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充实新农村建设的村级领导组织,管好农村“两委”、选好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和今后努力地方向
商08.1 何益 0805410113
题目:中国新农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录....................................................1
一、前言................................................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1、农民减弱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2
2、新农村建设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2
3、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不规范........................3
4、农业产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3
三、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4
1、全面科学规划........................................4
2、规范资金管理........................................4
3、调动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5
4、健全农村产业化机制服务.............................6
5、强化领导班子建设....................................6
四、总结................................................7
一、前言
农业是国之根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国家要发展首先要把农业发展起来。只有农业发展了,其他行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目前搞好新农村建设刻不容缓。要搞好中国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清楚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减弱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因为多年来农民的出入始终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农民干的农活又是最累最脏的,这种情况从古持续到今,所以让多数农民对务农缺乏事业心,部分农村生产环境愈来愈糟糕,田间杂草丛生,土地板结,农民厌耕。农民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越来越多留下耕作的主要是老弱病残者。所以造成了生产力越来越低下。
2、新农村建设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
三个村级规划重点放在改善人居环境上,没有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民自愿、自主这个主体。同时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产所上建设项目上缺乏科学性。新建的牲猪良种场由于资金有限,在各栏圈之间没有按要求进行隔离,各种群之间也没有进行隔离,一旦发现疫情不易控制,对其粪便等污染物没有进行无公害处理和二次利用,随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不利于综合利用。一句话,这一系列的措施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感觉。要想真真正正的搞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得不到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新农村建设无异于纸上谈兵。
3、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不规范。
(1)建设资金专款账簿设置不够规范。除对低产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专项应付款核算外,其他专款纳入村公积公益金核算,不能全面反映专款的收支结余情况。(2)工程支出以借列支,并报帐不及时。各项工程量不清,没有做到很好的规划并且手续也不完备。一些资金长期滞留没有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帐。上级部门不能很清晰的很及时的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实施情况。这样就可能存在一些人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从中渔利。(3)项目物资管理欠规范。各村没有建立物资验收、登记、领用、核销制度,项目的验收没有工程验收单,直接凭完工单和发票结算,隐患很大,应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并做好监督工作。
4、农业产业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村新发展的部分产业,由于在一个村规模较小,实行作坊式的简单加工,有些甚至亏本,茶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还有农村的一些主导产业,比如像柑橘之类的农产品,在一个地方品种多样,服务机制又不健全,生产、包装、销售缺乏统一组织和管理,待价惜售和贱买的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农民收入。像这种农村新发展的部分产业和农村的一些主导产业由于缺乏技术。项目见效较慢,有的项目甚至没有发生效益,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服务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经研究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1)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够,设计不科学;(2)村民看重现实的利益,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忽视了农民的主体作用;(3)由于资金困难,项目因陋就简,影响了项目建设效果和后期效益;(4)对项目资金没有监督到位,对物资的管理和资产的管理相对放松。
面对以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经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
1.全面科学规划。我们都知道做任何是之前都必须要有一个很全面的规划,更何况是对国家的中流砥柱进行建设,那更是需要我们要有一刻足够重视的心,给新农村建设一个完美的规划。一个完美的规划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脊梁。新农村建设应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民自愿、自主这个主题,紧扣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个大纲,切合实际地制定一个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审核和项目建设质量及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避免乱上项目乱化钱和个别基层干部借机“浑水摸鱼”的现象。在项目建设中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质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建立生态环保性的新农村。
2.规范资金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任何项目都必须做到规范。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是重中之重,做好资金的规范管理是建设好新农村的关键。在规范资金管理方面我们要利用好新农村建设契机,改革政府支农预算分配管理方式,统筹兼顾,重点投向村级产业发展项目,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增收渠道。要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资金、财务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避免乱上项目乱化钱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建议制订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决算程序,确保资金管理规范,使用有效,并将各项专款定期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的监督。强化物资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坚持物资的验收、登记、领用、定期盘点制度,确保各项物资用于项目建设。良好的规范是成功的基础。
3.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农民的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的积极配合是绝对完不成的。相关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层次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坚持“政府支持、农民建设”的原则,明确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建立“村民理事会”“产业技术协会”等方式来促进产业发展,管理民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自我完善。
