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10: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对此,必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过分的依靠国家的扶持和推动,导致地方政府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增加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然而,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政策,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推动,地

方党委、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看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属于中央政府的责任,地方党委、政府虽然强调落实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和建设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但仅停留在“落实”的层面上,机械地通过层层会议和文件,将中央政策予以传达和实施,对当地农村问题研究不多,往往产生中央政策在执行中的偏差,影响政策效果。同时,在资源投放和工作重心摆布方面,由于解决“三农”问题是个长期的过程,地方党委、政府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城市,投向能够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产业,而不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甚至在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之后,一些省、市、县还削减了原定的向农村投资的计划,减少了向农村投资的规模,将这笔转移出来的资金,用于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因此,在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以后,各类经济资源特别是投资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即使自己不投入,国家将来也要投入,抱着能向国家多要一点自己就少投一点便宜多占一点的想法,观望等待。如何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必须解决的现实和倾向性问题,只有明确了地方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主体地位,制定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三)政府过分重视对短期安排,对于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仍体现出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在“三农”问题严重到危及政治稳定与经济安全的情况下,向农村进行输血,或者减免税费,或者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决农村的矛盾。就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而言,这些措施都属于短期安排,只能缓解暂时的矛盾,难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然而,现阶段各项支农政策的实施,还受到财政能力的限制,虽然国家拿出了很多钱,但具体到每一个农民身上,所得到的补贴和收益,仍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农民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所采取的支农措施,都具有应对形势的特点,以短期安排为主,重在解决当前问题,而缺少促进农村发展的长远规划。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制定的“三农”政策,对于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是有成效的,但其政策效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解决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问题。因此,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持久性。在部分政策效应递减明显或者失效的情况下,立即系统性地实施新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缓解“三农”矛盾的层面,而是要使“三农”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四)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

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五)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

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使农民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既享受权益,也履行义务,不仅用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还要用约束性手段解决农民自身与新农村建设需要不适应的问题。

(六)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科学认识,领导干部没有科学认识,就会误导我们的群众,就会使新农村建设出现各种偏差。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把人的培养与建设放在首位,要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认识,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基层党员

干部素质;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记住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农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合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加之普遍背着历史债务,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突破靠大量资金投入单一带动的模式,但现阶段资金投入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农村造血功能差。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加,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不小的差距,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逐渐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广西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无钱送子女读书、无钱看病等现象还比较多地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缺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农村中有活力的人大多外出谋生了,试点农村普遍缺少观念新、有知识、有魄力的干部,现有的干部总体上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尚比较欠缺,村干部的凝聚力差、号召力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资金投入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新农村发展的根本在人。记者在一些试点村了解到,部分村容村貌改善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试点村,往往依赖于一批服务于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外来专业人才,同时也依赖于当地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干部或带头人。

首先,医疗卫生和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短腿,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切实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考虑把市(县)农村乡镇卫生院归属市区各大医院分别管理,医务人员轮流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采取“上、聘、下、召”的办法:“上”是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聘”是聘用离退休专家,“下”是下派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到卫生院服务,“召”是召回卫生院已经离岗“单干”的技术人才。

此外,在教育人才方面,可考虑市县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设主要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可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选派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支教活动,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待。可分期分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深造。

其次,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通过从高校选拔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合理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此外,要继续从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到农村先行锻炼,通过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以高薪、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优惠待遇,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发展。

第三,重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给本土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传播最新农科知识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要重用本土人才。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的服务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具有开发潜力的转业退伍军人、高中以上毕业生、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养对象。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校等形式,培养懂经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政府要对乡土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供科学指导和致富信息。

村干部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的乡土人才可以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让一些“田间秀才”“种植能手”“养殖专家”发挥特长,进而带动和推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村干部的有效途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民主推选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年龄适中、能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使其发挥更大的组织带动作用。

第三篇: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

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总体要求为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上看,许多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都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本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快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建设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促进新农村建设合理健康进行。并且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四)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滕州在中央、山东省和枣庄市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 2 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化,同步推进城镇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展示新农村建设情况。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近年来,滕州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6亿元,增长19.1%;开工建设过亿元重点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开发区建设卓有成效,滕州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达到210个,总投资143.1亿元,15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8亿元、利税60亿元、利润35.4亿元,分别增长30.6%、38.9%、36.5%。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8亿元,增长31.6%。城市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1.8%。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2.1亿元,是2000年的14.8倍,年均增长71%;在全省率先全 面取消农业税,4000多名村级“四职”干部工资由市级统筹发放。

