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发展农村经济,把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霍山县利用地理环境,结实本县实际,发展农业现代化。一是优化传统农业,稳定种粮面积。二是不断发展效益农业,规模种养业迅速发展。三是大力改善农业设施,不断加强科技兴农,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四是农业和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进一步规范,农民负担切实减轻。五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持把招商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思路,扩大招商渠道,近年来,引资规模和水平逐年提高。我县以经济开发区、衡山工业园和高桥湾科技园三大核心平台建设,大力支持落儿岭、诸佛庵、黑石渡、下符桥、与儿街、但家庙六个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建成沿318线超500亿工业长廊,经济开发区产值突破200亿元,衡山工业园产值突破15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达1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超五亿元企业20家,超十亿元企
业10家,上市企业5家,迎驾、应流均突破百亿元大关。
二、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近年来,我县把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村民户保洁、村民点收集、养护工转运、政府集中处理”的清洁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逐步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面貌。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填埋场19座,焚烧站2座,垃圾中转站45座,很好的保障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下一步将在深入巩固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相关经验,扩大建设范围,使乡村清洁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全覆盖,让广大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深入开展农村“四创”活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巩固国家生态县建设成果,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县。继续实施生态六大工程,积极顺应消费时尚,切实加快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开发,打好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将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三、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广大农民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有新的需求,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新的要求。我县注重以创新载体与务求实效相结合,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等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廉政文化不断创新,社会新风尚日益浓厚,通过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政治建设、为民办实事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等四结合来增强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实效性。创建载体不断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优秀党员和优秀村民、文明家庭”评创活动,农村文明意识全面得到提升。持续开展扶贫帮困系列活动,通过扶贫、帮困、慰问等活动,使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党和集体的温暖。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模式,提高沼气池的综合效益。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实施新一轮治淮工程的重大机遇,抓紧申报争取一批防洪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小型水利设施稳定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民办公助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建设领域。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水电路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管理,推动乡村企业向集镇集中;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一补一。
五、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要把对农业的投入是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是否改善、农民收入是否有较大幅度增长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持“三农”;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
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鼓实劲,干实事,把各项措施抓落实。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是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注重抓好自身建设,自觉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想,用知识武装基层党员干部头脑。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同时开展“进千家门、纳百姓言、办惠民事”走访活动,了解群众诉求,提高了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要把农村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治本之策抓紧抓好。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巩固“学、推、办”成果,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农村政策、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本领,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和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改善村委会的办公条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民主决策,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农业现代化,搞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如通过开发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一)要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问题。相比之下,我县农
民增收的渠道还多,抓农民增收的还不到位,增收的措施性还不够强,借鉴外省新农村的经验,建议强化四项工作:一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二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三要与经济综合效益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将科技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来源。四要努力做大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要学习外省开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难为关键,层层抓,步步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放到位置。
(二)要因地制宜村庄整治。外省的经验表明,经济发达的村庄,经济发展不高的村庄,只要尊重农民意愿,找准办法,都可以搞好村庄整治,较快地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我县部分村庄也急需得到综合治理。村容村貌的问题是缺少规划,乱堆乱放乱建,人居环境差等,当前解决问题要分类,有步骤、有计划有地进行。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村水电路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整治的着力点,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清除乱搭乱建,农户改圈、改厕、改水、改房和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对有基础的小康示范村主要是提升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加速村庄现代化。对农村集体经济有实力,农民收入较高的村庄,要适度超前制定整治规划,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起来。对经济发展不高的村庄,整治的主要问题是旧村改造,要与当地村庄布局相结合,偏远村组就近合并,小村变大村,规划建设。
(三)要形成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建设各个领域,强化组织,才能在各行业之间整合各方力量,开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要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成立宣传团,把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与村务相结合,要组织地对
新农村建设进行宣讲。要总结和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做好示范带动作用。要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大力支持。要农村改革,消除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深入开展平安霍山建设,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扎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加快城乡防控体系建设,创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综合环境。
(四)要形成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村建设机制的高水平创新。在现有的政策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土地的规模经营只能在稳定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外省经验,建议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全县土地供需信息平台,促进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合同契约等多种方式,鼓励种养植大户、农业企业连片开发流转土地,使分散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和“生产车间”,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拓宽农户增收的渠道。
(五)坚持城乡统筹不动摇,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政策推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以奖代补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倍增效应,加强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主导产业。坚持示范带动,坚持品牌促动,坚持市场拉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村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管理,加快“两镇十八村”新农村示范工程和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
道,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拓展农业保险范围,开展林业保险试点,加强动物防疫、植物检疫、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山洪和气象灾害防御等工作,切实提高防灾避灾减灾能力。
(六)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佛子岭镇)
