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中的探索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工学院班级:09工程管理2班 姓名:谢雁学号:200940613224 课程论文题目:现代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索
课程名称:物业管理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现代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索
姓名:谢雁
学号:20940613224
摘要:我国现代物业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企业的不断探索下,物业管理体积逐渐成熟、完善,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而在面积广大、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村地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迫切希望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生活、居住质量。于是,开始了现代物业管理在新农村中的探索。关键词:物业管理新农村 现状发展条件
1、我国城市物业发展过程及现状
物业管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规模化等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富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居住质量、环境质量以及业余生活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1.1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发展历程
至今为止,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经历了2个发展期。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第一篇章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阶段,第二篇章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为止的阶段。
1.1.1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第一篇章
物业管理在国内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经济特区领头羊的深圳及沿海开放较早的城市广州在借鉴欧美国家先进住宅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大胆探索,引入了一个新名词一—物业管理。
1994年3月,建设部颁布《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强调新建小区必须推行物业管理,指明住宅小区要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由专业性的物业管理公司统一进行综合管理。物业管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大众认同,其内涵也慢慢从住宅管理扩展到酒店、写字楼、学校、工业厂房的管理,并逐步迈入迅速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中国的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区,物业管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以最早建立物业管理公司的深圳为例,早在2001年底,深圳物业管理覆盖率就已经达95%以上,物业管理渗透了小区、工厂、学校、医院、营房、机关、宾馆、车站、码头、公园等各个领域,涌现了如中海、金地、万科、万厦、中航、福田等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其中有40多家企业分别在全国大中城市接管物业达3000多万平方米以上,尤其是中海、金地、万科、长城等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规模均在500万平方米以上。2003年6月28日,我国《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出台,并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全国各级物业管理行政部门根据条例精神,把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与制定市场规范放在重要位置、整理和修订地方物业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与((条例)}相适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这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效地改善了物业管理的法制环境。2007年8月26日,国务院根据《物权法》的有关精神,对《物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物业管理条例》打破了长期以来住宅小区建管不分的状况,将新建住宅小区全面导向市场,政府的政策调控力度使市场化由住宅物业管理开始全面启动。由此,我国物业管理业
进入了至今为止的第二篇章。
1.1.2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第二篇章
我国拥有数以亿计的物业基础,而且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整个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建设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实有住宅建筑面积为 104.35亿平方米左右,初步估计,目前在管物业面积应该近80l7亿平方米。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据预测,今后20年,中国将新建住房建筑总面积约8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的城市人口将近7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以现在的住宅存量80亿平方米和新增加的S0亿平方米累计的管理需求可以预见,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也将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市场管理日趋成熟。刚起步的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经营模式老套,自建自管是当时物业管理市场的主要经营模式。由于经营规模小、依赖程度大、服务意识淡薄、加之部分业主观念陈旧,使当时的物业管理企业举步维艰。随着这几年人们观念、意识的转变,在物业主管部门和广大物业管理企业的共同努力,物业公司的经营理念也随之发生着改变,一些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成立以及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物业管理公司的经验,使我国物业管理公司向着规模化、品牌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物业管理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通过网上填报的形式组织全国各地开展了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截止数为4600家,调查面覆盖了全国。2008年12月底,完成网上调查信息数据填报的企业总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涉及128个城市和地区。4600家企业的调查情况汇总,可以发现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近年物业管理企业的增加速度加快。1981年至1994年13年间,只有268家企业成立,占企业总数的5.82%,1994年至2007年13年间,共有4332家企业成立,占
总企业数94.18%。其中1994至2004年10年间共成立企业2495.家,占总企业数75.98%,10年间企业以每年近133%的速度猛增。第二,有限公司的企业占多数。从企业形式上看,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实现了公司制(71.24%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物业服务企业仍占一定比例,外资和私营企业比例偏低第三,取得企业资质的公司占绝大部分。调查发现,4600家物业管理企业中,具有一级资质的有365家,二级资质有713家,三级资质有3287家,其他未取得资质的企业只有235家。一级资质企业平均管理面积224.18万m,平均职工882人,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积1.88万m,;二级企业平均管理面积81.24万m,平均职工288积1.99万m,;三级企业平均管理面积18.04万m,平均职工面积
1.38万m。人,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64人。以上表格和数据说明,资质等级越高,每一名管理人员相应配置的操作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积越大,一、二级物业服务企业人均管理面积明显高于三级企业。
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省区的物业市场比较发达。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省区的物业管理企业较多。调查发现,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省区(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754家;中部省区(河南、安徽、山西、江西、湖南、湖北)1308家,占28.44%;西部省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广西)904家;东北三省634家。
现代物业管理在城市中发展日趋成熟,也逐渐被广大市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2、新农村引进现代物业管理的条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新农村”),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段时间来,我一直在考虑物业管理行业在建设“新农村”这一福泽万民而又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中能否有所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的转型,农村的管理模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间蕴涵着物业管理的广阔市场。
改革开放后,我国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昔日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城市化不仅带给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导致他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国内农民群众追求舒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改变农村物业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村域经济上去后,环境卫生等方面呈现的问题造成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以及实施物业管理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村里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手段,形成治安方面的隐患,公共设施、设备也频遭破坏;由于欠缺必要的环卫设施,垃圾处理没有规范,保洁没有标准,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突出。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的发展,严峻的现实呼唤新的管理体制。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推行规范化物业管理正逐步成为一些农民的呼声。
