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探索
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探索
王明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对深化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黔西县的农村党支部以统一思想为载体把握“方向盘”,以能人建设为载体安装“传动轴”,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启动“驱动器”,通过创新工作模式使新农村建设之车驶向“快车道”。
统一思想,把握“方向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在发展上一个路子。由于群众受自然环境、知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小农意识普遍存在,思想不统一,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通过多做教育引导工作,把上级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想法统一起来,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向群众讲清楚,让群众听明白,避免因宣传不到位,群众对情况不了解,从而乱猜测、乱估计的现象。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保证户户必访、人人必谈,把思想政治工作细化到每个人的心底。充分发扬民主,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确定先由村“两委”会进行研究,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村组织干部会进行酝酿,最后由全村代表大会通过。目前,全县382个村理清发展思路393条,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发展规划361个。如中坪镇老街村提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即以大农业为主体,商业、服务、个体运输业等行业共同发展的致富路子;甘棠乡红星村提出了“粮食是基础,蔬菜、养猪是关键,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要补充”的发展思路。
培训能人,安装“传动轴”。为使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党支部以远程教育为载体,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培训农村能人工作,充分发挥能人的明灯和旗帜作用,让他们带头发展经济,带头落实计生政策,带头监督安全生产,带头维护社会维定,带头整脏治乱,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锦星乡经济发展带头人王大平,投资40万元建起生猪养殖场,年收入15万元,无偿投入资金1.7万元硬化新街村100米的进户路,并真心诚意地向群众传授养猪知识,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定新乡计划生育践行者肖光祥,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主动到乡政府落实结扎手术,并向群众广泛宣传计生政策;太来乡安全生产守护神李佳义,带头24小时监督非法小煤窑的开采;中建乡社会稳定捍卫者张光明,在村里组建“治安巡逻队”,让人民过上平安、祥和的日子;洪水乡整脏治乱带头人史开泽,在治理街道脏、乱、差的工作中免费运沙石30吨,清理垃圾80吨,为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献出光和热。全县农村党支部共计培训“双培双带”能手、“土专家”和“田秀才”等农村致富能人18456人(次),通过能人“传、帮、带”作用,为20余万村民找到增收致富的门径。
建立机制,启动“驱动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集体事业项目的确定,财务的公开,村组干部的确定以及各家连户路卫生的打扫等事项,都通过村党支部的研究,村“两委”的讨论,村民代表大的表决,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使村党支部办事有章,驱动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发挥作用。其一,建立村党支部“说事”制度。根据乡镇年度工作计划,围绕中心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例会。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听取村党支部书记作报告,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的措施及办法,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其二,建立民主评议制度。由乡镇组织召开由农民党员、村民小组长、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对村党支部的工作实绩进行民主测评,把群众赞不赞成、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村党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其三,建立奖惩制度。建立村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年终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奖励,将此项工作作为干部推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将其作为考核村干部“能上”、“能下”的凭据之一,同时实行责任追究,因村干部工作失职,给群众造成较大损失的,要对村干部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全县有共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工作制度35个,如城关镇的村党支部书记定期“说事”制,洪水乡的村级事务“代办”制,林泉镇村务“联系卡”制,绿化乡的村干部“民情日志”制,太来乡的村干部“夜访”制和锦星乡的“五项”制度抓村级全盘工作等。这些制度的形成,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标及任务的落实,为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制度保证。
创新模式,驶往“快车道”。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创新工作模式,把重点放在“民主”上,把关键放在“积极性”上,把核心放在“富民”上,使新农村建设驶往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其一,把民主治村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新农村建设要走群众路线,不是几个村干部能干得出来的,要靠所有农村人的努力。遇事要多开党员会、村民大会,多宣传发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涉及集体利益的事,要通过“一事一议”,让群众自己决策。在实施项目时尊重群众意愿,尽量避开农忙季节。哪怕是涉及群众1分钱的事,也要认真的落实,把为群众谋利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其二,把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群众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群众积极,村干部更积极,把群众的积极性与村干部积极性有机联系起来。从所周知,新农村建设不是下“满天雨”、洒“胡椒面”,而是一个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过程。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搞“路边花儿开”的事,要找准工作对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积极性高的不管是路边还是深山脚下,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村组干部还是一般群众,都要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其三,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上。很多群众离不开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新农村建设既要让村庄亮丽起来,更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因此,村干部要把主要精力要放在教育培训和思想引导新型农民上,放在市场调研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放在招商引资和带领致富上。为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只“生产
