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希特勒的男孩观后感
希特勒的男孩观后感
一看到电影名字,我就猜想这是一部有关于战争的影片,然而随着电影镜头的切入,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人性光辉。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弗莱德里希,立志为元首和祖国效力。他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伪造了签名,毅然加入了纳粹的阵营。只身来到了Napola,要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因为他把这看作是自己的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这真的如其所愿,做他想做的事情吗。现实往往和理想相去甚远。
在影片中,一幕幕的对抗画面,一出出的训练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训练营成员的刻苦和他们对元首的忠诚。弗莱德里希来到了这所精英学校,刚开始就受到了学长的刁难。教官让他要记得感恩。训练的第一天,舍友戈雷登由于尿了床被教官发现,罚他在大家面前脱掉裤子并将尿撒在床垫上。他们除了上体能课外,还被灌输“优胜劣汰”、“排犹”等军国主义思想。
在其中,弗莱德里希认识了阿尔伯特,一位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天学校进行拳击赛,弗莱德里希与对手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已经将对手打败,但在教官和学生的狂喊下仍然使用重拳将对手击倒在地。阿尔伯特对弗莱德里希德这种行为很不理解。军校的毕业生被编成第八纵队送上了前线。一天深夜,阿尔伯特的父亲来到学校要求学生们去追捕俄国战俘。学生们被告知,战俘手
中有武器,因此他们发现了战俘就开枪了。竟然发现那群战俘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孩子,被他们射杀。阿尔伯特在为一名受伤的战俘包扎,然而却被父亲用枪射杀了。阿尔伯特和弗莱德里希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阿尔伯特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在进行冬泳的训练中,阿尔伯特选择了用自杀来反抗这种体制。阿尔伯特的死也让弗莱德里希彻底醒悟,他请求在校刊为阿尔伯特发讣告,但被校长以不是牺牲为由拒绝。弗莱德里希代表学校进行拳击比赛,在与对手比赛中很快占据了主动。但在人群的欢呼中,弗莱德里希选择了放弃,任由对手击打,不做反抗,最后被击倒在地。
阿尔伯特的死可以算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凄美的死亡,这个清秀的少年隔着冰层与挚友对望,微微地摇了摇头,然后缓缓地沉入了属于他的黑暗与终结。在那一幕里,少年美得虚幻的面容,和整个世界的寒冷让人心碎地交织在一起,从此都无法消逝在我们的记忆中……
整部片子虽然是控诉纳粹的残酷与冷漠,但我却更加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这两个少年身上,他们的美,他们的善良都深深震撼着我。我想我将永远记住那个黑发少年在湖水中陨落的场景,和那金发少年令人心痛的泪。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吧!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人性是最理智最前卫的思想,人性的光辉是最璀璨最耀眼最强悍的力量;所以说,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它是你永恒的动力源泉。
第二篇: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影评
《刺杀希特勒》的剧情是基于德国二战真人真事,描述校官史道芬贝格于1944年7月20日引爆行刺,希特勒幸运逃劫,以及史道芬贝格本人和他的集团终遭报复厄运。这就是德国二战史中的“七二零策划”事件。然而最能够扣人心弦的倒不是史道芬贝格如何勇敢放置炸弹,而是爆炸后史道芬贝格如何实施政变。就连他自己也在片中说到:“最棘手的不是刺死希特勒,而是镇住希特勒死后的党卫军。”正是这个切入点使观众看到史道芬贝格英雄性格的另一个侧面——谋略。
纵观全片,电影不留余地地还原了1944年柏林风貌,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和与历史的近距离接触。同时场面和服饰做得很精致,纳粹标志的旗帜在广场林立,军装森严的德国士兵紧急地集合,希特勒考旧的会议室,狼窝,史陶芬贝格和其他人遭处决的地点。一切的一切,把二战时候德国人阴冷深沉的质感较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还有整部电影的色调,给人感觉阴霾灰暗,除了纳粹旗帜的鲜红夺目,其余的一切都显得有些死沉,阴深,毫无生机,给人较压抑的视感。这也正好把二战阴暗地战争气势烘托了出来。