在物业管理市场中,民营经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潜力巨大。农村的公共资源管理,如供排水设施管理、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农用机械的管理、农村房屋的维修和管理等,这些资源分布分散,规模不大,比较适合组建民营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民营物业管理公司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机制新、体制灵活,能适应农村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3、发展物业管理的意义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经济市场化和房屋商品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既是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事关千家万户,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效益。在农村中发展物业管理尤其具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一、农村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人民生活实现了解决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逐步向注重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向更高生活水平迈进。提高农村居住质量,既要靠住宅建设的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也要有良好的物业管理。好的物业管理改善了人居环境,相应地也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促使农民安居乐业,改进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稳定。众多物业小环境的改善,也有力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就业需求都会十分强烈,就业形势会极为严峻和复杂。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
务。尤其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得农村有大量的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物业管理就业容量大,对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在农村发展物业管理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随着住宅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旧住宅区物业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村物业管理将保持快速发展,对增加就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村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安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安定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物业管理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物业管理企业对于维护农村环境和秩序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规范农村建设与物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资源,可以推进农村物业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既有利于为村名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安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促进农村管理和环境的完善
一个个物业区域是构成农村的基本单元,每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农村整体的的面貌和秩序才能得以提升。这样就为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改善与提升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而为吸引旅游、防止SARS之类的疾病暴发与流行等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为村民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
(2)为村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理垃圾系统;
(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村民团体,能够为创立健康农村而努力工作;
(5)能使村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项政策决定;
(6)提供各种娱乐和闲暇活动场所,以方便村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村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10)能使村民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疾病。
便很容易看出,以上这些要求与健康服务标准与目的基本吻合,进一步说明,物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工作。
4、如何在农村实行物业管理
鉴于各地农村的实际状况不尽一致,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物业管理模式也不宜“一刀切”,而应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遵循民主、自愿的原则,探索不同类型的具有农村本土特色的引入模式。把现代物业管理的模式引入农村治理当中,探索出一条物业管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模式。
1.以村委会为主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开展物业管理工作。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它突出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作用,因其物业管理机构与基层组织一致,在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制约力强。包括村物业管理公司在内的村内各专业管理机构,在村委会领导下,各自履行自己职责,能做到统一安排,分工明确,专业协作,各负其责,使农村社区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而且基层组织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村社区管理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种模式在单一产权(农村的公共资源设施设备)管理中,尤其能体现其行政管理效用。在产权多元情况下,这种以行政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应避免村委会大包大揽,要充分发
挥包括村物业管理公司在内的村内各专业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要防止行政管理代替一切的情况。
2.引进专业的管理平台,充分整合当地人力资源。
农村的秩序维护员可以从村委会原来雇请的当地人员中收编、改编。为提高他们的素质,将收编人员送到物业管理公司总部进行岗前培训及物业管理法规学习,让其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与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军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为便于开展管理工作,公司可以将村内原来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请进长龙村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的管理层。这一做法,对于当地村镇来说,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减轻了政府安排就业的压力,又弥补了秩序维护员的人手不足,还提升了当地村民的专业技能,提高了他们整体的人员素质;对于公司来说,由于村民对当地情况的了解,村民管村民,工作开展起来也能做到轻车熟路,有的放矢,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管理成本,达到了很好的互补效果,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整合。
3.委托管理型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农村物业由所有权人(业主)采用招投标或协议方式将白己使用的物业(如:供排水设施,农村道路、农用机械等)委托给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通过签订合同,支付费用,而享受物业管理服务。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业所有权和经营人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法人,物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两权分离。从长远看,委托管理型是农村物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种模式符合物业管理的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同时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村物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4.完全按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物业管理公司。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这里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各项物业设施丰富,房屋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人们市场意识较强,条件比较充分,可以先从这些地方开始,组建农村的现代物业管理企业,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运作过程中,先从管理农村公共资源设备、设施等物业开始,然后结合当地特点,规模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服务项目可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突破一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结束语: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比重非常大,解决农村管理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露,《物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0501
(2)彭丽花,何丽萍,《论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发展中的前景探索》,改革与开放,20110425
(3)王洪宇,《 宁波新农村建设引入现代物业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4)许建华,《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索》
(5)刘文杰,《中国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0401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对农业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以期推动新时期下农业院校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一、甘肃省农村人才培养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1 528个乡(镇)、17 825个村委会,农业人口达2 03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5%。但是,目前甘肃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路子还不多,特别是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市场的能力还比较低,缺乏就业和创业的本领,这与农民群众想发展致富、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还不适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农村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二、甘肃农业大学的支撑条件
