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共5篇)

时间:2019-05-13 13:1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

——以山地地区实践为例

作者:谭玫,古俊伟

单位:仁浩机构研究发展部

获奖:入选2006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秀论文集》

摘要: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而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各地开展着,各地也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积极推进农村建设。怎样将园林景观设计融入到建设中去,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为中国农村广大的村民带来什么样的实惠,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究与总结的内容,本文以山地地区实践为例,简单的总结了我们在近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里的一点心得与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农村园林景观;农村园林景观规划;园林绿化村

1.农村园林景观概述

1.1农村及农村景观的概念

农村是一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聚居的地方”(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构成其园林绿化的主要应以农业生产状况为主,因此农村一般有以下三大基本特征:“大面积耕地是农村景观中的本底(即以耕地为基本特征的模地),村庄是农村景观中的斑块(是大量耕地中的若干小点———异质体),河流、农渠、道路等是农村景观中的廊道。”(引自四川建设网)

农村景观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复合镶嵌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及经营策略的影响。

1.2构成农村景观的因素

“景观是多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环境、土壤和植被等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天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结果。”……“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是由村落、林草、农田、水体、畜牧等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引自乡村景观规划),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也有所侧重。”(引自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决定农村园林绿化状况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耕地(本底)上,而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环境因素对耕地影响最大。另外在不同人口密度的地方其生产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农村园林景观。

1.3不同地区的农村景观特色

按地形分类: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属多种地形的集合体,暂不讨论)。

1.3.1 在平原地区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本底,少量的居民点及其附近的绿化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三者一起构成了平原地区乡村方格网状的自然景观。(如图)

1.3.2 丘陵地区,人口密集的山区,人们对地形进行改坡为梯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因此在景观上表现出梯田和草坡的不同。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很大。(如图)

1.3.3 高原地区,由于气候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受到限制,多以草为主,多进行农牧活

动,由于人口密度低,除国道或一些高等级道路和河流外,没有线型景观。(如图)

1.3.4 山地的地形对乡村景观是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人类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自然生长的树木是景观中的本底,居民点和其周围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少量的公路是廊道。(如图)

2.农村园林景观规划的特点

农村园林景观规划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2.1具有高度综合性,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美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2.2农村园林景观规划它不仅关注景观中的土地利用,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土地利用中的竞争,提出生态上健全的,文化上恰当的,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2.3它既协调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又着眼于丰富生物环境.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2.4它把注意力集中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布置,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实现一定地点的最佳利用或为一定利用方式选择最优地点。

3.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3.1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普遍存在脏、乱、差等社会现象,这直接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园林景观旅游村、生态农业示范村的兴起,使村庄整洁、美化,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打造卫生优美、经济富裕的现代化强村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

3.2缩小城乡差距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园林景观建设不仅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使其具有城市园林艺术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保护、美化、游览、创造财富的四大功能,还有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

中国园林不应仅仅是城市园林化,还应包含农村园林的定义,也就意味着只有使农村达到园林化才能说是中国的园林化,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建设生态的农业生态观光村、优美的园林景观旅游村,吸引大批城市游客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大缩小城乡差别。

3.3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将园林景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营造出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村庄。在这样一个环境与发展潜力都相对优越的区域里,对于投资者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这就为吸引外资、发展创汇创造了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将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4.国外乡村园林景观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如图)。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 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 系统,德国Haber 等人建立的以GIS 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 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以Van Lier 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5]。

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如图)

5.我国的农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5.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5.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展,建设宜人景观的居住环境

5.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5.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引自乡村景观规划)

6.山地农村园林景观实例

活龙村地处云阳县九龙乡,位于长江南岸,与云阳县新县城隔江相望。与张飞庙一水相邻,是邻水依山而建的山地村镇。具有一定地域特征,是山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实例。

活龙村全村面积约为6.58平方公里,175淹没线上的土地面积为5.7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079人,以农业为主,建有高规格优质柑橘示范园1000亩;枇杷500亩;葡萄园近100亩。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75元。