发展”群众才能“生活宽裕”,才有能力实现“村容整洁”,从而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所以,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上,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群众增产增收。通过党支部创新工作模式,涌现出五里双塘、钟山陶家坝、太来芭蕉、素朴古胜、城关双桥、绿化大海子等28个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村,这些典型村示范效果好,群众积极高。
作者系黔西县委组织部基层办王明学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思考和探索
一、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州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把实施“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作为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途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 “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
”在我县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39名村组大学生,实现了村村都有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9人、大专学历79人、中专学历21人;有128名任村委会主任助理,11名任党支部副书记,15名被确定为副科级后备干部。同时自治区选聘到村任职5名大学生在县委组织部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班锻炼后于2月初全部到村任职(其中1人任村党支部副书记,4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现已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农村各项工作中。
二、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乡镇和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人生价值。但是经仔细分析、深刻琢后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制度上的“完善”问题 部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选派大学生的管理、使用,奖励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2、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3、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不能够深入农村,对农业政策掌握不够,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4、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
5、心理上的“适应”问题 由于在外求学多年已习惯都市生活,因而在选择当村官后,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一时难以适应,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存在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难以放下架子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
三、几点建议与探索
就目前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培训,让大学生村官从容上岗。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加强基础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集中理论培训。以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有关农村工作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培训帮助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进行心理引导,拉近其与农村工作环境和群众的心理距离。二是现场观摩培训。通过现场观摩帮助大学生村官初步了解任职地区的基本概况、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等,激发他们投身当地建设的热情。观摩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村,通过视觉对比激发他们农村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扎根农村,奉献基层,更好地肩负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三是基地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和能人大户的创业项目资源,把新大学生村官带到这些项目点上,对其进行相关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增强他们指导群众创业、带领和带头致富的本领。四是驻村考察培训。集中或分批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区、州区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开拓思路,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先进村,激发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信心。到党支部战斗力较强、“村支”两委班子团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进行跟班学习,学习这些村干部处理农村矛盾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缩短他们到村任职的适应期。
(二)规范管理,让大学生村官行为有束。大学生村干部大都是刚刚脱离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年轻气盛,有时往往在工作要求上难以自我控制。因此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一是建设全程管理考核体系。在管理上采取日常考核、季度考核、年终考核“三结合”和县、乡镇、村“三级考核结合”的形式,要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同时,把考核结果直接作为大学生村官补贴发放、考核奖惩、激励辞退、续聘、招录、提拔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综合性评判考核机制。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群众评判和组织认定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村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后备干部名单,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按规定予以解聘。三是推行实效督查考核。制订大学生村干部日常管理和实绩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由党员、群众进行监督,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书面公开岗位任职承诺事项、定期述职评议等措施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让他们充分感受工作压力,挖掘工作潜力,增添干事动力,全方位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
各自潜能的发挥。