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近年来,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西部,服务“三农”,形成了以农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多学科发展的办学格局。特别是在生物技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草产业的开发和草原生态的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由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融农、工、文、管等诸专业为一体,以专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为主体、地方委托培养和技术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条件都为甘肃农业大学开展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保障。
三、甘肃农业大学近年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甘肃省“三农”问题的解决。从1996年起甘肃农业大学就同甘肃省靖远县、华亭县、平川区、会宁县、天祝县、安定区等六县区党校联合试办11期地方委托培养“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班。经过多年的试点,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甘肃农业大学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兰州、天水两地招生600余名,并陆续在全省其他地区推广。这是甘肃农业大学
在原有委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兄弟省份、院校的经验,在甘肃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的一条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通过对现有村组干部及立志务农的本村回乡青年的选拔,接受2-3年的成人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事业、立志农村发
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干部后备人才。
通过几年的试点,甘肃农业大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校县结合、就地办学、农闲学习、农忙实践” 的办学模式和以“种、养、加、管”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按培养对象学习特点不同分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大专班、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和地方学历函授大专班三种模式进行。
(1)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大专班:学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学制两年,脱产学习,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
办学点原则上设在甘肃农业大学,也可根据需要,将办学点设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县。
(2)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学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学制三年,函授学习,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学员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自学的基础上,由甘肃农业大学每年面授辅导两次。辅导点原则上设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县。
(3)地方学历函授大专班:学员由地方政府委托培养,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即可入学,学制二年,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发给地方承认的大专毕业证。学习方式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
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全部由甘肃农业大学承担。
四、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
实践证明,这些大学生村干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已经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了能人效应和带头效应,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受训干部利用所学知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及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涌现出了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养鸡村、养猪村、养牛村和年产6~7千万元的村镇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甘肃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一)发展目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提出与落实,就是着力于培养一大批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我们的目标是:使现任村长、村支部书记以及农村有志青年通过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成为有新思想、新观念、懂技术、会管理,充满活力的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领头人。使他们成为带领和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科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村发展的有生力量,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致富,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必将在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将继续在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同时加强非学历教育,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功能。我们将本着边改革、边调整、边实践、再改革、再调整、再实践的逐步实施原则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及管理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1.培养层次结构的补充和完善
根据甘肃省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
和补充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层次,建立起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层次结构和办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2.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人才的产业结构,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将结合所处服务区域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现有已开设专业进行合理整合、调整减少滞后专业,发展朝阳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3.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农业院校成人教育的任务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学者,根据我省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同时,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在考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即要保持专业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又要突出农村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体现出“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
调整和改革总体思路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在必须和够用的基础上适当加深,以利于为学生今后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比例一般占到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设置在体现“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强调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以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其比例一般占到总课时数的60%;其余20%的课程则是增设新兴学科、相邻学科的课程以及实践、实习课程,这些课程多以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实习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出,一方面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趋于综合化,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保证其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能创业、懂经营、善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
4.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
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教育要充分发挥为社会、经济服务与开发人的智力服务的基本功能,同时,实现成人知识更新与知识结构改善的终身教育,开发成人的创新潜能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我们要摆脱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有学制上的差别的观念,认识到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其不少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岗位,来自生产第一线,他们学习目的明确,自理能力强,学习积极主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迫切要求提高学历以谋求事业发展,他们希望更新知识,充实技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对人才培养、培训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功能进行选择,组成合理的成人教学方法结构。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成人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精选性与前后关联性,同时要突出前沿性知识、刚刚露头的新技术和国际接轨的有关知识等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模拟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中心由教转向学,以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图像表达、学员参与演练和课程设计,为成人接受知识、机能提供科学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考核方式上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并重。从而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需要的预期目标,达到为“三
农”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帮学.成人教育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M].宁夏大地出版社.2003.
