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野驴挑战》有感(八年9班)
读《野驴挑战》有感
放下书,走到阳台,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向远处眺望,凉风习习,茶香环绕。仰望蓝色的苍穹,天还是那样的蓝,云还是那样的轻。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那么的安静。而我心潮起伏,脑海中依然浮现着书中的内容。
《野驴挑战》的作者刘先平,是一位著名的探险家,讲的是作者在中国无人区——阿尔金山探险的故事。
——这里尤如世外桃源,有静谧的高山湖泊、荒芜的戈壁滩、巍峨的群山雪峰„„但是抛去它的美丽,这里的条件十分恶劣,可谓是一个绝境。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攀崖高手——岩羊,正如文中所说:“生存是艰难的,而艰难的生存环境,总是锻炼出生命的顽强、生存技巧的高超。”为了躲避敌人他们能在悬崖绝壁中奔驰跳跃而过„„我想人生也是如此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见许多困难、挫折,他们会打垮我,但是只要我有信心,哪怕被他们打垮,我也会再一次地站起来,执着地向前走下去,就像岩羊一样能在危险的山涧中一跃而过„„
《野驴挑战》一书,它不仅仅是用优美的词句来刻画动物们的,细心的作者能留意身边的景物,并把它刻画出来,这是我们需要所学习的。
动物的世界是多么的宽广,多么的有趣!探究关于动物的知识,是一件光荣的事!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观察,了解动物潜在的灵性。
阿尔金山——被绝境蕴藏的美丽!
八(9)班陈锦霞
指导老师:陈春红
揭阳市蓝城区桂岭镇桂岭初级中学
第二篇:读《班》有感
读《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有感
近年来,由于家长及学校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深感做班主任的压力之重。如何做好班主任——世上最小的主任?让我感到茫然。今天翻开这本书,首先一个醒目的标题“班主任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这几个字立马跳入眼帘,这不正是当今班主任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吗?我细细地看了起来,书中的内容着实写出了班主任的心声和压抑在内心的呼声。
看着书,脑海中也不时跳跃出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种种烦恼、伤神的事情。的确,正如书中所写到的“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和一些学生打交道了。”、“班主任不仅感到身体累,更多的是心累。”如今,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已不再是那些淳朴、懂事理的孩子,而是个性非常张扬、有主见、大胆的学生,他们能够直击老师的不对,用法律保护自己。因此,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群嚣张的孩子,面对学校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的压力下,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个人身心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班主任在面对重大的压力下,首先要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文中有一案例《我终于摆脱了工作的阴影》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这位中学班主任在面临学生学习差、领导不器重,工作劲道差的状况下,学会了自我心理调整,在反思中找回自信。这让我认识到如今的我,辉煌已属于过去,想要在事业上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就不能安于现状,要走出以往思维定势的模式,面对困难要勇于去挑战,去反思,并有改进的措施,多读教育理论的书籍,感受成功,重新建立起自信,焕发工作热情。其次,改变对差生的看法,放松焦虑情绪,真正走近学生心灵。教师常常为学习、行为特殊的学生而发愁、紧张、焦躁,从而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失调。其实,这个压力源于自身,想一想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教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有了这种“爱”,我想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我认为“爱”更是教师应拥有的解除压力最好的镇静剂。放下架子去亲近他们,敞开他们的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你也会逐渐消除心中最大的压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发了工作的动力。愿每位班主任能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第三篇:读《野驴送给狼的厚礼》有感(共)
读《野驴送给狼的厚礼》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野驴送给狼的厚礼》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里有好多奇妙的动物,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很爱动脑筋,所以逃过了一劫,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吧。
有一天,几头刚刚吃饱的狮子在一块儿安静的草地上休息,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着。
有一头狮子说:“世界上所有的走兽属驴肉最好吃了,肉不仅鲜嫩,而且味道美味好消化。”有一头狮子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嘛!”
