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
唐春夏
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与区域发展
S20115208 摘要: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自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从农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如何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综述,总结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文献综述
1.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恢复是新农村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注重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辖区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文章从众多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研究着手,了解并总结了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2.文献综述
2.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1]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面貌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尤其迅猛,乡村居民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导致乡村面貌杂乱,失去了中国乡村的固有风貌。在参与浙江长兴新农村五个典型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对长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矛盾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2] “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而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不破解环境问题,就难以破解“三农问题;”不破解“三农问题,”也就难以健康有序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3]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至今也是今后政府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农村环境问题则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影响到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4] 环境保护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了,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和看法。[5]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其对水、空气、土壤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工作刻不容缓。[6]近几年来,环城游憩带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乐趣、体验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的一种主要去向之一。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容量,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环城游憩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众多,但其实质原因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因此,应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8] 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9]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课题,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博弈分析,提出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10]体战略与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分步实施,政府扶持和农民集资,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农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等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因此,处理好
[11]上述几个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指导作用。从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趋势等几方面去分析讨论了水土保持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起的作用。[12] 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学的整体优化、协调共生、平衡稳定、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13] 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如何保护和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从生态学、人居环境学、乡土景观等角度,针对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对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建议。[14]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1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16]的原因,提出改善对策。在对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分析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最后,结合当前农村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实际问题,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汶川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层结构以疏松的千枚岩和片麻岩为主,地质条件非常差,生态环境也相当脆弱。强烈地震对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破坏和影响。本文针对地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新农村生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18]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问题。以
[17]往人们谈论环境问题总是关注“城市病”,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不仅存在着“城市病”,而且也存在着“农村病”,甚至比“城市病”有过之而无不及。[19] 我国农业生产已逐步从数量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针对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农村环保工作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找准切入点,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服务方式和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转变,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20]
2.2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文献综述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生硬的圈地运动、生态环境有规划无坚持实施、统一建筑材料的应用和特色不分明等问题,提出应用“反规划”理念,注重新农村地域内农田、水体、树林、绿带等的有机联系,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候,结合自然山水环境,融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建设特色新农村,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21] 大城市郊区农村由于特定的区位和功能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特点,提出了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即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应以小城镇为关节点,集中资金建设,同时要认识到农村及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农地,保留农村形态,注重农村的规划、生态环境及民俗景观的保护。[22] 加强大众传媒对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传播,提高新农村受众的环保意识,是解决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本文简要分析了加强大众传媒对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传播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大众传
[23]媒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传播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加速乡村绿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科学建绿,使乡村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24] 由于农药、化肥、农田地膜、禽畜粪便、生物质燃烧的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加以保护和改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改善环境管理工作,提高科技水平,进行合理的生态建设。[25] “五山模式”试图在中国农村建立一种以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生态观。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对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既不是“反自然”,也不是“自然主义”。它是对传统自然观的革命,表现为对人与自然研究的并重,以整体性把握内在统一性的新方法论;“五山模式”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构了当地新型的生态文化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作用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生态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一
[26]种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是生产农产品的基地,农产品是关系到人生的大事。该文就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农产品的农药、化肥等残留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搭建无公害、绿色生产、生态和谐、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农村。[27] 林业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8] 农村电气化建设对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农村电气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必要性。[29] 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城乡整体环境的健康。建设生态健康的乡村环境,有利于城乡共同发展。搞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其次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再者要