[2]李水山.高等农业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姚远峰.试论成人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2000.3
第三篇: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探索
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探索
王明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对深化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黔西县的农村党支部以统一思想为载体把握“方向盘”,以能人建设为载体安装“传动轴”,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启动“驱动器”,通过创新工作模式使新农村建设之车驶向“快车道”。
统一思想,把握“方向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在发展上一个路子。由于群众受自然环境、知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小农意识普遍存在,思想不统一,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通过多做教育引导工作,把上级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想法统一起来,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向群众讲清楚,让群众听明白,避免因宣传不到位,群众对情况不了解,从而乱猜测、乱估计的现象。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保证户户必访、人人必谈,把思想政治工作细化到每个人的心底。充分发扬民主,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确定先由村“两委”会进行研究,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村组织干部会进行酝酿,最后由全村代表大会通过。目前,全县382个村理清发展思路393条,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发展规划361个。如中坪镇老街村提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即以大农业为主体,商业、服务、个体运输业等行业共同发展的致富路子;甘棠乡红星村提出了“粮食是基础,蔬菜、养猪是关键,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要补充”的发展思路。
培训能人,安装“传动轴”。为使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党支部以远程教育为载体,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培训农村能人工作,充分发挥能人的明灯和旗帜作用,让他们带头发展经济,带头落实计生政策,带头监督安全生产,带头维护社会维定,带头整脏治乱,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锦星乡经济发展带头人王大平,投资40万元建起生猪养殖场,年收入15万元,无偿投入资金1.7万元硬化新街村100米的进户路,并真心诚意地向群众传授养猪知识,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定新乡计划生育践行者肖光祥,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主动到乡政府落实结扎手术,并向群众广泛宣传计生政策;太来乡安全生产守护神李佳义,带头24小时监督非法小煤窑的开采;中建乡社会稳定捍卫者张光明,在村里组建“治安巡逻队”,让人民过上平安、祥和的日子;洪水乡整脏治乱带头人史开泽,在治理街道脏、乱、差的工作中免费运沙石30吨,清理垃圾80吨,为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献出光和热。全县农村党支部共计培训“双培双带”能手、“土专家”和“田秀才”等农村致富能人18456人(次),通过能人“传、帮、带”作用,为20余万村民找到增收致富的门径。
建立机制,启动“驱动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集体事业项目的确定,财务的公开,村组干部的确定以及各家连户路卫生的打扫等事项,都通过村党支部的研究,村“两委”的讨论,村民代表大的表决,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使村党支部办事有章,驱动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发挥作用。其一,建立村党支部“说事”制度。根据乡镇工作计划,围绕中心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例会。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听取村党支部书记作报告,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的措施及办法,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其二,建立民主评议制度。由乡镇组织召开由农民党员、村民小组长、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对村党支部的工作实绩进行民主测评,把群众赞不赞成、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村党支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其三,建立奖惩制度。建立村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年终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奖励,将此项工作作为干部推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将其作为考核村干部“能上”、“能下”的凭据之一,同时实行责任追究,因村干部工作失职,给群众造成较大损失的,要对村干部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全县有共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工作制度35个,如城关镇的村党支部书记定期“说事”制,洪水乡的村级事务“代办”制,林泉镇村务“联系卡”制,绿化乡的村干部“民情日志”制,太来乡的村干部“夜访”制和锦星乡的“五项”制度抓村级全盘工作等。这些制度的形成,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标及任务的落实,为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制度保证。
创新模式,驶往“快车道”。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创新工作模式,把重点放在“民主”上,把关键放在“积极性”上,把核心放在“富民”上,使新农村建设驶往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其一,把民主治村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新农村建设要走群众路线,不是几个村干部能干得出来的,要靠所有农村人的努力。遇事要多开党员会、村民大会,多宣传发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涉及集体利益的事,要通过“一事一议”,让群众自己决策。在实施项目时尊重群众意愿,尽量避开农忙季节。哪怕是涉及群众1分钱的事,也要认真的落实,把为群众谋利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其二,把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群众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群众积极,村干部更积极,把群众的积极性与村干部积极性有机联系起来。从所周知,新农村建设不是下“满天雨”、洒“胡椒面”,而是一个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过程。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搞“路边花儿开”的事,要找准工作对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积极性高的不管是路边还是深山脚下,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是村组干部还是一般群众,都要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其三,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上。很多群众离不开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新农村建设既要让村庄亮丽起来,更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因此,村干部要把主要精力要放在教育培训和思想引导新型农民上,放在市场调研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放在招商引资和带领致富上。为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只“生产
发展”群众才能“生活宽裕”,才有能力实现“村容整洁”,从而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所以,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上,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群众增产增收。通过党支部创新工作模式,涌现出五里双塘、钟山陶家坝、太来芭蕉、素朴古胜、城关双桥、绿化大海子等28个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村,这些典型村示范效果好,群众积极高。
