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5篇)

时间:2019-05-14 06:5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建设用地呈日益增长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农房分布散乱,布局混乱,沿乡村公路“一字长蛇阵”建新房,致使旧村庄出现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形成了“空心村”;规划及监管工作跟不上,违法占地建房未能遏制住;农村无宅基地或宅基地不够农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时下举国各地吹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不少地方正在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改善农村生存环境,集约节约土地;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探索一条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路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用地矛盾,较好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一、存在问题

1、居民点布局零乱。笔者对A县几个镇农村宅基地进行调查发现,A县乡镇多属典型江南圩区,村居沿圩埂发展,其中不乏砖瓦结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农村农宅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八十年代少部分农民建瓦房;时至今日低矮破旧的土砖瓦房逐渐减少,被欧式风格的新型房屋替代。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经济困难无钱建,村民建房随意,村民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两宅现象突出。旧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历史上缺乏规划,呈满天星分布,造成村庄布局零乱不堪,农村居民点内各类用地交叉分布,村民建房布局零乱,如犬牙交错,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杂乱分布,村内公共设施无法合理布局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状况的提高和城镇化的进程。

2、内部闲置。宅基地为农民集体组织所有,作为一种福利分配给农民使用。但超占、多占有一定历史积习。在农村不少农民认为宅基地私有,谁先霸到是谁的,甚至抢占村内公共通道。村庄规划滞后,大多数不能很好地指导村庄建设,盲目建设、乱占乱建。同时基层土地执法中存在“软肋”,农民违法超占、圈占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及时制止和处罚。农民富裕后建房弃旧建新未及时退宅还耕,因老村庄公共设施缺乏,不方便生产生活,时下农建房像“摊大饼”向村庄外围发展或是沿乡村公路“线状爬”,农民弃旧建新占用交通要道口土质肥沃、生产设施好的农田。村庄内破旧,而村庄四周公路新房林立,造成土地浪费,形成内糠外光的“空心村”。

3、户均用地参差不一。千百年来小而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农民建房时每户分散,且农民建房贪大求洋,主房、晒场、厨房等一应俱全,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规定》,A镇的农村集镇和圩区宅基地每户不超过160平方米,本次对T镇22个村调查发现有18个村,宅基地面积超过省规定宅基地标准及该县《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划户均用地120平方米。村最高户均用地标准为346.4平方米,村最低户均用地标准为72.2平方米,两比为4.8倍,悬殊大。

二、原因

农民思想认识——错误

农民建新不愿意交旧宅基地其原因有,认为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不能在自己手里丢了;另外农民旧思想作崇,狭隘地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空余宅基地宁可空了也不愿意让他人建设。这与土地法律宣传缺乏有关。生活富足起来的农民住房求宽敞、图方便,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动,本着“要想富,临公路”任意在乡村公路建设,导致“满眼新房不见新新村”。

村镇规划——滞后

不少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新房整齐划一,但长期以来村镇规划滞后缺乏科学性没能很好地指导农民建房。目前,农民生活状况套用一首老歌,“再也不是旧模样了”,农民是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后的农民舍得花钱用于建房。但就时下农民建房经济承受能力是“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是“出水荷花有深浅”。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造成村内房屋朝向不一,杂乱横陈。在农村宅基地整理中废弃房、旧房拆迁难度很大。据笔者对某村16户64人农宅调查,房屋成新度为,旧房占75%,较新12%,新的占13%。农民建新房旧房给老年人住,对于宅基地整理,旧房拆迁没有补偿农民不愿拆,新房不肯拆。另外拆除农民原先居住的房屋要异地建设,但二轮土地承包后村里没公共设施用地预留地。这样统一规划实施难。

整理拆迁资金——短缺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好事,但要办成百姓盛赞的“民心工程”,需要资金支撑。征拆中对农民补偿安置,中心村或基层村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资金。目前,乡镇及村集体筹资难。乡镇是吃饭型财政;村级集体经济是捉襟见肘。在没有项目资金带动下,这使农村宅基地整理出现两难境地,没有征拆补偿或补偿不到位,农民不乐意,征拆积极性不高;要使农民支持宅基地整理,是百家姓里缺第二位——缺钱,无钱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层建房管理部门关系未理顺,工作——掣肘