[30]进行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赤水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竹、退耕还果,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壮大特色和后续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为实现“生活宽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升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31] 水土保持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基石,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具有水土资源、综合治理、产业特色、资源增量等四大优势;水土保持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建设新农村的各种资源,可以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推进“四位一体”任务在农村的落实。因此,水土保
[32]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引入环境伦理观是十分必要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承载力协调一致、合理适度消费及追求代际平衡等环境伦理规则。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并加强环境伦理的宣传教育,达到建设环
[33]境友好型新农村的目的。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农民的环境权益常常被忽视和侵犯。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农民是这一权利的当然主体。我们必须重视农民环境权的保护问题,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生[34]存质量。农村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又日趋严重。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着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公平;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力度,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35] 我国农业生产已逐步从数量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针对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农村环保工作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找准切入点,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服务方式和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转变,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36] 开展特色、特(优)质动植物保护是对现行生物资源保护的认识的深化,此举有利于维护、发展生物资源及相应改善生态物质环境基础。但特色、特(优)质动植物品种的保护存在多方面的巨大困难。问题的解决应发挥政府为主的多元、多层次的社会力量,运用系统的观点,城乡统筹,建立全国、全社会的保护系统和机制。这主要是:科学、有力的决策机制,思想舆论和社会监督,法制建设以及科技研究和服务。[37] 生态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比较理想的模式,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38]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农村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正确处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源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使自然形成良性循环。后发展山区-湘西州,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高,但是该地区农村生活用能仍以薪柴为主,直接燃烧取能。生物质直接燃烧不仅热效率低下,污染室内环境,而且过度采伐和使用薪柴会降低森林覆盖率,使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为改变传统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结合湘西州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优先开发农村小水电清洁能源,重点开发沼气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薪柴建造“两省灶”的方案,利
[39]
[40]用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实现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无电地区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4种模式和途径。[41] 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在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建设要求,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政策、措施和目标上作出新顺应。[42]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具体实践,以多种模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以打造出富裕、自然、和谐的新农村。[43] 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的发展调整,是生态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根本在于构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共生共
[44]荣的新生活,关键在于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基石,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具有水土资源、综合治理、产业特色、资源增量等四大优势;水土保持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建设新农村的各种资源,可以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
[45]农村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推进“四位一体”任务在农村的落实。从新农村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瑞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全面规划、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旧村改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及保持新农村特色等问题。[46] 发展农村沼气,既有利于解决农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7] 夏热冬冷地区新农村生态住宅设计应从选址、规划、单体设计等多角度考虑,并提出在设计中应保留农村特色,促进节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48] 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走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带动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使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
[49]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新区迅速向城市近郊甚至远郊渗透,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城郊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建城郊生态网络之路进行了探讨。[50]
3.结论 通过对众多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文献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本领域的研究都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了目前农村面临的生态环境具体问题,从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就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解决提出了很多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何奇勋.创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济(学术版).(1).[2] 朱宇恒,吴锐.和而不同:新农村风貌规划建设的方针和原则——以长兴县五个乡村更新实践为例[J].城市问题.(9).[3] 程静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新农村[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3).[4] 罗春玲.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J].科技风.(5).[5] 覃仕用.加强新农村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J].科技经济市场.(9).[6] 朱娟,胡加如,冯新民,等.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J].农业科技管理.(2).[7] 乔海燕.论环城游憩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 王燕.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障[J].农业经济.(1).[9] 陶如璧.宁夏隆德县农村能源建设调查与分析[J].太阳能.(8).[10] 郭冬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6).[11] 张国强.浅析建设新农村中的五个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8).[12] 郞建生.浅析水土保持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13] 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4] 罗谦,田理,莫妮娜.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探讨[J].软科学.(2).[15] 杨宏,周雪.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1).[16]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17] 林涛,李倩,张佳,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5).[18] 李刚,皇甫超河,刘红梅,等.灾后新农村生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农业环境与发展.(4).[19] 宋言奇.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小城镇建设.(4).[20]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6).[21] 吴银玲.“反规划”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7).[22] 邵晖.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途径探析[J].农村经济.(9).[23] 王继荣.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理论界.(8).[24] 吕品.