宁愿交罚款也要生男孩。直接的后果是超生和新生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民经济收入的下降和素质的降低,越落后超生越严重,农民越贫困,从而使超生与人口素质低下、贫困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很难摆脱落后的面貌。

(4)封建迷信死灰复燃。以求医问药和丧事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近几年在有些地方又有所抬头。建房修坟问卜占卦看风水,遇灾患病求神拜佛请巫婆等现象在增多;制作、兜售封建迷信用品的人员在增多;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拉帮结社,传播邪教理论和组织邪教活动;有些地方迷信活动频繁。

(5)宗族观念有所抬头。近几年,在农村复古落后的宗族观念有所抬头,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管理民主”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表现在续家谱、建宗祠等活动上,并与地方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对抗,威胁农村的稳定和团结。

(6)心理素质低下。具体表现在:①自卑。农民的自卑表现为胆小、怯懦,不敢面对困难,害怕竞争,保守。因此,他们一般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离开家乡去外闯荡的农民更是如此,害怕“有事求领导”。流动农民对自己的人生不敢有过多的设想,大部分人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对财富的追求使一些农民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于是赌博、欺骗甚至犯罪都是在这样的暴富心理之下产生的。②狭隘的攀比心理。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攀比心理和行为,农民修建的楼房要尽可能比别人的高,比别人的豪华,拿出的“红包”要比别人的厚,家里所办洒席要比别人的热闹,在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攀比中得到应有的自尊和自我成就感。③盲从与固执并存。这是当前影响农民发展的主要心理因素。在市场化过程中,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所以一旦看到别人靠科技致富,他们就会不管不顾,缺乏理性的思考盲目跟从,但是同时在生产中他们又会非常因执,不管你宣传的科技多么先进、产品多么畅销,在农民没有亲眼看到成果之前,他们大多都会固执的坚持原有做法。这种集盲从与固执于一身的心理特点使农民既容易在生产上遭受损失又容易错失机会。

5.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相对薄弱

农民民主意识弱,政治参与积极性低。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一种信仰能够深入民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追求;公民拥有高水平、深层次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目标之一。在我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民主意识不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整体民主意识水平。目前,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我国已经在农村实施了多项有益的改革,特别是大力提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了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关注。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受小农意识的封闭性影响,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十分缺乏。对待政治问题,表现出参政热情不高,参政程度不够等情况。他们较少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在最能体现广大农民政治意识意愿的村委会选举中,许

多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不够,许多农民表达自己政治要求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往往在政治活动面前处于被动地位。农民的政治民主意识以及观念淡薄,已经阻碍了农村民主化进程。

与此同时,农民的法律素质自欺欺人 依法办事能力还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展开,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加上农民本身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整体上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还非常有限,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比如有的把计划生育超生视为自己的事,把伤害别人视为自家的事;有的横行乡里、欺行霸市、小偷小摸;有的因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遇到纠纷时不善于用法律解决问题,导致斗欧伤人、触犯法律。一些很小的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有的因私利作祟,侵占或盗窃他人财物; 有的将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对法律条文中与自己有利的抠着不放,于自己不利的不予承认,等等。

6.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普遍偏低

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发育是否健全,智力是否完好,体质强弱等方面。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是开展农业生产劳动的基础和保证。由于农业生产劳动中有较多的属于体力劳动,大部分工作仍然需要在野外进行,条件相简陋,工作时间较长,而且农民在农忙季节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因此,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生产效率影响极大。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居住条件差、饮食不卫生、医疗保健条件差、婚配范围狭窄、近亲结婚多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在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和生活贫困,身体素质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先天生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每年新生儿因发生窒息而导致脑瘫、癫痫和智力低下者有20万----30万,而这些情况更多发生在农村。农民身体健康素质的低下,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我国因农业劳动者身体健康状况而导致贫困的农户约占贫困户总数的30%~40%。

(二)造成目前农民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国

1.城乡二元结构和国家的投入不足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致使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各类学校在校舍建设、教师待遇、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数量、学生学习条件等方面都远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落后,农村升学率低于城市,加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婚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年限短,女性接受教育的年限更短。这种状况是有一定的历史客观原因的,随着国家财力的改善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机到来,应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2.乡村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内容贫乏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政策制度局限,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基层思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乡村没有规模较大的村级图书室,有的连可供农民日常学习的报刊资料阅览地点都没有。有线电视近几年才面向农村铺开,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还未在农村广泛延伸,农民进行自我学习的渠道少。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虽然较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但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及乡村文明教育活动开展得较少,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中适合农民收看的节目也不多,基层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的贫乏,必然影响农民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3.农民教育培训缺乏总体部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虽然承担农民培训的部门不少,但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统一组织、部署,大多数各自为政。培训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不强,有时培训内容、人员安排存在重复、交叉。一些地方虽有较好的培训规划,但因机制和资金不足,能全部落实的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应是农

民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大多数农村职教成教起步晚、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未升格的中等农业学校及农业职业高中针对大农科的招生逐年萎缩,甚至停招。加之实习基地不健全,教学手段落后,难以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很多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处于停办状态,在农民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一些公办培训机构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时办时停。因此,面向农业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4.未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科技培训未能在农民中大范围推广

在以往的农村工作中,普遍存在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农民教育也不例外。各级地方政府虽为农民举办了一些文化科技培训,但组织实施却是政府包办代替,很少让真正的农民参与进来。过去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组干部、种植养殖大户、科工贸骨干等,然后希望通过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再传授给农民。但实际上由于基层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制约,先期受训的人很难将当地农民组织起来再培训、再学习,对农民的知识传授出现“断点”、重复性培训多,导致少数人多次参训,多数农民却很少参训,培训收益覆盖面小。