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滕州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壮大了粮油、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优势产业。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150.5万亩,总产82.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90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60万亩;建设高标准养殖大棚308栋,年出栏肉鸡3700万只,肉免240万只;农机总动力87万千瓦,各种配套农具2.6万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6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2%以上。滕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市)”、“全国畜牧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出口肉鸡标准化示范区”、“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等荣誉称号。

农业产业化经营 滕州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品牌农业。200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发展到68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枣庄市级22家,实现销售收入58.7亿元,利税3.73亿元。以盈泰集团、春藤食品为龙头的畜牧产业化,以东谷面粉、恒仁工贸为龙头的粮油产业化,以海风冠都、泰兴源食品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初具规模。全市 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557个,带动农户10万户。注册农产品商标23个,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滕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全市完成投资6.1亿元,完成各类村镇建设130万平方米,新修道路18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和客车,进一步增强了小城镇的聚集能力,建成文明生态村118个,其中枣庄市级文明生态村48个;全面启动工程总投资6700万元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保两年内全市农民都可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亿元,实施世行三期项目和湖东堤治理工程,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开发复垦土地3.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9.6万亩。积极推广户用沼气,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6690户,中小型沼气工程40处。滕州市到2010年,建设户用沼气池5万个、小型沼气工程500处。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每个户用沼气池补助600元,对每个小型沼气工程补助1万元,五年共投资3500万元。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滕州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成功创建了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 到98.6%,投资1450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镇村卫生院建设,75.9万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8.3%。全市创建文化大院615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7.2%,百户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23台,全市农村拥有小轿车3235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滕州市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农村面貌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使各地农村在许许多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建设的深入进行,在一些方面矛盾逐渐显露,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于农村传统经济体系、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对新兴事物的阻力,而且存在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恰当、不合理中。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制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农村传统与改 变,发展与现实的对比,对于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经济建设

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资价格持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农民增收缺乏新亮点。是现阶段困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并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依靠“多予、少取”政策增收的空间有限。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会有太大增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经过两年的恢复性增长后逐步开始回落,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畜牧业生产形势严峻,劳务输出难度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减弱。

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 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二)政治建设

农民政治参与不足与缺失,集中体现为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参与的质量较低;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趋势。另外主体意识缺乏与制度性缺陷也是制约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当数量的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程度不高,不能正确利用国家赋予自己的政治权利,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他们热衷于能带来实利的经济活动,忽视政治生活。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虽然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根本的保证,但规范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具体制度却不够健全。此外,利益表达对象的不作为和信访途径的尴尬也制约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各种农村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

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高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

(四)社会建设

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 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

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五)法制建设

农村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农村法治的思想障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治而藐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习惯“人治”来管理社会事务,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农村管理体制的残缺使农村法治的环境障碍。当前,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农村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农村法治难以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是现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体制特征是政出多门,多头领导,职责不明,看似重视,却往往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特别是基层政府,有责无权,指导不力,服务不够,管理松散,尤其对乡镇“两所一庭”管理放任,延缓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二是由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宅基地建房等利益问题上呈现不调和性,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三是涉农行政执法的不规范、涉农司法的不公正和涉农维权的艰难,“人情案”、“创收案”还依然存在,农民工维权举步维艰,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进而影响人们对法律权威的看法,对民主法治丧失了的信心。

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农村法治的物质障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法治同样如此。农村法治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状况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农村法治的演进。当前,由于土地征用制度的随意性,征地补偿范围窄,计算方法不科学,不考虑区位差异,导致农 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产权不完整,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还相当薄弱,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导致人们对法律需求不高,对法律不了解,许多纠纷往往只局限于村干部调解或双方自行和解。这种薄弱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法治进程处于先天性不足和后天性障碍。