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6).[25] 孙维锋,秦丽媛,张振华.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科技资讯.(7).[26] 孙君.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启示——“五山发展模式”研究之三[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7] 荀志强,杨华.建设生态和谐新农村[J].河北林业科技.(2).[28] 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3).[29] 郑华.浅谈农村电气化建设对农村发展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8).[30] 王桂起,王凯.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1).[31] 吴攀,颜智华,方俊,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3).[32] 刘正斌.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J].中国水土保持.(1).[33] 曹素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伦理思考[J].学术论坛.(4).[34] 徐丽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的保护[J].农业考古.(3).[35] 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3).[36]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6).[37] 张勤国.新农村建设中特色、特(优)质动、植物的保护[J].农业经济.(2).[38] 王秀琴.大力实施生态优化工程 建设固原生态型新农村[J].经济研究导刊.(5).[39] 吴秀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新农村[J].新长征.(3).[40] 戴群英,李阿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山区可再生能源[J].江西能源.(1).[41] 吴永忠,王世锋,查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可再生能源开发[J].可再生能源.(6).[42] 黄和文.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7).[43] 王春梅.农村循环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模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44] 黄和文.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新农村建设[J].生态经济(学术版).(2).[45] 刘正斌.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J].中国水土保持.(1).[46] 施利红.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6).[47] 郭渭华,罗建平,刘辉,等.万安县农村沼气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探讨[J].农家之友(理论版).(2).[48] 程显风.夏热冬冷地区新农村生态住宅设计探讨[J].住宅科技.(0).[49] 张伟成,付大龙.依托沼气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8).[50] 邹淑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思考[J].科技广场.(4).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星村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但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前提下,新农村的建设也破坏了明星村生态环境。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我们对安化县明星村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意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却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生态环境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成为安化人民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1、水污染触目惊心
明星村地处资江边,在安化县内,属于资江下游。资江的水体在近年来下降,水质变差,鱼类数量,种类都急剧下降。水体周边富营养化,河床部分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上游乡镇人口密集、工矿业相对发达,因此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较多,污染严重,所以河水不能直接饮用,明星村村民都是取山上的自来水,靠天喝水,遇上干旱天气,饮水用水是农村人民的大问题。其次,明星村的水体污染源多而分散,农药瓶等农用垃圾、塑料袋和电池等生活垃圾随着人的足迹散落到各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溪水渗入地下,造成难以察觉、危害更大的地下水污染。最后,明星村自来水水管陈旧而质量不达标,水在输送过程中就受到二次污染。
2、土地污染严重
明星村处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污染在日益严重。(1)明星村由于山地广,村民大多发展林业,但是,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树苗的栽培不及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树木生长发育慢。(2)由于经济的发展,明星村农民都不愿意种田,许多耕地荒废,土地肥力指数下降,连续几年没有耕作的土壤,要重新耕作,难度很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的垃圾也随之增多,垃圾的无限制增加和垃圾处理地的有限,形成了严峻的矛盾,垃圾污染直接造成环境破坏。根据实地调查20%垃圾都是倒在河堤边,15%直接堆土地上,剩下的65%直接露天焚烧垃圾,对大气也造成污染。
3、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明星村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而肥料包括人工肥料和化学肥料。前者污染相对较轻,后者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较严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都依赖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明星村每户平均用化肥50kg,化肥的总量达到5000kg之多。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差。明星村的农药使用量达到约500L,而农药不仅造成食品的不安全,还造成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由于农药的使用,使许多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养殖使农村的植被裸露,生态破坏。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危害,如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染。
4、新农居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污染
明星村人口的增长,对房子的需求就高。上一代的旧房子满足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年结婚也要新房子,所以,建新房在近几年来成为农村的一股热流,明星村100%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子,而将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土地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钢筋混凝土、水泥在土壤中的滞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房子的建造过程,粉尘污染会加重,PM2.5指数会增加,大气直接受到污染。
二、新农村建设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1、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
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迫于生存的压力,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围湖造田、破坏湿地等现象相当普遍。大多数农民走了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掠夺式地开采和利用资源,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缺水以及其它环境问题。特别是有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农民,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其它产业可依,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排放直接堆农村环境造成破坏。
2、农村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法规不健全
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农村的污染行为缺乏管理与处置,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不力和缺位。村民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没人管,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环境卫生既无人管理,又没有相应的环卫设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真空;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上,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很不健全。对农村生活和农村污水防治等方面无可操作的条文和具体指导意见。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和部门配合,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危险无法控制。
3、农村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太少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远远不比城市,首先,农村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治理农村污染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政府不愿意将资金用在治理污染上,而是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农业生产上,高新技术的投入太少,造成了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而破坏到农村环境。在安化农村,农业生产一般是人工生产,效率低,收成少,缺乏技术人员指导和先进耕作设备。
4、污染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带来了污染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收入低,所以,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但其实工业三废侵入到了农村,在城市中出现的工业污染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在过去,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农民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为农田增施有机肥。而现今的城市垃圾不仅量大,且成分复杂,根本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运往农村的垃圾只能简单填埋或露天堆放,给农村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运用创新的环保模式来改善生态环境
(1)“一池三改”模式。即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目标。
