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专题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专 题
(课程论文)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思政)姓名: 教师: 年 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长期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广泛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有待进一步总结分析,找出当前问题所在,提出积极对策,才能较好、较快地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使我县新农村建设达到更高的水平。关键词:新农村 问题 对策 因地制宜 正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小康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得到提升,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才有可能增强。
从经济上来看,农业发展不起来,农民不能摆脱贫困,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就很难赢得主动、农业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有所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农业还是农民,抑或是农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还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社会原因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都受着三座大山:住房、看病、就业的压迫。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摆脱传统做法,实行新农村的改革。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遏制了土地抛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速。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县水利部门每年出资兴修农田水利、对各乡镇中小型水库实施加固、防险、扩容,对用水较为困难的农村启动扩堰增容、新建泵站,解决农田用水问题;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实现,至2015年底除有个别的村尚未实现通村水泥路,全县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电话已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现代化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在部分地方得到了应用。
2、我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已修建了村民住宅楼(小区),行政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3 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了农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娱乐文体设施,同时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新能源,提倡村民的节约环保意识。
3、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1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8850元/人/年,生活相对富裕,农户家中已基本拥有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和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顺利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积极改造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覆盖全市各个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农民种养积极性增高,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积极发展牲猪、肉牛、蛋鸡、山羊等养殖产业、种植大棚蔬菜、茶叶,发展农家乐,办农产品加工、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先进县相比,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些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的事,于是产生一种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领导不力、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个别农民则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农民说:“我们欢迎、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搞好、建好,那是上级和干部们的事。”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3、农民专业技能不高,短期难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加之新生代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这些都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
4、规划建设不标准,随意性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我县各村的地理环境又各不相同,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划方案,规划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盖房无规可循,4 随意性大,往往是农民住房反复拆建,到处建,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之感。另外,农村巷道有些还没有得到硬化,农民乱搭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
5、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发挥作用小。新农村建设,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再好的设想没钱也难办,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如吴陈河镇山区乡大部分通村路还没硬化到位,或者不合格),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只依靠传统的农业难以实现集体增收,而市一级财政也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没有能力投入和运着。
四、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应以政府统一规划,财政投入和多渠道融资建设为主,农民改善居住等生活环境条件,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不必强行推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要结合我县各地的实际情况,把乡村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势结合起来,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实施以点带面方式,建设一批像吴陈河镇陈河村那样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2、发展红色旅游业、旅游农业。我县是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产生过许多位将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农民保护爱护文物的意识。利用山区优势打造中原山水红城。同时还可发展旅游农业,如建设草莓采摘观光园,生态园,板栗采摘园等,打造特色南方梯田景观。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县第二大支柱产业。
3、发展优势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牲猪养殖、茶叶、板栗、茶油、油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畜牧、蔬菜等支柱产业,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4、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强农 5 民的种植、养殖及务工技能培训(如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普及政策法制教育,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政策守法规、爱国家讲诚信、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5、扩展筹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筹集、捐助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以招商引资,兴办集体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解决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水利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
总之,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总之,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明确目标,要搞新农村,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农村;二是解决态度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投在哪儿,需要决策者端正态度,切实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已任,而不是猛干一阵,寻求政绩。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所发展。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 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徐辉、黄学溥著 中外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改革[N]。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3]新县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J],新县政府网。2015,3。
