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马路集贸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让伊川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繁荣活跃,集贸市场纷纷涌现。这些集贸市场对于促进城乡沟通,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农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乡村集贸市场存在的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消费维权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规范治理集贸市场引导其良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8月上旬,县政协部分委员协同县政府督查室、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市场发展中心等单位,对我县马路集贸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查看了平等、鸣皋、葛寨、白元、水寨、罗村、瑶底等地的集贸市场,并汇同各乡镇对我县马路集贸市场的现状及末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集贸市场的现状、分布
目前我县共有各类集贸市场29个,14个乡镇均有分布。存在以下特点:
(一)从规模上看,中小型集贸市场占多数
各乡镇政府所在村集贸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如鸣皋镇鸣皋村、彭婆镇彭婆村、平等乡平等村、白沙镇白沙村、吕店镇吕店村、江左镇江左村、半坡乡半坡村集贸市场等。这些市场依托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靠区位优势,商户多、人气旺。有的依道路经营,绵延数里、交易量大、比较繁荣。而乡镇下属自然村集贸市场规模较小,仅有零星摊贩。
(二)从商户经营上看,流动性大
我县集贸市场除部分沿街门店外,商贩大部分没有固定摊位,临时搭建,流动性较大。赶完一个集会,全部商品、货架装车拉走,有的还去赶其他乡镇集会。
(三)从经营范围上看,涉及面较广
我县较大的集贸市场如鸣皋、彭婆等集贸市场经营范围较广,包括蔬菜瓜果、服装鞋帽、日用百杂、家用电器、粮食、农副产品、牲畜交易,几乎包括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一些较小的村办集贸市场仅有蔬菜、日用百杂。
(四)从辐射范围上看,部分集贸市场在本乡镇及周边乡镇、村有较大影响
一些集贸市场历史悠久,影响颇远。如鸣皋南岳庙庙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集会日盛况空前,数万群众四方汇聚,嵩县、宜阳等地群众也参与其中。而小型集市辐射范围小,人流少,只有一个或几个村群众参与。
(五)从集会日时间上看,常年性集贸市场少
大多集贸市场农历或逢单、或逢双隔天集会一次,小型集贸市场每月集会两三次,庙会多为一年一次。
从调查情况看,这些集贸市场以流动商场的形式,服务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成为沟通城乡、搞活经济、促进流通的重要纽带。但总体看品位不高。中小型集会市场、马路市场多,大型交易市场少;综合性的市场多,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少;季节性、赶集性市场多,常年性市场少;普通型、一般性市场多,有特色的市场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规划,无市场用地
我县集贸市场大多是根据群众传统习惯依马路经营,没有专门市场用地。2001年小城镇建设时,各乡镇基本上都规划和建设了集贸市场,但近几年多数因缺乏管理而其闲置成另作他用。集贸市场,尤其农贸市场是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消费习惯相适应的交易场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然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市场。它不仅是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的民生工程,也是展示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文明城镇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明确了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会定位。涉及万千群众日常生活的集贸市场,理应在城乡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县集贸市场的现状较为尴尬,大多数市场没有专门市场用地。这些集贸市场,规模稍大一点的,都拥集到马路上,如鸣皋、平等、城关、彭婆、吕店、江左、鸦岭、酒后等地;规模小的如吕店袁庄、拉马店市场窝在沟里。
(二)投入不足,缺少资金
近年来,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集贸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自发状态,缺少资金投入,没有市场设施。一些商贩自带支架、撑杆,支起账棚,还有些商贩把商品路上一摊,随意摆摊设点。有少量集贸市场修建有设施,但仅是水泥板搭建的摊位,无排水,无车辆停放点、无公厕,更无消防、安全设施。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使集贸市场建设无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缺少引导,发展无序
由于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初起,为了搞活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城乡居民,政府在建立农村市场的初起,瞄准“大马路”的交通优势,建立了各类市场。县城区在二十年前,都按街道规划了专业市场:人民大街中段是熟食市场,酒城路人民大街至荆山路段是蔬菜市场,民主南街是服装、布匹市场……近年来,因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和县城居民的强烈要求,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实现了还路于民。而乡镇集贸市场缺少科学合理的引导,仍然与马路纠结缠绕,无序发展。
(四)责任不明、监管不力
各乡镇集贸市场除临街门面房的固定商户外,大部分流动摊贩无证经营,群众消费权益得不到保证。缺失监管,易造成:
1、交易行为无法规范。容易出现坑蒙欺诈、缺斤短两现象,甚至街头游医,混迹市场,难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商品质量无法保证。部分黑心商贩经营三无产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3、卫生状况差。饮食摊点露天经营,市场内垃圾、污物随处丢弃;尤其夏秋季节,蚊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
4、堵塞交通。我县集贸市场,尤其节日期间的市场,占据道路绵延数公里,行人难以通过,更不用说车辆通行。
5、安全堪忧。集贸市场无消防、卫生、安全设施,道路难以通行,遇到突发事件,救援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制约了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影响村镇形象。
如今,走入伊川城乡大地,道路宽畅,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伊川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居民携手并肩,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可是走进伊川的集贸市场,占道经营,露天作业,交通拥堵,垃圾堆积,污水横流,集贸市场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需求和购买水平不断增长,加之传统购销习惯,使集贸市场日趋繁荣。如何引导集贸市场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集贸市场体系;建立起规划合理、建设规范、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集贸市场新形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对我县马路集贸市场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集贸市场,坚决取缔马路市场
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全面展开,各乡镇可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好集贸市场。要引导集贸市场科学、合理发展,服务城乡居民,必须为他开辟合理的发展空间,规划集贸市场用地。结合我县及各乡镇实际情况,制订好城乡集贸市场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使集贸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面发展,为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奠定坚实基础。要坚决取缔马路市场,还路于民,彻底根除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店外作业现象,让城乡道路亮丽通畅。
(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城乡集贸市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对区域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集贸市场还是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中转站,也是党和政府政策、法规、路线的宣传阵地,集贸市场的公益性、社会性、民生性日益突显。建设集贸市场涉及市场规划、市场用地、建设资金等,投入较大,且经济回收期较为漫长,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这就需要县、乡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投入相应建设资金予以支持。
(三)建设新型集贸市场,改造升级现有集贸市场
以乡镇为单位,利用小城镇的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位和人流、商品流、信息流集散地优势,改造升级现有集贸市场,也可按功能建设新型专业市场。逐步将农村集贸市场建成规划合理、建设规范、管理科学、市场设施完善的群众满意工程,既发挥集贸市场的实用功能,又树立当代农村发展的新形象。
(四)统筹协调,齐抓共管
集贸市场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城乡统筹规划、土地使用、资金投入、创建督查、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总体看应以乡镇政府为主导,结合乡镇实际状况和群众历史习惯,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规划、工商、土地、创建、环卫、财政、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群策群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抓出成效,抓出实效,才能逐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新型集贸市场体系,创造出城乡和谐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靖州县农村集贸市场调研报告
靖州县农村集贸市场调研报告
2010-12-15 11:38:22靖州县商务局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号角频频吹响,交通方面如火如荼搞乡村公路硬化、教育方面学生学费实行全免、卫生保健方面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而农村集贸市场作为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却基本上没有受到眷顾。当前,加快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在更大领域扩大民生、共促和谐,显得尤为现实与紧迫。基于以上认识,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农村集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现状
