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良庆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汇报材料
(2011年10月18日)
近年来,良庆区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现将我城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城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城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城区已申报国家生态示村1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3个,其中良庆镇良庆社区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已通过区环保厅的审核并上报国家环保部,大塘镇那团村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今年启动大塘镇、那马镇的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当前,我城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积极性很高,今年7月份,我城区已向自治区环保
1厅申请作为2012年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我城区将启动2个生态乡镇和20个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调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目标任务,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城区形成了饮用水源保护有人抓、有人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开展全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工作。深入全城区5个镇的8个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环境做了调查、采样监测、取水点拍照等资料收集,建立了辖区饮用水水源基础数据库。认真开展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三是组织力量对辖区各涉镇、村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编制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重点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以及饮用水源地污染源的整治等工作。重点防治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污染,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今年7月,已委托有资质的编制单位完成了《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大塘镇、南晓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的编制工作。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
2010年,良庆区南晓镇茂钦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环保厅在南宁市的城乡风貌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示范项目。作为南宁市唯一试点工程,该项目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态渠”
工艺,对茂钦坡41户人家200多人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把屯内原有的污水塘改造为一个既实现了污水净化又获得景观效应的村中湿地生态公园。整个处理系统无需动力,不添加化学药剂,不用专有设备,运行管理简单,在处理污水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是很值得推广的污水生态治理模式。该项目因为工程工艺好、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成为了广西生态技术处理污水垃圾破解城乡风貌改造难题现场示范点,得到广西环保世纪行考察组等区、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2月9日,广西电视台制作播出了专题报道:《广西新闻践行“六戒”狠抓落实:广西生态技术处理污水垃圾破解城乡风貌改造难题现场示范点》。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在各镇、村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台和垃圾填埋场建设,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处理模式,在辖区各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城区8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收集站台,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三是对辖区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有环境违法问题的垃圾场实施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后督察制度。
(五)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功能区,强化了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已基本实现了禁养要求。二是定期开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行动。摸清了全辖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底数,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的部分环境违法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治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积极鼓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目前,已有7家畜禽养殖场已编制环评报告。
二、我城区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城区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水库水、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一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垃圾三级处理模式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臵,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城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没有环评手续,污染防治设施落后,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当前我城区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我城区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5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城区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
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点和死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二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五是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我城区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四、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本辖区、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各部门要
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二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奋斗目标,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依据省环保局《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的通知》(陕环函[2008]560号)要求,认真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现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开展的生态示范创建主要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生态村的创建。在各类创建考核指标中除了对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有着较高的要求外,还涉及到了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市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县(区)、环境优美乡镇(街办)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2003年我市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截止现在,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9个、生态示范村43个;今年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县(区)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均已通过省级验收。当前,我市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积极性很高,“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启动创建1个生态县、16个环境优美乡镇,68个生态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拟再启动1个生态县、13个环境优美乡镇和84个生态村的创建
工作。目前,已有19个乡镇(街办)和42个村庄编制了生态创建规划,并启动了创建工作;其他各乡镇(街办)、村庄也正在积极编制生态规划材料,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各涉农区县的乡镇、村组的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划定农村供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和堆放垃圾等,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大饮用水源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我市大力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立水处理设施,全市2007年共投资9552.5万元,完成饮水工程处145处,在建60处,解决了2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针对我市农村群众居住地理位置差别较大的实际,我们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和相对集中、环境工程设施与自然净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对于城市、县城周边村镇的污水,基本纳入城市、县城污水收集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我市已建成临潼区污水处理厂、长安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可分别日处理污水2.5万吨和5万吨;阎良区、高陵县污水处理厂即将在年底建成试运行,户县污水处理厂预计于2009年6月份建成,设计处理能力合计6.5万吨/日。这些区县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在解决区县城区污水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将城区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一并纳入管网处理。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尤其是农家乐集中区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指导其采取各种处理工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纳水体为非重点流域、非水源保护区的建制镇,我们建议采用一级强化处理;对于在有常年流水河流附近的建制镇,建议优先考虑人工湿地。目前,我们已经拨付环保资金支持了一个农家乐集中地区建设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并拟支持8个较偏远乡镇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其中4个乡镇已编制完成科研报告,并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二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台和区县垃圾填埋场建设,鼓励各涉农区县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
