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2 19: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精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结合永嘉实际,现就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两个趋向”的转换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实施“三带两极一目标”战略构想,加快落实欠发达乡镇富民攻坚计划,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广大群众为主体,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抓试点、示范和重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体系,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在建设方式和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因乡制宜,因村制宜,结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强行摊派,不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突出生产发展主题,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又要突出新农民的培育、新风尚的营造和新体制的构建,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互动、协调发展的建设机制。

二、总体目标

3、总体目标。从今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农村开展以“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构建新体制,营造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产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知识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民主化的目标。

——产业现代化。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8%以上,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农村社区化。以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创建25个示范村,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整治标准,%以上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农民知识化。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通过培训使7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60%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服务社会化。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和学前教育。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文体活动室,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老人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管理民主化。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切实增强,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建设,乡风和社会治安更加良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主法治村基本达标率达到70%以上。

三、发展壮大农村现代产业

4、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布局。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以“楠溪江绿色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田鱼等六大支柱产业,按照特色、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化规划,优化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高效蔬菜种植、高效立体种养、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四大特色板块。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可以配套建设200平方米左右的生产管理用房,并按农业用地予以审批。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新建的100亩以上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予以扶持,力争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

5、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推进“13688”计划。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参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建成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0家以上,力争1-2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全县50%以上的农户。积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拓展外省、市农产品市场。县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予以扶持。

6、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或合作的方式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创办农业经济实体。认真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种子种苗工程。深化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改革,巩固和壮大农村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组织。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信息网。每年从县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农业和农村科技研究和推广。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种子种苗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沃土工程”。

7、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食无忧”工程,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建立“肥药双控”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万亩。加强农产品检测、监督管理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切实加强动植物防治工作,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疫病和外来有害物种。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强化防疫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增强粮食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农业导向性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推介以及农业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等。

8、大力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制定和完善农村工业发展布局建设规划,着力改变农民生活区内办厂的格局,促进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大力支持中心镇、中心村做好工业基地规划建设,预留必要的工业用地。2006年底要完成全县农村工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重点镇工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主导产业比重,提升农村工业档次。鼓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农村转移,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各类民营加工企业的技改项目,形成以区域化的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为依托的农村特色块状经济。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工业,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以“农家乐”和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以连锁超市进农村为载体,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探索发展集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有机结合的农村新型流通组织。供销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和合作经营,承担起建设现代经营网络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中介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金融保险服务业,加快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大宗农产品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

10、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范围。进一步把城镇的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到2010年,实现农村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维护他们公平获得劳动就业和基本保障的权利,努力实现“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组织”的目标,基本做到安居乐业。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0年,新建标准农田 万亩。大力开展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小流域治理和生态河道建设步伐。深入实施“515防洪保安生命线工程”和“千库保安工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 万人饮水问题,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补助。

12、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提高规划档次。大力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违章建筑及危房拆除、“空心村”整治、“赤膊房”治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综合整治。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鼓励农民住宅集中建设。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

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和合作银行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职能调整的要求,逐步拓宽农业项目的贷款业务。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农村小城镇建设,开展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模式的创新。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参股、银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和专业大户等筹资组织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支持基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

32、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实行粮食收购价外补贴、对种粮大户补贴等财政直补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服务优良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村庄整治、拆迁移民、下山脱贫等工程,开展行政村撤并工作,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居住环境。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把城市社区管理的理念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行农村社会事务社区化管理。建立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补贴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政府采购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服务功能。

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33、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县委、县政府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责任分解、政策制订、督查考核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34、增加投入。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三个高于”政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各项规费,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后统一返回给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性收费实行全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电收费不高于普通电价。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编制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单位支持。项目实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使相关项目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示范村和整治村倾斜。财政支农资金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5、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要求、工作内容。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各级领导都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宣讲活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2006年6月7日

第二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访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

近日,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年,护家乡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借助县“城乡建设年”东风,深入开展“春风富民”行动和“蔺州先锋村”争创活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党建引领,项目示范,统筹推进,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打造绿色护家、生态护家、和谐护家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护家乡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8‰以内。

