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研究(推荐)
新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预防和防止污染下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法:新农村建设
1目前农村环境及环保法治建设主要问题
1.1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整体技术含量低、环保意识不到位,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不科学使用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大量种养殖业废弃物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产生有机污染。农村企业单体规模偏小,产业层次普遍很低,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或运行不规范,污染源分散在农田、农村居民点之间,极易引发局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形成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垃圾随意丢弃。使得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污染土壤,使土壤肥力下降。各类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各级政府及其农业等部门没有承担起指导作用,不仅极大污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设施基础较差,尽管一些地方具有垃圾运输、分拣和处理系统,但进展并不顺利。农村不像城市,有环保局、建委、城管等强有力的环保执行机构和完善的监测系统,农民环保意识也不够,污染只要不太严重,一般是没有人在乎的,更不要说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空气质量。
1.2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不健全
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更侧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有关农村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小。传统法律基于市场自治难以解决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其中专门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和条款几乎是空白。近10年来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的环保,一般模式是政府投入,涉及到环保部分就是为农村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整顿垃圾回收、建立农村垃圾回收系统等等投入较大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但这种模式往往只适用于城市,对农业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把握不够。立法范围过宽或过窄。部门之间不协调,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效果不理想。
2针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建议
2.1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应加快立法进程,健全农村环保法治体系,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法》,对农村生活污染、农药污染、工业污染等做到有法可依。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地方政府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村的利益,有效解决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养殖业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结合实际,对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关闭、搬迁。对牲畜的排泄物进行处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把农村环保作为工作重点,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源污染的监测预警。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开展新一轮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细化政府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畜禽养殖等实施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环境实施监督管理。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庄规划建设负责。推广新型清洁高效燃煤炉具,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2深刻认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复杂性
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复杂性和导致污染因素的多重性,需要综合生产、生活、资源、能源、民居特点、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整合现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政策,形成综合性的配套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城乡一体的总体原则,深刻认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复杂性。综合考虑农村工农业生产、农村资源与能源、农民居住与生活、农村农业制度与政策等要素,统筹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和机制,整合完善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技术和市场等手段,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整体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化程度,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环境领域,政府能力一直是有限的,政府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经济建设型政府。所以,应该开展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工作方法,政府在舆论宣传、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管理监督上发挥主导作用,农民农户或村委会是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参与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语: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建立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山东省农村经济几年来也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支持了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从完善立法体系、健全法律责任、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概况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山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条件,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年产量居全国首位。此外,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山东省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生态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是立省之本、强省之基。11.1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1.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进行
海洋是山东经济发展的特色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沿海地区积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向海洋进军,掀起了开发海洋资源的高潮。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山东省强有力的经济支柱。然而,海洋在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超量污染的巨大压力。这不仅会对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也使山东省广大渔民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为此,山东省紧扣本省实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指导,围绕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从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维护好、1刘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630
如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规范了各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强化了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措施,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不断完善对山东省逐步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1.2.2规范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行为
通过立法来规范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整体规范农村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文明执法。自2000年12月山东省先后印发了《山东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山东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标准》,为使各级环保部门规范化建设有章可循,在集中全省环保执法人员智慧的基础上,统一制定了33种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文书,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11个程序,建立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5项制度,为县(市、区)环保局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2个市88个县(市、区)环保局通过了省环保局和省政府立法办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通过规范化建设,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主体合法,执法行为比较规范,程序制度日益完备健全,能力建设有所加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1.2.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
