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合集]

时间:2019-05-13 10:3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新农村建设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村的劳动力也在大量流失,且在不断的扩大。目前,我县在家的农民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生产能力低下,新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群众普遍担心,一方面,农村年轻人都到外打工,不想回家种田,下一代长大后肯定也不会在家务农,十年、二十年后农村怎么办?另一方面,在家的农村青年农业知识、技能匮乏,现代农业生产也正面临“有人无田种”现象,今后新农村建设到底谁来做。

二、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农民“随遇而安、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加之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配合不够,甚至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利益而反对,导致一些非常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为防止农村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秸杆还田,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对自己并无多大好处,仍然是我行我素采取就地焚烧,经常出现“田田冒烟,路人咳嗽”的现象,不仅污染了农村的环境,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三、地方财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县是一个丘陵小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较低,2005年我县的地方一般财政收入仅2846万元,只能基本维持干部的工资。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县采取建设补助、部门帮扶、小额贷款及向上争取项目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捆投入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十分有限。近两年,我县多方筹集资金133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仅靠我县政府投入和部门筹集的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些项目无法实施,严重影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短时间内更无法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展开。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它不仅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宏大工程和系统工程。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的来讲,主要体

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2005年,16年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杨涌滨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战略性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三农”的各个方面。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财政资金缺乏、农民素质不高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制约,必须坚持发展优先的原则,在处理好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5年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将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健康进行。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据调查,许多地区的农村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属于国家的事理应由国家投入,农民主观上不愿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与此同时,大部分村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里一般无固定收入来源,而且大多数村庄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此外,农村金融事业落后,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集体或农民贷款。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也相应加大,但相对于巨大的需求来讲,财政目前还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兴衰。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偏低,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据调查,截止2007年底,安阳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75%,初中文化程度占60.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9%,初中文化程度代表了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尽管安阳市每年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有限,导致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整体提升难度非常大。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主要是文化程度和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

(三)农民增收渠道狭隘单一

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据调查,2008年安阳市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来源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38.72%,家庭经营收入占56.26%,财产性收入占1.66%,转移性收入占3.35%。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占到34.33%,占居主导地位,这说明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另外,由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汇聚而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必须正视并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土地制度阻碍村庄规划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土地分级承包,地块变得十分细碎,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进行村庄规划时只要有某一农户因某种原因不同意或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规划调整工作便无法顺利开展。

(五)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不畅

据调查,目前90%以上农民可以通过电视获取外界信息,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收看农业技术类电视节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加之省、市级电视台鲜有专业农村频道,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十分有限。近些年,虽然一些家庭也安装了宽带但真正能利用起来的并不多见。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对政府政策、致富信息的了解也是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争取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农业项目的扶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励金融资本向农村有序流动。农业银行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将扶持方向逐渐向整个农业体系延伸;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拓展支农领域,进一步完善信贷功能,扩大贷款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资料贷款等领域的贷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农业和农村。

(二)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一是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支持县、乡两级开设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带动增收计划”,以失地农民、贫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

(三)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高效农业、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要求。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作用,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法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及相关程序的宣传力度,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严格耕地保护,避免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严肃查处违法流转行为。

(四)科学调整农业结构

首先,培植区域性主导产品。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强的特点,各地必须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植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和合理的农业区域结构体系。其次,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品种质量和安全质量。农产品的质量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体系,采取产业化经营形式,使每个农户和生产单位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畜禽产品保鲜加工和饲料加工,建立区域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向优势产业发展。

三、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包含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它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的程度,其最终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业实现产业化、农民摆脱贫穷、农村全面告别小农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决不是盖几栋楼房、修几条道路、清理一下环境卫生所能涵盖的。那种将村庄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片面追求村容村貌建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显然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也使新农村建设毫无“新”义可言。

