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19-05-12 19:2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篇: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陈涛

摘要:在介绍影响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主要因素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的思路,以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从法制建设和创新角度提供参考。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将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农村的建设、农民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让亿万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是投入一些钱甚至是大把大把的钱,也很难建设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因为,新农村之“新”,关键还在于通过新的法律与制度,把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中,并以法律与制度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概而言之,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新一轮的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分而言之,新农村的建设亟待考虑的是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一、影响法制建设和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中文化素质差,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薄弱。

长期以来,政府把大量的教育资金投入到城市,使农民从一出生就处于文化教育的劣势地位,而且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农村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长期存在着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突出问题,使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虽然近年来,政府已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积重难返,难以扭转局面。现在大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还仅仅局限于“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一层次,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传统的遗留上。他们对于法律认识仅限于这样一些情况:(1)重权利轻义务。老百姓要么不懂法不学法,要学只看其中的权利条款,而忽略义务条款。(2)以案为法,规避法律。当邻里发生纠纷时,老百姓也知道去看一些法律书,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一知半解,就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不理睬别人的争辩或司法人员的解释,给司法调解增加了难度。(3)法不罚众的思想严重。在农村,由于这种法不罚众的思想,滋长了某些老百姓无理取闹的气焰。削弱了政府的威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老百姓一不满意就可能上访,围攻政府部门,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使得政府的正常工作无法进行,更谈不上依法治理了。(4)农民对哪些该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哪些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认识不清。

(5)不理解某些法律条款,认为这些法律不合情理。如在《山杠爷》这个电影中村支书被逮捕了,判10天行政拘留,村里人认为不合理、想不通,认为村支书是帮村民将蛮横的人治住了,使村里得到了安宁,维护了村里的正常生活秩序,但他们不知,村支书的行为构成了非法监禁。总之,在农村由于大多数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就使得依“法”治理的农村显得单薄无力,甚至是束手无策,从而影响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创新。

(二)法律法规不完备

在农村的依法行政中,有很多现实问题是法律没有规定的,难以做到依法行政。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法律依据不完备,使得农村许多事情依法办理显得不顺,不合常理。二是某些法律法规缺少相关配套的规定,具体操作难度大,法律权威难以树立,直接影响了执法质量,导致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律的现象。另外,在农村的管理中,现在强调村民自治,由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凡事一事一议,有结论的老百姓一定要执行,但老百姓如果不执行,村民委员会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事实上法院不好执行,因为一事一议的决定是村民委员会这个自治组织作出的,法院执行无法律依据。所以,在农村的管理中,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就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管理,不能全部依法行政,从而影响了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创新。

(三)农村法治供给不能满足农村法治的需求

在农村,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解决各种纠纷的单位是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目前,农村老百姓遇到纠纷不愿找派出所、法庭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是派出所、法庭等单位不是按村设置,距离乡(镇)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位置较远的村民发生了纠纷后,如果跑乡(镇)是不方便的,也跑不起。以基层司法所为例,目前全国乡(镇)司法所已达4万多个,工作人员9万多人,平均每年参与调解和指导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的民间纠纷达600多万起,安置帮教刑放人员30万人左右,出动20多万人参加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人民日报〉〉2005.9.7)尽管如此,由于经费、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上述基层部门解决纠纷的能力、水平有限,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司法调解员的调解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法律要求。律师,在今天的大中城市已不再稀缺,但在广大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地区,则难以看见律师。我国实施法律援助制度近十年,成绩斐然,法律援助专职人员1万多名,据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统计,2003年全国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近17万件。可以说,法律援助工作已步入良性轨道。但是,受援助的17万件案件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并没有法律援助中心。也许有人会说,每个县城都有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中心,但尽管如此,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律师对涉农案件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创新。

(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缺乏连续性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并且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普法较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普法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不少群众对近几年颁布的新法律、新法规一无所知(如我在我镇几个村进行调查时发现,有相当多的老百姓对〈〈行政许可法〉〉不知道)。特别是农民工不懂得如何依法维权,也有的农民缺乏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自觉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坠入犯罪深渊,这些都影响了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创新。