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执法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主要症结是对污染责任者个人行为追究不力,存在着处罚违法单位多,追究政府责任少;处罚罚款多,处理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现象,使执法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中关于排污收费和行政处罚方面的“下级不收上级收”“下级不罚上级罚”的规定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对农村环境执法的影响;此外,《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提出的对干预农村环境行政执法的地方政府领导、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环保部门负责人、违法排污的企业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的规定,使对因失职导致辖区环境受到污染的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责任的追究有了明确的依据,对有效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将为推动全省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致使环保工作无从说起。1但在现实中,《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能真正的对环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特别是当有关部门不认真履行职青,给违法者开绿灯时,作为同级的环保部门,却无法给予必要的制约。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1.3 农民环境权益无法保障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们不知法、不懂法、不学法、不用法。法盲人数远远超过文盲人数。这些直接导致农民的环境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贫困的农民在环境问题发生时往往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在发生环境纠纷后一方面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即使在诉讼中也往往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诉讼费用造成自己应得环境权益的丧失。对于农民在环境权益救济方面的弱势地位,山东省现行环境立法几乎处于失语状态。据悉,目前许多农村地区村民自身的抗争已成为解决环境纠纷的主要途径。
2.2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主要问题的成因
2.2.1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重视不够
在我国农民处于环境弱势群体地位,而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农民环境权益不受重视。所谓“环境弱势群体是相对于经济、文化、政治弱势群体而言的,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享有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2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重工抑农的“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仍很突出,导致农民的权利很大程度上被制度性消解,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很多法定权利缺失或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景况,受到过或正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农民成为我国最 12朱俊丽.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设想[J.科技信息,2008(03):20 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一从环境法视角关注农民权益[J].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2006(02):107
划,但总的来讲,山东省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正如博登海默所说:“法律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1因此,加强农民环境权益的保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先进经验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指导下,山东省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地方立法工作,在环境管理的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了规范。但是,山东省的地方立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先进的省份相比,与加入w To后的新形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山东省的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先进经验,广采他山之石,结合山东省的实情加以借鉴,不断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立法,以法保护环境,促进山东省农村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今后的农村环保立法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利用先进国家和省(区)文明的发展成就,尽量少走弯路,取得更大成效。
3.1国内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先进经验—河北省
河北省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河北省与山东省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两省居民在生活习惯、人文风韵、性格品质等诸多方面,融会了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方面。各级环保部门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逐步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法规、规划体系,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制度等举措。对山东省农村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1.1海洋资源保护法规、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河北省先后制定了《河北省海域管理条例》、《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了《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河北省海洋开发规划》、《河北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1王丕琢.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思考[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6)
环境恶化的趋势和频繁发生的重大恶性生态环境灾难,使我们不能不检讨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因为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努力是失败的,某些方面的努力没有取得实效,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没有去努力,这样的结局最终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自然界都会给予我们报复。”因此,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建设的能力,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这决非“杞人忧天”,防微杜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1转变立法思想、完善立法体系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山东省现有的环境法律特别是环境污染控制法律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基础上建立的,着重反映城市的环境要求,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需要转变观念,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创设适应山东省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将相关条款进行清理、修订,修改现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以完善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基本法这一块,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填补立法空白,如涉及土壤污染的防治、化肥农药的污染防治、禽畜的污染、振动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扩散及城乡污染转移等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治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此外,海洋经济是山东省的经济命脉,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这是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建设还要适应农业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与国际环境立法接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山东省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使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统一化有利于山东省农村环保立法建设有序地进行。
4.2健全环保法律责任、依法保护环境资源
当前山东省环保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由于环保法规处罚力度太轻,罚款数额明显低于排污污染损失数额,致使违法者为 1赵淑琴.提升生态环境法制建设能力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8):8
1011-
第三篇:第七章 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第七章
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第一节
公地的悲剧
Eg:
一块草地为一个村社所共有,村社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地放牧。这时,每个人都看到,尽量多地放牧对自己是有利的——如果别人不这样做,自己就占了便宜;如果别人也这样做,自己也不会吃亏。结果不难想像,过度放牧会毁掉这块草地,甚至使之变成不毛之地。
悲剧性在于:
每个理性牧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不断地在公共草场上增加放牧,每增加一个放牧单位,牧者就会获得由此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当草场的畜群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时,再增加牲畜就会给草场带来某种损害。但是这种损害是由全体牧民承担的(或者是政府和国家)。于是,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努力增加自己的牲畜,最终导致牧场的退化直至毁灭,在公共草场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着“草场荒漠化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表明:
单个人的经济动机和公共利益之间冲突的严重存在,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也是自由注意经济思想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第二节
环境法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一)基本定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三点含义: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人类按照自然客观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根源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对象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是建立和维护环境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任务与特征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与任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条中对其目的有明确的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由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任务为:
(1)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目的);
(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根本任务);
(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1)综合性
(2)技术性
(3)社会性
(4)共同性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高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组成。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
环境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依照环境法的规定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在不履行其法律义务时所应承担的强制性的环境法律责任。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环境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一般而言,空气、水体、土壤、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环境要素,工程设施、机械设备等污染源,各种污染物质,各种环境保护装置、设施等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物质”客体,而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改善有关的行为等则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的“行为”客体。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与实施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
按国别分,包括中国环境法和外国环境法;
按法律规范的主要功能分,包括环境预防祛、环境行政管制法和环境纠纷处理法;
按传统法律部门来分,主要包括环境行政法、环境刑法(或称公害罪法)、环境民法(主要是环境侵权法和环境相邻关系法)等;
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包括国家级环境法和地方性环境法等。
2、我国国家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国家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宪法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此外,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实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实施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使其主体之间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化的过程。通过该法的实施,使义务人自觉地或者被迫地履行其法律义务,将人们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的活动调整、限制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从而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其目的和任务。
1、公力实施(也称国家实施)
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环境法的实施活动。包括行政机关通过依法行使行政权对环境资源进行的监督管理;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司法权进行的实施活动;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进行的实施活动以及立法机关通过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等遵守环境法情况的监督所进行的实施活动。其中行政机关对环境法的实施活动发挥着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作用。
2、私力实施(也称公民实施)
是指公民个人或公民组织依据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环境法的实施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参与环境行政决策;依法对违反环境法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公民个人提起环境诉讼或进行检举、控告;与排污者签订污染防治协议;通过立法机关的民意代表对行政机关等遵守和实施环境法的活动进行监督以及针对环境犯罪、环境侵害行为实施正当防卫和其他自力救济等。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
所谓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是指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一)环境行政责任 所谓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责任者既可能是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人员,也可能是其他公民个人;既可能是中国的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
(二)环境民事责任
所谓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在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因破坏环境资源而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过失责任原则。行为人没有过错的,即使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构成侵权行为、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环境刑事责任
所谓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构成犯罪时,应当依法承担的以刑罚为处罚方式的法律后果。
五、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概要
(一)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1、大气污染防治立法
2、水污染防治立法
3、噪声污染防治立法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5、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立法、6、海洋污染防治立法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1、土地资源保护立法
2、矿产资源保护立法
3、水资源保护立法
4、森林资源保护立法
5、草原资源保护立法
6、渔业资源保护立法
(三)自然保护法律制度
1、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
2、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立法
3、自然保护区立法
4、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迹地保护立法
第三节
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
一、环境管理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对环境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环境管理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即环境管理学。因此,环境管理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门学科来看,它是研究环境问题,预防环境污染,解决环境危害,协调人类与环境冲突的学问;二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个工作领域看,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最重要的职能。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的行为,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所谓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1、按环境管理的性质分
(1)环境计划管理
(2)污染源管理
(3)环境质量管理
(4)环境技术管理
2、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分
(1)资源(生态)管理
(2)区域环境管理
(3)部门环境管理
(三)环境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
2、区域性
3、公众性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1、宏观指导
2、统筹规划
3、组织协调
4、监督检查
5、提供服务
(五)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法律手段
2、经济手段
3、技术手段
4、行政手段
5、教育手段
(六)中国的环境管理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
(2)“三同时、三统一”的方针
(3)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3、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
(2)谁污染谁治理
(3)强化环境管理
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新、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项目。