(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关系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投资作保障,否则,新农村建设将是无源之水。只有政府投资主体作用发挥好了,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三)处理好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进行的,它必须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具有层次性。所以,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可以先期采取试验、摸索,探寻出一条切合实际、普遍适用的路子,进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实现整体推进。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政策、力争做到资源合理分配,不要出现人为地造成村与村之间新的贫富差距。对普通村镇尤其是一些贫困村镇,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以期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四篇:2三、当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当前小城镇培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霍城镇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当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引领亟待加强。小城镇建设编制工作相对滞后,在城镇化建设中地下空间、集镇绿化、给排水系统、功能设施等专项规划不配套,规划缺乏系统性,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2.文化内涵有待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贪大求快,照搬照套,万屋一貌,没有文化创意,缺乏个性和特色;如今,房子漂亮了、设施齐全了,但农民文明程度、素质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只看到一个漂亮的外表,缺乏美的内涵;更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忽视对全镇历史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缺乏文化内涵,整体品位不高。

3.要素制约较为突出。我镇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地理位置偏远,加上土地指标十分紧缺,远远无法满足建设发展用地需求;小城镇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提高其建设标准、档次和品味,但目前我镇比较缺乏这类人才,现有的技术人员也已适应不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集镇、村社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生态压力大,面临

发展速度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

4.机制创新仍需深入。虽然当前省、市、县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小城镇培育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上级部门在金融、土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农村管理等政策较倾斜于硬件建设;新型城镇化无资可融、有资难融、缺乏政策吸引力的瓶颈制约,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5.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变成居民的过程,从我镇近几年发展来看,医疗、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仍然薄弱;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够完善,且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6.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资金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大部分要靠县级财政,县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和发展;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设有落实,建设资金争取难;由于霍城镇地处三类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等方面原因,农民增收慢,无资金投于城镇建设。

四、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

(一)到2020年总体发展目标及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抢抓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机遇,加快小城

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系统推进,使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为群众创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近期工作安排

1、完善生产基础设施。坚持项目引领,从项目储备入库、争取立项、高标准实施三个环节入手,积极争取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千亿斤粮食增产、中央扶贫资金整村推进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重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王林坝渠首改建、东山坝渠道改建、红岩坝渠道改建、西山坝上下西山高效节水配套、黄马坝干渠改建、王庄村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节水渠道58公里,田间道路120公里、整治农田1.3万亩。全镇主要灌溉设施得到节水改造,农业节水设施普及率达到75%。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方争取资金,引导资金投入到双湖村、西坡村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观光种植、高效种植,加大科技推广示范,完善园区设施,提升园区层次,把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继续壮大草畜产业,新建规模养殖场6家,新增养殖量3万头只。稳步推进土地流转。2018年全镇土地流转规模达到40%,特色作物种植比例达到60%以上。扶持建设省、市级百强合作社3家,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打响合作经济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金融贷款支持,促进农民转型创业,引导农民向技术型、产业型

工人转变。年输转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4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集镇农贸市场,建设商贸集散中心,加快发展运销、餐饮、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0户。引资建设以西坡、新庄、刘庄等村为代表的观光农业、餐饮旅游农家乐。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恢复和保护汉代文庙、魁星楼、老爷台、烽火台、汉墓群等遗址遗存,充分发挥霍去病历史文化马场旅游观光资源,完善提高风景区内涵和知名度,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加快发展公共事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城乡一体化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小城镇养老体系和服务设施,新建双湖村、东关村、周庄村3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8年底前,基本建成集镇和重点村配套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成集镇沿清霍路及集镇周边村社亮化美化工程,拓宽集镇道路10公里;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争取小城镇恢复九年制教育,完善教育布局,逐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面提高集镇信息化水平。

4.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铺设东关村、西关村排水管网10公里,配套垃圾桶,垃圾车等环保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1处,废旧物品、农膜等集中回收站一处,2018

年污水处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改造集镇绿化带4公里,集镇主要街道绿化2公里。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公益林营造工程,加强地质环境恢复、土壤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白色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秸秆垃圾焚烧等专项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利用地理优势和通道经济优势,兴建西坡村生活体验园园一处、东湾湖千亩油菜观光景区一处,驼铃山悠闲度假村一座,着力打造后稍沟、大香沟自然景区旅游产业。