(2)“旅游―农村”模式。明星村处在安化县的主要交通要道上,而安化县是黑茶之乡,茶马古道是旅游的好地方,明星村地处山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商业旅游。
(3)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
(4)将安化黑茶罐装凉茶化。明星村的土质适宜黑茶的生长,黑茶在泡制的程序非常复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喝方便的饮料,所以,我们可以将黑茶罐装化,将黑茶变为凉茶饮料,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
最近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就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习主席说过“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在政策方面,(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多植树种林。(2)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3)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农村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我们要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禽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在立法中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规定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立法。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年代,我们要听取公民意见,采取听证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消耗,但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粗放的经营,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技术人才,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下发展经济,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消耗。(1)转变种植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垃圾污染。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研制毒性较弱,污染较少的农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2)转变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养殖业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友好”,我们要打造有特色的养殖业,要提高养殖禽畜的竞争力,发展绿色养殖业。(3)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
4、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用制度来监督环境;(2)进行有效管理;(3)是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村干部有义务去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农民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4)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5)村民自行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村民可以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为举报,惩罚污染环境的,奖励举发的农民。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411532005):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南昌: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2] 林涛、李倩、张佳、韦海民: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西安:经济研究导刊,2009(5).[3] 陈应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决策导刊,2007(3).[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责任编辑:谌盼)
第三篇: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况进行了简述,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区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措施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去年四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工作大会上提出了环保工作关键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从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六方面全面启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我现就如何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容、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加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概况
**区是重庆市的主城区,距离市中心就25分钟的车程,全区辖1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个开发区管委会,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34.9万,全区现有119个村民委员会,2169个村民小组,有村委会干部479人,村民小组长2169人,建有村级党组织414个,有农村党员13980名。目前在农村已基本形成了以村民代表会议为权力中枢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至2005年,我区“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5亿元,比2000年增长52%,年均递增8.7%,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农业基地已初步建成,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现有特色花木6万亩,高优水果3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蚕桑、笋竹、香料、中药材等多经1万亩。粮经作物(不含退耕还林)之比由2000年的69:31调整到61:39,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670元,恩格尔系数为48.5%,;农产加工、乡镇企业、农村生态休闲旅游,农村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乡镇工业基地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增多,这既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二、**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区新农村建设启动快、力度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区农村量大面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总体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分布在乡镇的企业、矿山排放的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的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与主城中心相差较大,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急需改善。
(一)农村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没有得到处理,全区各镇、村均存在乱堆乱放的现象,按每人每天产生0.65kg生活垃圾和0.8kg生活废水计算,每天有近226吨生活垃圾和279吨废水散布在农村各地,且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同时,在我区农村有存栏牲畜牛、马4068头,生猪15.2万头,羊1.2万只,兔1.2万只,家禽137万只;2005年出栏牲畜牛、马530头,生猪26.2万头,羊2万只,兔3万只,家禽289万只,每天可产生废弃物619吨,大部分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现象各镇村均存在,同时在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歇马镇、童家溪镇、东阳街道、天府镇、澄江镇、水土镇、静观镇、蔡家镇等则存在着城镇和农村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
(二)农村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近10多年来,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主城周边的中心镇为适应产业阶梯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各镇的工业园区、开发区悄然兴起,加之分布在各镇的乡镇企业和矿山开采企业,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垃圾等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分布在我区乡镇的一些小企业和采矿企业、城镇的小餐饮等,由于分散隐蔽,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难以监管和治理,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三)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农村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各镇村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有的村镇使用污水灌溉,2005年我区销售化肥40917吨、农药292吨、农膜412吨、柴油1717吨,尤其是靠近工业区和污染企业的一些农地,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耕地质量,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产品进入超市或出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影响,少数重点污染企业周边和矿山开采地区周边土壤受到严重污染,这对我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问题
尽管**辖区内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8个,全部设置了界碑,并按规定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和保护区陆域纵深范围,一级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二级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通过强化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确保了全区镇街使用自来水的安全。但是在我区广大农村,尤其在15个乡镇,除了中心场镇区域使用自来水外,大部分村民均是使用地表水、井水或地下水,尤其是2006年的大旱灾,反映出了我区天府镇、澄江镇、水土镇、金刀峡镇等部分镇村存在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供水不足,有的地区水质也不太好,全区大部分村庄没有集中式安全供水设施,大部分村民的饮用水都未经过净化处理,在部分沿江、沿河、沿库的镇,由于部分江、河、库受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用水的不便,可以说,农村村民的饮水安全始终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农业生产废弃物未能有效综合利用,不同程度地存在面源污染问题