狼在一旁听着了,狼暗暗思量:“狮子见识广,一定不会骗人,天下有这样的加油,如果不能亲口品尝,那不白活一回。”从此狼开始关心野驴的行踪,希望可以吃到驴肉。
有一天狼在山坡上转悠,真发现了一只正在吃草的`野驴,然后安静下来,想找一个可带十斤把,驴吃掉。野驴早就发现了,野驴一机灵,计上心,马上装脚歪了一瘸一拐的向前走去。
狼很狐疑,只好从草丛里钻了出来,靠近野驴,假装关心地说:“野驴,你哪儿不舒服?怎么走起来一拐一拐的?”野驴假装很倒霉说:“我再过一个篱笆时,不小心脚上踩了一根尖刺,刺又尖又粗,令我疼痛不已。”
狼一想:如果直接吃会扎到嘴,不如先把刺拔了再说。狼对驴说:“看在我们是朋友的份上,我帮你把刺拔出来好吗?”“太好了,我一定好好谢谢你,送你一份厚礼作为报答。”驴也假装高兴的说,还故意把厚礼两个字咬的特别重。
正当狼全神贯注的为野驴拔刺时候,野驴用那它“受伤”的脚狠狠的踢了过去。野驴这一脚真重,把狼满嘴的牙齿都踢掉了,狼痛苦地倒在地上。
野驴望着地上的狼,嘲讽的说:“朋友这下知道我送的礼是多么贵重!”说完,野驴放开试题,飞快地跑向远方。
狼望着远方的驴说:“我这是自作自受,谁让我总想着谋害别人的性命呢!”
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没必要不见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做人一定要拿的起,放的下不能贪婪。
第四篇: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师的挑战》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1过生日的时候,有幸得到了学校发给我的一本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地品读完了这本书,本书的作者佐藤学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同研究教学,以现场素描的方式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
佐藤学教授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他又请好几位同学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
在我听过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会说“坐下”、“哪位同学能帮帮他”、“等下课我再帮你解释”。但很少有老师能叫好几位同学帮他解释,直到他明白为止。教师一般会怕耽误时间而直接讲解或一笔带过,尤其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更是惜时如金。而小林老师本该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花了整整20分钟。
“为了一个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
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滴水折辉,本书中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个个平凡的教师都在用实际行动宣告:要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让我们也开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2近来在教学上,我遇到了许多的苦恼,教学的心都是浮躁的,想从书里头求得一知半解,便开始阅读《教师的挑战》。佐藤学老师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质量。这句话让我反复思量,不禁想起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有一句话: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两句话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仔细咀嚼却可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基于当前的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学校里多的是埋头苦学与无益劳动,少的是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那么夸美纽斯所寻求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佐藤学认为的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怎样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能够愉悦地学习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学老师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例子,就像一面镜子,供我对照、反思、感悟。终于,我“触摸”到了真谛——尊重与信任。
尊重与信任,看起来简单,实际要做到却很难。在教学中,教育经验不够丰富的我们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主观地要求学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种程度,而总是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他们的许多想法和感受。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学生的想法?又试问,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烦的神情?实际上,学生的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实践的意义。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为了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够按部就班,能够按照备课时预设的方向“走”,而对学生的“别出心裁”选择忽视。由此可见,尊重与信任绝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学在书中提到,我们与学生应坦诚相见,不折不扣地接纳,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所谓的“好的发言”,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就会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展开教学以致这种教学陷入单调而乏味的误区,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课堂,是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构筑而成的,因此,学习也应给与所有人应有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每节课,都是一棵树苗,学习的目标就是主干,“好的学生”“好的发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联起来,树干当然会粗壮。但是少了枝干的发展,树木就只剩主干光秃秃的存在,就没有了枝繁叶茂的朝气。所有学生的参与,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才能让课堂焕发无限的可能和生机。尊重每个孩子,学习才能饱满,课堂才有活力,教学才有生机。我们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联”、“反刍”,使学生朝着更加有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
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表达尊重最直观的一种方式。语言的魅力彰显出一位教师的学识、气度与涵养。从《教师的挑战》这本书上我也习得了语言的有效运用,发现它能使课堂的流程更加顺畅。比如:“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个人再来读一遍,好么?”“听了某某君的发言,我认为……”“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以上几句课堂语言,让我仿佛也置身于这节课中,深刻感受到这位老师不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还努力用这些毫无命令式但充满温度的话语将课堂串联起来,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陡然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教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往往由于学生各种各样突然性的回答而无所适从,只好选择性地回避掉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而书中的一个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看似“错误”的答案的回应,不是否定,也没有逃避,不是“为什么这样认为?”,而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的发问,就能引发学生回归文本,重读文本,在课文的一些细节处,联系生活实际,于是发现这种“错误”背后所隐含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事实,从而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缺乏的吗?教师的倾听与串联在课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书中所言,“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与学生串联起来,将教材与生活串联起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不单单只是把“好的发言”串联,还要给看似“错误”的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把观点和所学内容串联,这不正是在授之以渔吗?
