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时间:2019-05-13 10: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第一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在当今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对于我们这些真正从农村出来的人来说,那只是一个虚幻的、高不可攀的海市蜃楼。从网站上查阅了很多关于“中国十大名村”的图片,里面那些房屋,那些村容村貌,简直美得就像是人间仙境。特别是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那根本不是一个农村,而是一个小型的现代都市。那一排排统一规格的民居别墅,规模庞大,雍容华贵。让人不禁怀疑那一栋栋别墅里面是否真的有住人,还是只是一些华丽的摆设品?我相信,就算是那些真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人?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在我生活的那个农村,我想,就算是村干部都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含义。

以下就以我所在的农村—“乌巷村”为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谈谈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可现实是: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在“乌巷村”,村政府从未举办过什么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反而农民的耕地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村政府征收拍卖了。大片的耕地全变成了水泥地,建起来一间间塑料工厂。许多农民无地可耕,纷纷转入工厂打工。致使农产品日益减少,农业生产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

在“乌巷村”,全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供村民闲暇时健身休闲的设备设施,村民们买药看病就医都是自费的。自来水更是经常出现铁锈味,呈蜡黄色。记得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跟母亲说应该去找村政府反映一下自来水的问题,母亲每次都气愤地说:“反映了就有用么?浪费时间而已。”搞得家里现在每次煮饭都要用井水。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但现实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在“乌巷村”封建迷信活动风行,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有拜神拜佛的行为,有些更是求神问卜,保佑一家大小平安。村里经常举行大型游神赛会,聚众进行迷信游说等。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但是,在推行建设新农村经历几十年后的今天,农村脏、乱、差现象依旧严重。从总体上看,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现实中,村民们对于村里的政务了解甚微。与村干部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对于村干部的选择那更是没有任何的民主可言。村长的候选人是由村里那些当权者说了算的。村民们有时根本连那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就因为只要选了他每户人口就有两百块而投这个人的票。几乎每一年都是那个能给选民最大优惠的那个人当选。

在这里我也不想说什么建议或意见,毕竟能像华西村村长那样管理村务的微乎其微,存在像华西村那样的新农村也是少之又少。中国政府强调建设新农村,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很多理论家说,建设新农村关键还要靠村民自身的奋发意识。可一盘散沙如果缺少一个领导者能成什么气候呢?这就是现实与理论的差距。

第二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正确认识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是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并由此产生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方法,提出评价这些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标准。然而,由于“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9页),因此,人们总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地位去判断是非、荣辱,选择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荣辱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在当代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多层次,从而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局面。但是,无论哪种利益主体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做出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选择。否则,社会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经济社会就无法健康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而提出的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因而它应是我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的要求。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有了羞耻心,才可能避免去做可耻的事情。知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人格是人的脊梁,国格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惜赴汤蹈火,以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这种正气就是中国人的人格、国格,是中华民族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评价人们行为是非、荣辱的基本标准,鲜明地体现了维护人格、国格尊严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社会道德要求,是对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格异化、国格丧失行为的鞭挞。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形成了勇于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精神;反对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观念;要求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德;勤劳勇敢,朴素节俭,艰苦奋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斗的品质;等等。在待人接物方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是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在对待事业和国家的态度上,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名句;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等,人们常常用来互相勉励。这些传统美德思想,对当时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一些社会风气提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需要确立起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高尚精神纽带和良好道德风尚。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科学文明、团结友善,是当今中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然而,社会上的一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背离。正是针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基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全社会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女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失辍学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内在因素以及女童自身心理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素质,优化女童教育的家庭环境;社会广泛参与,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增强女童主体意识,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女童教育失辍学

早在50多年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多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女子教育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时至今日,虽然女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整体水平仍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我国目前有8507万文盲,其中,90%分布在农村,七成是女性。调查情况也表明: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妇女受教育程度低于男子,文盲、半文盲妇女的比例也远大于男子。在校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是呈金字塔形的,越到高年级女生越少。因此,女童教育问题依然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农村女童教育问题,对于缩小农村教育性别差异,充分挖掘女性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女童失辍学的原因

目前,农村女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失辍学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这是造成农村女童失辍学的主要原因。生活贫困,一方面使农民家庭无力支付子女上学费用,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生活资料,不得不把子女作为维持生计的助手,在这种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助手”,更容易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力。