悲剧与英雄总是相伴相生的,自然看出《刺杀希特勒》是一部悲剧片,其原因之一是希特勒总部与外界的联络未能切断。当希特勒还活着的恶讯传来,一张法网也同时向起义官兵撒开。是继续起义,还是掉转枪头?生死就在抉择的一瞬。《刺杀希特勒》以悲剧手法揭示了人与无法克服的异己力量的冲突和抗争。命运是圈套,有谁能够侥幸摆脱?片子将此悲剧体现在主人公的当夜被逮捕和就地处决,以及事后因涉嫌参与而被杀害的其他人士。其就义场面令人遗憾,又令人震撼。当一个个忠义之士凛然献身,惨烈的悲剧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或许史陶芬贝格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这个行动的最终结果或许只是害死了隆美尔以及其他数千名军官。或许他们这个组织也尚未成型,在真正的历史上他们不过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但史陶芬贝格本身的精神令人敬佩。无可厚非。那不过是期盼着自由、和平、平等。挣扎过努力过最后熄灭的烟火,绚烂只是一瞬间。
战争不是游戏,抗战的人也不仅只是数字。但是这个事实,能被知道,而是否能真正被了解,则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知晓。任何发动战争的人都是可耻的。任何企图以任何理由去伤害别人的人也是可耻的。战争只是一个词,它所蕴含的痛苦,却是由发动战争的人所赋予的。战争是罪恶的,但是战争背后深沉的“罪恶”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警惕……
集权主义的国家一个方面容易办起大事,短期看来似乎具有很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人类本身的劣根性,集权所带来的腐败贪污及人性丑恶面的最大化,则是集权主义的要害所在。一个智者,如若长期沉浸于鲜花及奉承声中和一声声的万岁中,则不免会飘飘然而自己都能被谎言所蒙蔽。
史陶芬贝格只是千万个喜欢和平的人之一。而他至死都不会接受所冠以的叛国之名。正因他如此热爱自己的国家,一如许多爱国人士一般。这种叛党与叛国之间概念的互换,让多少人含冤已然不知。仅希望所有真正热爱自己国家的人,能不顾念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党。
在那个疯狂的德国,当所有人都已经疯狂的追随着希特勒和他的疯狂时,却有一群人清醒着,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
虽然世界未必会因他们而改变,但是他们在努力的改变这个世界!
英雄已逝,但信仰不死!
第三篇:《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最近看了这部片,作为一部二战片儿,它和《拯救大兵》,或者和《兵临城下》很不一样,它没有多少战争片的味道,战争在这部电影里面只是一个推远的背景。所以会让期待想听点响的人失望。他也没有进行《锅盖头》那样顾影自怜的精神表达。影片的调子显得有点沉闷。导演朴实的推进单一的线索,所
以我们还是多多先学究一下这段历史,然后再对电影本身进行考量。影片的主角施陶芬贝格出身在德国贵族家庭,民粹出身的国社党和希特勒
让他一直有所忧虑。他一直用职业的眼光审视希特勒的狂热和战争决策。43年他奔赴北非,在沙漠之狐隆美尔手下指挥一个装甲师,失去两个手指一个眼睛,后抽调回国负责国土卫戍。
在某种程度上,隆美尔的职业军人观念也影响了施陶芬贝格。这一点也导
致了隆美尔最后被卷入暗杀事件中被希特勒毒杀(这一点后文再表)。但他们都认为希特勒在滥用高度职业化的日耳曼军队,同时对屠杀犹太人的行为感到反感。回国以后施陶芬贝格开始积极和希特勒的反对势力接洽,准备在肉体上消
灭希特勒。1944年7月20日,他从柏林飞赴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东线指挥部狼穴,将两枚炸弹带入会议室。在厕所中的组装过程中,由于手指残疾,高
温和紧张,他只组装了一枚12分钟的炸弹,换下被汗湿透的衬衣,然后把炸弹放在距离希特勒两步远的地方。在陆军副总长豪辛格将军开始汇报东线战况的时候,一位军官伸腿碰到了放在希特勒脚下的公文包,出于礼貌,他随手把它
挪到桌子腿的另一边。
施陶芬贝格离开会议室以后,他立刻通知柏林启动女武神计划。准备调动
戍卫把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核心一网打尽。狼穴爆炸过后,24名与会者中
4人当场死亡,爆炸的一刹,希特勒正趴在桌面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了弹片,让希特勒躲过这一劫。
当晚,希特勒发表讲话,宣布重新控制局面,叛乱被迅速镇压,施陶芬贝格等人被逮捕后就地枪决。而这个事件牵涉到了当时的B集团军群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这人进去以后胡乱咬人说隆美尔是幕后老大,而作为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戎马一生的隆美尔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连正直如古德里安同学都要踩上一脚。1944年10月14日,一辆黑色Mercedes700K停到隆美尔家大门口,陆军人事署长布格道夫晋见隆美尔。他们在书房谈了一会儿,隆美尔出来时脸色灰白。希特勒以叛国罪起诉隆美尔。他可以选择服毒,如果接受,家庭免受株连,也不追究战友同事,可以国葬。隆美尔请求给他10分钟与家人告别,他穿好皮大衣,把钱包和钥匙交给儿子,进了那辆黑色奔驰。20分钟后,隆美尔脑溢血死于医院。
重新回到电影来说,汤同学在电影中的表现力似乎不适合担当这样的一个角色,我还是更喜欢类似壮志凌云里面那个轻狂的少年。而电影整体的结构也很沉闷,也许可能似乎导演想表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但是缺乏了很强烈的节奏感,所以在并不长的时间线中间,剧情推进的单调且缓慢。