夸美纽斯所要寻求的“可以使教员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学方法,正在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实践着。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我认为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无疑是很多新老师和我一样需要学习探究的。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介绍,我得以借鉴:
首先,要考虑分组的问题,学生有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学习能力强的又有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进行互助;然后是学习兴趣的差异,一堆偏爱语文而一上数学课就想睡觉的学生显然不能放在一起,小组中喜欢数理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带动那些对数理兴趣不那么大的学生。最后是性格上的差异,一个小组应该有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这样才能互相带动、和谐相处。无论是哪位同学,都渴望得到老师课堂上的关注,所以让每位同学都有责任与担当,让游走在学习边缘区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归属感,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灯”,让他们都有事可做。由此,我也找到了组织教学和落实教学的“金钥匙”。“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书中得法,运用此法,还得结合实际。参阅了许多资料,我正在计划实施“人人是组长”的小组合作计划——每个小组设立“学习组长”、“作业检查组长”、“背诵组长”、“大组长”。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大组长的人选。我想打破一贯的思路,大组长不是选择综合能力最强的同学,而是选择相对弱势的同学,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让他有事可做,让他找到自身的价值,也让他能想办法融入班级融入课堂。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队名和章程,有了响亮的队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有了队训,每个成员可以有章可循,自觉遵守,同时也为成员间的互相监督创造依据。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也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动力,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可以评选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待进步团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合作,不止是我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生间互相的尊重。瞧:我们正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伙伴。
“倾听,串联,合作”这些都必须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而尊重与信任正是构成“宁静的课堂革命”的关键因素。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知识有待充实,经验有待累积,方法有待学习,挑战却无时无刻。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3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倾听”,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效率。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倾听和应答。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探索课堂倾听的有效性。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喜欢倾听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乐意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习惯,让其乐于倾听。教师先要做到倾听学生。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口齿伶俐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去听,偶尔稍作提示,但决不会去打断。
三、树立“倾听”的好榜样 教师是倾听的榜样,每个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教师都要用心去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教师认真的倾听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弄清思路;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听,可以边听边稍稍点头,并用眼神鼓励他们说下去,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认真他讲,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全体成员中的一员,是他忠实听众中的一员。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4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书名《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确实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看到“宁静的课堂革命”这几个字,我的内心便不由得充满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吗?在我的理解中,“宁静”和“革命”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带着这些问题,我细细阅读了书本,明白了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革命,原来也可以静悄悄的!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他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看课、听课、评课、磨课到最后的参与其中,他时而为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急流汗,时而为八木老师的教学抱怨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很多老师的进步而高兴!从这本书中不仅认识了佐藤学教授,还收获到了满满的感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页的从一节课说起,讲的是在滨野老师的课堂上。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魔奇树”。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滨野老师默默地观察作业中的儿童们,鼓励那些情绪焦虑的儿童“划一条线也行”;从旁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孩子们就开始和旁边的伙伴交头接耳,交换见解。滨野老师见作业可以告一段落,滨野老师就喊停,让孩子们开始交流读后感。佐藤学教授对滨野老师的做法非常满意,称“教师对火候的把握简直恰到好处”。果然孩子们开始个个大胆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直到发言时间快结束了,孩子们还小声地嚷嚷“还有话要说呢”、“老师,再继续下去吧”。看到滨野老师能鼓励、支持孩子们大胆表现自己,为每个孩子创设这样一个宽松、想说的学习环境,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虽然能为孩子创设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少了像滨野老师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有时候组织集中活动时,在活动中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孩子思考并讨论,但真正让他们讨论的时间还是只有一会儿,并没有完全地让孩子认真思考我抛给他们的问题。