197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1976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中重申了这项制度;1979年的“环保法(试行)”、1989年的“环保法”、各时期单项环保法律及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均规定了建设项目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
十大对策
1.实现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环发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4、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贯彻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中国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而是对人的一种素质教育。因此,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境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理解这一星球上的生命是相互依赖的,并反映到他们在目前及未来对整个环境,全球及地方资源所做的决策和行动上;提高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技术的认识,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培养人们的意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念,使他们走向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二)环境教育的思想
1、素质教育思想
2、终身教育思想
3、专业教育思想
(三)环境教育的原则
环境教育的原则是指在环境教育活动中遵循的最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是根据人与环境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环境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环境教育的特殊性质而定出来的准则。目的是使环境教育过程更为有效,更适合实际情况。具体包括:
1、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2、公共性和持续性特点;
3、专业性与区域性特点
4、超前性与实施性特点
(四)我国环境教育现状
1、环境保护事业人才的培养
2、全民环境意识教育
五)我国环境教育要做的工作
1、环境专业教育
2、在职环境人员的专业培训
3、全民环境意识教育
第四节
ISO14000和环境管理体系
一、ISO14000
(一)ISO简介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由100多个国家的标准化组织构成,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之一。它成立于1947年2月,该国际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各行业的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工作。使标准化成为促进国际贸易的一种手段。
(二)ISO14000的框架结构
1992年秋ISO/TC207开始起草IS014000系列标准。TC207下设6个分委员会SCl-SC6,每个分委员会下又设立若干工作组,具体起草一个标准。ISO秘书处为TC207安排了100个标准代号,即IS014001-IS014100。
(三)IS014000的基本特点
1、权威性
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国际通用标准,其权威性来自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还体现在对其内容不能随意增减,也不能作任意的解释。
2、普适性
该国际标准规定了各国通用的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适用于各种性质、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也适用于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还适用于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服务。
3、自愿性
IS014000是非政府国际组织推行的,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只是一种非官方的规范。采用该国际标准是组织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被强制的行动。
4、操作性
ISO14000提供的不是抽象、笼统或松散的原则,而是规范了为建立一个结构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所应具备的各项制度、程序、体系的运行和评审方法。这些具体、实在、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要求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也是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审核标准。
5、持续性
该国际标准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是“挂在嘴上,写在本上,贴在墙上”的一具摆设品和宣传品,而是一架充满活力、时刻不断运行的机器,它会根据形势的发展,本身积累的经验,经常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充实和完善。
二、环境管理体系
按照IS014001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EMS)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和评审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和管理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环境形势恶化之前制订有效的对策,确保企业顺利实现所谋求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具体的目的可归纳为:
1、识别有关的环境法规的要求;
2、识别企业活动所涉及的环境因素;
3、为环境管理制定一个适宜的环境方针;
4、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优先措施;
5、经常性地监测企业的环境行为;
6、评价该体系的运作效率,促进体系的改进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
况和新的要求。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IS014001规定,环境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审核,以确定体系是否符合计划安排和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审核结果应报送管理者。审核可分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类,按IS014011规定的程序进行。
审核是认证机构根据委托方的委托、派出审核员组成审核组,对受审核方按审核程序开展的活动。委托方可以是受审核方,也可以是根据法规或合同有权提出审核委托的其他组织。
审核过程紧紧围绕着下列基本问题展开:
1、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2、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
3、实施情况是否良好;
4、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
审核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审核的准备、审核的实施和提交审核报告。
四、中国推行ISO14000的情况
(一)概况
自1996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首批ISO14000 系列标准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就十分重视ISO14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为在我国有效地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探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方法、认证程序及技术规范,从1996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试点企业涉及机械、轻工、石化、冶金、建材、煤炭、电子等多种行业及各种经济类型。
到1998年下半年试点工作结束的时候,有近70家企业获得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同时,国家环保总局还在全国13个试点城市开展了ISO14000标准的试点工作,探索了在城市和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推进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二)我国ISO14000认证国家认可制度的原则
1、坚持统一管理的原则
2、遵循与国际规则一致的原则
3、坚持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紧密结合的原则
4、坚持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原则
(三)我国ISO14000认可制度的基本内容
1、认证机构必须经过国家认可
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必须具有国家注册资格
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机构、教材必须经环注委认可批准
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机构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评审备案
环境伦理概论
基本概念
什么是环境伦理学
倫
字形上,左侧为立人,右侧为屋子下有秩序的排列,在《逸周书》中有“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说明伦有次序秩序的意思。
理
《说文解字》中意思是“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有纹理的意思,也可引申为秩序。
伦理的意思可理解为秩序,人类生活所需要遵循的秩序
Ethic,自希腊词ethos,意思是“惯例”(custom)
在这个意义上,伦理是指一般的信念、态度或指导惯例行为的标准。
道德
从词义上说,可分为两个方面:
道,即途径、方法、手段
德,即目标、目的,一般而言应当是大众的目标、大众的目的。
道与德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用符合大众的方法达到符合大众的目标。所谓道德一定是与他人他物相关的行为规则。
人类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行为也是如此,也存在一定的道德规范
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其侧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环境伦理学则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它是系统地阐释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学问
时间上:不同时代内容不同
空间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地区伦理不同
复杂性: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环境伦理的复杂多样
为什么要提倡环境伦理
环境问题成为问题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欲望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为自己着想,也为子孙后代着想
人们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花钱,拼命地制造污染同时承受污染,也强迫着自然环境同样承受!