似乎电影本身没啥说的囧,我们继续研究一下这个片的历史背景。当时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录。德军开始在东西两线溃败。在6月登录,到次年5月,德军在东西两线阵亡超过280万军人。如果这次刺杀得以成功。必然将加速战争结束,其中拯救的生命,包括德军,盟军,苏军和犹太人,可能不下千万。所以我们可以原谅编剧或者导演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时间。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时间点,有一个机会去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将直接
决定千万人的生死,改变未来很多年的历史走向。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抗来至于服从即使天职的军队之中。这可能来源于欧洲长期以来的职业军人的文化,欧洲从最开始的职业军人骑士战争。到商业城市间的雇佣兵战争。再到后来形成单一民族国家后的民族战争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洽的迷人战争观。他们信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从更加冷静的角度去分析战争行为的本身。所以他们能从棋手和棋手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和对手,而不是陷入一种不仅要把棋局下赢,最好也把对方棋手给捅死的双输结局中去。
同时,马基雅维利同学喜欢把政治当做玩具,喜欢强调民众的愚昧,也喜欢强调为了达到正确的目的,手段是无所谓的。应该说希特勒和施陶芬贝格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希特勒写我的奋斗的时候心迹,我们已经很难去揣摩,但是影片给我们展示了在一个民粹的疯狂年代中仍然为国家和人民有所担当的人的路程。<1984>中那个阳光慵懒的下午主人公野战一次后搂着女友的事情他念念不忘了颇久,而在剧情施陶芬贝格在晚上让妻子带着儿子远走高飞,妻子看着熟睡的儿子摩挲着结婚戒指,小汤哥对他说,如果我失败了,你不要放弃。最后在机场两人吻别,镜头给出在机场中的他。在阴暗和光明的斑驳中看着妻子在视野中远去,心中波澜,面色平静。
记得英国的皇家海军有一句很著名的旗语:England expects everyman will do his duty,这句旗语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前挂出,纳尔逊勋爵带领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就英国日不落帝国的霸权。但是纳尔逊战死于役。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回顾历史中那些责任和荣耀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那些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人,也许我们都是历史决定论的囚徒。历史由不得假设,而
假设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仍然有所坚持的人,在集权年代仍然自由着的不羁的灵魂,我们从他们的脚步中让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仍然是可以有所理想和坚持的。他们所为之奋斗的是什么,可能已经不再重要了,历史的这一页被血糊了起来,很难再轻松的翻开。
在他们被枪决的广场前,如今竖立了一座雕像。在染血过的那面老墙下,德国人在那里放了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944年7月20日在此为德国献身”,以此作为缅怀。附一短评:影片《行动目标希特勒》可以说是一部回归英雄主义的作品,影片还是力图将视角放诸于关键历史时刻的关键人物身上,所以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施陶芬堡被赋予多诸多正面品质,譬如他的英勇果敢、他的对于民族大义的体认,以及他对于纳粹德国无人性、人道的鄙夷与力图推翻超越等等。因此这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艺术还原的确有为殉道者树碑立传,让世人更真切地感知那个历史情景下,这些为了正义、自由放手一搏的人的伟大却悲情的经历的立意。
然而影片虽然有立场上的鲜明倾向,却也对历史背景下的人与利益的制衡与归属,有着自己含糊中立的表达,这种表达建立在国家政权的归属与对领袖忠诚效命的基础上。施陶芬堡一帮追随者也许都与他一样,怀着正义的信念,影片最后政变行动失败,那个中卫挡在施陶芬堡之前被枪决,其对于信念、对施陶芬堡的忠诚让大多数观众动容,但是如果反过来想,那些为了希特勒前仆后继,为了元首流泪、牺牲的人,是不是也一样呢?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预设了这样一个历史功过的评判导向。就像影片中那位对辱骂他叛国的法官们藐视的行动参
与者说得那样:一旦希特勒政权被推翻,你们也将游街示众(大意如此)。因此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一群在人类历史的非理性时期的突围者,我们在为其哀悼、惋惜、喝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把视角照顾到那些非理性的拥趸者、盲从者(如影片中那位预备役部队的军官、那个执行枪决的军士等等),从他们的身上也反思战争带来的利益与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进而从这样全面的、矛盾的角度,去看待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建构一个更加知性、理性、会有希望留存的未来呢?
