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规划
尊重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 的利益,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要求,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实质就是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旧貌换新颜的问题,但要真正改变一 个地方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首先就得改变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 型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只有解决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农 民的就业问题和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才能步入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已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如今,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所关注。我国的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只有近十年的时间,同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有着很大差距,而且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 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国的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 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娱业、服务业和文化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使得休闲产业位于后来居上之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正在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一个新热点。休闲农业是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们对 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厌倦而产生的,生活在拥挤繁杂都市里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宁静、纯朴的乡村生活,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一阔的发展前景,农村休闲农业的兴起,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城郊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具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和紧迫性。体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一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休闲农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结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适时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在新农村经济中具有良好的带动性,可以打破产业界限,使第一、二、三产业融洽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有利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长足进步。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诸如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电、这些投资建设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向城镇化方向转变,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第三,有利于提高湖南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量,还能够把农业的生态效 益、民间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的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休闲农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讲,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这种产业转移。第五,发展休闲农业充分依托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民俗文化等资源,提供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这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将这种生态经济形式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
摘要: 本篇论文以我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为蓝本,全面细致的对农村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剖析,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全文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配套设施、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涉及的到家乡的具体实例并非个案,可能也是全国性的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痼疾所在,体现了农村建设的统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持续发展、产业化发展、以人为本、解放思想 我的家乡位于嵩山南麓,颖水源头。生活在这里的2000多口人勤劳、朴实、乐观而充满智慧,然而,大多数人却依然在贫困的边缘徘徊着,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好像并没有使他们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模式。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响彻了神州大地,这里的人们也试图彻底的解放思想,让这片的他们世世代代经营的土地能够生长出更多的财富,让他们的生活环境能够焕然一新。作为他们的一份子我只愿用我的所学为我们的未来勾勒出一幅理想的蓝图,也算我对家乡的一点寄托和贡献。
一、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封闭式发展,使得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为零,除了几条明渠作为满足基本的给排水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可供利用的设施,而这仅有的设施也因为年久失修而荒废,所以第一步应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改造的基本构想如下:
1、我门村的布局是比较规则的矩形,所以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分别打一口机井,其中南边过去已经有一个小型的水库,可以修复利用。水库建成后,就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的分配和利用,如此一来,避免了现有的“一家一口井,分配不均衡”(由于地势原因,有些人家的井根本打不出水)的现象发生,而且综合利用,可以提高效率,自来水系统还可以为农村生活带来便捷,这是生活用水方面的考虑。
2、修葺水渠,主要是农田明渠和乡村暗渠的建设,分别为了灌溉和排放生活污水所用,这是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最为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是全民动员。明渠连接于村庄周边的几个机井或水库,也可酌情在比较偏远的耕地附近打一些小型的机井;暗渠主要是用来排放生活污水或是雨水的,所以它的尾端必须配有一定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且一定要注意和生活饮用水分开处理。
3、改善人居环境,整修村庄街道,把原有的泥泞小路整体硬化,在村头可以建设一些小广场,或设计一些小型公园,在道路两边也要种植一些合适的绿色植物,使得这些设施能够为广大的村民感到身心愉悦,又使得村庄面貌更加的整洁美观。
4、合理的住宅布局,可由专业人员设计一个村庄规划图,然后在分配宅基地的时候统一的规划,对已经形成的不合理布局的或是影响村庄整体规划的房屋进行拆迁。
