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0:5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

第一篇: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

产业集群在向西转移的过程中要与产业升级、集群结构完善与升级互动,促进集群在承接地实现健康发展

文/张永贵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经过近30年国际产业的承接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形成较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进入了产业转移规模化新阶段。据2008年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研数据,珠三角A城市2007年到期注销和吊销企业909家,其中外迁企业40家。据测算,至2010年粤浙闽沪需要转移的产业总值将达14000亿元。这充分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进入规模化新阶段,产业转移规模大、领域宽。

二是出现产业集群“西进”新态势。据四川省纺织服装协会提供的资料,近年来,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呈现向四川整体迁移的趋势。一些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结伴到四川建厂,在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等地形成了一些新兴的服装集群。2008年年初以来,号称“世界鞋都”的东莞出现了大量企业倒闭或外迁,不少鞋厂正向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东南亚地区转移。业内专家预计,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把整个产业链西迁,形成中西部区域产业集群。

三是探索建设异地工业园区新模式。近年来,广东先后筹划设立了凭祥广东加工园、湘西(广州)工业园、衡阳(深圳)工业园、常德(东莞)工业园、重庆(深圳)工业园、江西吉安(深圳)工业园、云南昆明(深圳)工业园等,对接当地的优势领域,以集群方式转移产业。这些异地工业园大都由政府引导,企业或行业协会与当地政府投资兴建,采取“政府主导、商会组织、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促进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转移。

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中

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是东西部政府间的互利共赢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既是这次产业集群的转出地,又是国际产业首选的转入地。政府选择“腾笼换鸟”之术,将本地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三高一低”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引进高技术和高管理水平的产业。但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存有疑虑。在现行财税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之下,他们担心:大量资金、企业外流,税源流失,财政收入减少;可能出现外移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其关键性问题是东西部政府间缺乏互利共赢机制。东部一些省份与中西部省份联合建立工业园区,由于涉及财税体制、土地宏观调控等约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在一些省区内部这样的模式和经验仍值得借鉴。广东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按照“利益共享”原则,对园区产生的税收和各种规费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合作双方按协议分成,从而实现了产业输出地和承接地的“双赢”。

二是为承接产业转移过度竞争问题。承接产业集群转移,可以实现要素注入、技术溢出、关联带动、结构优化等正效应,所以,承接集群转移成为中西部政府之间争夺的“香饽饽”。为达到承接产业和投资的目的,政府之间互拼优惠政策,不少地方除了大搞高等级基础设施建设外,竞相给予入园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有的甚至突破政策底线,喊出“零土地出让

金、零征地补偿费、零地方税”的口号,打出“只要过来一切都好商量”的广告,就是在同一地方的开发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屡见不鲜,产生了严重的内耗。由此也产生政府诚信问题。政府承诺难以兑现,政策不稳定,“开门请神,关门打狗”。

三是伴随环境污染转移的风险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需要转出的产业,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多数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可避免要面临污染转移问题的困扰,有可能沦为污染产业的栖居地和污染企业的“环境避难所”。

四是转移集群的结构“畸形”问题。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严格讲还仅处于扎堆的“准集群”水平,表现为:①价值链低端化。集群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②产业链畸形化。集群大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③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模仿化。集群内企业创新意识淡薄,跟风仿效之风盛行,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④企业离散化。集群内缺乏有机联系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产业组织分散,黏合度不高。⑤构成不完整。一个集群的构成应包括各类企业、中介组织、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等,而我国许多集群、“块状经济体”内各种中介组织缺失,如商会、行业协会不健全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少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机构不发育以及缺少风险投资机构等。基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这种结构性缺陷,所以,产业集群在向西转移的过程中要与产业升级、集群结构完善与升级互动,促进集群在承接地实现健康发展。

五是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能力问题。目前,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主要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产业配套、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物流成本高成为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此外,政府作为不当及市场不健全等软环境问题也对承接能力产生极大影响。

六是集群式转移的地域根植性问题。产业集群的“地域根植性”是指集群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关系网络等)的依赖性。普遍情况,以集群方式实现的产业转移,其根植性较低。其原因是转移的产业集群,无论在社会网络方面,还是在产业联系方面,与承接地区当地经济社会相对独立,集群内企业与当地企业的交流、合作较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如何使转移集群扎根,是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面临的挑战。从各国实践看,根本路径在于采取以创新为导向的“本土化”策略,将企业置身于本地的网络中。

促进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和制定。国家应制定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产业集群政策,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的实施。加强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透明度。

