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怒汉影评 改
审判不会停止
——浅析影片《十二怒汉》
我想要说两点,第一关于智慧,第二关于道德。有关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我想说的关于智慧的一点。至于我想对他们说的有关道德的一点,十分简单。我要说,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同生存。假如我们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们就必须学会这种宽容与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续,是至关重要的。
——罗素
一部电影即使再好,放映两个月后便会无人问津。而这部1957年的电影在经历了50多年的时光后,依旧令今天的我横生感触。不得不说,时光流逝,平淡的东西会被人遗忘,但经典将反复被人提起。西德尼·吕美特的这部处女作便是一绝对的经典之作。很难想象一部96分钟几乎都只有一个场景的影片能在历史中有着如此高的地位,不得不说这种手法即使在今天依旧罕见,这也许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全部。这部看似只是探讨美国司法体制下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法庭电影,其实却在讨论与批判一些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各种问题:现代社会人们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对人性的剖析;对生命的应有尊重;在逆境里寻找突破的技法;以及逻辑推理方式等等。你想在电影里寻找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这也许是它堪称伟大的原因所在。
作为一名政法学子,早已听过《十二怒汉》的大名但从来没有真正仔细观看过。总以为那又是一群穿黑袍、戴白色假发的人,穷极无聊在一起耍嘴皮的影片罢了。但当真正静下心来观看它,却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沉重,对我的感触是难以
言表的。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心中的感觉在不停地变化,思辨的方向也一再调整,最重要的是对人、事、物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好像越来越能把握,对所谓人性的定义却越来越感到不可以掉以轻心。看完第一遍影片后,感觉自己在思维的层次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深度与广度都成熟了许多。
我很难想象一部电影在历史上能起到什么作用,但《十二怒汉》在这一点上堪称独一无二。如果说《阿甘正传》讲述了美国历史,那么《十二怒汉》则参与了美国历史。后者放映于上世纪50年代,众所周知,那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丘吉尔刚刚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和平砥柱”演说不久,整个空气都似乎冻住了。而在美国国内,年轻人们深受“迷茫的一代”的影响,内心空虚,性格反叛,虽然距离林肯所发表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过去近百年,但由于各种“隔离令”的存在,人人平等这一说法就像一个笑话。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而民权运动的开展势在必行。1955年底,蒙哥马利市警察局以违反隔离令为由逮捕了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经审判后判处监禁6个月。这(二战)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民权运动,而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拍摄并放映了。制片人亨利·方达最初想要遵从原著,选择一位黑人少年来接受陪审团的审判。但现实中多方的压力不得不让他退步,让一位显然是有色少数裔少年成了影片中的犯罪嫌疑人。而电影的内容并不复杂,十二个素不相识的普通人,被司法制度挑选出来,坐在一起,为一桩杀人案组成陪审团。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唯一相同的是,此刻他们将决定另外一个人的性命——有罪还是无罪。他们原本不懂法律,但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来到了法院。就这样,这十二个陪审员在经过了枯燥的听审后,来到一间小房子里开始定夺那位少年的生与死。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规定,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更重要的理由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受够了这拖沓的审判。他们被锁在那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赛。总之,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那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12位陪审员,5次投票表决,从1:11到12:00。电影让我们把一个看上去明显的事实:少年谋杀了自己的父亲,人赃俱获,人证物证俱在。通过十二位陪审员的深入讨论、研究,彻底地翻盘,堪称一个思维的、人类精神的奇迹,一个民主精神的典范。少年的命运在陪审团手里得到了慎重的讨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实际上,与其说这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歌颂,不如说是对美国民主的质疑与反抗。
第一次投票,已经有十一人裁定疑犯有罪,不光是因为证据确凿,还因为少年是个有色少数裔。但只有8号陪审员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反对直接给少年定罪。柏拉图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真理真的在少数人手中。全票通过给了有真理的少数人机会,让他们去劝说别人。法律规定必须是全票通过而非大多数在一点程度上保证了判断的准确性。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面的唇枪舌战。而在不断地讨论及研究后,看似天衣无缝的证人证词出现了各种漏洞,同意有罪的陪审员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3号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陪审团最终裁决被告无罪。8号陪审员的初衷仅仅是不愿意用五分钟来结束对一个人的审判,而率先支持他的9号陪审员则只是因为赞同8号的动机;顽固坚持的3号,仅仅因为自己儿子反叛的原因便固执的想要加罪于少年;更不用提为了看球而一直想要尽快结束审判的7号和全场无所事事随风倒的12号,以及几乎所有人都对少年带有或多或少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了。至此,我不得不思考,何为正义!何为公正!