孩子在讨论的时间,我没有下去听听他们的交流,听听他们交流得怎样,需不需要我的指导。有的时候,留给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又有点长,讨论完后变成了在讲悄悄话,对时间这个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请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那几个比较大胆表现自己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而那些胆小、表现力较差的孩子回答问题还是不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虽然想要多给那些胆小的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努力引导他们的过程中,尝试过几个失败后还是放弃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的还是很多,要学会关注全体的孩子,特别是表现力较差的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有方法的老师,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5古今多少人,皆言读书是。沉浸书中,你会有感于书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会觉得眼前的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处风景。读书,让自己的视界变宽了,让生命变得丰盈,让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带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它从“学习共同体”入手,重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以每一个鲜活的日本课堂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课程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同时引领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最是书香能致远,每每阅读,便觉得自己的思想更为丰厚,头脑更具睿智,其中的“倾听教学”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来了一次宁静的“倾听”盛宴。
我们的孩子还很稚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于是千万个为什么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答案。譬如我在执教《朱鹮飞回来了》这一课,课堂上我从质疑课题导入,问:“会提问的同学是会读书的同学,对于课文的题目,你们有疑问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老师,朱鹮为什么会飞回来呢?”“老师,朱鹮之前去哪啦?”“老师,朱鹮是一种什么的鸟?”……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仔细倾听,微笑着加以肯定,并一一记在心里。随着教学的进行,有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给予了解答;有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我则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寻求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课,教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仔细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激起了无限精彩的浪花。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上我更喜欢听到孩子的争论之音。譬如我在引导他们如何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习作,芸说:“应该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来写,比如诚信。”月反驳说:“诚信作文太过普遍,没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则平静地说:“好作文源于生活,‘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就可以写出好作文。”……孩子们的想法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当他们因为问题在课堂上发生争论时,我却觉得这比什么音乐都动听。对于他们的思考,我认真倾听,及时判断争论的焦点,并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别人的发言,培养他们思维的清晰性、综合性。一堂课因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而变得更加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精彩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会影响课堂秩序,有的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多数老师会不予理睬,或加以训斥。其实,学生有时候的插嘴是因为他有感而发,教师若能仔细倾听,及时读懂,对教学也会起一定的帮助。譬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当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室一隅忽然传来了一声鸟叫声,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定睛一看,原来是明,如果此时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批评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举,我说:“明情不自禁地学着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我想他一定是深刻体会到诗人的那种情怀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也缓和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明也认真地听起了课来。诚如,孩子在课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发,教师则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这意外之音变成动听之音,共同推动课堂的前进。
佐藤学教授曾说过:在学生中培育互相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其实,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倾听也在无意间营造了一个融合、润泽和安全的言说环境,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的关系。这时候的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讨论交流之中。所以,倾听吧,老师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响亮的,还是轻微的,是自信的,还是胆怯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6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一书系统地研究了教师专业化问题,对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运行模式,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教育基础和个人基础,以及如何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而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初读书名以及书的内容介绍,感觉又捧起了一本深奥的理论书籍,要啃下它,非得花一番精力和时间不可,读来却让人出乎意料,其间的理论是通俗易懂的,又穿插着丰富的实践案例,使此书读来如故事一般生动。
