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5篇

时间:2019-05-12 19: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课 程 论 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题目: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

保护问题及对策

学院:信息管理与科学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

国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农村当前所面临的六大环境问题,分析出其产

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污染的转

移等因素。并对此,提出晚上政策法律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民公平环境

权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生态农业,城乡公平,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却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及问题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2011年农村环境状况作了如下描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具体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有如下几种[1]:

(一)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

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监管能力薄弱

(二)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

(三)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四)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五)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六)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士、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着点污染与面污染、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新污染与旧污染并存的困境。严峻的环境污染不断考验着农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

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化肥、农药、地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化肥农药的流失量惊人。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太低,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了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了土壤自净能力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施用量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农药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中,使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浙江省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千米,造成减产损失高达产值的1/5左右。农药、化肥和地膜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失在环境中成为污染物,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药甚至残留在农产品中,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农药残留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而慢性中毒可触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生殖和神经疾病、以及干扰内分泌系统等。然而,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理念未能很好地融入土地整治中,主要表现在:(1)对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较少,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2)现有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局限于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自然环境因子方面,忽略了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2]

其次,城市污染的转移仍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指出:中国农民为经济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的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拿环境来说,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3]

农村污染问题涉及家家户户,且主要为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同时,负责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上也较之城区和工业污染难度更大,投入资金治理效果较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效果相比很不明显,投资回报率很低,所以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问题被“边缘化”。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同时,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局部农村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外地较大城市以及本地市区内的污染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周围市民的不断投诉抗议,再加上市区内企业所占有土地的超高价格,企业向农村搬迁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所产生的人均超过农村数倍的废物最终的流向也是农村,造成了从城市边缘向农村纵深发展的污染带。

三、关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农村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

当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这种主要依靠政策推动、相关法律呈“粗放状态”的治理模式是不足以应对不断恶化的农村环境的,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此,一方面,应该对现有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提升相关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现有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数量众多,且不断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这就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对交叉内容进行协调,对于不符合农村环境现状的旧政策及时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体系建设。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当前不少学者提出我国应出台一部专门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并以此为基点,根据农村环境的自身特点,制定配套的法规。这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依附于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弱势地位。此外,相关法律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农村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如此才能提高法律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性。[4]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5]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农业一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老房东李,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 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对政府城市环境质量考核时,也要考核辖区内的农村环境质量,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政府应当调整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让农村居民要认识到自己拥有公平的环境权益,认识到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是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的。

四、结论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极大地伤害了亿万农民的利益。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根源在于:农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污染的转移等因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点,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侠,顾聪明,宋友坤等.浅谈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z1):120-122.DOI:10.3969/j.issn.1674-4829.2007.z1.045.[2] 刘展鹏,郭海军,王青梅等.环境保护在土地整理中的哲学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1

2):849-851.DOI:10.3969/j.issn.1006-7175.2006.12.025.[3]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人民网首页>环保>环境观察,2004-10-28.[4] 林云飞.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政策与法律对比分析的视角

[J].湖北社会科学,2013,(7):37-40.[5] 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环境保护,2005,(9):15-21.DOI:10.3969/j.issn.0253-9705.2005.09.004.[6]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DOI:10.3969/j.issn.1003-7470.2004.09.032.[7] 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30-831.DOI:10.3969/j.issn.0517-6611.2007.03.099.[8] 韩冬梅,金书秦.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11-18.[9] 黄德林,余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理论月刊,2008,(6):164-167.DOI:10.3969/j.issn.1004-0544.2008.06.049.[10] 马绍峰,宋德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7):126-127,184.

第二篇: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况进行了简述,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区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措施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去年四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工作大会上提出了环保工作关键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从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六方面全面启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我现就如何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容、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就加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概况

**区是重庆市的主城区,距离市中心就25分钟的车程,全区辖1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个开发区管委会,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34.9万,全区现有119个村民委员会,2169个村民小组,有村委会干部479人,村民小组长2169人,建有村级党组织414个,有农村党员13980名。目前在农村已基本形成了以村民代表会议为权力中枢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至2005年,我区“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5亿元,比2000年增长52%,年均递增8.7%,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农业基地已初步建成,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现有特色花木6万亩,高优水果3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蚕桑、笋竹、香料、中药材等多经1万亩。粮经作物(不含退耕还林)之比由2000年的69:31调整到61:39,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670元,恩格尔系数为48.5%,;农产加工、乡镇企业、农村生态休闲旅游,农村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乡镇工业基地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增多,这既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二、**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区新农村建设启动快、力度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区农村量大面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总体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分布在乡镇的企业、矿山排放的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的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与主城中心相差较大,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急需改善。