(三)多措培养,让大学生村官尽快成才。充分结合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和农村工作实际,有效采取结对帮带、定期走访、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开展帮带培养活动。实施定期走访制度和“3+1”帮带措施,即一名乡镇领导干部亲自帮带、一名包村干部具体帮带、一名村主要干部直接帮带,3名干部联合结对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言传身教,使其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方式、方法,逐步提高基层工作能力。二是开展能力递进培养活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适岗培训。实行跟班锻炼,通过传、帮、带,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提升能力素质。实行“压担子”锻炼,通过组织调整、公开选拔等方式,将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书记、主任岗位上,促进其快速成长。三是开展谈心培养活动。开展帮扶人和大学生村干部谈心、乡镇领导干部进行集体谈心、大学生村干部之间相互谈心活动,通过谈心帮助大学生村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畏难情绪,对其苗头性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四)注重实践,让大学生村官有为有用。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三农”发展。引导推动大学生发挥自身作用,要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使他们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一是打牢实践锻炼。采取跟班学习、多岗锻炼、热点难点问题现场解答处理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实践能力。把大学生村官纳入乡村干部统一管理,让他们既清楚所在乡镇的工作大局,熟知村情实际,以便高效推进工作。二是强化阵地锻炼。把乡镇团委作为大学生村干部重要活动阵地,乡镇团委副书记由大学生村干部担任,主持团委日常工作。大学生村干部利用年纪轻、学识广、有激情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既团结和带领所驻乡镇青年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又锻炼大学生村干部的协调与组织能力。三是深化入村锻炼。大学生村干部联系贫困户,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其重振生活信心,让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开展入户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树立大学生村干部朴实为民的良好形象。大学生村干部要结合本村实际,挖掘致富信息,积极向本村有关农户进行宣传。
(五)政策激励,让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为使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要制定多项激励政策,真正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实行大学学费返还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办理“五金一险”,解决住房补贴、生活安置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办理人才档案等。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等工作,对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予以重奖和重用;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入党、评优、事业单位招考、公选领导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让他们来的有奔头、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二是加强宣传报道。在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上开辟大学生村官栏目,及时宣传政策,让他们对到村任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树立全新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村官中树立各类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任职后的心路历程、成长经历、创业致富等典型事迹,激发他们扎根基层、奉献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认同感,不断巩固和壮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强化人文管理。把人文关怀纳入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之中。如对外省市籍的大学生村官适当安排一定的年假,传统节日由乡镇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与大学生村官共度节日,组织辩论赛、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生活等,在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的同时,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六)搭建平台,让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党委、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热情、积极性,让他们放手承担工作,在政策上扶持,思想上帮教,工作上帮助,资金上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引导大学生村官采取自主创业、联合创业、招商创业、帮办创业等方式创办项目,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创业扶持资金,通过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补助、借款、融资担保、保险等方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基层创业发展,组织专家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组织县内专家、创业能人、科技人员帮带有项目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成立协会或互助组织等形式,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
(七)健全机制,让大学生村官走得更远。既然要将大学生下村和社区工作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考虑,那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选拔、录用、培训、帮带、考核、保障、激励、进出、淘汰等制度和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和社区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长期的、稳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和社区真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
从最初的走在乡野里,迷茫而无奈,到此刻走进农民家,勤勉而情深,稚气褪净的脸上有着与农民一样的表情;从最初的打打文件、起草方案,到此刻中流砥柱、独当一面;从最初的经验不多、干起事来缩手缩脚,到此刻行动坚定、举手投足间挥放出活力和机敏;从最初的下手犹豫,总觉得与实际贴近不太容易,到此刻下到田间游刃有余,挽起袖子手到拈来,站到讲台为人师表。大学生村官们一步步完善自我,一次次超越自我,一定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弹奏出他们的最强音。
第三篇: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
调查与思考