转、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全市农村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市9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站台,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三是对全市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有环境违法问题的垃圾场实施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后督察制度。
(五)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功能区,强化了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禁养要求,全市无一禁养区存在畜禽养殖场现象。二是定期开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行动。摸清了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底数,对全市14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的部分环境违法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治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积极鼓励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市已通过下拨11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了4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户县马村养鸡场生态示范园区、阎良区绿源瘦肉型猪繁育基地和临潼溢盈畜牧养殖公司通过建设沼气发酵池,不仅有效利用了本厂的畜禽粪便资源,也大幅节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用量;目前,又有5家畜禽养殖场已编制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可研报告,其中蓝田县安村立体养殖场已率先基本实现了“畜―沼―农”综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规范、到位,体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六)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我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全市以农业综合开发周至县沙河流域项目、黄河水保生态工程渭河流域未蓝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淤地坝系建设等一批重点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把小流域的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治理中先后涌现出了周至虎峪、户县东岭、长安红草河、蓝田沙河子、临潼东岳穆寨等大量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和阎良黄土塬区水保生态示范园、蓝田县红河坝系骨干亮点工程。集高标准治理、高起点开发、高科技含量为一体,初步实现了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截至2007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1平方公里,占应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63%,水土保持已成为农村山区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二、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市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一部分地区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垃圾三级处理模式处于初步阶段,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大量垃圾被集中堆放,垃圾渗滤液问题影响严重;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影响到村民的饮水安全和农田质量。
三是农村工业污染依旧存在严重隐患。我市农村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虽然近两年关闭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但仍然有一部分工业企业污染较重。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没有环评手续,污染防治设施落后,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市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当前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我市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5个方面。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
理的盲点和死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二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三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五是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我市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只顾抓眼前经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
四、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下半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纳入研究范围,并明确提出了多项农村环保工作政策措施,农村环保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本辖区、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
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三篇: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十五”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认真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田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2003年开展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全市共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省级生态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3个、生态村134个;今年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慈溪市和余姚市已率先完成所有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全市已有81个乡镇完成了生态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占全部乡镇数的90%,一个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基层生态创建提供了规划指导。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如慈溪市妇联发动全市家庭主妇开展 “庭院整治”,同时出台相关配套鼓励政策,有效改变了村镇的环境面貌;基层村镇生态创建实行申报制度,将创建计划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投入到位。此外,各地相继出台了考核奖励办法,对创建成功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创建成功的等级,村1至5万元不等,镇5至50万元不等。所有这些对生态村镇创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等污染治理设施,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开展了畜禽养殖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域,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实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并落实相关补偿政策,各地对拆迁的畜禽舍按建筑结构实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补偿,对按时或提前完成关闭拆迁的,再按补偿标准给予10%至25%的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较好保证了各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与此同时,各地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共完成42个牧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年处理粪便25万吨;建设11个有机肥料加工厂,22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养殖废水治理工程,一些小型养殖场建成了沼气处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0.5%。各地在规范整治的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如鄞州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零排放处理的规模养殖场投资的设备给予50%的补助。镇海区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70%补助,对实施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的区定养殖小区给予每年5万元补助,对养殖场的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30%补助;对区内年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再补助100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各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涌现了不少先进的治理单位和治理模式。如鄞州区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区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猪粪厌氧干发酵及沼气发电工程,宁海县青珠农场绿丰生态有机肥生产模式,利丰奶牛场种养结合、自我消纳的循环经济模式等,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有效推进了各地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开始启动。一是各地坚持城乡统筹,已经把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镇海、北仑、鄞州区和余姚、慈溪市已将主要乡镇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今年,市环保局在排污专项资金中安排了100万元(市委农办安排150万元)用于15个污水处理试点建设经费补助,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目前已有30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慈溪市还出台了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推出了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和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对试点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财政给予60%补助,有效激发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积极性。余姚、象山、宁海等地也积极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象山县推出了沟渠收集纳池——厌氧处理的低成本建设与运行模式,余姚推出了黄家埠镇回龙村生活污水厌氧——微氧二级生化处理净化模式,镇海推出了光明村厌氧-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三是通过建设粪便处理中心对公共厕所粪便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慈溪、镇海等地先后建设了镇级粪便处理中心,通过专用车辆运输,集中纳入沼气池,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液施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机肥”一举三得的好成效。
