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魏主席、各位领导:
近年来,民权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立足民权资源环境禀赋,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创建作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将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强化农村环保工作职责。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关系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事关老百姓的福祉。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农村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负责生态创建、农村环境污染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作。二是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农村环保突出问题。县政府坚持每年都要召开全县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创建工作会议,表彰先进单位,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明确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推进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生态民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效解决了生态创建及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健全了农村环保工作考核机制。县政府坚持把生态创建 和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进一步夯实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全县上下将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凝聚创建工作合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统筹规划,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县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县规划中,明确了农村环保的主要工作和考核指标。一是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乡镇、村的创建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三是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多种能源互补,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加快推广适合农村发展的清洁、环保、节能新型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和污染源产生,确保农村清洁环保。四是全面推广测土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化肥。教育农民积极回收废旧农膜、肥料包装和农药瓶等。六是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把“两园一廊”(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沿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工程建设作为全县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截止目前,生态廊道绿化面积已全部完成植树造林任务,进入“两园一廊”的两条道路已铺修完工,4个小品绿化正在抓紧施工,县投资1200万元对任庄水库进行了清淤,投资7000万元 完成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并在湖中修建了两个观鸟台。“两园一廊”正逐步成为人们怡情养生、休闲娱乐、享受自然的人间乐园。(三)抢抓机遇,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分别于2011年争取了龙塘镇申庄、吴堂村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龙塘镇申庄、吴堂村分别建设了日处理生活污水200吨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受益人口达3千余人;于2012年争取了双塔乡祥和社区、胡集乡丁咀社区、伯党乡中心社区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分别建设了日处理1000吨、800吨、800吨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受益人口达7万人。通过实施各类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四)防治并举,严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环保审批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借产业升级、调整结构等由头使污染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全县近年对9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否决。二是调整乡镇工业区布局,实行居民进区、工业入园的原则,实施工业区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相结合。
(五)加强监管,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指导和监管,完善各类标示牌、界桩及警示标志,坚决依法关停或搬迁饮用水源区内的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安全。二是开展了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三是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建立健全污水处理的 管理、监督、运营体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饮用水安全。
(六)突出重点,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主要污染源,污染投诉较多。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广“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有机肥生产、沼液还田—农作物生产”等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实施绿色环保技术,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作为整治重点,积极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确保污染治理达到相关技术规范。
(七)典型带动,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按照《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和《省级生态村申报及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县积极投入到生态创建中,通过生态创建,目前我县辖域内19个乡镇(办事处)其中6个乡镇(人和镇、伯党乡、王桥镇、庄子镇、王庄寨镇、双塔乡)已荣获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白云寺镇、野岗乡已通过省级评审;北关镇王公庄村、胡集乡丁咀村等22个行政村已荣获省级生态村荣誉;北关镇六和村、王桥镇杨官庄村等290个行政村获市级生态村荣誉。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监管机制。细化分解各级各部门依法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保护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编制和实施农村生态建设规划。要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环保工作网络。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常规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系统,定期公布区域环境状况,提升监管水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加强管理,整合各部门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优先集中用于重点乡镇的生态建设。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对污染减排、污染源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生态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切实加大对现有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三同时”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新上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户收、村运、镇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加大对大中型沼气池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和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同时制订畜禽养殖小区排污处理办法,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发展生态农业,综合采取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四)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普及宣传。环保、农林、规划、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各县区和镇及各个新闻媒体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力度,扎实开展生态文化进村活动。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让农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革除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听取和吸纳各位委员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村环保工作水平,为建设美丽富裕新民权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浅谈河口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成立了由区长任主任、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任务副主任,环保、发改、经贸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了《河口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环保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锁定“产业兴