二、加强地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建议成立国内产业转移促进局,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工作。设立省区间产业对接及转移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就产业合作发展、产业转移对接、共同投资开发、重大项目推进等加强协调与沟通。进一步推动建立东西部省区政府间的高层会晤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东西互动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各种社会化中间组织,特别是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代理、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促进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产业自律和组织管理功能,推动在信息收集、共性技术研发、国外市场开拓等方面建立企业联盟,增强集群在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能力。加强行业协

2会的协调作用,协助企业打通国内集群间的联系通道,为集群加强开放合作、减少创新障碍及不稳定因素提供条件。

四、加大政策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相关财税政策。整合设立产业转移与承接专项资金,重点对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基础建设给予支持。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如,建立地区投资补贴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对落后地区投资,鼓励其他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部门、园区、企业和社会引资人。加快建立和完善衡量地方经济发展与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合理标准,制定跨区域投资的产值考核和税收分享制度。

五、提高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能力。第一,建设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解决转移企业的资金问题。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转移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牵动性强的重大转移项目,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对积极为产业转移项目承贷、并达到一定额度的金融机构,政府给予奖励。用好政府投资、财政补助、政府采购、财政贴息、支付设备使用费、政府租赁等传统方式,同时运用好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创新方式。积极开展以集群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的探索。第二,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一些区域性物流中心、保税物流设施及路网升级;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放宽运输业投资和运输企业的经营范围;积极发展内地至沿海口岸的集装化专列货运。第三,围绕承接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引进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研发机构、销售中心、公司地区总部的引入和培育。第四,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在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

六、积极帮助和促进企业家的发展。充分重视作为特殊生产力的企业家的作用和地位,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企业家发展。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培训制度,提高企业家素质和管理能力。协助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有巨大贡献的企业家给予奖励和激励,增加其在本地区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遏制非正常的企业家群体性外迁现象。

七、宣扬诚信文化和建设诚信社会。积极宣扬诚信文化和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建立完善的信用规章制度。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推行“产业转移招商服务公开承诺”。采取“亲和”政策,鼓励外商参加本区各种公共活动,加强本地企业与转移企业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社会中介机构,对集群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向社会公布,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大力推介,对信誉差的给予警示。制定行业规范,防止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八、重视人才引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第一,制定出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引进人才。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治保障人才”。第二,努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大规模开展就业培训,重点在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上下功夫。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外资积极参与人才中介业务经营。建立健全人才及劳动力资源信息网,促进优势人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九、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间的辩证关系,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整个过程中。首先,出台相应的审批、管理条例,严把产业转移准入关。积极推动节约型产业转移或转移产业的节约型发展。其次,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别化的技术和市场准入标准。对重工业和化工、制革、冶炼等污

染性行业产业集群,要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理。第三,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重视引入环保新技术,鼓励企业的环境友好行为,引导企业将污染控制、节能减排降耗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

第二篇:承接产业转移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万物回春、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在美丽的皖江之滨,共同迎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的委托,向此次对接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开发开放皖江,是安徽人民不懈的追求。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这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也使皖江这条蓄势在发的巨龙从中部大地脱颖而出、翘首起飞。顺应国家的部署,当前皖江示范区建设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在这个重要时刻,省政府举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目的就是架起金融与示范区建设合作的桥梁,为金融发展营造新的平台,为示范区建设加油助力。

承接转移、合作共赢,是此次对接会的主题,也是金融机构和示范区建设的共同机遇。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政府为实现对接作了大量准备,按照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精选了580多个对接项目,分布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符合

金融投入方向。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各金融机构为参与对接表现了极大热情,参会的不仅有长期对安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各银行业机构,也有潜力和优势巨大的大型保险机构,还有正在蓬勃兴起的投资基金,这都将为成功开展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开展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合作,是我省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深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形势下,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都要珍惜此次对接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

一是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级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示范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规划工作,加强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发展平台。要研究解决好用地、环保、资金等重点问题,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要加强科技创新,抓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

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示范区建设,既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创造性地做好金融工作,确保实现新增信贷规模高于去年水平,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规模高于去年水平的目标要求。要围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强化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利用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示范区重点项目、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加强协调服务,切实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合作。要积极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好项目。加强跟踪监督,大力抓好对接成果的落实。要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八百里皖江风云动,示范区建设春潮涌。今天的对接会是各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合作关系,形成相互支持的良好开端,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加强沟通,跟踪落实,使银企