我县现有15个农村集贸市场(其中村集贸市场2个),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配套服务差等特点,现历经三十年风雨,已到了破烂不堪、难以为继的程度,有的市场厂棚甚至出现了裂缝,构成险情,市场经营环境普遍较差,赶集的村民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概括农村集贸市场的现状。少数农村市场虽然有市场设施,但容量不足,赶集时整个马路两侧被当地群众和周边商贩所占据,各自搭建摊位和简陋棚台,形成“马路市场”。从效益看,由于管理体制和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集贸市场状况每况愈下,从2000年工商体制改革后,我县农村市场全部移交给市场服务中心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村人口接近18万,作为农村商品交易的主要阵地,农村集贸市场既有巨大消费群体,又有消费上升的空间,而且还有一定的购买力,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农村集贸市场为何启而不动、动而不旺、面貌依旧呢?分析其中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
一是服务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集贸市场的服务管理仅仅就是清扫市场垃圾,搞搞卫生,而且效果还不理想,秩序管理、信息咨询等几乎是空白。
二是缺乏扶持。农村市场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县多年来一直没有出台支持鼓励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配套措施,没有很好地研究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条件、布局、培育及规律,有意无意忽视了农村市场建设。
(二)以前的规划跟不上发展的形势
由于农村市场建设年代久远,农村市场大都比较小,临街道边,以街以路为市,很难做大做强、上档次。另外,市场结构单一,没有特色,千遍一律的综合市场,市场还是纯粹的流通中转市场,没有生产、加工和包装企业参与,市场只充当一个外引内销的角色,没有特色产品作为市场的支柱,市场一头连接企业、一头连接农户的链条还没形成,市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还不够,市场发展缺乏后劲。
(三)效益不佳
纵观我县目前的农村集贸市场,属于典型的传统农贸市场,就是建几栋厂棚,硬化一下地面每逢赶集的时候,收一下摊位费,确实难以产生较好的效益。可以说这样的农贸市场,又属半公益或者说是准公益的项目,毫无效益可言,据我局近一年的统计,属于市场服务中心管理的农村市场每年的各项开支达32万元,而收入仅为7万元,年经营亏损达到25万元。由于效益不佳,一方面是社会力量不愿投;另一方面市场服务中心虽然认识到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建市场。所以,农村市场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多年来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项经费,致使大部分市场无人清扫,无法维护和修缮。
(四)经营粗放
由于农村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方式落后,基本属于散兵游勇。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有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
三、改变农村集贸市场现状的几点建议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根本出路在于打通流通环节,农民有到集贸市场购销的传统习惯,对集贸市场存在强烈的依靠性,应当把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助农增收的基础工程,切实提高为农民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把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进行考核。建议成立靖州县农村市场建设改造领导小组,由分管商务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商务局、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市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市场建设方面的日常工作。
2、明确责任,加强协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市场,根据靖州县农村市场实际,县商务局可以授权给市场服务中心为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承办单位,给予市场服务中心新建市场和专业街的规划,和办理立项审批前期工作职能;同时明确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所辖乡镇农村市场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市场建设和管理的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统筹安排、明确责任、齐抓共管,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农村集贸市场开办者、经营者的支持配合。
3、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有条件的可以实行“农改超”,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四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从而培育一批专业市场或特色市场。建议由县政府办牵头,组织商务、国土、规划、建设、农办、市场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制订我县农贸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
4、落实任务,强化考核。针对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的落后现状,急需对现有农村市场进行提质改造。建议从今年起,力争用5年的时间完成我县农村集贸市场提质改造工作。具体是2011年完成2个农村集贸市场的提质改造;2012年完成3个农村集贸市场的提质改造;2013年完成3个农村集贸市场的提质改造;2014年完成3个集贸市场的改造;2015年搞好剩余市场的提质改造。每年要提质改造的农村市场名单由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根据实情确定。要强化目标考核,有农村集贸市场提质改造任务的乡镇及部门要与县政府签订《靖州县农村集贸市场提质改造工作目标责任状》,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和责任人,将予以问责。