随着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区共有存栏牲畜16.81万头,家禽137万只,畜禽养殖业的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初步估算,我区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22.59万吨,产生农作物秸杆10万吨,且大部分专业养殖户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均未被有效利用,大部分专业养殖户养殖场没有完备的污染防治设施,有的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外排,不同程度的造成了环境污染。由于一些村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知识,加之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的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害。
目前,我区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影响到农村的村容村貌,已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影响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重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区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全面建设重庆小康社会先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新**”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市)为抓手,注重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辖区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控制辖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彻底解决辖区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十一五”目标
到2010年,基本解决辖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实施一批安全饮水工程,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辖区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乡镇企业等污染的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三)建议措施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开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示范
一是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的布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发燕尾服农村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创建全国生态区(市)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都市观光农业和现代科技农业,结合现有花木产业带、果苗基地、景区、林区等建设提升规模档次。三是以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四是大力开展和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尤其在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产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2、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科普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生态城区(市)、构建和谐**与开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抓住《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全区19个镇街、119个村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是在中心镇、景区、主要道路沿线的农村地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的“定点存效、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二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较快的中心镇(如龙凤、东阳、北温泉、澄江、水土、歇马、童家溪、蔡家、施家梁、静观等),可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三是在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偏远村镇可采取堆肥或简歇填埋处理。四是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结合我区农村实际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对于人口相对集中、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中心镇、景区镇等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五是在人口密度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村镇,应大力推进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步伐,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六是在我区污水排放量大、次级河流污染较重和城镇建设较快的地区,如童家溪、歇马、澄江等应加快区域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镇村工业企业污染的防治
按照大力发展生态城镇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布局。一是根据各镇地理位置,区域优势和条件,结合产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观光园区、除了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集中发展工业外,其它任何村镇均不能再上新的工业项目。二是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园区工业企业“三废”排放特点,逐步实现对“三废”的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三是对于目前分散在农村的中、小、个体企业,通过充分发挥镇街环保站和区环保局的作用,加强监管,促进治理实现达排放。
4、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强化对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管
我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镇、村都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同时也把环境保护纳入了规划的内容。一是应在建设中,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或区人大、区政协应加强对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确保不再产生新的污染。二是加快制定生态工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心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逐步予以取缔、搬迁、关闭。三是加大对园区、景区、农村中心城镇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确保我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四是要求各镇街合理开展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产业和产品,在园区和农村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和都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对饮用水环境安全的监管
由于我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部分次级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用水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一是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实用、运行简便”的原则,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依法划定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争取国家和市级项目支持,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充分发挥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作用,实施饮用水水质监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二是实施以污染预防为主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要求各镇街对地表水、地下水质达标或基本达标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明显标识。三是对地表水质污染较重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地下水供水工程。四是对我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试范村要根据上述不同情况,提前实施农村饮用水保护工程。五是各镇街应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合理规划村庄饮用水源取水点位置以及村镇工业及畜禽养殖布局,完善饮用水源工程建筑物和饮用水源缓冲、隔离设施。六是对不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的村镇,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取水点搬迁工程,或地下水供水工程或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或饮水净化工程等,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6、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一是由农委牵头,会同环保、工商等部门积极开展全区经营性畜禽养殖污染的调查,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案,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全区畜牧业发展规划。二是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养殖、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总量、结构和方式,结合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对于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依法限期搬迁或关闭。三是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优先在我区的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养殖地区,建设一批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及废水还田示范项目,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养殖场建设沼气处理设施和沼液还田项目。四是结合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畜禽散养户用沼气池建设,提高人畜粪便还田施用率。五是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加大对全区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污染。
7、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示范