对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祝愿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三篇:奈曼旗承接产业转移情况(定稿)

奈曼旗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基本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北纬42°14′至43°32′、东经120°19′至121°35′之间。南部为辽西山地北缘,海拔400-600米浅山丘陵;中部以风蚀堆积沙地为主;中北部平原属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开阔。1636年臵旗,东与库伦旗连边,西与赤峰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邻,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全旗辖14个苏木乡镇、1个国有农场、1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居委会、355个嘎查村,总人口44.2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6.96万人。

奈曼旗是全国产粮大县,自治区重点工业旗县。农牧业是奈曼旗传统产业,盛产玉米、水稻、荞麦、小米、葵花等20多种无公害粮油产品。石灰石、麦饭石、硅砂、油页岩储量丰富,极具开发潜力。综合分析我旗现有资源状况,具体可概括为:

(一)土地资源条件。奈曼旗总土地面积1220万亩,60%以上是荒沙地,全旗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特别是沙地面积可达700万亩,土地资源充足且使用成本较低,使我旗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容量相对较大。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奈曼工业集中区均在镇郊荒沙地段规划建设,发展工业项目基本

不占耕地和农田。

(二)水资源条件。奈曼旗水资源总量为6.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65亿立方米。现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1座。舍力虎水库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入库年径流量7455万立方米,可臵换工业供水量800万立方米。新拟建的牤牛河水库截浮流工程,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975万立方米。此外,大沁他拉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再生水利用工程、大沁他拉镇新区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化工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到2015年将形成年产3000万立方米的中水能力。

(三)光照条件。全旗光照丰富,热量充足。经计算,全旗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941-2952h,总辐射量一般为122.71-126.35千卡/平方厘米。与全国各地比较,仅少于拉萨、玉门和北京。奈曼旗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受海拔高度、纬度,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诸因素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明显差别。一年中5月份辐射量最多,一般是15.35-15.67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少,辐射量一般是4.75-4.97千卡/平方厘米。从各月太阳总辐射、各界限温度期间总辐射量等数据得出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和最低年之比均在1.16以下,太阳辐射比较稳定,可以满足新能源项目建设需求。

(四)风能条件。从我国风能分布图可以看出,奈曼旗处于风能较丰富区。据奈曼旗气象站(10米高程)累年测风资料显示,年平均风速为3.32m/s,有效风速时数在4800h,有效风能功率密度为70w/m。能够满足新能源项目建设需求,并可规划560万千瓦风电场。

(五)农牧业资源条件。农牧业是奈曼旗传统产业,全

2旗可耕地面积近400万亩,粮食总产量33亿斤以上,是玉米、小米、荞麦、水稻、葵花、杂豆等农作物的天然有机生产基地。全旗农作物秸秆总量200万吨以上,目前主要用作燃料、饲料和肥料的占全部农作物秸秆的50%左右,随着农作物良种推广和产量增加,秸秆的产量还有增加的潜力。全旗草地面积141万亩,牧业家畜存栏达到223万头只,禽类饲养量1000万只以上。全旗林地面积3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28%,其中商品用材林130万亩,灌木能源林110万亩,果树经济林12万亩。每年有大量的秸秆、灌木和树木枝丫材伐根、皮张等农畜剩余物或副产品等可供开发利用。

(六)区位优势。奈曼旗地处东北与华北交汇中心,是东北三省与内蒙古的结合部,属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环渤海经济圈叠交区域。在区位上,奈曼旗处于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和内蒙古东部入海两大地理走廊的交叉点上。两大地理走廊的其中一条是东北至西南方向的京通铁路及即将建设的电气化改造和增二线扩能、国道111线、通赤高速公路、东北地区飞往北京的航线等;另一条是渤海湾连接辽宁“五点一线”与内陆到达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这一既跨省区又通疆达海的最便捷地理走廊,这条地理走廊主要包括巴新铁路、盘奈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的巴林右旗大阪到辽宁阜新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等。