5、多轮驱动,大力扶持。要改变目前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的面貌,需要调动各方面投资农贸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多渠道融资,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市场提质改造和新建。对参与农村集贸市场提质改造的投资商,相关部门应积极帮助争取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对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用地按城市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同等对待,在项目立项、土地使用、规划审批等方面要开通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对提质改造任务完成得好、验收达标的农村集贸市场,县政府将采取政府奖励、补贴形式予以适当扶持。二是加大政府对集贸市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强政府使用财政、信贷杠杆对集贸市场建设的调控能力,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集贸市场建设引导资金,把集贸市场建设与改造纳入城市和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范围,进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50-100万元引导资金,同时,支持力度应逐步增加,也可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集贸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农贸市场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6、固本强基,加大培训。农民是农村市场的主体,把科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要定期举办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培训,指导商户进入相关行业,经营相关商品。通过集市的聚集性,知识传播的快捷性,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科技,进入盈利行业,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真正帮助农民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真正把市场做大做强。
第三篇:2020年城区马路市场调研报告问题及对策
资阳
2020年城区马路市场调研报告问题及对策
“马路市场”,顾名思义,就是为解决市场容量不足,方便市民而规范管理的允许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摆摊经营的临时市场,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措施。
城区“马路市场”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投诉集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影响城市市容市貌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马路市场”这一城市管理“顽疾”,笔者就X城区的马路市场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X城区马路市场现状
目前,X城区马路市场分为临时疏导性设置以街为市市场和群众自发聚集经营市场两种。以街为市市场在群众自发聚集基础上加以规范、疏导而形成,如:XX马路市场等;群众自发聚集经营市场指活动在城区学校、医院、商场、居民生活小区周边等路段经营行为。
目前,X比较大型的马路市场有:XX市场等;还有就是一些小街小巷的便民摊点(配钥匙、修自行车、理发等)。
马路市场的形成既得益于周边环境或人流密度大或交通繁华路口,又因历史原因长期为人们习惯接受,尤其是学校放学、单位下班和重要节(假)日期间,这些“风水宝地”上更是人头涌动、叫买叫卖、热闹非凡,对市容环境卫生秩序造成较大影响。
从事马路市场经营活动的商贩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城中村居民及失地农民。这部分群众主要靠地理优势做些小买卖,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索性圈地为界,摆摊设点,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二是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差,找不到合适工作,上有老下有下,无奈选择这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小买卖;三是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大多无正常生活来源,把自己划定为特殊公民,渴求社会救济心理强;四是离城近的农民。这些农民小农意识强,地里种出来的瓜菜,到市场销售需交各种费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马路市场的主力;五是进城务工的特殊群体。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投亲靠友,拉帮结派,不服城市管理。
二、“马路市场”形成原因及存在的必然性
笔者将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马路市场”存在的原因。
客观方面,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的矛盾是马路市场滋长的土壤。社会整体经济的增长、资源的流动配置、资本的优化增值必将进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速度越快,居民个人收入和拥有的财产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明显,居民消费层次将被社会进一步细化,细化后的消费群体使马路市场有了经营交易对象。城市进程步伐的加快使城市居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基数增大,交易对象增加的这种现实直接使马路市场获取的利润率增大,直接催化了经营概率的增大。所以说,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的矛盾是马路市场滋长的土壤。
二是农业县的县情现状是产生马路市场的历史渊源。我县属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支撑。随着全县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一大批支柱工业项目立项建设,全县经济结构构成变化正日渐改变,工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和工业转型步伐加快。但要实现从农业向工业迈进,由量变转为质变,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积累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工业城市相比,马路市场在农业城市更易产生,所以农业县的县情现状是产生马路市场的历史渊源。