该村区位优势明显、果蔬种植基础好、文化底蕴丰富有相当丰富的观光旅游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改、扩建林果生产基地2500亩,蔬菜基地1000亩,继续发展优势水果、优质有机蔬菜等,将各项改、扩建工程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大打优质生态农业观光与生产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依托云阳新县城与张飞庙,利用该村的地理位置优势、水上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景观建设,通过深挖“移民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精髓,宏扬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培育特色旅游业,将其发展成为远期主导产业。

该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兼顾旅游发展,大力进行村内的环境景观建设,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以青石平为例,青石平依山面水,果树环绕、田地青绿、空气清新、营造出四季特色鲜明的景观效果,依托营造出的乡村景观效果和滨江条件,建设各旅游休闲设施。专门制订了村庄绿化规划,村内不仅道路、河道进行了绿化,还充分发动村民,要求村民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美化

环境以适当开发极具本土特色的家庭园林景观式农家乐,培育星级农家乐,为村民创收创造条件。

许多村民深有体会的说:“我们生活在农村,在充分享受山里新鲜空气的同时,更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搞得真好!”

7.对农村园林景观的建议

7.1合理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对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指导。一个村庄必须要有统一的布局和规划,设计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合理的规划设计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生产生活的根本要求。

7.2各具特色的发展形式

农村建立园林式村庄要结合农村的特点,建立自己的风格。切忌生搬硬套,不能采用同一个模式,要结合本村庄周围的环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实力,因地制宜的去建立相匹配的园林式村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村、绿色园林旅游村,大打特色牌,以乡村环境景观做文章,吸引旅游投资,提高村民人均收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7.3适地适树的绿化模式

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提倡高标准,但高标准不是选用高档次的植物,而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选择。就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其经济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低下,管理又不够精细,因此,抗逆性强兼具观赏效应的乡土树种应做为首选。如可选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还可选用适应性强、花期长、管理方便的多年生宿根花卉。

7.4建立苗木花卉基地

乡村建立园林式村庄必须具备充足的园林植物基地,即苗木花卉圃。近两年来,大连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迅猛,全市育苗总面积达1000多公顷,花卉达200公顷,产苗1.2亿株,可以满足本地区城乡及园林式村庄绿化美化的需求。在营造乡村景观的同时还能兼具农村经济生产,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办法。

7.5加强管理

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园林景观的管理与维护。管理是个重要环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施肥、灌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同时每个村都要制订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8.结语

小城镇化发展对农业景观特别是传统乡村景观的冲击和破坏,是城市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落后的,因此选择一些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景观规划问题的研究探讨显得非常必要。可以预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规划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成为规划领域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其旅游价值及生态价值,完善农村景观和风貌塑造,是21世纪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应当更积极的关注农村园林景观这一问题,探讨园林景观更深层次的发展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2]李文华,等.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刘滨谊;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第二篇: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借助当前在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时机,搞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促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赢得群众认同和依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多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多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只有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才能塑造农村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要以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广大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要善于利用像保康县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襄阳区黄集镇温岗林场场长赵明贵等农村先进典型这类“活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树典型、扬正气、找差距、查问题,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继续搞好领导与乡村联系点,形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育要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强配好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先进性教育常抓不懈。通过教育活动,使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注重民主法制教育,多打“预防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时下,少数村干部宗族观念严重,封建主义思想蔓延,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不少“法盲”“纪盲”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民主管理意识差,换届选举时,宗族观念作崇,拉帮结派,按姓氏按族派去选举。当选村干部以后,有的村干部甚至成为一村一族的“土皇帝”,出现村务不公开,运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等无政府主义行为。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举办民主法制知识培训班、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多打“预防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对农村干部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把农村基层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教育广大农村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不断增强基层干部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学习,提高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按方针政策办事、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廉政文化进农村领域,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影响力。要通过廉政文化“五进”系列活动,大力学习宣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廉政教育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纪检、组织、宣传以及科文卫体等单位的作用,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标语、宣传画等形式,以及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汇演等载体,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将廉政教育不断向村组延伸,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大宣教格局,在广大农村山区营造起一种“崇尚廉政”、“褒扬廉政”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新风尚,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种好“试验田”,砌上“防火墙”,认准“定盘星”,安装“保险锁”,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反腐败工作,还是要靠法制,靠法制靠得牢些”。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需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种好“试验田”,砌上“防火墙”,认准“定盘星”,安装“保险锁”,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1、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种好“试验田”,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管理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村内重大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决策,可以将村主任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主任或村企业承包董事长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由村党支部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同时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2、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砌上“防火