这种故事是其中的案例和具体材料,更是作者在分析和论述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我们能从他论述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种对现实教育改革和时代要求的敏感反映,也能够比较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本人的一种情感和真实,这种故事性对于教师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这种故事将关于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种宏观叙事与一种微观诠释比较好地结合了起来,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分析和抽象的规定,或者局限于单纯技术性的讨论与建构。它使得人们在阅读时能时时感受到现实的要求和涌动。第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首先要求的就是一种“事实”,一种充满了鲜活和生命的人的故事。这种故事作为一种基本和直接的“文本”,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分析和解释的基本对象。当然,这种故事的文本又不是缺乏生命的 “对象性存在”,它是一种包含和体现人的活动的“文本”,是一种活的“文本”。在这本书的论述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作者本人的个性和经历,感受到他自己的追求和风格。有了这种故事性,本书也就具有并获得了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
读此书,让读者感觉,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决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也不是单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整个教师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和转型,它内在地包含了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一种教师与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关系的变化和改革,隐含着一种教师地位的变化。当然,这种教师专业化也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新的责任和自律。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7合上《教师的挑战》,书中的讯息和从教以的经历让我感慨颇多,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那一定是——静待花开。
(一)静待花开之倾听
在封面,“教师的挑战”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醒目的字——“宁静的堂改革”。初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堂改革》感觉怪怪的,堂改革是教师的挑战,我能明白,但为什么是宁静的呢?带着疑问,我开始阅读,中第一个关键词——倾听,解答了我的困惑。
倾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堂改革。中有这样一段话:“藤田老师首先着手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为了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藤田先生自身必须做到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她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看到这一段话,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我们上,很多老师都会戴“小蜜蜂”扩音器,一是因为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声音不能清晰地传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教过低年级的老师更有体会,不戴“小蜜蜂”扩音器不足以盖过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板凳声、具声、说话声,这般情况如何“倾听”。这让我想到了两事。第一事,教一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嗓子不舒服,学生出于“体谅”,特别的乖巧,不说小话,认真听,虽然我的声音小,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听。但那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一块不够重视,没能抓住机会让学生继续保持,养成倾听的习惯。第二事,去年上学期,我的扩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于怀宝宝,有一次特别激动,我的声音特别大,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吓到肚子里的宝宝。我就趁机说:那老师以后不用扩音器上了,你们要保持安静,认真听……和我接触过的老师知道我的声音真的很小,但是从那之后,我在班上上很少用扩音器,而孩子们也真的能安静下用心听。这一个实例让我对宁静的堂改革中的“宁静”有了初步理解。
(二)静待花开之尊重
倾听,能够静下心听老师讲,是建立倾听关系的前提,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也就是如何在堂上完整的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这和第二个关键词——尊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老师得到自己预期的“理想答案”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对于那些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们再想一想,换个更靠谱的同学回答。《教师的挑战》中说倾听儿童的发言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识该发言是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fsir)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要去老师在堂上必须转变观念,“任何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理解这句话后,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要认可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必然有他的价值,这是以前未曾深思过的。经常听到有老师说堂上举手的学生越越少,学生越越不愿意举手发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怕发言。在这一个倾听与尊重的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堂的主人。
(三)静待花开之等待
看到中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有关边缘化的学生的描述,在中,小林老师原预计分钟教完的知识点因完全不会的健治说不会,堂上三位同学给他讲解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最后用了20分钟。这种做法我觉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堂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愿意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们解决疑惑。这又让我想到了“静待花开”。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级数学时,有些学生是真的跟不上,能想象二年级时我还教她数手指头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吗。后我想花开四季,有些花开在春天,有些花开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种的花还有开得早的开得晚的,但不影响他们的盛开。对他们说也一样,需要的是时间,这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反正每个人迟早都会的。语也一样,很难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但是我会给他们更多耐心,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能有所思,有所获。