这公平吗?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能单纯依靠某领域的专家吗?
面对众多专家的相互之间存有对立立场的现状,如何决策?! 在环境问题面前,科学的中立性受到质疑
科学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性
“假设”问题:如何保证正确的结果
简约主义:分、析的方法,确定的结果 答案取决于问题
几个例子
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要不要考虑对现在还不存在的未来人类的利益 动物有没有道德身份 植物有没有道德身份 生态系统有没有道德身份
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是否比不发达国家应负更大的责任?
环境伦理之动物权利
LD50
给实验动物服用被检验物质,逐渐加大剂量,观察在多少剂量水平时半数的动物死亡
食物添加剂和化装品上市前的试用
杀虫剂的药效 医药的毒副作用
食物添加剂为了什么?化妆品的使用为了什么?
兔眼刺激试验
把药物放进受拘禁的兔子眼睛内,以观察药物引起的反应
兔子被强制不能自由活动,它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眼泪冲走这些药物
因此,溃疡与糜烂是必然的结果。
嫩牛肉生产(Veal Production)-----嫩牛肉即小牛犊的肉 生产过程的特点:
1、禁止运动
2、配方饮食
3、控制时间
为了什么?用小牛犊的痛苦换来人的口感的良好?
德国联邦议会(众议院)于2002年5月17日,以543票赞成(19票反对、15票弃权)通过了对《德国宪法》(又称为《德国基本法》,1949年5月23日通过)的修订
修订后的《德国宪法》第20a条规定:“为了后代的利益,国家负有保护生命和动物的自然基础的责任。”
德国国内法学界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该宪法条款确认了动物的宪法权利,使德国成为承认动物的宪法权利的第一个欧盟国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和动物解放运动
什么特征是某个生物拥有道德身份的判据呢?
Singer采用了Bentham的观点:考虑的不应是它们的推理能力,也不应是它们的交流能力,应考虑的是它们会不会忍受痛苦
o 忍受和享乐的能力是有没有利益的先决条件,是在我们有意义地谈论利益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Animal Liberation, Peter Singer
Singer认为,忍受(及享受)能力一个生物拥有利益全部的必要条件。他用“知觉”(sentience)来表达忍受或/及体验快乐的能力。知觉是拥有利益的必要条件。一个无知觉的物体无所谓利益
有知觉的生物有利益有道德身份
不同的生物利益有别,即使同样是人,忍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比较痛苦程度很困难 但这种考虑可以有效地限制为了追求某种舒适而给其它生物造成痛苦
我们得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包括饮食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实验方案,还有对荒野、狩猎、陷阱,对穿戴动物皮毛,对马戏、围猎及动物园等的反思。总之,大量的痛苦本是可以避免的
辛格(Singer)的理论更强调最小痛苦,它在本质上仍是功利主义的 汤姆·里根(Tom Regan)和动物权利
嫩牛肉牛犊的不幸是令人叹惜的——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剧痛...。但是根本的错误不在痛苦,不在苦难,不在剥夺。这些只是构成错误的内容。更糟糕的是,它们并非根本错误,根本之错在于允许我们视动物为资源用来吃、或来驱使、或做运动、或当成钱的这个体制。——Tom Regan,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假定那木栏中是你的孩子,或者设想你自己一生下来就受到那样的待遇,你怎样看这件事呢?人与动物到底什么地方不同呢?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它们呢?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个小小的建议”(Modest Proposal)
Regan认为,人类拥有某具体形式的价值,可称为固有价值。它是独立于利益、需要或对他人的用处的价值,即其自身的价值
正常的成年人拥有道德身份,而幼儿、精神不正常者或昏迷状态的人缺乏理解和选择的能力,因此他们不能被称为道德主体,他们没有义务也不能对做或未做某事而负责任,事实上他们是道德承受者。但我们不能因此抛弃他们,尽管他们不能做完全的道德主体,但他们依然有道德身份。
为什么从理论上将道德主体或承受者当作食物、靶子、娱乐工具或奴隶是错误的呢? 作为生命的主体,不仅仅意味着活着,也不仅仅是有知觉。生命的主体….有信仰和愿望,有知觉、记忆、及对未来的感觉,包括他们自己的未来;有感觉幸福和痛苦等情绪的生活;有偏好和福利利益;在追求其愿望和目标时有行为能力;有对时间的心身确定能力;在其实际生活中独立于他们相对别人的工具性之外的生活体验上的好坏。
------Tom Regan
Regan的 “尊敬原则”认为,公平性要求尊敬地对待所有具有固有价值的个体。 动物可以是生活的主体,至少某些哺乳动物有“要求拥有生活的”特点。这些动物因而便有固有价值,而公平性要求我们尊重它们
物权利的伦理学意义
辛格和里根的一些观点:
1.我们作为一个群体有责任取消商业性的动物农业(commercial animal farming)。
2.体育性质的狩猎与捕捉不公平。3.有关在科研上使用动物。
4.不支持动物物种的道德身份。
5.假设可成功地推广到无生命的自然物体(他认为最好不这样),我们的对荒野的一般政策会如保护主义者所想的那样——任其自然!...若我们对组成生物群落的个体表现出应有的敬畏,群落不就被保护了吗?
Regan,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动物的道德身份如何维持人本主义色彩呢? “为什么给人类以道德身份呢?”
Feinberg答“拥有权利” Singer说“忍受苦难的能力” Regan说:“作为生命的主体”
这些论据都是人类的特征
越象人则越先得到道德身份(一种赠予?)
考虑棕熊和澳大利亚红蟹,你觉着哪个应首先考虑 哲学家肯尼斯·古德佩斯特(Kenneth Goodpaster)认为,体验喜悦和痛苦的理由(ratinoality)和能力在我看来都不是道德考虑的必要条件(即使它们可能是充分条件)。只是享乐主义的和集中形式的伦理反映让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能作为合理的判据条件。
道德身份只限制于有感情或知觉的生物时,在事实上尽管不是逻辑上就是把道德身份只限制于给那些最象我们的生物
不管辛格(Singer)或里根(Regan)是否成为这些争论的牺牲品,重要的是,环境伦理不仅仅要求关注动物。至少,我们得考虑生态群落的道德身份及我们在其中的角色。转向整体的和真正的非人本主义的伦理需要相当彻底地与传统决裂。
哲学应当对它那个年代的基本假定提出质疑。严肃而仔细地想一想,我相信我们现在哲学的主要任务大多是自以为是的,那是让哲学有意义的工作。很遗憾,哲学并不总是以其历史角色出现。
——辛格《动物解放》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星村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但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前提下,新农村的建设也破坏了明星村生态环境。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我们对安化县明星村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意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却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生态环境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成为安化人民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1、水污染触目惊心
明星村地处资江边,在安化县内,属于资江下游。资江的水体在近年来下降,水质变差,鱼类数量,种类都急剧下降。水体周边富营养化,河床部分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上游乡镇人口密集、工矿业相对发达,因此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较多,污染严重,所以河水不能直接饮用,明星村村民都是取山上的自来水,靠天喝水,遇上干旱天气,饮水用水是农村人民的大问题。其次,明星村的水体污染源多而分散,农药瓶等农用垃圾、塑料袋和电池等生活垃圾随着人的足迹散落到各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溪水渗入地下,造成难以察觉、危害更大的地下水污染。最后,明星村自来水水管陈旧而质量不达标,水在输送过程中就受到二次污染。
2、土地污染严重