整个电影前后共经历5次投票,堪称五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每一场都是陪审员中某几位怒汉的性格与立场之间史诗般的角斗。虽是黑白的画面,但这般有信息、有条理、有戏肉、有张力,毫不矫情做作,毫不拖泥带水,该愤怒的时刻就怒发冲冠,该救济一把的时候就拔刀相助,实在是性情中人。至此,我也终于明白电影名字的含义了。
电影于1957年4月13日上映后,在整个美国引起了与众不同的反响。纽约时报上的影评人专栏甚至以此为切入点,将矛头直指当时社会的民权不公;紧接着当年9月,阿肯色州小石城事件的爆发,使得民权运动的开展步入高潮;随着6年后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著名演说,以及之后的“穷人运动”,整个美国民权运动彻底展开,并迫使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虽然我们不能
夸大《十二怒汉》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决不能忽视——他所批判的,倡导的在那个年代,尚属首例,并深入人心。而去年美国白人协警枪杀黑人少年被判无罪引发全美游行示威活动之时,更有人在游行队伍中高举这部早已泛黄的电影海报以嘲讽司法不公。其影响力之久远可见一斑。
这部电影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杀人有罪,判刑与否的故事而已,但从法律、社会、文化、人情、道德的观点去探讨罪与罚的维度,就开始变得复杂化了。十二位陪审员以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不去问“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而是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有的陪审员甚至没有爱,只有恨。有的则无法学会容忍彼此,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但正因为这些陪审员们犯了开篇之前罗素所告诫的问题,才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
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能被称为是经典的影片有很多,但能被评为伟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十二怒汉》的成就与影响,绝非仅在艺术领域。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它所包含的精神,早已似蝴蝶效应般影响了一个时代。
<完>
西北政法大学
李乐凡
20110940523
电话:***
第二篇:十二怒汉笔记
正义之神正义之神 老头贫民窟正义之神 老头正义之神贫民窟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钟表匠
害羞贫民窟中国人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贫民窟
主持人害羞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健谈正义之神:害羞贫民窟持人害羞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钟表匠健谈股票经纪人有罪论分析
持人害羞股票经纪人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胖子钟表匠健谈老头持人害羞坏爸爸股票经纪人贫民窟中国人享乐正义之神 老头胖子钟表匠健谈
第三篇:12怒汉观后感
12怒汉观后感
这是一部讲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电影,12个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各异的被随机抽来的美国公民聚在一起讨论并表决一桩一级谋杀案的嫌犯罪名成立与否,虽然看样子这起案件证据确凿,犯罪事实充分,嫌疑人铁定要被送上电椅了,但正因为陪审员中有人对“充足证据”的怀疑以及对“合理怀疑”的坚持,使得这件事情最终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最终让犯罪嫌疑人洗脱了罪名。我们知道,美国的陪审团是有所谓的废弃裁定权的,就是说,“在特定案件中,当陪审团——根据它自己的公平正义观——拒绝适用某法律来判定被告有罪,即使事实显示有罪,没有作成其他结论的可能。“而这部电影,就是在向我们展示,这群行色各异的人,是如何行使他们手中的权利的。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对话中的细节告诉了我们,这是一桩子弑父的谋杀案,不可胜数的犯罪前科,独一无二的犯罪凶器,两位证人的铁证以及被告律师苍白的辩护,几位陪审员觉得已无争议的言表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嫌疑犯被法办,似乎已是板上钉子的事情了,现在就等着看大家一致通过了。但12名陪审员中,独有一人觉得不妥,在他看来,大家不能不经一点思考的就把一个嫌犯送上刑场,哪怕他有一点点无罪的可能,我们也该籍此展开更多的追问,反过来去考虑罪名不成立的合理性。11:1,多么悬殊的差距,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一个人的想法,完全可以被人们忽略不计,但这样一来,假如他是真理的声音,那么必然就会被扼杀在多数人的暴政之下了,情节足以延续下去的机会,当然是依靠它背后这种多数民主制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这剩下的11个陪审员必须听从那一个陪审员陈述理由并竭力说服他,而不是因为我们占绝对优势便可把你轻易略过,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向我们抛出了第一个包袱:旁敲侧击的告诉我们,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每一种声音都值得尊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二元制的,不该有独裁专制,也不该有党同伐异。