(七)交通通讯优势。奈曼旗交通优势明显,国道111线、大广高速、京通铁路贯穿全境,其中大广高速公路(北京—承德—赤峰—通辽—四平)穿越奈曼旗境内140公里,设臵三个出口。已开工建设的巴新地方铁路纵穿奈曼旗全境,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在奈曼旗境内规划有6个站点,铁路建成后,奈曼旗将成为自治区距离港口最近且有铁路直达的旗县。规划建设的2条园区铁路专用线(巴新铁路大沁他拉站至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京通铁路嘎什吐站至工业园区铁路运输专用线)正在有序推进中。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180公里范围内有赤峰、通辽两座机场。通讯方面,目前全旗已建成通讯基站203个,铺设光缆1600公里,通讯及互联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八)电力能源优势。奈曼旗现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两台主变容量分别为12万千伏安和9万千伏安,供电负荷能力为20万千瓦,除满足全旗现有工农业供电负荷外,还剩有5万千瓦供电能力。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通辽南部环网扣河子-奈曼220KV输电线路工程和220KV奈曼开发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分别为我旗增加5万千瓦和30万千瓦供电能力,全旗供电能力可达55万千瓦。

(九)人文优势。奈曼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红山原始文化、契丹辽元文化、“乃蛮”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燕长城、辽代陈国公主墓、清代王府、青龙寺、清代佛塔等一大批证物古迹。特别是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形成了“胸怀坦荡、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奈曼人文精神。此外,我旗沙漠、怪柳、麦饭石等一些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也会在人文因素照耀下变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资源。这些都是奈曼旗未来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挖越厚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奈曼旗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工业强旗战略,紧紧依托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形成了建材、化工、金属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装备制造、能源等优势主导产业,经济格局

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引领的全面转型。201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5.6亿元、74.7亿元和32.9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571元和6999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情况

(一)承接产业转移总体情况

奈曼旗紧紧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殊的区位等优势,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积极主动用好用足国家、自治区和通辽市支持政策,认真做好对接落实,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不断提高外引资金利用水平,吸引外资向重点产业集中,向农业、服务业领域集聚,向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民生项目延伸,积极推进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化工产业方面,主要与浙江、吉林、河北等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发展以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方面,主要承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辽宁省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及功能附件、机械设备制造、金属铸件等企业和项目,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提升我旗装备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羊绒皮草加工方面承接天津、河北地区相关产业转移,主要生产绒毛制品、羊绒制品等;硅砂产业方面,发挥本地区丰富的砂资源优势,积极

与安徽省合作,推进硅砂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仁创公司、乌兰蒙东水泥、华鑫公司、东昇公司、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工业用沙格局,全旗吃沙用沙企业发展到38家,开发的沙产品达100多个,年用沙量超过50万吨,年吃沙还田200亩以上,年创产值近15亿元。几年来,按照项目拉动、园区承载、产业支撑、循环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上工业项目,在积极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累计外引内联重点项目640多个,到位资金200多亿元。组织实施新型镍铬复合材料、宏基水泥、明州化工、津蒙线缆、龙源风电等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66个,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初步培育形成了建材、化工、金属矿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力能源六个主导产业,聚集项目269个,产业的集群效应正逐步显现。全旗中小微企业发展到276家,其中规模以上46户,纳税超百万元、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20户和5户。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0.6亿元和52.2亿元。

(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奈曼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奈曼工业区、奈曼化工区、八仙筒工贸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和南部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已经批复的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区2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53家,从业人员2万人。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工业园区2009年被通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工业园区,2012年申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待自治区政府批复。到“十二五”期末,奈曼旗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项目投资200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5亿元,规划完成总产值700亿元,销售收入672亿元,上缴税金30亿元,企业员工达到3.5万人。逐步建成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染料化工生产基地。

具体六个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如下。

1.奈曼工业区。奈曼工业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东郊、国道111线两侧沙荒地段,以京通铁路为界形成南北东三个区域。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走廊50平方公里,已建成14平方公里。奈曼工业区是以建材、轻工和食品加工、信息识别技术与加工制造、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等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到目前,入驻企业78户,完成投资22亿元,重点项目有:奈曼旗中联水泥、华鑫矽酸盐制品、兴柏玉米淀粉、海克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博浩万寿菊浸膏等。

2.奈曼化工区。奈曼化工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南8.5公里处,以111国道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3平方公里。奈曼化工区是以活性染料及其中间体产品为主导的精细化工园区,主要发展引进原料、销售两头在外的非资源型产业。园区现已有浙江龙盛集团、宁波明州公司、承德克瑞特公司、吉林吉化集团、天津金世集团、北京天擎化工、鞍山惠丰集团等18家业内知名企业入驻,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

3.八仙筒工贸区。八仙筒工贸区集中区位于八仙筒镇,规划设计占地12平方公里(其中纸业园区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年生产50万吨纸制品的规模,八仙筒创新纸业园区将建设成为较大的浆料和生活用纸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4.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位于白音他拉新城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轻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已投产企业28户。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5.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位于黄花塔拉苏木。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5家,主要有友弘绒毛制品、太行羊绒制品、蒙特利羊绒制品等项目。