墙”,切实规范农村干部用钱行为。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村民与村干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层班子的团结和党群、干群的关系融洽与否。针对现在有些农村存在的换一批干部建一本账,村干部集会计、出纳于一身,一手拿钱、一手拿票、白条下账甚至不建账等问题,要积极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建立乡镇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资

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公款大吃大喝和以权谋私行为。积极建立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晰资产产权,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并纳入村务公开,规范农村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建立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接受群众监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3、完善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认准“定盘星”,选好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则是村民自治的重要领导力量,因此,在村干部选人用人时,要建立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一是把好选举关。自推行“村官”“海选”制度以来,有些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选的人,他们所想的只能是在当选后充分实践其自我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规范村官报酬。拿得太多,群众有意见;拿得太低,则影响村官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安装“保险锁”,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利用责任制的工作机制,掌握有利时机,集中力量突出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工作中的难点。如农村干部贪污腐败、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群众反映强烈,而又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等。要把敢不敢抓责任追究,提高到是否具备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因为政不廉而导致农民集体上访,或因加重农民负担而引发恶性事件等问题,要坚决追究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对那些为责任人开脱袒护、说情的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对那些不落实责任制追究规定的也要追究责任。坚决刹住“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农村得到落实,抓出明显的成效。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际,设立“高压线”,戴好“紧箍咒”,配备“反光镜”,形成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

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不够有力,纪检、审计、公安、检察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特别是村委会干部实行村民自治选举后,非党员的村干部占有一定比例,对这一部分村干部的监督除了批评教育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纪律约束措施,出现了纪检机关无法监督,公安、检察机关又监督不了的局面,存在监督“空档”,群众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设立“高压线”,戴好“紧箍咒”,配备“反光镜”,形成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

1、强化党内监督,设立“高压线”,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尤其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划和民主决策机制。同时,要将廉政谈话、廉政承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向村级干部延伸,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2、强化上级对下级监督,戴好“紧箍咒”,不断提高监督效果。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方面,要强化乡镇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监督。着力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强化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尽量提倡党支部书记通过民主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一肩挑”。鼓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以加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制度,实行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切实保证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加强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

3、强化民主监督,配备“反光镜”,积极开辟群众监督渠道。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委会村务公开工作。实施“阳光工程”,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是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要对农村财务进行定期审计,乡镇审计部门、村委会要定期派员对村委会、村民小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查处。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拍响“惊堂木”,攥紧“铁拳头”,高举“正义旗”,发挥不敢腐败的惩处威力

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拍响“惊堂木”,攥紧“铁拳头”,高举“正义旗”,发挥不敢腐败的惩处威力。

1、突出重点部位,拍响“惊堂木”,坚决制止各种涉农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农村教育、报刊订阅、用水用电、修建道路、计划生育、农民务工经商等方面的乱收费行为,加强对涉农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防止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坚决制止在乡镇、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包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甚至搞宗族主义,勾结地方黑恶势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重点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件;重点查处挪用、克扣粮食直补资金和村级补助资金及查处各种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乱收费、乱罚款和强行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攥紧“铁拳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一是定期召开执纪执法机关和组织部门的联席会议。对确实属于违纪违法方面的案件给予及时查处,对属于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由组织部门掌握作为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于乡镇纪委办案力量较薄弱,对于复杂或疑难案件难以独立完成。因此,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上级纪委直接指派人下乡指导,协助调查或是组织邻边乡镇纪检干部到案发单位帮助调查。这样,既能提高办案效率,又能保证案件证据充分。三是建立协审会商制度。对于一般案件,调查终结后,要经过审理小组讨论把关,严格按照办案“二十四字”要求进行案件审理。对于大要案、疑难或复杂案件,乡镇纪委把握不准的,要在审理小组讨论后,提交党委政府研究前,将案件材料报上级纪委进行协审会商,力求准确定案。同时要保证协审会商意见的落实,如有变动,必须征得上级纪委审理室同意,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3、加强农村纪检监察队伍建设,高举“正义旗”,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在积极改进乡镇级纪检监察工作的前提下,要切实加强行政村的纪检监察工作。可试行在行政村设立纪检小组,配备专职纪检干部,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解决矛盾,并及时向镇一级反馈党风廉政的信息。村民小组由群众选举产生,聘请党性强、信誉好、有公信力的人担任廉政监督员,加强对村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廉政监督。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基层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群众的各类信访件,要及时处理,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决策,是“民心工程”,完成这个工程,实现其目标,必须注意把握政策引导、思想认识、引领人才四个关键因素,防止新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 关键因素 政策引导 思想认识 引领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个空口号,它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关键。贯彻这一重大决策,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的原则,这是必须把握的大方向。那么,在地方建设实践中,如何按照这个原则与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呢?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和把握好四个关键因素。