张 化 强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强调:“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模范执行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培养一支素质高、本领强,在新农村建设中敢拼搏的党员队伍,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沙湾区调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外出务工参与不够。一些劳动力党员认为,新农村建设“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纷纷丢下妻儿老小外出打工,不但没有直接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反而把自己家庭留给当地党组织照顾。据不完全统计,沙湾区现有农村党员4355名,其中劳动力党员3919名。农村劳动力党员外出务工经商621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党员的15.8%。这些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党员远赴他乡打工,未能参与到原籍地新农村建设中去。二是能力所限出力不够。除去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外,留守在家的农村党员大部分属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和贫困党员。虽然他们能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缺本领、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大。三是怕担风险带头不够。一些农村党员小农思想严重,惯于过安稳日子,怕担风险,不敢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规模以上种养殖项目上。经调查显示,能够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以上种养殖业项目的农村党员仅有265名,占在家农村劳动力党员的9.4%。个别农村党员虽然尝试性地作过些投入,但由于规模较小、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失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敢搞种养殖业项目投入。
二、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不够的主要原因
(一)党员自身能力不强。据初步调查,沙湾区农村党员自身素质离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年龄趋于“老”化。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1745名,占40.1%;59-36岁1954名,占44.9%;35岁以下656名,占15%。二是文化趋于“低”化。农村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856名,只占19.7%;高中中专文化878名,占20.2%;初中及以下文化2621名,占60.1%。三是能力趋于“弱”化。大部分农村党员发展经济能力偏弱,能及时学习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约占30%。约有10%的农村党员处于贫困状况,根本没有农村发展的经济投入。四是思想趋于“淡”化。个别农村党员宗旨观念不强,怕自身经济项目发展起来后,他人跟着效仿抢市场,不愿意帮助他人发展经济。也有个别农村党员自身素质不高,“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二)基层组织建设不力。一是党支部管理松散。村党支部的松散式管理,导致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个别村党支部把党员管理权全权下放给党小组长,部分党小组长履职不到位,致使支部对党员情况不了解、去向不清楚。一些村党支部评先选优不民主,要么支部提名通过,要么按党小组分配名额,凭党小组长一句话,有的干脆在党小组长中产生,党员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二是支部对党员要求不高。个别村党支部对党员要求不高,认为农村党员要想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不可能的,只要能过组织生活、能交纳党费、本人不违法乱纪、不给组织添更多的麻烦就行了。年终“双评”时“走过场”,把“评议会”开成“总结会”,对党员个人存在的问题不能开展严肃批评,碍于情面只讲成绩、提希望,没有把党员带头和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作为“评议”内容,在个别村一些贫困党员甚至被评为“优秀”。三是支部发展“能人党员”力度不够。一些村党支部不注重在年轻人和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怕失“位子”、丢“帽子”,要么不发展年轻能人党员,要么只发展亲戚、朋友、家族等“关系户”党员,有的甚至不发展党员,致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不到有效改善,支部党员缺乏发展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三)乡镇党委重视不够。一是对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作用发挥的认识上有偏差。一些乡镇党委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乡镇政府的事,党员作用发挥好坏,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不大。一些乡镇政府则认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要把上面的项目资金争取到位、把老百姓宣传发动好就行了,至于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发挥作用、发挥哪些作用,都是村党支部的事,他们没必要过多的操心。二是对党员素质工程的投入上较薄弱。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员的素质工程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必要的经费保障。一些乡镇认为,党员教育管理是花钱不见效的“亏本生意”,加之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经费受到限制。因此,乡镇在党员素质工程投入上,除了区(县)划拨的党建经费外,自有经费不愿投入或“意思”性地投入“装门面”。基层党支部因缺乏经费而草草培训甚至不培训,导致农村党员素质能力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对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素质能力的培训上欠力度。乡镇在抓农村党员素质能力培训上往往通过乡镇党委以会代训方式培训和依靠于村党支部自行培训。乡镇集中培训期次有限,普通农村党员参与率太低,只好将普通党员培训寄希望于村党支部;村党支部培训通常利用党员党日活动进行,同时由于授课人水平、能力所限,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方式简单,导致农村党员学无所获。
三、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系统工程。一是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农村党员能力素质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高素质强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乡镇党委是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基础,区(县)委党校是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补充。应在乡镇和区(县)委党校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可由乡镇和区(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具体落实一批对农村基层情况熟悉、文化程度高、政策理论水平强、讲演口才好的机关党员为乡镇党委党员培训专门教师和区(县)委党校“客座”教师。上级党委党校适时对乡镇党委和区(县)委党校师资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提高其能力和水平。二是制定一个科学的培训方案。科学的培训方案是搞好农村党员新农村建设能力素质提升的基础。区(县)、乡镇、村结合本地新农村建设和党员实际,分别制定农村党员新农村建设专业知识教育培训五年规划、三年计划、方案,采取区(县)培训骨干、乡镇培训重点、村培训学员方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培训。各级在实施农村党员培训时,事前要做好深入细致地走访调查,掌握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群众普遍关心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设臵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培训。三是形成一种和谐的“学教”氛围。和谐的学习教育氛围是确保培训效果的基础。各级在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时,要改变以往的“理论灌输”和“以会代训”等传统方式,除有计划地开展集中培训外,可以组织开展党的农村政策宣讲会、新农村建设党员典型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和开办新农村建设“党员论坛”等,让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方式吸引党员,让农村党员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教育。对外出流动党员,可采取编发“手机短信党课”、邮寄学习资料、领导亲自“送学”上门和通过流动党员网上党支部上党课等形式进行教育。