随着乡镇合并后,区域变大,合并乡镇后,新设镇往往由原先几个乡镇合并组成,管理区域也相对大了,基层国土员配置还很少,每个基层国土员要管理十多平方公里,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另外,不少地方国土所刚刚上划,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人员处于“磨合期”,建设办认为国土所人员上划端上“皇粮”可高枕无忧,而自己处在乡镇管理之中,执法硬不起来腰杆。有的碍于人情消极对待,影响了土地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乡镇区划调整,交通偏远等因素,管理上常常是鞭长莫及,造成土地管理上的漏洞,给违法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一些农民瞅准管理上“空档”,违规建房。但对超占、多占,一户两宅,如何缺乏详尽的法律处置措施。另外基层以编制规划,冻结村民建房。规划迟迟未出台,几年农民等不及。这样就要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间,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合法用地。

三、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构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和基础条件。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现在要转变到存量挖潜上。农村建设用地节地构想:

1、零散自然村合并,建设中心村。是从利于群众生活生产原则出发,通过归并零散村落。在实际操作中,以交通相对便捷,居民点村对集中的地点为中心,辐射带动邻近小村落来此“安营扎寨”以达到从总体上减少小村落数量,进而对腾出的小村落、分散村落进行整理,既可新增一定耕地,又使零散局面得以改观,真正实现“双赢”。六郎镇强湾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人口3600人。村两委经过走访,并请县里以六咸、殷强路交汇处为中心,沿路向四周发展作了中心村规划设计,户均建房用地0.2亩,零散居住在蜿蜓2公里的圩埂上农民重点迁移。如今的强湾中心村不仅架通了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还兴建了公厕和农贸市场,聘请了环卫工人。中心村常住人口达1500人,原来的850户村民户均占地0.7亩;而迁到中心村后,户均用地0.2亩;同时村里正抓紧申报土地开发复垦,将迁出的约300亩的空心村进行治理。

2、整村搬迁。从地质灾害、地势低洼、易洪易涝的地区及万亩圩圩堤拆迁控制线内的村庄,因地制宜整体迁出。

3、旧村改造,缩实填空,整治空心村。农民建房弃旧建新,旧房破旧不堪无人居住,村内宅基地闲置。在这其中还有祖上遗留的宅

基地。开展土地整事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方村镇下元自然村只有10户人家,村界与周边农田相连,一些农民陆续在菖蒲中心村建起楼房,村内形成空心村。合心,全村有15个自然村,700户,2600人,自1996年开始提出对小村落限制发展,要在规划引导,有步骤拆除旧房、危房,优化村庄布局的工作思路,规划了北上、菖蒲、黑鱼坝三个中心村,户均用地0.2亩,5 个空心村仅住户70户,空心村整治,净增耕地1000亩

4、平改楼多层发展模式。村民建房向空间发展,形成立体,占地少、房屋内部功能多,如卫生间、厨房、工具库。石桥村人口0.204万人,18个自然村,平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住不集中。老基点386人,75 户,房屋90幢,楼房65幢。整治后,今年将达到350户,人口来自奚村、石桥村等万亩达标安置户,吸收石桥村17个自然村村民。

四、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的措施

1、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农民宅基地使用面超标在农村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民对宅基地私有观念的错误认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给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因而要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意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宅基地整治的氛围,破除农民思想认识上坚冰,破除宅基地私有观念,树立集体公有意识,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科学编制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

可以这样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目前农民生活富足,建房面积大了,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相对于以前大户家庭少了;农民对公共设施要求高了。因而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聘请专家编制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绘制村庄建设发展蓝图。

3、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个渐渐过程,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

规划方案完成后,乡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进行讨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情况下进行完善在整理过程中,要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整理后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就农民而言,农民对农村宅基地地整理认识不足影响此项”民心工程”开展。农民对中心村进退两难,既希望享受公共设施,又想念故土。农民对旧村庄眷念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奏效。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一个渐渐过程,其思路:

1、对经济发达,靠近集镇的村庄,纳入集镇规划,鼓励建多层新型农民公寓。

2、零星村落控制发展,待房屋自然老化后村民建房统一纳入新区规划。

3、对大村落,可归并附近零星小村落。新农村建设立足于布局合理节约集约土地,又有老村庄整治,积极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对村庄改造中腾出的土地,复耕经国土部门验收。旧村改造,归并零散村落,可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往水平,增加土地面积,让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

调查各村庄用地、宅基地面积、房屋成新度、闲置土地面积等,从而摸清家底,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政府加强被征拆农民利益保障

农村宅基地整理实施过程中不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农民个人合法权益。在宅基地整理中,多考虑老百姓切身关心的问题,并妥

善解决。被调查的16户,在选择“一次性货币安置”还是“房屋安置”的调查中,需要房屋安置的选择达90%的;需要解决生活保障的达80%。因而政府为保证失地农民创业有基础,致富有奔头,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上让利于民,且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如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作用

农民群众的参与,增强了民主意识,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乡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民主议事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统一规划下,如何建设,建设什么由农民发言,提高参与度。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

7、要有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宅基地整治中,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其中离不开村集体的协调。村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有着深厚的人缘关系,是矛盾的“减压器”,能处理政府干部处理不好,做不好的事。乡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政策,为此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

8、要有能支配的启动资金

就目前而言,乡镇财力是吃饭型财政,经济是捉襟见肘。缺乏资金难以调动干群参与积极性,难以安抚民心。因此一是要用好用活国家鼓励开展土地置换政策,实行退宅还耕。二是农村宅基地整理市场化。对村庄征拆进行公开招标,筹措筹措资金。

9、把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的利益分配与土地整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激励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以将通过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划归投资者有限期使用,使用期限一般不少于30年。凡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村,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县里全拿走置换的用地指标,乡镇无用地指标而整理积极性主不高。因此,合理分配调剂,多余的公开出让,所得出让金用于拆旧补偿或基础配套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按比例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新增耕地指标分配机制,激励、调动基层人民政府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

10、规范村民建房用地,坚守耕地“红线”

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经基层国土所审查建房用地条件并在村务公开栏和交通要道口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缩短建房审批时间。农民建房从申请到最终送到行政服务中心审批要一、二个月,农民建房时间上等不及。因而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县、乡镇里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并公开约定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农民外出打工,姣姣者在城市购房安家置业,农民子女升学等流动现象,致使宅基地空闲。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且有限的土地资源,且加剧社会人多地少矛盾。因而要对旧宅基地进行处置。对旧宅基地,农民申请建房时,必须建新交旧,交由集体统一支配。对收归集体的旧宅基地根据实际和规划情况,或用于分配农民建设,或用于复耕,增加耕地。一进不能交出旧宅基地的,如农村老人居住的,也要签订拆旧协议缴纳保证金,协议规定时间不能及时拆除的用保证金作强制拆除资金。对超占的,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以遏制农村超占趋势。

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建立建新宅交出老宅基地等相关倾斜政策,引导鼓励基层及农民群众在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向集镇或在中心村购房后,应限期拆除旧房,退宅还耕,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宅基置换按照“一户一宅”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置换。如对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过程中进行退宅还耕的按退一补一原则,在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内置换,建筑土地面积与宅基地面积相抵后,余出部分给予一定补偿。

造成农村居民点星罗棋布的格局与多头管理不无关系。乡镇的土地所管理体制上划,目前农村村民建房归属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两个部门管理。基层国土所作为县土局派出机构;与之对应是乡镇成立了村镇建设办。基层国土所主要管理建房农民申请的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预审、村民建房用地勘察及放样;村镇建设办负责村民建房的选址、规划、新建房屋的层高、立面等,而对村民建房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布局缺乏统一管理。此外农民建房是多头请示。因此,基层要成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督促,两部门各司其职。