6.南部山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矿产开发区主要集中在奈曼旗南部山区的新镇、青龙山镇、土城子乡等乡镇,立足南部山区丰富的麦饭石、大理石、油母页岩、金矿、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为主,包括土砂石开采加工业等非煤矿采产业,现有企业36户,形成了年产300公斤黄金、14万吨铁精粉、1.5万吨铅粉、1.5万吨锌粉的生产能力,开发麦饭石产品500多种。

(三)优化承接环境情况

为更好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奈曼旗下大力气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多角度、深层次提高投资、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交通、供电、水源地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合理布局产

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提高全旗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和三条发展轴”集中发展奈曼旗特色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明显改善全旗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严格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消耗评估,建立企业节能减排准入制度,大力倡导清洁生产,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企业。

(四)重点产业发展和布局情况

1.建材产业。以发展水泥及水泥制品为主,现有企业72户,形成了年产300万吨水泥熟料(中联水泥年产150熟料万吨,宏基水泥白音昌原址年产熟料20万吨,宏基水泥技改项目建成后年产熟料120万吨,昱祥水泥、青龙山水泥两户粉磨企业年产成品水泥80万吨)、5万吨覆膜沙、4万吨孚盛砂、10万立方米矽酸盐制品、5万吨玻璃及玻璃制品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完成增加值5.1亿元。重点企业:中联水泥(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9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仁创沙产业、东昇玻璃制品等。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宏基水泥技改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4.5兆瓦余热发电项目)。

2.化工产业。以发展活性染料和医药化工为主,现有企业29家、化工产品56种,形成了年产7000吨磺胺、12万吨硫酸、6000吨活性染料、6000吨H酸、4万吨氯磺酸、4万吨硫酸钾、4万吨盐酸、1万吨对位酯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完成增加值23.1亿元。重点企

业:明州化工、克瑞特化工、天擎化工、青龙化工、塞北制药、海雨化工、翔意化工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1.2亿元的佛山南海北沙制药医药中间体项目(年产7000吨磺胺)、投资0.9亿元的天擎化工工业杀菌剂项目(年产1万吨工业杀菌剂及相关产品、600吨农用及卫生烟剂)、投资0.8亿元的大连染化液体硫化黑项目(年产3万吨液体硫化黑)。

3.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以发展金属矿采选加工业为主,包括土砂石开采加工业等非煤矿采产业,现有企业36户,形成了年产300公斤黄金、14万吨铁精粉、1.5万吨铅粉、1.5万吨锌粉的生产能力,开发麦饭石产品500多种。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完成增加值4.5亿元。重点企业:新型镍铬复合材料项目、霸王扣金矿、大三家子铁矿、天地矿业、蒙豪矿业等。重点在建项目:蒙豪矿业铅锌矿探采项目(日处理矿石200吨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4.装备制造业。以打造东北地区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套车间为目标,吸引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汽车配件、成套设备、铸件加工、大型智能机械设备等行业入驻,现有机械制造与冶金企业14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完成增加值4亿元。重点企业:泓海机械、津蒙线缆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1亿元的鸿胜重型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由遵化市盛世天豪重型矿山机械厂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耐磨材料及矿山成套设备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20万吨耐磨材料及相应的矿山成套设备,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金3000万元,安置150人就业)、投资0.5亿元的品乘钛合金产品加工项目(年产3万吨钛合金产品,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税金1000万元,可安置80人就业)。

5.轻工食品加工业。以生活用纸、食品、服装制造、农

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现有粮油加工、牲畜禽类屠宰加工、食品加工、酿酒、木材加工、服装加工、皮绒加工、工艺品加工、印刷、纺织等企业110户,形成了年梳绒2万吨,加工服装1000万件、万寿菊2000吨,屠宰肉鸡1000万只、肉牛10万头、羊30万只、生猪30万口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完成增加值15亿元。重点企业:博浩生物、朵兰纺织品、铁骑王酒业、蒙和吉乳业、老哈河粮油、宇鹏肉食品、华宝麦饭石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0.8亿元的森亚糖业冰糖项目(年产7000吨冰糖、1万吨绵白糖)、投资0.5亿元的聚信通手机项目(年产手机50万部)。

