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范文

时间:2019-05-14 00:3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范文》。

第一篇: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范文

《12怒汉》中的美国陪审团制度

2010910015姚家乐10工管

1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美国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在陪审团组成人员上,逐渐对妇女和黑人开放,对性别和种族的排斥度降低。其次,历史上陪审团的人数是12人,改革之后组成人数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在6-12人间组成。再次,陪审团裁决原则上的变化。传统的陪审团裁决是全体一致通过原则,现在开始应用多数主义。通过改革,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得到了比英国更好的发展。据统计,美国每年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案件,占世界每年总案件的90%。

而且对于构成陪审团的陪审员也有很多的要求。首先是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联的人不得入选。初选陪审团时,法官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审团能够真正代表最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他的选择会从选举站的投票名单或者电话号码本上随机选择。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一案,陪审团的初选共选出了三百零四名候选人,这是因为初选之后,还有一次严格的筛选,主要是剔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断。

在《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深入的了解美国的陪审团是如何工作和最终裁决的。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在影片中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这就是美国所特别推崇的陪审团

制度。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全片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对白中一共出现了五个合理怀疑(reasonabledoubt),分别为:

1.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说她亲眼看见男孩将刀举过头狠狠往其父亲胸口刺下,当时正有一辆六节的火车经过,她透过火车最后两节看到此情景。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

2.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研判是其父亲),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逸。但经由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达成,他却谎称15秒。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3.少年说去看电影但却什么都记不得,因此众人研判少年说谎。但八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亲的尸体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

4.少年的父亲身高较少年高七吋,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

5.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但是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

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虽然他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但是他坚持已见提出异议,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七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电影在对这一制度的展现过程中提醒我们要注意民主社会中的“多数人的暴力”。民主并非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给任何人说话的权力,要服从于事实和理性,即使是真理只在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手中。电影中,第8位陪审员戴维斯凭着自身的良知和对他人生命的珍重,开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其他11位陪审员,并最终说服了大家,挽救了一个少年的生命。当然,这个过程是严守程序公正的,每当有人提出要投票时,主持人都组织表决,没有因为观点对立双方人数的悬殊就省去必要的步骤。

当然,陪审团制度也有其缺陷,假设电影中的陪审团中没有戴维斯,结局可能就大不相同。假如戴维斯的怀疑是错误的,那样就会放走一个罪犯。他们是在以基于移情理性的合理怀疑来赌一种可能性,虽然也会犯错误,比如辛普森案件中的陪审团,但是可以避免更大的错误。正如剧中人物所说,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来决定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有没有犯罪,这正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原因,是正义的保障,是现代社会司法制度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第二篇:法律电影赏析《十二怒汉》作业(精选)

*******大学 法律电影赏析论文

题目: 《*********》

学 专 班 姓 学

院:****************** 业:******** 级:******* 名:****** 号:***************

*****年

*** 月 *** 日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原名《12 Angry Men》《十二怒汉》虽然拍摄于 1957,年,可是探讨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 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的对立与矛盾,而另一方面则是 民主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剖析。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场景的变化,除了法院大门、法庭就是会议室。《十二怒 汉》全剧拍摄主要就是在一个房间,十二个陪审团员针对一个案件的讨论,九十 六分钟的时长,没有因为景色的缺少而让人觉得乏味,整部片子非常精彩,那个 最开始提出无罪的人,他没有肯定那个嫌疑犯是有罪的,只是他觉得有值得怀疑 的地方,之后其他陪审员层层推进,找到了自己认为怀疑的点,从一人认为无罪 比十一人认为有罪,到最后的十二个人都认为无罪,这个过程让我有些感触。在美国,法官只负责法律的具体适用,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则是由陪审团决定。陪审团则是由法院在案发城市选随机抽取的公民组成,一个美国公民只要年满1 8周岁,会说英语,没有听力缺陷,并且没有前科就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首先,这显现出美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优越,陪审 团制度有一个缺陷,它可能使社会某种偏见者的偏见出现在审判中,而在某一特 定的案件中,这种偏见则愈发明显,比如这个案件中的少年,是一个生长在贫民 窟的少年,未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尽歧视和摧残,另外在片头少年正面直视镜头 时,我发现少年并不是典型的美国主流白种人,更倾向于一种少数族裔的美国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则容易影响判决。另一方面,陪审团制度彰显着其民主性的一面,他宣称成员均选自人民的各个阶 层,所宣扬的正是陪审团成员的人民性,正在努力地消除贫富、种族的偏见。影 片中,有老人,有年轻人,有来自广告公司的,有股票经纪人,有工程师,也有 钟表匠,总之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最特殊的是一个曾经在贫民窟长大的人,但 是很显然,现在他已经脱离了贫民窟,而更显然的一点是,现在在贫民窟里的人 将没有发言权。很不和谐的,我自然的想到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 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沦为弱势群体,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 深思的问题。影片中的陪审团就是这样组

