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1: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失辍学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内在因素以及女童自身心理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素质,优化女童教育的家庭环境;社会广泛参与,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增强女童主体意识,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女童教育失辍学

早在50多年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多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女子教育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时至今日,虽然女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仍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我国目前有8507万文盲,其中,90%分布在农村,七成是女性。调查情况也表明: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妇女受教育程度低于男子,文盲、半文盲妇女的比例也远大于男子。在校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是呈金字塔形的,越到高年级女生越少。因此,女童教育问题依然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农村女童教育问题,对于缩小农村教育性别差异,充分挖掘女性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女童失辍学的原因

目前,农村女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失辍学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这是造成农村女童失辍学的主要原因。生活贫困,一方面使农民家庭无力支付子女上学费用,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生活资料,不得不把子女作为维持生计的助手,在这种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助手”,更容易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力。

(2)家长文化素质低。实践证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女童接受教育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女童入学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女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

(3)家庭子女多,是引发女童教育问题的潜在原因。农村群众普遍认为,户大、人多,家庭兴旺。另外受封建思想影响,不少家庭为了得到一个以上的男孩,普遍采取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育对策。一般而言,家庭规模越大,子女越多,子女受教育的条件就越差。

2.社会因素

(1)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由于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女童长大出嫁后成为“别人家的人了”,让她们接受的教育越高,自家的经济损失就越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2)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方经济水平与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经济水平越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越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女性受教育的层次低,文盲率高。

(3)教育的私人成本上升。教育的私人成本指学生为接受教育所需承担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学生为接受教育所必须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学杂费、书本费、文具费等,同时也包括一些不合理收费,如资料费、补习费、服装费等。间接成本是指因受教育而损失的费用,即通过劳务活动损失的收入,如生产劳动、外出务工等所获费用。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加上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严重挫伤了家长以及女童的教育积极性。另外,因受教育给家庭及个人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也促使女童辍学流失。

3.教育内在因素

(1)脱离农村实际的应试教育。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尚未完全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课程设置无视城乡、地域之间的差异,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不能为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结果造成了许多升学无望而最终回家务农的女童“做饭不如嫂子,种地不如老子”,由此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2)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他们对外界信息、动态等极少关注和了解,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形势要求;部分教师素质低,教学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动辄打骂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孩子自尊心,加重了女童学习的心理负担;所有这些都给女童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产生了厌学情绪,更容易失学。

(3)学业负担过重。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长时间的超负荷的学业压力,再加上家务劳动的负担,必然导致女童厌学,进而辍学。

4.女童自身心理因素

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落后的观念习俗,使男性的中心地位从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凸现出来,同时也培育了女性自卑、自弱、依附等不良心理,弱化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缺乏应有的主见和自信。这些不良心理不仅是农村妇女心灵的腐蚀剂和束缚女性发展的精神枷锁,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感染并麻痹着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女童,并成为她们上学的严重心理障碍。她们主体意识不强,更容易放弃上学的权利和机会;严重的自卑心理,又使她们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竞争的勇气,最终导致自我期望值低下和自我肯定意识弱化。因此,她们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就容易灰心,甚至放弃。

二、解决农村女童严重失辍学问题的对策

大力发展女童教育,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女童严重失辍学问题,不仅是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参与能力、实现男女平等和自身彻底解放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素质,优化女童教育的家庭环境

有关统计和研究资料指出,双亲之中,母亲对女童的影响更为关键。具体表现在:母亲与子女相处、交流时间比父亲更早、更多、更直接,因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持久,母亲的素质也就会更深刻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孩。同时,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呈负增长,与收入和寿命呈正相关。因而,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就意味着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就意味着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延长人的寿命,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就意味着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和家庭的收入乃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进而从根本上形成女童教育的良性循环。

2.社会广泛参与,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1)依法治教,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女童教育的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女童教育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女童入学情况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列为教育和政府工作的硬目标。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如升学、就业政策向女性适当倾斜,给予女童适当教育补助和减免费用等鼓励以支持女童入学。