一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全乡开展“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践诺行动”,力争在“七一”前,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重点在新店子规范打造2000亩高粱、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全乡规范种植优质山地烟6000亩,在红响、农场连片打造千亩优质烤烟示范片;在红响村打造千亩脆红李种植基地;在农场村发展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在兴阳发展千亩红木种植基地;在桂香村打造500亩桂花园。重点规划打造红响、新店子两个“蔺州先锋村”,向党的90周年献礼。同时,巩固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基地,在中坝、凤田、桂香等村种植优质水稻3500亩;在农场、红响、天堂、锅厂等建立县级旱粮示范基地10000亩;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壮大合意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逐渐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核桃、桂花、脆红李、茶为主的林产业;规划打造白沙坡西瓜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初步形成品牌。在兴阳、中坝、锅厂、天堂等村规模种植蔬菜3000亩,指导兴阳蔬菜专合社规范建设泡菜厂。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集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创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集镇。立足发展,按照护家场镇规划,严格红线内各种建设审批和违章执法;实施场镇三期开发;以种植桂花为主,采取街道居民自筹和政府补助形式,全面绿化护家场镇;规范护家场镇门牌、店面招牌,打造商业大街;启动龙洞煤矿承担的华峰路安置小区建设,启动集客运、停车、洗车和修理为一体的护家综合汽车站筹建工作。其次要加强交通建设。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维修管理,提升通行能力,选择积极性高的部分村社打通断头路、硬化村道3公里,有效改善交通条件。第三要加强学校建设。完成天堂村“三校合一”工程,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第四要加强水利建设。完成天星大塘水源保护规划,争取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第五要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第六要通过实施“消茅、安居、改危、移民”等工程,全面消除茅草房。

三是加快工业发展,增强经济总量。一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优质服务,大力招商引资,迅速扩张企业总量;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要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科技兴企,提高产品档次,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扶助龙洞煤矿技改扩容到年产15万吨规模,着手瓦窑坪煤矿、上坪采石场的筹备工作,完善兴阳福兴泡菜厂和鑫福森木业公司的规范建设。

四是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完善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万元目标的实现。按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搞好财政工作,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逐步消化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第三篇:第三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把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超级稻、优质稻等良种选育推广,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重点搞好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把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尽快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发展一批水稻、玉米和冬种马铃薯等优势产区,建设5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完善粮食生产流通扶持政策,加强粮油加工、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健康种苗种植面积,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甘蔗、桑蚕、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引导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城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和右江河谷、湘桂通道等南菜北运蔬菜基地,推进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茶叶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提高生猪、家禽和草食畜禽发展水平,促进特色名贵海淡水产品健康养殖,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重视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强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全国中心城市的宣传、展示和促销,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重点龙头企业梯队,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把蚕茧、草食动物、奶水牛、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原料、优势水产品、油茶、花卉培育为产值超100亿元,粮食、蔬菜、水果培育为超500亿元,糖料蔗、畜禽、速丰林培育为超1000亿元的强优农产品产业。强化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现代种业、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培育多元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服务“三农”网络配送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完善农业生产灾害补偿机制。

专栏7:现代农业建设

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15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35个自治区粮源基地县。

良种工程:实施超级稻、秋冬种、间套种3个“千万亩行动计划”,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推广示范等项目;实施速丰林和经济林“双四千万亩”工程;建设糖料蔗、桑蚕、蔬菜、水果、木薯、优势特色水产品、畜禽、松树、杉木、桉树、油茶、珍贵阔叶树等良种繁育基地。

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实施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土地复垦、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粮食流通:重点建设南宁、柳州、贵港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防城港跨境粮食物流中心,以及一批粮食交易、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化等项目。

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高产高糖糖料蔗、蔬菜标准化、果园、优质原料茧、优质木薯、中药材标准化、特色花卉、茶叶、油茶、烟叶、肉桂、八角等农林产品和奶水牛、肉兔、山羊、香猪、罗非鱼、对虾、大蚝、珍珠、名贵龟鳖等畜禽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重点推进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节水灌溉示范,建设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茶叶等园艺设施和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网箱养殖、捕捞渔船改造等工程。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水果保鲜冷库与产地预冷库80个,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线300条。

农业科技示范:重点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及一批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市、县。

龙头企业培育: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20个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000家。

