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优秀致敬
向优秀致敬
——向陈温福院士学习
2009年,在我刚踏上沈阳农业大学的时候,陈温福三个字就成为了我们沈农学子身上的光芒,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之子——直穗水稻的缔造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太多的喜讯接连而至,向优秀致敬,向陈温福院士学习成为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为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开展向陈温福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建立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爱国爱校、崇尚先进、诚信科研、积极创新、甘于奉献、互敬互爱的和谐校园氛围,凝聚当代大学生自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生物学院团委号召全体师生向陈温福原始学习,在4月17日,开展了全体部长级以上学生干部交流向陈温福院士学习的心得体会。
陈温福院士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是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多年来,陈温福院士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2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他所领导的东北超级稻研究课题组在超级稻育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已居国际领先地位。近十年来,项目组共育成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
种16个,仅在东北稻区就累计推广14721万亩,增产稻谷83.11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4.67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不仅如此,作为博士生导师,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为所在学科的研究生主讲学位课,传授新知识,并引领学科的研究方向,并带有博士后8名、博士23名和硕士48名。
陈温福院士1979年毕业于我校农学专业,1980年至1987年师从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奖励2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培养硕士58名,博士30名,博士后8名;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52篇被SCI和CSCD收录,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工作人员、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温福老师是我校首位“土生土长”的院士,他的奋斗历程与学校的发展步伐紧密相联,他的卓越成就是我校办学六十年的重要成果。开展向陈温福老师学习活动,对于我们沈农学子树立为祖国强盛、国家富强而勤奋学研远大理想和如何走健康成长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学院的学习心得交流会上,在对陈温福院士的事迹认真的学习后,大家感慨道,陈院士的事迹不仅在于他为我国水稻的的发展做出来巨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对学生人生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放弃了英方的挽留,毅然回国,就是一种爱国的情怀,是当代人学习的楷模。现在社会趋于利益化,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应该从学生教育开始,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爱国!当然,陈院士在治学上也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更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在现在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方式—“临时抱佛脚”考试前把老师的复习材料看一遍,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只是灌输性的记忆,而没有深刻掌握和理解,所以很快就会遗忘使得新旧知识不能很好地连接,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觉得四年的大学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普及治学态度,是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有着严谨的治学,求学态度,无私为祖国奉献的决心,我们必然会为社会,为祖国,甚至为全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深层次了了解陈温福院士的经历和工作作风,我院宋宇同学专门来到了沈农水稻研究所请陈教授的学生讲解他们眼中的陈院士。为了筛选出高产株型,他每日在田间一株一株地检查。二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假日,都被他将光阴挥洒在了大地上。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劳动是陈教授最值得敬佩也是我们最该学习的精神。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执着热情和踏实作风才造就了北方水稻研究的奇迹。环顾左右,也正是这种对待理想的执着和永远不会随
时间流逝而褪色的热情才造就了一个个神话。唯有那些拥有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梦想的人,才会拥有不向多变的现实而低头的生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而言,能否敢于大胆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能否拥有敏锐机警的判断;能否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来支持我们的假设和判断;能否有坚定的信心来坚持这种判断;能否有执着的信念在孤立无援时一往直前毫不动摇!
向楷模学习,向优秀致敬,通过对陈温福院士先进事迹的学习,不仅让我们钦佩陈温福院士在科研学术上的造就,更让我们钦佩他在教书育人上的坚持与认真。在通往科研成功的大路上,太多人急不可耐,不能够安心于科研,而陈温福院士却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奉献和挥洒在了他热爱的那片土地上,这正印证了那句,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在陈温福院士名字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和刻苦专研。倍感今朝的努力尚且不够,便有股力量在胸中澎湃,今朝奋起,尚且不迟!宣传部安俊学部长曾这样形容陈温福院士: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就像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尽情奔忙在浓香的花丛之中。那么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更待何时呢!