6.能源产业。以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石油探采等能源产业为主,现有企业8户,形成了年发电10万千瓦,生产原油1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完成增加值0.7亿元。重点企业:辽河石油探采、国电龙源风电、鑫辰林木质电厂等。重点在建项目:投资分别为5亿元的国电内蒙古电力巴彦塔拉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4.95万千瓦)、华电秦天图布日格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4.95万千瓦)、中节能永兴风电场(一期装机规模4.96万千瓦)项目。

7.硅沙产业。依托丰富的沙资源优势,全旗依沙而建的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年吞沙规模50万吨以上。我旗先后建成了年产3.5万吨标准瓶的东昇玻璃制品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灰砂砖和仿真花岗岩系列产品的华鑫矽酸盐制品公司、年产2万吨覆膜砂(新型精密铸造材料,用于机械制造业)和5万吨孚盛砂(新型压裂防沙支撑剂,用于石油开采业)的仁创沙产业园。同时,我们在推进已有企业扩大生产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方向,策划编制储备了一批硅砂系列开发项目。

8.商贸物流产业。全旗已建成各类大小专业批发、综合市场40多个,现有7个大型商场,50多家专卖店,100多家连锁店。全旗现有物流企业35家,华明、蒙东等大型物流园区初具规模,物流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老哈河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定为AAA级物流企业。

9.文化旅游产业。全旗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17家,从事文化产业人员1000多人,每年上缴税金达100万元。

此外,玉米生物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已与投资60亿元山东雪花玉米深加工、30亿元浙江梦家园玉米生物科技、26亿元紫农(北京)科技(奈曼)共生园、22亿元亿粒沙材料科技亿粒沙硅砂产业园区等项目正式签约,正在推进各项前期工作。

三、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建设资金配套问题。

奈曼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可用财力不足是基本旗情。一些政策倾斜项目和民生事业,都需要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会存在经费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资金匹配增长与地方财政收入困境之间矛盾突显。

(二)项目核准审批难问题。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一些因为投资数额大需要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门核准审批的重点项目,存在审批

手续多、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加大了项目的审批难度。

(三)当地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在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难免会有对资源环境污染高的企业和项目,如何减少对当地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也应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四、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接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要求,自治区拟设立“蒙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为奈曼旗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在这一大背景下,奈曼旗必须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承接产业转移契机积极发展建材、化工、金属采选加工、轻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落实好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我旗特有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大范畴,成为连接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内蒙古东部五盟市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纽带和支撑点,力争到2017年,将奈曼旗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充满活力的蒙东经济门户旗县。

一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契机,坚定不移地发展“煤-电-冶-建”循环经济、机械加工制造及以玉米深加工为主导的生物科技产业。随着巴新铁路的动工修建,奈曼旗将成为内蒙古距离港口最近且有运煤专线铁路直达的地区,这就为冶金、装备和机械制造、发酵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人找到了政策、能源、运输、土地及劳动力成本等最佳结合点。发展这些产业,奈曼旗特殊的区位是根本,铁路等通道建设是前提,电厂等能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要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全力推进铁路、电厂和电网建设,做好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冶金、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区位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进一步提升工业的带动能力。

二是依托现有优势,大力开发新资源新能源。充分开发利用奈曼旗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提升用沙企业创新、科研和生产能力,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值。依托奈曼旗秸秆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推广秸秆板材、秸秆制气等综合利用技术,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奈曼旗风能较丰富、沙地面积广、光照充足等条件,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型电力能源产业,推进在建风电项目早日建成发电,力促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开工。逐步做大沙产业、秸秆等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开发新型电力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把奈曼旗建设成为蒙东地区沙产业和绿色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三是努力壮大物流及仓储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业由传统物流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大力发展第三方

物流和“飞地经济”,全面推进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提高物流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构建奈曼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通辽和东北经济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加快建设培育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促进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推动物流业长足发展。

四是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立足奈曼旗沙漠风光、民族历史风情等软资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地理条件,重点培育契丹民族与蒙古族风情文化、中华麦饭石文化、沙漠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等知名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文化旅游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人产业,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将奈曼旗打造成为距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最近的原生态文化旅游休息圣地。