对农村违法用地,尤其是顶风作案,乱占耕地,针对基层国土所人员少事多的特点,将管理区域划成若干片,实行动态巡查,对突出的违法案件,整合国土执法力量从重从快给予打击。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结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利国利民大事,当然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情况在农村千差万别,不可套用一种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农宅不宜太集中,这样不仅资金难以保证,且选择土地平整的地方建设中心村占用良田,得不偿失。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须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土地供需突出矛盾,实现人和地和谐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权,这样发展才有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农村宅基地整理这件“惠民工程”成为农民“放心工程”。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和谐稳定。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蓝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对指导和建设新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繁荣发展和和谐稳定。规划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蓝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对指导和建设新农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引领

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规划是龙头,也是基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把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抓紧抓好。

1、搞好村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村庄建设如何布点布局、何处着色着力,才能最美丽动人、最科学合理、农民群众最满意,基础就在于规划的编制。规划不仅管当前,更关系长远。只有搞好了规划,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节约物力财力,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用好每一笔来之不易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和资源。

2、搞好村庄规划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要求,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构成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规划作为先导和引领。规划是对未来的设计,规划定位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决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布点,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只有定位准、标准高,才能充分发挥好村庄规划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搞好村庄规划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愿望。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农民饱受村庄无序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之苦。随着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要求整齐划一的房屋建设规划,盼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提高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就医入学入托等民生事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农民的共同诉求和愿望。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引领的新农村,必将逐步满足这些要求,也必将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许多市县已经实现镇村城乡统筹规划全覆盖。在规划的引领下,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加快建设、亮点纷呈。

二、当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已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但据笔者多次深入农村广泛调研与观察,发现由于经验积累不足、重视程度不同、专业人员有限等制约,部分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还存在无规可依、规而不高、有规不依、违规难纠等令人担忧现象,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是无规可依。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薄,规划基础薄弱,建设跟着感觉走,甚至“没有规划”的现象还存在。受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和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影响,行政上人为把城镇和农村严格区分为两类地区,致使早期的规划主要服务城镇地区,村庄规划往往不被关注和重视,新农村规划存在先天不足,不少农村地区的村庄发展就是一种自然外延式拓展。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进度,但因为规划编制费用高、耗时长,再加上有些乡镇受领导“急于求成”的政绩观驱使,导致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走马上任“三把火”,往往匆忙安排镇村项目建设,先建设、再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规而不高。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虽然有规划但水平不高,水平参差不一,内容深度不同,缺乏前瞻性、科学性、长远性。部分地区已有的新农村规划缺乏深度,有的只是简单的平面规划,缺少控制性详规,普遍达不到城市设计的深度。部分地区对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偏重了村居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忽视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专项配套规划,已有的专项规划之间也缺少有效衔接。部分地区的新农村规划缺乏差异性、个性化,只是照搬照抄、“重复模仿”,或是跟着主观走,忽视当地实际的功能定位、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因素,导致规划与建设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人口、有人口难就业等现象,规划效果差导致群众满意度低。

三是有规不依。主要表现为虽然编制了规划,但得不到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规划和建设成了“两张皮”。有的地区规划执行严肃性不够,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或只是用于应付达标验收及领导调研视察,“只见规划、不见行动”。有的地区以优化招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等名义,无视已有规划要求,先建设,后审批,甚至不走规划审批程序。有的地区规划执行连续性不强,跟着领导意愿、人事变动随意更改、任意变动,变样走型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现象较为普遍。还有少部分地区因为规划好高骛远,在规划面积、空间布局、人口规模等方面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超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现阶段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战线长、困难大、阻力多,导致规划落实难度过大,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规划的执行效果和权威性。

四是违规难纠。主要表现在对违规项目难以处理,执规不严、违规不纠、缺少执规执法队伍等。有的地区对出现的违规现象不能及时按规纠正、坚决取缔,规划在违规项目面前“弱声”、“失声”,使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丧失。“以罚代拆”产生连锁负面效应,导致乱搭乱建屡禁不止。有的地区对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人,对违规的项目监管存在慢一拍、缓一步现象,直到工程竣工才发现违规问题,导致事后查处陷入拆了浪费、不拆违规的两难境地,增加了查处成本。同时,多数乡镇建设管理站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少,执法手段少,面对面广量大、居住分散的农村新房建设,发现、查处违规行为人手不足、力不从心。