(五)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为:一是个人意志大于法。目前在乡(镇)还普遍存在这种观点: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和老百姓是无真理。权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愚民政策”,不告诉老百姓有关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个人说了算,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了很大的弹性和自由度,老百姓也就不能监督其行为是否合法还是违法,从而影响了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创新。

二、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的思路

(一)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构建良好农村法治秩序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的成败,所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的前提条件和首要环节。为此,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消除城乡教育的剪刀差,促进农村教育的高效运作。其次,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

水平。我国农村仍处于“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德治秩序”、“守法秩序”等交错并存的“多元混合秩序”的格局,道德仍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构建农村法治秩序的重要一环。农村中的纠纷多是一些生活琐事,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解决,引起矛盾激化,酿成大祸。对于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应以道德教化为主,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人们彼此互相信任和相互关爱,有利于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最后,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法制宣传和法制培训。在进行宣传的方法上应走出一条新路,不应该局限于简单利用广播、电视等工具蜻蜓点水式的宣传,而应拓展深度,加强乡村本土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弥补农村法律供给不足的缺陷。农村各级党委、政府应针对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思想混乱的现状,利用电大培训、下派工作队、举办农民夜校、集市宣讲队等活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法律、科技、道德、文化、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重点引导农民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觉悟,明确义务,另一方面重点解决农民的小生产、封建论理、生育、法制观念和偏激认识,正确处理自身面对的诸多矛盾,努力使其保持积极的劳动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继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社会包括广大农村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基层干部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党和国家的代言人。如果广大基层干部不踏踏实实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不认真学习新出台或新修改过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将组织的要求当耳边风,将发下的法律法规资料束之高阁,那么在工作中肯定是要碰钉子、出问题的。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的基层领导,应身体力行,尊重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首先,领导在做出决策、安排工作时,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律。不管哪一级的文件规定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任何“为了当地的发展,为了地方利益”而损害法律权威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其次,由于行政手段带有临时行、片面行和倾向性的弱点,所以应该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党委、政府不能代劳,使农民在榜样中形成法律的良好意识。

(三)改变农村法治供销不足的现状

在农村多设简易法庭,流动法庭或巡回法庭,把法律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农民一旦感到打官司很方便,成本又低,就有助于形成用诉讼来解决纠纷的观念。另外,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是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的重要举措。应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制度,做到“尽助应助”。法律援助不是对贫困人口的恩赐,而是每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各级政府应当从立法、管理、组织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完善、充实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明确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将法律援助所需的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作用,使法律援助制度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生根、扎根。

(四)积极稳妥地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长期以来城乡户籍制度有着严格限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改变这一制度,促使“农民”向“全权公民”的转化。从名义上看,农民当然也是公民,但相对于城镇公民来说,农民却属于“权利受限”的公民。因此,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五)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以强化对这个群体的特殊保护。

(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与供给质量。

在当前的农村,公共产品非常匮乏,举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利设施、公共治安、交通道路、污染防治、文化生活等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农村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来给以保障。

(七)通过法律改革农村的医疗体制

近年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常见,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机制,比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医疗。

(八)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落实。通过制度上的创新与完善,助推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认真落实和搞好法制建设与创新,才能从法律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才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1期。

[2]何平,农村和谐社会的法治之维。安徽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胡莉芸,朱德莉,《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1期。

[4]孟博宇,《农村法治建设现状的审视》,《河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04期。

第二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正面临4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农村公路建设已经由交通行业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交通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二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现在,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这是各级交通部门的“新任务”。三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以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为主要特征,而新时期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这将开创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的“新阶段”。四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主要立足于“通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而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为农村公路建设赋予了“新内涵”。

新的历史起点带给了我们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着重处理好农村公路建设中4个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关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是已经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省份,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凡是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的省份,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小城镇和山水林田发展规划,确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目标和重点。总之,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与乡、镇、村的“接口”留有余地,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