(二)完善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体系。一是党建工作部署要挂上新农村建设“头衔”。区(县)委、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在制定党建工作目标时,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召开农建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党建工作时,要挂上新农村建设“头衔”。基层党组织要结合本地实际,着力解决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特别要把党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作为重要课题,放到首要位臵进行落实。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及时调整和撤换工作不力、党员群众信任度低、考核不称职,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返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和致富能人中定向定位培养年轻后备干部,适时把他们充实到村级班子。对一时无合适后备力量的村,实行跨村任职的办法予以解决。用好用活机关下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他们信息灵通、知识面广等优势,推动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党员发展,推行入党积极分子“社会评价”制,发挥乡镇机关“青年党支部”作用,杜绝支部书记说了算和只发展亲戚、朋友、家族等“关系户”党员或不发展党员现象发生,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党员队伍。三是党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利用“党日活动”,抓好党员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严把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关,组织党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方位查找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民主生活会中查找的突出问题,支部要引导党员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畅通党员出口渠道,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发挥作用,经教育不改或整改无效果的不合格党员,要及时清除出党,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支部日常管理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理念。把新农村建设理念贯穿于党内“三会一课”当中,把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灌输于党员脑海。建立支部班子联系贫困党员制度,从根本上关心贫困党员,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准发展项目、筹措发展资金,尽快脱贫致富,重树党员形象。建立定期走访慰问老弱病残制度,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等状况,激励他们教育好家庭、子女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实行问题党员交心谈心制度,支部对新农村建设中有问题的党员进行交心谈心,了解他们作用发挥不够的主要原因,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参与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实行党员外出报告、专人联系、信息跟踪、定期汇报等,每年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基层党组织要召开外出返乡党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家乡新农村建设建议意见,动员他们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注重在年轻优秀外出党员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动员他们返乡竞选村干部,运用打工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健全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按照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求,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基层党建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初,区(县)委对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对村党支部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党建目标考核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同时抓好平时工作督查,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和工作社会评价制度,确保党建责任人履职到位。二是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区(县)按农村党员每年每人20元培训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乡镇从自有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村党支部从村办公经费中列支部分用于党员教育培训,联系乡镇、村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区(县)部门要积极为所联系乡镇、村解决党建工作的资金缺口问题。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吸引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大社会治安软环境治理,杜绝黑恶势力和车匪路霸情况发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做好“支部+专合组织”工作,通过“党员农贷快车”,扶持现有在家党员搞好产业发展。争取国家相关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和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项目奖励政策,激励外出党员返乡创业,积极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四是完善党内激励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评选表彰一批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好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营造争先进、学典型的良好氛围。区(县)建立50-100万元左右党内帮扶基金,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帮助农村贫困党员发展经济,带头勤劳致富。区(县)级联系村部门发挥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优势,指导帮助联系村党员进行产业调整,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沙湾区委党校)