4.健全农村产业化服务机制。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要想的到大幅度的提高,必须形成产业化。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将农场品产业化。并且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特设,按照相关法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形成“基地+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这样既可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门路,又可通过产业深加工来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在专业合作社建立的初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给于协助和支持,财政、金融部门在资金投入上要给予适当的倾斜。同时加强与“百企反哺”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将本地规划项目与企业进行交流,得到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这样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会大量的返乡,农村的主人又回来了,再加上大企业的支持,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就更加牢固了。
5.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基础政权建设,国家要重点培养大学生村官,让大山里出来的孩子经过国家的重点培养以后成为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科学化的干部队伍,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通过科技示范、政策引导、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科技兴农,确保决策民主,规划科学,减少项目损失浪费,确保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四、总结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的精神文化素质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捷径。要治提高农村经济这个标,必须先治主人翁的本,所以提高农民及村官精神文化素质刻不容缓
第三篇:实验小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范文
实验小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实验小学于2013年秋建校,在城关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37个教学班,2800余名在校生。
目前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有:
1、德育教育卓有成效。每学期组织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及行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传承家风家训,培养美德少年”工作,教育效果显著。
2、持续开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文、做文明人”活动,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规范语言文字,打造书香校园。
3、管理精细化。学校每天有领导、教师、安全岗、学生会四支管理队伍对学生安全、纪律管理无死角,保证了学生在校行为有序,安全有保障;
4、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建校四年来,小升初成绩一直位居全县前三名,特别是今年小升初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有:
1、学校教室不足,教师没有地方办公,学生临时厕所蹲位严重不足,均衡发展验收压力大。建议:学校综合楼项目尽快施工,最好在均衡发展验收前能够投入使用。
2、学校没有操场,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课间学生密度大,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学校西墙外、原计生委北、原武警中队南约5亩的土地闲置,但已经由私人购买,因没有出路,无法开发。建议政府协调,县财政出资购买后交由学校用作操场用地。土地征用后由城关镇牵头组织实施。若能在2017年5月前均衡发展验收前建成投入使用最好。(估计所需资金280万)
3、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学校现有2800余名在校生,在编教师只有79名,按标准师生比,应有教师121名。为了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自聘32名教师。建议尽快补充教师。
4、学校门前车流量大,警示标志不足。学校地处文化路,对面为方树泉中学,侧面为中医院,人流及车流量大,路中间的绿化带过高,学生穿行不容易看见。建议将中间的的绿化带矮化,司机能够看见学生。另,学校大门前建议安装减速带,让车辆主动减速,最大程度避免事故发生。
2017年9月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姓名:陈群香 08级法学二班 学号:200814220210 内容摘要: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资金以及农民思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这些问题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让新农村建设事业得到更好发展,各相关机关、组织需采取有效措施,让我国新农建设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问题 建议
正文:
一、几点问题
1、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居民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及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违法违纪行为仍有出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村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部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安于现状,缺乏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个别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不高,领导管理能力不强,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办法不多,缺乏对如何结合本村实际推进工作的主动思考意识,发展的路子不够宽,往往是等上级部署、等上面给钱。
5、农民收入不够稳定,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
6、全区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城带乡能力低,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分散、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只能依靠政府投入或其它渠道融资。如,各村在新村建设上资金需求缺口大,支付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新村建设工程进度慢。
7、部分村新村建设规划面临重重困难。当前,部分村在新村规划中都存在迫在眉睫的现实困难,需要政府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予以尽快解决。如:在办理施工图纸时,遇到政府性收费问题以及新村土地置换、规划问题等。特别是路家庄村新村土地规划和拆迁村民的安置问题,如果不尽快落实安置问题,会发生村民因拆致贫现象,村民情绪波动较大,照此下去,会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8、农村建设资金匮乏。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巨大,县乡村财力薄弱,尤其是在农村“三减免二取消”后,镇、村二级只能够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根本没有财力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作为物质保证,这不是农村集体经济自身能够一力承担的,因此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倾向、两个支持”的论断,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一方面要加大中央、省、地级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类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继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研究并通过贴息、税收、补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农村建设。
2、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做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模式,有效控制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要使用科技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力度,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排污情况的监督管理,减少农业自身导致的污染。