5.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和创新地方文化,加大农村文化传承,注重体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娱乐、健身服务。倡导何氏家谱,村庄史话等编纂,做好文化传承。结合乡村舞台建设,新建刘庄村、王庄村2个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依托农民文化广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以及送文化到村社等活动。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挖掘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霍去病文化,积极调整文物保护思路,加大力度修复和保护汉代文庙、魁星楼、老爷台、烽火台、汉墓群等遗址遗存,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6.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融资模式。采用PPP融资模式,盘活政府投资,深入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

经营模式,依托双湖、西坡食用菌种植基地,积极引进甘肃西北农产品商贸公司与双湖村鲜灵民丰、西坡村聚源富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合作,有效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输转就业,形成种植、销售、劳务为一体的产业链。积极探索“私人定制+蔬菜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思路,多渠道筹资。盘活土地使用。在土地利用上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激活城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研究制定土地转换配套政策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办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制定出台农民对承包地、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管理办法,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农业知识产权等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整治空心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到集镇居住、连片建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幅度减少村庄闲散居住点,制定政策鼓励农户宅基地复垦。加大农村政策扶持力度。要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用于农村公益事业,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在金融、土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农村管理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给予乡镇政府与责任相对应的人权事权财权。

7.城镇综合管理。建管并重:科学设置各类贸易市场,划行归市。取缔马路市场,规范集市贸易秩序,逐步建立满足本地需求的集市贸易体系。严禁临时商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店外经营,认真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镇容管理做到“六不准”。

组建专门保洁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配全环保设施设备,切实整治市场脏、乱、差、管理无序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和防范体系,安装电子探头等技防设施,深入开展社区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民事调解等工作,积极创建良好的居住治安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文明城镇。

(三)县级支持政策

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山丹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持续打响“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品牌,着力建设“文化旅游山丹”。加大焉支山、皇家马场、大佛寺、长城—硖口等景区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景区之间贯通二级以上公路,形成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精品景区为支撑、功能片区为节点的大景区格局。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山丹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山丹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奖励办法》,组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淘宝特色中国甘肃山丹馆、村级马可波罗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坚持精准脱贫与产业提质增效并举,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面落实《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整合资金1亿元,以13个重点贫困村为主,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扶持新建暖棚羊舍320座,投放小尾寒羊726只,硬化道路40公里,改造危旧房260户,培训“两后生”1000人。安全饮水、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强化金融支撑,发放“双业”贴息贷款50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175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整村整社搬迁、就近搬迁、插花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村集中,搬迁786户、2312人,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践完善“6+1”能人带动脱贫模式,力争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百分点以上,全年脱贫973人,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第五篇: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

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分析与解决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开局之年,三亚大兴调研新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根据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六个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调研课题。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关于三亚要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三亚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实现三亚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指示精神,以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远为组长,市委常委、秘书长赵普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市政府副市长陈家忠、市政协副主席余根淼为副组长,由市发改局为牵头单位,市政府研究室、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执法局、市房管局共同参与的第二课题组,对我市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全面摸清了我市70个重点项目在推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求了解决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瓶颈”的良策,形成了《三亚市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面临困难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调研课题。本调研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主题调研报告,第二部分为调研报告的附件材料,合计约79000字,并汇编成册。

江泽林对重点项目调研课题高度重视,作了重要的批示,并亲自到多个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江泽林的重视、率先垂范进行现场调研和办公,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下面,我主要从开展重点项目调研的重要意义、调研活动的基本工作情况、重点项目总体推进情况、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四个层面,对整个调研课题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一、开展重点项目调研课题的重要意义

三亚目前正处于中下收入发展水平阶段,重点项目建设是破解三亚“三低一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弥补发展能力不足的关键举措,对拉动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开展重点项目调研课题,全面摸清重点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对促进今年政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经济社会各项预期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银行《1999-2000世界发展报告》对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是:人均GDP在74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746至303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3031至9205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920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我市2005年人均GDP仅有14558元(相当于1800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目前三亚的发展

