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大全]
浅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中央2006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以市带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按照中央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1、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桥梁
小城镇是大中城市联系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大中城市向农村辐射的中心环节。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把小城镇定义为:一种比农村社区更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我们把这样的社会实体用一个普通的名字加以概括,称之为“小城镇”。
我国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县级市(县城)、建制镇和集镇。而本文所指的小城镇是行政乡镇所在地建制镇和集镇。之所以在此谈行政乡镇所在地建制镇和集镇,是因为这些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更能直接地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劳动力、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成为城乡统筹、良性互动最便捷的“桥梁”。
2、小城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建设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2.1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加快小城镇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使小城镇成为农民市民化的转化地,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2.2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退出,根据进镇农民的意愿,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制合作经营、有偿转包等形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有利于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农村经济中心,它是“乡村里的都市”,是现代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业、现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体化。
2.4 有利于向农民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向农民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普及现代生活方式以及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
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巨大作用。农民进入小城镇后,会受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文明素质和价值观念熏陶和洗礼,有利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3、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上联城市,下接农村,与农村经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比大中城市更能直接地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地,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对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强大的辐射和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规划工作滞后,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有些地方由于客观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场规模偏小,起不到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等。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统筹规划,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更好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规划是龙头。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以确保小城镇建设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以产业为依托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以产业为依托,突出特色,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小城镇繁荣的发展的基础。要根据小城镇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的情况,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形成集约发展优势,形成以商贸流通、旅游开发、市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小城镇建设的支撑点,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从而增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3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集中体现。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只有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为此,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生态良好和服务共享的原则打造小城镇,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中心,真正使更多的农村和农民享受到小城镇的好处,更好辐射乡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规划
尊重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 的利益,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要求,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实质就是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旧貌换新颜的问题,但要真正改变一 个地方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首先就得改变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 型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只有解决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农 民的就业问题和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才能步入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已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如今,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所关注。我国的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只有近十年的时间,同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有着很大差距,而且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 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国的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 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娱业、服务业和文化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使得休闲产业位于后来居上之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正在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一个新热点。休闲农业是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们对 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厌倦而产生的,生活在拥挤繁杂都市里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宁静、纯朴的乡村生活,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一阔的发展前景,农村休闲农业的兴起,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城郊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具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和紧迫性。体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一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休闲农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结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适时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在新农村经济中具有良好的带动性,可以打破产业界限,使第一、二、三产业融洽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有利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长足进步。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诸如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电、这些投资建设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向城镇化方向转变,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第三,有利于提高湖南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量,还能够把农业的生态效 益、民间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的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休闲农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讲,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这种产业转移。第五,发展休闲农业充分依托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民俗文化等资源,提供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这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将这种生态经济形式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通常可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谈起企业的竞争力,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领先,而很少会有人提及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表面上看是“务虚”的,但是实际上,却是有着其实实在在作用的。