动植物疫病防控:重点推进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重大植物疫病防控等设施,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实施田间灌排工程、中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完善灌溉渠系及附属设施,加快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条件,健全建设和管护机制。以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安全饮水问题为目标,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步伐,突出解决好大石山区缺水和沿海地区苦咸水、局部地区高氟水、高砷水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实施通乡公路等级提高、通村公路硬化和通屯道路通达等工程,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继续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进有条件的农村户用沼气向集中式供气转变,大力发展农村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开展全区乡镇和中心村规划集中行动,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按照体现民族风格、突出地域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危房特别是边境地区边民危房、少数民族村寨、国有林区垦区、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和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以及内陆江河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推进信息网络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邮政服务设施,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面源污染控制、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配套开展村庄硬化绿化,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第三节 加强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推进西江、郁江、柳江、桂江、钦江、南流江等重要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洋溪、落久等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构建重要堤库结合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大力支持小型农田重点县设施建设。实施沿海海堤达标和重要河口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搞好跨界河流国土防护治理。重点推进桂中和左右江等治旱骨干工程建设、桂西大石山区旱片治理,以及大中型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万亩。加快建设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加强防汛抗旱预警预报信息化系统和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8:水利建设

重大水利工程:重点建设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以及洋溪、落久等枢纽工程。

灌区工程:重点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并开工二期,左江治旱灌区水源驮英江水库、桂西北大石山区旱片治理、右江旱片治理等工程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重点县设施建设;完善建设11处大型灌区、一批中小型灌区和已建成水库(电站)自流灌溉骨干渠系;完成1000多座病险水库和8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防汛抗旱预警预报工程:重点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内网工程、视频工程等,完善建设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密和升级气象监测站网、广西中尺度数值天气精细化预报系统、主要旱片旱情监测系统。

第四节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非农收入。落实粮食最低保护价及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功能,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建设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建设,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广西农村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鼓励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步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和涉农金融服务补贴机制,促进县域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和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营林场、华侨农林场等改革发展。促进供销社创新发展。完善农垦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第六节 培育发展经济强县

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发展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推进县域企业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改善县乡镇农贸市场设施。深化县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选择一批重点镇开展扩大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培育更多经济强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力争实现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新突破。

第四篇: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精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

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结合永嘉实际,现就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两个趋向”的转换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实施“三带两极一目标”战略构想,加快落实欠发达乡镇富民攻坚计划,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广大群众为主体,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抓试点、示范和重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体系,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在建设方式和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因乡制宜,因村制宜,结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强行摊派,不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突出生产发展主题,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又要突出新农民的培育、新风尚的营造和新体制的构建,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互动、协调发展的建设机制。

二、总体目标

3、总体目标。从今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农村开展以“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构建新体制,营造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产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知识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民主化的目标。

——产业现代化。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8%以上,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农村社区化。以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创建25个示范村,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整治标准,以上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农民知识化。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通过培训使7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60%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服务社会化。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和学前教育。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文体活动室,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老人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管理民主化。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切实增强,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建设,乡风和社会治安更加良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主法治村基本达标率达到70以上。

三、发展壮大农村现代产业

4、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布局。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以“楠溪江绿色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田鱼等六大支柱产业,按照特色、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化规划,优化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高效蔬菜种植、高效立体种养、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四大特色板块。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可以配套建设200平方米左右的生产管理用房,并按农业用地予

以审批。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新建的100亩以上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予以扶持,力争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基地达到1万亩以上。

5、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推进“13688”计划。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参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

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建成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0家以上,力争1-2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全县50以上的农户。积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拓展外省、市农产品市场。县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予以扶持。

6、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或合作的方式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创办农业经济实体。认真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种子种苗工程。深化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改革,巩固和壮大农村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组织。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信息网。每年从县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农业和农村科技研究和推广。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种子种苗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沃土工程”。

7、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食无忧”工程,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建立“肥药双控”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万亩。加强农产品检测、监督管理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切实加强动植物防治工作,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疫病和外来有害物种。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强化防疫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增强粮食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农业导向性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推介以及农业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等。

8、大力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制定和完善农村工业发展布局建设规划,着力改变农民生活区内办厂的格局,促进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大力支持中心镇、中心村做好工业基地规划建设,预留必要的工业用地。2006年底要完成全县农村工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重点镇工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主导产业比重,提升农村工业档次。鼓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农村转移,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各类民营加工企业的技改项目,形成以区域化的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为依托的农村特色块状经济。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工业,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以“农家乐”和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以连锁超市进农村为载体,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探索发展集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有机结合的农村新型流通组织。供销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和合作经营,承担起建设现代经营网络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中介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金融保险服务业,加快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大宗农产品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