布莱恩·辛格交上了一张让人满意的答卷,统治者的利益争夺,政治家的制衡伎俩,人类战争的残酷非理性,都在施陶芬堡选择直视侩子手那一刻变得狰狞却渺小。影片在施陶芬堡死去的定格画面后,回放他与妻子离别前的深深一吻,影片最后字幕交待施陶芬堡的妻子子女幸免于难,似乎都传达着编剧和导演的对于人们回归爱、希望的愿景。
其实影片在题材内容上的意义只是见仁见智,而这部影片在讲述技巧和包括阿汤哥在内的诸位演员的传神表演却真称得上这部影片引人入胜的法宝。首先,我想几乎所有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是影片还是让观众都揪着一颗心,期盼哪怕有一点点的奇迹发生,这就要算影片在观众心理把握、影片情节设置和故事氛围营造上的高妙了。影片越来越快的节奏、关键时间点的步步逼近,各种情景的综合调度,以及平行叙事技巧的合理运用,都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观影氛围。再加上影片中几位主演的精彩表演,更让那种坐立不安,担忧怅然的情绪,随着故事结局的逼近,而一步步弥漫开来。有时候,明知道不可能,却还是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这也许源自每个人内心善的一面。
汤姆克鲁斯近年来作品不多,凭心而论,此次《行动目标希特勒》中他的表演并算不得他演艺生涯中最出色的,因为影片的重情节和尊重史实,并没有给阿汤哥留下太多的发挥空间,人物情绪并不是那么饱满。可这部作品却的确为他赢回了一种重视感,也许更多是因为施陶芬堡这个人物本身,带有的正义感和悲情英雄色彩。然而阿汤哥与这种历史情绪的契合,却也真的值得我为他由衷地喝彩。替殉道者言,其实拂去英雄主义的光环,更需要的是一种正视历史的诚意吧。
第四篇:老男孩观后感
梦想逃不过现实的碾压 青春走不过指尖的岁月-----观《老男孩》有感
我本是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看《老男孩》的,却依旧在最后被完全的感动到流泪。或许青春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挥霍,但却对一群老男孩来说,青春都是一些依稀的记忆,如今只是奢侈罢了。正是这让我心中感性的冲动和伪文艺范泉涌般的出现。
回想年少我们总有这各式各样奇怪的的梦想,为了梦想或许有过努力,却都无疾而终。为了心爱的女生能够去学一些耍酷的技术,总为了每次跟女生接触而感到心跳加速,青葱的岁月总是在欢笑与泪水的陪伴中走过,却总是躲不过离别,躲不过现实,当青春面对岁月,当理想面对现实,所谓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熟,却又不断摧残自己的过程,让自己在社会的现实中学会麻木,学会将痛苦隐藏在心中的角落,让自己的肩膀去承受更大的压力。
影片中肖大宝开着车,车上的新闻里不断播放着如今房价上涨,就业压力大的新闻,或许这就是现实,让我们低下自己年轻倔强的头颅,当年近中年的他们需要当婚庆主持,当理发师去接受别人的鄙夷而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时,校花嫁给了老板小白时,现实是讽刺的,那个原本只是开玩笑的小白却让他们走上了舞台,让他们重拾自己年轻的梦想,或许他们是否成功不再重要,对青春的缅怀却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大家的心里。
同样,mj是影片的线索,那也就是那老男孩们的梦想,mj是音乐的神话,同样,他的人生依旧也充满了现实的讽刺,当所谓的性骚扰案出现时,他所承受的现实压力让他的人生蒙上了太多的阴影,可最终真相还是出现了,所谓的骚扰不过是男童父亲为了钱财的手段罢了。这或许正是代表了人生的讽刺,现实的可笑。来到大学以后,我才懂得了社会的感觉,这里每个人都是为了出国,为了保研,为了就业,不断的去刷题,刷夜,占座,周而复始,去获得满意的学分绩,这或许是理想,而我却不觉得是梦想,当所有孩子的梦想统一变成买房时,我觉得那是一种悲哀,当初心中所坚定的信念或许早已随着岁月,随着现实的压力慢慢磨平,自己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磨了棱角。
或许现实让我们放弃了很多,让我们背负了房奴,蜗居的压力,让梦想抛弃我们,可是心中却一直为了梦想留一个位置,为了青春的祭奠,为了自己过去时光的回忆,当筷子兄弟唱起那首《老男孩》时,或许大家才明白,原来自己也是老男孩??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结尾筷子兄弟的歌在回荡,青春却已走远,留下我们去面对人生。篇二:老男孩》观后感
《老男孩》
《老男孩》叙述了一对中学的好朋友在他们中年时,组合成乐队参加“欢乐男生”选秀节目,因为一首歌让他们回到青春,回到过去,这首感人的“老男孩”主题曲同时也感动了所有的观众。这是11度青春系列短片中最长的一部短片,也是最受大家热捧的一部片子,影片以绚丽的镜头叙述了这些年轻人以及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为什么如此感动?原因,可能一样的,就是经过岁月洗练以后剩下那钻石一样璀璨的记忆,或许我们都能在这光与影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时光的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
剧中的黑色幽默对于不管是在那个时代里长大的人,还是现在的年轻人都能引起共鸣,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青涩的岁月里,都会有很多不羁的想法,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幻,但是当大家30多岁的时候,而立之年悄悄过去,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曾经那些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在哪里?你们正在干什么?你们还记得那些关于青春的日子吗?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的那些梦吗?当你们想起来这些东西的时候,会轻轻地笑一下吗?会留下沧桑的、抑或幸福的眼泪吗?