明星村处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污染在日益严重。(1)明星村由于山地广,村民大多发展林业,但是,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树苗的栽培不及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树木生长发育慢。(2)由于经济的发展,明星村农民都不愿意种田,许多耕地荒废,土地肥力指数下降,连续几年没有耕作的土壤,要重新耕作,难度很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的垃圾也随之增多,垃圾的无限制增加和垃圾处理地的有限,形成了严峻的矛盾,垃圾污染直接造成环境破坏。根据实地调查20%垃圾都是倒在河堤边,15%直接堆土地上,剩下的65%直接露天焚烧垃圾,对大气也造成污染。
3、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明星村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而肥料包括人工肥料和化学肥料。前者污染相对较轻,后者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较严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都依赖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明星村每户平均用化肥50kg,化肥的总量达到5000kg之多。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差。明星村的农药使用量达到约500L,而农药不仅造成食品的不安全,还造成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由于农药的使用,使许多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养殖使农村的植被裸露,生态破坏。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危害,如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染。
4、新农居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污染
明星村人口的增长,对房子的需求就高。上一代的旧房子满足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年结婚也要新房子,所以,建新房在近几年来成为农村的一股热流,明星村100%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子,而将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土地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钢筋混凝土、水泥在土壤中的滞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房子的建造过程,粉尘污染会加重,PM2.5指数会增加,大气直接受到污染。
二、新农村建设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1、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
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迫于生存的压力,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围湖造田、破坏湿地等现象相当普遍。大多数农民走了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掠夺式地开采和利用资源,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缺水以及其它环境问题。特别是有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农民,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其它产业可依,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排放直接堆农村环境造成破坏。
2、农村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法规不健全
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农村的污染行为缺乏管理与处置,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不力和缺位。村民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没人管,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环境卫生既无人管理,又没有相应的环卫设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真空;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上,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很不健全。对农村生活和农村污水防治等方面无可操作的条文和具体指导意见。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和部门配合,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危险无法控制。
3、农村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太少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远远不比城市,首先,农村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治理农村污染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政府不愿意将资金用在治理污染上,而是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农业生产上,高新技术的投入太少,造成了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而破坏到农村环境。在安化农村,农业生产一般是人工生产,效率低,收成少,缺乏技术人员指导和先进耕作设备。
4、污染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带来了污染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收入低,所以,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但其实工业三废侵入到了农村,在城市中出现的工业污染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在过去,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农民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为农田增施有机肥。而现今的城市垃圾不仅量大,且成分复杂,根本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运往农村的垃圾只能简单填埋或露天堆放,给农村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运用创新的环保模式来改善生态环境
(1)“一池三改”模式。即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目标。
(2)“旅游―农村”模式。明星村处在安化县的主要交通要道上,而安化县是黑茶之乡,茶马古道是旅游的好地方,明星村地处山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商业旅游。
(3)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
(4)将安化黑茶罐装凉茶化。明星村的土质适宜黑茶的生长,黑茶在泡制的程序非常复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喝方便的饮料,所以,我们可以将黑茶罐装化,将黑茶变为凉茶饮料,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