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那它就好比是一个人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久而久之,人们对他的信任感就会逐渐地消失。况且,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文化的支持,那么,它也就不会赢得顾客的长期认同。同样,要想锻造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楼。总之,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既是人才,也是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其所特有的一种企业文化,并且是一种能凝聚人心的管理模式。因此,若想建立企业独有企业文化氛围,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硬性方面的,比如管理,比如制度,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够逾越,都不能够妥协,也不能够通融。二是软性方面的,比如在紧张有序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下,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与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企业增强自身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所在。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要有人情味,要让自己的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要对自己的员工做到尊重、信任、关怀、教诲、激励和约束,要让他们不愿意走才行。企业文化的内容简单明确,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活动中,企业的主要成员会产生使命感,员工对企业及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形象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2、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近年来,众多企业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能否不断长大成为世界级企业,成为长寿公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它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走进失败的深渊。
3、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的制胜法宝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
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争夺资源和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优秀人才也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争夺的目标。这就使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然而在这个人才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魅力是巨大的,它会使员工非常热爱集体,有时达到一种难以想像的地步。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物质不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不全是经济人。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当物质满足了之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物质利益对他的吸引力就非常小了。因此,作为企业,单纯靠高薪,高待遇是不容易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因为只凭借高薪是无法满足他们高层次需求的。只有企业文化才会对他们起到很强的吸引作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就如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就没有了灵魂,失去了支柱。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发扬企业文化。
第四篇: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
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润芝
摘要:目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不足,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承担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
中国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
城乡利益冲突
中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单着重要的角色。
(一)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城市话水平由24.36%提高到48%,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率超过98%。中新网昆明2月3日电(赵书勇)“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这是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刚刚公布的《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提出的规划目标。
据悉,该规划第一阶段为2009-2012年,为编制规划、试点时期;2013年-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根据规划,到2020年,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据规划要求,云南将在十年内打破行政区划,以昆明为中心,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思路,形成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蒙自、个旧、开远、弥勒、建水、文山、砚山等市(县)建设和发展打造蒙开个城市群;以普洱、景谷、宁洱、景洪、勐海等市(县、区)为重点打造普宁景城市群;以大理、祥云、弥渡、宾川等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打造大理城市群;以建设保山、腾冲、潞西、瑞丽等市(县)为重点打造保腾潞瑞城市群。另外,规划提出,要加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抓好23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其中,三农服务型中心小城镇130个,旅游型、工业型、口岸型等重点特色小城镇100个。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31;而云南的城乡收入比则为1:4.27,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03元,相差10147元。云南城乡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云南当地政府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该规划的提出可视为当地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性行动之一。
(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台阶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小城镇作为农村城市化的台阶,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实践里得到了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小城镇迅速成长和壮大,最终跨入城市的行列。例如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小乡镇新安所镇,新安所镇位于红河州州府蒙自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是一个汉、彝、苗、壮等民族的聚居地,素有“千年古镇”和“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也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50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和旅游小镇。新安所的小城镇建设提前了10年。从1995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新安所集镇新区共开发利用土地283亩,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一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榴交易市场、城镇主次干道10条,新安所的小集镇面积达到了3平方公里,早在2000年,这个乡镇就完成了他们1995年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镇里的集镇规划已经开始第二轮修编蒙自石榴的成熟期比全国其它石榴产区要早两个月,抓住商机打时间差,每年蒙自石榴上市季节,新安所石榴专业市场都能吸引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以及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客商前来收购。去年,石榴上市的季节来自国内28个省区和6个周边国家的1000多客商,早早就把新安所镇回归路、文承街两旁的商铺一租而空,镇里每天石榴交易量最高达到了1200多吨,平均也在500至700吨。新安所镇石榴产业的红火,不但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找到了突破口,果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和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依托石榴产业,一个繁荣的小城镇,正在石榴花海中长大。新安所镇。走进镇里的石榴市场一条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气很旺,街口一座高大的牌坊已经建好,今年的石榴节这座牌坊将成为新安所的标志性建筑。
(三)小城镇的发展是平衡城乡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影响着政法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男友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造成巨大冲击和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但是,改革开放后城乡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乡利益互相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的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蒙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走的城市化之路,不可能“闭门造城”,不可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原野上,建造一座“孤独”的城市,忽略“三农”的发展,农村就会成为蒙自“造城运动”后面一条甩不掉的巨大尾巴。城市化是一个农民进城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是一个连接都市与田野的重要节点。在蒙自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一直是一大制约因素,除县城等几个中心小城镇外,蒙自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化体系尚不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区域小镇建设滞后,导致小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特色不明显,很大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延缓了蒙自城市化的进程。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蒙自提出了以县城为中心,建立互为支撑的县域城镇体系,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中心城市的内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的构想。
