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摘要: 农村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 经济 发展,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1、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促使农村干部队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还群众以知情权、监督权、管理权,从而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农村的集体利益。
2、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民主 政治 建设,促使农村干部遵纪守法、以德服人、依法治村,主动接受村民监督,维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努力打造廉洁清明的村干部队伍,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3、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性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 活动的重要 内容,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 问题 ;通过开展述职述廉等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实际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性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使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带领广大群众共谋发展,共同富裕,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二、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还呈日趋严重的趋势。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软指标,因此一些乡镇把责任制工作没有被摆上应有位置,只部署不检查,只发文不落实,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征兵、土地转让、出租和工程发包工作中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有的在宅基地划分、救灾救济物品发放、农用物资供应、山水林田承包等工作中依仗权势,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利益,搞特殊化。极个别干部甚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想尽办法侵占集体利益,存在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行为。
(3)财务混乱,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既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引发出了农村干部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违法乱纪问题。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乱批乱支乱用,再加上财务管理不公开,没有透明度,群众意见很大,同时也掩盖了一些人的违法违纪问题。
(4)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不实,工作 方法 简单粗暴。一些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形象不佳、作风不正、工作漂浮。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关心得不够,解决得不多,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有的干部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作风简单粗暴,不对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的村支部、村委“两张皮”,村委与支部“分庭抗礼”,削弱了党的领导;有的基层干部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
2、以上现象的存在,影响 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1)个别乡镇对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乡镇只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许多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不能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氛围和格局在农村中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农村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使党风廉政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村支部、村委会虽然有计划、有部署,但没有从本村实际出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措施,没有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整改,工作缺少成效。
第二篇: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摘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1、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促使农村干部队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还群众以知情权、监督权、管理权,从而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农村的集体利益。
2、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使农村干部遵纪守法、以德服人、依法治村,主动接受村民监督,维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努力打造廉洁清明的村干部队伍,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3、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性。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提高
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述职述廉等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实际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性。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使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带领广大群众共谋发展,共同富裕,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二、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还呈日趋严重的趋势。
(1)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软指标,因此一些乡镇把责任制工作没有被摆上应有位臵,只部署不检查,只发文不落实,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到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形象不佳、作风不正、工作漂浮。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关心得不够,解决得不多,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党的宗旨;有的干部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作风简单粗暴,不对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的村支部、村委相处困难,村委与支部分庭抗礼,削弱了党的领导;有的基层干部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3)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征兵、土地转让、出租和工程发包工作中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有的在宅基地划分、救灾救济物品发放、农用物资供应、山水林田承包等工作中依仗权势,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利益,搞特殊化。极个别干部甚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想尽办法侵占集体利益,存在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行为。
(4)财务混乱,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挥霍浪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既引
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引发出了农村干部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违法乱纪问题。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乱批乱支乱用,再加上财务管理不公开,没有透明度,群众意见很大,同时也掩盖了一些人的违法违纪问题。
2、以上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1)个别乡镇对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重视还不够,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往往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许多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不能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氛围和格局在农村中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农村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使党风廉政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村支部、村委会虽然有计划、有部署,但没有从本村实际出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措施,没有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整改,工作缺少成效。
(2)党内监督不能有效开展。尤其是在村一级,党员干部主动监督少,有些党员干部怕报复、怕伤和气,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也不会监督。加之政务、村务公开不够规范,一般干部对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了解的少,想监督而又不便监督。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讲究一团和气,轻描淡写,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在村干部使用上,有的乡镇重使用轻管理,认为只要村干部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就是好干部。往往对村干部出现的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政策。造成惩治不严,监管乏力,使问题越积越多,引起群众越级上访,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3)制度不健全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制度建设上,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图形式、搞花架子,即使有制度也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照套,制度、规章定了不少,真正能够实际管用的却很少。村务、财务公开工作虽然实行多年,但有的村因制度不全,或制度落实打折扣,仍然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该公开的没公开,或公开的内容不真实、不及时、不实在,粗枝大叶,使群众看不清弄
不明,导致群众对村务、财务公开不满意,乃至产生误解和猜疑,集体上访和联名来信不断,民主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农村的安定和团结。
三、解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党在农村强有力的领导,而要实现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农村的特点和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注重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基层党校作用,以镇、村干部为重点,有计划地培训、轮训广大党员干部。乡镇党委和乡镇机关、行政村党组织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乡镇和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长廊、报刊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五进”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