(2)家长文化素质低。实践证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女童接受教育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女童入学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女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

(3)家庭子女多,是引发女童教育问题的潜在原因。农村群众普遍认为,户大、人多,家庭兴旺。另外受封建思想影响,不少家庭为了得到一个以上的男孩,普遍采取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育对策。一般而言,家庭规模越大,子女越多,子女受教育的条件就越差。

2.社会因素

(1)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由于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女童长大出嫁后成为“别人家的人了”,让她们接受的教育越高,自家的经济损失就越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2)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方经济水平与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经济水平越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越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女性受教育的层次低,文盲率高。

(3)教育的私人成本上升。教育的私人成本指学生为接受教育所需承担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学生为接受教育所必须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学杂费、书本费、文具费等,同时也包括一些不合理收费,如资料费、补习费、服装费等。间接成本是指因受教育而损失的费用,即通过劳务活动损失的收入,如生产劳动、外出务工等所获费用。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加上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严重挫伤了家长以及女童的教育积极性。另外,因受教育给家庭及个人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也促使女童辍学流失。

3.教育内在因素

(1)脱离农村实际的应试教育。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尚未完全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课程设置无视城乡、地域之间的差异,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不能为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结果造成了许多升学无望而最终回家务农的女童“做饭不如嫂子,种地不如老子”,由此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2)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他们对外界信息、动态等极少关注和了解,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形势要求;部分教师素质低,教学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动辄打骂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孩子自尊心,加重了女童学习的心理负担;所有这些都给女童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产生了厌学情绪,更容易失学。

(3)学业负担过重。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长时间的超负荷的学业压力,再加上家务劳动的负担,必然导致女童厌学,进而辍学。

4.女童自身心理因素

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落后的观念习俗,使男性的中心地位从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凸现出来,同时也培育了女性自卑、自弱、依附等不良心理,弱化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缺乏应有的主见和自信。这些不良心理不仅是农村妇女心灵的腐蚀剂和束缚女性发展的精神枷锁,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感染并麻痹着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女童,并成为她们上学的严重心理障碍。她们主体意识不强,更容易放弃上学的权利和机会;严重的自卑心理,又使她们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竞争的勇气,最终导致自我期望值低下和自我肯定意识弱化。因此,她们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就容易灰心,甚至放弃。

二、解决农村女童严重失辍学问题的对策

大力发展女童教育,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女童严重失辍学问题,不仅是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参与能力、实现男女平等和自身彻底解放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素质,优化女童教育的家庭环境

有关统计和研究资料指出,双亲之中,母亲对女童的影响更为关键。具体表现在:母亲与子女相处、交流时间比父亲更早、更多、更直接,因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持久,母亲的素质也就会更深刻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孩。同时,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呈负增长,与收入和寿命呈正相关。因而,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就意味着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就意味着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延长人的寿命,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就意味着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和家庭的收入乃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进而从根本上形成女童教育的良性循环。

2.社会广泛参与,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1)依法治教,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女童教育的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女童教育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女童入学情况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列为教育和政府工作的硬目标。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如升学、就业政策向女性适当倾斜,给予女童适当教育补助和减免费用等鼓励以支持女童入学。

(2)改变社会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多媒介、多途径、多形式宣传女性作为生产者、创造者、管理者、教育者、健康代理人及决策者等角色,特别注意有计划、系统地宣传女性典范,增强女性“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改变“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提高妇女地位。同时,学校要注意从性别教育入手,把适当的、正确的性别观念渗透到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帮助两性,特别是女性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彻底改变传统观念,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3)发展生产与经济扶持相结合。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女童教育落后的重要客观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十分关键。另外,政府对那些目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达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贫困地区,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女童教育采取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尤其是经济上的扶持。在政府方面,除了实行免费入学以外,还应抽出一些资金作为女童的生活补助、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外资企业等资助农村女童教育,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女童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思想。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宽松环境。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仅以考试成绩为尺度来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状况,关注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还要从学生家长和社会环境的更大范围取得共识,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校本研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意识,针对女童特点因材施教,增加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使女童愿学、乐学。