5.劳动力转移使农村从业人员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在全国34874万农业从业人中,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男性占46.8%,女性占53.2%。显然,由于“高考跳农门”和“转移出农门”,导致目前农村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到40%,有文化技能的少,女性劳动力和老龄者偏多,农村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已呈现结构性下降和女性化的特征,这种人力资本结构对农村和农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很多农民甚至包括一部分村组干部,思想上安于现状,认为学文化误生产,上学还花钱,缺乏忧患意识和学习发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集体经济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集体经济

——以江苏华西村、长江村,浙江滕头村为例

整理摘要: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集体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多个现代化的村庄就是利用“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壮大,实现了小康生活甚至是富裕生活。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 华西村

前阵子,一条新闻在社会中抢尽眼球:江苏江阴长江村向每个村民发放一百克黄金和一百克白银。这提前兑现了2009年时村里对村民每户发放一斤黄金一斤白银的承诺。许多网友都纷纷感慨长江村村民的生活如此之美好。

在当我看完这条新闻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另外几个村庄——江苏的华西村、河南南街村以及浙江宁波的滕头村。虽然这个几个村子位于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背景,发展特色也存在着很大的诧异,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他们都通过了村集体经济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华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国盛行“人民公社”的基本模式,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发展方式,将生产资料实行统一分配。在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的方式。之后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代表的许多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的土地分给每家每户。而华西村顶着压力依旧实行统一分配的模式。

在我国取消人民公社以后,华西由“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而这种“集体、统一”的模式被延续了下来。2001年,华西村提出了“一分五统”的概念——一分,就是将村企分开,将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为12个村,合并后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五统,分别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华西村由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的延续,华西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营管

理之路。在处理积累和分配上遵循了“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多入股”的原则。

村集体经济的优缺点

一、善于集中农村中的闲散资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村,比起城市它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城市在政策上和发展历史上都优于农村。所以,利用村集体经济可以将农村中闲臵的资金集中在一起,采用入股的方式进行统一安排、投资。投资收益按股份分配给村民。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有一个正式的监管机制在对农民的资金进行监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间大额借贷的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确立一个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察体系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善于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在未实行村集体经济的村落,由于缺乏资金基础,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土地拍卖和国家的财政补贴。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适用于长期的发展。除了被拍卖的土地,剩余的土地即为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近几年的社会现状也可以看出多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打工,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这导致了农村土地的大量荒废。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更加综合的利用土地资源。同时通过集体创办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大于土地拍卖所得的经济收入。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保证保护农村基本耕地的前提下进行。

三、有利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数都不再进行耕种土地,而选择外出务工。但外出务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例如子女教育阶段多数采用托管寄宿的方式,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农村进行集体经济的整合之后,农村居民可以选择留在家乡务工。也方便对于家庭的照顾。

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

笔者认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如下几点:

一、需要有一个敢于奉献又有一定能力的领头羊。无论是华西村也好、长江

村也好,领头羊很重要。一般来说领头羊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外界有更多了了解和广阔的视野。这部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先富。他们有带动其他农民致富的意愿,自身来说也有这样的经验来实现带动作用。在农村居民通过城市务工等逐步接触外界,使得他们能逐步的拜托小农经济的束缚,迫切希望能都富裕起来。

二、基层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基层党委会和基层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他们的能力真正决定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能不能真正实践到群众中。华西村前村支书吴仁宝曾多次强调,要与中央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与老百姓真正保持一致。他誓言要干到85岁,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华西村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是华西村成功的秘诀之一。

三、需要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华西村还是长江村都是以第二产业起步发家致富的,但是都没有局限在第二产业。华西村在获得一定的经济的经济实力以后,如何永远的保持它“天下第一村”的地位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西的又一重要产业。无独有偶,在浙江,宁波滕头村也是如此。从早期的“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头村”的经济村建设成为了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新农村。生态旅游也成为工业以外的一大支柱。

四、需要有思想上的统一。没有统一的思想,集体经济就没有永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居民都收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这需要通过大量的思乡宣传和教育才能够让农村居民接受集体经济的思想路线,从而巩固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五、要善于回馈村民。这种回馈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馈,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享受。长江村在过去的时间里,由新长江实业集团向长江村民发放别墅、现金到现在的金条、银条。华西村在过去时间里给村民统一建造的别墅和在未来时间里要投入的200亿元的自己供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回馈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富足”,享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

后记

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已经创造出了像华西村、长江村、南街村、滕头村这样的经典例子。这些村子村民的生活让其他农村人群甚至是城市人群都羡慕不已。但是这种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是否可以更多在国内进行复制?村集体经济是否是真正普遍适合我国的社会国情?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的论证。

下载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构建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武慧俊Shallowly discusses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harmonioussociety to constructJinzhong institute pedag......

    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各级政府正在雷厉风行地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分量,“三农”工作的春天来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工作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农村消防安全状况XX市地处XX省西南部,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辖八县一市三区,人口730多万,是XX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农村火灾呈现上升的趋势,导致许多村民流离失所。分析火灾发......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摘要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探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 1 2戚中美,陈明华 (1,2东华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西 抚州 344000) 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农村人力资源开......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摘要: 本篇论文以我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为蓝本,全面细致的对农村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剖析,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全文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