一、要深入理解并明确所谓“新”的内涵

以小岗村探索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社会主要矛盾方面“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基本温饱需求――生活质量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尽管由于多种原因使曾经领潮全国的农村,今日发展相对落后于城市,农村居民需求重心相对仍偏重于物质生活质量,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已经成为他们的孜孜所求。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就不能停留在“粮食充足”、“房舍齐整”、“道路硬化”等物质生活方面,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新思维、新认识、新理解。所谓“新农村”,应该是:生产水平科技化与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规模化与集约化、吃穿住用行健康化与潮流化、生活环境人文化与自然美化、社会家庭与邻里关系和睦化与和谐化、精神文化生活时尚化与高雅化、乡村管理自主化、民主化,以及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心有所慰。只有准确理解并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才能目标明确、有的防矢、卓有成效。

二、要有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

党中央已经制定了大目标、大政策,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的:是让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它是一个包括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的全面目标,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坚持的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地方政府与乡村组织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村民意愿,本着建设与保护,引导与支持,发展与协调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规划长远的惠民政策、措施、方法方案。而且要落到实处,要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专人指导、跟踪服务。要引导而不干预,支持而不强制,服务而不代替,为惠民而不为面子,帮民而不扰民,有始且有终。防止出现不该出现的现象,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是为了惠农惠民、为了社会和谐,而不是为了扰民掠民、制造社会新矛盾,这一点地方政府、乡村组织必须谨记不忘。

三、对政策理解要深入,认识要提高,思想要解放

理解深入了,认识才会提高,思想才会解放,政策才能在自己手里变成实施的方法、手段并产生结果,这有相当难度,对于相当一部分官员如此,对于信息闭塞、认识水平、思想素质相对较低、从众心理较强的村官村民来,更是如此。所以对政策要深入学习、研究、理解。

政府官员要从三个层次上学习、理解和认识:一是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和社会公平、和谐发展上,二是与地方实际结合的政策、部署上,三是宣传、引导村官村民及措施落实上。中央已经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民心工程”,是涵盖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的全面目标,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是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是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新农村建设有九大具体标志:村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它是富民惠民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央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不变:一是不能动摇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不能加重农民负担。改革开放以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必须坚持和完善,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基本准则必须遵循。如果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兴建新村庄,看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单纯追求“村容整洁”,甚至搞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则是绝对片面的、要不得的。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上中央已经明确: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地方政府一定要认识透,结合地方实际布好局、引导好。对于村官村民来说,要从两个层次上认识:一是体会党的重视、关怀和社会公平,二是如何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落实于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这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宣传、引导才能达到目的。

四、要有引领、示范的人才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要发展,民族要进步,人民要富裕,国家要强大,事业要成功,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思想解放、没有禁锢,二是有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作为我国思想文化最繁荣时期之一的春秋战国的成果便是证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已经制定了政策,关键是人们如何解放思想,寻得能引领、示范、创新的人才。宣传示范可以使思想解放,人才何以获得?从众多明星村如华西村、小集镇等的发展过程来看,能引领、示范、创新的人才起关键作用。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获得渠道有五个:一是政策激发,二是政府选派,三是实践造就,四是主动引进如高学历村官,五是进修培训。有了人才既可以宣传好政策,使官民政策入心、认识提高、思想解放,还可以起到创新、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全面理解这一重大决策与任务、政策的内涵,要把握好政策引导、思想认识、引领人才三个关键,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要结合当地实际,让政策入民心,措施落实处,稳步推进。不能片面理解,不能一轰而上,要注意资源与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惠民富民,促进社会和谐公平,不能搞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扰民掠民,制造新的社会矛盾,败坏党的信誉与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