4.增强女童主体意识,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

(1)启发性别觉悟,增强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适当的、正确的性别教育渗透到各学龄阶段,帮助女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正确、全面的性别认同;注重培养女生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精神品质;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应给女生更多的关注和信任,让她们有更多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不断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提高自我期望值。

(2)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教育女生辩证地看待两性的客观差异,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具体分析自己的现有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以扬长避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自信心;帮助她们克服自卑、自疑、自弱甚至自弃等不良心理,培养她们广泛的兴趣,鼓励她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强化她们的进取意识。

(3)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应善于引导女童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从挫折中寻求战胜困难的有效策略,帮助女童确立大度乐观、变通进取的处世态度,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女童经受磨练,让她们从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她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灰心、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进取、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增强她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总之,解决农村女童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立体化、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教育、妇联、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需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女童本人的共同努力,整体优化女童教育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童教育事业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农村女性也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8.

[2]中国文盲:一半在西部七成是女性[J].中国教育报,2003.(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师范学院)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的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对待。我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进行下去。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总体要求 意义 问题 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其实质,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要修建一幢摩天大楼,经济就是这幢大楼的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变成现实。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 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只有扎实落实好该项政策,才能使我们的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各地区正热火朝天的展开着,每个农村都或 多或少的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这中间还存在 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地方政府思想倾向问题:

目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在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大体上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党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一些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另一种倾向是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农村工作时,要么方式不文明作风粗野,要么是消极应付,一味推拖。这样势必会挫伤广大农民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而迟滞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广大农村的共性问题:

1、劳动力的严重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入大城市打工。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似乎除了外出打工就再无致富的途径。

2、养儿防老观念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人们失去劳动能力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们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或是根本养不起。

3、重工商轻农业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我们的社会却是严重的重 工、商,轻农业。这种现象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 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重工商轻农业必然严重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

针对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应加 强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 的工程。他们应带领农村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 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 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要落实科学发 展观,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应努力把他们留在家乡。我们都明白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应多让农民参加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而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样才能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有效,顺利的进行。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

针对广大农村目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政府应逐年加大对农村政策、资金的倾斜,逐步建立涵盖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便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则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任重而 道远。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通过发展教育,而目前,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 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人口同等条件的教育资源。为此,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变农村教育设施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从而逐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

4、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进行新农村建设

要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环境建设的模糊认识,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自身条件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的结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不搞盲目、重复建设,始终奉行节约的原则。项目安排要科学,不违背客观规律,具体上如应该先改水后修路,应该春季绿化,不在夏季绿化。另一方面,不搞政绩工程。正如俗语说的那样,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同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后,搞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给农民增加负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认清其实质,切不可盲目跟风改造,否则不仅会事倍功半更有可能劳民伤财。因此,我们应在正确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团结一致、不懈奋斗、共同努力,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最大的成功,一定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谋利的好工程。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书:第二卷[N].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3]见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1期。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文章

突出区位特色建设郊区新农村(2005年12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为我们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规划了途径。近年来,我们xx区充分发挥踞城围城的区位优势,突出郊区地域特色,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扎实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确立建设郊区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就其本质意义来讲,不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就xx区来讲,近年来,我们根据“优势在城、潜力在农,出路在工、关键在人”的基本区情判断,提出并实施了“抓三促二带一”战略,着力建设“三产大区、工业强区、城郊型特色农业区”。尤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调整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全区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农民与市民差别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趋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所有“三农”问题,在我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些情况表明,巩固农村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改革、发展、稳定成果,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政权建设,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五个统筹,推进农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解放、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跳出“三农”抓“三农”,以“非农”的办法解决农的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之,需要我们大力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用大战略指导农村大建设,破解“三农”大难题,赢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为此,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定位到建设郊区新农村上。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区情实际,坚持完善既定战略,坚持规划先行、逐步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着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建设,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村镇建设,加速融入中心城市;着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实现协调发展;着力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加速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郊区新农村。+

二、抓住关键,突出特色,落实建设郊区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建设郊区新农村,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要努力在“新”上下功夫,做到如下几方面:

1、壮大新产业,发展郊区经济。以农民增收、财政增强为目标,围绕xx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特色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特色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物流业。以西部郊区为重心,抓住市批建xx工业物流园区的机遇,进一步完善规划、制定政策、大力实施,带动原有的xx工业小区、xx工业小区发展,力促xx、xx等原有企业扩规模上水平,xx等建成企业健康运营,加快钢材市场、宁西铁路物流港规划建设进度,力争吸引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工业物流项目入驻,形成以312国道为轴线的xx工业长廊和新的经济隆起带;加快xx工业小区、xx工业小区的开发和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团化发展,形成产业优势,促使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带动郊区经济发展,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果草牧沼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生产,促进xx、xx食用菌、xx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品质、打响品牌、广占市场,带动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近郊旅游业。开发利用北部郊区丰富的山水林资源,发掘利用楚文化、汉文化、玉文化和xx等历史名人价值,启动并扩大建设“四区、四园”,即xx风景区、x风景区、xx风景区、xx风景区,x高新技术示范园、xx采摘园、xx园、xx园,通过招商引资、宣传推介、高标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xx城市“后花园”。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一方面发展农村新型物流业,通过深化农村供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建立一批区域性的农资、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流通,繁荣经济;另一方面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建立工作机构,加强职业培训,规范劳务中介,设立驻外劳务基地,加强引导和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吸引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员返乡投资创业。

2、建设新村镇,推进城乡一体。把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改变农村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把郊区村镇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区乃至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体系。在规划上,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建立xx等七个“样板”城镇,编制和建立区、乡、村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努力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统一性和导向性。在建设上,要根据现阶段综合实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力促xx三镇早日进入全市“50强”,全面提高集镇建设水平。在管理上,重点解决村镇环境卫生脏乱差、马路市场乱摆乱放、设施功能不健全以及乱搭乱建等问题。要通过产业支撑、多方投入、高标准建设,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道路建设,“十五”期间共投资1.28亿元,修建道路470公里,完成“村村通”357.88公里,遍及208个行政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投资2000多万元的xx水库工程;加强生态建设,植树造林数十万亩,种植牧草数万亩,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供水供电设施和条件。实践证明,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只有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才能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夯实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基础。三是加快城郊村镇融入城市步伐。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位于城区xx、xx等乡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立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xx等距城较近、产业集中、经济发达的村镇,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逐步实行市民化管理,承接城市拓展;对xx等远郊村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村镇,逐步减少自然村,实现适度集中居住。

3、推行新模式,加强农村服务保障。一是加强协会服务作用。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乡镇卫生院建设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三级预防保健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认真解决农村扶贫、济困、救孤、养老和失地农民救助就业等问题。三是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转变职能,完善功能,全面落实建设郊区新农村的任务。

4、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致富能力强、专业技能强、守法意识强的郊区新型农民。一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挥xx科技园、xx园、xx农庄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新村的创建水平,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新风,破陋习,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树立新作风,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村组干部服务农民群众、加快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拔“双强”干部,配强村组干部。要深化“三级联创”、“双联双培”活动,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郊区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确保郊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郊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必须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持久高效的工作机制。为此,xx专门成立了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构,统一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基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加强中心镇、重点镇的领导力量,优先满足其人才需要,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任职或挂职锻炼,倡导乡镇干部到村担任领导职务,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指导帮助。

2、积极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依靠项目撑起郊区新农村。坚持创优环境,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你投资、我支持”的市场意识和诚信守法的公民意识,自觉创造、维护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开放搞活,主动走出去,加大外引内联力度,争取各类项目,特别要注重争取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六小”工程类的各级政策性项目,巧借外力,加速发展。

3、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建设郊区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必须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和实践,实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典型培育上,重点培育一批具有

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农业、农村、农户典型,要按照既定安排,继续培育十大农业法人、十大文明新村、十大产业大户,整合项目、集中扶持,搞好服务、提升档次,增强其示范带动能力。在典型推广上,建立激励机制,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使先进典型真正起到示范带动和鼓舞士气的作用,带动郊区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开展。

4、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建设郊区新农村,必须发挥城区优势,实行城乡联姻、城乡共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各级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的力量,组织区直部门对口支援、对口服务,鼓励引导企业帮扶村镇,支持科技、卫生、文化、法律下乡,加强军民共建和警民共建,强化“农商对接”和“农科对接”,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建设郊区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

下载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

    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决策,是“民心工程”,完成这个工程,实现其目标,必须注意把握政策引导、思想认识、引领人才四个关键因素......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biaoti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大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五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摘要:自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