农村民主法制的缺陷是农村法治的制度障碍。法治以政治民主为保障。当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形同虚设,多数农村一直没有执行,农村政治民主在实践中尚有较大的缺陷,已成为农村法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政权对村民自治的“过度侵蚀”,乡镇政府、党组织往往无视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权力干涉”,使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无法真正实现。二是村民委员会议事、决策、选举的民主程度不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村支两委关系不明确,对村干部没有硬性约束,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成为村干部说了算,无法真正体现政治民主的本意,导致出现“贿选”、“家族控选”“一言堂”等不和谐现象。三是农村“四民主、两公开”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运行不规范,难以执行,制约了民主法治的进一步推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七)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新农村法治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立法机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才能扎实推进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这是搞好新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加强普法教育,培育新农村法治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法治的主体。加强农民普法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培养农民法治主体意识,增强农民法律素质,提高农民法治能力,是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加强依法行政,营造新农村法治环境。确保农村社会的平安与稳定,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更好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村中的基层领导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我国的新农村 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事实就是,重视真正实力,也就是实质的提高,避免单纯的表面形式主义是必须克服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敢当重任,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无悔人生。

第四篇:经济学专题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专 题

(课程论文)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思政)姓名: 教师: 年 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长期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广泛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有待进一步总结分析,找出当前问题所在,提出积极对策,才能较好、较快地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使我县新农村建设达到更高的水平。关键词:新农村 问题 对策 因地制宜 正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小康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得到提升,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才有可能增强。

从经济上来看,农业发展不起来,农民不能摆脱贫困,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就很难赢得主动、农业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有所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农业还是农民,抑或是农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还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社会原因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都受着三座大山:住房、看病、就业的压迫。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摆脱传统做法,实行新农村的改革。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遏制了土地抛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速。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县水利部门每年出资兴修农田水利、对各乡镇中小型水库实施加固、防险、扩容,对用水较为困难的农村启动扩堰增容、新建泵站,解决农田用水问题;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实现,至2015年底除有个别的村尚未实现通村水泥路,全县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电话已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现代化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在部分地方得到了应用。

2、我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已修建了村民住宅楼(小区),行政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3 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了农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娱乐文体设施,同时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新能源,提倡村民的节约环保意识。

3、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1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8850元/人/年,生活相对富裕,农户家中已基本拥有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和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顺利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积极改造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覆盖全市各个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农民种养积极性增高,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积极发展牲猪、肉牛、蛋鸡、山羊等养殖产业、种植大棚蔬菜、茶叶,发展农家乐,办农产品加工、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先进县相比,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些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的事,于是产生一种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领导不力、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个别农民则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农民说:“我们欢迎、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搞好、建好,那是上级和干部们的事。”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3、农民专业技能不高,短期难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加之新生代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这些都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

4、规划建设不标准,随意性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我县各村的地理环境又各不相同,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划方案,规划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盖房无规可循,4 随意性大,往往是农民住房反复拆建,到处建,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之感。另外,农村巷道有些还没有得到硬化,农民乱搭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

5、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发挥作用小。新农村建设,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再好的设想没钱也难办,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如吴陈河镇山区乡大部分通村路还没硬化到位,或者不合格),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只依靠传统的农业难以实现集体增收,而市一级财政也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没有能力投入和运着。

四、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应以政府统一规划,财政投入和多渠道融资建设为主,农民改善居住等生活环境条件,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不必强行推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要结合我县各地的实际情况,把乡村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势结合起来,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实施以点带面方式,建设一批像吴陈河镇陈河村那样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2、发展红色旅游业、旅游农业。我县是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产生过许多位将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农民保护爱护文物的意识。利用山区优势打造中原山水红城。同时还可发展旅游农业,如建设草莓采摘观光园,生态园,板栗采摘园等,打造特色南方梯田景观。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县第二大支柱产业。

3、发展优势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牲猪养殖、茶叶、板栗、茶油、油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畜牧、蔬菜等支柱产业,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4、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强农 5 民的种植、养殖及务工技能培训(如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普及政策法制教育,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政策守法规、爱国家讲诚信、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5、扩展筹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筹集、捐助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以招商引资,兴办集体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解决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水利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

总之,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总之,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明确目标,要搞新农村,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农村;二是解决态度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投在哪儿,需要决策者端正态度,切实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已任,而不是猛干一阵,寻求政绩。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所发展。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 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徐辉、黄学溥著 中外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改革[N]。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3]新县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J],新县政府网。2015,3。