(一)农村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没有得到处理,全区各镇、村均存在乱堆乱放的现象,按每人每天产生0.65kg生活垃圾和0.8kg生活废水计算,每天有近226吨生活垃圾和279吨废水散布在农村各地,且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同时,在我区农村有存栏牲畜牛、马4068头,生猪15.2万头,羊1.2万只,兔1.2万只,家禽137万只;2005年出栏牲畜牛、马530头,生猪26.2万头,羊2万只,兔3万只,家禽289万只,每天可产生废弃物619吨,大部分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现象各镇村均存在,同时在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歇马镇、童家溪镇、东阳街道、天府镇、澄江镇、水土镇、静观镇、蔡家镇等则存在着城镇和农村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

(二)农村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近10多年来,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主城周边的中心镇为适应产业阶梯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各镇的工业园区、开发区悄然兴起,加之分布在各镇的乡镇企业和矿山开采企业,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垃圾等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分布在我区乡镇的一些小企业和采矿企业、城镇的小餐饮等,由于分散隐蔽,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难以监管和治理,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三)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农村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各镇村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有的村镇使用污水灌溉,2005年我区销售化肥40917吨、农药292吨、农膜412吨、柴油1717吨,尤其是靠近工业区和污染企业的一些农地,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耕地质量,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产品进入超市或出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影响,少数重点污染企业周边和矿山开采地区周边土壤受到严重污染,这对我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问题

尽管**辖区内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8个,全部设置了界碑,并按规定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和保护区陆域纵深范围,一级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二级保护区内执行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通过强化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确保了全区镇街使用自来水的安全。但是在我区广大农村,尤其在15个乡镇,除了中心场镇区域使用自来水外,大部分村民均是使用地表水、井水或地下水,尤其是2006年的大旱灾,反映出了我区天府镇、澄江镇、水土镇、金刀峡镇等部分镇村存在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供水不足,有的地区水质也不太好,全区大部分村庄没有集中式安全供水设施,大部分村民的饮用水都未经过净化处理,在部分沿江、沿河、沿库的镇,由于部分江、河、库受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用水的不便,可以说,农村村民的饮水安全始终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农业生产废弃物未能有效综合利用,不同程度地存在面源污染问题

随着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区共有存栏牲畜16.81万头,家禽137万只,畜禽养殖业的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初步估算,我区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22.59万吨,产生农作物秸杆10万吨,且大部分专业养殖户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均未被有效利用,大部分专业养殖户养殖场没有完备的污染防治设施,有的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外排,不同程度的造成了环境污染。由于一些村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知识,加之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的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害。

目前,我区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影响到农村的村容村貌,已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影响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重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区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全面建设重庆小康社会先行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新**”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市)为抓手,注重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辖区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控制辖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彻底解决辖区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十一五”目标

到2010年,基本解决辖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实施一批安全饮水工程,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辖区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乡镇企业等污染的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三)建议措施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开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示范

一是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的布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发燕尾服农村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创建全国生态区(市)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都市观光农业和现代科技农业,结合现有花木产业带、果苗基地、景区、林区等建设提升规模档次。三是以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四是大力开展和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尤其在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产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2、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科普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生态城区(市)、构建和谐**与开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抓住《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全区19个镇街、119个村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是在中心镇、景区、主要道路沿线的农村地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的“定点存效、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二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较快的中心镇(如龙凤、东阳、北温泉、澄江、水土、歇马、童家溪、蔡家、施家梁、静观等),可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三是在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偏远村镇可采取堆肥或简歇填埋处理。四是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结合我区农村实际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对于人口相对集中、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中心镇、景区镇等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五是在人口密度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村镇,应大力推进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步伐,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六是在我区污水排放量大、次级河流污染较重和城镇建设较快的地区,如童家溪、歇马、澄江等应加快区域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镇村工业企业污染的防治