(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市110乡镇(街道)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建成。今年,市排污专项资金中用于农村环境治理、试点建设工程经费补助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备配备。在三级网络建设过程中,各地也试点总结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仑区牌门村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西坞街道余家坝村的保洁人员分区包干、群众评议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面临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完全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对立性逐步大于统一性,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农,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快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网,导致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配套造成周边环境局部污染,甚至引起群访事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难以推广,转运成本居高不下,农村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制约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村容镇貌的整洁。
(一)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鄞州、镇海、慈溪和象山河网大多为劣5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体使用功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砸缸建厕”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共厕所的化粪池设计标准低,加上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较快,造成农村公厕超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建设一个300户左右规模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需投入100万元以上,如包括通户管网投入,通常要超过300万元,经费不足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今年市里虽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对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济实力较强的余慈区响应比较积极,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南三县,由于资金配套能力不足,试点项目难以安排。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排河网,污染从表象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二是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质量性缺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需求急剧增长,主要河流源头上游都已建库拦蓄,导致许多山溪断流、河网来水不足,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市域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约为21亿立方米,加上正在建设即将完工的水库供水能力,总计约为23.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达45%,大大超过40%的国际警戒线,遇到枯水年份,情况更加严重。如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9.31亿立方米,利用18.08亿立方米,开发程度高达61.58%。此外,还由于乡镇工业企业布局不当、治理设施不够规范,少数企业违法偷排,导致了局部的工业污染;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口不断增多,而粪便还田数量逐年下降,加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增加了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支撑不足,缺乏适应农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十分严重。2005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虽达80.5%,但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畜禽粪尿仍然直接排放。这些未经处理和利用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内河,导致周边内河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甚至造成污染事故,引起群访事件,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宁波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的数据,2005年宁波市工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为1.37万吨,而我市仅畜禽养殖废水一项所排放的化学耗氧量就达2万吨以上,超过了全市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总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养殖业是个微利行业,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全年利润的20%至30%,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二是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气企业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纷纷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环境的压力和污染,但国家、各级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化肥广泛使用,畜禽粪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农民对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畜禽养殖污染。此外,由于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
(三)农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向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缺陷,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垃圾清运尚不彻底,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村容整洁,造成河道水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区农村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转运费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来大多在每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按人均日产1.0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日运行费用就需要160元,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但对于大多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的村庄来说,不堪重负。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每吨的收集转运成本约需120元,加上这些地区经济薄弱、相对贫困,要维持日常运行,财力更是难以支撑,难免存在卫生死角;二是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尚未真正树立,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还较难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村庄建设理念落后,缺乏长远规划,存在目标定位模糊、环境管理缺位、产业布局混乱的困惑。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不全。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办事机构,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境地,农村环保工作难以持久深入,相关任务无法按正常渠道落实。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综合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农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三大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农村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渠道不畅,农村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农村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需要从宏观、战略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环保综合协调机制,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一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当前我市基层(乡镇)环保队伍除慈溪市、镇海区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乡镇环境管理网络,使环保工作深入乡镇农村。目前看,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三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部门和农办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二)要出台有利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现象,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但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一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筹集日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要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保证正常运转,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南三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四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对畜禽养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设施“三同步”建设作为新建、扩建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扶持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养殖,限制分散养殖,鼓励企业采用“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模式,把农产品基地建设、畜禽养殖与粪便污染治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区气象环境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减轻边远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压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为此,要抓好“三个”试点示范工程: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垃圾三级处置网络。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化处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完善和推广北仑区牌门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别处理试点经验,鼓励就地堆肥、减量处理,既减少垃圾运输费用,又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二是要加强边远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试点工作。针对区域特点,采取无动力厌氧、微动力好氧、人工湿地或综合处理等不同模式,取得经验,加以推广。三是要总结和推广宁海经验,继续抓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示范工程。