五是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为基层规划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和编制人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专业人才在新农村规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描绘农村蓝图、引领农村发展的重任,关乎城乡规划编制和执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乡镇普遍未设专门规划机构,多以建管所代行职责,人员以兼职为主,经费多为自筹。据相关研究,每万人口应配备1—2名城乡规划技术人员,但现有的基层乡镇规划人才队伍总量偏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结构不优,从事规划人员多数中专或高中毕业,非规划专业出身,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是转岗的村干部,只能边学边干边探索,技术储备和专业经验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亟待提高。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新农村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笔者建议,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在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质量、强化规划执行、打造规划队伍等方面下深功夫、做细文章,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

一要强化规划意识。首先要强化县乡干部的规划意识,尤其是强化乡村干部的规划意识,通过对他们的经常性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使他们认识到规划有法、建设依规意识,杜绝凭长官意志、拍脑袋建设。要提高规划的参与度,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要切实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规划公示制,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甚至组织听证会等形式,请村干部和村民围绕规划谈看法、出主意、提建议,充分保障村民的规划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要提高规划的知晓度,持之以恒抓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传媒载体,经常性、大规模的组织专题宣传活动,使规划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规划法律地位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规划、自觉遵守规划、维护规划的社会氛围,不违规建设、不违规搭建,并且能够揭发和自觉抵制违规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

二要提高规划质量。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农村要美,首先规划要美、水平要高。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规划要求,编制总体规划,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强化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标准。要结合村庄的村情、民情和社会需求,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等方面的关系,依法调整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注重保留不同村庄在产业结构、功能形态、空间景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深度挖掘地域风貌、自然村落、民俗文化、建筑传统等独特元素,打造具有个性的特色新农村,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提高新农村规划的编制深度,在层次上覆盖到村、社区,在内容上涵盖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配置,在深度上镇区达到控制性详规,新社区达到城市设计的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乡村规划编制中的基础研究工作,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建设需求相配套,与乡村资源能源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把规划的高起点要求和可操作性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要保障规划编制经费,将新农村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

三要强调规划执行严肃性。要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理念,规划一经制定通过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不能搞“一任书记一个规划”。要强化规划管理监督,建立和完善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项目实施监督责任落实到人,从源头上杜绝管理混乱问题,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无审批不建设”。要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惩处力度,对擅自改变规划用途的行为,除勒令其整改外,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大处罚,让违规者接受处罚大于受益;对擅自改变规划设计的,按照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做到执法如山、令行禁止。要逐步建立规划诚信档案,不允许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开发主体、居民个人再参与当地项目建设,从源头预防违规现象的出现。

四要加强规划机构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规划编制的保障。要强化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各地应专项拿出一部分编制,逐步实现基层新农村规划有专门机构、有人员编制、有专业人员、有工作经费、有办公场所的目标。应坚持“柔性引才”,立足“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内引外联一批高等级规划编制专家,或返聘一批离退休规划建设人才,以缓解规划建设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加大现有的县乡两级规划编制人员培训力度,适度提高规划编制人员待遇,用待遇留住人,用事业凝聚人。要注重培养“土专家”,在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把提高村“两委”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规划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手段,统筹安排住建、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分批分期组织中心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考察,提升村庄建设管理和引领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篇: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高校应与农民互动耦合,助力农村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发展、政治生态良好以及文化繁荣为有序实现的目标。因此,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理念和全民的主体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农民法律保障服务体系,加大立法执法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必将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农民、高校和基层政府的互动耦合,更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团体加入进来,从而为尽早完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琦.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J].理论与实践,2016(11)11-12.[2] 曹益平.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10)83-84.【作者简介】

刘文琦(1992-)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张元洁(1975-)女,山西太谷人,经济学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第四篇:论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吴伟峰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赵 煜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人民政府交通管理站