教书之路路漫漫,堂改革任重道远,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孩子们多一份尊重与信任。相信他们,相信自己,在时间的荒涯里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静待花开!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8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题记
国庆七天长假里,在家陪同高三女儿复习考试,想着自己也要充充电,于是,我静静地读起日本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初读了《教师的挑战》序言和第一章后,掩卷沉思,打开了心灵里的一片感触。
初悟: 在学习中成长
在序言和第一章里:滨野老师的课堂是儿童富有个性的、同多样化的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是儿童相互倾听的关系;涩谷老师的课堂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学生奇趣的发言并会串联起来凭借学生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藤田老师为了构造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桌椅按U字形排列,还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小林老师则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比例”课堂教学,坦然接受并创造性地帮助直言“不懂”的学生……此书聚焦了一位位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白描的方式记录了老师们精彩的教学情景和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佐藤学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从“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其中,让我感触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课堂的重建”中写到:在八木老师先前的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明显粗糙,儿童的发言尽管活跃,但听下来还是一种对教师独白的应对,是一种思维浅薄的展开方式。但现在的课堂活动则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变革,这就是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实现历程。八木老师这种宁静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五年级社会科《汽车工业》的教学观摩课上,八木老师把实物汽车零部件卸下来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分组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观察实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识,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识,在交流展示中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 “实践出真知”.是的,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模式的重建的确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寻求到真知。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八木老师这样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老师。我回想起好几年前后林小学的林金宝老师,他本来教初中的物理,后来改教了小学六年级的科学。他要求学校配备实验室器材,每一节课学完理论知识后总要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挑战,紧张又刺激。他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总结原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通过一议一试就能真正懂得实验原理。这样下来,孩子们还需为了考试下功夫背诵吗?那几年前何中心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除了考语数英还考思品、科学)每年考上一中的学生,后林小学总占一大半。直到现在就读高三的那几个后林小学的学生物理化学都学得顶呱呱,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还有今年我们学校任教五年级科学的林辉龙老师更是干劲十足,每一节科学课都精心准备,利用生动有趣的课件诱导学生,积极带动学生合作探究,课后在班级群里布置了探究性问题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寻求实践后的真知,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化学夯实了基础。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很庆幸得到佐藤学教授理论知识的滋养,在书中得到了八木老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教学方式的指导。我将继续学习,用佐藤学教授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不断地成长。
再悟:在反思里提升
可悲的是我们当前的课堂,老师真正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不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怜。还有,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其实还存在很多“不懂”的学生。他们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伪装自己,上课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时还会点头微笑,一副我听懂了的样子。其实,他们都只停留在听一听,说一说,似懂非懂的状态,真正让他们举手回答时竟没几个,有时点名提问时竟杵着一字不出。这样久而久之,兴趣消退了,积极性下降了,成绩自然也提不上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佐藤学教授指出: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在课堂上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让“不懂”的儿童激活学习的原动力,最终活跃了课堂,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律动。其实,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合作探究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课堂也只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主题阅读交流课《回眸感动》时 ,我就有意识要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首先是课前预习,根据近阶段主题丛书的阅读设计了如下群文略读表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学困生只完成填写作者,摘抄好词,会读几句话;中等生完成简介主要内容,写出感动的句子并会谈体会;优秀生还要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或是学习或是提高,学生课前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才会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课上合作交流,有了课前准备,小组合作交流更是有声有色,学生在组内交流,我来回走动,侧耳倾听,竟都能听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发言,或是简单到几个词,或是声情并茂的高声朗读,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红耳赤的意见交锋等等。