10、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范围。进一步把城镇的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到2010年,实现农村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维护他们公平获得劳动就业和基本保障的权利,努力实现“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组织”的目标,基本做到安居乐业。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0年,新建标准农田万亩。大力开展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小流域治理和生态河道建设步伐。深入实施“515防洪保安生命线工程”和“千库保安工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万人饮水问题,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补助。

12、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提高规划档次。大力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违章建筑及危房拆除、“空心村”整治、“赤膊房”治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综合整治。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鼓励农民住宅集中建设。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对符合标准的村予以支持。

13、深入实施“康庄工程”。在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到2010年,通村公路里程累计达到万公里,形成基本完善的农村公路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农村客运,形成基本完善的农村公路客运网。县财政继续安排资金用于农村“康庄工程”建设。

1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级社会事业配套设施。到2006年底,全面建成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到2010年,全面建成村民议事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开展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方便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供设施保障。实施农村“夕阳红”计划,到2010年全县农村普遍建立村老年活动室,县财政给予适当支持。

1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进一步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9.2以上。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气净化相配套的畜牧生态养殖小区。积极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进一步推进生态县建设,实施生态村镇、绿色示范村、“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到2010年,全县建成绿化示范村55个,生态乡镇个。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在县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用于生态镇(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推广、县级绿化示范村奖励和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等。

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6、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接轨。在经济发达的乡镇,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县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助。

17、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到2010年,全县农村参合率达到100,人均筹资额按照省政府的规定由农民、村集体、政府财政共同承担。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及其他困难家庭和重点优抚对象,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予以解决。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补助和奖励。

18、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救助网,完善分级救助机制和救助政策。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到2010年,农村低保标准与城镇低保标准的差距控制在1:1.5以内。健全生活救助等多种救助、援助和社会互助等一体化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对“低保户”、“五保户”和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的农村生活困难人群,实施分类救助。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低保贫困家庭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

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9、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并逐步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使85以上的农村小学、初中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和教师素质提升等“四项工程”。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和学前教育。到2010年,农村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50接受中等职业教育,95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立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每年从城镇选派一批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支教。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

20、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为目标,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围绕泵阀鞋服、茶叶、旅游、家政服务等特色项目,建立一批骨干专业和主导产业培训基地。进一步健全县、乡二级农民培训网络,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合一”、农科教结合的农民素质培训教育机制。每年培训1.5万人以上,力争到2010年培训劳动力10万人以上。使他们成为懂得现代科技的新农民、掌握就业技能的新工人、接受城市文明的新市民。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资金对农民素质培训给予补助和奖励。

21、加快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按照每个乡镇有政府公办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对农民实行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医疗保健服务,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每年从县级医院选派名骨干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实施乡村医师到县级医院进修实习制度,抓好乡村医师的知识更新培训。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认真落实按照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以上的标准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照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每人每年10元以上的标准建立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

22、不断繁荣农村文体事业。把繁荣农村文化作为文化大县建设的工作重点,以“小康健身工程”为抓手,加快农村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体育事业。培育民间文化队伍和体育协会,发掘和保护农村民间艺术,着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农村特色文化。到2007年,全面完成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工程。认真落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扶持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下乡活动。

23、建设文明乡风。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推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农村科普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依法规范村规民约,倡导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文明乡风,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建设和推广生态墓区,革除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坚决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系列活动,全面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平安村居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大乡村治安巡逻队、调委会、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七、加快推进富民工程建设

2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富民攻坚计划”,全面落实“1 10”富民攻坚政策,加大在组织领导、政策措施、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在保证已有的各种倾斜政策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积极支持欠发达乡镇发展。同时,要在欠发达地区启动“项目建设年”活动,编制投资导向目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各类资金注入,激活富民攻坚内在动力。

25、加大下山脱贫力度。继续推进“人口迁移工程”,按照“整体搬迁和插花移民相结合、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下山脱贫小区样板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典型引导,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下山脱贫小区。“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完成新建下山脱贫小区(点)189个、整村搬迁25个的目标任务。

26、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千方百计组织动员沿江强企强村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继续深化“118”结对帮扶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情暖农家、万名干部帮万户”活动。在认真总结帮扶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手段、加大力度,制订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措施,重点扶持能够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大项目。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27、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基层民主建设的领导,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农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自荐直选制度,切实解决选举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落实好农民的民主选举权。按照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三个到位”的要求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及时把有关项目向村民公开,维护好农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加强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建设。依法健全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农民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主动向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为化解农村矛盾拓宽法律诉讼渠道。