《老男孩》能得到这么大的成功,得到这么多人的好评,很大程度是他关注了现实、帮助观众找寻逝去的回忆,让观众在理想和现实中发生碰撞、撞击,如何面对过去的梦想?虽然每天都面对,但却不愿意揭开伤疤去说,而《老男孩》则让这些矛盾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位网友在看过《老男孩》的感受,“现实有能力让你低下高昂的头颅,把内心的小梦想搁浅,柴米油盐变成?大梦想?。不过,青春凋零已成现实,生命存在一天,梦想就有机会扎根发芽。没有人为我祝福的时候,自己也可以为自己喝彩。”
《老男孩》也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不一样的是,这部43分钟的网络短片自10月28日上线以来,以“病毒式”传播速度席卷整个网络,“青春”、“梦想”引发80“泪流满面”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观影感受,截至11月15日凌晨,该片的在线播放量已经达到4700多万(尚不包括下载离线收看以及其他方式转发)。对于一部缺乏商业运作的网络短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唯一的理由就是诚意。《老男孩》的故事并非惊世骇俗,中学同学肖大宝(肖央饰)和王小帅(王太利演)有着共同的苦闷,那就是被心仪的校花拒绝,后来两人因为对迈克尔·杰克逊的喜爱,成为了好朋友。多年后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成了点头哈腰的婚礼主持人,一个成了忍气吞声的理发师,蹉跎度日。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震动了肖大宝,他找到旧时搭档王小帅,组成“筷子兄弟”,和一群90后一起参加了“欢乐男生”的选秀,激起了这两个中年人心中残存的那一点梦想。选秀的过程并不顺利,最后也没有拿到名次、收获奖金,可是他们却收获了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这次为理想而奋斗的记忆也将成为他们珍藏的记忆。
短片的前半部分充满了怀旧和搞笑元素,吉他弹唱、跳mj的舞步、追求班花这些校园段子;《花仙子》、《小芳》、《十六岁花季》、《水手》、《星星点灯》、《》这些老歌;砖头似的老式收录机、这些老古董„„无一不勾起80后一代人的集体追忆,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而到了后半段,伴着老男孩肖大宝“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的歌声响起,王小帅挥动红绸尽情起舞,镜头一幕幕回闪:肖大宝、王小帅一块练琴唱歌;穿着校服的肖大宝在街角怀抱吉他等待女孩路过,倾盆大雨里撑着花伞的她回眸一笑„„而当年同学各自过着的生活也在歌声中被镜头一个个掠过,成了“金丝雀”的校花、得志的包子、街头烤串的胖子、如愿嫁给王小帅的胖媳妇、吃方便面加班的眼镜男、借酒浇愁的红衣大哥、洗脚妹、建筑工人„„从男孩到老男孩、从梦想到现实,《老男孩》就像一把尖刀,彻底撕裂了80后的内心。筷子兄弟来历
《老男孩》中出现的“筷子兄弟”是一个现实中的组合,拍广告的肖央和做音乐的王太利业余创作拍摄视频短片为主,之前的作品《你在哪里》等曾在网上获
得不错反响。导演肖央也就是片中的肖大宝,生于1980年,河北承德人,自称是夹在70后和80后中间,北京电影学院广告专业毕业后一直接拍广告,但总是处于饱一顿、饥一顿的状态。2005年做音乐经纪的王太利介绍广告拍摄任务给还没毕业的肖央,两人从此成为朋友。来自山东的王太利生于1969年,今年已41岁,1997年带着父亲给的1800块钱到北京,600块买了个呼机,300块交房租,揣着剩下的900块钱开始北漂,“那时天天吃刀削面”。
今年初,“筷子组合”被“11度青春系列”看上,负责该项目的优酷副总裁潘沁告诉记者,当初选择10位年轻导演考虑过多元化,尹丽川是刚拍电影的新人、张亚东是从未拍过电影、而肖央则是在网络上走红,而且剧本也很符合时下的怀旧情绪,因此《老男孩》还没拍完,投资方就充满期待,成品出来后更是让人惊喜,于是优酷便将《老男孩》安排压轴上线。篇三:《老男孩》观后感
观《老男孩》有感 即使我并不是一个疯狂的电影爱好者,但从小到大加起来,看过的电影怎么也得上百部了。可是说真的,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好到让我打乱了本来的时间安排连续看了五遍,而且在看着五遍的时候每次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只是简简单单的《观<老男孩>有感》,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也因为对于这部电影我有着太多太多的感受。如果您没看过这部电影,我建议您看看,就算是您看完觉得不好,这也只会占用您区区的45分钟。影片的前半部分我完全是乐着看完的,但当王小帅脱去迈克尔杰克逊标志的黑上衣,当肖大宝唱出那首歌的第一句歌词,当过去的那一幕幕再次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
当时我很纳闷:明明前边那么高兴,怎么突然一下就控制不住了?尽管我已经定好了那天要写完语文练习册,但接着,我还是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直到第五遍„„这部电影,是真正的触动了我的心,让我产生了共鸣。