第二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地道战》观后感
几十年前一次次惨烈的的战争,使多少无辜的百姓死去,也有多少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前辈们牺牲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地道战》。里面的情节让我始终难忘,日本人来中国侵略时,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跟村民们联合起来制地雷、挖地道设机关,在地道里跟鬼子打游击战,经过一次次艰苦的战斗,八路军跟村民们最终打败日军。
故事中儿童团里的“小战士”们那种不怕牺牲、机智勇敢跟敌人周旋的精神令人佩服,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日本人无情的侵略战争,使百姓们无家可归伤亡惨重,但他们一直坚持跟鬼子们战斗,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每次看到他们汗水把衣服都湿了但还是在一直挖地道,我懂得了要坚持;看到一个个中国人面对死亡不怕牺牲,我懂得了要勇敢;当日本人轻蔑的嘲笑我们“东亚病夫”时,我懂了要团结起来一起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在抗战中有无数人为了和平,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这些无名英雄用生命换回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美好生活。每次与日军战斗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用落后的武器,但靠着聪明智慧还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取的了胜利。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要向那些英雄们致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第三篇:向环卫工人致敬
向环卫工人致敬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比较“火”且令人气愤“火”的消息:一位无子无女的安徽老妇人带着孙女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突然间被辞退了,而且原因不明。
掩面而思,我有话要说。
一位老人家,没有躺在大街上行乞(用城管的话就是影响市容),也没有去找政府给自己一些“救济”,虽然学识不多,但她还是凭自己的双手谋得了一份环卫部门里扫大街的临时工作,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还养着父母双亡的孙女,该是何等的艰难!
环卫工作历来就是“脏累差”的代名词,君不见,每天清晨三四点钟他们就要起床扫大街,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家休息;君不见,大白天他们也得拿着扫把去流动式清理路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君不见,严寒酷暑时他们也依旧如常。所以,工作的辛苦,身心的疲惫,劳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都一一完全体现了。让我们向他致敬吧!
也许大家都知道,环卫部门里真正从事这些脏累差活的全都是临时工,所以低工资也就相当正常了,还不到那些正式工的三分之一。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到无奈,可也毕竟能为家庭带来一点点收入啊。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有过这样的画面:一辆汽车飞速驰过,把刚下过雨的水坑里的泥浆溅到了环卫工人身上;路人走过环卫工人身边都捂着鼻子,而且还而带怒容;楼上的住户随意把垃圾往下抛或洒到环卫工人身上;甚至还有奔驰宝马撞到了环卫工人逃逸夭夭„„这一切都说明了环卫工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人尊重,忽视了他们的工作价值,更是没有生命安全。
此时我又想起了春节假期时我手机上的一则彩信消息:大年初一,一位长沙市环卫工人为躲避寒风竟然蜷缩在路边变电箱里睡觉休息,这名环卫工人名叫范传辉,隶属长沙市岳麓区咸嘉环卫所。他说从事环卫工作半年来,从没休息过一天。
看,这就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的处境,真令人担心与心寒,我担心他们的健康,我心寒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由于我工作上一些特殊原因,有时需要上早晚班,几乎每次都会碰到这样的特殊群体,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美梦中时,他们已扫完了大半个城市;当我们躺在舒适的床上其乐融融地看电视时,他们还在大街上劳作。但,他们依然是任劳任怨,不喊苦、不叫累、不说差,这样的人不正是像魏巍先生所说的类似的“最可爱的人”吗?