第四篇: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缺陷,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法制宣传和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制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加强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虽说,我国的农业立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达20多件,国务院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而且各级涉农行政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整顿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将行政执法本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而且整体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在立法方面,有些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有些法律、法规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强调政府管理职能,对保护农民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体现不够;有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执法方面,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以及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司法方面,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监督方面,目前监督机制也还不够健全;各种监督力量各自为战,相互间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必然性

1.法制建设可以保障农村生产发展的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其他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依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但是,有关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相互间难免发生冲突.不仅这种冲突的根本而有效地解决要靠法制,而且现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步入加工、生产、经营等

2.法制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的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目标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现代化农村.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在水利、房舍、道路、饮水等方面的落后状况.同时,应该增加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投入,改变农民落后的行为习惯.但是,要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必须依靠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健全.法制既可以明确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可以为处理不履行责任者提供依据.此外,法制的一些内容可以引导村民赡养老人、抚育儿童、抵制赌博、克服迷信等,本身就具有倡导文明乡风的作用.3.法制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管理决策的民主进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目标,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才能根据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法制的作用.只有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威,才能抵御各种势力的干扰和破坏.实践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按照法制的要求,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农村的管理民主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二、当前新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国农村农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一)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够强“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协调器,也是民主和效率助推器”[1],但是“徒法不能自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法律体系,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制的现代化进程,抑制和影响了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积极创新谋求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主体理性自律精神为内核的法律崇拜和法律信仰,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内生性的法律信仰,中国现代法治将寸步难行.[2]然而,在中国,情义本位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农村法制建设,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因而举整个社会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3]同时,农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严重,接受现代的知识和民主精神较慢和晚,所以部分农民的“法律即义务”、权力本位、家法族规神圣观念和思想仍然严重.因此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法制建设.(二)立法上仍然存在空白和缺陷目前,我国农村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善.首先是立法上存有空白,有些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农民的权利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等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其次是立法层次低,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而有些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利法、农业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强调政策管理职能的成分较多,而保护农民的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法制提供服务体现不够.再次是内容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特别是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难

以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有些法律、法规中的条款既无大错,亦无大用,被百姓戏称为“豆腐法”,不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性冲突.[4]

(三)执法操作混乱,司法效率不高农村立法虽然重要,但执法工作也不能轻视.良好的法律必须通过规范的执法行为来体现.当前我国农村的执法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乡村基层干部的依法治农的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而更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滥用权力;另一方面是执法部门路远人少,事多面宽管不过来,以及加上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在农村仍然存在.因而,造成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执法混乱的现象.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执行难和有错不纠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三农”方面的矛盾和纠纷调处不及时,农民与政府、企业和村社的矛盾纠纷一般偏向后者,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力.(四)司法监督不力司法监督是我国司法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农村更为甚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有缺陷,监督立法滞后等原因造成了监督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监督对象造成实质上制约作用.我国的监督体系看似广泛、完整,但各监督主体的相互推脱,各种监督力量很难形成合力,不能形成有效的、有力的监督.而且,监督的手段不够强硬,形式单一,造成监督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了对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政行为、司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有效的监督.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些设想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强化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切实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利益纳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环境之中.[5]