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原则。近年来,交通部调整了公路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工作任务和目标,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挖掘筹资潜力,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了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要承担起各自应有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为主、统筹安排、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要处理好鼓励农民参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多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一要做到“一事一议”,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二要合法筹集建设资金,不强行摊派、集资;三要依法征地拆迁,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四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线形和技术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五要尽可能利用已有土源和料场,不乱采乱挖。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多方筹资,切实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的缺口,努力解决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造成的乡村债务、征地拆迁补助偏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实行以奖代补等办法,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处理好交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公路

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各地交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不等、不推、不靠,切实承担起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同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在征地拆迁、项目审批、资金筹措、施工建设以及养护管理等各方面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完善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建设程序规定,在资金、计划管理上规范执行有关的规定要求,同时争取留有适当的灵活性。

此外,农村公路建设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地在发展目标、技术标准、前期工作、施工管理等方面,不要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切实做到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出发,从当地公路交通发展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让农村公路成为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阳光大道,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访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

近日,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年,护家乡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借助县“城乡建设年”东风,深入开展“春风富民”行动和“蔺州先锋村”争创活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党建引领,项目示范,统筹推进,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打造绿色护家、生态护家、和谐护家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护家乡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8‰以内。

一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全乡开展“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践诺行动”,力争在“七一”前,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重点在新店子规范打造2000亩高粱、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全乡规范种植优质山地烟6000亩,在红响、农场连片打造千亩优质烤烟示范片;在红响村打造千亩脆红李种植基地;在农场村发展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在兴阳发展千亩红木种植基地;在桂香村打造500亩桂花园。重点规划打造红响、新店子两个“蔺州先锋村”,向党的90周年献礼。同时,巩固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基地,在中坝、凤田、桂香等村种植优质水稻3500亩;在农场、红响、天堂、锅厂等建立县级旱粮示范基地10000亩;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壮大合意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逐渐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核桃、桂花、脆红李、茶为主的林产业;规划打造白沙坡西瓜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初步形成品牌。在兴阳、中坝、锅厂、天堂等村规模种植蔬菜3000亩,指导兴阳蔬菜专合社规范建设泡菜厂。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集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创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集镇。立足发展,按照护家场镇规划,严格红线内各种建设审批和违章执法;实施场镇三期开发;以种植桂花为主,采取街道居民自筹和政府补助形式,全面绿化护家场镇;规范护家场镇门牌、店面招牌,打造商业大街;启动龙洞煤矿承担的华峰路安置小区建设,启动集客运、停车、洗车和修理为一体的护家综合汽车站筹建工作。其次要加强交通建设。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维修管理,提升通行能力,选择积极性高的部分村社打通断头路、硬化村道3公里,有效改善交通条件。第三要加强学校建设。完成天堂村“三校合一”工程,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第四要加强水利建设。完成天星大塘水源保护规划,争取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第五要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第六要通过实施“消茅、安居、改危、移民”等工程,全面消除茅草房。

三是加快工业发展,增强经济总量。一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优质服务,大力招商引资,迅速扩张企业总量;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要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科技兴企,提高产品档次,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扶助龙洞煤矿技改扩容到年产15万吨规模,着手瓦窑坪煤矿、上坪采石场的筹备工作,完善兴阳福兴泡菜厂和鑫福森木业公司的规范建设。

四是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完善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万元目标的实现。按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搞好财政工作,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逐步消化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第四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胶州市着眼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把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和平等的分享发展成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以新视野、新思路、新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坚持不懈,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实践中,胶州市坚持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人居设施和文教卫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观。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力突破路、水、电等制约瓶颈,不断增强农村基础配套功能。着眼构筑沟通城乡、连接内外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抢抓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同三高速公路建设契机,加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环四线”道路工程,拓展出入通道、联通经济板块,构筑起中等开放城市交通主框架。加快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近年来新通达村庄239个,通达率达到了83%。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3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5公里,密度居全国县市前列。着眼提高防洪能力,先后实施大沽河险工护砌工程、大沽河下游综合治理工程、东部滞洪区工程及小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其中东部滞洪区兼具防洪、生态、旅游等功能,运用市场化融资6.8亿元建设,标志着由防御洪水到调度洪水、利用洪水的巨大飞跃。着眼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06年底全市813个村自来水通水率将达到100%。着眼农业增产、增效,大力推进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47.5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8.96万亩。着眼供电畅通,加大变电站、供电线路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拥有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5座、35KV变电站22座,拥有110KV线路93.64公里,35KV线路284.53公里,10KV线路1612.75公里,形成了变电站遍布城乡、供电线路纵横交织的大供电格局,将有效满足胶州农村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发展需要。