区、工业强区、生态立区”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该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辖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河口区cod排放量为1495.09吨,与2006年相比削减了1010.63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91.67吨,与2006年相比削减了399.9吨。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林木覆盖率达到14.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5%。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绿色产业比重。绿色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为此,河口区结合当地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壮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一是提升农产品质量。首先从生产工艺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氮肥的习惯,提倡施用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其次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在技术指导下基地进行统一的播种施肥、除虫管理,保证农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最佳生态环境下进行。建设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冬枣等多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再次是坚持农业开发与科技工程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搞好良种繁育基础建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通过优良品种的大力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按生态养殖要求调整水产品结构。兴建大面积的生态水产品养殖基地,按生态要求投放生态饲料,确保水产品无污染收入高。建设了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梭子蟹等多种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水产品。三是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适应现代社会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突出湿地生态、绿色生态主题,实现致富农民、保护环境双赢。先后开发了新户乡百枣生态观光园、芦苇湿地、万亩槐花林等旅游景点。
(二)加强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土地盐碱、植被少是河口自然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河口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推进林业建设。一是大力实施“三网”绿化工程。通过“上林下渔、路域林、水系林”模式,采取“先造地,后造林”、“先改碱,后植树”的工程造林方法,改善生态环境。“上林下渔”模式:主要是挖池筑台田,在台田上种植树木,在池塘里发展水产养殖。目前,按照这种模式,已建成城北生态防护林,构筑台面8000亩,开挖池塘7000亩,栽植速生杨、白蜡等6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到4000亩,形成了一道长12公里,宽1.25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路域林模式”:主要是挖沟筑台田,在骨干道路两侧实施工程造林,依据公路现状,借助工程措施,使路、沟、林协调统一。在林带外侧挖淋碱沟,沟沟相连,利于排水,林带四周打好土坝,蓄水压碱。利用这种方式,实施了以辛河路、滨孤路、神州路、义新路为主的等干线公路绿化。“水系林模式”:主要是挖河筑台田,在骨干河道综合治理的同时,考虑沿岸绿化工作,整理好林带,积极推进水系绿化。先后完成了王庄二干一分干、沾利河、东水源和挑河等绿化工程,两岸建起了宽30-100米,总长度达120公里的绿色长廊,绿化面积达9300亩,形成了河通、岸绿、水清的生态景观带。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依据村庄实际,按照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启动了村镇园林式绿化工程。近年来,共投资万元,对160多个村庄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类树木87.3万株。三是围绕产业兴村,突出抓好以冬枣为主的经济林生产。我区部分区域处于黄河故道内,土体厚,矿物营养成份含量高,非常适宜冬枣树生长。为此,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做出了大力发展枣树生产的决定。出台了《关于冬枣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冬枣产业的发展。目前,建成冬枣园12万亩,建成30个冬枣专业村,1.2万户农户从事冬枣种植,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三)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一是加大投入,加快农村“一池三改”新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近年来,共投
资500余万元,建设了2000余个户用沼气池。二是大力实施生态创建工程。近年来,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向农村倾斜,为进一步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委托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河口区村庄布局规划》。目前,我区已有67个村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文明村”,2个镇成为“国家级环境优美镇”,2个乡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三是加强畜禽养殖污
染控制。设立畜禽禁养区,让污染物远离人群。并大力推广“畜-沼-果”、“草-畜-沼”、“畜-沼-鱼”、“畜-沼-特”等生态可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确保养殖场粪污的零排放。四是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规划建设了仙河镇、孤岛镇2个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86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0吨的孤岛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五是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近年来,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取缔土(小)企业12家。同时,严格环境准入制,严格执行“四个不批、六个必须、八个严禁”的规定,杜绝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上马。2006年来拒批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项目10个,总投资达4个亿。
(四)加大投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河口区坚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群众的生命健康做为全区的大事来抓。组织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单位编制了《河口区城乡饮水安全保障规划》、《河口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并投资3974.8万元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村庄覆盖率达到了100%,实现了全区农村集中供水村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彻底解决了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同时标志着我区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村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分离,以及生活用水的专线封闭输送,结束了农村群众吃坑塘水、水库水的历史。
(五)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促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实施了沾利河、神仙沟、挑河、草桥沟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河道进行了疏浚,在河道两岸实施了高标准、大面积、大宽度的绿化工程,生态林绿化面积达到1.4万余亩。在水系上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畅流”的新型水域景观,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质量脆弱,预防灾害能力不强。黄河三角洲因黄河淤积而成,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被海水渗透,国土整治历史欠帐多,海岸防护体系不健全,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较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很弱,难以承受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
(二)工业、农业污染,使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污染有蔓延趋势。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废水、固体废物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再者,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不仅污染农产品,还导致耕地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危害将长期持续。
(三)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乡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城区、仙河、孤岛外,其余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四)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养殖企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大量污水外排,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今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议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环境意识的问题。围绕“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本、资产”的观念,使生态理念和生态经济相辅相成。进一步创新理念。摒弃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立的旧观念,树立抓生态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新理念。积极组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等一系列生态创建工作。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提高乡镇、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培育生态文化。
(二)做好生态规划。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前提,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当超前的原则,有的暂时建设不了的,也要规划超前,不能建设什么,规划什么,我们要汲取城市建设中的教训,一条街道,翻来覆去的开挖,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二是综合全面的原则,既要考虑生产,又要考虑环保,不能重蹈破坏环境的覆辙。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在规划时要考虑我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