摘要:新农村公路交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公路交通的现状和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Abstract: The new rural road traffic on the rur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road and rural roa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ome of the issue of universality, of the new road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proposals and solutions approach.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highway construction;rural highway;infrastructure

一、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想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农村公路交通的改善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由于公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作用。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0万公里。5年时间农村公路建设总规模约8l万公里,其中:东部地区约20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70万公里”。而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公路建设的投资方向要向农村公路倾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2006年国家对农村公路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596.64亿元,比上年增加197.6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截止200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302.6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省(区、市)已有16个。

但由于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对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公路的现状并不乐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公路总里程仅有8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数量极为有限。虽然从改革开放初1978年到2005年的1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了90多万公里,但到2005年底,全国县乡公路里程只有148万公里,而且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业耕作规模小和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规模小、密度低等原因,目前的农村公路规模仍远远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民出行的需求。其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农村公路存在通达率低、公路密度低,地区差异大。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密

度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仍有672个乡镇不通公路,899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7%和全国建制村的13.6%。公路密度分为公路面积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通过对世界部分国家的公路密度的对比,无论人口密度(14.4公里/人)还是面积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我国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如图1)。

另外。我国各省市公路用地总量和公路密度差异很大。全国公路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西藏(158公里/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上海(4.6公里/人),两者相差近34倍。全国公路面积密度最大的是上海(0.98公里/平方公里),面积密度最小的是西藏(0.04公里/平方公里),两者相差26倍。所以目前应重点加快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以缩小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2.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虽然农村、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不仅道路里程、通行宽度增加。而且质量明显提高,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部分路段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首先是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性较差,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例。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一级和二级公路里程28.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总里程约16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其次是县级和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交通。县级公路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稍加修整而成。因此,建成后道路的质量极为低劣。道路不堪重负,不能经久耐用。再加上公路养护不到位,尤其在雨水季节。致使很多乡村道路被毁坏,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交通水平,加重了广大农民出行难问题。再次是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许多路面宽度仅3.5米,汽车会车困难;农村桥梁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桥梁建设标准不高,而且基本上都到了更新改造期,与现有农村道路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瓶颈”。四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3.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以2006年为例,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同投资完成额相比,资金到位率为8%。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占40%,地方自筹占32.8%,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1.5%,车购税占9%,利用外资占0.9%,企事业单位资金占7.8%,其他资金占1.9%,上年末节余资金占5.4%。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但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修路资金紧缺,融资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投人有限,大多地方都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自拉项目进行融资修路。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区划、土地总体利用、农业产业基地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统筹规划,与农村山、水、田、林、渠治理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的各项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和贪大求高,切不可因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乡村债务负担。公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第一。公路设施建设应坚持可靠、耐用、适用、实用。

2.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通公路。从全国来看,应在资金安排上,重点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经济落后地区倾斜,要优先解决没有通公路地区的交通问题,可以搞一些类似广西大石山区公路大会战的交通扶贫工程,加快改变老、少、边、贫地区的落后交通面貌。

3.要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往往是重修轻管,由于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给农村的现有交通建设成果带来极大的损失。必须从农村交通的实际出发强化路政管理,实行“县管、乡办、群养”的管理体制。探索一条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管理、公路养护一体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使农村公路长久地发挥支农、扶农、惠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着重确保新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路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既要有发展农村公路的迫切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把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效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建成一条路,带动一方经济。县乡两级交通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交通工程质量,真正做到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管理、抓好工程质量管理的每个环节。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及借土回填造地,尽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拆迁,要尽可能利用旧路资源和工程设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农村的交通建设走上一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5.确保新农村公路交通资金的规范管理与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意见最大就是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不透明。这是导致村民对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的管理上,要坚持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建设与养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中央、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安排的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资金,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国家、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将全额用于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款的支付。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将向项目所在地沿线乡(镇)、村定期进行公示,实行村务和乡务公开,强化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

