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党
支部的模范带头战斗堡垒作用
-------雅尔塞镇鲜明村党支部事迹材料
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创先争优是充分控件挖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在动力,有效调动发展积权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形式。
2008年们鲜明村党支部新班子建立以来,利用了2年时间大力实施先锋工程,整顿了党员内部的软弱涣散的思想,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带领全体村民在建设新农村体业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班子成员内部的团结是一切工作的保证
新党支部建立后首先抓好班子成员内部的团结,创优标准中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领导班子好”所以我们认识到了搞好班子团结的重要性,金钟连书记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班子会议,互相沟通,互相汇报,互相提醒,互相了解,有事或有反映大的问题及时碰头,采取措施,制订解决方案,在两年来的工作中我们鲜明村班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村民人人垮”这届班子是历来班子中最优秀的。
二、建设好党员队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途径
创先争优标准中基层组织的第二个要求是“党员队伍好”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学习树立“三个代表”思想,定期召开生活会,找差距,提高认识,表决心坚持了“三会一课”制度,虚心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党员的评议,全体党员齐心协力,以共产党员的八条标准,对自已严格要求,在各项活动中起到了模苦带头作用。如李太浩党员自愿带残疾村民赵治国种田,向灾区人民捐款的时候金钟连、禹锡文带头捐了500元,捐最少的100元,在全镇捐款活动中,我们鲜明村每次数额最多的。
三、积极推进新党员发展工作
鲜明村是特殊村,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中鲜明村的20多名党员都到国外,沿海城市打工,只剩下5名党员留村工作,党的力量是很溥弱的。无法开展各项活动,在这困难的情况下,金钟连书记下定决心一个接一个找年青人谈心,引导他积极要求进步,多次组织党课学习,让他们自觉找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两年来我们共纳入10名积极分子,发展了4名新党员,村民受村民的好评。
四、为村民办实事,课受村民的好评
创优标准中还有三个要求是“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两年来我们党支部为实现三个要求,踏踏实实地工作,并取得了群众满意的成绩。
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宗旨,为村民办实事,这是我们一贯的工作态度。
2009年我们共投资56万(其中集资27万、拔款29万)建了1.8公里的村内白色水泥路,自投23万元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维修了村部,改善了工作环境。自投1.5万元建门球场,自投7万元组织了全市朝鲜族运动会,在全市朝鲜族面前展示了我们鲜明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实况,组织了100人扎龙旅游团,丰富了文化生活色彩。
2010年金钟连书记和禹锡文主任东奔西跑,废寝忘食地到民政部门和政府,解决了60多万元的资金我,购进了挖掘机,修建了老年活动室、卫生所、主文化广场,车库房,安装了5万价值的健身器、用自投资金19万修了室内卫生间,地热、文化路,厨房等。
五、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关键在于领导
几年来金钟连书记和禹锡文主任的精心设计、积极倡仪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到国外和沿海城市打工发家致富了,现在840人已到时国外和沿海城市打工挣钱,一年的劳务收入840万,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鲜明村早达到小康水平。
身体壮、经济厚的村民都离开土地后,留村的只剩下贫困户和身体弱者、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在这实际情况金钟连书记一清二楚,乱发包的土地都收回来,下决心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但是开始是很难的,已承包的土地都不愿意交村管理,有的已承包2、3、5年的,特别是汉
族村民为了挣钱一次地包几年的,但是党支部书记金钟连下定决心找一个一个谈心,村里经济很紧张的情况下先退土地承包费8万元,7000亩土地都找回来,在国外的280户村民一个一个都通电话,终于实行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组成了种植大户,建了80栋大棚基地。
实践证明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符合农民利益的,省钱、省力、省心、产量高,今年能达到亩产1100斤,农民收入达到700万元,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越来越高,还建立了农业机械专业服务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地的便利
鲜明村党支部信人百倍,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村民的协助,鲜明村的未来是更美好的。
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和策划之下,鲜明村新农村建设梦早日实现的。
第二篇: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届人大第三十次会议审定通过,并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农机事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农机化工作迈入了依法促进与管理的新的历史阶段,必将促进滨州市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条例》出台的深刻背景和重要意义
《条例》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首先,随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越来越重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加快发展农机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发展机制已经具备,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加以推进。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积极落实各项扶持促进措施,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机化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新途径,探索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加以规范和明确。另外,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现实情况来看,也存在对农机化认识不够、职责不清、扶持力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关条款也有待进一步细化,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加以解决。在这种形势下,省人大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我省实际,颁布了《条例》,从法规层面规范和完善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这是继2004年6月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之后又一部地方性农机法规,是《促进法》的延伸和细化,它对农机科研、农机产品的质量保障、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等若干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如何操作都做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迈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必将对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全市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全市农机化工作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自2004年起至今在全省统计的十七项主要农机化发展指标中按人均我市位居前列,其中有五项居全省第一位,其余大都居于前八位。滨州农机化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农机监理、农机修配、农机项目管理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了省农机办的表彰;农机科研培训、农机技能鉴定、农机跨区作业和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十五”期间全市农机总值年均增长3%,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5.5%;2006年全市农机总值、农机总动力分别达到24.04亿元和496 72万千瓦,较上年分别增长5.6%和2.9%。大中型农业机械迅速增长,小型机械比重下降,农机结构趋于合理。2006年全市大型拖拉机达到6847台,中型拖拉机达到7803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4.7%和21%,而小型拖拉机减少了6.7%。
(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及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农机工作重点,全市农机部门上下联动,采取多项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2005年玉米联合收割机达到325台,是九五末的64倍;2006年发展到743台,较上年增长1.3倍,秸秆还田机发展到1217台,比上年增长47.5%。2006年全市玉米机收面积达到45.33万亩,机收率达15.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秸秆还田284.28万亩,增长28.5%,秸秆青贮量达到50.8万吨,增长7.9%。预计今年全市玉米机收面积将突破90万亩,机收率超过30%。
2005年,全市农机作业总收入达9.5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2.2%;2006年农机作业总收入达10.1亿元、全市实现农机服务产值13.0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15%和7.04%,2005年农机经营服务为农民人均增收268元,2006年达283元。