(二)加快农村人居设施建设。制定实施旧村改造工作意见,以小康示范村为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三边村(城市边、镇驻地边、工业集聚区边)的成片改造和城市、镇驻地规划区以外村庄的迁村并点。改造村庄剩余土地使用权招拍挂所得净收益全部用于村民安臵补助,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配套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两年内全市一半以上城中村将通过旧村改造,改出一片新居、一片景观、一片产业、一片文明。突出农村生态建设,加快植树造林活动,仅2005年就新造林2.5万亩,完善农村林网4万亩,发展花卉苗木5000亩。强化农村环境治理,全面实施治污、治脏、治乱、治差“四治”工程,投资1.2亿多元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投资1600万元建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投资7600万元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场。深入开展“环境美星级村庄”创建活动,突出抓好“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草垛)四改(改水、改灶、改路、改厕所)三分离(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工作,全年五星级村庄达160多个,有效改善了乡村整体面貌。全市15个镇中,李哥庄镇、胶东镇、营海镇等3个镇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铺集镇等10个镇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在青岛五市率先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

(三)加快农村卫教文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办法,在镇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科,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100个村公共卫生室,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新建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和市人民医院、胶州中心医院及铺集、李哥庄、洋河、胶莱、胶东中心卫生院共7个急救分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以创建教育强市为载体,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的办学机制,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建起了省内一流的胶州一中和实验初中新校,引进内资建起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分院。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合点并校步伐,全市中小学由原来的230处合并为125处,相关经验在青岛市推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年内为50所农村小学解决“热水、热饭”问题,更新农村中小学D级课桌凳1万套,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8000平方米,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已有15个镇被评为青岛市教育示范镇,4所学校通过省规范化学校验收。着眼建立健全市、镇(处)、村(居)三级文化网络,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即评选十佳镇级文化中心、百佳特色文化村和千户特色文化家庭,极大激发了镇村及农民群众投资文化建设热情。目前18个镇(处)已全部建立了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大院达680个,占村居总数的83.6%以上,800余农户被评为特色文化家庭。以文化网络为载体,村镇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先后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被山东省授予文化工作先进市。

二、持之以恒,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践中,胶州市坚持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等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

(一)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突出抓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推广“土地换养老保险”、“以地入股促就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逐步消除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加快构筑生活安全网。按照“不分企业性质、不分户籍身份、不分本地外地”的原则,全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全市企业缴纳养老保险人数77883人,其中农民工43252人。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农民个人缴纳10元,青岛市、本市、和镇财政分别补助20元、10元和10元的方式筹资资金,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不断扩大收益面。2005年全市参保农民高达95%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全力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对农村贫困群众进行拉网式地调查摸底,把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群众和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全部纳入市镇两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低保一个,低保一个解决一个”,做到了应保尽保。

(二)推进农村救助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情满胶州活动,积极打造扶贫济困品牌。一方面,不断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加大社会救助载体建设,与政府救助互为补充,加快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扶贫济困救助网络。胶州市慈善总会募集捐款3000多万元,先后开展了“慈善情暖万家”、“阳光救助工程”等慈善救助活动。慈善超市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0万元,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能够有尊严地到“爱心超市”来选择、领取自己生活需要的物品。慈善医院对符合救助范围的城乡困难群众,实行“一免一减两救助”,深受困难群众的欢迎。另一方面,坚持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每年多方筹措资金1000万元,强化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初步实现了“困有所济、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的扶贫济困目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入党的贫困老党员每人每年分别补贴1200元、600元和300元。开展了“一帮一、一帮多”结对子和“多帮