然后,那位有疑议的建筑师向大家提供了一把跟犯罪凶器一模一样的弹簧刀,而这把刀,是他在犯罪现场两个街区以外的商店里购买的,这样一来,说那把被抹掉了指纹的凶器独一无二,只有嫌犯身上才有的证词不攻自破。他的这番举动,得到了一位老伯的支持,他也赞同这样一桩尚有疑问的案子,需要有更多的讨论才行。
紧接着,更多的疑问浮出水面。一号证人仅仅是个步履蹒跚、甚至可能耳朵不太灵光的老头,他怎么可能,会在案发时有列车从窗外经过的情况下听清楼上那对父子的撕斗呢?这样一个有力的发问,说服了另一个刚刚还持“有罪“意见的人,同样使得刚刚还觉得自己的的决策无比正确的其他人,渐渐有了些动摇。当然,这也激怒了从一开始就大义凛然,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坚决要把这个孩子送上电椅的大汉,在他看来,那位建筑师的质疑与分析,无非是妖言惑众,颠倒黑白而已,不加严厉的制止和反驳,肯定要把所有人都诓骗进去,于是趁跟建筑师两句不合的时机就要动手。结果,赶紧被众人制止。到这里,我认为,电影给我们抛出了第二个包袱:言路自由市场固然可以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相比下更合理的观点占据更多的市场,但这也可能会招致异议者的话语暴力或人身攻击,倘若一种制度设计可以让某种声音不合规则的无限放大并且吞噬掉不同的声音,那他注定就会成为所有人的灾难,没有制衡没有规则没有彼此的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假若那位猛汉在旁人的怯弱眼光中把建筑师打倒的话,那么,这样的争论或许就难以继续进行了,而我们想要追寻的真相,也可能会在一沉一浮中悄然隐去,而其他有不同意见的人,或许也会三缄其口,不敢多说。那一句,或许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多么含义深邃,意味深长,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品味。
一号证人曾说,自己在听到嫌犯杀死父亲后,在十五秒的时间里冲到房门,打开门正看到嫌犯夺命奔去的背影,但是,这样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真的可以在十五秒内走过50多英尺的距离吗?众人算好距离,用秒表计时,并且模仿老人的步伐来进行实际的测量,结果却发现这至少会花掉40几秒的时间。这样一个不合常理的证词,显然是不能作为定罪依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毫无障碍的进行理性的思考,只能说所有的人都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对贫民窟出身的孩子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态度的老人,并不把这样的反驳当一回事,他仍然大声的说着他曾经的不愉快的经历,但这番话却遭到了一位钟表匠的反驳,在他看来,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自我修正的能力,这也是它
能够变得强大的原因所在,携带个人偏见进行是非评判,是不应该的,每一个陪审员都需要有中立的理性人立场。
当所有人的脑筋都开动起来,当他们的思维都变得活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疑点被陪审员们挖掘了出来。比如,凶手比父亲矮七寸,要他将弹簧刀从上至下的插入父亲的胸膛无疑是有点困难的,而且出生在贫民窟的一位陪审员也证实,那种使刀方式并非混混的惯用招式。看到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批判精英主义观念的论据,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位建筑师和股票商心思缜密、逻辑清晰,我们或许只能他们这种人说话的机会就够了,既便没有那些只惦记着球赛、少有个人观点、说话粗俗没有教养的人的参与我们也能讨论出东西来,但我却看到他们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人各有其才,各有其用,我们真不能随便抛弃任何人。
当然,就当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合理的怀疑“,赞同嫌犯”无罪“的时候,那位建筑师也表达了他的忧虑,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可能会挽救一个无辜的人,但也可能放走一个真正的凶手,这也是所谓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矛盾,在”宁可错杀,不许漏网“与”宁可落网,不可错杀“之间,美国的司法实践显然拥抱了后者。这样的制度,显然有明显的弱点,所有的“法治”也都会有“人治”的困惑,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罢了。杰斐逊甚至认为,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选举权还要重要。