(三)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机化发展的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3.8倍。2005年争取各类农机项目资金达到325万元,2006年达到了55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70%,2007年预计可达到1200余万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促进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农机科技含量“升温”,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
“十五”期间以至2006年,全市开展了以创建“平安农机”为目标的农机安全“一县、十乡、百村、万户”示范活动,成效显著。连续五年未发生特大农机事故,事故率降到万分之二以下,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安全先进单位。
(四)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农机”建设扎实有效。
(五)农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十五”以来,国家和各级人大、政府非常注重法规建设,先后出台了若干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管理的执法主体地位,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及驾驶员牌照、证照核发,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牌照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农机培训学校资格证书核发等行政许可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机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国家扶持农机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上升为法律规范,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条例》的颁布实施,与《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一起构成了促进农机化发展与管理的法规体系,为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深入贯彻《条例》及其他农机化法规政策,促进全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是《条例》组织实施的主体,而农机部门是政府主体的具体贯彻的主要部门。贯彻落实好《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是法规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农机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好《条例》当作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条例》,努力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舆论氛围。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带头贯彻落实好《条例》。各级农机部门要在认真学习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法规赋予的职责,身体力行,带头贯彻执行《条例》,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把各项工作规范到《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上来。二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促进农机化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方面,《条例》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级农机部门要按照《条例》的要求,依法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和执行好法规规定的各项促进措施,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三是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条例》涵盖了农机化科研、生产、鉴定、推广、销售、培训、使用、维修、管理、安全生产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包含着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和措施。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是检验农机部门依法促进、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贯彻落实《条例》中,切实加强农机管理队伍特别是农机监理队伍建设,按照《条例》赋予我们的执法职能,进一步加强正规化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提高依法监理水平,切实担负起《条例》赋予的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监督检查的重任。通过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进一步提升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推进农机化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来自于湖南省桂东县沤江镇草堂村的调研
柳欢
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本文以笔者在湖南省桂东县沤江镇草堂村工作为例,探索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对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基本情况
沤江镇是桂东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金融中心,全镇共辖23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0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总人口5.46万人。我所任职的沤江镇草堂村,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有9个村民小组,298户,1200人,劳动力582人,有耕地面积400亩,村民以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为主,周边有东城开发区、教育新区正在建设中。
二、主要工作成果
(一)基层组织日益加强。近五年来,通过村支两委的主要干部和我的不断努力,草堂村共发展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后备干部6名,党员干部结构得到优化,素质得到提高,队伍得以壮大,特别是经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后,草堂村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党建工作逐步加强,党建水平逐年上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有效发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人才支撑。
(二)村民致富能力提升。近年来,经过村支两委和我的多方协调努力,联系了县科技局、农业局及林业局,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对农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进行了实用性教育培训,先后举办20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为村民提供了种养技术培训,帮助村民发展种养业,全村种养户从20户发展到100多户,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基地从无发展到了4个,共试种新品种20多个,推广新技术40多项,为300多户农户找到了致富门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我还鼓励、协助村干部主动带头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黄桃50亩、花卉苗木100余亩、蔬菜150余亩、甜玉米100亩,积极为村民创业致富发挥示范引路作用,逐步实现本村的种植产业化,引导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了本村经济发展。
(三)各项荣誉接踵而至。2008年我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以来,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实现了村民共同富裕,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草堂村先后获得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市巾帼示范村”、市计生药具管理示范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计生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通过我近五年的村官工作经历,我了解到无论是生长在农村还是生长在城市的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真实需求的问题,主动融入农村、融入农村生活的意识不强,进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普遍缺失由学生到农民的思想过渡,要么学生气太浓没有真正深入“村”,要么把自己真正当成了“官”,不能及时找准位置进入角色。
(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不到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任职村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不同,如发达地区可适应的范围就更宽广些,而贫困地区主要以改变贫困面貌为主,急需诸如农、林、水农村实用技术和社会管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通过我的了解,现任大学生村官中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部分村官缺少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所学专业与经历同现实差距过大,无法对农民提供有效的帮助,“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等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然后村官主观认为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毫不相干,进而三五年内很难打开工作局面,这不仅浪费人才资源,还会挫伤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给农民、农村带来益处,反而会造成农民对此项政策的不信任。