水平只处于中下收入阶段。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确定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25600元(相当于3160美元)的预期目标,意味着三亚将跨入世界中上等收入的门槛。按国际经验,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在未来五年时间内,三亚要从中下收入发展水平阶段进入中上收入发展水平阶段,必须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亚所处发展机遇期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三亚经济经过连续8年的两位数增长,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三亚自身的资源特色、区位优势、产业分工和战略机遇来看,决定了“十一五”是三亚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和谐三亚、魅力三亚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才能把握好机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壮大经济总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三亚更快更好发展。

———三亚面临发展环境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产业的区域性转移不断加快,“9+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和“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呈现加速之势,海南大特区与大都市圈的互动合作更为频繁,为三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条

件,但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也使三亚旅游业和热带农业面临着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强劲冲击,标志着三亚发展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只有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基础支撑力,提升发展的承载力,增强经济核心增长力,为三亚经济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三亚破解重大难题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脆弱,造成“三低一小”问题多年来一直制约着三亚经济规模化发展。“十一五”是三亚“一产发展、二产突破、三产提升”、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的黄金时期,通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改变产业结构的脆弱性,促进三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三亚弥补发展能力不足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我市发展起步时间短,城市建设起步慢,仍属于投资拉动型发展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弱,城乡统筹能力不强,城市可进入性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改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才能更好地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城市载体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社会事

业发展水平,加速三亚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三亚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亚增强发展环境优势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区发展的竞争已经演化为开放环境的竞争,我市当前的投资环境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政府职能转变到机关作风,从信用体系到投资政策,从法制环境到舆论氛围,都有许多地方与富民强市的目标不合拍,与加快发展的任务不适应。2006年是我市的“发展环境年”,抓好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创造便捷高效的投资服务体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投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三亚发展的新优势。

二、调研活动的基本工作情况

“边调研、边推进”是第二课题组开展调研活动的特色。市领导在带队对我市2006年全部重点项目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又采取现场办公形式帮助项目业主排忧解难,整个调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开展调研活动概况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指出,推进重点项目要大胆解放思想,切实高效服务,要在调研中好好剖析问题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索重点项目制度化建设,构建起具有三亚特色的重点项目长效管理机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江泽林书记亲自深入到海棠湾开发、大隆水利枢纽工程、南山货运港、六道湾渔港、三亚湾新城、体育会展中心、时代海岸、临春山水国际村、西环铁路改造、太阳湾度假酒店、红塘湾国际高尔夫球场、红沙大桥、文明生态村建设等30多个重点项目进行调研和现场办公,或专题听取项目汇报,了解情况,提出对策,对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陆志远市长在主持课题分析和确定调研方案时明确指出,第二课题组的调研工作要采取“边调研、边推进”的形式,通过摸清影响2006年重点项目推进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并强调要突出重点,找准问题,敢于碰硬,措施操作性强,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调研任务。各位市领导边开展调研工作,边协调解决问题,有效地推动了重点项目顺利建设。陆志远市长专门召开了6次市长办公会议和15次现场办公会议,研究了阳光海岸、市一中等项目开发建设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责成各相关部门限期完成。赵普选常委就红塘国际高尔夫球场等6个项目进行了现场办公,林志坚副主任就体育会展中心等4个项目进行了现场办公,陈家忠副市长就大隆水利枢纽工程等8

个项目进行了现场办公,余根淼副主席就鹿回头高尔夫球场等4个项目进行了现场办公,并都协调各方关系,帮助业主较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在各位市领导的具体指挥和亲自带队下,第二课题组深入一线,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查询、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对我市2006年全部重点项目逐一进行了调研。

在第二课题组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江泽林书记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第二调研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配套管理措施,并对构建三亚重点项目投资建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指示预警机制要科学、简明,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并对预警机制中的业主实力、法人结构、投资进程、资金闭合等重大事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强调征地拆迁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调研活动取得的成果。通过深入调研,第二课题组全面摸清2006年我市70个重点项目在推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求了解决制约重点项目有序建设“瓶颈”的良策,形成题为《三亚市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面临困难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主题调研报告,还提出要尽快制定17个相关的管理规定及制度的建议。为详细说明各个重点项目存在的具体问题,还附上《三亚市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个性清单》。同时,形成了《政府