5、在农耕用地方面,要变原有的阡陌小道为田园大道,为的是将来的大型农用设备能够走进田间地头进行作业,而此项工程现在正在进行。
第二步应该建设一些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设施
1、实现农田种植的区域化、专业化、合理化和产业化改革。所谓区域化,就是使得农用作物分区域种植,可以实现整体播种,整体收割,方便高效。所谓专业化,可以培养一些人种植某项作物,而这些人即为我们通常说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有这专业的技能,可是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所谓合理化,就是依托某块田地的天时地利条件,选择性的种植这项作物,可以实现土地的利用效率。所谓产业化,就是在不同的作物种植区域有针对性的建设一些该种作物的加工厂,这对提升作物的经济价值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2、对生产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对废水的处理可以建设一些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因为村庄并不存在大型的污染企业,对这些污水进行初步的处理即可;所谓废物,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问题,过去就把秸秆一把火烧掉,可这些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有关条例明确规定 了禁止焚烧秸秆,不少农民也发现了焚烧秸秆使得周围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但是大量的秸秆涌向了地头和大小田间小路,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效率。介于此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依靠一些现代化的大型农用收割机实现秸秆还田,应一方面还可以引进一些设备,把这些秸秆粉碎以作为牲畜的饲料。
3、加大对农副产品的生产。过去农村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养殖业,顶多也只是一家养两头猪、几只鸡、一头牛,这种模式难以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目标,也难以创造出很大的效益,所以就应该以集资或引资的方式建设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养殖场,形成对农副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并且可以配合前面提到的秸秆利用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三步是一个长远的建设,也是生态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那就是以人为本。
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范畴,我们不仅可以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在不危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根本宗旨去发展生产,还可以这样理解,做为生产建设的主题,我们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广大村民的思想建设的关注。
1、人才的培养方面,注重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在对新农村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这些东西的应用我们不可能依靠没有科学技术认识基础的村民,而必须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使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内涵,使他们感到在这里也一样能够创造出一番广阔的天地,也一样会大有作为。
2、我们应加强对广大村民的的思想建设的关注,使他们彻底摆脱老生产模式和生产观念的藩篱,解放思想,积极投入到旨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产业化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以上就是我对我们家乡生态建设的全程规划,愿我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第三篇: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
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保险不仅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而且还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农业保险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于1982年正式恢复,由于缺乏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走商业化的道路,在经历了几年运行之后,不断萎缩。2004年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等农业保险公司相继获批成立,江苏、浙江、四川、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2006年,全国多数省市区采取多种模式和渠道发展法律期刊www.xiexiebang.com/falvqk/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2007年,中央财政注入10亿元资金于首批被列为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的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六个省区。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近两倍。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是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突出,正式制度的创建问题并没有解决。
二、部分省市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与问题(一)农业保险试点模式及经验
1、“以险养险”的大农险模式保险公司不但经营农业保险,而且经营农民健康保险、农民财产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一系列事关“三农”问题的保险业务,在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实现以赔付率较低的险种(如住房险)养赔付率较高的险种(如种植业险)。这种模式以上海、吉林为代表。
上海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是: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以险养险,即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商业险种的收益来弥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亏损。上海模式是目前运行较好的农业保险模式,但这种模式其它地区很难复制。
2、黑龙江“互助制模式”
黑龙江省的阳光农业保险公司是一家“相互制”性质的保险公司。该公司在日常运营中较重视投保人的利益,且名义上不通过公司的对外经营获取利润,所以保险公司的规模和资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旦出现灾年,保险公司需赔付的资金较多,而且需要得到赔付通常都是参保的农民。只靠参保农民之间筹措的资金,明显不足以满足高赔付资金的要求。资金受限是相互制保险模式的保障能力比其他类型的农业保险弱的原因。
3、以“共保”为主的浙江模式2006年,浙江省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为原则,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采取“互助合作”和“共保经营”两种模式。共保经营是主体模式,由省内10家商业保险公司组建成立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以“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利润共享、风险共担”为管理核算制度共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共保”模式是国内外保险界应对罕见巨灾和损失概率不确定的重大项目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可以降低独家公司承保的风险,提高应对巨灾风险时的承受能力。但存在试点的区域过小,无法在空间上分散风险的问题。