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那个说自己永远都不可能被说服,在一开始还嘲笑说别人是墙头草的销售员,竟然以“想要快点结束这场无休止的纷争“的理由,投下了”无罪“票,此举遭到了钟表匠的严厉谴责,他的那番话,我觉得是给真正的散发着犬儒气息的墙头草最佳的回应:你不能用事关别人生死,事关真理之辩的事情来开玩笑,来当一种游戏来玩,倘若你选择它,那么你必须坚信它,而不应该仅仅受欲望或利益的驱使,你必须把对理性对良知坚定不移的信仰放在首位。到最后,似乎还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证言,那就是二号证人对犯罪过程亲见的描述,但那位视力极佳的老者回想起了那个女人站在证人席上,鼻梁上两个清晰的印痕,这必然是长期佩戴眼镜所致,一个视力不正常的人,有可能在床上辗转难眠的时候,看清远处房间里嫌犯的一举一动?她不可能会犯错?
到这里,只剩下那位受过儿子感情伤害的大汉了,他咆哮着,说着前后不搭的话,但最后,他也被自己正常的思考能力,被理性说服了。12:0的逆转,这是理性的胜利。
最后的包袱,导演编剧把他放在了最后,12名陪审员走出地方法院,他们之间甚至还叫不出名字来,他们汇入了密集的人流之中,他们在这样的实践中变得成熟,与此同时,他们让这个国家变得坚如磐石。
第四篇:十二怒汉读后感
《十二怒汉》读后感之
——“两大原则”的重要性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团制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其陪审员都是通过从最普通的民众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因而陪审团制度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必要组成部分。
影片《十二怒汉》展示的就是在1957年的美国,陪审团讨论一宗谋杀案的过程。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利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美国自建立陪审团制度以来,也一直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此项制度。然而,如何才能使陪审团制度真正体现其民主政治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呢?
从影片《十二怒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12名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家庭背景、知识水平、个人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法院却行使着一项相同的使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整个讨论的过程,经过陪审员相互之间的碰撞和激烈的争论,投票结果由11:1到一致通过无罪,让我们的心也随之波澜起伏,从一开始对大家各种不在乎的态度的气愤,到最后对大家维护公平正义的感动。
因此,要使陪审团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首先要从陪审员入手。通过观看电影《十二怒汉》后,我认为陪审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陪审员应该认识到陪审团制度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自己担任的这份工作,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
从影片《十二怒汉》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陪审员因为急着去看球赛而想草率的结束,他们想不经过任何讨论就直接投票。其中的推销爆米花的陪审员总是在讲他的工作或是笑话,在大家讨论案件时玩起游戏。
这一幕幕不禁让人感到愤慨,他们在从事的工作是决定是否将一个人送上电椅,他们决定的是一个才18岁的孩子的生命。但是他们却不经过任何讨论,仅凭自己的个人感觉,轻易地举起手,认为被告有罪。这种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不尊重他人生命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和可怕,他们将破坏政治的民主和法律的正义,他们将枉害多少人的生命。
其次,陪审员应该抛开个人偏见,从案件事实出发,分析和思考案件,从而
做出是否有罪的决定。
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的开传呼公司的陪审员和感冒的陪审员都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而把自己对于被告的偏见加进了对被告是否有罪的判决中,他们顽固的认为被告无药可救,就算在存在很多合理怀疑的时情况下,他们仍坚持己见。
然而,作为一名陪审员是要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这是一件极其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关乎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和生命。所以,陪审员应该抛开自己的个人偏见,而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考虑问题。正如影片中的建筑师一样,他客观的从案件中找出疑点,提出合理怀疑,而并非向其他人一样,轻率地做出决定。