2012-03-05
第四篇:向阅读致敬
深圳曾经是一粒种子。它孕育于这个国家最切近的现实,也包裹这个国家最丰盛的理想。29年时间,种子生长为一座城市,种子里的理想延展为这座城市的气质。
这里也是一方田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里觅到突破口,行政体制改革在这里积蓄破题的动能,不时地,这里还总冒出闪着光泽的观念。时代总能在深圳找寻到些什么。
如今,我们前往深圳,细细打量一项城市行为——阅读。我们相信,城市行为的背后,能够见到一个城市精神演化的轨迹。
2009年是深圳读书月的第十个年头。这个年轻的城市尚不满而立,它却用10年时间来办一件事,足见这件事的分量,也足见这分操持的恒心。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试验田,读书月则是深圳的一块试验田。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技术问题。从一开始,读书月的运作就渗透着“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倡导、政府资助,但政府并不直接操办,而交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这样一家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来承办。也是从一开始,读书月的执行团队就建立了均衡、高效的架构关系,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充分介入却几无掣肘。
其次,这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深圳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直击未来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后,这座城市开始潜下心来,从“物质的深圳”向“精神的深圳”转型。毋庸置疑,对于人类精神和文化,书籍是最佳物质载体,阅读是最佳行为载体。
在更高层面上,这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举办读书月,提倡全民阅读,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政府对自身所负担的公共责任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定位。“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已融入执政理念,并且通过丰富的书籍选择(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深圳书城)、便捷的阅读条件(打造“图书馆之城”)等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了与社会普世价值的结合。
10年读书月,活动达2000余项,其中有太多故事:领导干部礼贤下士,普通市民受益于文化贤达,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在这里透彻感受到阅读的尊严与魅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套用之:评说一座城市,看它选择向什么人颁发荣誉、向什么行为表达敬意,是最深沉最真实的一项指标。
深圳选择向阅读致敬,向读书人致敬。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深圳在向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致敬。所以,在这座城市里,你能听到关于古希腊以降人文精神之核心的讨论,甚至有人会用苏格拉底式辩论来比照书城内举办的读书文化活动。
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深圳在向珍贵的传统价值理念致敬。都说深圳“无根”,其实这里有客家围屋,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围屋前保存着道光、咸丰年间的旗杆石,当年族中子弟中举人、进士后,会竖旗杆以彰荣耀,这便是此地古民崇文重教的明证。
中国许多古老宅院的门前都悬挂着四字匾额,“耕读传家”。深圳人说,我们是从耕读社会演进到工读社会——工业兴市、文化立市。曾有人提议要在深圳搞一个作家宣言,但深圳人自己说,在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建世界上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这本身就是一份文化宣言。
1996年深圳书城建成开业,与著名的地王大厦毗邻,处于当时全城最贵的地段。2006年中心书城开业,紧邻市民中心,又是目前深圳的最佳地段。曾有遍游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的香港学者感慨:这是在CBD,中央商业区,地皮昂贵,深圳能够在这个地方建书城和图书馆、音乐厅,这是大手笔,是深圳可以引以为荣的事情,这代表了政府的眼光。也有美国规划师称赞:中心书城之于深圳的意义,类似于卢浮宫之于巴黎的意义。
这座城市选择了与书有关、与文化有关的公共建筑作为中心区的地标。如今从邓小平塑像所在的莲花山顶望下去,寸土寸金的城市北中轴上,生长出一个巨大的“文化院落”:莲花山是北厢房,市民中心是正厅房,博物馆、少年宫和筹建中的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是东厢房,图书馆和音乐厅是西厢房,中心书城则跨中轴线,坐落在院落正中——好一个书香门第。
这样的选择,还意味着深圳尽管只是一座新兴城市,却已对城市文化的类型有了独立而明确的主张。深圳人意识到,不能泛泛而谈文化繁荣,有的繁荣,甚至可能是灭亡的先兆,比如南宋,比如罗马帝国末期。深圳提倡的,是一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一种刚健的城市姿态。
第十年的读书月,主题是“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深圳人的自我期许是,让深圳因阅读而成为一座受人尊重的城市。
这也许需要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但效果已初步彰显。今年读书月期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将在深圳举行。这一国际性学术会议将评选“全球最受尊重知识城市”。无论深圳是否受颁这一奖项,举办峰会本身,便是缘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实践与知识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
阅读是一粒种子。深圳以虔敬之心埋下种子,我们见证这番耕耘,拭目以待下一个更厚重的10年。这座城市将因它的选择而接受致敬。
第五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刘胡兰的故事》读后感
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如:江姐、赵一曼、刘胡兰……我非常喜欢读关于这些英雄的书,前几天,我就看了《刘胡兰的故事》,并被她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刘胡兰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敌人抓住了,任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她都不肯屈服,牺牲的时候,年仅十五岁。十五岁,一个如花的年纪,我们还在父母身边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她用鲜血书写了她对战友的忠诚、对党的忠诚!毛主席得知了这个消息,于 1947年3月26日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对刘胡兰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做出了崇高的评价。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千,刘胡兰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却是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坚定,她忠于党的事业,直到献出她年轻的生命。再看看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安逸地生活,有一点点不满足就会撒娇甚至还会发发小脾气;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本身就
已经是种最大的幸福,而这样幸福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鲜血不仅染红了土地,染红了党旗、国旗,也染红了我们少先队员的心。作为一名时期的少先队员,我决心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长大后做一个勇敢坚定的人,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