五是着力打造无公害现代农牧业基地。依托奈曼旗已有的农牧业基础和极大发展潜力,加大产业对接力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保持并扩大粮畜总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地处“中国黄金玉米带”的优势,继续打造优质玉米主导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方向,发展高产、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扩大高效作物种植和特色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有机杂粮、肉鸡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推进特色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打造优质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奈曼旗建成蒙东地区重要的无公害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京津及其它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五、对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实施优惠的区域产业政策。今后几年奈曼旗的产业发展重点仍然是发展建材、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加工、金属矿采选加工六大优势主导工业,但发展过程中受项目核准、资源配臵、土地等条件限制,建议国家、自治区在优势产业发展、项目核准、资源配臵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对像奈曼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最大限度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二是政策制定要具体。国家在推进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制定全局性、指导性政策举措,落实到具体细节实施上,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与承接产业转移配套的具体扶持政策,以方便地方发展和政策进行有效对接。

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奈曼旗是国贫旗,受地方财力限制,旗财政对一些大项目资金配套乏力,建议上级在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提高投资标准,减少或取消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帮助我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第四篇: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与思考(定稿)

承接产业转移对策与思考

2009年由合肥等皖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安庆所参与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这将为安庆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这一示范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是在安徽“入长”的进程中逐步明晰的,对安庆而言,意味着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出现。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的一员,安庆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要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

(一)继续坚持走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国有企业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了技术先进、基础稳固、主导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结构,构成了安庆市的大工业格局。在对接产业转移中,安庆仍要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依托安庆市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推进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中、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着

力打造安庆市的工业航母,加速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把安庆市建成沿江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及园区经济,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安庆市县域和园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庆各县(市)区应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各县(市)区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利用安庆沿江,沿交通干线、沿大桥、沿港口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既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在吸引长三角企业方面,各地要优化政务环境,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保证转移过来的沿海企业享受不低于原来的政策和服务。学习沿海开发区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可考虑吸引沿海开发区到安庆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也可能将安庆工业园区委托沿海开发区进行经营管理。(三)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安庆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整体进度良好,呈现出投资速度加快、新开工项目增加、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改善的发展态势。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在实施“双百”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市区周边小城镇群的建设,及早布局其功能区的划分,使市区周边具有一批产业不同,承接产业转移。要搞好公用设施、生态林建设、进出安庆的道路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有效地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流动。

(四)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市”的发展理念。要牢固树立人才

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在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同时,安庆应加大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和品牌,吸收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城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

(五)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安庆产业结构。安庆产业结构不优是制约安庆发展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注重产业优化升级,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安庆就要积极承接其生产环节、加工制造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等产业。按照预期,省内九市所组成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争取早日建成服务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基地,努力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五篇: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如下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农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央、省、市、县区按5:3:1:1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全国专项规划建设的小型水库,中央、省、市、县区按3:4:1.5:1.5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省级计划建设的小型水库,按省与市(含县区)1:1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4.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村通水泥路建设项目,市级按每公里8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列入省计划的新建农村客运站项目,市财政按省补标准1:1配套,累计补贴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决算金额。

5.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宅基地整理部分新增耕地面积,市财政每亩给予5万元补助;其他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省市财政按照项目区建设标准给予补助。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经国家、省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财政按照规定安排足额配套资金,农民筹资部分,由市县财政代筹。

7.整合巢湖湿地保护、粮食大县、油料大县和生猪大县奖励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

8.建立《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鼓励、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农业项目,可直接进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补助。

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新、扩建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辅助设施等。

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国际、国内知名的跨国、跨省、跨市农业企业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可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支持。

实行“一事一议”的境内外企业、项目,不重复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扶持政策。

1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及其他组织,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3.新通过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给予一次性认证认定费用补助。

14.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5.新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每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16.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的农业企业,其销售收入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企业1万元;当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一企一策”特殊奖励。

17.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奖励县区领导班子20万元。以后每增加10亿元产值,奖励5万元,累计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18.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万元。

19.新取得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项目,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20.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补助8万元;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协会,每家补助4万元;对新设立并规范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每家分别一次性补助1万元和0.5万元;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且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的,每家一次性补助3万元。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补助。新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项目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补助。

21.参加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农业展销会的企业和单位,一次性据实补助展位费和参展产品运输费50%。

(二)现代养殖业

22.新建并从国外引进原种猪3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新建并存栏600头以上纯种能繁母猪,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为主的祖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2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3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50万元。

23.新建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25万元;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猪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50万元。

24.存栏能力150头以上的新建奶牛场,300头以上的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托牛所,从省外购进或迁入符合标准的奶牛且集中饲养30头以上的,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的,市财政按省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

25.新建年出栏100万只、200万只、300万只以上的规模肉禽场,每场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26.新建存栏10万套、20万套以上父母代种鸡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50万元。新建存栏3万套、5万套以上肉种鸭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30万元。