不仅作为陪审员时我们应该做到以上这两点,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树立责任感和抛开个人偏见的重要性。
不管做什么,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怀着一颗责任心去做事,才能重视工作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在生活和学习中,个人偏见经常会遮蔽了我们发现真理的眼睛,人们通常执着于个人偏见而无法认知事情的真相。所以,我们应该撇开个人偏见,从事情的实事出发,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将使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
树立责任感和抛开个人偏见不仅是作为陪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两项原则的重要性,它们会使我们离成功更加接近。
第五篇:《十二怒汉》影评
关于《十二怒汉》的分析思考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1957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在十二位陪审团最后定夺该青年是否应被处以极刑。这个争论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但是8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此过程中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也在发生着改变。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几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从众效应、偏见、以及群体社会影响等其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陪审员了解案情后,进入了讨论阶段,陪审员主席站在桌子的首位,他认为,经过六天的审讯,这起儿子杀死父亲的案件已成事实。因此,先表决,以便了解十二位陪审员的看法。结果,十一票赞成“有罪”,一 票反对。8号投了无罪票,这是大家愤怒了,认为他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他们一个个质问他,8号戴维斯非常的自我,也非常的自信,对于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所要坚持的目标,面对诘难坚持自我,绝不从众,坚信不能不经过讨论就判定少年有罪。7号认为这个少年有前科,十五岁进感化学校,然后曾因酗酒被捕。4号也认为,这个少年出身在贫民窟,他是一个下流环境和破坏了的家庭的产物,从这种贫民窟里出来的孩子,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众人对此事件,首先接触时就定义了少年有罪,因为首因效应,就是众人认定了少年有罪,而少年的社会角色和生长环境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陪审员对其的看法,对他产生了偏见,认为少年很有可能犯罪。少年所持的摺刀很特殊,其他的人没有,产生了虚假的普遍性,认为自己没有,别人也没有,将这种可能性扩大了。8号却发言了,他要求把被告所谓行凶的摺刀拿来看看,然后他说,法庭审判时那少年承认,他被父亲打了之后曾跑到隔壁铺子里买了一把摺刀,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把刀遗失了,而别人完全可能用类似的刀子杀害那个父亲,怎么能认定一定是那个少年呢?说完,8号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把与凶器一模一样的小刀。房中一片喧闹。8号的自信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8号提议进行第二次表决,9号改变,有罪与无罪票比例为10:2。9号是一名退休的老人,这些让他产生了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在这期间有个小插曲,为什么众人会怀疑是5号投的无罪票,因为对他的偏见,他生活环境及他所表现的怯懦害怕使然。
注意到在炎炎的夏日,众人在一间没有电扇,高温闷热的环境中做着“无聊的讨论”使得陪审员们更愤怒、焦躁,他们的心情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12号说:有个女人住在对街屋子里,她曾透过高架铁路上驶过的火车车窗看到少年作案的情景。还有一个老头作证,说是听见那 少年喊了一声:“我宰了你!”而一秒钟之后,他听见身体倒下去的响声,并看见那少 年跑下楼梯,十五秒以后,跑出屋子。听到这里,8号立即做了高架火车行驶速度的计算,认准那老头的证词说明了他听见少年叫喊时,正是火车驶过行凶处,而呼啸的火车震耳欲聋,老头是不可能 听见少年的叫喊和身体倒下的声音的。房间里重新笼罩着一种难忍的沉寂。长时间的停顿。5号环视着人们,慢慢地说道:我收回我的一票,我赞成“无罪”。于是,九比三。5号是一个比较单纯,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自卑,说话不多,在一个贫穷的犹太社区长大这样的性格最容易发生从众效应,容易被说服。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等都是引起服从的因素。这个案件勾起了他的贫民窟的成长经历;有罪的投票会使他与自身的以往间隔开,从众是他获得社会认同,在最开始才会投有罪票。