3、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前,大多农民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思想落后,对建设新农村缺乏足够认识,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农村居民知足长乐、固步自封、怕冒风险、不讲效率的生活生产态度,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对接、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研究解决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问题。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5、要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基本内容。要细化和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内容,如何建、怎样建,建些什么、建成什么样才算是新农村,结合各地实际,要有一个指导性标准。同时,要强化示范,实行打造亮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新农村
6、加大对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义、标准和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区营造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发展农村经济上调整思路,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多想办法,因地制宜,指导各村以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养殖业、农家乐等形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垃圾处理、公厕、道路硬化、水、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幼儿园等社区服务场所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9、弘扬农村新风尚。要以全市正在开展的“创城”、“创模”活动为契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10、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针对我区耕地少、失地农民多的现状,区农牧、劳动就业等部门把农民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技能培训学校等资源,进行多途径、多形式、多种类的短、中、长期培训,同时,找准劳务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法规、疾病预防知识、道德素质等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个人综合素质。
11、积极协调,尽快解决路家庄村等拆迁村民的住房安置和失地、无业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要积极向省、市反映路家庄村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规划力度,尽快选址,尽快建设村民安置小区,切实解决拆迁村民的过渡困难;今后凡涉及到省、市重点项目在东区的拆迁安置,从东区实际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先做好规划安置,再进行拆迁,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将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失地、无业农民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范围,有效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无疑也会遇到重重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工作方法、态度,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始终把“三农问题”放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针的重要位置,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五篇: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约性和问题
(1)制度不健全,立法跟不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立法有了很大进展,已制定和颁布了20多部农业法律、5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400多部部门规章(农业部制定)、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农业立法方面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比如农业立法滞后;农业立法薄弱;农业立法质量不高、层次低,《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导致了农村法律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标准,各行其是。
(2)农村群众法律意识不强,政治素质不高广大农民文化程度低和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很多,而法律顾问知识素质就更低,法盲的数量远远超过文盲的数量;广大农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借助家族、村社和家庭的力量解决,而不相信法律。甚至自己自身权益已受伤害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维权,在他们遇到维权和用法的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间接导致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
(3)政府不按法办事,干部意识差,执法有问题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不够。我们的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只关注行政命令,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在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用,发放行政许可等方面,都存在抛弃法律,自行其是的现象。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懂法、不学法,轻视农村法治,不依法办事,搞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 甚至以权违法.由于各地法制建设
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在执法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性质不明确,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混杂、力量分散、权威不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现行法律规范对农村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造成农村行政执法不一;农村行政执法依据不全,权力交叉,很不完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不能严格依法办事;行政执法工作受政策干扰明显,使农村行政执法步履维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对应方法及策略 普法,使农民懂得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关键。做好新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其次,要扩大普法宣传面。第三,创新普法宣传手段。第四,保障普法经费,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奠定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农业立法工作的总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农业立法要转变观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的重要地位,而不能走过场片面强调行政管理的老路。农业立法要始终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要在抓紧农业与农村经济方面立法的同时,高度重视调整农村社会生活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农业立法还要与国际通行的规
严格执法,不钻法律空子,不停留在文本上则相衔接.严格规范农村执法行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重视执法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农业行政立法质量,明确界定农业管理机关行政权的权限。规范农村行政执法主体,调整执法机构,实行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有机结合。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妥善解决执法人员待遇。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农村行政执法条件。四是严格执法程序,完善执法制度,规范农村行政执法行为。要真正达到农村行政执法监督目的,不仅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而且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实施。要通过严格而规范的执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环境,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