27.家禽良种企业培育的家禽新品种、配套系,新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每个品种一次性补助10万元。

28.新开发龙虾苗种繁育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年繁育虾苗20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池塘养殖300亩以上或稻田养殖4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鳜鱼繁育基地,连片100亩以上且繁育规格3cm以上、苗种2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河蟹池塘养殖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

29.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1000箱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5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2000箱且带动农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10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4000箱且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万元。

30.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三)特色种植业

31.承担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32.鼓励种植大户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年单个连片种植粮油500亩以上的粮油种植大户,每户奖励1万元。

33.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在我市范围内建立制种基地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给予20元补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品种新获得国家和省审定的,每个品种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34.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含食用菌、草莓)小区和新建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分类型按面积予以补助。具体标准为:日光温室大棚,集中连片4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钢架大棚,集中连片70-150亩的,每亩补助2500元;151-300亩的,每亩补助3500元;3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

35.新建露地蔬菜,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501-1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伏缺期间利用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等设施新建伏缺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达到100亩的,每亩补助1000元。

36.新开发水生蔬菜,集中连片300-1000亩的,每亩补助200元;1001-5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5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

37.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新建连栋温控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年育苗能力达到200万株以上,且辅助设施齐全的,一次性奖补30万元。

(四)林木花卉业

38.新增营造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生态林,包括水源生态林、湿地绿化、荒山荒地绿化等,每亩补助200元。当年新开发成片造林500亩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补助10万元。

39.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3公里以上、大中型河渠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10公里以上,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2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且3行以上的,每公里补助5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10米的,每公里补助1万元。在乡村道路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2公里以上,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或苗木干径4cm以上的高标准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3000元。当年新开发绿色长廊路段长度30公里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奖励10万元。市级出资建设部分,不再进行奖励。

40.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范围内新建农田林网,庇护面积500亩以上且网格面积小于2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元;新建环村林带长度1公里以上、宽度10米以上的,每处补助1万元;规划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5%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1.新开发苗木生产基地200亩以上且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花卉生产设施控温温室1000平方米以上,日光温室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钢架大棚10000平方米以上,新增鲜切花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2.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成片100亩以上的桃、枣等品种,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5万元。外环生态绿色长廊范围内连片发展经果林(桃、李、杏、枣等)50亩以上的,市财政按每亩200元标准予以补助,一补五年。

(五)其它类

43.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09年起,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1000亩以上,租金在500元/亩以上,且流转期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在1000-2000亩的,每亩奖励100元;2001-3000亩的,每亩奖励150元;3001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县(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并实现2万亩以上土地流转规模的,市财政一次性补助2万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由县(区)、乡(镇)承担。

44.农村能源。养殖企业新建50—100立方米单体沼气发酵池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300元。企业、乡村或个人新建30—50立方米厌氧池、好氧池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500元。种养基地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按“一事一议”给予补助。

当年获得国家、省扶持的新建乡村农村能源项目,按国家、省奖励资金给予1:1配套。

45.农业机械化。当年新购置的农业机械,经农机管理部门审定,给予购置费10%-30%的补贴。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械、油菜收割机械、植保机械和大棚微型机械发展。

46.增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公共植保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47.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动物防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承担,免费发放农户使用。

48.支持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市农险办《关于印发〈合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合农险组〔2008〕1号)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49.本政策与其他政策交叉的,不重复奖补。具体实施细则由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50.本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此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财政政策不再执行。

下载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9月20日 17:53:28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东部地区......

    县政府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

    一、总体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为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按照“突破大项目主攻开发区,立足高品位建设旅游城”的要求,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确保各项......

    产业转移承接整改措施(5篇可选)

    为了实现县又稳又快又好科学跨越发展,全面、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动我县开放型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特制定本政策措施。一、关于建设用地方面1.县......

    承接产业转移祝酒辞(5篇)

    尊敬的方区长、杨常委,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山城重庆,成功举办了渠县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

    关于成立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

    关于成立石嘴山市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 为了促进《宁夏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纺织)示范区实施方案》及早获得批复,进一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区委办公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 **区 创新工作方式,全力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2011 年, 全区地方......

    杭州承接产业转移信息

    东至县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东至县发改委 2010年9月1日 8月29日,东至县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在浙江省杭州市百合花酒店会议厅隆重举行。县四......

    关于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

    关于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 编者按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安排,为深入掌握区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2007年,自治区党委各常委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