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0:2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篇: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琼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论文(调查报告)

题目: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作者:**院别: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班级:11软件工程*班

指导老师:***

2013 年 8 月 20 日

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

(琼州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1软件工程*班 学号*******)

摘要:“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对把握中央精神,沿着正确道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意义特别重大。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的新举措。这个暑假我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但是党和人民努力的结果是可喜的,我们应当坚持党的建设方针,拉近城乡距离,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泥石流重建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月初暑假正式开始,为了丰富我的暑假生活,我四处打听有没有适合我做的事。亲朋好友告诉我大学生的假期不能浪费,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恰逢这是个多事之秋,在乡政府上班的叔叔口中得知,最近人手不够,我主动要求义务上岗,虽然没有酬劳,但这让我了解了什么是基层,学会了怎么样帮助群众。实地走访农村,了解近几年农村的新变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情况。积累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服务社会、建设家乡提供认识基础。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利用暑假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在接到学校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通知后,我没有感觉这是学校强加给学生的一项任务,或者这只是教学的一个形式,而是想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一些关于中国现状的信息,同时也让自己的这一个假期过得充实。

没多久我就加入了义务服务乡里的活动中,我首先熟悉了每个岗位负责人的职责是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居委会的一段时间里,我主动要求走访乡里,切实了解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群众面临的问题。根据调查及询问我发现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题有:

1、建设中面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这是滇东北上的一个小镇,距县城18公里,东南与四川省筠连县廉溪,塘坝乡接壤。这是个多事之秋,的确,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酷热笼罩的时候,然而我的家乡面临的是强降雨,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几十年难遇。

6月底突如其来的暴雨带给昭通盐津县的,除了难得的凉爽,更多的却是灾难: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岩石崩塌,至今已导致4人死亡和1人重伤,紧急安置3百余人,上千人被疏散,超过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亿元以上。6月23日下午3时许,盐津县委宣传部发布了最新的灾情统计情况。经盐津县民政部门初步统计,灾害共造成牛寨、落雁、兴隆、中和、滩头等9个乡镇46个村的91709人受灾,紧急安置转移82户328人,紧急疏散滞留人员1000余人。据统计,灾害导致21间房屋倒塌,278间房屋严重受损,农作物受灾1336.7公顷,其中301.7公顷彻底绝收。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造成多辆货车、摩托车、矿车被掩埋,成煤5000吨被冲走,钢材100吨被掩埋。盐津县民政部门表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691.5万元。

泥石流造成水麻高速公路上下行道路交通中断,有5座桥梁和19座涵洞受损。受损的基础设施还包括1800米输电线路,低压电杆26根,22.5千米饮水渠道,45口水窖,148件饮水工程,通讯线路倒塌电杆10根。

得知这些消息,我知道该我行动的时候到了,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为国家事业奉献义不容辞,在这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刻不容缓。在和全乡村干部一起努力下,牛寨乡的灾民搬进了刚建好的油毛毡房。全乡200多名干部分成5个小组,全力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待汛情得到缓解后,把工作重心调整到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上来,组织力量进行道路抢通、人畜饮水工程修复、灾区防疫、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规划编制工作。供电部门安排部署受损电站、变电所和输电线路的生产自救和重建工作,同时做好应急调度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恢复生产,保证安全供电。为确保灾后无疫情发生,防疫部门成立了医疗救治防疫消毒工作组,抽调精干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防疫分队,深入到各村庄,每天工作达10个小时以上,对灾区人居环境、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对饮用水、井水、厕所等进行净化消毒处理,并在灾区进行义诊,发放药物,为灾区群众提供治疗、防疫消毒服务,以及宣传讲解卫生防疫知识。目前,灾区医疗卫生状况良好。恢复农业生产方面,灾区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抢修险堤险段。目前,部分被冲毁的河堤、人饮水井已恢复,被洪水淹没冲毁的稻田、经济作物的复种工作正在展开。