第二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版]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重大任务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 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 “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四)重点工作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8.支持农民建房;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15.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18.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9.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1.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3.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24.土地流转政策;2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26.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7.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8.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29.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五)实现目标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确立粮食的战略地位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民谚有云: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许多时候还是重要的战争手段),粮食,一直被置于重之又重的位置上。
“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中国粮食将近40%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警戒线。”粮食问题专家、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副总裁熊学华说,这是今年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定海神针”。
国务院于2008年8月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了中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目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粮食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专家李国祥认为,《粮食法》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对粮食的管理将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上升到全国人大法律的高度,中国粮食安全将更有保障。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一场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输不起的战争)
现在的粮食危机,更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新华社农产品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9月2日,我国零售市场籼米、粳米、特一粉、标一粉每斤价格分别为2.05元、2.39元、2.00元、1.71元,与8月2日相比,每斤分别上涨0.03元、0.04元、0.02元、0.02元。
而此前,由于俄罗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麦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交割的软红冬小麦期货涨停,上涨8.3%,触及23个月以来最高位,比6月份低点上涨近80%。次日,欧洲小麦价格也上涨12%。受此拉动,国际玉米、大米等粮食品种价格随后均迎来了一轮明显上涨行情。;
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3.严格保护耕地 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就提出要实行全世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多次召开会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为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2)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建设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其设施装备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构建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一批实训基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周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5)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业的新兴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
7.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
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第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在成都温江区万春镇春江路社区,绿地环绕的小区中间居然有一块种满了茄子、玉米、莴笋等蔬菜的实体化社区农场,非常抢人眼球。在小区进门处,一座两层的社区文化健身娱乐中心也非常招人注意。走进去可以看到该中心有练操房、儿童游乐室、可看电影的多功能厅、还有图书阅览室、网吧,但凡人们能想到的公众娱乐方式,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落脚点。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
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三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种植业,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养殖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水獭、麝等野生经济动物驯养业
2010年,内蒙古太旗按照“增粮、稳菜、扩薯、优畜”的思路优化种养结构。
山西省灵丘县赵北乡寺沟生态园的1.5万亩山场里,栽种有油松、侧柏、刺槐、仁用杏、马铃薯、莜麦、胡麻、中药材等。
陕西渭滨创造出了“寨子岭无核葡萄”、“八鱼大个樱桃”、“燃灯寺无公害蔬菜”、“赵家庄红富仙桃”、“大散关休闲农家乐”、“晁峪秦西花椒”等六大地域品牌产品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1)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
(2)建设农产品信息交流无形市场。
(3)培育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
(4)举办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
(5)加快农产品营销创新。积极探索“超市+专业合作社+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营销方式,优化流通环节,扩大“订单农业”规模。
(6)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
(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保险补贴。
(5)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
(6)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
(7)对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8)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
5.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一定要走非农产业发展的道路。从较大范围、长期并一般意义上看,农村只有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即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二、一”目标模式,农村才算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在1990年3月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4.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 年 10 月 31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通过),本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5.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6.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农村的人才、资源、土地等持续向城市流入,要素交换是不平等的。只有平等交换,才有农村的持续发展。
完善城乡平等是人、收入、地位、生活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生活资源等的平等。
7.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举办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5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行。
伊川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康凤立对深化农信社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建立贷款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全面撤销歧视性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建议通过财税扶持政策等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三农”服务,建议央行货币政策对农村商业银行与农信社同样标准倾斜。
8.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19.5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27.7亿亩)的66.8%。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如期实现中央提出的到 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任务。
根据一沟一系一坡的自然界限并结合森林经营区划,按每户5—10公顷的规模,由林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处置权全部交给职工,50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近日表示,林权制度改革是解决国有林区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孔泾源认为,国有林区的资源性矛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林业企业和职工缺乏内在激励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从而造成森林资源培育效率的低下。
9.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全国23.3%的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全年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000万亩,累计落实承包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4.3%。随着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落实和完善,农牧民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保护建设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调查摸底的重点是牧民的承包草场、承包面积、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的“四到户”情况。各旗市区农牧业及相关经营管理部门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加强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稳定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通知》 呼政办发[2010]58号)
思考题
1.“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3.“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什么?
