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物种环境、森林环境等几种重要的环境因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探讨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趋渐低,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在这样状况下,要保持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我们将失去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关联的总和。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和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机体。生态环境是一定空间内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成的生态功能单位上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
2、河南省的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的自然现状
河南省生态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而且承载能力日趋降低。河南省地处华北大平原南端、黄河中下游,土地面积16.7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地跨我国第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3%,平原洼地面积9.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5.7%,河南省地跨我国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伏牛山脉与淮河干流为分界线,因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光、热、水资源比较充沛。境内有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四大山系,其中伏牛山脉位于河南西部,系秦岭东延部分,是河南山脉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的70%,境内河流有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50多条。大型与特大型水库有丹江口、鸭河口、鲇鱼山、南湾、宿鸭湖等。为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位置适中、交通发达之地。若能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必将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河南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导致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日渐降低,面临的压力趋增强,个人平均环境容量日渐减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水环境的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的部分,河南省的黄河流域也较早的发展文明、文化,水资源为人类的消费、农业生产、工业需求以及水利动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河南省的水资源总量为41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30 m3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6,河南省的地表水资源量为313亿m3,居全国21位。河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河川径流量相差十分悬殊,其比值可达数十倍,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年内分布夏季
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雨量集中,河水暴涨,无法存蓄,白白流失;枯水期径水量急剧减少,部分河流甚至断流,无水可用。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兴起,用水量剧增,从而使大量工业用污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地面水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河南省水环境目前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98年度对全省流经18个主要城市的22条河流的37个监控断面进行的监测和评价表明有83.8%的监控断面水质超过Ⅳ类标准。流经城市河流水质受污染比较普遍。河南省湖泊、水库水质量普遍较好,半数以上的水库水质符合Ⅳ标准。造成河南省地面水污染的原因很多,重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田排水、家蓄饲养污水和工业废渣、城市垃圾进入水体,而且河南省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进一步开发水资源难度大。
2.2.2 物种环境现状
物种资源通常指的是生物物种,它们是非人工种种植、驯养的动植物,一般称之为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遗传基因,即保护野生动物的种质资源,河南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动植物兼容并存,种类众多,是物种丰富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
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对人类生活和生存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商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河南省现存被子植物3699种占全国的14.5%,裸子植物74种占全国的29.6%,蕨类植物203种占全国7.81%,苔藓219种占全国的9.95%,合计4195种占全国的13.73%,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河南省脊椎动物已知有566种全国的8.91%,其中哺乳类72种占全国的12.39%,爬行类37种占全国的9.84%,两栖类18种占全国的6.34%,鸟类310种占全国的24.92%,鱼类129种占全国的3.34%,物种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它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的对象,并能为工业、医药、交通等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源。但是河南省的物种环境却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野生动物进行着掠夺式的大量捕杀,森林被大面积的采伐,使不少林地变为荒山草坡,造成植被退化和生境条件恶化,直接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毁灭了动植物种群。工业、矿山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地表形态和植被面貌,尤其是水利、工业设施的兴建及无序的矿山开采使大面积的山地改变了面貌,毁灭了森林植被,也直接的灭绝某地区的物种资源,破坏了物种环境,火灾、病虫害和更新繁殖困难,更有人们的旅游活动的影响。为了保护物种环境必须严格执法,保护物种资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的宣传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监测和科研网络,加强野生物种的科学研究,协调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
2.2.3 森林环境现状
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是有一定面积的集生的林木以及与之共同生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的总体。河南省的林业用地面积为378.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7%,•其中有林地面积209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3.4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53.8万公顷。河南省活立木蓄称量13167.6万m3,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由于河南省处于南北气候和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因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省的森林植被出表现出南北不同地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河南省是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较早的地区,由于多种因素,森林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河南省的森林资源主要指标位次均排在全国的第20位左右,森林资源在河南省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较低,质量较差。
森林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它不仅是农业的屏障和水利的源泉,更能进行蓄水,减洪和具有水土保持以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治土地沙漠化等作用。森
林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效的保护物种资源,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生要标志,森林环境的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河南省的森林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森林资源培育任务艰巨,平原绿化急待完善提高。通道绿化需要加强,土壤荒漠化日趋严重,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立法工作滞后,执法困难,为了解决河南省森林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保护河南省现有的森林,我们必须以个几个方面入手:㈠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㈡抓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㈢加强林业保障体系建设;㈣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态体系,进行绿化工程;㈤强化森林经营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㈥坚持科教兴林,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㈦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㈧加大宣传和领导力度,坚持全省国家绿化的统一规划,真正的改善和保护河南省的森林环境。
2.4 湿地环境现状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环境不但具有丰富的各类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的效益,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对大气环境也产生权其重要的影响。
河南省湿地面积1108707公顷,占全省面积的6.6%,河南省的湿地重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河南省地处中原,为历史悠久的农垦区,湿地大部分属于内陆水域湿地类型,且以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水库为主,主要利用集中表现在作为水源、调蓄、灌溉、捕猎、养殖、植树、放牧、排涝及旅游等多方面。
河南省湿地同样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河南省人口众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对湿地环境的污染。河南省湿地分布广,受人为不良影响较大,在1657块湿地中,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已有458块占全省湿地面积的70%,河南人为活动为湿地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围垦、城市化、水土流失、水源短缺,污染、过渡狩猎、引种、盐碱化、沙化、过度割草和砍伐,其中受水土流失影响的湿地面积最大,为了维护好湿地环境,必须进一步加深认识湿地保护的价值,效益和功能,必须把湿地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湿地和水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是休戚相关,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生态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从广义上是指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深度、广度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针对某一具体现象和事件,更要从宏观上总体的来考虑和协调。