第五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摘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路子,从而有力的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 三农 三个代表 实质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理解: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二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据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其实质应该是中国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无论是农民问题,还是农村问题、抑或是农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农村的现代化问题。这里指的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当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明显不适应整体现代化的进程,解决当前农村现代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越升为目前我党各项工作的重心。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因此,绝不能仅仅用形式上的东西来看待新农村建设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作了很好的概括。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摆在了最前面,显而易见,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才可能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的范畴,其衡量标准,应该跟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相协调;“村容整洁”可以说是操作性最强,最为立竿见影的工作,而广大基层的问题就出现于此。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首先,从政治上来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小康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得到提升,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才有可能增强。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相关部门有的给树苗、有的给电脑、有的负责修路、有的负责改水等等。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产业发展滞后。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却忽视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们走的路宽了,手里的钱却没多起来;村里修建了和城里一样的公园、广场,村民却没时间去休闲散步、锻炼身体,有的农民干脆把健身场所当成了粮食的晒场,有的农民从地里收工回来满脚是泥在公园走上一圈。试想,他们整天在地里劳动很累,收入很低,种出的菜还没卖出去,西瓜熟了还没人要,怎么有心情休闲健身?有的村新农村建设是一条腿走路,硬件建设好了,产业发展却滞后了,最终导致发展缓慢。

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实质认识模糊。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只是改善本村的村容村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有的村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前很好的绿化铲掉了重新绿化;本来应该先改水后修路,有的村修好了路再刨开;为了追求速度、抢工期、抢成绩,已经进入冬季了还修路,结果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完成。否则,党的政策再好,没有好的农村带头人,农村也根本不会有新的气象。因此,首先要解决工作态度问题,即想不想干事的问题;然后解决工作能力的问题,即能不能干事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对基层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只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只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杨镇沟东村在建设文化广场过程中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参与,并采取党员包户的做法,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做好群众工作,得到了村民理解、支持,有的村民主动出工、出力,主动捐赠绿化树苗,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要想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军人,摒弃懒惰和依赖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共建新农村。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力发展生产,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一方面利用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优势,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以及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和西瓜种植技术培训,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已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达到1650人。同时,鼓励农民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新建温室220栋,大棚4230个,农民平均每亩地增收近5000元。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杨镇除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农民就业外,充分利用开放村级图书室、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民提供就业致富的技能,加快农民就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抓好村容村貌建设,更重要的是尽快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否则,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口号。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村容整洁工程引人关注。最终要达到“五化”,即绿化、硬化、亮化、污水无害化、垃圾无害化,同时,实施“两改”,即改水、改厕。特别是近年来,党的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村在建设中应充分珍惜这一机遇,立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用足政策,用好资金。要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环境建设的模糊认识,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自身条件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不搞盲目、重复建设,始终奉行节约的原则,原有设施完好的或可以修补的,尽量不拆,粉刷一新完全可以。项目安排要科学,不违背客观规律,应该先改水后修路。工期安排要合理,应该春季绿化,不在夏季绿化。另一方面,不搞政绩工程。有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些村恨不能一年就完成新农村建设,出现赶工期、抢进度现象,这种以建设速度换取政绩的思想要不得。其三,搞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给农民增加负担。杨镇地区跨子营村结合本村实际,村内主街原有水泥路面完好无损,他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打街坊路上,硬化了小胡同,家家户户出行不再走泥土路。在绿化阶段,经过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采取街道两侧栽种柿子树的做法,谁门前谁管理、谁受益。村级领导班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让农民参与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扬民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感觉到新农村建设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宣传的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同时,要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文明富裕村”、“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团结奋斗建设新农村、文明向上迎办奥运会的良好氛围。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结论:

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总之,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明确目标,要搞新农村,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农村;二是解决态度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投在哪儿,需要决策者端正态度,切实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已任,而不是猛干一阵,寻求政绩。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所发展。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期论文

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 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下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出 路探析 2011-06-15 15:37:42卢望平叶小华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精选五篇)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

    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群众最接近、最密切,农村党员干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致公党中央 2008年04月22日14:3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摘要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现状,认为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差、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法制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民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