28、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继续以实施“先锋工程”、“领头雁工程”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培养和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收农村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加强村级组织和各项制度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少数村没有组织活动场所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29、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继续执行和落实好从国家征用的建设用地指标中按一定比例留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非农产业、安置农民就业的政策。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改革重点是土地征用较多、资产规模较大、集体经济收入较稳定的撤村建居村、经济强村、城中村、镇中村及园中村,通过股份形式把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维护好农民的集体资产分配权。到2010年,全县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个。

九、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

30、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争端解决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用地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完善征地程序,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和办法,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31、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和合作银行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职能调整的要求,逐步拓宽农业项目的贷款业务。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农村小城镇建设,开展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模式的创新。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参股、银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和专业大户等筹资组织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支持基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

32、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实行粮食收购价外补贴、对种粮大户补贴等财政直补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服务优良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村庄整治、拆迁移民、下山脱贫等工程,开展行政村撤并工作,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居住环境。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把城市社区管理的理念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行农村社会事务社区化管理。建立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补贴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政府采购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服务功能。

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33、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县委、县政府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责任分解、政策制订、督查考核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34、增加投入。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三个高于”政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各项规费,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后统一返回给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性收费实行全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电收费不高于普通电价。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编制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单位支持。项目实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使相关项目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示范村和整治村倾斜。财政支农资金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5、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要求、工作内容。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各级领导都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宣讲活动,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2006年6月7日

第五篇: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地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地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农村。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

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通过增加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建设葡萄、瓜菜、畜牧业三大基地建设,强化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着力改变农村面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农村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目标任务。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服务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机制的要求,努力做到“三个观念转变”(即:由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以农业增收为主转变为非农增收为主,注重农民收入多元化;由农村发展单纯推进农业发展转变为“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三个传统改造”(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农村改造成为现代文明的新农村;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四有”农民)、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建设城乡统筹利益分配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城统筹的政府管理体系)、实现“六新”(即: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提高新生活;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以乡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塑造新风貌;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管理新机制)目标。力争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十一五”时期取得较大进展,为2010年后十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十一五”末,农业总产值达10.32亿元,年均递增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0元,年均增加270元,年均递增6.3。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105000人(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县、乡、村级文化网络不断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城乡水利、交通、电力等网络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公路通达率100(其中柏油路达到85)。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

3、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大幅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和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携手共进,建设美好家园。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放活人员。农业系统党委、农业局要牵头组织相关农口单位加强与新疆瓜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为农业服务的贡献率。突出实用实效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大良种良苗普及力度,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模式化栽培、立体栽培、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先进饲养管理、果品保鲜贮藏加工、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

5、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退粮还经”,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葡萄、哈密瓜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品牌型农业,加大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推广葡萄、哈密瓜反季节栽培,把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做成精品农业、优质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鲜食葡萄,加快推进葡萄产

业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管理、无害化生产、冷链式供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葡萄产业化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鄯善县葡萄产业化形成完整体系,全面提升吐鲁番葡萄产业化整体水平。规划到2010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8.6万亩,其中无核白葡萄面积16.2万亩,酿酒葡萄0.6万亩,其他鲜食葡萄1.8万亩。葡萄总产量逐年提高,达到40万吨。加快

发展畜牧业,要以牛羊育肥、特色养殖和良种繁育为重点,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步伐,提高良种率,优化畜禽结构,由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2006年完成牛羊育肥93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68亿元,畜牧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4%。