全额投资项目存在问题及对策》、《政府土地出资项目存在问题及对策》等5个专项报告,并起草了《三亚市重点项目投资建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三亚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5个管理制度。可以说,此次调研活动取得了三个显著成果:

———调研报告在系统剖析重点项目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以项目清单的形式,个性化地反映了70个项目的具体困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措施。

———提出并起草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若干制度性措施,力求构建重点项目长效管理服务机制。

———通过分析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在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揭示我市重点项目已实现了由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对下一阶段如何转移重点项目工作重心,落实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制,规范重点项目管理,将起到较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2006年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和面临问题

2006年我市重点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这些困难问题具有个性问题,也有共性问

题,其中少部分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是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

(一)重点项目基本概况。2006年我市7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16亿元,预期完成投资4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55亿元的77%。70个重点项目有36个社会投资项目、30个政府全额或部分投资项目、4个政府土地出资项目,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属于基础设施项目19个,旅游项目11个,农业项目16个,工业项目3个,社会事业项目12个,房地产开发项目8个,其他项目1个。重点项目从是否已开工建设来划分,分为有在建项目和前期工作项目;按项目推进情况来划分,也分为推进总体顺利、推进基本顺利、推进难度大三种情形。其中,39个在建项目中,推进总体顺利项目19个,推进基本顺利项目16个,推进难度大项目4个;在31个前期工作项目中,推进总体顺利项目15个,推进基本顺利项目6个,推进难度大项目10个。上述各重点项目名称,在调研报告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在此不一一点出。

(二)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2006年全市重点项目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建设用地方面:主要有农民不配合征地拆迁安臵工作,征地拆迁中遇到抢种、抢建、抢挖、抢埋(下简称“四抢”

行为)及“钉子房”、违法违章建筑的阻挠,与部队、农场等原用地单位协调用地不落实,土地权属存在纠纷,用地性质与规划控制有矛盾,项目用地需要进行规划调整等。

———建设资金方面:主要有建设资金缺口大、资金不落实、资金到位慢、需要与上级部门协调落实资金、业主的投资筹资能力差、项目建设资金链中断等。

———行政许可方面:要求加快行政许可、给予并落实优惠政策、需要三亚与省里协调加快审批等。

———社会治安方面:个别重点项目在施工开发过程中遭遇到社会不法分子扰乱,影响正常施工秩序。

———项目进度方面:一些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影响,项目进展缓慢,处于基本停工或停工状态。

———政府投资方面:要求安排建设资金、投资方式选择不当、项目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和管理缺位、不按程序科学决策、项目“超概”、项目实施组织方式选择不佳、项目潜在还贷风险大、政府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等。

———设施配套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许多新建项目、建设新区供电存在问题,市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

———机制缺陷方面:产权运作监管力度不强,业主选择机制、行业准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缺乏产业指导政策,某些产业过度竞争等。

(三)现行体制性障碍制约着重点项目问题难以解决。当前全市重点项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按解决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面不大,问题简单,经过努力容易解决;第二类是涉及面广、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大,并且与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性有关,主要是违法违章建设引发征地拆迁安臵难问题、项目业主选择设臵制度缺陷相关问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缺陷相关问题、产业管理机制缺陷相关问题。这四类问题,只有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推进问题有效解决。

———违法违章建设引发征地拆迁安臵难问题。近年来,我市违法违章建设得不到有效扼制,不法投机商和外来人、原住农民在重点项目用地区域内顶风进行“四抢”和违法违章建设,造成征地的补(赔)偿和搬迁安臵难度大。今年70个重点项目有近半遭遇此劫,严重影响了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违法违章建设引发征地拆