关于青春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青年时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代,有梦想,有奋斗,有未来,这个时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决定着我们将来的生活。无论而后是好是坏,我们都不会再有机会重新来过。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了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很多事,就是无法用钱来买青春。
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人曾经是学校的“霸王”,整天为了获取校花的好感而刻意地表现自己,抽着烟,打着牌,做着一件件欺负同学的事,体现自己的威严;同样喜欢着校花的另一个则是软弱的代名词,被人欺负了也只能女里女气地骂两句解气,而且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花在了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上。
后来,他们也都只是成了平凡的人而已。为了生计,做婚庆主持的肖大宝开着自己的小奥拓到处奔波着,只有那后视镜上挂着的吉他模型还显示着他曾经年轻时看似丰富的经历;而王小帅则成了一个理发师,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当年的胖姑娘,后来他甚至当他决定与肖大宝组成“筷子兄弟”去参加比赛时,居然发现自己当年非常擅长的杰克逊的舞蹈基本一点都不会了。
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像片中的他们那样闹闹哄哄,成天的打架、吃喝玩乐,不珍惜时间去多学一些技能,多学一些知识,我们以后能做什么呢?也许我们也就只能像歌词唱的那样,怀念着自己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雁。问自己: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年轻只有一次,青春不能重来。
关于梦想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梦想很廉价,人人都可以拥有;梦想却又很昂贵,但不是人人都
能实现。二十多年前,王小帅参加艺考,他希望自己模仿的迈克尔的舞蹈可以打动评委,可以让自己更有前途,可是那个装束和动作在那个时代是不被人接受的。看着那评委麻木的眼神,我们清楚地知道他没戏了。可以说,这是继那次在校文艺晚会表演失败后,王小帅第二次向梦想进发,而他又一次失败了。
而肖大宝肯定也向自己的梦想努力过,可是看着他开着小奥拓,听着他称呼别人为“哥”,我们知道,他也失败了,而且肯定败得惨不忍睹。
这个“欢乐男生”选秀,正是他们追逐梦想的一条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再次失败了。
影片的主题是梦想,但我想关于这个主题,只是给那些已经人到中年,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的那些人的。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因为我们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他们,“梦想”这个词可以说是奢侈的。但是对于我们,只要努力,梦想不会很远。
关于发小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
其实这部影片让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发小间那巨大的差距。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人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却不可避免地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摩擦。曾经某一次踢球的时候,因为一个像开玩笑一样的犯规搞得大家很不愉快,气氛也很尴尬。当时,一个初中同班的哥们说了句:还是初中好啊,球场上想骂就骂,被骂的人也不会说什么,还乐呵呵的,就算是真的骂的有点过分了,只要一下课还是好兄弟。
其实小学时代更是如此。还记得小学的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玩,不顾学校的要求在校园内追跑打闹,当被老师抓住的时候一起受罚,当有好事的时候大家一起乐。
看了电影我开始明白,岁月就是把刀,把人与人之间那一点点的差距扩大到我们不可想象的地步。曾经笑容灿烂的校花,经过岁月的打磨,沦落成会吸烟,在家整天没事干的风尘女子;曾经的跟班包子发达了,成为包总的他可以说是所有人里混的最好的了;曾经和宝哥一起欺负人的胖子,在街头光着膀子卖烤串;曾经的眼镜哥,到头来只没日没夜的加班。看到他端着方便面流着泪,不禁让人心酸;而那个嚣张的霹雳哥也不再犀利,攥着酒瓶,看着墙上的照片,回忆着曾经的自己多么nb„„