(三)对创业艰辛的理解不到位。通过我的了解,贫困地区许多行政村,特别是落后的山区行政村由于大多数没有集体经济,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留守农村的是老弱病残的老年人,人口数量少、分布密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基础设施统筹不均衡,发展基础不理想,而且贫困地区群众市场意识淡薄、小农意识较强,加之,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在农村干事创业较为艰难,这些条件艰苦的骨感现实与大多数村官满怀豪情的丰满梦想差距太大,也打击了村官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模式,加强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建议以市(州)为单位,根据各县市区实际需要,探索建立学校推荐、双向选择、驻村见习以及面向重点院校定向选聘等方式。一方面要注重基层意见,大学生村官最终是要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的,而基层社区却没有权利参与选拔,在逻辑上很难行得通,法律规定农村社区是自治组织,基层社区不能参与选拔大学生村官,“自治性”无从体现;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定向委培制度,通过适当降低录取条件—国家出资—定向委培模式,培养适合于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村官。
(二)加大帮扶,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出台鼓励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扶持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探索试行大学生村官带项目下乡的办法,扶持他们创办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让大学生村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主动创业,带头创业、以实际行动号召农民,促进农民致富观念的转变。在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条件,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产业扶持上给予倾斜,建立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同时强化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知识水平,重点帮助和支持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强化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服务,实施“SYB”创业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工作。
(三)严格管理,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统一考核。一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实绩考核。鼓励大学生村官放手干、大胆闯,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针对性地出台考核机制。二是建立正向引导的激励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相关制度往往停留于逆向激励效应,不是激励大学生扎根农村,而是激励大学生通过这个“跳板”获取理想的工作,如大学生村官考研加分与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应创造大学生村官努力与效益“挂钩”的机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基层创造福利。例如在一些领域可采取“包干制”、“提成制”的方法,把大学生村官的利益与基层农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其积极性。三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目标考核体系。每由村级两委、当地群众、上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并建立业绩档案,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激励措施。
(四)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联动支持。强化社会联动支持对于做好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尤为重要,这需要高校、共青团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大力联动与支持。到村任职大学生的母校,要积极将贫困地区任职的学生所在任职村作为联系点,在技术、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建议可以结合当前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积极主动地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新闻媒体要发挥好为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良好舆论氛围的作用,大力宣传他们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增进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和认同感。其他有关部门则要根据相应的职责,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和帮助工作,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推的社会联动工作机制。
总之,现在数以百万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新农村,走上了“村官”的岗位。国家培养我们,现在该是我们回报国家的时候了,我们肩上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神圣使命。我们是党中央撒向农村这块美丽土地的子实饱满的种子,我们只有饱吸泥土的芳香,才能在农村这块肥沃土壤上收获累累硕果,才能无愧于大学生这个神圣的光环,也才能无愧于广大群众的信任。
来源:桂东县沤江镇草堂村
第四篇:充分发挥“四类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四类人”作用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创先争优
充分发挥农村致富能手、回乡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作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创先进、争优秀。
致富能手“传”经验。通过召开座谈会、宣讲会,组织专题学习、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邀请农村致富能手讲述致富经历,为群众传授经验、提供增收信息、推广致富技能。建立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切实帮出成效,实现共同致富。目前,已组织致富能手和农牧民群众开展专题座谈会11期,举办培训班36期,受益农牧民800多人次;45名致富能手与90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困难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回乡青年“帮”发展。积极引导优秀回乡青年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依托他们见识广、思路新、头脑活的优势,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闯市场、谋发展,走特色种植、养殖之路。有21名回乡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积极向农牧民群众宣传惠农政策,对农业生产提出合理意见建议34条,参与农业生产、配合农技人员给予农民技术指导52次,引进特色种植、养殖致富项目4个。
大中专毕业生“带”思想。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科技培训阵地作用,举办乡村夜校,聘请待业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级辅导员,以远程教育平台为载体,结合农村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各类实用技术和农村新风尚,引导农民运用科技知识增收致富,移风易俗、转变观念。目前,共有23名待业大中专毕业生担任农村科技培训辅导员,开展培训12期,宣传教育群众1700余人。
退伍军人“促”稳定。发挥退伍军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的优势,协助村委会开展维稳工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指导民兵进行应急处突训练;参与值班巡逻和特殊重点人员排查。组建退伍军人维稳宣传队,深入村民家中开展促和谐、保稳定思想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认清形势,坚决同一切民族分裂分子和非法宗教活动做斗争。有31名退伍军人参与维稳工作,配合村干部化解矛盾纠纷29起,入户走访1000余次,发放民族团结宣传手册1200余本。
第五篇: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社会成员的愿望和利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都只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起点,能否合理高效地将外部的支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个起点上能否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关键仍在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把新农村建设战略内化为广大农民行动的目标,构建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实现外力和内力的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农民的意愿,教育、引导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中,使广大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前提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多种经营,扩大基层民主等,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能力较差,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不强。