一是结合全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积极开展辖区土壤污染的调查与治理。二是结合我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争取项目支持,积极开展所在地区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流失、农作物农药残留等现状调查,在农业园区和有条件的镇村推广有机肥和配方施肥。三是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全区农民多用有机肥,逐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综合循环利用。四是积极开展蔬菜、水果和粮食基地土壤污染现状调查,针对我区一些特殊工业企业对周边土壤的污染,开展重金属、有机物、化肥、农药、塑料农膜等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工程化研究,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五是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于作肥料或用于造田,严禁工业污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占用耕地,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生态环保工作技能培训和农民环保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品质科学种田。
8、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
一是把新农村中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作为创建全国生态城区(市)的支撑,把生态城区(市)的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乡村道路、农房、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用绿色美化农村道路、房屋、沟渠、河库的周边环境,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的镇、村,努力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已关闭和废弃矿山的综合整治,实施废弃矿山复土和生态恢复工程;继续深化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是结合全国生态区创建积极开展以农村饮用水安全教育为重点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以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生产生活习惯。四是在农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绿色消费模式,鼓励废旧物资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提倡垃圾集中处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产品,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自然遗迹、文化遗迹、古树名木等资源的保护。
9、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一是应结合全国生态城区建设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在生态城区(市)创建领导小组之下,专门成立“**区新农村环保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保书记为组长,分管环保、农业的副区长为副组长,宣传部、区发改委、环保局、区农委、水利局、卫生局、交通局、林业局、教委、文广局、区农办、扶贫办、财政局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可放在区环保局,负责对整个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联络、统计等日常工作,建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部门镇街分工协作、各企业群众广泛参与、人大政协统一监督”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各镇街环保工作站在推进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作用。结合镇街依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镇街环保站工作队伍,加强指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农村各项环保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多渠道争取国家、市、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各部门、镇街可结合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和“十一五”环保规划、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等抓紧编制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项目建议书,归口分头争取各种项目的支持。同时区、镇两级财政也应加大投入,不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环保项目和生态环保产业给予扶持,而且应该及时解决镇街环保工作站必要的工作经费。四是对于一些有市场效益的环境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农村中心镇街、场村的安全供水工程,景区、园区的垃圾收运系统工程等可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筹积资金,加快建设。五是充分依托在碚和在渝高校、科研单位、环保中介机构等的科技优势,在开展农村环保行动方面寻求技术帮助和支持。六是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监督实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部门、镇街目标任务管理,按照“十一五”总体目标和分计划实施,并纳入部门、镇街党政一把手环保工作实绩考核。七是大力开展对新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宣传。结合各种创建和各项环保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板报等媒体;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新农村环保行动”宣传,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推动生态城区(市)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建设重庆都市和谐美丽新农村。
谭强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1、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许多农民不能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化学农药,这些高效农药虽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有毒成分的扩散和渗透,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其它生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多数有机磷农药只有10% 被植物吸收,其余90% 扩散于大气中,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另外,经常使用化学农药,还会促使一些农业害虫变异而产生抗药性。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及中毒情况等都较严重,故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大量潜在的危害。而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问题,从而又导致畜禽产品的污染,最终使人类健康遭受危害。
2、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现在粮食的增产主要是依靠使用化肥,而化肥的使用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土壤大幅度板结,肥力下降。特别是化肥流失后破坏水资源,形成硝酸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而且农民对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由此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3、外来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污染
根据我们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确认吉林省有分布或可能有分布(潜在危险)的外来生物物种多达41种,包括植物22种,真菌3种,动物17种。这里有的已“定居”多年,有的则是“新户”,争占土地、传播疾病、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如由于日本松干蚧的侵入,使我们痛失一片片树林,甚至威胁到了更大面积的森林。相对而言,在这个小小的外来生物面前我们却束手无策,显得无奈和没有防备,暴露出我省某些地区生态系统的极端脆弱性和我们对外来生物及生态安全的无知。
4、焚烧农作物秸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玉米收获后,尚未干燥的玉米秸被大量的堆积起来,无法处理,仍采取焚烧的老办法。潮湿导致玉米秸杆不能燃烧充分,燃烧过程中大量的烟雾弥散在空气中,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喉痛、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5、禽畜粪便污染
由于过去的畜牧业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出现,种植、养殖一条龙,禽畜粪便也作为农家肥料,直接施人农田,对环境污染较轻。由于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从事养殖业的不种地,粪便不能当作肥料,禽畜粪便被乱排乱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粪便的乱堆乱放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有害成分。雨水淋湿溶人地表水将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并污染土壤。不经发酵处理的粪便,直接施于土壤,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将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危害。禽畜粪便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6、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固体废物的大量堆放。造成土壤、水体被有害、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放射性物质等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水质变化。这种污染进入土壤还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碍植物根系增长,或在植物体内积蓄,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使用量增多,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它在土壤中不能降解,严重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阻碍了作物生长。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臵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一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农村环境污染已经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非常有意义并且势在必行,保护农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特别是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需要良好的生态,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前提是搞好生态建设,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持久。特别是生态脆弱的地区,改变农村生态状况,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综合措施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统一规划,全面发展。由于废水、有害废物、粪便和农药化肥对地下、地表水的污染,安全的水源已越来越少;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雨养农田和灌溉农田的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都导致了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丧生。水资源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土地、森林、草原和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林地和生态湿地。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提供农村生产所需的资源和物质基础,才能保障农村生产的安全,才有农业的稳产高产。