按照大力发展生态城镇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布局。一是根据各镇地理位置,区域优势和条件,结合产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观光园区、除了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集中发展工业外,其它任何村镇均不能再上新的工业项目。二是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园区工业企业“三废”排放特点,逐步实现对“三废”的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三是对于目前分散在农村的中、小、个体企业,通过充分发挥镇街环保站和区环保局的作用,加强监管,促进治理实现达排放。

4、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强化对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管

我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镇、村都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同时也把环境保护纳入了规划的内容。一是应在建设中,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或区人大、区政协应加强对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确保不再产生新的污染。二是加快制定生态工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心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或逐步予以取缔、搬迁、关闭。三是加大对园区、景区、农村中心城镇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确保我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四是要求各镇街合理开展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产业和产品,在园区和农村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和都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对饮用水环境安全的监管

由于我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部分次级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用水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一是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实用、运行简便”的原则,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依法划定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争取国家和市级项目支持,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充分发挥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作用,实施饮用水水质监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二是实施以污染预防为主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要求各镇街对地表水、地下水质达标或基本达标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明显标识。三是对地表水质污染较重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地下水供水工程。四是对我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试范村要根据上述不同情况,提前实施农村饮用水保护工程。五是各镇街应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合理规划村庄饮用水源取水点位置以及村镇工业及畜禽养殖布局,完善饮用水源工程建筑物和饮用水源缓冲、隔离设施。六是对不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的村镇,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取水点搬迁工程,或地下水供水工程或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或饮水净化工程等,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6、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一是由农委牵头,会同环保、工商等部门积极开展全区经营性畜禽养殖污染的调查,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案,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全区畜牧业发展规划。二是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养殖、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调整畜禽养殖布局、总量、结构和方式,结合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对于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依法限期搬迁或关闭。三是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优先在我区的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养殖地区,建设一批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及废水还田示范项目,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养殖场建设沼气处理设施和沼液还田项目。四是结合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畜禽散养户用沼气池建设,提高人畜粪便还田施用率。五是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加大对全区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污染。

7、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应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示范

一是结合全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积极开展辖区土壤污染的调查与治理。二是结合我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争取项目支持,积极开展所在地区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流失、农作物农药残留等现状调查,在农业园区和有条件的镇村推广有机肥和配方施肥。三是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全区农民多用有机肥,逐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综合循环利用。四是积极开展蔬菜、水果和粮食基地土壤污染现状调查,针对我区一些特殊工业企业对周边土壤的污染,开展重金属、有机物、化肥、农药、塑料农膜等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工程化研究,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五是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于作肥料或用于造田,严禁工业污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占用耕地,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生态环保工作技能培训和农民环保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品质科学种田。

8、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

一是把新农村中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作为创建全国生态城区(市)的支撑,把生态城区(市)的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乡村道路、农房、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用绿色美化农村道路、房屋、沟渠、河库的周边环境,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的镇、村,努力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已关闭和废弃矿山的综合整治,实施废弃矿山复土和生态恢复工程;继续深化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是结合全国生态区创建积极开展以农村饮用水安全教育为重点的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以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生产生活习惯。四是在农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绿色消费模式,鼓励废旧物资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提倡垃圾集中处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产品,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自然遗迹、文化遗迹、古树名木等资源的保护。

9、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一是应结合全国生态城区建设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在生态城区(市)创建领导小组之下,专门成立“**区新农村环保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保书记为组长,分管环保、农业的副区长为副组长,宣传部、区发改委、环保局、区农委、水利局、卫生局、交通局、林业局、教委、文广局、区农办、扶贫办、财政局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可放在区环保局,负责对整个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联络、统计等日常工作,建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部门镇街分工协作、各企业群众广泛参与、人大政协统一监督”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各镇街环保工作站在推进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作用。结合镇街依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镇街环保站工作队伍,加强指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农村各项环保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多渠道争取国家、市、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各部门、镇街可结合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和“十一五”环保规划、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等抓紧编制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项目建议书,归口分头争取各种项目的支持。同时区、镇两级财政也应加大投入,不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环保项目和生态环保产业给予扶持,而且应该及时解决镇街环保工作站必要的工作经费。四是对于一些有市场效益的环境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农村中心镇街、场村的安全供水工程,景区、园区的垃圾收运系统工程等可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筹积资金,加快建设。五是充分依托在碚和在渝高校、科研单位、环保中介机构等的科技优势,在开展农村环保行动方面寻求技术帮助和支持。六是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监督实施,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部门、镇街目标任务管理,按照“十一五”总体目标和分计划实施,并纳入部门、镇街党政一把手环保工作实绩考核。七是大力开展对新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宣传。结合各种创建和各项环保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板报等媒体;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新农村环保行动”宣传,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推动生态城区(市)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建设重庆都市和谐美丽新农村。