6、加快三大基地建设。要以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为重点,加快葡萄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早晚熟和设施葡萄。要抓住无核白葡萄入选奥运会专供果品这一重要机遇,认真理清葡萄产业的发展思路,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葡萄产业,集中力量、倾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培植和壮大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十一五”末,力争将鄯善建成新疆优质的葡萄酒(甜酒)酿造业、葡萄制干业基地和果品保鲜、贮运流通基地。瓜菜产业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反季节瓜果菜。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出成效”的要求,着力抓好5个县级设施农业基地建设。2006年县财政将投入200余万元,对设施农业进行补助,全力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到2010年,瓜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畜牧业基地建设,要通过加强养殖基地、养殖小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人工种草和家庭式养殖,积极扶持大户和康信畜牧、绿洲兔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牲畜年末存栏46.3万头(只),年内净增率保持在2.5的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3.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畜牧业人均收入974.5元。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重点,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优先支持。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加工转化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思路,以产、加、销相互衔接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加快建设县城区以连木沁镇、山南以鲁克沁镇为区域中心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按照“招商引资新建一批,改革改造巩固一批,创造条件培育一批”的思路,重点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支农支牧龙头企业培育,全力支持兰泰果业、葡萄干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扶持绿洲兔业快速发展,全力支持康信公司建设畜牧产业园,全力支持新昱棉纺厂改扩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高产高效”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和加工企业,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连全村、多村成基地的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格局。农业局、科技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及各单位,加强农副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工作,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8、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乡镇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把发展集体经济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主要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增加收益。各级党组织要扎实开展村集体“双清工作”,摸清底数,清理、盘活村集体资产,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努力培植集体经济收入的新来源。各乡镇要加强和规范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的管理,完善“村财乡管”制度和集体资产登记、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定期审计制度,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要创新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通过增收还债、清欠还债和按法定程序核销减债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负担,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结合实际,制定规划,拿出具体的措施方案,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06年使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行政村达到22个,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的行政村达到20个,彻底消灭“空壳村”,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10万元的村占到35%,10万元以上的村占到65%。

9、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方针,县扶贫办、民政局等部门要认真制定规划,落实方案措施,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扶贫工作,努力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深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联乡驻村入户”对口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地委《关于做好部门定点帮扶工作,促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通知》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定点帮扶力度,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全力的支持和帮助,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贪开发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促进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使全县1个重点贫困村的221户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三、加强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0、大规模开展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要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力推动,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完善管理”的方针,把农民技能培训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劳务创收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县委、政府组织领导、农业局、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科协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高度关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培训机制和培训网络。通过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节水增效促增收。2006年全县完成农业技术人员培训2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劳动就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培训农民工850名。

11、大力实施“农民变工人”工程,努力为农民在城镇就业创造条件,让农民最终实现向城市居民的根本转变。各乡(镇)要依靠政策引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经常性、由自发性向有组织、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镇、由打工向自主创业的战略性转移。2006年县财政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农村农民的技能培训,力争完成500名农民变成工人的任务。到“十一五”末,力争完成2000名农民变成工人的任务。城郊三乡镇也要加大农民变居民工作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同时,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大非农增收的比重,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鼓励和引导他们离乡创业、离乡生财,实现“输出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2006年力争完成劳务输出2.1万人次,实现人均劳务增收30元。

12、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大县委党校、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农科所、科协等各单位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强化农牧民技术培训。要依靠各级培训力量,开展宣讲教育、职业教育、阵地教育、骨干培训强化对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质教育,培养“五型”(学习型、技能型、守法型、创业型、文明型)农民,重点突出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信访条例、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技能和本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继续大力实施“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依靠科技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13、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和销售网络体系,搞好社会化服务。加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各乡(镇)要依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狠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及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多渠道搞活流通,使农民和企业真正做到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促进农产品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到201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个,农民经纪人增加到1500人,农村专业协会达到25个以上,全县所有行政村及科技示范园示范户互联网入户率达90以上。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4、加快建设以节水为主的节约型社会。县节水办要以水权改革为重点,对全县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实行政策节水,工程节水、市场化节水、园艺节水并举措施,利用政策和市场价格杠杆,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施土地零开发,打井零控制,压缩高耗水、低产出的种植业规模,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耐旱农业,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为着力点,大力推广滴灌、低压管道、膜下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每年新增高新节水面积2.4万亩以上,力争“十一五”末实现增加节约用水5000万方。继续推进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2006年将投资368万元,解决8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逐步解决全县9个乡(镇)、24个村、4.8448万人,9.6896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人畜安全饮水的目标。

15、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县水利局要全力做好以二塘水库建设为重点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地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抓好坎尔其引水工程、柯柯亚-坎尔其大渠联网等在建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各乡(镇)要重点推进坎儿井保护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以保护坎儿井、保护水资源为目的,重点对36条坎儿井进行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完善坎儿井功能,切实保护好鄯善县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加强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城镇、乡村、渠首、干渠等防洪工程14公里;完成重点河段、城镇防洪及引水干渠防洪工程30公里。