2、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其在旅游、休闲等方向的潜力,增强其可持续性,使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生产力、经济产生良好的带动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不仅保证粮食增产,也能保证土地的培育力和可恢复性。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污染浪费,还能提供能源,为农民增产。只有保护为核心、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才能二者兼顾,才能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农村文明整洁的措施
乡村文明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改土、治水、绿化的优势,实现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建设高效农田,全面配套水系,绿化荒坡山沟,美化居住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治理各类的污染源,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空气。同时让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处,由此能自觉的从自身做起,让农村更整洁更文明。
要按照生态学思想,合理利用空间,建立科学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新农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农村。
对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8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民盟吉林省委员会:
贵会在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第8号提案)收悉,省政府责成省农委协调有关单位具体承办。经认真研究办理,并报省政府领导审定,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统一规划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自2006年我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从光、气、水、田、林、路等方面促进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我省将通过开展太阳能开发利用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改水工程、标准化农田建设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和“村村通”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雨养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方式”等有效农业生产模式。在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上,还要宣传和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沼肥使用、生物处理禽畜粪便、农村节能保护环境等技术。同时,我省还将按照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加强建设、交通、电力、水利、土地、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和产业发展安排,从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有力推动我省新农村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二、关于促进农村文明整洁的问题
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也是建设的总目标。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经过两年多来的试点建设工作,全省各级试点村镇在改造村容镇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数村容镇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后工作中,省新农村办和省爱卫会将继续联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全民爱国卫生活动。村屯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重点清除村屯内的垃圾,实现粪堆高温发酵,柴草垛不进屯,草木灰不散倒,牲畜圈养并保持圈舍卫生。二是抓好改水改厕工作,推广普及符合卫生要求的粪尿分集式生态厕所。三是搞好除四害工作。村屯及农户深入开展灭鼠、灭蚊、灭蝇活动,在重点抓好蚊蝇孳生地治理的基础上统一进行消杀。四是搞好农民个人卫生。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农民卫生意识。
为进一步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我省将继续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解决好民生问题,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四个工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村容村貌的进一步改观。一是实施村容镇貌整治工程。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脏乱差。突出抓好沿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三线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四清四改(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和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二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通过提高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来净化水源、净化田园和净化家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目标。从2008年开始,平均每年新建100个清洁能源示范村,新增农村沼气池3-5万个。三是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采取旧村改造、集中建村、生态移民、消灭“空壳村”和迁移居户等方式,积极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对现有砖瓦房进行改造,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省基本上消灭泥草房,30%以上的农户住进环保节能、安全实用、新颖漂亮、环境整洁的新居。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感谢贵会对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模版)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地区推进,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由于经济化逐渐向农村地区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步入21世纪,城市化向农村地区的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农村地区的污染源大幅度增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农村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或者占地面积广的工厂和企业,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聚集。这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工厂和乡镇企业,大多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并且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较多,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不仅污染水源和土壤,还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和损毁大面积的农田。其次,农民们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的伤害。这些化肥和农药,一部分残留在粮食蔬果中,通过食用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另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不仅破坏原有的土质,还会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总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日不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推行。
(2)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损害,我们不能为了杜绝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不去发展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条件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好坏。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农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具有促进、优化、保障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1)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美丽家园,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惩治,建立关于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或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早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备建设比较落后,甚至近乎空白,造成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地倾倒,卫生较为混乱的现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条件,也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系统的排污设施,统一收集生活污水和牲畜的粪水;建立垃圾池,规范生活垃圾的倾倒。村委可以发动农村居民定期清理村道,整治村里的排水沟,还村子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从而建设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
(4)提供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面积的农田灌溉,使得化肥、农药流入其它的水域,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指导工作,只有广大农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技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走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道路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政府投入相关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发展观光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早日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