谭强

第三篇: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我区东部地区均属于北亚热带内陆湿润季风区鄂东北亚区,大多为山麓丘陵区,部分地区为缓坡丘岗区和漫坡平岗区。降水充沛,光热丰足,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有多种农作物可以栽培生长。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通过“十一五”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努力,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造纸行业和砖窑全部关停,污染超标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同时严禁审批污染大的企业引进,所以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环境容量较大,生态建设有一定基础。

为构建我区东部生态新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各部门形成合力,根据职能强化污染源的监控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社会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切实纳入政绩目标管理,使生态建设得以有序开展。各部门和街镇的目标管理考评,应当体现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的理念和要求,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使考核更加全面、科学。

要在东北部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树立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新理念,推广产品环境标识,倡导绿色消费采购,加快建立循环消费机制,建设资源利用—产品消费—物资回收的生态社会。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要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

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坚决遏制人为生态破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主要水域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区域环境有所好转,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生态型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社区,为创建生态示范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科技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建设新技术给予补偿制度,来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动力,大力推广应用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行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在政策上对保护资源的新技术给予经济补偿。

着力完善东部生态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日常监督性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强化环境科研,及时掌握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态。要全面动态地提高监测内容和监测频次,加大项目覆盖面,建立和健全环境生态动态数据档案库,全面监控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为政府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要在东北部地区逐步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推广使用可降解、无毒性的生态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防止白色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消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废旧物资市场,加快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环境生态文明,引导人们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自觉自愿行动。综合整治流域农村面源污染。

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连片村综合治理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经济。

全面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剧毒高残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复混肥,加快农村沼气池的建设,逐步推广可降解塑料薄膜,加大对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白色污染。

要广泛开展环境优美街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模式推广,引导该地区上下积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建立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环境容量,组织旅游线路,整治生态环境,绿化和美化景区,打造农家乐品牌,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让山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划定畜禽禁养区、适养区和限养区,严格限制过度投放饵料、过度放养捕捞和围湖网箱养殖,推广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防治规模化养殖污染。加快农村的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加强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

5、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对外合作的模式和方法,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引进生态共建机制,坚持“开放、协作”的原则,利用现有的环境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共建开放平台。

通过对外合作形式,与先进发达地区,具有生态建设经验的地区,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合作的办法,引进资金和人才,创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

6、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

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要通过政策性补偿生态建设工程,引导污染源的外迁。对于东北部街镇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企业外迁,招商引资难以引进带来税源无法增长,增加生态保护补偿预算资金,列入每财政预算,用于相关街镇政府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实行公开市场化竞标拍卖,其所得作为资源环境保护补偿的来源之一。实行受益补偿的制度,损害者付费,利用、受益者补偿。开发者不但要为其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做出补偿,而且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做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有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提供适当的补偿。

第四篇: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20***3级物理学研究生班

罗婷婷

[摘要]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造成对环境的持续的面源污染。城市及其工业的污染源不断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则是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外部原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体现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本文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行政职能分配、农村环保管理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与农村环境现状之间的不适应之处,总结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城乡公平、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1.1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苏杨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一文中概括了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充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可以说,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在莱州市都有明显的体现。土壤受到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地膜的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量为229.18万吨,侵蚀模数1593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深1.18毫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面积达25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而全市的河流基本断流,水库总氮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已经造成饮用水紧张多数村庄垃圾围村,畜禽养殖户引起的废水、恶臭污染纠纷不断,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同时水质也不断下降,没有接集中饮用自来水的村庄饮用水井过几年就要更换;规模小、技术土、污染分散难治理的废塑料加工、菱苦土和滑石粉生产、石矿开采、石材加工、铸造等行业造成的区域性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等难以治理。