(四)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一是要抓好村镇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村镇经济能力和群众意愿,明确各类村镇的规划标准和发展方向,特别是要搞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聚。要把村镇的环境建设有机地纳入到各地的生态村镇创建规划之中,强化区域环境规划的前置约束作用,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明确村镇布局、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等实施方案稳步予以推进。二是要切实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视为公共产品,纳入各级政府的实事工程,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应尽量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水环境状况和人居密度等特点的情况下,由村民集体表决,自愿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模式,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各级也要配套给予补助。三是要根据《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通知要求,尽快制定并启动我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级予以配套,将各项行动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突出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以基层生态村镇创建为抓手,确保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措施、技术支撑、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六个到位”。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第四篇: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模版)
宁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十五”以来,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认真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田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2003年开展生态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全市共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省级生态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3个、生态村134个;今年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慈溪市和余姚市已率先完成所有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全市已有81个乡镇完成了生态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占全部乡镇数的90%,一个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基层生态创建提供了规划指导。各地在创建过程中,涌现了不少好的做法,如慈溪市妇联发动全市家庭主妇开展 “庭院整治”,同时出台相关配套鼓励政策,有效改变了村镇的环境面貌;基层村镇生态创建实行申报制度,将创建计划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投入到位。此外,各地相继出台了考核奖励办法,对创建成功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创建成功的等级,村1至5万元不等,镇5至50万元不等。所有这些对生态村镇创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等污染治理设施,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开展了畜禽养殖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域,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实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并落实相关补偿政策,各地对拆迁的畜禽舍按建筑结构实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补偿,对按时或提前完成关闭拆迁的,再按补偿标准给予10%至25%的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较好保证了各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与此同时,各地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共完成42个牧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年处理粪便25万吨;建设11个有机肥料加工厂,22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养殖废水治理工程,一些小型养殖场建成了沼气处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0.5%。各地在规范整治的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如鄞州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零排放处理的规模养殖场投资的设备给予50%的补助。镇海区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70%补助,对实施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的区定养殖小区给予每年5万元补助,对养殖场的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30%补助;对区内年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再补助100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各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涌现了不少先进的治理单位和治理模式。如鄞州区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区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猪粪厌氧干发酵及沼气发电工程,宁海县青珠农场绿丰生态有机肥生产模式,利丰奶牛场种养结合、自我消纳的循环经济模式等,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有效推进了各地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开始启动。一是各地坚持城乡统筹,已经把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镇海、北仑、鄞州区和余姚、慈溪市已将主要乡镇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今年,市环保局在排污专项资金中安排了100万元(市委农办安排150万元)用于15个污水处理试点建设经费补助,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目前已有30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慈溪市还出台了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推出了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和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对试点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财政给予60%补助,有效激发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积极性。余姚、象山、宁海等地也积极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象山县推出了沟渠收集纳池——厌氧处理的低成本建设与运行模式,余姚推出了黄家埠镇回龙村生活污水厌氧——微氧二级生化处理净化模式,镇海推出了光明村厌氧-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三是通过建设粪便处理中心对公共厕所粪便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慈溪、镇海等地先后建设了镇级粪便处理中心,通过专用车辆运输,集中纳入沼气池,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液施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机肥”一举三得的好成效。
(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市110乡镇(街道)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建成。今年,市排污专项资金中用于农村环境治理、试点建设工程经费补助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备配备。在三级网络建设过程中,各地也试点总结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仑区牌门村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西坞街道余家坝村的保洁人员分区包干、群众评议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面临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完全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对立性逐步大于统一性,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农,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快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网,导致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配套造成周边环境局部污染,甚至引起群访事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难以推广,转运成本居高不下,农村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制约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村容镇貌的整洁。