在微观上使自然或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人工、半人工的生态环境能持续稳产不断增值,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尽快恢复,保护生物群落中有遗传价值的种群,保护生物群落中面临濒危、渐危、稀有、孑遗物种。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从河南省省情出发,必须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按照生态学观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着相互结合,又相互制约关系。不管其相互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多么复杂,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最终要保持平衡。协调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维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平衡,符合生态依据。在宏观上:第一、经济社会的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第二、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第四、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第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第六、强化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教文献
1、时子明等《河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
32、魏克循等《河南土壤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
53、河南省林业厅编制《河南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林晓安、曲进新《河南湿地》黄河出版社1997
5、河南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河南自然保护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会19906、中国自然资源从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从书.•河南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57、《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金鉴明、王礼嫱等《自然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19、《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110、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红旗出版社199
111、孔照英 《河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0
12、白易简主编 《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卷
第二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在本世纪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的社会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只有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以持续。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解决措施 前言
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再加上生态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活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经相当严重。我国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生态失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海域污染加重,“十五”期间,我国的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个海区污染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地退化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虽然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仍很广泛,水蚀、风蚀、土壤盐渍化与土壤污染并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林草和生物品种单一化问题突出。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外来物种入侵危及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层次因素。我国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我国目前处于低收入的国家,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同时,我们实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投入,这势必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上。这也是对发展中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我国的13亿人口仍以每年1400万的速度在增长,我国资源有限,人口的增加不仅导致了人均资源拥有量的减少,还导致了资源消耗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扭转。前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迅速扩展。环境保护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目前,我国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同时,我国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我国的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力量薄弱,执法人员配备不足,加上执法权限有限,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环保执法主体分散在水利、海洋、林业、矿产资源等10余个资源开发部门,环保部门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其执法能力大受影响。而环保局人员编制有限,相对于繁重的执法任务,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执法人员的权限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加强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使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扎根于民众内心。为此,必须尽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的网络体系,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保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进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要以多种手段发动群众,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采取媒体宣传、开展培训、领导重视、全民教育、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积极形成政府引导与公众积极参与的大好局面。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尽快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一部系统而全面调整人为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示。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培训,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环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执法,坚决打击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
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
运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还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都离不开科技进步,都需要高技术的支持,需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因此,我们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参考文献: 王灿发: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法学论坛,2003~4期 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梁从戒.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三篇: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我区东部地区均属于北亚热带内陆湿润季风区鄂东北亚区,大多为山麓丘陵区,部分地区为缓坡丘岗区和漫坡平岗区。降水充沛,光热丰足,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有多种农作物可以栽培生长。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通过“十一五”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努力,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造纸行业和砖窑全部关停,污染超标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同时严禁审批污染大的企业引进,所以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环境容量较大,生态建设有一定基础。
为构建我区东部生态新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各部门形成合力,根据职能强化污染源的监控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社会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切实纳入政绩目标管理,使生态建设得以有序开展。各部门和街镇的目标管理考评,应当体现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的理念和要求,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使考核更加全面、科学。
要在东北部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树立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新理念,推广产品环境标识,倡导绿色消费采购,加快建立循环消费机制,建设资源利用—产品消费—物资回收的生态社会。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要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
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坚决遏制人为生态破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主要水域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区域环境有所好转,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生态型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社区,为创建生态示范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科技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建设新技术给予补偿制度,来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动力,大力推广应用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行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在政策上对保护资源的新技术给予经济补偿。
着力完善东部生态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日常监督性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强化环境科研,及时掌握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态。要全面动态地提高监测内容和监测频次,加大项目覆盖面,建立和健全环境生态动态数据档案库,全面监控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为政府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要在东北部地区逐步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推广使用可降解、无毒性的生态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防止白色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消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废旧物资市场,加快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环境生态文明,引导人们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自觉自愿行动。综合整治流域农村面源污染。
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连片村综合治理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经济。
全面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剧毒高残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复混肥,加快农村沼气池的建设,逐步推广可降解塑料薄膜,加大对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白色污染。