因为没有经验,又是女孩子,为了保证我的安全,他们给我的工作很简单,灾情发生后,由我去拍摄反映灾情的相关图片,帮助统计数据,然后编写相关报告及时反映到

2上级部门。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乡民们为保护家园时的团结,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少旁人伸出援助的双手,深深感动了我,不禁感叹家乡人民就是好啊。在安抚受灾群众后,大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恢复家园,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为大家宣传预防泥石流,水灾等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减少灾后损失。

2、建设中资金筹措问题。

牛寨乡2013年新农村建设的635户房屋改造亮化任务主要分配在沿盐电线两边的4个村29个村民组,面对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分布广等问题,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抓好“六举措”,助推新农村建设。直接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或是资金不到位,以至于只能小范围实行房屋亮化。

乡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乡党政班子新农村建设筹备工作会和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分配任务、落实责任,全面铺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立领导组。为迅速推进整个房屋改造亮化工程建设工作,乡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余各党政班子领导为成员的房屋亮化改造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整个建设工程的领导、督促。由领导组人员和各站所抽调的工作人员、涉及村(社区)两委成员共50余人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分成10个工作队,每个工作队由一个党政班子成员任队长,分别配备4-6名乡村干部,并将635户建设任务分配到各工作队,各工作队将改造亮化任务落实到人头,每人负责8-15户不等,使整个改造亮化工作任务落到了实处。是召开村民动员大会,做好群众工作。通过召开村民组长会议、建设农户会议,充分了解他们意愿,做好他们的思想动员工作,宣传好政府的“补1奖2贷3”政策,获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充分调动农户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和工作人员分成了6个小队,分别到不同的地方了解群众家庭情况,帮助解决困难。通过入户调查,做好农户家庭情况的调查统计,根据农户经济情况,充分尊重农户建设意愿,帮助其做好房屋改造、亮化的规划设计,帮助其做好建设资金的筹集和借贷工作,对于困难农户,乡村干部借予启动资金,以彻底排除农户后顾之忧。

3、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开拓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九龙山生态艺术陵园、牛寨换流站是盐津县内建设规模较大的两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乡党委和相关部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两个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和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牛寨原生态土乌鸡养殖场保持原生态放养模式、提供绿色饲料、加强疾病预防、保证乌鸡品质,不断开拓市场,把牛寨原生态乌鸡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少,公共事业发展

3滞后,村容村貌整治难度大,新农村建设实施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组织、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合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三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充分考虑农民和财政承受能力。四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强村。五是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做好“五有五上墙”,实施“五改五建”,抓住“六进农户”实现“六有”这一主题开展新农村精品示范建设。

现已完成新农村户132户,改厨改厕132户,硬化主干道3824米。一是乌骨鸡、仔猪生产、蔬菜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以产业富村。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带领广大农民以科教兴村。三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对84户生猪养殖产业实施“一池三改”,大力推广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煮饭、热水需求,实现了生态建村。四是和谐亮村,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保证了村民收看电视需求,现正在筹建图书阅揽室、文化娱乐室,努力构建村民文明和谐氛围。五是民主管村,通过建设,形成了一套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制度。

新农村的初见雏形,但是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重重,但是全村人民有信心在之后的四至五年内将完成新农村的大部分任务,我们的乡村将会越来越美丽。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团结一心,全身心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克服面临的一切问题,我们将完成党的建设目标,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唯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真正的社会中个人能力,人际关系,语言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实践,我认识到与人交流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观点也不同,至始至终我都要做到尊重他人,维护每一个人利益,以免造成纠纷。我也懂得了不少课本以外的东西,暑假实践,我觉得个人奉献精神很重要,这个社会中很多人做什么都带着目的性,很少为别人考虑,责任感也很重要,做事就要做好,走村窜寨的日子很开心,因为可以帮别人解决问题,让群众得到党的帮助,了解国家政策,改善他们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19