(一)加强立法,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立法是法制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进行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就要: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空白领域进行立法.首先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立法,以切实做到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投资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的监督问题.[6]再次,要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诸如粮种补贴、种粮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就要完善现行法律,要结合、吸收农村的一些现实而有益的习惯,使之更切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生活,而更利于执行.要改变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同时,注意不同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法律体系.(二)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7]在农村更需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与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法制宣传教育要与维护农民利益相结合.各执法机关要在查处危害农民利益案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的用法意识.其次,法制宣传教育要与维护农村稳定相结合.各机关、部门要在建设平安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最后,法制宣传教育要与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针对农民关心的土地、计生、税费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公证、律师和人民调解员进村入户,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开展法律服务,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能力建设,首先要强化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执法为民”的执法观.执法观念不正确、不牢固,就不能正确的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在执法过程中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处理好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其次,要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政策的宗旨和精神,并将其融入执法的过程中.再次,要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机制和错案追究机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最后,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可以对农村的执法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比如建立巡回人民法庭,对农民间的一些简单的案件就地审理、判决和执行等机制.(四)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促进执法、司法公平与公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既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执法主体提出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8]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加强法律监督力度.目前,我国有一个广泛而全面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发挥的作用没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因此,首先,必须在健全现行法律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法律监督的运行机制,促进各法律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的行使其监督权.其次,提高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对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诸如乱收费、乱摊派或变相收费等现象,进行监督,予以禁止和惩罚.再次,丰富其监督的手段和形式.要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汇报、执法检查、执法评议等形式,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进一步完善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加强对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工作的监督,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督促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阳光作业,兑现服务承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参考文献 陈庆立.那么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关键[EB/OL].[2006-8-7] 2 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6).3 **.梁漱溟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J].中外法学,1988 ,(6).4 当前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思考[EB/OL].三农中国网.

j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先行[EB/OL].[2006-3-8] 7 靳生玺.坚持五个创新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J].《甘肃经济与信息》,2006,(10).8 王占红.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EB/OL].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职称论文发表网

职称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免

费推荐发表,职称论文免费指

导写作;...《华商》杂志征稿

biaoti

1还是打开发生地方都是发生

大幅度是否撒 是非得失发生

地方司法...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素质和社会主义农村的面貌。本文阐述了当今我国农民的现状,探讨了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 农村 教育 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说透了是农民素质问题。现阶段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贫地区的农民受教育少、文化层次低,只知道享优惠政策,却不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各项义务,整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匹配。为此,教育农民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教育农民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这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伟大政治工程,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我国农民的现状

1、居住环境条件差,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

我国是一个具有高山、平原、海滨、河谷、丘陵等复杂地形貌类型及气候特征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千差万别。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平房、毡棚、窑洞等。特别是西部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地广人稀,现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交通道路不便,部分农民既听不到广播,又看不到电视、电影,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较少。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制约,致使农民信息闭塞,接触外界新生事物少,思想僵化不解放,默守陈规老一套。

2、文化层次低,接受再教育能力差

占我国总人口70%的9亿农民中,农村劳动力占4.8亿,这些人口中文盲10%,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占48%,高中仅占1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不足1%,整个文化层次中东南沿海及中部较高,而西部偏低。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广大农牧民文化层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国家近年来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杜绝适龄儿童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有部分儿童失学,出现新的文盲。

3、法律意识薄,造成不稳定因素较多

我国农民文化水准低,学习法律少,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文化

教育,科技适用技术培训教育较多,而忽视了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使农民对一些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常用的法律法规都不了解,成为法盲,在一些日常事务中无故触犯法律,因而受到严厉制裁。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由于长期赌博,吸毒等造成经济危机,致使入室盗窃,坑蒙拐骗,屡见不鲜。个别农民与邻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故意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报复杀人、制造混乱、人心惶惶,给局部地区社会治安造成不稳定因素,危害整个社会。

4、道德意识弱,乡邻和睦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忽视了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西部地区及一些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道德素质与东南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农民素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两极分化,发达地区人们的道德水准越来越高,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而贫困地区人们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甚至一些常规性的传统美德也被践踏,经常因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引起家庭矛盾,引起邻里纠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良的道德习惯得不到彻底纠正和转变,世代相传,遗害无穷,导致邻里和睦欠佳。

5、科技意识弱,科技致富难度大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是4%,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一少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受传统农业粗耕滥种的影响,科技意识差,不接受新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绝大部分农民自愿接受科技推广应用,但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条件差等原因,家庭收入低,国家扶持少,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昂贵的科技推广费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少部分农民手中有钱,因农业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就把投资转向二、三产业。发达国家科技投资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50%,而我国仅占7%。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直接面对农民,服务农民最基层一级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从1993年三权下放以后,基本上不搞农业服务工作,而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行政上,导致了基层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体系瘫痪,农民科技意识弱化,科技致富难度大。