要广泛开展环境优美街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模式推广,引导该地区上下积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建立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环境容量,组织旅游线路,整治生态环境,绿化和美化景区,打造农家乐品牌,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让山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划定畜禽禁养区、适养区和限养区,严格限制过度投放饵料、过度放养捕捞和围湖网箱养殖,推广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防治规模化养殖污染。加快农村的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加强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
5、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对外合作的模式和方法,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引进生态共建机制,坚持“开放、协作”的原则,利用现有的环境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共建开放平台。
通过对外合作形式,与先进发达地区,具有生态建设经验的地区,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合作的办法,引进资金和人才,创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
6、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
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要通过政策性补偿生态建设工程,引导污染源的外迁。对于东北部街镇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企业外迁,招商引资难以引进带来税源无法增长,增加生态保护补偿预算资金,列入每财政预算,用于相关街镇政府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实行公开市场化竞标拍卖,其所得作为资源环境保护补偿的来源之一。实行受益补偿的制度,损害者付费,利用、受益者补偿。开发者不但要为其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做出补偿,而且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做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有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提供适当的补偿。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环保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保护 对策
一、环境问题的概述
环境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一环境问题,就是由于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生活生产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如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乱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等。
而目前,威胁人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主要有:淡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垃圾泛滥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造成的,而现在保护环境是需要全人类的公共努力。
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工作认识上上不去,只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觉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场你死我忘得战争,没有妥协,使得环境保护陷入了一种艰难的处境,导致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下,忽视了对资源开发等环境保护的监督很不力的局面。
(二)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现行的资源法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要素,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呀是针对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缺乏综合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制度与条例,缺少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些生态破坏时间因而钻了法律的孔子,没有得到及时和应有的法律制裁。
(三)环境保护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投资低于基本保障水平,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污染 16
治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使用较少的投资和简单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污染问题的治理难度和相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缺乏有效的、健全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机制,造成投入不足,使得环保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应协调好社会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搞好环境监测,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研究当前环境保护中的热难点,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政策措施。
(四)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从根本上讲仍处于能耗高、污染重,且效益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也仍处于一种很不理性的状态,以致重开发、轻保护的惯性思想仍然存在,以环境换取金钱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的利用重复率为55%,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低了10.25.20个百分点。
(五)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从生态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的实施方面,没有独立的主管机构或专人进行负责,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又强,而且目前还有新问题不断在出现,以致不能较好的行使其职能.尤其表现为对环境保护概念的模糊,没有浓烈的环保意识,对自己环保具体职责不清楚,造成了环境保护的被动的尴尬局面。
三、正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较薄弱, 1995 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测算, 我国城乡环境意识总体平均得分 44.3分;2000 年世界环境日前后,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是, 环境意识水平偏低。因此, 针对我国公民环保参与意识不强的状况,要想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广大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例如网络、广播、电台)去宣传和教育环境保 护的意义,增强广大民众参与环保事务的热情,使每个公民都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使每个公 民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并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
(二)依据国情建立与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污染预防和绿色导向作用。
(三)改革环境保护融资机制,增加投入
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必须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要制定和规范环保投入的财政支出机制,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
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要制定和规范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加大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严格执法引导企业投入,以政府投入拉动社会投入,以经济政策调动市场资源,努力形成一种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三要规范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谁污染谁就会在经济上受损失的机制,促使排污单位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生态补偿上体现和关注民生,确保水源保护区农民有权利享受保护和建设生态服务补偿、限制发展机会和发展权补偿。
(四)开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
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对现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试点。要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建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五)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现代科学的环境管理模式
强化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规范化建设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监测、监理、科研、信息、辐射监督管理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建立、健全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通的环境管理系统,各级环境监理、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配置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规范化标准。完善全市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各县市区要成立由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队伍,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并具备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预警的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以市环境信息中心为主、县市区环境信息站为辅的环境信息网络结构,联通各级政府部门、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其它相关社会信息源。
四、结语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环境保护就是在维护我们家园的生态环境,家园的生态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法制约束也好,大力宣传也好,都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要从根 本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等.《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与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10.[2]孔杰.关于环境保护形势以及对策的若干思考[A].大众科技,2012.3
第五篇: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态与环境保护
11级学前教育
林丽贞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我们每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她。近几年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了,无论在电视,广播里,报纸上经常会见到关于换进保护的话题,也经常会见到由于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自然灾害,所以作为地球村的小公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现在水资源的缺乏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建议的大家节约水,早晨洗脸时把水龙头拧小点,生活重要循环利用水。现在正是春天,我们阜新地区的风多而且大,不时就会看塑料带随风飘舞,所以我们要地形妈妈买菜时不要用塑料带方便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再有我们这里刮风时尘土飞扬,经常会眯眼睛,我希望每年春天我们能亲手种植一棵小树,让它和我们一起茁壮成长,来抵御那讨厌的风沙。还有我们不使用一次性餐快,因为它是用树木做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地球我们无处可去,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地球会重新焕发生机,更加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