(2)改变社会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多媒介、多途径、多形式宣传女性作为生产者、创造者、管理者、教育者、健康代理人及决策者等角色,特别注意有计划、系统地宣传女性典范,增强女性“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改变“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提高妇女地位。同时,学校要注意从性别教育入手,把适当的、正确的性别观念渗透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帮助两性,特别是女性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彻底改变传统观念,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3)发展生产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女童教育落后的重要客观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十分关键。另外,政府对那些目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达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贫困地区,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女童教育采取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尤其是经济上的扶持。在政府方面,除了实行免费入学以外,还应抽出一些资金作为女童的生活补助、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外资企业等资助农村女童教育,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女童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思想。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宽松环境。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仅以考试成绩为尺度来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状况,关注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还要从学生家长和社会环境的更大范围取得共识,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校本研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意识,针对女童特点因材施教,增加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使女童愿学、乐学。

4.增强女童主体意识,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

(1)启发性别觉悟,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适当的、正确的性别教育渗透到各学龄阶段,帮助女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正确、全面的性别认同;注重培养女生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精神品质;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应给女生更多的关注和信任,让她们有更多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不断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期望值。

(2)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教育女生辩证地看待两性的客观差异,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具体分析自己的现有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以扬长避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自信心;帮助她们克服自卑、自疑、自弱甚至自弃等不良心理,培养她们广泛的兴趣,鼓励她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强化她们的进取意识。

(3)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应善于引导女童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从挫折中寻求战胜困难的有效策略,帮助女童确立大度乐观、变通进取的处世态度,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女童经受磨练,让她们从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她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灰心、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进取、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增强她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总之,解决农村女童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立体化、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妇联、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需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女童本人的共同努力,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童教育事业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农村女性也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8.

[2]中国文盲:一半在西部七成是女性[J].中国教育报,2003.(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职称论文发表网

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

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

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

biaoti

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

大幅度是否撒 是非得失发生

地方司法...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素质和社会主义农村的面貌。本文阐述了当今我国农民的现状,探讨了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 农村 教育 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说透了是农民素质问题。现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贫地区的农民受教育少、文化层次低,只知道享优惠政策,却不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各项义务,整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匹配。为此,教育农民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教育农民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这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伟大政治工程,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我国农民的现状

1、居住环境条件差,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

我国是一个具有高山、平原、海滨、河谷、丘陵等复杂地形貌类型及气候特征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千差万别。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平房、毡棚、窑洞等。特别是西部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地广人稀,现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交通道路不便,部分农民既听不到广播,又看不到电视、电影,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较少。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制约,致使农民信息闭塞,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思想僵化不解放,默守陈规老一套。

2、文化层次低,接受再教育能力差

占我国总人口70%的9亿农民中,农村劳动力占4.8亿,这些人口中文盲10%,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占48%,高中仅占1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不足1%,整个文化层次中东南沿海及中部较高,而西部偏低。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广大农牧民文化层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国家近年来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杜绝适龄儿童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有部分儿童失学,出现新的文盲。

3、法律意识薄,造成不稳定因素较多

我国农民文化水准低,学习法律少,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文化

教育,科技适用技术培训教育较多,而忽视了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使农民对一些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常用的法律法规都不了解,成为法盲,在一些日常事务中无故触犯法律,因而受到严厉制裁。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由于长期赌博,吸毒等造成经济危机,致使入室盗窃,坑蒙拐骗,屡见不鲜。个别农民与邻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故意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报复杀人、制造混乱、人心惶惶,给局部地区社会治安造成不稳定因素,危害整个社会。

4、道德意识弱,乡邻和睦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忽视了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西部地区及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道德素质与东南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两极分化,发达地区人们的道德水准越来越高,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而贫困地区人们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甚至一些常规性的传统美德也被践踏,经常因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引起家庭矛盾,引起邻里纠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良的道德习惯得不到彻底纠正和转变,世代相传,遗害无穷,导致邻里和睦欠佳。

5、科技意识弱,科技致富难度大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是4%,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一少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受传统农业粗耕滥种的影响,科技意识差,不接受新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绝大部分农民自愿接受科技推广应用,但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条件差等原因,家庭收入低,国家扶持少,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昂贵的科技推广费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少部分农民手中有钱,因农业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就把投资转向二、三产业。发达国家科技投资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50%,而我国仅占7%。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直接面对农民,服务农民最基层一级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从1993年三权下放以后,基本上不搞农业服务工作,而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行政上,导致了基层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体系瘫痪,农民科技意识弱化,科技致富难度大。

6、小农意识重,不求进取过懒汉日子

我国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意识影响,不思进取,不愿奋斗,过懒汉日子。个别农民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怕务农吃苦,而另谋不正之道,想以清闲换来不义之财养家糊口,不务正业,这样不但没有致富,而且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个别农民借助党和政府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彻底躺倒不干,直接等待国家扶持救助,常吃救济常不干,常吃救济常捣乱,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比较快,积极上进,勤劳致富,步入了小康走向富裕,和谐发展。