现在我的发小们,有在四中学习的尖子,也有在职高混日子,成天抽烟喝酒去网吧的人„„前两天小学同学聚会,虽然只去了8个人,但是有三个人已经有了烟瘾,其中的两个更是一根接着一根,让我着实感到惊讶。
聚会的时候,我们谈论着我们的过去,笑着,大叫着,说着彼此曾经的丑事,怀念着那在一起日子。但我们谁也不会说自己现在的状况,因为大家都知道,差距实在太大,说出来的话混的不好的人会感觉压力很大,而混的好的人则会觉得很尴尬„„
就像刘墉书里说过的那样:我们已经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了„„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如果有明天,祝福你亲爱的„„
影片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比如嘴上说着“肖大宝你他妈吃顶了吧,就他们你们这岁数还参加欢乐男生,你他妈参加欢乐大爷我支持你”,但是最后还是最支持“筷子兄弟”的曾经的胖姑娘郝芳;再比如即使变得阴险却终究流下了最真实的眼泪的包子„„
没啥可说的了,为本片鼓掌!篇四:电影《老男孩》观后感 观《老男孩》有感
作为一位90后,等老男孩拍出来好几个月了,才看完了老男孩,可我想,我们还不是老男孩。
不可否认,作为一部仅有一集电视剧长度的电影来说,它很成功,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捧红了筷子兄弟,唤醒了70后,80后的怀旧之心。更多的是,也一定程度上忽悠倒了一片还在16-20岁的青年。句句唱着的是后悔过去,珍惜,梦想,如今的懊恼,一切的一切,令人伤感而又惋惜,但这又是为什么的?
一个年少时候刻苦努力实现梦想的人会有这样的后悔吗?
少壮不努力,老大又如何呢?王小帅他们不就是当年学校里面的那一群老大呢?没有欢乐男生,他们的结果还是在继续平凡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劳作吧。一番努力辛勤劳作,却顶不过包小白的一句话。故事最后的结局,全国的前十强不还是在青春活力的90后身上吗?事实是最好的问题与证明。也许时代变化,人们不以是非成败来论英雄,失败者也有他的魅力,可我们的世界里,肯定的是成功者,还未成熟的青年们认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是学习的榜样。善于思考的,应该是怎么样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想到这里,老男孩这个词又绕回到青春上。花开花落,时间流逝,时间会让人麻木,沉沦,没有出众的才能,连世界也会把你曾经存在的痕迹悄然抹去。
曾经的曾经,固然美好,可我们不是80后70后,我们还不是老男孩,他们后悔的是曾经那么多机遇没有抓住,现在却了社会中的默默
一员,我们还拥有青春,我们输得起站的来,青春握在我们的手里,如果放弃了,不正如影片的开头一样,成为一群饱食终日,无所事实的问题同学吗。小而化之,青春的珍惜可以留下自己的痕迹,放长眼光,自然可以想到《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真正的风雨还在以后,筷子兄弟当年如果不是那样的经历,我们也不会听到这首略带忧伤的哀青春之曲了。
还不是老男孩,不必为老男孩伤感,我们的青春如果不努力,多年之后,我们会成为他们„„篇五:《老男孩》 观后感 《老男孩》观后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将人物的命运情感重新洗牌,发牌。昔日的王小帅和“胖妞”结婚了,他们尽心地经营着小小的理发店,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小帅当年对杰克逊舞蹈的那份痴迷仿佛已成过眼烟云;肖大宝做了老年人的婚礼主持,不停奔波于各种场合,昔日的霸气已被各种交际场面打磨的圆滑世故;昔日天天被捉弄戏耍的“包子”时来运转,“翻身”成了一档选秀节目的负责人,并将众人仰慕追逐的校花娶进了家门,昔日的“小弟”成了今日的大款;还有更多的人在为生计奔波,为家庭琐事喋喋不休,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为名目繁多的应酬说着言不由衷的场面话??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或许,他们那一代人也在这样问自己,昔日的梦想还在吗?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可生活这把无情的刻刀,是否已让自己将梦想丢弃?只能眼睁睁地任岁月风干理想,祭奠那再也找不回真的自我??······
转眼过去多年,世间多少离合悲欢?曾经志在四方的少年,现在各自奔前程的身影一个个匆匆渐行渐远。王小帅和肖大宝们或许发现,即使故地重游,现在也只能是物是人非,人走楼空,属于他们那一辈的青春,还有伴随青春的梦想、轻狂、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早已随流年逝去,现在留下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不停忙碌的麻木缩影!