2、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夯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基础一是要严格依法依规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积极推行 “两推一选”等多种形式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让素质较高、办事公道、廉洁自律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进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及时调整那些“软、散、懒”的村党支部班子。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让村干部卓有成效地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反腐倡廉形势,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明确职责要求。实行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村党支部通过抓规范管理,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乡规民约和各项管理规则之中,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
3、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通过建立制度,督促农村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失职,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责任追究。同时必须及时、严肃地查处农村干部中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权益的案件,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4、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切实规范农村干部行为。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报账制度”、“列支审批制度”等。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2)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化解村组不良债务。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并逐步化解不良债务"。在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遏制不良债务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搞好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对集体资产要进行评估,要切实解决农村各业承包基数不合理、低价承包等问题,以防集体资产流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减债措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认真领会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从加强农村党风廉风建设入手,选好书记,配好班子,加强监督,顺应形势,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
第三篇: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和案件审理工作
论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和案件审理工作
靳小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案件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和案件审理的重要性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基层干部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法制逐渐完善,农村基层暴露出的问题日渐增多。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案件办理工作就是要促使农村干部队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还群众以知情权、监督权、管理权,从而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农村的集体利益,维护好党在人民群众的神圣地位。
2、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案件审理的必要性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民主-1-
政治建设,促使农村干部遵纪守法、以德服人、依法治村,主动接受村民监督,维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努力打造廉洁清明的村干部队伍,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的强农惠农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各项强农惠农资金不仅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多发腐败问题的根源。加大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办理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不受损害,杜绝国家资产再次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
3、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实际来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性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使农村党员干部坚定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带领广大群众共谋发展,共同富裕,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案件审理是反腐败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件办结的快慢直接影响纪委在人民群众的形象,也是弘扬社会正气、匡正社会风气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当前农村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农村基层干部认识存在偏差。对农村基层案件,普遍存在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认为基层干部地位不高、权力不大,半官半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认为宜君农业县,乡村没有矿产资源,资金不多,财权不大,没有产生腐败的土壤;认为基层干部虽有些小问题,不易出现大案要案,存在侥幸思想。二是对农村
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不够。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农村基层中心工作多、日常事务多,形成对基层干部的日常教育失之于软,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在乡村干部管理方面,抓业务工作多,抓政治学习少,抓经济工作多,抓思想教育工作少,农村基层干部形成了凭经验办事,缺少科学决策能力。三是农村基层产生腐败问题的土壤日益增多。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的强农惠农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每年国家下拨的涉农资金不仅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多发腐败问题的根源。四是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依法办事能力差。农村基层经济不发达,集体收入少,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转移支付和涉农资金。基层干部在管理集体经济时,利用职权侵占、挪用强农惠农资金,非法转让集体资产、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层干部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或截留挪用强农惠农资金问题时有发生。
三、解决农村案件审理问题的对策
(一)维护群众利益,实现查办案件的政治效果。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坚持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集中查处社会影响恶劣、干群矛盾激化、涉案金额大的案件,惩治一批腐败分子,处理一些违纪党员,净化党风政风实现查办案件的政治效果。
(二)注重警示教育,实现查办案件的社会效果。在查办案件中,要通过研究案件发生的原因、规律和特点,找出腐败滋生的根源,针对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弊端以及薄弱环节,提出有效防治的对策和思路,向发案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向有关部门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反腐败抓源头工作,选择一些大案要案或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实现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的良性互动,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降低腐败机率,真正发挥查办案件的社会效果。
(三)服务经济发展,实现查办案件的经济效果。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正确处理查案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查办案件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扰乱经济发展的行为严惩不怠,坚决查处,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严肃经济纪律,维护经济秩序,巩固改革发展成果。
(四)提高案件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当前,我国正处在广泛而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变革中,纪检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对案件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判断问题,讲大局、讲党性、讲政策,按照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审理干部队伍,努力做到坚持原则、秉公执纪、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熟悉法规、掌握政策、善辨真伪、审慎明断。基层审理干部要自觉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县级纪委案件审理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基层纪委审理干部的业务指导力度,全方位、系统化地对审理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要通过会议指导、业务培
训、协助审理、案件质量检查、解答咨询、案例指导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每年有二到三次对基层纪委及审理人员进行岗位业务培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层案件审理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基层组织科学、规范、高效运作的有效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的重要措施。
第四篇: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借助当前在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时机,搞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促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赢得群众认同和依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多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多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只有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才能塑造农村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要以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广大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要善于利用像保康县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襄阳区黄集镇温岗林场场长赵明贵等农村先进典型这类“活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树典型、扬正气、找差距、查问题,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继续搞好领导与乡村联系点,形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育要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强配好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先进性教育常抓不懈。通过教育活动,使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注重民主法制教育,多打“预防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时下,少数村干部宗族观念严重,封建主义思想蔓延,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不少“法盲”“纪盲”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民主管理意识差,换届选举时,宗族观念作崇,拉帮结派,按姓氏按族派去选举。当选村干部以后,有的村干部甚至成为一村一族的“土皇帝”,出现村务不公开,运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等无政府主义行为。