(一)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鄞州、镇海、慈溪和象山河网大多为劣5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体使用功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砸缸建厕”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共厕所的化粪池设计标准低,加上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较快,造成农村公厕超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建设一个300户左右规模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需投入100万元以上,如包括通户管网投入,通常要超过300万元,经费不足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今年市里虽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对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济实力较强的余慈区响应比较积极,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南三县,由于资金配套能力不足,试点项目难以安排。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排河网,污染从表象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二是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质量性缺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需求急剧增长,主要河流源头上游都已建库拦蓄,导致许多山溪断流、河网来水不足,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市域现
有水库供水能力约为21亿立方米,加上正在建设即将完工的水库供水能力,总计约为23.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达45%,大大超过40%的国际警戒线,遇到枯水年份,情况更加严重。如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9.31亿立方米,利用18.08亿立方米,开发程度高达61.58%。此外,还由于乡镇工业企业布局不当、治理设施不够规范,少数企业违法偷排,导致了局部的工业污染;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口不断增多,而粪便还田数量逐年下降,加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增加了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支撑不足,缺乏适应农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十分严重。2005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虽达80.5%,但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畜禽粪尿仍然直接排放。这些未经处理和利用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内河,导致周边内河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甚至造成污染事故,引起群访事件,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宁波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的数据,2005年宁波市工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为1.37万吨,而我市仅畜禽养殖废水一项所排放的化学耗氧量就达2万吨以上,超过了全市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总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养殖业是个微利行业,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全年利润的20%至30%,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二是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气企业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纷纷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环境的压力和污染,但国家、各级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化肥广泛使用,畜禽粪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农民对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畜禽养殖污染。此外,由于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
(三)农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向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缺陷,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垃圾清运尚不彻底,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村容整洁,造成河道水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区农村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转运费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来大多在每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按人均日产1.0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日运行费用就需要160元,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但对于大多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的村庄来说,不堪重负。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每吨的收集转运成本约需120元,加上这些地区经济薄弱、相对贫困,要维持日常运行,财力更是难以支撑,难免存在卫生死角;二是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尚未真正树立,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还较难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村庄建设理念落后,缺乏长远规划,存在目标定位模糊、环境管理缺位、产业布局混乱的困惑。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不全。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办事机构,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境地,农村环保工作难以持久深入,相关任务无法按正常渠道落实。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综合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农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三大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农村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渠道不畅,农村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农村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农村污染治
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需要从宏观、战略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环保综合协调机制,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一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当前我市基层(乡镇)环保队伍除慈溪市、镇海区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乡镇环境管理网络,使环保工作深入乡镇农村。目前看,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三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部门和农办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二)要出台有利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现象,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但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一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筹集日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要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保证正常运转,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南三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四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对畜禽养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设施“三同步”建设作为新建、扩建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扶持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养殖,限制分散养殖,鼓励企业采用“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模式,把农产品基地建设、畜禽养殖与粪便污染治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产业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区气象环境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减轻边远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压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为此,要抓好“三个”试点示范工程: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垃圾三级处置网络。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化处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完善和推广北仑区牌门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别处理试点经验,鼓励就地堆肥、减量处理,既减少垃圾运输费用,又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二是要加强边远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试点工作。针对区域特点,采取无动力厌氧、微动力好氧、人工湿地或综合处理等不同模式,取得经验,加以推广。三是要总结和推广宁海经验,继续抓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示范工程。
(四)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一是要抓好村镇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村镇经济能力和群众意愿,明确各类村镇的规划标准和发展方向,特别是要搞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聚。要把村镇的环境建设有机地纳入到各地的生态村镇创建规划之中,强化区域环境规划的前置约束作用,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明确村镇布局、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等实施方案稳步予以推进。二是要切实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视为公共产品,纳入各级政府的实事工程,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应尽量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水环境状况和人居密度等特点的情况下,由村民集体表决,自愿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模式,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各级也要配套给予补助。三是要根据《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通知要求,尽快制定并启动我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级予以配套,将各项行动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突出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以基层生态村镇创建为抓手,确保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措施、技术支撑、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六个到位”。