第四篇: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思考(精)
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 调查与思考 张 化 强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 的伟大工程时强调:“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 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各项 政策的模范执行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培养一支素质高、本领强,在 新农村建设中敢拼搏的党员队伍,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沙湾区调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 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出务工参与不够。一些劳动力党员认为,新农村 建设“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纷纷丢下妻儿老小外出打工, 不但没有直接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反而把自己家庭留给当 地党组织照顾。据不完全统计, 沙湾区现有农村党员 4355名, 其中劳动力党员 3919名。农村劳动力党员外出务工经商 621人, 占全区农村劳动力党员的 15.8%。这些年轻力壮的劳动力 党员远赴他乡打工,未能参与到原籍地新农村建设中去。二 是能力所限出力不够。除去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外,留守在家 的农村党员大部分属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和贫困党员。虽 然他们能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缺本领、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作用发 挥不大。三是怕担风险带头不够。一些农村党员小农思想严 重,惯于过安稳日子,怕担风险,不敢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规 模以上种养殖项目上。经调查显示,能够大胆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以上种养殖业项目的农村党员仅有 265名,占在家 农村劳动力党员的 9.4%。个别农村党员虽然尝试性地作过些 投入,但由于规模较小、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 失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敢搞种养殖业 项目投入。
二、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不够的主要原因(一党员自身能力不强。据初步调查,沙湾区农村党 员自身素质离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年龄趋 于 “老” 化。农村党员中, 60岁以上 1745名, 占 40.1%;59-36岁 1954名,占 44.9%;35岁以下 656名,占 15%。二是文化 趋于 “低” 化。农村党员中, 大专以上文化 856名, 只占 19.7%;高中中专文化 878名,占 20.2%;初中及以下文化 2621名, 占 60.1%。三是能力趋于“弱”化。大部分农村党员发展经济 能力偏弱,能及时学习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约占 30%。约有 10%的农村党员处于贫困状况,根本没有农村发展的经济投 入。四是思想趋于“淡”化。个别农村党员宗旨观念不强, 怕自身经济项目发展起来后,他人跟着效仿抢市场,不愿意 帮助他人发展经济。也有个别农村党员自身素质不高, “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二基层组织建设不力。一是党支部管理松散。村党 支部的松散式管理,导致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 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个别村党支部把党员管理权全权下放 给党小组长,部分党小组长履职不到位,致使支部对党员情 况不了解、去向不清楚。一些村党支部评先选优不民主, 要么支部提名通过,要么按党小组分配名额,凭党小组长一 句话,有的干脆在党小组长中产生,党员干好干坏一个样, 挫伤了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二是支部对党员要求不高。个别村党支部对党员要求不高,认为农村党员要想干出惊天 动地的大事是不可能的,只要能过组织生活、能交纳党费、本人不违法乱纪、不给组织添更多的麻烦就行了。年终“双 评”时“走过场”,把“评议会”开成“总结会”,对党员 个人存在的问题不能开展严肃批评,碍于情面只讲成绩、提 希望,没有把党员带头和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发展农村经济 作为“评议”内容,在个别村一些贫困党员甚至被评为“优 秀”。三是支部发展“能人党员”力度不够。一些村党支部 不注重在年轻人和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个别村党支部书记 甚至怕失“位子”、丢“帽子”,要么不发展年轻能人党员, 要么只发展亲戚、朋友、家族等“关系户”党员,有的甚至
不发展党员,致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不到有效改善,支部 党员缺乏发展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三乡镇党委重视不够。一是对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作 用发挥的认识上有偏差。一些乡镇党委认为:自己的主要工 作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乡镇政府的事,党员 作用发挥好坏,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不大。一些乡镇政 府则认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要把上面的项目资金 争取到位、把老百姓宣传发动好就行了,至于党员在新农村 建设中怎样发挥作用、发挥哪些作用,都是村党支部的事, 他们没必要过多的操心。二是对党员素质工程的投入上较薄 弱。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员的素质 工程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必要的经费保障。一些乡镇认为,党 员教育管理是花钱不见效的“亏本生意”,加之财政体制改 革后,乡镇财政经费受到限制。因此,乡镇在党员素质工程 投入上,除了区(县划拨的党建经费外,自有经费不愿投 入或“意思”性地投入“装门面”。基层党支部因缺乏经费 而草草培训甚至不培训,导致农村党员素质能力不能适应新 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对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素质能力的培训 上欠力度。乡镇在抓农村党员素质能力培训上往往通过乡镇 党委以会代训方式培训和依靠于村党支部自行培训。乡镇集 中培训期次有限,普通农村党员参与率太低,只好将普通党 员培训寄希望于村党支部;村党支部培训通常利用党员党日
活动进行,同时由于授课人水平、能力所限,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方式简单,导致农村党员学无所获。
三、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一实施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教育培 训系统工程。一是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农村党员能力 素质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高素质强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 键。乡镇党委是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基础,区(县委 党校是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补充。应在乡镇和区(县 委党校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可由乡镇和区(县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具体落实一批对农村基层情况熟悉、文化程度高、政策理论水平强、讲演口才好的机关党员为乡 镇党委党员培训专门教师和区(县委党校“客座”教师。上级党委党校适时对乡镇党委和区(县委党校师资力量进 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提高其能力和水平。二是制定 一个科学的培训方案。科学的培训方案是搞好农村党员新农 村建设能力素质提升的基础。区(县、乡镇、村结合本地 新农村建设和党员实