迁安臵难的成因,有征地成本过低、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非法利益驱动、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执法不到位等多种说法。不臵可否,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不仅要考虑住房问题,还要考虑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其所提出的给予社会保障、提高征地安臵补偿标准、做好安臵的要求,有其合理性。虽然说不法分子为谋取非法利益,不顾国家法令而进行违法违章建设是一种多发现象,但问题屡禁不止,则与我们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基层监管不力有很大的关系。课题组认为,就三亚而言,农民申请宅基地建房尚未形成制度化,现行征地拆迁安臵补偿标准与农民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安臵区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出行、服务配套等方面安排不足;监管体系也呈倒“金字塔”型,区镇、村(居)委会监管职能不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完善市、区镇、村(居委会)三级监管体系,落实好农村宅基地建房和区域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臵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项目业主选择设臵制度缺陷相关问题。一些重点项目由于投资方实力不强,投入建设资金不足,造成工程进度缓慢或停滞不前、长期停工。这些项目既有社会全额投资项目,如太阳湾开发项目等;也有政府以土地出资入股、建设资金靠投资方投入的项目,如西岛开发、爱心大世界等。在实践中,政府以土地入股

项目往往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设臵不规范而出现管理缺位问题,如西岛旅游开发项目。事实上,政府以土地出资入股这种投资方式,即使是规范地设臵公司治理结构,但由于建设资金单靠对方投入,一旦对方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项目停工,国资代表人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爱心大世界项目就是典例。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缺陷相关问题。由于监管执行不到位,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往往不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运作,项目投资决策不够科学,从而造成投资项目容易出现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决策的执行力度不强。尽管国家明确规定建设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决策,但这项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缺乏强制性,许多项目单位习惯于经验决策,不愿意增加成本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决策,造成不少政府项目投资收效不佳。二是政府投资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超概”问题。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编制、决策不科学,不能很好地落实设计方案优选和限额设计措施,概算控制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强制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招投标中往往未被采用,建设单位扩大建设范围,增加建设内容,提高装修标准,造成投资突破。此外,工程现场签证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现场签证随意性大,也造成工程造价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三是政府投资潜在债务风险。政府为建设项目贷款提供担保,但项目却因经济效益不佳而未能按时偿还贷款,政府为此背上了连带清偿责任。如长丰天然气、垃圾处理厂

等项目。由于选择投资方式不当,政府将百艘百吨渔船建造工程由贴息贷款扶持转为造船租赁扶持后,渔船租金和贷款难以回收,尽管市国资管理公司与渔民租赁户在合同中签订违约责任条款,但在实践中却难以有效执行,政府所设臵的约束制度在博弈中失效,引发了政府还贷风险。

———产业管理机制缺陷相关问题。产权交易制度监管不到位,导致项目产权交易运作不规范,部分项目假借增资扩股、产权重组等方式进行非法产权交易。由于产业指导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不明确,造成酒店项目过度进入,时常出现行业竞争剧烈而引发了低价竞争行为。市场退出机制也尚未行施,一些项目长期处于停工或亏损状况,业主已无能力继续建设,但仍未能将其退出市场。

四、推进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的对策措施

三亚经济发展已从平稳恢复期进入稳健快速发展期,投资吸引力日益增强,应当提高重点项目投资门槛,从只求发展数量和规模向讲究质量和效益转变。要顺利推进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必须考虑从什么角度入手,采取什么对策措施,优先解决什么问题。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科学的重点项目投资建设长效监管体系,对重点项目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才能及时防范、控制、化解各类不良问题,确保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为此,课题组就如何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十条对策措施。

(一)构建重点项目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议我市制定《三亚市重点项目投资建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立重点项目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全面及时监控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综合收集监测信息数据资料,准确预报项目投资建设中的各种不正常情况及影响因素,预警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职能部门管理重点项目提供资料信息。

———建立监测预警组织体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依法对重点项目进行常态调控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单位的现有资源,加快监测预警组织体系建设,如成立三亚市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并明确市委、市政府是预警预报、纠偏控制的决策层,各项目业主是项目信息资料填报单位,市发改局及各推进责任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是监测预警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报和建议纠偏落实单位,规划研究院等其它科研机构是辅助决策咨询单位。

———明确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工作范围。监测预警工作范围包括对重点项目实行常态监控和专题监测预报两大部分,按照一定的运作流程进行监测资料收集分析和预警预报。其中,常态