1.2 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 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化肥、农药、地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化肥农药的流失量惊人。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太低,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了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了土壤自净能力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施用量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农药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中,使自然环境遭

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浙江省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千米,造成减产损失高达产值的1/5左右。农药、化肥和地膜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失在环境中成为污染物,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药甚至残留在农产品中,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农药残留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而慢性中毒可触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生殖和神经疾病、以及干扰内分泌系统等。然而,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理念未能很好地融入土地整治中,主要表现在:1)对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较少,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2)现有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局限于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自然环境因子方面,忽略了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1.3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城乡关系的又一种表现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指出:中国农民为经济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的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拿环境来说,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污染问题涉及家家户户,且主要为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同时,负责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上也较之城区和工业污染难度更大,投入资金治理效果较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效果相比很不明显,投资回报率很低,所以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问题被“边缘化”。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莱州市环境污染防治资金同样大部分投入到城区和工业,农村环境保护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

同时,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局部农村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外地较大城市以及本地市区内的污染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周围市民的不断投诉抗议,再加上市区内企业所占有土地的超高价格,企业向农村搬迁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所产生的人均超过农村数倍的废物最终的流向也是农村,造成了从城市边缘向农村纵深发展的污染带。郇庆治指出,许多欧美国家实行“己所不欲,转嫁与人”的双重环境标准,许多地方都深受其害。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从法律法规体系角度看农村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经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从环境保护基本法到各个单项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己经成为一个针对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比较完备的整体。概括地说,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设计了八项基本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

度。

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危害的情形下才。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原则,并制定了以这八项制度为主干的环境政策。自从环保法实施以来,实践证明,这八项制度在针对工业与城市污染的治理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使得大部分城市环境有所改善。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并不想偏离农村,希望制定的环境政策是系统而完整的,具有普适性。然而,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的特点及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的成效是十分有限的。从这八项基本制度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前主要涉及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节能减排、辖区企业限期治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阶段性环境任务,目前设计的指标与设定的任务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度太低,仅能涉及在农村排放污染物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目前只涉及工业点源污染物,没有将面污染源尤其是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进行控制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这几项制度完全针对工业企业,虽然考虑到了这些企业对所在环境包括农村环境的影响,但不涉及农村的面源污染问题。所以,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法律支持,针对农村的面源污染,基层环保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操作。

乐小芳等提出,在农村,引导性环境政策不仅应当使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监督企业和其它个体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应当能够通过经济利益激励调整农民的行为,这样的政策既可以节约环境政策实施成本,又可以有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要使政策在现实中顺利实施,必须保障其动力机制的顺畅。引导性环境政策的实施动机来自权利和受益的结合,即“权益”。但是,“我国环境法中尚未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加上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不仅导致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而且鼓励了农村居民掠夺式生产方式和崇尚奢侈消费的生活方式”。

2.2 从行政职能分配角度看农村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的环境保护职能主要由各级环保局承担,其他的解放军设有环境保护机构,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农业部门设有环保站,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绿色食品的申报管理工作,其他的林业部门、水产部门、交通部门及水务部门也有部分环保职能。环保系统中最基层的是县级环保机构,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辅助环保部门的工作。因而,环保工作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部门利益不协调,导致谁都不管或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环保机构的隶属关系复杂,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环保法规、政策,许多工作很难落实。

目前,县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基本上全部归于基层环保局,而农业部门的环保科室主要承担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绿色食品的申报管理工作。以莱州市环境保护机构为例,市环保局基本分设三大块监察大队、监测站以及法规宣传和承担审批、规划、统计等职能的管理科室。监察大队可根据辖区划分范围,分设监察中队,主要承担排污费征收、环境信访处理,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申报等工作监测站主要承担水、大气、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以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排放量监测工作其他的审批、规划、考核、统计等任务由管理科室承担,法规宣传功能也归属职能科室。