[3]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4

出版社,2005

第二篇: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作者:奚阳

学号:20122102146

指导老师:朱冬青

日期:2015年4月19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

(三)农业科技水平差

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二)过量使用化学物品

(三)随意焚烧、地膜滥用

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凸显,特别是乡镇“脏、乱、差”问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新农村的建设是必要的,环境保护也是必然的,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保护环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Abstract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dirty, disorderly and poor” problem, bring a lot of problems to our lif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necess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lso inevitable, w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is is a question worth deliberation.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突飞猛进,为了使农村的经济能够适应当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造乡镇的经济现状,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人口基数确实很大。那为什么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呢?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像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人口当然比中国少;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既不像罗马帝国那样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也不像印度那样分裂成两、三个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基数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是非常落后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村,经济最不发达的也是农村,俗话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意识到这一点时马上对此做出了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贫困的生活发展成为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的基础农业推向世界,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工业化发展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需要学习比自己发展快的国家,学习人家的战略,学习人家的经验。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但是逐渐转变为非农业,而且经济的增长来自于非农业。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到工业发展逐步向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实施正当其时。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增长的速度都很慢。城乡收入水平比率缩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比之前多了,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在政府的控制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城乡收入差别缩小趋势的背后,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失衡和社会关系的矛盾。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收入差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见表1。

表1 1978年至2003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化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78年至1985年,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城乡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2.57降低到1985年的1.86。此后,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城乡差别又开始逐步上升,2003年达到了3.23,比1978年的水平高出21%。对于如此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党和中央的一大课题,当然建设新农村也是自然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存在着制度的差别,所以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资本、技术、信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过程中,合理的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由上面的数据可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分配居民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迫在眉睫的事,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最多,解决温饱就要从农村开始,故建设新农村是有这个必要的。温饱解决了衣、食、住、行,但我们要走的更高,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一个高文化,高道德,高经济的民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忽视农民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将长期落后。那么经济将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不能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处理不好城乡关系,农村经济将长期落后,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做好城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公路不通,农民看不起病,喝不了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现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动力。我国农村人口数量最多,是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如果能将农村潜在的购买意愿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那将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要拉动经济的增长就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农业科技水平差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我国农户数量多,规模小,结构行为相似,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而且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较差,资本投入不足,农业的产量很难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所以农业科技的发展将改变农业的产量。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科技手段改变了水稻的产量。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国粮食缺少问题,在国外像越南、印度、菲律宾和美国的水稻都大面积生产应用,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这样的技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从农业开始改变,从农村开始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新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谈到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治理城乡脏、乱、差还一个美好环境”这就足以说明现在的环境有多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新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多,很多重要的生态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都分布在农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生产粮食,所以造成了环境污染,在农村粗放式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是最常见的,一般是化肥、农药、地膜的过量使用还有桔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一是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现象。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足世界平均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其中,低于0.5亩的县(区)达463个,有的县(区)甚至仅有O.2至0.3亩。我国耕地分布极不均匀,优质土地少,质量较差,粮食产量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蚕食,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到2006年末我国耕地总面积12l800.0千公顷,年内净减耕地面积266.7千公顷,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了1亿亩。

二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蚀荒漠化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八九十年代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面积已达到179万平方公里。因荒漠化危害,全国草场退化达1.38亿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59.6%,耕地退化773.33万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的40.1%。

三是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的盐化和碱化。土地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系统形成的。一般估计,中国盐渍化的土地面积是在82万~100万平方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缺水和地下水灌溉区(如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安徽)和西北干旱区(如宁夏和内蒙古),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所在的华北地区最为严重。虽然此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足4%,但该地区盐渍化土地达到230万~24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的30%。

四是水土流失加剧。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左右。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约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的持续下降;江、河、湖、泊、水库等泥沙淤积,水利设施的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调控、抵御洪水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削弱。

五是土壤污染较重。我国土壤污染较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据环保总局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统计,我国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二)过量使用化学物品

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于是出台了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主体部分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部门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增长。所以各种农村农作物种植补助出台,政府希望农作物长期增长,农民希望得到更多补助,于是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作物快速生长,也因为农民学识低不怎么懂这些化学物,而出现浪费现象。这样一来,就导致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急速加剧,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结构。然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必然会引起生活用水富营养化,这不仅影响周围区域的空气、水源的质量,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当有疫情发生时,将会给人和牲畜带来严重的灾难,从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三)随意焚烧、地膜滥用