第二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摘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路子,从而有力的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 三农 三个代表 实质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理解: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二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据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其实质应该是中国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无论是农民问题,还是农村问题、抑或是农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农村的现代化问题。这里指的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当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明显不适应整体现代化的进程,解决当前农村现代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越升为目前我党各项工作的重心。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因此,绝不能仅仅用形式上的东西来看待新农村建设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作了很好的概括。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摆在了最前面,显而易见,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才可能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的范畴,其衡量标准,应该跟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相协调;“村容整洁”可以说是操作性最强,最为立竿见影的工作,而广大基层的问题就出现于此。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首先,从政治上来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小康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得到提升,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才有可能增强。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相关部门有的给树苗、有的给电脑、有的负责修路、有的负责改水等等。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产业发展滞后。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却忽视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们走的路宽了,手里的钱却没多起来;村里修建了和城里一样的公园、广场,村民却没时间去休闲散步、锻炼身体,有的农民干脆把健身场所当成了粮食的晒场,有的农民从地里收工回来满脚是泥在公园走上一圈。试想,他们整天在地里劳动很累,收入很低,种出的菜还没卖出去,西瓜熟了还没人要,怎么有心情休闲健身?有的村新农村建设是一条腿走路,硬件建设好了,产业发展却滞后了,最终导致发展缓慢。
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实质认识模糊。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只是改善本村的村容村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有的村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前很好的绿化铲掉了重新绿化;本来应该先改水后修路,有的村修好了路再刨开;为了追求速度、抢工期、抢成绩,已经进入冬季了还修路,结果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完成。否则,党的政策再好,没有好的农村带头人,农村也根本不会有新的气象。因此,首先要解决工作态度问题,即想不想干事的问题;然后解决工作能力的问题,即能不能干事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对基层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只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只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杨镇沟东村在建设文化广场过程中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参与,并采取党员包户的做法,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做好群众工作,得到了村民理解、支持,有的村民主动出工、出力,主动捐赠绿化树苗,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要想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军人,摒弃懒惰和依赖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共建新农村。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力发展生产,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一方面利用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优势,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以及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和西瓜种植技术培训,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已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达到1650人。同时,鼓励农民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新建温室220栋,大棚4230个,农民平均每亩地增收近5000元。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杨镇除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农民就业外,充分利用开放村级图书室、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民提供就业致富的技能,加快农民就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抓好村容村貌建设,更重要的是尽快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否则,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口号。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村容整洁工程引人关注。最终要达到“五化”,即绿化、硬化、亮化、污水无害化、垃圾无害化,同时,实施“两改”,即改水、改厕。特别是近年来,党的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村在建设中应充分珍惜这一机遇,立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用足政策,用好资金。要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环境建设的模糊认识,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自身条件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不搞盲目、重复建设,始终奉行节约的原则,原有设施完好的或可以修补的,尽量不拆,粉刷一新完全可以。项目安排要科学,不违背客观规律,应该先改水后修路。工期安排要合理,应该春季绿化,不在夏季绿化。另一方面,不搞政绩工程。有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些村恨不能一年就完成新农村建设,出现赶工期、抢进度现象,这种以建设速度换取政绩的思想要不得。其三,搞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给农民增加负担。杨镇地区跨子营村结合本村实际,村内主街原有水泥路面完好无损,他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打街坊路上,硬化了小胡同,家家户户出行不再走泥土路。在绿化阶段,经过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采取街道两侧栽种柿子树的做法,谁门前谁管理、谁受益。村级领导班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宣传的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同时,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文明富裕村”、“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团结奋斗建设新农村、文明向上迎办奥运会的良好氛围。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结论:
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总之,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明确目标,要搞新农村,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农村;二是解决态度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投在哪儿,需要决策者端正态度,切实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已任,而不是猛干一阵,寻求政绩。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所发展。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 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区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有的地区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
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三)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
(五)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
第四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对此,必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过分的依靠国家的扶持和推动,导致地方政府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增加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然而,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政策,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推动,地
方党委、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看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属于中央政府的责任,地方党委、政府虽然强调落实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和建设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但仅停留在“落实”的层面上,机械地通过层层会议和文件,将中央政策予以传达和实施,对当地农村问题研究不多,往往产生中央政策在执行中的偏差,影响政策效果。同时,在资源投放和工作重心摆布方面,由于解决“三农”问题是个长期的过程,地方党委、政府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城市,投向能够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产业,而不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甚至在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之后,一些省、市、县还削减了原定的向农村投资的计划,减少了向农村投资的规模,将这笔转移出来的资金,用于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因此,在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以后,各类经济资源特别是投资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即使自己不投入,国家将来也要投入,抱着能向国家多要一点自己就少投一点便宜多占一点的想法,观望等待。如何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必须解决的现实和倾向性问题,只有明确了地方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主体地位,制定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三)政府过分重视对短期安排,对于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仍体现出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在“三农”问题严重到危及政治稳定与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向农村进行输血,或者减免税费,或者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决农村的矛盾。