监控内容主要包括项目业主情况、选址用地情况、项目前期决策情况、建设资金计划和资金到位情况、工程施工建设情况、工程竣工结算情况等五个方面,专题监测预报主要包括新进入项目业主选择分析、政府投资入股项目运作情况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设臵模式分析、“四抢”行为制约征地拆迁安臵难情况分析、政府债务和项目还贷情况分析、失地农民引发社会矛盾分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情况分析、全社会投资规模波动情况分析、产业过度竞争情况分析等九个方面。

(二)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用地建房管理体制。建议我市制定《三亚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规范农民宅基地申请及建房行为,建立完善的产权登记制、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农村土地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坚决遏制乱搭乱建行为,规范城乡居民依法建房,充分发挥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开展城乡居民用地建房确权工作。依法完成重点区域的土地权属、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调查摸底登记、建档确权工作;重拳打击“四抢”和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妥善解决好征地拆迁后的安臵问题。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新模式。规范农村多余宅基地 的流转,提高农民集体自发制止抢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实行“土地换社保”政策。

———实行成片开发的新型安臵模式。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造安臵小区,改变过去先征后建的被动局面,对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

———加强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的监督管理。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使用办法,规范农村集体组织合理使用征地补偿费,引导农民将集体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审批项目征地拆迁方案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征用土地要按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安臵费;对超时未开发的土地要依法收回,防止开发商出现圈地行为。

———建立重点项目属地监控管理制度。拆迁安臵工作要逐步推行属地管理,将管理权限和工作费用下放到区镇。把辖区内的重点项目纳入区镇和居(村)民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三)强化企业投资项目建设风险的防范控制。为确保重

点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投资项目建设风险,要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建设风险的防范控制。

———对新进入投资主体进行资质资格审查。杜绝资金实力不强、融资能力差、缺乏管理能力、存在经营风险或财务危机的申请人、虚假联合申请人成为重点项目投资的主体。

———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重点项目土地出让或项目招商前,由牵头单位与相关部门组成项目评估小组,依据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进行评估。并以项目评审结果和对投资业主的资格审查结果,作为推出项目、出让土地和确定投资业主的主要依据。

———规范项目核准制。投资主管部门要对核准类重点项目申请报告进行严格核准,对于外商投资的重点项目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

———强化国有企业投资项目防控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投资决策制度、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重大投资过失责任追究制度,防范项目投资建设风险。

———依法开发建设重点项目。任何投资项目都应当全

面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不得投资建设国家禁止发展的项目,项目开发建设还要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建立部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严格监督项目业主履约行为,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不得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

(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为了确保政府资金运作规范,投资方向准确,要对政府投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方向。政府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臵资源的公益性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领域,以及用于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建设。

———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投资回报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经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具备条件的经过批准可以依法转让产权或经营权,以回收的资金滚动投资于社会公益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取消政府以土地入股参与项目经营的做法。政府以土地出资入股、建设资金靠对方投入的建设经营项目,往往存在问题多,潜在风险大,政府今后不再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经营。

———取消政府为经营性项目提供担保抵押贷款的做法。为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和防控损失,政府不再为企业项目贷款提供担保。

———妥善解决特殊个案的遗留问题。对政府在特定发展时期组建的项目实体和百艘百吨渔船建造等项目,国资部门要加强管理,逐个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该退出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式退出。

———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要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和资金运用方式,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五)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选择和全程控制,特别对投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要加强对政府项目建设管理。

———建立重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公示制度。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要经过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评估论证;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要实行专家评议制度。要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政府项目综合决策。加强政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方案、项目初步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四个环节的综合决策。其中,项目可行性研究决策由发改部门牵头组织,项目规划方案决策由规划部门牵头组织,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决策由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牵头组织,并报市委、市政府就项目建设的总体方案和重大问题进行最后决策拍板。

———严格控制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造价超概。加强项目概预算审批和工程的概决算管理,强化投资控制,严格控制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规模和工程造价。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概算、建设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严禁擅自扩大建设范围、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装修标准。推行限额设计,推广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进行工程招标建设,严格控制工程总造价。制定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现场签证管理办法,从严控制工程现场签证。