随着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10多年来我国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然而导致污染的是地膜在土壤中残留物,这势必造成土壤污染,甚至污染到地下水。

桔杆焚烧现在已经成为夏秋两季最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因为大量种植产生了很多桔杆,然而农民认为焚烧后可以做肥料,所以大部分被焚烧,但是没有想到污染了大气。这并不仅仅严重污染了大气,也影响了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了航空飞行和交通安全。

(三)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政府为了改变贫困的农村现状,于是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度薄弱、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把这些技术推到乡下。所以乡村企业大多是以电镀、造纸、化工、小炼油、冶炼等企业。这些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己达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l/3。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11%增加到45%。如此庞大的污染物数量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

当然少不了一些乡镇企业违法排污。还有一些现象,就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环境的污染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经济还是要发展这已经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保护农村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保护农村环境也是一个让政府头疼的事,一件为了农民着想的事还是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环境也遭到了破环。我们需要改变这些现状。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并且文化水平低,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前首要任务。例如,通过新闻媒体、海报普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知识,动植物的合理养殖。其次,实行“模范效应”,树立环保的先进典型,加强标榜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村为集体,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第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中没有直接针对公民的环境权,虽然说在一些宪法中间接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农村农民的法律知识相对缺乏,所以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有法可依的。农民如果能拿着法律这个武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就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更好的避免为了保护城市而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等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解决城乡日常生活垃圾问题,环境法中就应该对其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使用环保节能的高科技技术对垃圾进行焚烧销毁,做到垃圾的有效处理或者是压缩再利用。

第三: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在我们身边出现的污染河流、湖泊的新闻已经不少了,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呢?就是因为政府对污染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对排放污染物的工厂没有严查,导致各个地方的污染物到处排放,而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鞍钢联众水污染物排放超标被连罚两次、虾场排放海水污染了农田等事件应该再重视再处理。总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不能一蹴而就,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同时这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第四:合理规划农村环保工作。对农村进行合理规划环保工作,就要有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地区的生产现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例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基础薄弱、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规划中主要侧重解决垃圾的集中处理、污水的合理排放,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有效做好村容整洁工作。还要遏制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胡用、乱用化肥农药的不良习惯,降低成本,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效果,减缓农药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保证绿色的生产、安全过程。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想法提出到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几年的推广和建设还是有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建设。在没有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图1。

图1 注:图1来源于互联网百度搜索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差,当然也不用提什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没有一样是和这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后续的建设。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变强变大。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才能实现民族的强大。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脏、乱、差状况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们的环境得到改善,才能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政府以这样的目标对农村进行改造,结果如图2。

图2 注:图2来源于互联网百度搜索

由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不仅村容整洁,而且实现农民的富裕,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经济得到了发展。我觉得不仅需要经济建设,政治的建设也是需要的。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社会建设,主要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还有法制建设,主要是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还有一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是改变现城乡脏、乱、差的现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现在政府有两个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和目标。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另一种倾向是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心理矛盾复杂担心没有钱做不好事,不想负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宗胜 钟茂初 周云波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2]教育政策法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0 [3]丁海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探析【J】.南方论刊.2007年第6期.第50页

[4]柯华,柯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党政干部论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l期,第1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xiexiebang.com,2008.10.13 [6]姜文来.农村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新华网,2008年1 0月23日,http://neWS.Xinhuanct.corn/

第三篇:论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吴伟峰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赵 煜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人民政府交通管理站

摘要:新农村公路交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公路交通的现状和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Abstract: The new rural road traffic on the rur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road and rural roa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ome of the issue of universality, of the new road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proposals and solutions approach.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highway construction;rural highway;infrastructure

一、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想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农村公路交通的改善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由于公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作用。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0万公里。5年时间农村公路建设总规模约8l万公里,其中:东部地区约20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70万公里”。而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公路建设的投资方向要向农村公路倾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2006年国家对农村公路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596.64亿元,比上年增加197.6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截止200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302.6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省(区、市)已有16个。