一、多帮多”手拉手捐资助学活动,全市已捐助贫困初高中生380余名。加大残疾人安居工程力度,市财政已累计筹资500万元,通过新建、购买、修缮解决残疾人的住房问题。加大残疾儿童养护教育基地建设力度,胶州市张应镇东张应村建立山东省内首家孤残儿童养护教育基地。2005年中华慈善总会宣传工作会议在胶州召开,与会代表对胶州的“情满胶州”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推进农村就业创业体系建设。健全市、镇、村、企业、学校五级服务网络,探索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机制和“培训—就业”联动机制。全面普查农村劳动力总规模、迁移规模和文化素质及闲暇时间等,切实提高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针对性。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成立新的职教中心,以校企联合培训和订单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到“项目奠基、就业培训开始,项目投产、工人就业到位”。全市每年新转移劳动力2万人以上,其中受培训人员达75%以上。同时,重点培植“五个一批”,即培植一批种养大户、一批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一批个体私营纳税大户、一批素质优良的企业小老板、一批联结生产和市场的中介组织或经纪人,不断提高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快促进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加大现代农业技术和特色农业种植技术培训,2005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次,举办培训班15期,发放科技明白纸6000份,解答农民疑难问题500多个,有效推动农民向高收益产业分流转移。高度重视农村妇女创业,积极开展“千名巾帼致富工程”创建活动,2005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过亿元,先后帮助4600多名妇女走上了致富道路。三、一以贯之,深化农村公共事业机制建设

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实践中,胶州市着眼长效,不断以创新强化机制建设,有力保障了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组织指导。着眼抓落实、抓提高、抓成效,胶州市强化领导保障、规划保障和激励保障三个保障,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领导保障: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把促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成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市直部门、单位选派部分副局级和股级干部到村庄担任指导员,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规划保障:高度重视规划先导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实施交通、卫生、文化、电力、农村饮用水等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各镇、街道办事处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本地区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形成配套衔接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有序推进。激励保障:坚持把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各级各部门始终注重在农村公共事业工作中求创新、求突破、上水平、争一流,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喜人局面。二是浚通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源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是关键。胶州市坚持政府牵头多渠道合作的原则,一方面,优化调整财政结构,在财政资金投资农村公共事业上做到三个强化:强化财政资金投资强度,每年用于农村公共事业的财政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比重高于上年;强化财政资金投资预案,对农村公共事业项目有序排列,理清轻重缓急和先后主次,制订预案向社会公开,增强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上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强化财政资金投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抓好公共事业推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推行项目竣工责任人员审计制度,坚决杜绝一切腐败现象的滋生。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财政资金紧缺的客观状况,积极创新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捆绑投入方式。此外,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多元化投入机制,对某些公共事业允许企业、民间资本进入,实行有偿服务,以提高公益事业的普及率,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事业的需求。

三是营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合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必须坚持多管齐下,配套联动。通过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开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新局面。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公共事业的直接推动者和组织者。胶州市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以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按照“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驾驭农村工作全局能力强)要求,严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同时,扎实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既是农村公共事业的受益主体,更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中,胶州市坚持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贯穿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全过程,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及发放调查问卷、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坚持总结推广基层群众首创的鲜活经验,树立典型样板,振奋广大农民的精神,鼓舞广大农民的斗志,推动农村公共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第五篇:第三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把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超级稻、优质稻等良种选育推广,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重点搞好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把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尽快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发展一批水稻、玉米和冬种马铃薯等优势产区,建设5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完善粮食生产流通扶持政策,加强粮油加工、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健康种苗种植面积,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甘蔗、桑蚕、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引导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城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和右江河谷、湘桂通道等南菜北运蔬菜基地,推进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茶叶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提高生猪、家禽和草食畜禽发展水平,促进特色名贵海淡水产品健康养殖,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重视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强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全国中心城市的宣传、展示和促销,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重点龙头企业梯队,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把蚕茧、草食动物、奶水牛、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原料、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培育为产值超100亿元,粮食、蔬菜、水果培育为超500亿元,糖料蔗、畜禽、速丰林培育为超1000亿元的强优农产品产业。强化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现代种业、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培育多元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服务“三农”网络配送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完善农业生产灾害补偿机制。

