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9:2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摘要:自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现实的解决手段,对构造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必须保证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农民参与发展进程。所以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的投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实施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同时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突出的环境问题:

1.水资源短缺,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供给关系到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在农村中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以及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正危及着农村饮水安全。由于许多城镇的工业化的改变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存在任意布置工厂,而且由于企业过于小,和技术力量不够,无法解决工厂生产过程中的“三废”问题。而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大量的不合理使用,养畜业,养禽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体。

随着农村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水中污染物含量也严重超标。根据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现普遍遭受污染,高氟水、砷水、咸水、有机污染水等普遍存在。又由于农村饮水大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2.农村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缺失致使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而随意堆积在道路两旁、边地头、水塘沟渠等地方,更加突出了“脏乱差”的现象。而且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每年有1亿多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积,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特别是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更是大量产生,这些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造成了农村地力的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的严重污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展缓慢,全省秸秆年产生量7000万吨,利用率仅有60%,乱堆、乱放、随处焚烧仍很普遍。同时,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部分农民消极地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环境违法案件,不敢举报,甚至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对于一些污染事故不配合调查取证,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现象难以遏制。

所以说,随着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组分日趋复杂,分散式的就地消纳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与管理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如何结合中国农村地区的特点选择因地制宜的垃圾处理策略,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方式,构建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并可持续运行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农村环境的建议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生产生活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加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污染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我们想改变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考虑城乡、行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

境条件差异,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3、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借鉴推广,必须从试点、示范抓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后推广。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明确政府、市场、公众等相关主体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改进农村环境的对策

1、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加强对水源、水质及使用范围的监督和保护。划定各类农村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对水质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完善水源工程建筑物,严格保护,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严格管理,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安全监督管理,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

2、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整治“脏乱差”。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粪便收集设施,主要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与沼气工程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开展村庄建筑物整理,逐步清除简易厕所,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整治村庄河道、沟渠,改善村庄道路状况。逐步消灭“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等现象。

3、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在村居设置小

型宣传牌、户外设置大型宣传牌,时刻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针对青少年,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要抓手,鼓励、指导学校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利用农村生态优势,有特色地制定环保教育计划,通过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农村环境问题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环境问题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力争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合会2006年度政策报告——第六章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09期

【3】张明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致公党中央

2008年04月22日14:3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

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实施新农村发展战略,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发挥自然生态条件优势,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如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提升村容环境,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二是通过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推进城乡环保工作统筹发展。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是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载体,带动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如安徽省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同时集中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收到较好成效。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障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协调,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所处特殊区位、生态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必然受到制约;二是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三是农村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没有人管环保,没有能力管环保的现象比较常见;四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剧;五是农村环保资金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六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尚待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尽可能就近纳入城镇收集、处理网络,由城镇处理设施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下,自愿选择适合当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镇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及远郊的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予以考虑。以改善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出台《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已制定,但尚未公布),明确指导思想、分期目标与重点方向,引导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县、乡镇政府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强化环境保护内容的前置约束作用。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性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尽快制定、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依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省、市环保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乡镇或中心镇设立县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实基层环保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妥善处置农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四、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全流域在整体上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促进和最佳发挥。首先,建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省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建立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市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补偿专项资金每年由国家或省政府统一划拨,专款专用。其次,开征生态补偿税,集中财力支持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上游地区为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流域下游地区政府应对上游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五、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地区财政或单方面的力量无法满足,必须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稳定投入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使用。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同时,积极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积极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

六、研究并普及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加强科技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环境特点,采取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应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

七、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3·25”中国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等载体,以生态人文为特色,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使环保意识、绿色消费等观念深入人心。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活动。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致公党中央

2008年04月22日14:

32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实施新农村发展战略,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发挥自然生态条件优势,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如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提升村容环境,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二是通过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推进城乡环保工作统筹发展。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是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载体,带动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如安徽省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同时集中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收到较好成效。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障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协调,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所处特殊区位、生态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必然受到制约;二是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三是农村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没有人管环保,没有能力管环保的现象比较常见;四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剧;五是农村环保资金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六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尚待

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尽可能就近纳入城镇收集、处理网络,由城镇处理设施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下,自愿选择适合当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镇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及远郊的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予以考虑。以改善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出台《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已制定,但尚未公布),明确指导思想、分期目标与重点方向,引导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县、乡镇政府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强化环境保护内容的前置约束作用。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性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尽快制定、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依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省、市环保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