4、四川省的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四川省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自办的代办模式。试点地区政府均采取以财政奖励代替补贴的政策,即农户可在投保后可持相关证明到有关部门领取保费补贴,为保费补贴的及时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种模式实施中,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意识较浓。保险公司一方面愿意积极参与试点,把试点作为抢滩农村巨大市场的契机;但另一方面又想把试点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客观上造成了保险产品单
一、条款不尽科学合理。
(二)农业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问题从长期来看,要发展农业保险,无论采取上述何种农险模式,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补贴,只能起到有限的保障作用。在浙江、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资金雄厚,而农业占地区GDP的比重较小,无论采用“共保体”模式,还是实行“大农险”模式,政府补贴充足,能够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政府补贴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2、农民购买力与购买愿望较低的问题我国农户家庭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保费支付能力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小规模种植业的农户,大多缺乏为其农牧业生产项目投保的支付能力。
3、农业风险无法分散的问题保险的大数法则,即投保主体越多,则保费越低,保障的风险也越低。农业风险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一旦发生就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跨区域的保险对象同时受灾。因此,要想分散农业风险,就必须在更大地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然而由于国家扶持力度有限,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尚未大面积铺开。
4、农业保险法和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缺失农业保险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但仍缺少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或相关的保险的实施条例。农业保险体制相关规定的缺失,使得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即使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导致了在实际运营中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很难实现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各试点地区的农业保险公司都面临着农业再保险缺失的问题。一旦巨灾发生,农业保险公司由于面临巨额索赔而存在破产的风险。国家在农业再保险领域和农业风险基金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三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不相称。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保险的发展之路(一)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农业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发展农业保险应遵循“国家财政支持、商业化运作,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分散风险,并逐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即:政府对保险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险业务军事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jslwfabiao/给予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依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经营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保险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保险应遵循大数法则,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承保面,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的风险。在各地农业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全国建立相对统一的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
(三)发展农业保险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当前,发展农业保险应当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可以以省市为单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逐步建立多主体经营、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2、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将“防灾型社区”建设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与村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发展,既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又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在防灾减灾的规划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防洪、抗震防灾、防风、防疫和防地质灾害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
(1)消防规划
居住区用地宜选择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生产区用地宜选择在村镇的一侧或边缘。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布置在村庄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打谷场的面积不宜大于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林区的村庄和企、事业单位,距成片林边缘的防火安全距离,不宜小于300m。农贸市场不宜布置在影剧院、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处和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并与化学危险品生产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50m。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宜集中布置,宜单独建在村庄的边缘。
村庄内的消防车通道要尽可能利用交通道路,当路面宽度不小于3.5m、转弯半径不小于8m、穿越门洞、管架、栈桥等障碍物净宽×净高不小于4m×4m时的道路即可作为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60m,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村庄宜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沿道路设,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
村庄各类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的有关规定。
(2)防洪规划
村庄的防洪建设是整个区域防洪的组成部分,应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等防洪工程设施。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庄,应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村捻(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围村捻(保庄圩)比设计最高水位高1.0—1.5m,安全庄台、避水台比设计最高水位高0.5—1.0m。防洪规划应设置救援系统,包括应急疏散点、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