7、整体素质较差,致使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相比普遍偏低。这主要表现在生存的环境条件差,文化水准低,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违法乱纪的行为较多,邻里关系疏远,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较差,一些新型农村用技术派不上用场,相当一部分脱贫农户一遇灾年继续反贫,我国现有480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相对贫困人口2652万。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致使步伐缓慢。

二、教育农民的有效途径

1、加强国家立法,出台《农民教育法》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是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是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基础上修订的,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教育大法,共八章六十二条。从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在全力抓好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专门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都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条例,各县级人民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教育农民的具体规划和办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开阔农民视野

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多民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普遍落后。就国内而言,也存在较大差异,东南沿海较好,中部与东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可以说西部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扶贫县农民的吃水用电没保证,行路靠三轮,种地在山坡。首先,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扶持力度,特别要向西部12省市倾斜,利用3年时间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使每个人都能用上干净安全的卫生水。2009年前实现全国农电户户通工程,彻底解决农民照明、加工、看电视等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利用5年时间到2012年前实现西部12省市柏油路通乡、砂砾路通村工程,彻底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在结合西部各省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的实施,采用国家投资与农户自筹,机械平田与人工整地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整地力度,再利用5-8年的时间,使全国所有农户都能种上规范平整的“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力度。特别要抓好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1569.12km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止西部地区74.36万km2土壤继续沙化,212.8万km2土壤荒漠化。加大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力度,对生态脆弱区和暂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全面实行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封山禁牧,恢复生态。把所有荒山、荒滩、荒沟、荒坡、滩涂、及部分戈壁、沙漠的边缘地带全部实行有偿承包到农户、到个人,采用国家扶持,个人出资,投工投劳,乔灌草工程一并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部收益归个人所有,国家和其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加大环境保护监测力度,特别要防止环保设施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废气,废水,尤其是一些重金属造成土壤、大江、大河、湖泊、水域、大气等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危机。减少干旱、大风、沙尘、暴雨、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惩罚,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程,使9亿农民,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随时看到和听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增进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密切联系。

3、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把各项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现有7 %的基础上提高到10%,逐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投入水平,彻底改善办学条件。要通过两级攻坚、危改工程、中英项目、欧盟项目、民间捐赠、社会捐资等多种方式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西部边远山区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彻底改变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其次,要全力抓好适龄儿童入学,彻底杜绝新的文盲出现。要高度关注各级上报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的真实性,做到挤干水分,打假求实。特别要对一些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国家在免除所有学杂费及书本费的基础上,适当补贴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既为家庭脱贫打好基础,又为国家减轻负担。第三,要加大九年义务教育力度,彻底杜绝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的农村陋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要无条件支持子女读完高中或职业中专,经济条件差的西部贫困学生,国家要彻底免除两费,给予困难补助和设立奖学金,支持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第四,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在全力抓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把普及高中教育纳入“十一五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并加以实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都要制订规划,纳入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落实,先进行试点示范,随后尽快全面推广。中东部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逐步推广,西部边贫地区要分步实施,逐年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第五,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中等专业技校招生比例和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比例。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的初中毕业生,按1:1的比例升入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专业技校培训学习。下大决心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技校)招生比例按1:1调整分配,尤其要把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录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学习,毕业后优先安排就业,一切待遇从优。鼓励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积极报考各类职业院校。这既可缓解目前我国技工严重短缺的现状,尤其是各类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又可缓解各类完全中学和普通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这一现状。同时又全面普及了高中以上教育,做到一举多得。第六,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民夜校的扫盲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因人制宜,按照整体计划安排,选用工作认真负责的夜校教员,帮助全国现有1亿文盲,近3亿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扫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基础文化水准。

4、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意识

国家要把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学校教学范畴,设置法律课目,编制教学书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同等教授,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从小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及各地方性法规,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律道德素养,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在彻底杜绝文盲的同时杜绝法盲出现。其次,要利用农闲季节在安排文化扫盲、科技培训的同时安排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选用公检法司及有关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任教,培训内容要涵概宪法,法律、法规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常用法律,如教育法、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婚姻法、环境保护法等要逐一认真辅导讲解,要选用一些违法犯罪典型事例,以案说法,用事实教育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要突出各项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培训结束时要逐人考试考核造册登记,发给培训证书,作为农民法律培训依据。第三,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制订计划,认真实施,狠抓落实。