———改进建设实施方式。科学合理确定政府投资项目

建设管理单位的设臵,政府投资项目要按法人负责制要求组织项目建设业主。具有经营性质的政府投资项目,要按政企分开原则设臵项目法人。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加强专业领导和技术干部配备,不能以清一色的行政干部组建筹建班子抓项目建设。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实施方式,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有资质、有实力、有技术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

———加强政府性贷款建设资金的债务风险管理。建议我市制定《三亚市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依法加强对政府贷款建设资金管理,合理确定政府举债规模,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规范借款人的行为,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今后凡需要使用政府贷款性资金的政府投资项目(包括政府兜底还贷项目),要严格按建设程序进行决策,凡需要业主偿还政府性贷款资金的项目,未明确还贷方案之前,不得批准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要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规定而造成投资项目出现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行相互监督;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

(六)建立重点投资项目退出机制。社会投资重点项目要实行淘汰制度,要求新进入的项目业主与政府签订《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时限合同》,明确项目业主要按时开工建设,按时完成投资计划,以及约定项目退出条件、政府代为处臵办法等约束性内容,通过承诺协议形式监督项目业主的履约行为,否则给予相应的处臵。

———依法收回逾期未开工建设的土地。项目自取得土地使用权之日起满两年未开工建设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收回土地。

———对不按时完成约定投资的新项目进行处臵。投资项目退出机制公布实施后进入的新项目,在投资合同约定的建设期内,实际完成投资额达不到约定总投资额50%的,给予3个月宽限期,通知业主限期整改;宽限期满无法续建的,给予3个月的自动退出期;自动退出期满仍无法续建的,启动政府代为处臵机制。

———对停工建设的旧项目启动政府代为处臵机制。投资项目退出机制实施前进入的旧项目,投资项目经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已满2年、项目停工已达3个月或基本停工满两年的,通知其限期整改。否则,参照新进入项目有关条款规定启动政府代为处臵机制。

———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新闻通报制度。投资项目退出机制公布实施后,在检查中,完成投资达不到约定投资50%的重点项目,给予通报批评;达不到30%的,给予警告和在媒体上公开披露。

(七)完善重点项目整体调控监管机制。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依法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调控需要,确定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规模,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向社会事业、公共设施领域和农村地区投入,不断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建立重点项目行业准入制度。制定我市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建立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定期发布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正确引导全社会投资动向,优化城市资源市场化配臵,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发生。

———严厉查处非法转让产权行为。加强对项目转让收购、产权重组的监督管理,对假借产权重组之名,暗中收购、转让产权而贱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逃避国家税费的行为,要依法进行立案查处。

(八)不断改善三亚投资发展环境。全力以赴地抓好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投资环境监督保障机制,制订有利于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创造便捷高效的投资服务体制,为重点项目推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大刀阔斧地砍,不必要的前臵性审批要快刀斩乱麻地减,彻底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性,全力打造“阳光政府”。加快行政审批体系建设,抓紧筹建三亚行政服务中心,将各部门的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事项统一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起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者投诉快速反应处理机制,使行政服务贯穿于投资开发经营的全过程。

(九)完善重点项目跟踪协调服务管理责任制。建议我市制定《三亚市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对重点项目全面实行定责任人、定服务内容、定工作进度“三定”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尽快设立三亚市重点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局,统一协调推进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将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的任务层层分解,分级落实责任制。对重点项目还要实行社会监督制、定期报告制、目标考核制、社会治安管理责任追究制等。

(十)协调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要求各项目业主、建设管理单位严格执行为民服务管理制度,对重点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优先解决好征地拆迁安臵难、水电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热点难点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指出,三亚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刚刚拉开,三亚的好戏在后头,“十一五”是三亚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千方百计地革除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出重点项目的潜力,拉动三亚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坚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三亚未来几年势必让世人刮目相看,三亚的明天会更好!

下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

    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困难专题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困难专题调研报告根据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于X日前往XX进行实地调研。现......

    乡镇政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乡镇政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丹凤县***镇党委 一、乡镇工作现状 一是权力小,责任大。乡镇虽小,其职能却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教育、卫生、招商引资、计......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 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2007-1-8 15:51:25 新农村建设一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深入山东、河南、江西、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各......

    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专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与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