就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而言,这些措施都属于短期安排,只能缓解暂时的矛盾,难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然而,现阶段各项支农政策的实施,还受到财政能力的限制,虽然国家拿出了很多钱,但具体到每一个农民身上,所得到的补贴和收益,仍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农民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所采取的支农措施,都具有应对形势的特点,以短期安排为主,重在解决当前问题,而缺少促进农村发展的长远规划。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制定的“三农”政策,对于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是有成效的,但其政策效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解决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问题。因此,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持久性。在部分政策效应递减明显或者失效的情况下,立即系统性地实施新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缓解“三农”矛盾的层面,而是要使“三农”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四)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
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五)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
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使农民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既享受权益,也履行义务,不仅用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还要用约束性手段解决农民自身与新农村建设需要不适应的问题。
(六)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科学认识,领导干部没有科学认识,就会误导我们的群众,就会使新农村建设出现各种偏差。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把人的培养与建设放在首位,要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认识,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基层党员
干部素质;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记住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第五篇:论文:浅析当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枣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广泛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当前我市新农村建设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发展前景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找出当前问题所在,提出积极对策,才能较好、较快地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服务,使我市新农村建设提档次,上水平。
【关 键 词】 新农村 问题 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背景及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 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里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当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枣阳结合自身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遏制了土地抛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速。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枣阳市水利部门每年出资兴修农田水利、对各乡镇中小 型水库实施加固、防险、扩容,对用水较为困难的农村启动扩堰增容、新建泵站,解决农田用水问题;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实现,至2009年底除有个别的村尚实现通村水泥路,全市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电话已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现代化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是全市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已修建了村民住宅楼(小区),行政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了农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娱乐文体设施,同时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新能源,提倡村民的节约环保意识。
三是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09年全市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人/年,生活相对富裕,农户家中已基本拥有摩托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顺利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积极改造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覆盖全市各个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 合率达到98%,农民种养积极性增高,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积极发展牲猪、肉牛、蛋鸡、山羊等养殖产业、种植大棚蔬菜、发展农家乐,办农产品加工、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分析当前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先进县市相比,我市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些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的事,于是产生一种并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领导不力、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个别农民则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农民说:“我们欢迎、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搞好、建好,那是上级和干部们的事。”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难。近年来,枣阳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三,农民专业技能不高,短期难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加之新生代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这些都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
第四,规划建设不标准,随意性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我市各村的地理环境又各不相同,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划方案,规划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盖房无规可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农民住房反复拆建,到处建,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之感。另外,农村巷道有些还没有得到硬化,农民乱搭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
第五,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发挥作用小。新农村建设,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再好的设想没钱也难办,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如吴店镇较多的村无节水浇灌渠道),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只依靠传统的农业难以实现集体增收,而市一级财政也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没有能力投入和运着。
四、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应以政府统一规 划,财政投入和多渠道融资建设为主,农民改善居住等生活环境条件,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不必强行推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要结合我市各地的实际情况,把乡村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势结合起来,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实施以点带面方式,建设一批像吴店镇肖湾村,新市镇火青村那样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增强建设积极性。对我市广大村民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宣传的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开展“文明富裕村”、“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形成团结奋斗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快我市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三是发展优势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壮 大吴店镇牲猪养殖、平林大米、新市优质桃、七方农产品贸易、太平,杨档小麦、玉米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畜牧、蔬菜等支柱产业,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强农民的种植、养殖及务工技能培训、普及政策法制教育,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政策守法规、爱国家讲诚信、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五是扩展筹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筹集、捐助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如高速路连接线上吴店各村、316国道上的七方、兴隆各村及寺沙省道上的新市各村)还可以招商引资,兴办集体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解决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水利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