但由于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对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公路的现状并不乐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公路总里程仅有8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数量极为有限。虽然从改革开放初1978年到2005年的1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了90多万公里,但到2005年底,全国县乡公路里程只有148万公里,而且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业耕作规模小和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规模小、密度低等原因,目前的农村公路规模仍远远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民出行的需求。其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农村公路存在通达率低、公路密度低,地区差异大。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密

度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仍有672个乡镇不通公路,899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7%和全国建制村的13.6%。公路密度分为公路面积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通过对世界部分国家的公路密度的对比,无论人口密度(14.4公里/人)还是面积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我国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如图1)。

另外。我国各省市公路用地总量和公路密度差异很大。全国公路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西藏(158公里/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上海(4.6公里/人),两者相差近34倍。全国公路面积密度最大的是上海(0.98公里/平方公里),面积密度最小的是西藏(0.04公里/平方公里),两者相差26倍。所以目前应重点加快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以缩小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2.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虽然农村、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不仅道路里程、通行宽度增加。而且质量明显提高,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部分路段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首先是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性较差,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例。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一级和二级公路里程28.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总里程约16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其次是县级和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交通。县级公路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稍加修整而成。因此,建成后道路的质量极为低劣。道路不堪重负,不能经久耐用。再加上公路养护不到位,尤其在雨水季节。致使很多乡村道路被毁坏,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交通水平,加重了广大农民出行难问题。再次是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许多路面宽度仅3.5米,汽车会车困难;农村桥梁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桥梁建设标准不高,而且基本上都到了更新改造期,与现有农村道路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瓶颈”。四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3.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以2006年为例,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同投资完成额相比,资金到位率为8%。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占40%,地方自筹占32.8%,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1.5%,车购税占9%,利用外资占0.9%,企事业单位资金占7.8%,其他资金占1.9%,上年末节余资金占5.4%。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但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修路资金紧缺,融资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投人有限,大多地方都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自拉项目进行融资修路。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区划、土地总体利用、农业产业基地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统筹规划,与农村山、水、田、林、渠治理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的各项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和贪大求高,切不可因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乡村债务负担。公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第一。公路设施建设应坚持可靠、耐用、适用、实用。

2.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通公路。从全国来看,应在资金安排上,重点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经济落后地区倾斜,要优先解决没有通公路地区的交通问题,可以搞一些类似广西大石山区公路大会战的交通扶贫工程,加快改变老、少、边、贫地区的落后交通面貌。

3.要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往往是重修轻管,由于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给农村的现有交通建设成果带来极大的损失。必须从农村交通的实际出发强化路政管理,实行“县管、乡办、群养”的管理体制。探索一条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管理、公路养护一体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使农村公路长久地发挥支农、扶农、惠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着重确保新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路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既要有发展农村公路的迫切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把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效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建成一条路,带动一方经济。县乡两级交通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交通工程质量,真正做到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管理、抓好工程质量管理的每个环节。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及借土回填造地,尽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拆迁,要尽可能利用旧路资源和工程设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农村的交通建设走上一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5.确保新农村公路交通资金的规范管理与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意见最大就是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不透明。这是导致村民对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的管理上,要坚持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建设与养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中央、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安排的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资金,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国家、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将全额用于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款的支付。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将向项目所在地沿线乡(镇)、村定期进行公示,实行村务和乡务公开,强化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