而后8号拿出地图,并通过饰演的方法指出老头不可能在十五秒看见少年,他在撒谎。11号也说那老头走得很慢,他为了走到证人席上,还得让人扶着。八号以这种办法证明那老头根本就没有看见那少年,他的证词是一种揣测而已,并不能证明少年有罪,众人议论纷纷,6号建议,再进行表决。结果,票数为六比六。2号发言,他认为整个事件与刺伤有关,这刺伤是怎么造成的,审判时断定是从上往下,而那个父亲比少年高六英吋,因此,少年从上往下刺比自己高的父亲,可能吗?3号坚持认为可能,并作了表演。他用挑衅的眼光望着八号,终于,用力挥起刀子。2号猛地抓住3号的手,要他不要开玩笑。8号镇静地拿过那把刀说:大家都知道,被告是会使刀的,他正是因为斗殴中致人刀伤才被送进感化学校,可刚才这样握刀伤人的办法,从上往下刺,可能吗?。5号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又一个疑团解开了。有人要求再表决一次,结果,赞成无罪的九票,赞成有罪的只有三票了。
在此期间如此多的陪审员改变最初观点,群体影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天气如此之热,陪审员疲惫不堪,随着一个个疑团的解开,陪审员一个接一个改变了自己的裁决,直至最后达成一致的无罪意见。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也会引起了服从。2号是一位性格温和的,有些懦弱的人,没有自己的主意,6号则是典型的工人,不善于自己拿主意,是一个追随者,7号是一名滑稽急躁的销售员,非常喜欢棒球,巴不得早些结束这个无聊的会议,缺乏最近本的人文关怀,12号广告商人,有些肤浅,思想容易动摇,个性随和、犹豫,缺乏深度的信念或信仰体系,这些人最容易被说服,易发生从众效应。通过了解犯罪事件过程,理解到明白,再到产生相应的行为,确信少年无罪,这体现了说服的中心途径。说服的要素有信息的传达者,信息内容,沟通的渠道,以及听众,四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使说服顺利达成。但是由于7号自身的特点也使得他的意见容易反复。
之后,赞成有罪的4号站了起来。他说,我依然认为被告有罪,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3号随之附和。但6号提出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8号同时也认同,最后说:现在谁还认为,本案不存在任何理由充足的 质疑?大家都表示服了,可3号还坚持认为少年有罪。他声嘶力竭地大声叫道:我保留自己的意见,让我们不做出任何决定。可八号直视着他,一字一句地说:那好吧,大家只好期待着,您最终会平心静气的。3号久久地凝视着大家,最后终于妥协,大声喊道:那就依你们吧!十二位陪审员的意见一致了,大家一个挨一个地走出了房间。对于4号,他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负与傲慢,由于其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使得他思想比较细致,有条理,具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与对事实的领会能力;明白整理,冷静而理性,这也使得他比较坚持自我,不容易受到群体影响,他这样的个性与文化背景,使他不易发生从众效应,不容易被说服。10号一个加油站老板,内心充满愤怒,苦难,有种族歧视;令人讨厌,反感,心胸狭窄,守旧喜欢指责;把社会分为“我们”与“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支撑他的狂躁叫喊。这类人个性偏执,不易被说服。这样的背景与性格也使得他对人态度恶劣,行为决定态度。3号,坚持到最后的有罪论者。他比较自我,过度的自信,恃强欺弱,极其固执己见与偏执,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见,粗门大嗓,性格易变且报复心强;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即使所有证明少年无罪的证据摆在面前,依旧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认知行为的影响力。个性暴躁,炎热的环境,情景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个体的攻击行为。
从最初的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最后的无罪全票通过,这是少数派影响群体的一种现象,比起摇摆不定的少数派,那些坚持自己立场的少数派更具影响力。坚持不从众往往是痛苦的,正因如此,许多人选择了从众,又如起初从众了有罪的选择,不会受到众人的埋怨,而8号则受尽针对与冷眼。但8号又是自信的一致与坚持是自信的表现,这使他影响了众人,使得人们从多数派中叛离,一旦出现叛离行为,其他人常常会紧紧追谁,出现滚雪球效应。这也是8好成功的关键所在。
小小的影片包含无穷的知识,《十二怒汉》带我们分析了社会中的人性,这也证明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坚持自我,重视环境的影响力,坚强,自信,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这也是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最大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