作者系黔西县委组织部基层办王明学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思考和探索
一、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州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把实施“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作为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途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 “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
”在我县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39名村组大学生,实现了村村都有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9人、大专学历79人、中专学历21人;有128名任村委会主任助理,11名任党支部副书记,15名被确定为副科级后备干部。同时自治区选聘到村任职5名大学生在县委组织部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班锻炼后于2月初全部到村任职(其中1人任村党支部副书记,4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现已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农村各项工作中。
二、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乡镇和村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人生价值。但是经仔细分析、深刻琢后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制度上的“完善”问题 部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选派大学生的管理、使用,奖励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2、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3、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不能够深入农村,对农业政策掌握不够,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4、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
5、心理上的“适应”问题 由于在外求学多年已习惯都市生活,因而在选择当村官后,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一时难以适应,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存在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难以放下架子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
三、几点建议与探索
就目前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培训,让大学生村官从容上岗。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加强基础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集中理论培训。以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有关农村工作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培训帮助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进行心理引导,拉近其与农村工作环境和群众的心理距离。二是现场观摩培训。通过现场观摩帮助大学生村官初步了解任职地区的基本概况、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等,激发他们投身当地建设的热情。观摩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村,通过视觉对比激发他们农村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扎根农村,奉献基层,更好地肩负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三是基地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和能人大户的创业项目资源,把新大学生村官带到这些项目点上,对其进行相关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增强他们指导群众创业、带领和带头致富的本领。四是驻村考察培训。集中或分批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区、州区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开拓思路,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先进村,激发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信心。到党支部战斗力较强、“村支”两委班子团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进行跟班学习,学习这些村干部处理农村矛盾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缩短他们到村任职的适应期。
(二)规范管理,让大学生村官行为有束。大学生村干部大都是刚刚脱离学校步入社会的青年,年轻气盛,有时往往在工作要求上难以自我控制。因此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一是建设全程管理考核体系。在管理上采取日常考核、季度考核、年终考核“三结合”和县、乡镇、村“三级考核结合”的形式,要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同时,把考核结果直接作为大学生村官补贴发放、考核奖惩、激励辞退、续聘、招录、提拔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综合性评判考核机制。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群众评判和组织认定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村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后备干部名单,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按规定予以解聘。三是推行实效督查考核。制订大学生村干部日常管理和实绩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由党员、群众进行监督,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书面公开岗位任职承诺事项、定期述职评议等措施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让他们充分感受工作压力,挖掘工作潜力,增添干事动力,全方位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
各自潜能的发挥。
(三)多措培养,让大学生村官尽快成才。充分结合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和农村工作实际,有效采取结对帮带、定期走访、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开展帮带培养活动。实施定期走访制度和“3+1”帮带措施,即一名乡镇领导干部亲自帮带、一名包村干部具体帮带、一名村主要干部直接帮带,3名干部联合结对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言传身教,使其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方式、方法,逐步提高基层工作能力。二是开展能力递进培养活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适岗培训。实行跟班锻炼,通过传、帮、带,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提升能力素质。实行“压担子”锻炼,通过组织调整、公开选拔等方式,将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书记、主任岗位上,促进其快速成长。三是开展谈心培养活动。开展帮扶人和大学生村干部谈心、乡镇领导干部进行集体谈心、大学生村干部之间相互谈心活动,通过谈心帮助大学生村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畏难情绪,对其苗头性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四)注重实践,让大学生村官有为有用。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三农”发展。引导推动大学生发挥自身作用,要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使他们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一是打牢实践锻炼。采取跟班学习、多岗锻炼、热点难点问题现场解答处理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实践能力。把大学生村官纳入乡村干部统一管理,让他们既清楚所在乡镇的工作大局,熟知村情实际,以便高效推进工作。二是强化阵地锻炼。把乡镇团委作为大学生村干部重要活动阵地,乡镇团委副书记由大学生村干部担任,主持团委日常工作。大学生村干部利用年纪轻、学识广、有激情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既团结和带领所驻乡镇青年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又锻炼大学生村干部的协调与组织能力。三是深化入村锻炼。大学生村干部联系贫困户,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其重振生活信心,让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开展入户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树立大学生村干部朴实为民的良好形象。大学生村干部要结合本村实际,挖掘致富信息,积极向本村有关农户进行宣传。