三是弱势群体生存与规范化市场协调适应产生的问题是马路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马路市场大多是长期形成的,有比较稳定的业主和消费群体,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经营和消费习惯。一些城市下岗职工、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依靠经营摊点收入,一般能够维持生计和贴补家用,精明能干者甚至收入不菲。马路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和生活保障,还方便了周围群众购物消费,满足了生活需求。加之原有市场建设中资本参与的复杂性,使政府对大部分市场难以以行政手段为弱势群体解决经营场所,马路市场无疑是弱势群体投资小又能维持生计的有效途径。
四是城市规划布局完善中产生的问题是马路市场屡禁不止的症结所在。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有区域规划很大程度上不能履行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职能,特别是农贸市场数量仍然在原地踏步(只有大型超市增加了一些蔬菜、水果摊位),造成城区缺失市场矛盾凸显,加之市场容量严重不足,导致经营者无市可进。
据初步统计,目前涉及城市管护面积达36.2平方公里(新老城区27.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8.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33万余人;建有垃圾库21个、公厕23座,大型农贸市场4个,临时批发市场1个,人行天桥4座,一类街道门市2363个,政府性投资停车场4个,规划停车泊位1300余个。这种城市规划布局完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间接地滋生了马路市场,也是马路市场屡禁不止的症结所在。
主观方面,一是城市居民自身素质是马路市场中买方形成的主观原因。城市环境创造、保护、改善需要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不是单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市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市民的素质和文明意识直接影响着马路市场的存在。目前,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市容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当面对马路市场商品时,大部分的市民还是选择了购买。市民的这种为自身方便的行为无可厚非,但也说明了城市居民自身素质是马路市场中买方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是经营成本低、约束风险少是马路市场中卖方形成的主观原因。有固定场所经营者需办理营业执照,交纳工商、税务、卫生等管理费用,遵守经营规则,而马路市场经营业主则无任何框框套套,可以将农产品直接投入市场销售获取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追求最多利润意识的支配下他们自然成为马路市场持续存在的主要维持者。这类人员具有固定性、反复性、互帮性、互合性的特点。
三是商品产供销体系的缺陷是马路市场买卖双方形成的主观原因。从现阶段商品的产供销价格上来看,出现生产者、销售者微利,中间商高利的现象,同时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入市检测、检验并没有让消费者接受,如超市、蔬菜店所销售的蔬菜与马路市场上所销售的蔬菜在外观、色泽、新鲜度上并没有区别,但在价格上却有着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更愿意购买马路市场上的商品。
可见,马路市场是城市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不能简单取缔关闭或强迫限制,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功能趋于完善,马路市场失去存在的条件,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马路市场”管理存在问题
马路市场存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现有一些马路市场无序蔓延和长期处于落后状况,也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城市现代化的要求相悖,不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一是挤占城市道路,阻塞城市交通,影响车辆和市民出行,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马路市场一般选择在居住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如小区通道、非主要干道、城郊结合部的道路两边,一旦形成,在经营地点、规模上就会具有固定性,而其经营时间一般在上下班前,该段时间也是行车高峰期,由于一些非主要干道被马路市场阻塞,其对于主要干道各类车辆的分流作用也就大大减弱,甚至消失。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形成交通隐患。
二是破坏城市环境卫生,影响城市对外形象。
马路市场多存在于农贸市场周围、小区通道、道路两边,属于有市无场,没有配备相应垃圾容器;而其中的经营者环境卫生意识参差不齐,多数未携带垃圾容器,往往经过一天的交易之后,相关区域垃圾遍地,有的地方更是腥臭难闻;同时,马路市场内经营者的流动性大,驱之不尽、赶之不绝,这样不仅加大了城管工作人员和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的破坏了小区居住环境和我市的城市环境,给外地游客、访客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同时,介于目前传媒的多样性、广泛性、流传的快速性,一旦被报道就很容易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对规范市场主体合法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有很多马路市场都是围绕已有的农贸市场形成的,由于农贸市场内的经营户都是登记注册的合法经营者,需要缴纳租赁费及各类税费成本大大高于马路市场的经营者;再者,马路市场更具购买的便利性,在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因此,很多市民更愿意购买马路市场上的商品,从而极大的冲击了正规农贸市场内的经营者,使他们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市场内经营的积极性,致使大部分市场内的经营者也加入了马路市场,使马路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危害进一步加大。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已有农贸市场“有场无市”的状况,最终形成空壳市场,造成资产闲置。这样既打击了经营者合法经营的积极性,造成税费流失;同时,也将打击部分有志于投资兴建农贸市场的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四是市场设施简陋,产品良莠不齐,没有安全质量保证,容易引起消费纠纷和管理冲突。