际,分别制定农村党员新农村建设专业 知识教育培训五年规划、三年计划、方案,采取区(县 培训骨干、乡镇培训重点、村培训学员方式进行有计划、有 步骤地系统培训。各级在实施农村党员培训时,事前要做好 深入细致地走访调查,掌握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 矛盾和群众普遍关心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科
学设置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培训。三是形成一 三是形成一 种和谐的“ 氛围。种和谐的“学教”氛围。和谐的学习教育氛围是确保培训效 果的基础。各级在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时,要改变以往的 “理论灌输”和“以会代训”等传统方式,除有计划地开展 集中培训外,可以组织开展党的农村政策宣讲会、新农村建 设党员典型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和开办新 农村建设“党员论坛”等,让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方式吸引 党员,让农村党员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教育。对外出流动党员,可采取编发“手机短信党课”、邮寄学习资料、领导亲自“送学”上门和通过流动党员网上党支部上 党课等形式进行教育。完善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
(二)完善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 作体系。一是党建工作部署要挂上新农村建设“头衔” 作体系。一是党建工作部署要挂上新农村建设“头衔”。区(县)委、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在制定党建工作目标时,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召开农建 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农村党建工作时,要挂上新农村建设“头 衔”。基层党组织要结合本地实际,着力解决党员在新农村 建设中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方向 和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特别要把党员如何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作为重要课题,放到首要位置 进行落实。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 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及时调整和撤换工作不力、党
员群众信任度低、考核不称职,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 有效发挥作用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返乡青年、复员退 伍军人和致富能人中定向定位培养年轻后备干部,适时把他 们充实到村级班子。对一时无合适后备力量的村,实行跨村
任职的办法予以解决。用好用活机关下派干部和大学生“村 官”,充分发挥他们信息灵通、知识面广等优势,推动新农 村建设。抓好农村党员发展,推行入党积极分子“社会评价” 制,发挥乡镇机关“青年党支部”作用,杜绝支部书记说了 算和只发展亲戚、朋友、家族等“关系户”党员或不发展党 员现象发生,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党员队伍。三 三 是党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是党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利用“党日活动”,抓好党员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严把党内民主生活会质 量关,组织党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方位查找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民主生活会中查找的突出问 题,支部要引导党员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并制定整改 措施限期整改。畅通党员出口渠道,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 发挥作用,经教育不改或整改无效果的不合格党员,要及时 清除出党,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支部日常 四是支部日常 管理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理念。管理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理念。把新农村建设理念贯穿于党内 “三会一课”当中,把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灌输于党员脑海。建立支部班子联系贫困党员制度,从根本 上关心贫困党员,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抓好思想教育的
同时,帮助他们找准发展项目、筹措发展资金,尽快脱贫致 富,重树党员形象。建立定期走访慰问老弱病残制度,关心 他们的生活、健康等状况,激励他们教育好家庭、子女积极 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实行问题党员交心谈心制度,支部对新 农村建设中有问题的党员进行交心谈心,了解他们作用发挥 不够的主要原因,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转变 观念,参与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实行 党员外出报告、专人联系、信息跟踪、定期汇报等,每年春 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基层党组织要召开 外出返乡党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家乡新农村建设建议意见,动员他们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注重在年轻优秀外出党员中 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动员他们返乡竞选村干部,运用打工学 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信息,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健全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 效机制。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效机制。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按照党建工作责任制 要求,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乡镇党委、村党 支部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基层党建实行目标管理。
每年 初,区(县)委对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对村党支部签订党建 目标责任书,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党建目标考核内容,进行量 化管理。同时抓好平时工作督查,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 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和工作社会评价制度,确保 党建责任人履职到位。二是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区(县)二是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