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农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只有当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为自觉的行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民的落后面貌,单靠农村自身的积累,那将是漫长和过程,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又可能加剧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所以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将失去明确的方向,没有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依靠力量,处理好才二者的关系,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既必须抓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民是主体。要解决好政府“导什么”和“怎么导”的问题,在“导什么”的问题上,要针对农村的需要,使财政支出理多地向农村领域,主要在统筹规划、基础建设、技术和信息扶持等方面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怎么导”的问题上,既要建立以农民需求为主导机制,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又要健全基层民主制度,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九里乡历来由于经济活跃,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新农村建设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作为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注重依法决策,依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克服消极等待和盲目冒进的情绪,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深入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全乡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家乡的热情,而又避免了出现以前由于政府大办包办、强迫
命令群众搞建设而失信于民的现象,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都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落脚点。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使广大农民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首先是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九里乡通过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着力营造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很少发生群众阻工事件,良好的环境吸引了浙江、江西、湖北等地的客商来九里投资兴业,同时大力挖掘本地名人、能人资源,近两年每年都有超过2000万元的外地、本地资金投入工业生产,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烟花鞭炮、石膏、机械铸造三大主导产业。全乡烟花鞭炮企业已发展到15家,年创产值近亿元。铸造产业今年已发展到5家,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年创产值过5000万元。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带动了农民就业。目前全乡全乡32家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全乡总产值的四分之三,解决了5000多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发放工资3000多万元,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最主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九里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围绕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引导闲置农田、山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培植了一大批种养大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效益。鼓励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扩大柑桔种植面积,使两个一万亩工程,即一万亩优质稻,一万亩柑桔基本完成。工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稳定的来源,全乡农民年均收入已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点。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针对当前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守法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在感情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决策中,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注意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向,努力解决农民亟需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将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决策上来。二是开展农民教育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户,充分利用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深入开展农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组织“星级农户”、“好媳妇”、“好婆婆”以及“致富榜、教育榜、贡献榜”的评比活动,倡导团结互助、和谐进步的文明新风。三是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九里人民思维活跃,敢闯敢干,我们抓住这一有利特点,积极鼓励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大力组织劳务输出。目前,全乡农民不管外出务工还是在本地就业的,都有一技之长,实现了家家有项目,人人能就业,月月领工资。
以增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靠最基层村级党组织来落实,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首先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素质中扩大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强化村干部对新农村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党组织进行整顿,对责任心不强或群众威信不高的支部书记进行调整,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促使村支两委和村干部切实担起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其次是规范运行机制,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我们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村级运
行机制,普遍建立村干部兴办实事公开承诺和述职评议等制度,将村干部的工作放在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用群众是否满意来最终衡量一个村干部的工作成绩。再次是发挥党员作用,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增强每个党员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特别是针对无职党员,我们实行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各村根据需要,设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等岗位,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工作热情,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乡七百多名党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发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加剧了农民个体分散经营与现代化、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九里乡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成立了柑桔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农业产业规模过小等原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不发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不通、流通不畅,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养殖大户的规模扩张,所以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政府要发挥支持、引导的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合作组织,但不能搞强迫命令,政府要在政策、环境上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便利,但不能搞行政干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新形式,建立健全农民理事会制度,目前我乡有不少的村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推选由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组成农民理事会,动员号召本地在外的名人、能人为家乡建设出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村级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涌现出了伏牛村邓为成、泉水村陈正周等一批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修路建桥的典型。理事会还协助村委会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清理整治环境卫生,开展“三清五改”运动,共同维护居住环境。通过农民理事会这种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自己的事,自已的事应该自已办、自已管,只有每个人都出工出力,自己的居住环境才会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