马路市场销售的食品来源不明,也没有专门的驻场食品安全机构按必要程序对所售食品进行检测,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是一个极大隐患。同时,由于其中的经营者流动性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的合理赔偿也根本没有保障。
四、解决马路市场管理问题的对策
治理马路市场,是一项专业化、复杂化、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需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困难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切实树立“以民为本”思想,更新执法理念,拓宽培训就业渠道,鼓励他们创业改行,入市经营,并根据具体情况减收、免收入市相关费用,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二是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布局和规划建设市场。
尽快启动城区闲置市场并加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规范化农贸市场为主体、超市生鲜摊区和生鲜专业店为补充的市场体系;所有新建和改建的农贸市场,必须规划建设农贸直销经营摊区,并实行低收费政策;在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新建小区规划时,考虑农贸市场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如泸州市),要预留好市场位置,建设便民市场;在城区人口集中的小街偏巷,合理规划。
三是进一步优化城管执法环境。
争取社会各界对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支持,大力营造“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及纠风部门强力支持的执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尽力求得广大市民和经营业主对执法管理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做到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相结合,最终达到和谐执法的目标。
四是进一步创新城管执法管理体制。
按照“一类街道严管、二类街道严控、小街小巷规范”原则,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的情况下,在二类街道妥善安置修车、擦鞋、冷饮、报刊、水果、小吃等便民摊点,解决部分经营业主的实际困难,打造“一街一景”亮点,结合三类或其他小街小巷靠近居民区的实际,合理设置便民小市场,实行定时段、定路段管理,并采取错时管理、多班轮值守等措施,既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又解决摊点占道经营问题,既保证市容市貌又促进经济繁荣。
第四篇:如何写市场调研报告
市场调研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客观环境收集数据和汇总情报的分析、判断,调研为目标服务,市场调研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
市场调研流程的11个步骤:
1.确定市场调研的必要性
2.定义问题
3.确立调研目标
4.确定调研设计方案
5.确定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6.确定收集资料
7.问卷设计
8.确定抽样方案及样本容量
9.收集资料
10.资料分析
11.撰写调研报告
第五篇:市场调研报告
1.市场调研目标: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了解酸梅汤及配料的更改对销售量的影响。
2.市场调研的总体范围:15—35岁人群,男女不限,地点设在人群密集的滨江道。
3.调查及搜集信息的方法:问卷调查,分层抽样(根据年龄段进行分层),15—
25、25—
35、35—45。
4.开展非正式市场调研:在宝德学院范围内,对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询问,得到一个大致的结果,对正式调研结果有个大致的把握(涉及到年龄范围内的各个年龄段)。
5.抽样方案的设计:如PPT。
6.市场调研提纲
7.信息与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分层抽样、柱形图(年龄、产品)。
8.市场调研报告基本内容:
前言:封面,标题页,目录表
主体:
摘要:对整个调研过程的重点提炼,包括目标、方法、结果。
调研目标:同上
调研方法说明:酸梅汤这个产品较为常见,调查对象具有普遍性,没有
针对人群,故可选择较为简单的问卷方式。
调研预测方法及说明:目的是对真正的调研结果有个大致的了解,因调
查对象并没有针对性,所以可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人群
中解决这个问题,宝德学院师生满足调查条件,可以进
行询问,不需要耗费过大的精力。
得出调研结论后进行分析:
图表插页:柱形图(以年龄、新旧产品为要素)
调研结论成立的条件及说明:
调研结论:
建议:若消费者能够接受陈皮酸梅,并且销售量增加,则康师傅的此次更新
是成功的若消费者更倾向于老产品,则需从两个方面入手1)是否对产品本质
(配料)无法接受。2)对包装能否接受。
结尾:致答词
附件:(附调查问卷)
9.市场调研进度安排:为期两周第一周:准备工作,做非正式市场调研,做调查问卷(300张)第二周:第1—2天:问卷的汇总与分类整理
第3天:计算数量并抽样、统计结果
第4—5天:分析结果
第6天:得出结论并验证预测及建议
第7天:编写市场调研报告并与老师进行交流
10.市场调研阶段预算与总预算:问卷印刷、出行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