4.“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什么?
第三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访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
近日,护家乡党委书记何莉、乡长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年,护家乡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借助县“城乡建设年”东风,深入开展“春风富民”行动和“蔺州先锋村”争创活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党建引领,项目示范,统筹推进,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打造绿色护家、生态护家、和谐护家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护家乡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8‰以内。
一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全乡开展“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践诺行动”,力争在“七一”前,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重点在新店子规范打造2000亩高粱、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在全乡规范种植优质山地烟6000亩,在红响、农场连片打造千亩优质烤烟示范片;在红响村打造千亩脆红李种植基地;在农场村发展千亩药材种植基地;在兴阳发展千亩红木种植基地;在桂香村打造500亩桂花园。重点规划打造红响、新店子两个“蔺州先锋村”,向党的90周年献礼。同时,巩固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基地,在中坝、凤田、桂香等村种植优质水稻3500亩;在农场、红响、天堂、锅厂等建立县级旱粮示范基地10000亩;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壮大合意生态肉牛养殖基地,逐渐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核桃、桂花、脆红李、茶为主的林产业;规划打造白沙坡西瓜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初步形成品牌。在兴阳、中坝、锅厂、天堂等村规模种植蔬菜3000亩,指导兴阳蔬菜专合社规范建设泡菜厂。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集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创建“宜居宜商宜业宜乐”的集镇。立足发展,按照护家场镇规划,严格红线内各种建设审批和违章执法;实施场镇三期开发;以种植桂花为主,采取街道居民自筹和政府补助形式,全面绿化护家场镇;规范护家场镇门牌、店面招牌,打造商业大街;启动龙洞煤矿承担的华峰路安置小区建设,启动集客运、停车、洗车和修理为一体的护家综合汽车站筹建工作。其次要加强交通建设。积极探索管护新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的维修管理,提升通行能力,选择积极性高的部分村社打通断头路、硬化村道3公里,有效改善交通条件。第三要加强学校建设。完成天堂村“三校合一”工程,力争年内投入使用。第四要加强水利建设。完成天星大塘水源保护规划,争取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第五要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第六要通过实施“消茅、安居、改危、移民”等工程,全面消除茅草房。
三是加快工业发展,增强经济总量。一要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优质服务,大力招商引资,迅速扩张企业总量;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要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科技兴企,提高产品档次,扩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扶助龙洞煤矿技改扩容到年产15万吨规模,着手瓦窑坪煤矿、上坪采石场的筹备工作,完善兴阳福兴泡菜厂和鑫福森木业公司的规范建设。
四是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大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完善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万元目标的实现。按照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搞好财政工作,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逐步消化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第四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正面临4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农村公路建设已经由交通行业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交通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二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现在,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这是各级交通部门的“新任务”。三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以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为主要特征,而新时期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这将开创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的“新阶段”。四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主要立足于“通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而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为农村公路建设赋予了“新内涵”。
新的历史起点带给了我们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着重处理好农村公路建设中4个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关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是已经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省份,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凡是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的省份,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小城镇和山水林田发展规划,确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目标和重点。总之,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与乡、镇、村的“接口”留有余地,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
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原则。近年来,交通部调整了公路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工作任务和目标,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挖掘筹资潜力,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形成了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要承担起各自应有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为主、统筹安排、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要处理好鼓励农民参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多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一要做到“一事一议”,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二要合法筹集建设资金,不强行摊派、集资;三要依法征地拆迁,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四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线形和技术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五要尽可能利用已有土源和料场,不乱采乱挖。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多方筹资,切实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的缺口,努力解决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造成的乡村债务、征地拆迁补助偏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实行以奖代补等办法,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处理好交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公路
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各地交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不等、不推、不靠,切实承担起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同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在征地拆迁、项目审批、资金筹措、施工建设以及养护管理等各方面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完善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建设程序规定,在资金、计划管理上规范执行有关的规定要求,同时争取留有适当的灵活性。
此外,农村公路建设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地在发展目标、技术标准、前期工作、施工管理等方面,不要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切实做到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出发,从当地公路交通发展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让农村公路成为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阳光大道,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五篇: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
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
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口惠实至”,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而安居乐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这个战略问题,并从多方面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