(四)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体制的改革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有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中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有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的改变了传统体制下有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是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蒙自是云南5大经济干道——昆河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利用境内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继蒙自矿冶入驻后,2004年,总投资14.2亿元的红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蒙自县雨过铺镇红河工业园区。红钢2003年11月奠基,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建成投产,红钢在蒙自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红钢速度”这家企业的入驻,每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解决2500人的就业问题。继打造矿冶支柱产业后,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加快以生物医药、生物农药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蒙自引进云南英茂红河制药有限公司,对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引进云南建元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蒙自建立印楝加工厂,形成带动红河州8万亩印楝基地的龙头企业。建设轻工建材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对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收购、兼并、重组,优化蒙自县传统轻工和建材行业的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让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2005年,蒙自用好国家政策终结了蒙自丝绸厂、蒙自外贸公司破产案,完成了蒙自彩印厂、五交化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成功实施了昆明克林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蒙自恒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兼并整合,顺利推进云南999电池公司的改革。老企业有进有退,新企业不断加盟,由浙江温州华强包装厂与云南红磷化工联合创办的股份制企业云南红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入驻蒙自经济开发区,目前该企业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年产7500万条袋流水线是全国最先进的特大型编织代流水线,其产值可达一亿元,年利税可达600多万元。通过产业支撑逐步建立起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特点突出的农业产业化型、工矿型、商贸型、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是蒙自“十一五”小城镇规划的梦想。按照“一个中心、一条轴线、三个层次”规划安排建设体系,加快构筑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框架,蒙自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交通网为轴线,把新安所、草坝、芷村、鸣鹫、冷泉发展为一级乡镇;把老寨、水田、期路白、西北勒发展为二级乡镇;以产业链为纽带开成三级城镇网络布局体系。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的路子,蒙自将形成特色产业支撑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聚集农业人口,农民进城参与城镇建设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格局。今天,在蒙自坝子一座座正在兴起的小城镇,将成为未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周围的卫星城,将成为上承接中心城市辐射,下带动农村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着力点。大工业推波助澜,为蒙自城市经济构筑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小城镇的兴起,使蒙自城镇化节节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以突破,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化大城市成功实现对接。最近揭晓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蒙自在全国300个县(市)中,入围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
从一个农业大县走来,实现经济大突围的蒙自,今天在审视自己时,多了一份自信与沉着。在蒙自今天的加速度中,有一股强大不容忽视的推力,那就是来自这片土地自生生长的坚毅力量。参考文献: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赵秀玲等。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王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云南: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第五篇: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2010春农村行政管理李祥英学号:1043004408599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我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全同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14%,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第超过94%。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当农民离开土地率先进入小城镇后,仍然与乡村生活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不至于因为环境的巨变而无所适从,而在镇上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接近城市,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对外交往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多,传统农村社会所缺乏的一系列观念。例如
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都逐渐培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机会,将逐渐冲破传统的心理障碍,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社区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难有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秀利益相互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城市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之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等。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对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
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改变了传统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使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和稳步提高。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将不仅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且还要承担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引导和促进小城镇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提高认识,在科学的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小城镇,大战略”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以现代化为标准,在高起点上建设小城镇。加速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有“大战略”的意识,又要谨慎行事,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起。
注意节约用地,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小城镇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土地占用问题。扩大小城镇规模以及建设新的小城镇,占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土地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耕地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使用非耕地,要在现有小城镇区域内实现内涵式发展。确实需要征用耕地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事,从严掌握,从严审批。
实行多元化投资政策,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
展关键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达到一般城市的标准。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政府又承担不了这些建设资金,因此,应该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或合资、或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新体系。注意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组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中,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组织农村市场,传统集市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小城镇的市场发育,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改革管理制度,完善小城镇管理职能。发展小城镇不仅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做到建管同步,规范化管理。
在小城镇管理当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小城镇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产业和技术到镇上建房,买房,创业,落户。要建立健全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保险制度,使想在小城镇安家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而脱离农村真正做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