作,在乡镇或中心镇设立县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实基层环保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妥善处置农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四、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全流域在整体上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促进和最佳发挥。首先,建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省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建立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市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补偿专项资金每年由国家或省政府统一划拨,专款专用。其次,开征生态补偿税,集中财力支持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上游地区为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流域下游地区政府应对上游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五、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地区财政或单方面的力量无法满足,必须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稳定投入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使用。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同时,积极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积极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

六、研究并普及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加强科技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环境特点,采取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应着重推广太阳

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

七、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3·25”中国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等载体,以生态人文为特色,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使环保意识、绿色消费等观念深入人心。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活动。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致公党中央

界别:致公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责任编辑:王喆)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星村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但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前提下,新农村的建设也破坏了明星村生态环境。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我们对安化县明星村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意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却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生态环境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成为安化人民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1、水污染触目惊心

明星村地处资江边,在安化县内,属于资江下游。资江的水体在近年来下降,水质变差,鱼类数量,种类都急剧下降。水体周边富营养化,河床部分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上游乡镇人口密集、工矿业相对发达,因此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较多,污染严重,所以河水不能直接饮用,明星村村民都是取山上的自来水,靠天喝水,遇上干旱天气,饮水用水是农村人民的大问题。其次,明星村的水体污染源多而分散,农药瓶等农用垃圾、塑料袋和电池等生活垃圾随着人的足迹散落到各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溪水渗入地下,造成难以察觉、危害更大的地下水污染。最后,明星村自来水水管陈旧而质量不达标,水在输送过程中就受到二次污染。

2、土地污染严重

明星村处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污染在日益严重。(1)明星村由于山地广,村民大多发展林业,但是,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树苗的栽培不及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树木生长发育慢。(2)由于经济的发展,明星村农民都不愿意种田,许多耕地荒废,土地肥力指数下降,连续几年没有耕作的土壤,要重新耕作,难度很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的垃圾也随之增多,垃圾的无限制增加和垃圾处理地的有限,形成了严峻的矛盾,垃圾污染直接造成环境破坏。根据实地调查20%垃圾都是倒在河堤边,15%直接堆土地上,剩下的65%直接露天焚烧垃圾,对大气也造成污染。

3、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明星村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而肥料包括人工肥料和化学肥料。前者污染相对较轻,后者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较严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都依赖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明星村每户平均用化肥50kg,化肥的总量达到5000kg之多。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差。明星村的农药使用量达到约500L,而农药不仅造成食品的不安全,还造成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由于农药的使用,使许多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养殖使农村的植被裸露,生态破坏。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危害,如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染。

4、新农居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污染

明星村人口的增长,对房子的需求就高。上一代的旧房子满足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年结婚也要新房子,所以,建新房在近几年来成为农村的一股热流,明星村100%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子,而将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土地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钢筋混凝土、水泥在土壤中的滞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房子的建造过程,粉尘污染会加重,PM2.5指数会增加,大气直接受到污染。

二、新农村建设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1、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

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迫于生存的压力,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围湖造田、破坏湿地等现象相当普遍。大多数农民走了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掠夺式地开采和利用资源,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缺水以及其它环境问题。特别是有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农民,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其它产业可依,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排放直接堆农村环境造成破坏。

2、农村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法规不健全

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农村的污染行为缺乏管理与处置,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不力和缺位。村民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没人管,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环境卫生既无人管理,又没有相应的环卫设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真空;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上,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很不健全。对农村生活和农村污水防治等方面无可操作的条文和具体指导意见。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和部门配合,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危险无法控制。

3、农村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太少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远远不比城市,首先,农村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治理农村污染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政府不愿意将资金用在治理污染上,而是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农业生产上,高新技术的投入太少,造成了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而破坏到农村环境。在安化农村,农业生产一般是人工生产,效率低,收成少,缺乏技术人员指导和先进耕作设备。

4、污染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带来了污染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收入低,所以,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但其实工业三废侵入到了农村,在城市中出现的工业污染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在过去,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农民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为农田增施有机肥。而现今的城市垃圾不仅量大,且成分复杂,根本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运往农村的垃圾只能简单填埋或露天堆放,给农村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运用创新的环保模式来改善生态环境

(1)“一池三改”模式。即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目标。

(2)“旅游―农村”模式。明星村处在安化县的主要交通要道上,而安化县是黑茶之乡,茶马古道是旅游的好地方,明星村地处山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商业旅游。

(3)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

(4)将安化黑茶罐装凉茶化。明星村的土质适宜黑茶的生长,黑茶在泡制的程序非常复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喝方便的饮料,所以,我们可以将黑茶罐装化,将黑茶变为凉茶饮料,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