按农村党员每年每人 20 元培训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乡镇 从自有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村党 支部从村办公经费中列支部分用于党员教育培训,联系乡镇、村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区(县)部门要积极为所联系乡镇、村 解决党建工作的资金缺口问题。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吸引机 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吸引机 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大社会治安 软环境治理,杜绝黑恶势力和车匪路霸情况发生,营造良好 的发展环境。搭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做好“支部+专合组织” 工作,通过“党员农贷快车”,扶持现有在家党员搞好产业 发展。争取国家相关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和扶持政策,出台 产业发展项目奖励政策,激励外出党员返乡创业,积极投身 家乡新农村建设。四是完善党内激励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 四是完善党内激励帮扶机制。四是完善党内激励帮扶机制 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评选表彰一批 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发挥好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 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营造争先进、学典型的良好氛围。区(县)建立 50-100 万元 左右党内帮扶基金,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政策,采取以奖代 补形式,帮助农村贫困党员发展经济,带头勤劳致富。(县)区 级联系村部门发挥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优势,指导帮 助联系村党员进行产业调整,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推进“一 村一品”特色农业。(沙湾区委党校)
第五篇: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调研报告
根据《**市供销社关于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供销合作社重要作用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社抽调业务熟悉,具有调研经验的同志,对供销社改革改制工作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和对象
1、现存企业:日杂公司
2、退休干部:2人,安置职工2人,享受低保职工2人,下岗后购买供销社门店仍然经营农资、日杂、百货的职工3人。
3、“两社一会”创办中,吸纳为综合服务社的社员及部份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4、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分村委会及个别农户。
5、目前我社现代流通网络产业协会辐射的部分乡(镇)、村。
6、区社财务、报表、债权、债务、固定资产、有关档案资料。
7、劳动社会保障局查阅供销系统相关人员的医疗保险等情况。
二、区社基本情况
**区供销社机关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1人,副主任科员1人,事业推公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合同制工人1人(驾驶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三、改革改制情况
我社认真贯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改革方案,“以社有资产退出,职工身份置换,债务不悬空,按照保留牌子,人员分流安置,向个体私营经济转化”的总体思路,于98年开始进行企业改革改制。改革前全系统有12个企业,干部职工597人,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留了农资公司和日杂公司两块牌子,其中,日杂公司仍进行经营活动,在区社的指导支持下,将原资产进行改造建设成茶叶市场,管理人员3人。其余基层社、购销店、厂、公司、营业执照全部到工商注销。一次性安置职工192人,内退18人,其它124人(调动、死亡等),支付安置职工补偿金总额192万元,分流职工参加社保192人,医保192人。
四、离休人员情况
离休人数2人,离休人员由区老干局统一管理,医疗费全额报销,退休人员247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82万元,参加大病医疗保险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25万元,247名退休人员向社会化管理过渡,支付社会化管理费用20万元,33名退休党员向社区过渡。社区管理费、社保费、医疗保险费、丧葬抚恤费都按标准要求解决,不存在大的困难和问题。
五、“两社一会”的发展情况
2005年至2007年6月底共发展“两社一会”46个,其中:协会11个,专业合作社2个,综合服务社27个,市场4个,协会带动农户1259户,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27户,2007年1—6月份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377万元,综合服务社销售化肥11200吨,日用消费品购销总额35万元,经营总额4084.58万元。
六、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现状:目前已发展的农资流通网络辐射全区7个乡(镇)20个村,还有3个乡(镇)80个村的农民没有享受到供销社农资流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全区共102个村委会,33个市场,其中区级7个,乡级10个,村级16个,有75%的村没有集贸市场。
2、构想:“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4个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忙畔街道文伟村集贸市场,改造凤翔街道复合村街、圈内乡宁安街、蚂蚁堆乡蚂蚁堆街集贸市场,建设1个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1000万元,建设博尚、那招片区,圈内、平村片区,凤翔、忙畔、邦东、马台、南美片区的区域性配送中心。发展100个“两社一会”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综合服务社70个,行业协会15个,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四进村”、“五个有”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好**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3、政府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从2006年起,“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给改造和新建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区政府配套5万元;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供销社领导对重点市场实行挂钩联系,以确保市场建设按质、按期完成,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安排5万元的化肥储备贴息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农药仓储设施建设和3万吨化肥储备。
七、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
**区共发展协会82个,总会员数2396人,其中供销社领办11个,均为农产品行业协会,占协会总数的13%,发展会员1259人,占全区总会员数的52%,其中团体会员22个,农民会员1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数227个。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1个,会员62人,进行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一期,培训62人,全区农产品交易总量13003万元,通过供销社服务所占农产品交易比例约为20%。
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参与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