(三)明确责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和部门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求各乡镇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纳入政府的有关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推行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基本农田,使全区农村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彻底扭转有些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明确资源开发单位的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破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各种陋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四)增加投入,建立农村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把农村污染控制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广集社会资金,建立固定的环境保护资金渠道,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问题。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坚持由开发单位或个人投资重建和恢复。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五)切实抓好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监督管理。一是提高工业集中区的准入门槛,严把环保审批关,坚决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末端环保。二是依法加强监管,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事件。三是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到位,使区内污水符合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要求。
(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产剂,引导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农业病虫害、鼠害、草害等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降低污染源,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八)加强“三网”绿化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新突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打造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系统网络,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村庄环翠化、水系风景化,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九)开展全民教育,增强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增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公德。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搞好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第三篇: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由于农村燃料结构不合理,畜禽养殖业不健康发展,种植业不合理发展等一系列不合理因素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与此同时,农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等因素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制定规划,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技术等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
关键词:农村 生态环境 污染 治理保护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农村人居住环境遭到破坏,这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阻碍,其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令人忧心。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现阶段生态环境越来越被重视,尤其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各大城市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但近年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却无人重视,如果不管理将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燃料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市农村能源的利用主要还是薪柴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这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仅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使农作物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我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污染治理的速度却相对滞后。农村各种养殖场的沼气池等标准化处理设施不到位,甚至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水也随意排放,致使养殖场附近地下水中的氨、氮、硝酸盐超标,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3、农村种植业不合理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由于塑料棚膜使用量增多,随意丢弃的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严重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阻碍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很大。另外,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特别是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由此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4、工业排放物污染产生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各种工业企业向城市周边村镇发展;并且随着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民营工业企业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厂也大量涌现,造成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垃圾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剧,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分布在我市乡镇的一些小企业、城镇的小餐饮等,由于分散隐蔽,污染难以监管和治理,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二.阻碍农村生态保护的因素
1、农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重视农业生产,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在农村仍然存在。另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存在只重视经济效益、产品产量、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而对环境效益、生物资源利用、公共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识淡薄。
2、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转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此项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农村环境建设历史欠账很多,要搞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则更显捉襟见肘。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农村环境是一个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环境没有地域、行业界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投入效益受到影响。一些基层政权组织缺少规范的、长期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自上而下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执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大部分乡镇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出现了“重项目、轻环保”、“重发展、轻生态”的局面。另外,农村环境执法在我市仍然是一个盲点。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5、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规划,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经济社会、人文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目的、落实责任,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从治理城乡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依靠典型带动,促进生活垃圾的节约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加大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生活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沟,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搞好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合理、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引导增施有机肥,从源头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士壤板结,提升土地肥力。
4、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根据农村区域特点,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施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技术,摘好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节约农村水资源,确保饮用水安全。要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发展集中供水。要统筹兼顾水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大力倡导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积极实行循环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采取疏挖沟渠等有效
措施,节约使用水资源。