5、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传统美德

加强全社会道德教育,尤其是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道德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家长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从小做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美德,社会道德,伦理道德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纯洁美好的道德印象,从小树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帮贫济困、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要把思想道德、传

统美德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政治课目的教学内容范畴,适时编写良好道德素养和传统美德教材,通过引用典型事例认真解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记道德新理念,树立道德新观念,实践道德新宗旨,弘扬道德新风尚。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第三,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以农民道德素质、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的全民教育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订出详实具体的中、长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成立组织机构、组建办公地点,配备办公设施,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抓好落实。经费开支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可适当按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提取,用于教育培训开支,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报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下基层深入农户,选用典型事例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宣传教育,教育成果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范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奖优罚劣。同时对农户中涌现出的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传统美德,邻里家庭和睦的模范户,五星级文明户要挂牌并给予现金奖励,并在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农村低保、孩子上学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中优先给予安排,以此教育和鼓励广大农民弘扬美德、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第四,把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农闲时一并进行,这样不仅给各级政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给农民也带来许多方便和实惠,使他们能够系统学习、合理掌握、灵活应用,达到一举多得。第五,组织文艺活动下乡演出,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要充分发挥县域内剧团、大中小学、乡镇文化站、民间演出团体等单位的主力军作用。

6、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农民的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首先,国家要在保证给农民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彻底转变思路,给一口不如教一手,要变给农民输血为农民自身造血,让农民经过科技教育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熟练操作应用,根据自己爱好,自选职业、自己创业、自我发展、不断进取,同时国家给予适当扶持,使农民通过科技致富快步小康奔向富裕,达到富民强国目的。其次,要在抓好普九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及中等专业教育,将现阶段考不上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录入县级职业技术中学进行中长期培训学习,毕业后发给中专毕业书,直接回原地服务农业生产。对在农村劳动锻炼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采取考试、考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取纳入国家整体招生计划,进入农、林、水、牧、农机、水产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培训学习,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所学专业要根据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地域类型设置,种植、养殖、加工、维修、汽驾等。费用开支,采取国家承担全部学费,个人承担生活费及其它费用的方式。让他们毕业后返回农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华,成为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带领周围农户科技致富走向富裕。第三,要加大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体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各级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水产等部门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制订和编写具有本县实际的各类农业实用新技术读本,要扑下身子,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结合法律、法规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抓好种养栽驾等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采取发放技术资料与培训讲解相结合,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田间培训与现场练兵相结合,农民探讨研究与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科技明白人,能够掌握1-2项农业适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第四,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能强求农民一定要记住多少理论,而关键是要农民学会掌握熟练的劳动技术操作技能,用的得心应手,提高劳动效率。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实效性,确保每一项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增产增收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7、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全力抓好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推诿、不扯皮、多方积极配合、多管齐下,狠抓落实。既要抓好基础文化教育,又要抓好法律、法规、科技推广和传统美德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遵纪守法、竞争有序、合法经营、科技致富、共同富裕、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党和国家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这个核心问题。在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的同时,给农民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要多方建立一些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9亿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劳动成果,鼓励他们为全社会多做贡献。第三,全社会都要关爱民生、关爱农民、尊重农民,不断提高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各级广大干部职工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时刻惦记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谐快速发展。„„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的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对待。我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总体要求 意义 问题 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其实质,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要修建一幢摩天大楼,经济就是这幢大楼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变成现实。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 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只有扎实落实好该项政策,才能使我们的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各地区正热火朝天的展开着,每个农村都或 多或少的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中间还存在 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地方政府思想倾向问题:

目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在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大体上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党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一些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另一种倾向是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农村工作时,要么方式不文明作风粗野,要么是消极应付,一味推拖。这样势必会挫伤广大农民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而迟滞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广大农村的共性问题:

1、劳动力的严重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入大城市打工。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似乎除了外出打工就再无致富的途径。

2、养儿防老观念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人们失去劳动能力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们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或是根本养不起。

3、重工商轻农业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我们的社会却是严重的重 工、商,轻农业。这种现象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 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重工商轻农业必然严重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

针对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应加 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 的工程。他们应带领农村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 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 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要落实科学发 展观,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应努力把他们留在家乡。我们都明白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应多让农民参加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而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样才能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有效,顺利的进行。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