专栏7:现代农业建设

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15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

良种工程:实施超级稻、秋冬种、间套种3个“千万亩行动计划”,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推广示范等项目;实施速丰林和经济林“双四千万亩”工程;建设糖料蔗、桑蚕、蔬菜、水果、木薯、优势特色水产品、畜禽、松树、杉木、桉树、油茶、珍贵阔叶树等良种繁育基地。

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实施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土地复垦、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粮食流通:重点建设南宁、柳州、贵港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防城港跨境粮食物流中心,以及一批粮食交易、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化等项目。

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高产高糖糖料蔗、蔬菜标准化、果园、优质原料茧、优质木薯、中药材标准化、特色花卉、茶叶、油茶、烟叶、肉桂、八角等农林产品和奶水牛、肉兔、山羊、香猪、罗非鱼、对虾、大蚝、珍珠、名贵龟鳖等畜禽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重点推进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节水灌溉示范,建设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茶叶等园艺设施和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网箱养殖、捕捞渔船改造等工程。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水果保鲜冷库与产地预冷库80个,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线300条。

农业科技示范:重点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及一批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市、县。

龙头企业培育: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20个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0家。

动植物疫病防控:重点推进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重大植物疫病防控等设施,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实施田间灌排工程、中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完善灌溉渠系及附属设施,加快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条件,健全建设和管护机制。以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为目标,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步伐,突出解决好大石山区缺水和沿海地区苦咸水、局部地区高氟水、高砷水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实施通乡公路等级提高、通村公路硬化和通屯道路通达等工程,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继续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进有条件的农村户用沼气向集中式供气转变,大力发展农村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开展全区乡镇和中心村规划集中行动,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按照体现民族风格、突出地域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危房特别是边境地区边民危房、少数民族村寨、国有林区垦区、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和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以及内陆江河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推进信息网络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邮政服务设施,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面源污染控制、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配套开展村庄硬化绿化,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第三节 加强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推进西江、郁江、柳江、桂江、钦江、南流江等重要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洋溪、落久等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构建重要堤库结合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大力支持小型农田重点县设施建设。实施沿海海堤达标和重要河口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搞好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重点推进桂中和左右江等治旱骨干工程建设、桂西大石山区旱片治理,以及大中型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加快建设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加强防汛抗旱预警预报信息化系统和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8:水利建设

重大水利工程:重点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以及洋溪、落久等枢纽工程。

灌区工程:重点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并开工二期,左江治旱灌区水源驮英江水库、桂西北大石山区旱片治理、右江旱片治理等工程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重点县设施建设;完善建设11处大型灌区、一批中小型灌区和已建成水库(电站)自流灌溉骨干渠系;完成1000多座病险水库和8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防汛抗旱预警预报工程:重点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内网工程、视频工程等,完善建设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密和升级气象监测站网、广西中尺度数值天气精细化预报系统、主要旱片旱情监测系统。

第四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非农收入。落实粮食最低保护价及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功能,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建设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建设,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广西农村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鼓励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步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和涉农金融服务补贴机制,促进县域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和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营林场、华侨农林场等改革发展。促进供销社创新发展。完善农垦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第六节 培育发展经济强县

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推进县域企业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改善县乡镇农贸市场设施。深化县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选择一批重点镇开展扩大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培育更多经济强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力争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新突破。

下载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汇报材料

    我们乌鸦泡镇依山村有3个自然屯,444户,1888口人,耕地面积4767亩(其中江堤外洪泛地1300亩),人均2.5亩。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04年开始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两年来,在省、......

    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5篇)

    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属各单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属各单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大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地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地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版]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

    农业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农业县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创造性地把“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