2.3 资源配置角度看农村环境保护体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三农”问题突出摆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己经成为国家战略,如何保护农民的权益,也成为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的问题。但相比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农民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环境权利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一直严重不足。正是由于对农村、农民的环境权益的相对漠视,造成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期忽视。近几年来,虽然对乡镇企业的污染加大了治理力度,农村生产生活的面源污染却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忽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个体现。受传统习惯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跟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莱州市大多数乡镇,村庄在发展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农村村庄在这些资源的配置方面明显落后,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集中供暖设施基本没有,很少使用清洁能源,直接造成了农村在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只是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城市要低得多,没有引起急性事故而不被人重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无疑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但配合这种体制下的环境立法缺位、村集体经济及行政权的弱化、单个家庭及个体行为的极大自由化,对于已经成为“公共事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既缺乏强制性机制又缺乏激励性机制。所以,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农村污染更应向源头控制模式转化。关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农村的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和谐”的思想推而广之,也体现在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组织、政治形成了一种追求“和谐”与平衡的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人口剧增、生存压力增大,对农产品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合理利用资源又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资源掠夺式开发的情况,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再加上西方竞争思想随着现代工商经济飞速发展的扩散,体现更多的是竞争甚至掠夺的思想。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但由于没有形成恰当的竞争规范,却加速破坏着环境等“公共资源”,正是因为如此国家提出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农村环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要从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等方面提高人口素质,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新农村要求保留农村传统文化中与自然相和谐的部分,同时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现代农村的特点,建立新的和谐价值观,农村的发展也要有新的可持续

性的模式,农民也要形成新的环境友好型的生活生产方式,要在传统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态文明。

3.2 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行政手段,以不平等交换,把农村的经济资源转入城市工业之中。“可以说,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获得的。正因为农业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工业化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成就。”谢根成认为,剪刀差政策是我国建国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政策支点之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剪刀差政策是重要原因。如果说为了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剪刀差政策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的话,那么当工业化达到中后期阶段时,我国的政策取向应当尽可能快地缩小剪刀差乃至消除剪刀差,城市因为从农村获取工业材料和农产品受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6]。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在实施生态补偿理论的同时将环境产权明晰化,私人净收益大于社会净收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所体现的环境不公平,是因为环境物品产权不清,以致人们容易“免费搭车”,酿成“公共财物悲剧”。结束这场悲剧的根本措施在于使环境物品产权明晰[7]。

总之,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自己拥有公平的环境权益,认识到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是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政府、科研部门组织更加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培育以保护农村环境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保护农村环境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对政府城市环境质量考核时,也要考核辖区内的农村环境质量,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政府应当调整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我国现行环境政策对农村环境保护有所忽视,城乡资源配置不公平导致环境权益不公平,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没有针对性。本文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环境产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环境权益的城乡公平建立引导型的源头污染控制模式,以形成坏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生态农产品市场以引导农民走生态农业道路。

第五篇:浅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浅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会场内外引起了热议,也成为新一轮环保建设的起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生产、生活废弃物。废弃物被人们随意堆放或丢弃,加之农村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自我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农村环境有所改善。结合我市绿色兴市及乡镇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农村生态文明,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农村环境一旦受污染,最终受害者是农民自己。要想恢复受污染的环境,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高。且环境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自2012年“新三万活动”开展以来,我镇在广大农村深入宣传,通过入户走访、创办宣传栏、设立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农民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的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进而增强了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建设,选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头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公共事务,理应由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负责。基层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政策水平及带头作用是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要选配有能力、懂政策,能真心为群众谋利益的基层领导组织,其中主要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委会,最重要的是选配好主要负责人。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三、减轻农村工业污染,实现废物减量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有序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集中处理。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设施。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方式,对偏远、不具备条件的乡镇的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下大力气提高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同时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五、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延伸产业链。对己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引导规模小的畜禽养殖企业走污水与粪便混合—沼气池—沼液—农作物的治理路子,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走干湿分离的治理路子,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气化治理后还田。这样既保持了肥料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减少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六、打造青山绿水新农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开发山地,营造多种经济林,既能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加强塘堰、小河流整治,杜绝污染。在公路、河堤沿线设置绿化带,在农村房前屋后种植花木,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新农村。

总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要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新农村。

下载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

    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防治对策

    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防治对策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

    环境保护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宣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表明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题目: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授课教师:院(系):年级、班:学号 姓 名: 成绩 浅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

    化隆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化隆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的70%在农村,农村环境的保护直接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气候等,为此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十分重要,意义深远的事。......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

    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物种环境、森林环境等几种重要的环境因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如何......

    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探讨

    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探讨1、引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环境问题却一再为我们所忽视。自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