(3)抗震防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调查显示,农民新建住房虽然80%以上是楼房,但其中90%以上的均未进行抗震规范设计,施工质量不高、品位低,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环境,而且没有从长期性、根本性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国家“十一五”规划已把农村的抗震工作列为重点发展工作,在今后的10到20年,农村的防震减灾工作将成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将防震减震工作纳入整个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已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村庄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应考虑抗震措施,设立避难场、避难通道,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防震避难场指地震发生时临时疏散和搭建帐篷的空旷场地。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打谷场等均可兼做疏散场地,疏散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村庄的人均疏散场地不宜小于3m2。疏散通道用于震时疏散和震后救灾,应以现有的道路骨架网为基础,有条件的村庄还可以结合铁炉、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形成完善疏散体系。
对于公共工程、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工业厂房等建筑工程和二层住宅,均应按照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对于未经设计的民宅,应采取提高砌块和砌筑砂浆标号、设置钢筋混泥土构造柱和圈梁、墙体设置壁柱、墙体内配置水平钢筋或钢筋网片等方法加固。
(4)防风减灾规划
村庄选址时应避开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等易形成风灾的地段。风灾较严重地区要通过适当改造地形、种植密集型的防风林带等措施对风进行遮挡或疏导风的走向,防止灾害性的风长驱直入,在建筑群体布局时要相对紧凑,避免在村镇外围或空旷地区零星布置住宅,在迎风地段的建筑应力求体形简洁规整,建筑物的长边应与风向平行布置,避免有特别突出的高耸建筑立在低层建筑当中。
易形成台风灾害地区的村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滨海地区、岛屿应修建抵御风攀潮冲击的堤坝;第二,确保风后暴雨及时排出,应按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提供的年登陆台风最大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统一规划建设排水体系;第三,应建立台风预报信息网,配备医疗和救援设施。
易形成风灾地区瓦屋面不得干铺千挂,屋面角部、檐口、电视天线、太阳能设施以及雨基、遮阳板、广告牌等突出构建要进行加固处理。
(5)防疫
村庄布局要便于疫情发生时的防护和封闭隔离,过境交通不得穿越村庄,现状已穿越的应结合道路交通规划,尽早迁出,村庄对外出口不宜多余3个。村庄的村民中心、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在疫情发生时可作为隔离和救助用房,建设时与住宅建筑间距应在4m以上。规模养殖项目应远离村庄或建在村庄外围,建在村庄外围的与村庄之间要有10m以上的绿化隔离带。
(6)防地质灾害
居民选址尽可能避开抗震不力地段,以防止地质灾害。抗震不利地段指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及边缘,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图层,如古河道、疏松断层破裂带、暗藏的沟塘和半挖半填的地基等。危险地段指可能产生滑坡、崩塌、地陷、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表错位等地段。地质不良地段指冲沟、断层、岩溶等地段,这些地段地震时极易产生次生灾害。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模式研究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胡晓明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在村容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两大问题
1、土地问题——农地减少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土地问题。农村中的土地,分为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以及集体建设用地,还有就是没用的荒坡地等。新农村建设,村委往往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建设新村,建设好了把房子分给村民,但开发商不是慈善家,而是企业,是要赢利的,于是,就有了利用节约出来的宅基地开发房地产,销售给城里人。但其实节约出来的宅基地没有多少,开发商就通过各种手段,与村委合作,征用耕地,其中一部分用来继续开发房地产,一部分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等名义持有或转让给其他公司。耕地逐渐被侵占,基本农田转为一般农田,一般农田再转为旅游用地等性质,最后部分成了建设用地。2008年至2011年,耕地总体净减少126.4万亩。这违反了国家的基本国策,与保障粮食安全是相悖的。
2、农民问题——就业困难
农民,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还在农村种地,大多老人还留守农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得到房子,但失去了土地,留在农村的农民就是失去了生活依靠的耕地,留在农村怎么就业,有什么收入来源?也去城里打工吗,以前不去肯定就有不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等的原因,提高劳动技能不是一时就能办到,因此,农民在农村就地就业的问题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使部分农民通过参加劳动培训,在城里找到工作,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大的经济形势不景气,城里企业裁员,可能农民工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会返乡,如果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会要回当初被征去的耕地,这对当初征地的开发商乃至整个社会应该说都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压力山大的问题。
(二)问题根源
1、利益之争——一次性剥夺农民利益
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其实根源就是利益之争的问题,一是农民的利益,一是开发商的利益。农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弱势群体。开发商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或租或征,往往均是低价,取得农民的土地,开发经营,赚取高利润。而农民拿到可怜的一点补偿,一次性的(有些还不能一次性到位)。农民不能从开发商的赢利中分得土地红利,更没有后续的可持续的土地收益。可以说,是开发商在抢夺农民的利益,是开发商与有关合作方在与农民争利。
2、经营模式——后续利益分配不公平
新农村建设,开发商除开发房地产不与农民分利外,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等名义经营的企业,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方便管理,用工方面也少用甚至不用失地农民。经营模式大都是自持经营,或转让给其他公司,大都不会再分包回给原先的农民。这样的经营模式,开发商由于拿地成本低,经营压力小,几年不赚钱也不急,反正有房地产开发在来钱,因此,时不时见到农地撂荒,还没人心疼,失地农民在旁边看着着急也是干着急,种不了,地是人家的了。从大的视角看,这是资源浪费,影响就业,是个比较大的社会问题了,可以说,就是这种利益之争导致的经营模式引发了这个大的农民问题。
二、绿维的农业经营模式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经过研究,提出如下新农村建设中比较理想的农业经营模式,我们的理想是,通过比较合理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和开发商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基本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一)土地入股
我们提出的模式首先是土地入股,以土地入股方式让农民作为股民,在每年股份分红时持续获益。具体来讲就是村民集体决定以村委会名义出面,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村民出地,开发商出资,合股成立公司。
1、入股房地产开发
村民出宅基地、出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商出资,合股成立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这些村民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可以用来开发房地产的。合股新农村建设公司中,村民集体的代表——村委会占51%的股份,开发商占49%股份。