6、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技术等保障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制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户积极运用。
7、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宗旨意识和生态意识,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1)、充分立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筑一个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
(2)、严格执法,在做到农村环保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还要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及违法执法、不作为应承担的责任。
(3)、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程序和廉政规范。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同时加大处罚力度。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当然处罚要以环境法律的规定标准为尺度,处罚时能尽量考虑规定标准的上限,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
(4)、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为使环境执法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效能。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制应由二个监督层面组成:一是上下级政府监督,即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保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政绩量化考核一项依据;二是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国家环保部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对个别环保机构执法不力或不作为进行严格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及行政责任,这两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由于农村燃料结构不合理,畜禽养殖业不健康发展,种植业不合理发展等一系列不合理因素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与此同时,农村整体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等因素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制定规划,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技术等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书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者:席北斗等著出版社:新时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2书名:《农村生态环境》作者:《农村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
3书名:《 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500问》作者: 唐春福主编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0
4书名:《 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作者: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87.7
5书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作者:袁永新主编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46书名:《无公害农产品适用农药安全使用问答 》 作者: 温铁军, 张林秀主编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7
第四篇: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魏主席、各位领导:
近年来,民权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立足民权资源环境禀赋,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创建作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将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强化农村环保工作职责。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关系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事关老百姓的福祉。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农村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负责生态创建、农村环境污染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作。二是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农村环保突出问题。县政府坚持每年都要召开全县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创建工作会议,表彰先进单位,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明确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推进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生态民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效解决了生态创建及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健全了农村环保工作考核机制。县政府坚持把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工作纳入考核,进一步夯实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全县上下将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凝聚创建工作合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统筹规划,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县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县规划中,明确了农村环保的主要工作和考核指标。一是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乡镇、村的创建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三是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多种能源互补,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加快推广适合农村发展的清洁、环保、节能新型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和污染源产生,确保农村清洁环保。四是全面推广测土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化肥。教育农民积极回收废旧农膜、肥料包装和农药瓶等。六是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把“两园一廊”(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沿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工程建设作为全县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截止目前,生态廊道绿化面积已全部完成植树造林任务,进入“两园一廊”的两条道路已铺修完工,4个小品绿化正在抓紧施工,县投资1200万元对任庄水库进行了清淤,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并在湖中修建了两个观鸟台。“两园一廊”正逐步成为人们怡情养生、休闲娱乐、享受自然的人间乐园。
(三)抢抓机遇,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分别于2011年争取了龙塘镇申庄、吴堂村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龙塘镇申庄、吴堂村分别建设了日处理生活污水200吨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受益人口达3千余人;于2012年争取了双塔乡祥和社区、胡集乡丁咀社区、伯党乡中心社区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分别建设了日处理1000吨、800吨、800吨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受益人口达7万人。通过实施各类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四)防治并举,严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环保审批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借产业升级、调整结构等由头使污染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全县近年对9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否决。二是调整乡镇工业区布局,实行居民进区、工业入园的原则,实施工业区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相结合。
(五)加强监管,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指导和监管,完善各类标示牌、界桩及警示标志,坚决依法关停或搬迁饮用水源区内的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安全。二是开展了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三是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建立健全污水处理的管理、监督、运营体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饮用水安全。
(六)突出重点,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主要污染源,污染投诉较多。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广“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有机肥生产、沼液还田—农作物生产”等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实施绿色环保技术,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作为整治重点,积极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确保污染治理达到相关技术规范。