三、在加强新农村公路建设可采用的各项措施和途径

1.要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交通投资机制。省(区、市)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具体就是把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及公路维护管理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新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项目和重点支持的公共设施,逐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大路带小路、重点路带动农村资源开发。对于公路修建、公路项目地方税费即征即返。根据国家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2.要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交通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尤其是农村交通建设矛盾更为突出。没有资金,新农村公路建设将成无米之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县、乡配套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群众筹集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资。特别是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动员沿线受益企业、干部和职工捐资,实行争取中央扶持一点、各级政府筹措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受益群众投入一点、包扶单位支持一点、政策优惠补偿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扩大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宣扬力度,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捐资者可以给予道路冠名权等荣誉。同时对在乡村公路建设“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的地方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3.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新农村公路交通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公路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二是在各级政府中建立目标责任,给予交通发展制度保障。建立起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在各级政府的任期责任目标和考核目标里列入公路建设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被繁杂的农村事务挤掉,主要领导才会亲自过问,才会摆上议事日程,组织实施。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举全民之力,集各方之财,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和公路运输条件,使农村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四是在落实各级政府养护管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推进公路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同时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五是研究制订农村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完善农村运输站(场)、候船亭(室)建设及客运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六是健全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市场运行监督,整治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要在“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在进行新农村公路交通的建设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意和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实施民主决策,不搞面子工程,不搞政绩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争取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修农民愿意修的路,修农民能够得到实惠的路。各级政府要由“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转变工作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降低公路的建设成本。这是又好又快又省地建设农村公路的一条捷径。作者简介:吴伟峰,男,1973年10月6日出生,现工作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交通干事。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汇编》

3.《农村公路建设汇编》

第四篇: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有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对当前新农村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落实支农政策、创新投资机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等。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三农”;存在问题;对策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 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 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近年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下面,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乡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 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四)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近些年来,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二、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地方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游园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智谋规模经营。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上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上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宽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万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 步地向前推进。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学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 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三)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四)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五)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综上所述,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各个方面都支持农村、农民、农业,均表现出发展农村的决心。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本人认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农民自主努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生产过剩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鉴于这种情况,应当建立一种机制,让农民能够了解全国市场的信息,适时调整农业生产。还需培养农民自主努力、自我改革的精神,从侧面帮助农民。听取农民的意见,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忌盲目的做出决定。必须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让农民自己去收集市场信息,选择种植什么农作物,提高生产率。政府进行干预,有时结果是好的,但农民会产生依赖性。农民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农产产品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还可以自己选定销售渠道,定向为客户供应农产品,这样可以保证收入。换言之,政府过多地进行干预,无法调动农民的潜力,农民自主努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政府应当给予更多支持,农民应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政府的支持不可少,同时又要让农民愿意自主做出努力,保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简言之,既要在政策层面保护农业,又要让农民有竞争意识。

三、参考文献

[1]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3):75-76.[2] 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50-51.[3] 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14-116.[4] 甘正德.大塘村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建议[J].江塘乡先锋在线网.2011.[5] 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122-124.

第五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成为我国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问题严重。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资源污染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二是土壤肥沃力下降。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本土经济,不惜代价引进了大量的厂矿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农村还建立了大面积的工业园。这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却不断增加,由此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造成了土壤肥沃力的下降。我国又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又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主要途径,加之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二)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情况严峻。

农村不像城市有统一的市貌规划,农民建房、乡镇企业布局都是比较分散而且杂乱无序。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18 亿t,生活污水约90 多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现象已经成为令农民头疼的“公害”。再加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便更是给农村的生活垃圾“雪上加霜”。目前农村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绝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从未经过检验,目前全国共有3.2 亿人用水不安全,不少地区的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每年有超过2500 万t 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三)农村生态环境中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建设滞后。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村干部又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对能源节省和再利用方面做的远不到位。而且广大农村做饭仍以烧柴为主,大量砍伐和使用薪柴,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大量污染,滑坡、泥石流加剧,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农民环保意识环节薄弱,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在农村,多数农民认为“知识无用论”。许多孩子不上学或被迫辍学跟着家长外出打工或自己外出打工,农村孩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文化知识低。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水源地减少,土壤、水源污染。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影响,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我认为,面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体系的建设,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要严格控制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水的相应质量标准,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另外,在村镇环境规划及综合治理过程中,要防控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强化垃圾回收等,还要抓好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生态养殖场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等工作。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与开发农业资源及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建设我国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

    班集体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班集体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担任班主任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是充实。因为,我们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孩......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精选合集]

    摘要: 农村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 经济 发展 ,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 社会 主义新......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摘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摘 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当前村镇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

    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

    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