针对广大农村目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政府应逐年加大对农村政策、资金的倾斜,逐步建立涵盖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便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则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任重而 道远。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通过发展教育,而目前,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 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人口同等条件的教育资源。为此,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变农村教育设施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从而逐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

4、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进行新农村建设

要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环境建设的模糊认识,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自身条件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的结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不搞盲目、重复建设,始终奉行节约的原则。项目安排要科学,不违背客观规律,具体上如应该先改水后修路,应该春季绿化,不在夏季绿化。另一方面,不搞政绩工程。正如俗语说的那样,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同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后,搞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给农民增加负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认清其实质,切不可盲目跟风改造,否则不仅会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劳民伤财。因此,我们应在正确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团结一致、不懈奋斗、共同努力,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最大的成功,一定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谋利的好工程。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书:第二卷[N].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3]见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1期。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一位镇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是严格按照中央的五句话、二十个字作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但问到他们发展教育的规划时。他就说不出来了。问他,发展教育应当放在五句话的哪一条?书记说,应当放在“乡风文明”一条中。在一旁的副书记说,恐怕应当放在“生活宽裕”一条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中,教育究竟应当放在什么样的地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除了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更多的需要广大的农民自力自强,改变陈旧的观念,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变农村面貌,而这一切与农村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仍旧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这些都体现了农民在教育观念上还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观念落后,基础不稳,发展必然受阻。农村的成人教育更是简单地局限于识字教育和技术教育,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也对农村推行成人教育认识短视,种地的农民会识几个字,种自己的地就行了,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弥补受教育不足影响发展短处的农村成人教育也被忽略了,办学条件差、学习内容陈旧,完全不能满足新时期新农村教育的要求。加强农民教育不容忽视: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

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二)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原先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片中,我们还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更别说教学用具了。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孩子特别少。有次回家,妈妈给我说邻居家的黄昆考试排名第十,我说:恩,看他整天玩,学习还挺好。而我妈却说他们班一共十个人。我当时是哭笑不得。现在想想学生这么少,学校更不会添加教具了。

(三)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农村的许多学校课本利用率特差

例如买的体育课本根本就用不着,强迫买的作业本那么多,我都上大学了还没用完呢。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明确农村教育办学方向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

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使农村教育切实由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在对农村地区进行新思想新观念的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综合利用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广大农民及时更新观念、扩大视野,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发家致富最合理的选择。积极宣传教育理念,转变农村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走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发展的陈旧误区,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尚。

(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现阶段我们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与城市教育的投入差距还很大。虽然更多的农民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重返了校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完整完善的管理和实施系统,真正能把国家政策落实在实处。

其次是农村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扬自给自足的精神。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特别是在农村的成人教育阶段,这一点尤其重要。

(三)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改革农村教育内容

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科书没有必要全国上下一套书,现在许多城市学习都独立选择更适合本地学生发展的教科书,或是选择更切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广阔的农村有着城市的孩子看不到的生机万物,这一笔财富可以提供给孩子们丰富的自然课程。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管理和控制的监督机制,防止教育经费的浪费和流失,克服教育执法检查过程中的搞形式、走过场等等的应付现象,应加大群众的监督力量,把工作重心落到实处。

在农村的成人教育阶段,更是有的农村的特点。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需要高

等专业人才,更需要的是大量受过训练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在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当今中国,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转换农业富余尤其重要。除了扫盲教育,应开设农业经济、农业工程、农业食品的科学、畜牧、环保等丰富多彩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课程。

(四)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参与农村教育改革

不论是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农村教育的成人阶段,要建设新农村,推选新农村教育,培养新人才,都离不开一支具有时代感并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队伍。这要求在农村教育中发挥能量的教师要具备精深的文化业务知识、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然而现实中有很大部分教师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广泛动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与农村的各级学校加强联系,帮助提高教师层次,多找机会办讲座和报告。这样既提高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效益,也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另外农村各级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一直存在,这与农村的经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因此还要鼓励优秀的教师及志愿者支教轮岗,既可以为偏远农村带去新思想新理念,也能帮助该地教师队伍相互学习提高。对农村相对发达的地区选拔教师要严格执行制度,公平竞争,能者为上,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现阶段,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文化、掌握技术、懂得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区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有的地区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

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三)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

(五)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各地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总的来看,行动较快、举措较多、声势较大、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普遍注意规划先行、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1346790......

    经济学专题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专 题(课程论文)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思政) 姓名: 教师: 20 年 月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小编整理]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摘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