1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县林业局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防沙治沙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葡萄、石榴、红枣、杏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建设,不断加强绿洲内部和外围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绿洲生态屏障。县环保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7、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县交通局要以县城-鲁克沁镇道路以及自治区乡村公路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2006年完成村村通道路76公里。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突出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涝坝、院落畜圈的整治,开展农村沼气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改变村庄脏乱差状况。逐步实现村庄的硬化、亮化、美化。2006年每个乡(镇)要完成5户农村居民沼气示范推广和使用。县城建局要继续加大以农村为重点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加快住房改造,建设农民新居。2006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县财政投入200万元对抗震安居工程进行补助,力争年底前完成2998户抗震安居房建设。同时,鼓励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8、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启动“双语”教育工程,大力推行中小学“双语”教学,民汉合校,积极推进农村学前“双语”教学,加快“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抓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等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2006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其中的贪困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6.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5.9,普通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0。

19、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力争完成10个乡镇卫生院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条件,提升农村卫生院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加快农村卫生改厕步伐,2006年力争完成500座卫生改厕任务。县卫生局要牵头组织卫生系统各单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解决好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救助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利用专家巡诊、医疗咨询、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农牧民提供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切实加强对农牧区开展医疗支援和服务,解决农牧民医学知识贫乏和就医难问题。继续做好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不断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力争2010年覆盖率达到100%。

20、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开展“党旗、国旗”飘起来活动,增强各族农民群众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认同”。大力开展“科技之冬”、“三下乡”活动。继续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数字电视”工程建设,2006年投资43万元,落实对贫困户数字电视的补助,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普遍入户。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到2010年,力争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各族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1、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从2006年起,“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和援弱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要多关心贫困村及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受灾户、“三无”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困难和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灾民补助、特困户救助和贫困大学生入学等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农村“低保”新增500人。积极推行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努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7‰以内。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2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继续以“三级联创”为抓手,实行创建工作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的能力。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选派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和善于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够处理复杂矛盾的干部充实到基层,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公开推选、公开决策、公开村务、公开评议”制度,全力抓好行政村(社区)、乡镇机关、站所、学校、非公有制企业和“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2006年投入400万元,用于村(社区)阵地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村(社区)党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农牧民的生活环境。

23、强化村级民主建设。全面推进以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认真贯彻《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好村民的自主权、民主选举权、民主监督权。努力构建和营造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氛围,增强群众的集体荣誉感,让村民共同谋划和管理村内事务,维护村内秩序,监督村委会工作和村干部行为,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增强基层组织管理服务效能。

24、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积极推动以文明村镇、文明村组、“五好家庭”、“致富能手”、“诚信乡(镇)、村、户”等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团结,密切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和油地关系。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积极引导各族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深入开展“和谐平安鄯善”和“基层基础建设年”创建活动。加强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抓好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十户一联”等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政治思想和法制教育。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启动“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解决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农民的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依法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取缔非法宗教活动,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26、加强领导,强化认识。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宣传组、组织组、规划组、督导组,各组具体负责抓工作落实,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指导、协调,牵头抓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加快新农村建设重要性认识,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县四套班子领导要做好所联系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各乡(镇)党委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定相关领导干部具体抓落实。

27、统筹发展,规划先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坚持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结合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规划,以规范化、集约化、城镇化为目标,立足现有基础,分步实施,并针对不同村镇、不同产业,科学制定阶段发展思路,采取异地重建或实施旧村改造,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刷新创建模式。2006年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选择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力争启动行政村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推进全县的新农村建设。

28、落实政策,扶持发展。县直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乡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发展计划委员会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突出重点,积极帮助和指导乡镇争取上级各项专项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县规划建设部门对村级规划设计费用以及交通部门对通村公路的规划设计费用只收取成本费。国土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其它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对服从村庄规划建设要求,积极参与新规划房屋建设,自愿、主动拆除原有旧住房的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拆旧建新”政策,实行房屋改造补贴。

29、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县委宣传部要牵头组织县直各单位、各乡(镇)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30、严格步骤,保证质量。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今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选择了条件、基础好的鲁克沁镇沙坎村、连木沁镇巴扎村、辟展乡乔克塘村3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行试点。同时,其他各乡(镇)党委、政府也要立足实际,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符合乡村实际的阶段性目标任务,选择条件好的村进行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各乡(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乡村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开。要严格质量标准,稳步推进,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不断巩固建设成果,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效。

31、强化督导,严格考核。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督导工作,县新农村建设督导组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对乡镇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进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季度通报、半年初评、年终考核,每年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县直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下载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版]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

    农业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农业县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创造性地把“生产发展、......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城市建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市政府新政发【2009】46号文件《新泰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的......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地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地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误区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误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村改革再进发的重大决定后,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千方百......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