开发的房地产包括村民安置的新村居住区,利用节约出的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养老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这些多出来的地产,或售或租给城里养老机构、商业企业、旅游企业或商业、旅游业经营个人,赚来的钱作为合股公司盈利,年底分红分给村民。村民在这些养老机构、商业企业、旅游企业或者物业公司上班,挣的是劳动工资,与股份分红没有关系。股份分红加劳动工资合起来,才是保障这些失地农民的收益。
2、入股农业开发
村民出耕地,开发商出资,合作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些耕地,由于土地性质的限制,只能用于农业,可以通过合股农业开发公司进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股份跟上述的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一样,其中村民集体的代表——村委会占51%的股份,开发商占49%股份。农业按农地具体情况,分类经营,下面会详细介绍农业分类经营模式。部分农民可承包回部分土地,按公司规定耕种,上交部分收成,其余归己;部分农民可在公司上班,成为职业农民工,给公司耕种,领取劳动工资。不管是承包部分土地的农民,还是在公司的职业农民工,都将作为村民的身份,在年底从村委会手里领到公司的股份分红。
(二)农业分类经营
我们的模式在土地入股后是农业分类经营,明确地说,就是农民耕地入股农业开发公司,农业开发公司根据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原则,根据土地成片状况,看是不是适宜规模化耕种,而进行不同的开发模式安排。根据项目土地现状,一般可把项目农地分为至少三类,一类为大块成片集中农地,就是耕地;一类为大块成片林地,村里多见的是新开发的果园;一类为零星边角农地,适宜种少量蔬菜、花卉、中草药,另外就是鱼塘,也归为此类边角地块。我们提出,农业开发公司根据不同类别的农地,实施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
1、第一类:“公司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
该类农地为大块成片集中农地,可建设成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区。由公司的农工统一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耕作。可根据农忙需求,临时雇佣农户参与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加工,申请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并注册商标对外销售。
根据合股协议,公司的农工应尽量使用村里的农民,该部分农民是公司的职工,挣的是职工工资,公司还应该给他们缴纳社保、住房公积金,他们还享受公司业绩奖金等薪酬制度规定的收入。农忙临时雇佣的农民工,按天取酬,即时结算。另外,他们作为农业开发公司的股民,都应该在年底时取得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
2、第二类:“农户承包管理+公司统一销售”的承包经营模式
该类农地为大块成片果林地,按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如每人10亩左右),由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果园的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适当价格统一收购并对外销售。对未挂果期或育苗期的果园,可暂由公司统一雇佣农户进行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期,亦可考虑在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套种低矮农作物,以减少公司投入。
果园未成熟期,还是第一类“公司经营”的经营模式,公司雇佣部分农民作为公司农工,进行果园管理,这部分农民挣的是公司职工工资。当果园成熟后,再承包给村里农户管理,签订承包协议。根据承包协议,农户挣的是公司统购价,可能与市场价有一定差距,这是公司管理和销售的成本及合理利润,农户应有契约精神,不可私自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否则,公司有权收回承包权。当然,作为农业开发公司的股民,承包果园的农户还有权在年底参与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
3、第三类:“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
该类地为零星边角农地,包括鱼塘。边角农地适宜种少量蔬菜、花卉、中草药,可建设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经营模式采取“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即:按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由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经营收益归农户。
此类农地,对农业开发公司而言,基本没有多少利润剩余,但农业开发公司在村民入股的大片耕地上,应该是有较大赢利的,因此,这些承包边角农地的农户当然还要参与农业开发公司的股份分红,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三、绿维的农业经营模式案例——郑州马渡村项目
(一)项目开发现状
马渡村位于郑州市东北25公里处,北依黄河大堤,南临郑州东区大学城。
总面积7000多亩,农业用地4000多亩。马渡村由马渡、小庄、郭当口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520户,人口2000余人。2007年,郑州金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马渡村委联合,组成金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马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2008年,马渡村被列入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目前,马渡村已完成农民新村建设,农民已全部搬进新居,腾退的宅基地指标已建两期养老项目,并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售完,第三期养老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在整理的农地上种植了美国大樱桃等果林,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农业项目尚不能形成良好的收益。
综合考虑项目地人多地少的现实,项目地的农业开发,应转变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项目农业经营模式策划亮点及重点项目策划
我们根据项目地的现状,分别针对三类不同规模不同用途的农地,策划了不同的重点农业项目,采取了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
针对马渡村外围东南和西南部较集中、较深入的成片区块,我们策划了马渡现代农业园项目,主要功能就是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或粮食等现代农业种植。我们将其规划为现代化绿色生态农业园,采取“公司统一经营”的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或粮食。蔬菜品种可选择七彩甜椒、莴苣、番茄、茄子、黄瓜、苦瓜、南瓜、丝瓜、葫芦等;粮食品种可选择小麦、玉米等,种粮由公司的农工统一采用现代化农机具,实现机械化耕作,可根据农忙需求临时雇佣农户参与耕作。收获的农产品,由公司对外销售,收益归公司,农民通过在公司做工和参与公司分红取得收入。
针对马渡村外围东北部和马渡村西南较集中的成片地块,由于地块范围内现有较成片的樱桃林约1400亩,因此我们策划了马渡樱桃园项目,经营模式采取“农户承包管理+公司统一销售”的承包经营模式。按初步测算的田间管理工作量(如每人10亩左右)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成熟樱桃园的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适当价格统一收购并对外销售。公司通过以市场价对外销售取得销售收入,农户通过公司统购价取得稳定的收入,另外农户通过参与公司股份分红取得另外一笔收入。
针对马渡村西北靠近黄河大堤的零星农业地块和中部及南部北四环两边的
沟渠、道路周边零星边角农地,我们分别策划了鱼塘垂钓休闲园、菜园农业体验园、花卉种植园、中草药种植园等项目。这些项目采取“农户包干”的承包经营模式,农户对公司承包经营,农户负责田间耕作、管理、采摘,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经营收益归农户。农户还通过参与公司股份分红取得一部分收益。
我们通过上述几种比较合理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失地后的农业经营中来,让农民和开发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能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基本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能缓和农民和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挽回开发商的一些负面形象,最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更稳步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