6、小农意识重,不求进取过懒汉日子

我国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意识影响,不思进取,不愿奋斗,过懒汉日子。个别农民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怕务农吃苦,而另谋不正之道,想以清闲换来不义之财养家糊口,不务正业,这样不但没有致富,而且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个别农民借助党和政府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彻底躺倒不干,直接等待国家扶持救助,常吃救济常不干,常吃救济常捣乱,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比较快,积极上进,勤劳致富,步入了小康走向富裕,和谐发展。

7、整体素质较差,致使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相比普遍偏低。这主要表现在生存的环境条件差,文化水准低,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违法乱纪的行为较多,邻里关系疏远,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较差,一些新型农村用技术派不上用场,相当一部分脱贫农户一遇灾年继续反贫,我国现有480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相对贫困人口2652万。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致使步伐缓慢。

二、教育农民的有效途径

1、加强国家立法,出台《农民教育法》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是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是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基础上修订的,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教育大法,共八章六十二条。从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在全力抓好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专门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都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制订出台农民教育条例,各县级人民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教育农民的具体规划和办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开阔农民视野

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多民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普遍落后。就国内而言,也存在较大差异,东南沿海较好,中部与东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可以说西部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扶贫县农民的吃水用电没保证,行路靠三轮,种地在山坡。首先,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扶持力度,特别要向西部12省市倾斜,利用3年时间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使每个人都能用上干净安全的卫生水。2009年前实现全国农电户户通工程,彻底解决农民照明、加工、看电视等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利用5年时间到2012年前实现西部12省市柏油路通乡、砂砾路通村工程,彻底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在结合西部各省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的实施,采用国家投资与农户自筹,机械平田与人工整地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整地力度,再利用5-8年的时间,使全国所有农户都能种上规范平整的“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力度。特别要抓好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1569.12km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止西部地区74.36万km2土壤继续沙化,212.8万km2土壤荒漠化。加大退耕还林种树种草力度,对生态脆弱区和暂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全面实行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封山禁牧,恢复生态。把所有荒山、荒滩、荒沟、荒坡、滩涂、及部分戈壁、沙漠的边缘地带全部实行有偿承包到农户、到个人,采用国家扶持,个人出资,投工投劳,乔灌草工程一并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部收益归个人所有,国家和其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加大环境保护监测力度,特别要防止环保设施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废气,废水,尤其是一些重金属造成土壤、大江、大河、湖泊、水域、大气等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危机。减少干旱、大风、沙尘、暴雨、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惩罚,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程,使9亿农民,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听上广播,随时看到和听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增进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密切联系。

3、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把各项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现有7 %的基础上提高到10%,逐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投入水平,彻底改善办学条件。要通过两级攻坚、危改工程、中英项目、欧盟项目、民间捐赠、社会捐资等多种方式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西部边远山区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彻底改变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其次,要全力抓好适龄儿童入学,彻底杜绝新的文盲出现。要高度关注各级上报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的真实性,做到挤干水分,打假求实。特别要对一些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国家在免除所有学杂费及书本费的基础上,适当补贴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既为家庭脱贫打好基础,又为国家减轻负担。第三,要加大九年义务教育力度,彻底杜绝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的农村陋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要无条件支持子女读完高中或职业中专,经济条件差的西部贫困学生,国家要彻底免除两费,给予困难补助和设立奖学金,支持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业。第四,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在全力抓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把普及高中教育纳入“十一五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并加以实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都要制订规划,纳入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落实,先进行试点示范,随后尽快全面推广。中东部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逐步推广,西部边贫地区要分步实施,逐年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第五,国家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中等专业技校招生比例和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比例。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的初中毕业生,按1:1的比例升入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专业技校培训学习。下大决心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技校)招生比例按1:1调整分配,尤其要把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录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学习,毕业后优先安排就业,一切待遇从优。鼓励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积极报考各类职业院校。这既可缓解目前我国技工严重短缺的现状,尤其是各类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又可缓解各类完全中学和普通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这一现状。同时又全面普及了高中以上教育,做到一举多得。第六,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民夜校的扫盲作用,结合实际,因地因人制宜,按照整体计划安排,选用工作认真负责的夜校教员,帮助全国现有1亿文盲,近3亿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扫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基础文化水准。