三、在加强新农村公路建设可采用的各项措施和途径

1.要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交通投资机制。省(区、市)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具体就是把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及公路维护管理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新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项目和重点支持的公共设施,逐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大路带小路、重点路带动农村资源开发。对于公路修建、公路项目地方税费即征即返。根据国家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2.要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交通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尤其是农村交通建设矛盾更为突出。没有资金,新农村公路建设将成无米之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县、乡配套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群众筹集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资。特别是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动员沿线受益企业、干部和职工捐资,实行争取中央扶持一点、各级政府筹措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受益群众投入一点、包扶单位支持一点、政策优惠补偿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扩大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宣扬力度,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捐资者可以给予道路冠名权等荣誉。同时对在乡村公路建设“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的地方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3.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新农村公路交通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公路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二是在各级政府中建立目标责任,给予交通发展制度保障。建立起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在各级政府的任期责任目标和考核目标里列入公路建设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被繁杂的农村事务挤掉,主要领导才会亲自过问,才会摆上议事日程,组织实施。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举全民之力,集各方之财,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和公路运输条件,使农村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四是在落实各级政府养护管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推进公路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同时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五是研究制订农村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完善农村运输站(场)、候船亭(室)建设及客运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六是健全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市场运行监督,整治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要在“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在进行新农村公路交通的建设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意和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实施民主决策,不搞面子工程,不搞政绩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争取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修农民愿意修的路,修农民能够得到实惠的路。各级政府要由“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转变工作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降低公路的建设成本。这是又好又快又省地建设农村公路的一条捷径。作者简介:吴伟峰,男,1973年10月6日出生,现工作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交通干事。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汇编》

3.《农村公路建设汇编》

第五篇:郴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一直以来,农业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的摆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新农村建设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郴州市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对照中央提出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从郴州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郴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主要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公共设施条件、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郴州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郴州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周雪芬

一、前言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适应形势的战略举措,符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2011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启动“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试点,将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资兴市东江镇、桂阳县仁义镇、苏仙区桥口镇等11个镇被列入试点镇。按照上级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特点,近几年来,郴州着力打造“郴资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带,并把示范带作为“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目前,示范带内建立省级示范村两个、市级示范村23个。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郴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良好而积极的发展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与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还有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近年来的建设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总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整改问题的对策。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郴州市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农业产值767.1亿元,比上增长18.4%。其中,全市16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110.2亿元,带动基地总产值55.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6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92个,合作组织成员9.4万人。但是由于郴州市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民务农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使得越来越多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民三化(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益严重;山头地块分散经营、农民素质偏低,观念陈旧,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度,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企业化生产,使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全市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具有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政策性支持少特点,而现代农业要求资源配置效率高、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农村经济一方面受老、少、穷市综合反映的影响,致使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配置优化组合不畅,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郴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公共设施条件差,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近年来,郴州市大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2011年便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6万处,投入资金19.5亿元,完成土石方4600.9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3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公顷。改造县乡公路254.7公里,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287.6公里;建设农家书屋1346家;新建农村沼气池9097口;解决19.6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但从全市来看,大多数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点多面广、基础差,农村规划建设发展整体上处在较落后状态。一是基础建设落后。郴州市有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有不

少农村仍然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部分农村公路还存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行路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饮用水洁净度不高,沼气池普及率不很高,改厕率较低。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化,农社村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严重依赖于土地。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件配套导致很多农民看书难、看戏难,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真正解决,在郴州市乃至全国还都极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单位收益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劳动生产力水平,但随着近几年郴州市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的大量转移,农村接受中、高等教育后的人员难返乡,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文化素质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当前,郴州市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素质的偏低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在思维观念方面,普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信心,认同感不强,参与热情不高。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信心。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准备外出打工的占32%,其中个人意愿外出打工的占11%,家庭压力之下准备外出打工的占21%,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60%,另有8%的劳动力表示想法不明确;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会卖苦力不能靠智力技能吃饭,严重地限制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偷盗、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在法治意识方面,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指挥新农村建设能力低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组织建设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诸如“五好支部创建”、“双培双待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管理”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纷纷出现,农村工作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挑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性别、文化结构不合理。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年轻党员少,女性党员少,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党员年龄性别文化结构比例失调,有些地方一个村几乎没有一个大专生;二是党员干部创新意识、科技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干部选拔上还不能唯才是用,部分优秀干部得不到提拔使用,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履行干部职责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另一方面,造成了一起不良社会影响,部分地方因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致使当地群众有意见,激发内部矛盾。今年以来,郴州市关于村“两委”换届的上访频率不断加大,反应了郴州市很多村“两委”班子存在群众基础差,内部不团结等问题;四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受经济观念转变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党员专注于自己发家致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普通党员自身的优越感、荣誉感不强,和一般群众相比没有什么优先权,反而担心发挥模范作用影响自己致富。有能力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了,留在村里的党员本身素质就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难以发挥带头作用。有些干部党员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缺乏工作的热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五是支部缺乏凝聚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组织活动