(五)政策激励,让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为使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要制定多项激励政策,真正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实行大学学费返还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办理“五金一险”,解决住房补贴、生活安置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办理人才档案等。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等工作,对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予以重奖和重用;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入党、评优、事业单位招考、公选领导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让他们来的有奔头、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二是加强宣传报道。在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上开辟大学生村官栏目,及时宣传政策,让他们对到村任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树立全新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村官中树立各类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任职后的心路历程、成长经历、创业致富等典型事迹,激发他们扎根基层、奉献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认同感,不断巩固和壮大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强化人文管理。把人文关怀纳入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之中。如对外省市籍的大学生村官适当安排一定的年假,传统节日由乡镇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与大学生村官共度节日,组织辩论赛、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生活等,在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的同时,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六)搭建平台,让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党委、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热情、积极性,让他们放手承担工作,在政策上扶持,思想上帮教,工作上帮助,资金上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引导大学生村官采取自主创业、联合创业、招商创业、帮办创业等方式创办项目,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创业扶持资金,通过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补助、借款、融资担保、保险等方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基层创业发展,组织专家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组织县内专家、创业能人、科技人员帮带有项目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成立协会或互助组织等形式,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
(七)健全机制,让大学生村官走得更远。既然要将大学生下村和社区工作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考虑,那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选拔、录用、培训、帮带、考核、保障、激励、进出、淘汰等制度和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和社区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长期的、稳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和社区真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
从最初的走在乡野里,迷茫而无奈,到此刻走进农民家,勤勉而情深,稚气褪净的脸上有着与农民一样的表情;从最初的打打文件、起草方案,到此刻中流砥柱、独当一面;从最初的经验不多、干起事来缩手缩脚,到此刻行动坚定、举手投足间挥放出活力和机敏;从最初的下手犹豫,总觉得与实际贴近不太容易,到此刻下到田间游刃有余,挽起袖子手到拈来,站到讲台为人师表。大学生村官们一步步完善自我,一次次超越自我,一定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弹奏出他们的最强音。
第五篇: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河南李宪臣
2008年10月27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他们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周倍良,河北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1995级本科生、河北省柏乡内步乡内三村党支部书记郭华彬,山西省大同大学2003级本科生、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西水界张前沙城村党支部副书记郝新江,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3级本科生、江苏省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戈新化,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安徽省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副主任杨俊森,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毛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红兵,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级研究生、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关乡老韩陵村党支部书记柳波,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铺子湾镇双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文国云,贵州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在读研究生、贵州
省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村主任助理何世春,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02级专科生、贵州省铜仁市茶店镇开天村委员会科技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张阳。
这些大学生村官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者用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气、新风尚,或者积极争取资金兴办乡镇企业,或者积极从事扶弱助残,关爱老人,资助困难学生等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大学生村官进行的各种活动,是他们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体现。大学生们在农村创业、就业,有利于他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目前,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大学生村官们经受了考验,接受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农民的感情,增强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了自己的青春。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是大学生村官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在琐碎的工作中,正让而且会继续让理想之花开得无比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