(七)典型带动,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按照《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和《省级生态村申报及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县积极投入到生态创建中,通过生态创建,目前我县辖域内19个乡镇(办事处)其中6个乡镇(人和镇、伯党乡、王桥镇、庄子镇、王庄寨镇、双塔乡)已荣获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白云寺镇、野岗乡已通过省级评审;北关镇王公庄村、胡集乡丁咀村等22个行政村已荣获省级生态村荣誉;北关镇六和村、王桥镇杨官庄村等290个行政村获市级生态村荣誉。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监管机制。细化分解各级各部门依法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保护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编制和实施农村生态建设规划。要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环保工作网络。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常规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系统,定期公布区域环境状况,提升监管水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加强管理,整合各部门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优先集中用于重点乡镇的生态建设。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对污染减排、污染源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生态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切实加大对现有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三同时”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新上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户收、村运、镇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加大对大中型沼气池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和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同时制订畜禽养殖小区排污处理办法,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发展生态农业,综合采取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四)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普及宣传。环保、农林、规划、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各县区和镇及各个新闻媒体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力度,扎实开展生态文化进村活动。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让农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革除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2005
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淮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孙子平
(2005年12月1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启动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整体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北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环境进步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已通过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的专家评审。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的难 点、热点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积极引导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与重建
淮北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了《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塌陷区治理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截止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五类塌陷区复垦模式,烈山区洪庄村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一等奖,洪庄村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和“地球卫士奖”评选;濉溪县刘桥镇被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区”称号。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通过创建生态村工作,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7个。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合理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建成了杨洼湖、和村和寇湾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29.8万亩,认证优质安全农产品21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3家企业,生产面积达4万亩;我市连续十五年荣获全省菜篮子工程评比第一名。
三是开展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工作。通过加大农膜回收和秸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还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市现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000多口,年产沼气2200多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作站4处。
(四)加强生态林业和城市绿化建设,全市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
一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促进非公林业的发展,大力实施绿色长廊、相山绿化、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和农田林网防护五大工程,建成了功能完备的生态林业网络体系。全市现有林地49.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7.6%,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5.5%。
二是加强新区绿化建设。在相山新城区规划和建设中,决定实行先绿化后建设,努力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力争使城市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现在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几项指标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三是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巨资开发建设龙脊山森林公园、南湖湿地公园、引闸河水入化家湖等一批生态工程。今年化家湖的蓄水量达到了设计的1300多万立方米,水面达6000多亩,恢复和改善了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化家湖重现了青山碧水的生态景观。南湖湿地公园湿地面积约210公顷,初步形成了水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类、湿地兽类等完整生态系统,正式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同时还通过了国家矿山公园的评审。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假日休闲场所,凸显了城市文化个性和生态特色。
(五)建立完善领导工作机制,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 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李忠金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工作。开展生态市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对生态市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共列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等20个专题,涉及18个部门和单位。目前,《淮北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完成待审批。完善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做好了迎接国家对淮北矿区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为生态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建设生态淮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六)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固体废物得到较好综合利用 我市煤炭、电力行业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460万吨,全部被“吃干榨尽”。目前,全市建成煤矸石电厂6个,年利 4 用煤矸石150万吨;建成煤矸石、粉煤灰砖厂4个,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56万吨;用于铺路年利用煤矸石、粉煤灰10万吨,不仅避免了固废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减少了生态破坏,还节约了大量的耕地,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七)严格依法管理环境,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由于《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逐步深入,全社会的环境法制意识大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查,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近年来,全市共否决重污染项目80多个,有效控制了新的重污染源的产生。
二是积极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利用国家的一系列倾斜政策,积极实施环保“十五”计划,建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一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项目全部完成后,每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2920万吨,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2197吨、氨氮1050吨。目前,我市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的开工率为100%,完工率为75%,完成投资率为54.8%,居于全省前列。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我市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提高环境保护投入的效率,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1.建立重点污染源巡查制度。对污染治理设施和关停企业加强督查,遏制了“十五小”抬头的趋势,保证了全市500多台(套)治污设施的高效运转。
2.加强对城区的环境监理。歌舞厅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饭店油烟污染是市民反映强烈的环境焦点、热点,我们对此组织进行了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协助各级人大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对违反环保法、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保证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顺利实施。