第五篇:关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
为深入了解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一步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研究切实可行工作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作用,我们对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年××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我×开展督察工作以来,不断强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以政治担当大力进行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高位运作,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自环保督察以来,×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把环保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压紧压实责任。一是靠前指挥,以上率下。×委、×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会议进行调度部署,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力求问题得到全面有效解决。实行×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包保地区,班子成员包保问题整改制度,一杆子插到底,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二是加大投入,保障有力。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各地未降低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的资金投入,在锅炉改造、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亿元,一批老大难的历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三是调度督查,跟踪问效。实行双周调度会议制度,×委、×政府每两周召开一次视频调度会,听取各地各部门环保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破解难点问题。实行联合督查制度,成立了×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督查整改办组成的联合督查小组,采取明查暗访的形式,实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督查检查,对重点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对进度缓慢、整改不彻底的部门和领导及时进行约谈、通报。四是严肃问责,促进履职。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违纪违法问题和失职渎职行为,对整改责任不落实、整改效果不明显的部门及其责任人坚持严肃问责,自环保督察以来,累计问责××人,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干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由于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顺利推进。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交案件××件,现已全部办结,反馈问题×××个,现已整改完成××个,整改完成率为××%。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完成情况综合排名全×第一。(二)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攻坚克难,生态环境三大战役顺利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敢于迎难而上,积极回应社会关注,大力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战役”,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果。一是蓝天保卫战成绩突出。建成区××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完成××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达标改造。××××年以来违规注册的×××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制定出台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实施在用车辆排量检测与强化维护制度,制定污染天气下货运车辆通行办法,城区范围道路全天禁止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通行,严格控制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落籍和转入,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台,对秸杆禁烧实行最严控制措施,实现了全×秸杆焚烧零火点。二是碧水保卫战成果明显。开展地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复查。加快推进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全××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严格落实“河长制”,组织开展河湖“清四乱”攻坚战,排查发现问题×××个,整改销号×××个,占总数的××%。三是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建设基本完成。完成农用土地污染状况详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确定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目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平稳,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控制。(三)强化机制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加大。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做好信访举报案件的承接、办理、公开等工作,确保举报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年,共受理信访案件×××件,全部按时限处理完成,群众满意度普遍提高。二是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建立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年全×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每月对相关企业进行抽查,共检查企业××家,推动问题整改××个。××××年,全市环境违法行政处罚立案××件,罚款金额×××万元。三是提升环保处突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安全保障。举办了××××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粗放式经营、产业转移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一)有些地方和部门责任意识缺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有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有一些部门没有树立“环境保护一盘棋”的思想,行业监管责任缺失,“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没有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我×重度污染天气超标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重度污染天气达到××天,全×排名靠后。中央和×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很长时间就一直存在的,为什么中央环保督察提出后就能够解决了,充分说明了有的地方和部门平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够。通过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倒查,追究了×××人的责任,这也说明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工作不力、失职失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当,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没有真正形成。
有些地方和部门为了上项目为环评开绿灯,有些地方和部门为求经济效率替企业说话,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保护主义,只要企业来,啥条件都答应。还有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本身发展后劲不足,资金周转困难,没有能力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根本治理,要想达标只能关停,关停以后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工作职责与人员编制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发生重大变化,一些部门的职责划转至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但相关人员未随职能同时划转,也就是说职能增加人员零增长,同时,内设机构按照人员比例减少了×个。职能增加,人员不变的情况,力量不足的问题突显,很多工作都在超负荷运转,有时会出现非主观故意的慢作为现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四)受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环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环保督察反馈的×××、×××建设工程,按照整改时限要求已经超期;×××、×××水环境治理还没有达到国家要求。这些问题,大多因为政策管控、审批和资金不足等原因,一时还难以解决,对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三、工作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是民生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极其丰富,特别是“绿水青山都是金山银山”的论述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检验执行“两个维护”的标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二者关系,在加强现代管理、产业转型、科技投入上下功夫,实现两者高度融合,良性互动。(二)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各方参与,努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要确定职责,坚持各负其责。要强化责任落实,牢固树立“管发展就要管环保、管生产就要管环保、管行业就要管环保”的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还很差,要持续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了解相关的环保知识,增强参与环保的主动性。要密切关注舆情,及时回应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客观的说明和解读,消除不良社会影响。(四)深入贯彻实施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环境治理市场体系、环境治理信用体系、环境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有效解决环境保护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使管理更加顺畅、效果更加明显。(五)严格生态环境执法,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要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重点目标任务,制定执法计划,不断细化网格化监管模式,明确监管内容、监管责任和监管措施,重点解决污染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司法联动机制,持续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监管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