课堂乱而有序,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是小组展示,因为有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彩排,学生上台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样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时从来一言不发的学困生小晶这会儿也跟着小组一起上台,不仅能一字不漏完全准确地读出感动的句子,还会说出自己的体会,虽然说得不够贴切,但这毕竟是他破天荒的举动,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小晶的,也是送给小组每一个组员的,他们都是好样的。我看到小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于是,借机再引导:“同样是这个感动的句子,你们还有不同的体会吗?”这时台下的同学们也都纷纷举手要来回答了。无疑,从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足以证明这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对老师们的触动有多大。从这之后,我继续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总能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大胆回答问题,虽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时甚至是答非所问,但在我看来比起先前的不会参与,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学教授指出“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体验和共鸣,首要的是教师要有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期待与意志。”小林老师直面“不懂”的学生,不仅为那个“不懂”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自信的窗,还让更多不懂的学生激活学习的原动力,让整个课堂律动起来。我相信这将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提升。
深悟:在课堂上飞跃
书中写到“涩谷老师认为,在儿童掌握学习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学习氛围乃是一个先决条件,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倾听,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创造新课堂。其实,“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记忆犹新的。”当学生学到“大自然的奥秘”为主题的单元作文时,我便会带上几个鸡蛋去上作文指导课,这是在证明一个科学原理“建筑上的薄壳结构”.我能猜到是孩子们喜欢的课.我也很自信孩子们一定会写得好。课伊始我就故搞神秘,铃声响过大踏步走进教室,提起三个鸡蛋,学生面对鸡蛋议论纷纷:有的猜是老师的早餐,有的猜是奖励我们的奖品,有的猜是上课的教具……课堂上炸开了锅,个个真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做到了,孩子们来了兴致,我立即做了个手势让大家停下来,才告诉了真正的用意,孩子们一听更是跃跃欲试,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的引导示范很重要,我先介绍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接着开始示范。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来描述老师的操作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道:“只见林老师弓着马步,展开手心握紧鸡蛋使劲地捏,捏得面红耳赤了鸡蛋却还完好无损,是鸡蛋有神奇的魔力还是我们林老师瘦不拉几的根本没力气?”我猜透孩子们的心思了,于是就提议让班上大力水手上台来捏鸡蛋,大家拍手叫好。只见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成了鸡蛋的手下败将。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来公然地挑战:如果让我来捏我一定把鸡蛋捏个稀巴烂,没听过“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吗?大家纷纷发出挑战,我就让其他学生轮流上来捏,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学生能战胜这小小的鸡蛋。我看大家一脸的茫然,最后才揭晓了秘密,原来这小小的鸡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气就是因为鸡蛋表面的曲面结构能够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压力,因此,即使鸡蛋壳很薄,但它却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冲击,例如机砖厂的烟囱、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建成的。最后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像是见到了稀世珍宝一样,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这样通过“课前激趣——老师示范——个别展示——轮流演示——揭晓秘密”这一过程,在演示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名学生大胆描述演示过程及感受(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其余学生认真倾听,适时补充、订正,我随机板书关键词,然后再引导更多学生复述,这样反复地引导、交流,每个学生都在互相倾听,每个孩子都在倾听自己的心声,每个孩子又都在倾听生活的召唤,每个孩子又都在实现自身的飞跃。班上惧怕习作的学生也都能大胆地表达其所观察到的内容。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过程。学生已经在实验演示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都说了个遍还怕写不出好作文吗?这时,你便会发现齐刷刷的笔尖摩擦声回荡在宁静的课堂中,让人心生自豪。
我坚信,借鉴了佐藤学教授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从尊重每一位学生开始,从悉心倾听每一位学生心声开始,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每一件事开始,我们的课堂也会发生宁静的革命。
第五篇:读《向命运挑战》有感
读《向命运挑战》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课文告诉我了我们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还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面对绝症,霍金毫不畏惧,他只是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而并没有像平常人,听说自己得了绝症,便陷入痛苦的深渊。从此卧床不起。是的,他没有!他不仅没有,还对自己说:“时间只剩下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读到这里,我感叹到:“霍金真勇敢!他连死都不怕!”
不仅如此,霍金面对病魔的时候,依然坚强地生活、工作,并且奇迹般地活了几个两年半,虽然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一个两年半。“吖!他没死!为什么?”读到这里,我问自己。为什么?因为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他敢于向命运挑战!
其实此时的霍金已经战胜了命运,因为命运已经做了退却,多给了霍金几个两年半,但霍金还在坚强地进行科研、创造,他发现了很多:黑洞的蒸发性、黑洞的大爆炸„„
终于,光辉的时刻到了!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科学着作风行世界,并且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的努力得到验证啦!”我高兴地说。课文学完了,可霍金在我脑海中越来越高大,对他的敬佩也愈加强烈,这不仅仅是因为霍金有勇气向命运挑战,还因为霍金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人只要坚强,不怕失败,不怕困难,不向命运低头,不关做什么事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