成的,所以陪审团里有企业家、工程师、银行家,也有推销员、工人、中学足球队教练和钟表匠等,的工作领域、知识背景都不尽 相同的12个人。法庭上的一切证据都明白无误的指出那个少年杀死了父亲,在 陪审团的第一次表决12名陪审员中有11人支持认定罪名成立,只有工程师戴 维斯认为刑事案件的定罪标准求是排除合理怀疑,这个案子还存在疑点,不能如 此轻易的把一个18岁的少年判了死刑。因为陪审团认定事实需要完全一致,所 以12个人只好继续讨论下去,其他11个陪审员必须说服这个“吹毛求疵”的工 程师。12个人职业、性格、社会阶层和立场不同,决定了这样讨论必然在一种 充满了冲突的气氛中进行,小小的休息室里充斥着不仅仅是对案件本身不同观念 的冲突,更是不同阶层的冲突,不同人生观、世界观的冲突。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争吵、冲突,最后结果是13比0,陪审团一致同意被告谋杀罪名不成立。少年 是不是真的杀了他的父亲在这里并不是影片的重点,重要的是 “我一直觉得这是 民主社会的最大优点。”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 责任。

从这部电影让我更直观的了解陪审团的意义和价值。陪审团作为相对公平的 第三方,同时也代表了社会的眼睛,而这些人也是从事各行各业,随机抽取参加 审判的,这种方法实际上从侧面也有效的减少了渎职和腐败,毕竟每次审判时陪 审团随机抽取,几千个人员内,抽出十几个人还是相对公平的!也许这样也是一 种人权吧。在现代法治社会里,一个法律常识是,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 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程序正义。康德说,世上有两样东西 最使他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所以法律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 上的。


第三篇:浅析电影《十二怒汉》

浅析电影《十二怒汉》

----合理怀疑产生的过程

一.背景:一场关于少年杀害自己父亲的案件,十二个陪审员在休息室讨论决议少年是否有罪的电影。

二.少年的经历:。他在贫民窟出生,九岁时母亲就过世了,他在孤儿院待过一年半,当时他父亲因为伪造文书罪入狱,他是个充满愤怒的孩子。被指控用只有他拥有的刀杀了他的父亲。

三.剧情梳理:开始法官对陪审员说:现在你们必须做先来好好地理清这条案子的真伪。如果你们提出了合理的怀疑,基于合理怀疑做出无罪判决。如果提不出合理怀疑,基于此做出有罪判决。