4.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投诉十分重视,接到污染投诉,及时赶赴现场,妥善进行调解,消除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的隐患。年初以来,环保部门参加“行风热线”10次,接到来信、来电800余件次,接待群众来访150余起600余人次,受理污染纠纷案件45件。此外,市环保部门接到人大代表建议4件,政协提案9件,全部办结。
(八)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认真清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对2000年以来新建的钢铁、水泥等项目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已投产的项目责令其立即停产整顿,完善环保设施。
二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清理。1998~2004年期间,环保审批项目共136个,发 6 现未执行环评或“三同时”制度的项目有5个,责令其限期补办了环保手续或完善“三同时”工程。
三是取缔关闭重污染小企业。清理未按国家规定期限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共取缔关停小炼焦、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54家。
四是加大了对放射源、医疗危险废物的管理。组织开展 “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检查涉源单位26家,共清查放射源221枚,其中在用的137枚,闲置废弃的84枚。年初,完成收贮闲置废弃放射源81枚,消除了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的隐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五是查处影响居民生活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设立了24小时环境热线投诉电话,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加强联动,联合查处噪声扰民,有力地制止了各类噪音扰民现象。
六是对重点排污企业加强督查。严查企业违法排污,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同时加倍征收超标排污费。
(九)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全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几年来,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四五”普法规划,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后,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掀起了一股环境宣传的热潮。期间,全市悬挂宣传横标256幅,出墙报、专栏、黑板报186期,张贴宣传画1200多张,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8500多份;38家单位的领导发表了闭路电视讲话;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竞赛34期次,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22所中小学举 7 行了主题班会活动,直接参与的学生达20000多人。我市的环境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市人民的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型经济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我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活动,淮北热电厂通过清洁生产审计,2003年节约资金200多万元;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公司所属选煤厂的洗煤废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每年节约用水600多万吨,回收煤泥30多万吨,新增收益4000多万元;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每年节约地下水800多万吨,还减少了废水排放;淮北发电厂实施干式除尘、浓缩输灰,每年节约用水1000多万吨;长源(淮北)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清洁生产项目,计划投资7130万元;淮北市欣欣化工厂清洁生产项目,计划投资750万元。淮北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和淮北啤酒厂都在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努力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彻底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防治的形势仍然严峻,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环境问题突出。我市境内无大型河流湖泊,地表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开采,已形成140多平方公里的漏斗;境外来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对我市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是规模化养殖业废物污染和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监察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缺口大。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巨大的投入,伴随着我市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塌陷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塌陷区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为手段,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环境质量这一主题,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的精神推进生态市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要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 9 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调整和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市建设。要尽快建立机构、制定规划,抓紧做好全面启动工作,确保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有人管、有机构抓。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问题。一是对城区浴池小锅炉烟尘污染进行集中整改,改为燃用无烟煤或型煤,待明年西气东输管道铺设到淮北后,全部改为燃气锅炉。二是加强对城区沿街商业铺面噪声污染的管理,减少商业噪声扰民。三是加大对饭店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把安装油烟净化器工作向整个城区扩展。四是加强对夜间建筑施工噪声的巡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三)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结构,通过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努力把淮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生态城市;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手段,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严格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年底前,将关闭所有石灰法草类制浆生产线和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以及1万吨以下废纸制浆造纸企业。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循环经 10 济发展规划。充分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努力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八大基地、一个中心”的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发展理念;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使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加大示范推广力度。选择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选择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总结成熟经验和基本模式,积极进行推广,切实减少资源消耗,把污染物排放量消减下来。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重点组织生态设计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和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编制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策略,切实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加快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企业排污口的监管,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防止企业偷排、超标排污。
(六)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企业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其把更多的资金 11 投向污染治理;依托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环保投入尽快达到环境污染防治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确保环境保护投入稳步增长;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收费标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到位;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优先安排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自动监控中心和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等项目建设。
(七)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淮北市行政监察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坚决追究环境案件中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境外来水的监督监测,强化沱河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管理。再新建两座市界、省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境外来水做到24小时无间断监督监测。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关心支持,有上级环保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广大环保工作者的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