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针对郴州市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就下步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抓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干部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纵观国内先进村镇,无一不是靠先进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华西村之所以几十年经久不衰,关键是有以“村支书的榜样”吴仁宝为主的村“两委”班子。被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的黑龙江兴十四村也在村支书付华庭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东北的一颗明珠。搞好新农村建设,除了有党的好政策以及各级部门、领导的支持外,关键是有一个团结、稳定、有战斗力、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真正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仅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同时也能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郴州市很多自然村在村“两委”,经常出现“一干到老”的现象,同时很多村支部书记,在发展农村党员时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排斥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入党,导致许多想为村民干事的有识之士不能够作为村干部储备,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村干部接班人问题。三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推行村级干部公职化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级干部管理体制,即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通过建立经济上的激励与制约,把村级干部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对村级干部的有效管理,彻底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四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实行民主管理是村级班子团结协作的体制基础,应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抓科学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

建设新农村,规划是“龙头”。建设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要注重保护农村的原有风貌、文化遗迹、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辩证地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郴州市的现状决定了郴州市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郴州市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乡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郴州市各县乡镇的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建设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要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四是坚持以点带面,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城镇村的示范作用,塑造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进一步抓好以“百城千镇万村”为重点的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基层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集中力量打造 “郴资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带,并把示范带作为 “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通过示范村镇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

(三)抓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事业,是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倡

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坚持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科学种田和一到两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要下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要多组织文化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四是要持续下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

(四)抓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展示、宣传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农村推广沼气的综合应用技术,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五)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在规模上挖潜力,做大农业产业。进一步扩大种养基地规模,打造“一县一品”品牌,并延伸产业链条。比如在宜章,在抓好优质稻、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优质生猪、脐橙产业、肉牛及草食动物、无公害蔬菜、特色小水果、烤烟、茶叶等基地拓展规模的同时,要重点在品牌上挖潜力,做响农业产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驰名品牌、著名商标,着力提高脐橙、莽山绿色食品、水浸窝杨梅、鸿运水果等农业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并在加工上挖潜力,做优农业产业。着力抓好粮食、畜禽水产品、蔬菜、果农等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二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拓展新农村建设空间。要进一步优化组建产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各种产业合作社将农业产业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通过各种社会化的组织,将将本土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主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产业的任务,使农户与合作社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把村民从传统的农耕中解放出来,推动“小生产者”向“大经营户”的转变,实现“黄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快速推动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要坚持“你发展我铺路,你创业我服务”的理念,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基层群众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发动各类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企业,为广大农户特别是贫苦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铺平道路。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各个县要立足自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务工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惩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有损其群总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收入真正增加,社会不断地位提高。要大力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全民参与、全民创业是富民的根本途径,富民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只能政策扶持和引导,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调动起来,把广大农民的创业冲动激发出来,富民才有出路。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兴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吸纳民间资本走股份合作之路、土地合作等合作之路,用活土地和资金。同时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郴州市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农村建设的改革之路。重点从组织建设、科学规划、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五个方面着手,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郴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呈现出一派更加繁荣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郴州市统计局.2011年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网.2012年;

[2] 匡远配,曾福生.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反思和政策建议.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3] 刘俊.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3期;

[4] 谢志敏,卢鸿武,徐强.立足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01期;

[5] 胡跃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6]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广大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也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规范乡村......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的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对待。我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1346790......

    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宅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宅基地纠纷引起的农民上访案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