最近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就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习主席说过“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在政策方面,(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多植树种林。(2)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3)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农村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我们要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禽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在立法中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规定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立法。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年代,我们要听取公民意见,采取听证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消耗,但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粗放的经营,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技术人才,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下发展经济,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消耗。(1)转变种植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垃圾污染。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研制毒性较弱,污染较少的农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2)转变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养殖业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友好”,我们要打造有特色的养殖业,要提高养殖禽畜的竞争力,发展绿色养殖业。(3)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
4、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用制度来监督环境;(2)进行有效管理;(3)是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村干部有义务去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农民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4)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5)村民自行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村民可以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为举报,惩罚污染环境的,奖励举发的农民。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411532005):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南昌: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2] 林涛、李倩、张佳、韦海民: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西安:经济研究导刊,2009(5).[3] 陈应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决策导刊,2007(3).[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责任编辑:谌盼)
第五篇:检察机关新农村法制建设工作汇报
检察机关新农村法制建设工作汇报
检察机关新农村法制建设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陕西省淳化县检察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检察工作进乡村,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深入全县15个乡镇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好检察职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检察工作进乡村”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工作上的认识。、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树立“四个意识”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实现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而且要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其中蕴涵着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这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检察机关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通过开展“检察工作进乡村,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我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检察机关应树立“四个意识”。
一是“为民意识”。坚持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检察工作的本质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人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观念,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群众的观点衡量检察工作、检察改革和检察队伍建设的成效。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坚决依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
犯罪,坚决监督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要增强执法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方式,保证执法公正,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服务意识”。正确处理依法履职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将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找准服务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将党委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融入各项检察业务,贯穿工作始终,并转化为干警的自觉行动,通过依法全面履职,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创新意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新开展检察工作,进一步提高处理涉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
力,既严格依法办案,又坚决摒弃就案办案、就事论事的单纯业务观点和机械做法;既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又不超越法律、损害司法的威信和尊严,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检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忧患意识”。新农村建设是检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检察人员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行检察职力,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检察机关应做到“五个到位”: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新挑战。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大有作为,应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观念到位。检察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责任感和紧