最近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就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习主席说过“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在政策方面,(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多植树种林。(2)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3)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农村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我们要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禽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在立法中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规定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立法。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年代,我们要听取公民意见,采取听证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消耗,但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粗放的经营,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技术人才,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下发展经济,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消耗。(1)转变种植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垃圾污染。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研制毒性较弱,污染较少的农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2)转变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养殖业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友好”,我们要打造有特色的养殖业,要提高养殖禽畜的竞争力,发展绿色养殖业。(3)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

4、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用制度来监督环境;(2)进行有效管理;(3)是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村干部有义务去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农民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4)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5)村民自行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村民可以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为举报,惩罚污染环境的,奖励举发的农民。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411532005):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南昌: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2] 林涛、李倩、张佳、韦海民: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西安:经济研究导刊,2009(5).[3] 陈应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决策导刊,2007(3).[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责任编辑:谌盼)

第五篇: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作者:奚阳

学号:20122102146

指导老师:朱冬青

日期:2015年4月19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

(三)农业科技水平差

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二)过量使用化学物品

(三)随意焚烧、地膜滥用

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凸显,特别是乡镇“脏、乱、差”问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新农村的建设是必要的,环境保护也是必然的,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保护环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Abstract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dirty, disorderly and poor” problem, bring a lot of problems to our lif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necess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lso inevitable, w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is is a question worth deliberation.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突飞猛进,为了使农村的经济能够适应当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造乡镇的经济现状,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人口基数确实很大。那为什么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呢?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像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人口当然比中国少;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既不像罗马帝国那样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也不像印度那样分裂成两、三个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基数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是非常落后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村,经济最不发达的也是农村,俗话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意识到这一点时马上对此做出了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贫困的生活发展成为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的基础农业推向世界,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工业化发展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需要学习比自己发展快的国家,学习人家的战略,学习人家的经验。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但是逐渐转变为非农业,而且经济的增长来自于非农业。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到工业发展逐步向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实施正当其时。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增长的速度都很慢。城乡收入水平比率缩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比之前多了,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在政府的控制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城乡收入差别缩小趋势的背后,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失衡和社会关系的矛盾。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收入差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见表1。

表1 1978年至2003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化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78年至1985年,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城乡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2.57降低到1985年的1.86。此后,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城乡差别又开始逐步上升,2003年达到了3.23,比1978年的水平高出21%。对于如此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党和中央的一大课题,当然建设新农村也是自然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存在着制度的差别,所以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资本、技术、信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过程中,合理的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由上面的数据可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分配居民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迫在眉睫的事,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最多,解决温饱就要从农村开始,故建设新农村是有这个必要的。温饱解决了衣、食、住、行,但我们要走的更高,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一个高文化,高道德,高经济的民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忽视农民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将长期落后。那么经济将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不能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处理不好城乡关系,农村经济将长期落后,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做好城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公路不通,农民看不起病,喝不了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现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动力。我国农村人口数量最多,是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如果能将农村潜在的购买意愿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那将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要拉动经济的增长就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农业科技水平差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我国农户数量多,规模小,结构行为相似,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而且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较差,资本投入不足,农业的产量很难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所以农业科技的发展将改变农业的产量。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科技手段改变了水稻的产量。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国粮食缺少问题,在国外像越南、印度、菲律宾和美国的水稻都大面积生产应用,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这样的技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从农业开始改变,从农村开始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新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谈到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治理城乡脏、乱、差还一个美好环境”这就足以说明现在的环境有多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新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多,很多重要的生态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都分布在农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生产粮食,所以造成了环境污染,在农村粗放式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是最常见的,一般是化肥、农药、地膜的过量使用还有桔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一是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现象。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足世界平均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其中,低于0.5亩的县(区)达463个,有的县(区)甚至仅有O.2至0.3亩。我国耕地分布极不均匀,优质土地少,质量较差,粮食产量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蚕食,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到2006年末我国耕地总面积12l800.0千公顷,年内净减耕地面积266.7千公顷,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了1亿亩。

二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蚀荒漠化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八九十年代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面积已达到179万平方公里。因荒漠化危害,全国草场退化达1.38亿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59.6%,耕地退化773.33万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的40.1%。

三是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的盐化和碱化。土地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系统形成的。一般估计,中国盐渍化的土地面积是在82万~100万平方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缺水和地下水灌溉区(如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安徽)和西北干旱区(如宁夏和内蒙古),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所在的华北地区最为严重。虽然此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足4%,但该地区盐渍化土地达到230万~24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的30%。