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举办民主法制知识培训班、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多打“预防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对农村干部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把农村基层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教育广大农村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不断增强基层干部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学习,提高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按方针政策办事、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廉政文化进农村领域,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影响力。要通过廉政文化“五进”系列活动,大力学习宣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廉政教育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纪检、组织、宣传以及科文卫体等单位的作用,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标语、宣传画等形式,以及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汇演等载体,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将廉政教育不断向村组延伸,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大宣教格局,在广大农村山区营造起一种“崇尚廉政”、“褒扬廉政”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新风尚,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种好“试验田”,砌上“防火墙”,认准“定盘星”,安装“保险锁”,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反腐败工作,还是要靠法制,靠法制靠得牢些”。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需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种好“试验田”,砌上“防火墙”,认准“定盘星”,安装“保险锁”,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1、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种好“试验田”,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管理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村内重大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决策,可以将村主任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主任或村企业承包董事长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由村党支部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同时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2、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砌上“防火
墙”,切实规范农村干部用钱行为。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村民与村干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层班子的团结和党群、干群的关系融洽与否。针对现在有些农村存在的换一批干部建一本账,村干部集会计、出纳于一身,一手拿钱、一手拿票、白条下账甚至不建账等问题,要积极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建立乡镇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资
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公款大吃大喝和以权谋私行为。积极建立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晰资产产权,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并纳入村务公开,规范农村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建立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接受群众监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3、完善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认准“定盘星”,选好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则是村民自治的重要领导力量,因此,在村干部选人用人时,要建立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一是把好选举关。自推行“村官”“海选”制度以来,有些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选的人,他们所想的只能是在当选后充分实践其自我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规范村官报酬。拿得太多,群众有意见;拿得太低,则影响村官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安装“保险锁”,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利用责任制的工作机制,掌握有利时机,集中力量突出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工作中的难点。如农村干部贪污腐败、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群众反映强烈,而又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等。要把敢不敢抓责任追究,提高到是否具备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因为政不廉而导致农民集体上访,或因加重农民负担而引发恶性事件等问题,要坚决追究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对那些为责任人开脱袒护、说情的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对那些不落实责任制追究规定的也要追究责任。坚决刹住“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农村得到落实,抓出明显的成效。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际,设立“高压线”,戴好“紧箍咒”,配备“反光镜”,形成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
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不够有力,纪检、审计、公安、检察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特别是村委会干部实行村民自治选举后,非党员的村干部占有一定比例,对这一部分村干部的监督除了批评教育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纪律约束措施,出现了纪检机关无法监督,公安、检察机关又监督不了的局面,存在监督“空档”,群众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设立“高压线”,戴好“紧箍咒”,配备“反光镜”,形成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
1、强化党内监督,设立“高压线”,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尤其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划和民主决策机制。同时,要将廉政谈话、廉政承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向村级干部延伸,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2、强化上级对下级监督,戴好“紧箍咒”,不断提高监督效果。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方面,要强化乡镇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监督。着力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强化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尽量提倡党支部书记通过民主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一肩挑”。鼓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以加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制度,实行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切实保证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加强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
3、强化民主监督,配备“反光镜”,积极开辟群众监督渠道。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委会村务公开工作。实施“阳光工程”,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是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要对农村财务进行定期审计,乡镇审计部门、村委会要定期派员对村委会、村民小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查处。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拍响“惊堂木”,攥紧“铁拳头”,高举“正义旗”,发挥不敢腐败的惩处威力
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拍响“惊堂木”,攥紧“铁拳头”,高举“正义旗”,发挥不敢腐败的惩处威力。
1、突出重点部位,拍响“惊堂木”,坚决制止各种涉农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农村教育、报刊订阅、用水用电、修建道路、计划生育、农民务工经商等方面的乱收费行为,加强对涉农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防止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坚决制止在乡镇、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包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甚至搞宗族主义,勾结地方黑恶势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重点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件;重点查处挪用、克扣粮食直补资金和村级补助资金及查处各种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乱收费、乱罚款和强行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攥紧“铁拳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一是定期召开执纪执法机关和组织部门的联席会议。对确实属于违纪违法方面的案件给予及时查处,对属于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由组织部门掌握作为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于乡镇纪委办案力量较薄弱,对于复杂或疑难案件难以独立完成。因此,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上级纪委直接指派人下乡指导,协助调查或是组织邻边乡镇纪检干部到案发单位帮助调查。这样,既能提高办案效率,又能保证案件证据充分。三是建立协审会商制度。对于一般案件,调查终结后,要经过审理小组讨论把关,严格按照办案“二十四字”要求进行案件审理。对于大要案、疑难或复杂案件,乡镇纪委把握不准的,要在审理小组讨论后,提交党委政府研究前,将案件材料报上级纪委进行协审会商,力求准确定案。同时要保证协审会商意见的落实,如有变动,必须征得上级纪委审理室同意,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3、加强农村纪检监察队伍建设,高举“正义旗”,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在积极改进乡镇级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下,要切实加强行政村的纪检监察工作。可试行在行政村设立纪检小组,配备专职纪检干部,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解决矛盾,并及时向镇一级反馈党风廉政的信息。村民小组由群众选举产生,聘请党性强、信誉好、有公信力的人担任廉政监督员,加强对村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廉政监督。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基层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群众的各类信访件,要及时处理,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第五篇: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06):5859.王富山.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现实潜力初探[J].华北国土资源,2008,(02):3032.赵珂.农村居民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J].农业经济,2008,(05):5657.黄河清,姚晓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06):2122.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5865.国土资源部公布2006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