4、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农民遵纪守法意识

国家要把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学校教学范畴,设置法律课目,编制教学书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同等教授,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从小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及各地方性法规,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律道德素养,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在彻底杜绝文盲的同时杜绝法盲出现。其次,要利用农闲季节在安排文化扫盲、科技培训的同时安排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选用公检法司及有关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任教,培训内容要涵概宪法,法律、法规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常用法律,如教育法、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婚姻法、环境保护法等要逐一认真辅导讲解,要选用一些违法犯罪典型事例,以案说法,用事实教育农民学法,懂法、守法。要突出各项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培训结束时要逐人考试考核造册登记,发给培训证书,作为农民法律培训依据。第三,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农民法律培训学习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制订计划,认真实施,狠抓落实。

5、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传统美德

加强全社会道德教育,尤其是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道德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家长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从小做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美德,社会道德,伦理道德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纯洁美好的道德印象,从小树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帮贫济困、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要把思想道德、传

统美德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政治课目的教学内容范畴,适时编写良好道德素养和传统美德教材,通过引用典型事例认真解讲,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记道德新理念,树立道德新观念,实践道德新宗旨,弘扬道德新风尚。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第三,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以农民道德素质、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的全民教育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订出详实具体的中、长期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成立组织机构、组建办公地点,配备办公设施,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抓好落实。经费开支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可适当按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提取,用于教育培训开支,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报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下基层深入农户,选用典型事例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宣传教育,教育成果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范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奖优罚劣。同时对农户中涌现出的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传统美德,邻里家庭和睦的模范户,五星级文明户要挂牌并给予现金奖励,并在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农村低保、孩子上学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中优先给予安排,以此教育和鼓励广大农民弘扬美德、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第四,把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农闲时一并进行,这样不仅给各级政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给农民也带来许多方便和实惠,使他们能够系统学习、合理掌握、灵活应用,达到一举多得。第五,组织文艺活动下乡演出,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要充分发挥县域内剧团、大中小学、乡镇文化站、民间演出团体等单位的主力军作用。

6、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农民的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首先,国家要在保证给农民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彻底转变思路,给一口不如教一手,要变给农民输血为农民自身造血,让农民经过科技教育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能熟练操作应用,根据自己爱好,自选职业、自己创业、自我发展、不断进取,同时国家给予适当扶持,使农民通过科技致富快步小康奔向富裕,达到富民强国目的。其次,要在抓好普九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及中等专业教育,将现阶段考不上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录入县级职业技术中学进行中长期培训学习,毕业后发给中专毕业书,直接回原地服务农业生产。对在农村劳动锻炼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采取考试、考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取纳入国家整体招生计划,进入农、林、水、牧、农机、水产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培训学习,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所学专业要根据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地域类型设置,种植、养殖、加工、维修、汽驾等。费用开支,采取国家承担全部学费,个人承担生活费及其它费用的方式。让他们毕业后返回农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华,成为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带领周围农户科技致富走向富裕。第三,要加大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体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各级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水产等部门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特别是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中心“七站八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制订和编写具有本县实际的各类农业实用新技术读本,要扑下身子,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结合法律、法规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抓好种养栽驾等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采取发放技术资料与培训讲解相结合,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田间培训与现场练兵相结合,农民探讨研究与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科技明白人,能够掌握1-2项农业适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第四,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不能强求农民一定要记住多少理论,而关键是要农民学会掌握熟练的劳动技术操作技能,用的得心应手,提高劳动效率。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实效性,确保每一项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增产增收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7、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全力抓好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推诿、不扯皮、多方积极配合、多管齐下,狠抓落实。既要抓好基础文化教育,又要抓好法律、法规、科技推广和传统美德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遵纪守法、竞争有序、合法经营、科技致富、共同富裕、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党和国家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这个核心问题。在积极教育引导农民的同时,给农民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要多方建立一些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9亿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劳动成果,鼓励他们为全社会多做贡献。第三,全社会都要关爱民生、关爱农民、尊重农民,不断提高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各级广大干部职工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时刻惦记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谐快速发展。„„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五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摘要:自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袁峥峥 于淑文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致公党中央 2008年04月22日14:3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I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五篇模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在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现状研究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现状研究 姓 名张浩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09本科 日 期 2011 年 05 月 22 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现状研究 09本科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摘要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现状,认为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差、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法制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民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