迫感。深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检察机关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中应当而且必须作出积极贡献的执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打击到位。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是一个和谐稳定社会的基本构成要件。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要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使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强安全感。同时,对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涉嫌构成贪污和挪用国家资金等职务犯罪,检察机关要打击和惩处;对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切实把各类违法犯罪活
动高发的势头压下来,始终保持农村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状态。
三是服务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的特殊时期,农村滋生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问题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及时化解纠纷、缓解矛盾和疏导情绪、理顺心气,确保矛盾不积累、不膨胀、不激化的社会。对农村传统的矛盾纠纷,要注意研究其规律、特点,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我们要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去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
四执纪到位。打铁还得自身硬,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
加强自身建设,不但强化依法执法,公正执法观念,对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我们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和查办,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加强与纪检部门的联系,凡是被举报在建设新农村中有问题人员经查不构成犯罪和违法者,检察机关要及时澄清,及时消除影响。对于构成违纪的,一律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在检察工作进乡村活动中,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要做到不惊官、不扰民、不添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信于民,争取到广大家民的支持和理解。五是公开到位。实行“检务公开”,增大检察工作透明度,是检察机关接受群众监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检察工作,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依法办事、公正司法、文明办案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检察干警增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的有力措施。检察机关在办理涉农案件中,要实行公开执法,阳光作业,对查办涉嫌建设新农村的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要通过媒体舆论让社会和公众监督。只有做到了公开到位,才能让广大农民更加深入的了解检察机关,更多在了解法律知识,从而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法制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检察机关应采取十项措施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监督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承担提起公诉、查办职务犯罪、诉讼监督等法律职责,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尊严,保障社会主义法律在农村的统一、正确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有力的法治力量。我们认为,目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认识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
大意义,全面深入开展“检察工作进乡村,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充分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检察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农村社会稳定、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危害农业生产的犯罪活动,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和乡风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动农村诚信有序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为农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严格把握轻缓刑事政策,对于邻里纠纷等原因引起的轻伤害案件,符合条件的就及时作出不捕不诉决定,化解基层民众内部矛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三是要充分发挥控告申诉等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开展“控申接待进乡村”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村群众通过合法渠道逐级上访,不能无理上访,及时疏导、排解矛盾纠纷,全力化解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促进农村的和谐团
结。
四是要积极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利用职权侵吞、挪用农村特困救助资金、扶贫救灾资金等“涉农”专项资金以及各种“涉农”补贴款等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职务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和服务环境;依法打击破坏农村稳定的各类刑事犯罪。牢固树立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的观念,认真履行审查批捕、起诉职能,重点打击以下犯罪活动:盗窃、抢劫、杀人、投毒、绑架、敲诈勒索等侵犯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刑事犯罪;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坑农害农犯罪;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非法采矿,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等犯罪;危害农村公共安全的教育设施和消防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劳动和
工程安全事故等犯罪。
五是要严肃查办和预防发生在基层的职务犯罪,在党委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农村基层职务犯罪机制,深入开展“检察预防进乡村”活动,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政务环境。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资源配置、耕地保护、农村金融改革等领域的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对土地征用、拆迁安置补偿中发生的重大违法案件和重大侵民事件所涉及的职务犯罪以及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等渎职犯罪要坚决查处,在广大农村强化“惩防一体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六是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为农民群众的合法诉求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发挥民事行政检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及时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涉及“三农”问题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依法监督和纠正违反法定程序和审判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