我不禁在想:生活在温室的我们,10年,20年之后我们会不会也像影片的主人翁一样,怀揣着梦想踏出校园,之后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生活的无情刻刀重新篆刻塑形,丢了最初的模样呢?梦想对于我们来说会不会只能原地踏步或者走着走着就将梦想给弄丢了?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朋友,一个在北京日夜打拼,拿着10万年薪,却只能租着十几坪的房子,每天吸着汽车的尾气挤公交上班,恭维着那些伪善的面孔,每天过得提心吊胆,早已忘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一个在丽江农村,每天拿着相机四处写景,生活穷困潦倒,却过得逍遥快活,一点一点地实现自己游山玩水的梦想。他们一个说对方不思进取,一个说对方不懂得享受生活。”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过谁的生活?是为了生计不停忙碌,还是为了生活追求梦想?不可否定,他们或许都在为了梦想拼搏,可北京的那位明显偏离梦想轨道,渐行渐远。而那位摄影师虽然一如既往,为梦想不顾一切,可生活却无法自理。所以,或许只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在物质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看着影片中所透露的社会信息:国家在一天天富裕,人们却渐渐穷困潦倒,因为那些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就业难等一系列难题,早已令他们不堪重负······我不禁想:当我们迈出校门,就会直接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层层压着,但如果没梦想,不奋斗,不追求,或许今天的阳光大男孩就会成了明天的颓废老男孩了!如果真这样,我们或许也只能唱着《老男孩》祭奠着我们逝去的青春,不停回忆着匆匆那年,那事,那人······ 想着这些,却情不自禁地回顾着往事陈梦,回眸着年华的远徉与青春季节的轮回,几多思索,几多感悟,在心间旖旎成一处风景。一夜未央,过往的片段夹杂着未来的种种暇想,不断脑海中变换闪过,霎时泪泉涌流。直到哭累了,才昏昏睡去,醒来忽然发觉心还在隐隐作痛,蓦然回首,只能看到睡梦中留下的朦 胧背影,即使落的泪水再多,汗水再多,欢笑再多,过去的羁傲青春也宛如海上的泡沫,多彩却一个个悄悄炸裂····· 岁月熏染上了历史无力的惨白,却又为流年留下了许多虚伪的记忆,美好但令人心酸,祭奠着渐渐远去的懵懂青春。
第五篇:《老男孩》观后感
梦想逃不过现实的碾压 青春走不过指尖的岁月
-----观《老男孩》有感
我本是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看《老男孩》的,却依旧在最后被完全的感动到流泪。或许青春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挥霍,但却对一群老男孩来说,青春都是一些依稀的记忆,如今只是奢侈罢了。正是这让我心中感性的冲动和伪文艺范泉涌般的出现。
回想年少我们总有这各式各样奇怪的的梦想,为了梦想或许有过努力,却都无疾而终。为了心爱的女生能够去学一些耍酷的技术,总为了每次跟女生接触而感到心跳加速,青葱的岁月总是在欢笑与泪水的陪伴中走过,却总是躲不过离别,躲不过现实,当青春面对岁月,当理想面对现实,所谓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熟,却又不断摧残自己的过程,让自己在社会的现实中学会麻木,学会将痛苦隐藏在心中的角落,让自己的肩膀去承受更大的压力。
影片中肖大宝开着车,车上的新闻里不断播放着如今房价上涨,就业压力大的新闻,或许这就是现实,让我们低下自己年轻倔强的头颅,当年近中年的他们需要当婚庆主持,当理发师去接受别人的鄙夷而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时,校花嫁给了老板小白时,现实是讽刺的,那个原本只是开玩笑的小白却让他们走上了舞台,让他们重拾自己年轻的梦想,或许他们是否成功不再重要,对青春的缅怀却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大家的心里。
同样,MJ是影片的线索,那也就是那老男孩们的梦想,MJ是音乐的神话,同样,他的人生依旧也充满了现实的讽刺,当所谓的性骚扰案出现时,他所承受的现实压力让他的人生蒙上了太多的阴影,可最终真相还是出现了,所谓的骚扰不过是男童父亲为了钱财的手段罢了。这或许正是代表了人生的讽刺,现实的可笑。来到大学以后,我才懂得了社会的感觉,这里每个人都是为了出国,为了保研,为了就业,不断的去刷题,刷夜,占座,周而复始,去获得满意的学分绩,这或许是理想,而我却不觉得是梦想,当所有孩子的梦想统一变成买房时,我觉得那是一种悲哀,当初心中所坚定的信念或许早已随着岁月,随着现实的压力慢慢磨平,自己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磨了棱角。
或许现实让我们放弃了很多,让我们背负了房奴,蜗居的压力,让梦想抛弃我们,可是心中却一直为了梦想留一个位置,为了青春的祭奠,为了自己过去时光的回忆,当筷子兄弟唱起那首《老男孩》时,或许大家才明白,原来自己也是老男孩„„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结尾筷子兄弟的歌在回荡,青春却已走远,留下我们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