四是水土流失加剧。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左右。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约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的持续下降;江、河、湖、泊、水库等泥沙淤积,水利设施的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调控、抵御洪水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削弱。

五是土壤污染较重。我国土壤污染较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据环保总局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统计,我国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二)过量使用化学物品

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于是出台了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主体部分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部门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增长。所以各种农村农作物种植补助出台,政府希望农作物长期增长,农民希望得到更多补助,于是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作物快速生长,也因为农民学识低不怎么懂这些化学物,而出现浪费现象。这样一来,就导致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急速加剧,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结构。然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必然会引起生活用水富营养化,这不仅影响周围区域的空气、水源的质量,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当有疫情发生时,将会给人和牲畜带来严重的灾难,从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三)随意焚烧、地膜滥用

随着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10多年来我国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然而导致污染的是地膜在土壤中残留物,这势必造成土壤污染,甚至污染到地下水。

桔杆焚烧现在已经成为夏秋两季最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因为大量种植产生了很多桔杆,然而农民认为焚烧后可以做肥料,所以大部分被焚烧,但是没有想到污染了大气。这并不仅仅严重污染了大气,也影响了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了航空飞行和交通安全。

(三)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政府为了改变贫困的农村现状,于是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度薄弱、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把这些技术推到乡下。所以乡村企业大多是以电镀、造纸、化工、小炼油、冶炼等企业。这些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己达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l/3。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11%增加到45%。如此庞大的污染物数量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

当然少不了一些乡镇企业违法排污。还有一些现象,就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环境的污染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经济还是要发展这已经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保护农村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保护农村环境也是一个让政府头疼的事,一件为了农民着想的事还是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环境也遭到了破环。我们需要改变这些现状。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并且文化水平低,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前首要任务。例如,通过新闻媒体、海报普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知识,动植物的合理养殖。其次,实行“模范效应”,树立环保的先进典型,加强标榜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村为集体,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第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中没有直接针对公民的环境权,虽然说在一些宪法中间接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农村农民的法律知识相对缺乏,所以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有法可依的。农民如果能拿着法律这个武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就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更好的避免为了保护城市而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等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解决城乡日常生活垃圾问题,环境法中就应该对其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使用环保节能的高科技技术对垃圾进行焚烧销毁,做到垃圾的有效处理或者是压缩再利用。

第三: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在我们身边出现的污染河流、湖泊的新闻已经不少了,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呢?就是因为政府对污染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对排放污染物的工厂没有严查,导致各个地方的污染物到处排放,而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鞍钢联众水污染物排放超标被连罚两次、虾场排放海水污染了农田等事件应该再重视再处理。总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不能一蹴而就,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同时这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第四:合理规划农村环保工作。对农村进行合理规划环保工作,就要有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地区的生产现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例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基础薄弱、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规划中主要侧重解决垃圾的集中处理、污水的合理排放,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有效做好村容整洁工作。还要遏制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胡用、乱用化肥农药的不良习惯,降低成本,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效果,减缓农药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保证绿色的生产、安全过程。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想法提出到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几年的推广和建设还是有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建设。在没有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图1。

图1 注:图1来源于互联网百度搜索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差,当然也不用提什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没有一样是和这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后续的建设。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变强变大。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才能实现民族的强大。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脏、乱、差状况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们的环境得到改善,才能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政府以这样的目标对农村进行改造,结果如图2。

图2 注:图2来源于互联网百度搜索

由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不仅村容整洁,而且实现农民的富裕,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经济得到了发展。我觉得不仅需要经济建设,政治的建设也是需要的。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社会建设,主要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还有法制建设,主要是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还有一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是改变现城乡脏、乱、差的现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现在政府有两个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和目标。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另一种倾向是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心理矛盾复杂担心没有钱做不好事,不想负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宗胜 钟茂初 周云波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2]教育政策法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0 [3]丁海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探析【J】.南方论刊.2007年第6期.第50页

[4]柯华,柯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党政干部论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l期,第1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xiexiebang.com,2008.10.13 [6]姜文来.农村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新华网,2008年1 0月23日,http://neWS.Xinhuanct.corn/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决策,是“民心工程”,完成这个工程,实现其目标,必须注意把握政策引导、思想认识、引领人才四个关键因素......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biaoti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大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袁峥峥 于淑文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 唐春夏 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与区域发展S20115208 摘要: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将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 调研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四个文明的高度为新农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I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