天气炎热,十二位陪审员中的的初始状态:3号:现在的孩子应该吃点苦头,神的给我们惹这样的麻烦。

7号:买好了看球赛的门票,急于讨论结束。几乎所有陪审员持有对于贫民窟的孩子的偏见。第一次投票:8号投无罪,其余认为有罪。

8号的理由:第一:他年纪很小,把他送上电椅需要认真讨论 第二:悲惨的经历,十八岁,大家应该给他一个机会。第三:杀人动机不太强烈。遗漏了一些细节。

第二次秘密投票:使就好9号转变的理由:第一:8号找到了与凶刀类似的刀。第二:没有对少年有偏见

第二:8号一直孤军奋战地跟他们对抗,他并没有说那孩子无罪,他只是说他无法确定他有罪。要孤军奋战对抗荒谬的言论并不容易,所以他孤注一掷争取支持,9号支持8号因为他赞同8号的动机,那个孩子或许真的杀了人,但他想听到更多的证词 第三次投票:8号提出的新的疑问:一:电车经过时噪音很大,老人不可能听到男孩喊:“我要杀了你”,即使说了,也不能代表什么,每个人都经常说。9号:老人的证词可能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出现的幻想。因此5号转投

第四次投票:8号:第一:律师的话不一定可信 第二:少年三点返回家有违常理,如果他杀了人的话。第三:老头的证词不一定可信 11号转投

第五次投票:8号:第一:老人脚跛,行动不便在15秒到不了门口,实验证明至少40秒钟。

此时期间11号的话:“就跟你没有礼貌的理由一样,我从小就是个有礼貌的人,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该怎么说呢?我们被通知,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把这件事跟私人的感觉扯上关系。” 此时2号和6号转投 注意:此时票数6:6 第六次投票:投票之前:7号急躁,急于离开去看比赛。天下雨了,电扇被打开,天气不再炎热。人的心情和理智都有些抚慰。

提出的合理怀疑:第一:经试验在无压力情况下人尚记不清,少年在巨大压力下记不得电影是正常的。

第二:杀死少年父亲的使用到的方法,少年不可能做到。除非是他偷袭了他父亲。7号,1号,12号转投

备注:7号转投多因为失去了探讨的耐心。

十号持有对少年的偏见,没有新的怀疑,十二号转投有罪。第八次投票:提出新的合理怀疑:妇女戴有眼镜,在睡觉时不可能戴有眼镜,无法看清对面的在电车车窗上的画面。妇女撒了谎。此时12号再次转投无罪,4,10号转投。现在:票数:11:1无罪占优势

3号因为情绪失去理智,自己重新梳理了合理的怀疑,最后只好投了无罪票。此时大家意见一致,基于合理怀疑,少年应判无罪。

四.关于合理怀疑。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陪审员对于什么是合理怀疑的观点是不同的,是否构成合理的怀疑持有不同的观点。

什么称作合理怀疑?证据要经得过一切合理质疑的推敲,要百毒不侵才有效。(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另一种解释来自通常的理解:正常的、不带偏见的陪审员,在听取了对所有证据的交叉询问后以及控辩双方的整个证明过程以后,仍然不能排除对某些证据的怀疑,仍然不能确信被告有罪。当出现了怀疑的时候为什么一开始大家还是大多数支持有罪推论,而对于怀疑持否定态度,而没有力图排除合理怀疑?

对于提供的证据认识的不足和肤浅和天气闷热是表面原因

深层看来首先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大多数对于少年持有的偏见,成为合理怀疑提出的一大阻力。尤其三号不仅对于平民窟抱有成见对于青少年群体也抱有成见,双重成见使得他到最后才不得不转投。

对于讨论持有的不耐烦,多数人的有罪推断坚定了大多数人的信念而且大家急于将案件结束去干自己的事情,比如七号急于看球赛。所以他们采取试图去说服少数认为无罪的人,但到了后来当无罪推论占了上风,一些陪审员因为不耐心而转投无罪推论。比如那个失去了耐心的7号陪审员。

对于合理怀疑的建立是要摒除心中的偏私。

对此我重点分析3号陪审员的心理变化,来认识一下合理怀疑无法形成的阻力。第一次投票之前他说:现在的少年应该吃点苦头,省的给我们惹这么多麻烦,这是他持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第一次投票后他与八号的对峙,及后来的的交锋中,他的语言是偏激的,不理智的,甚至于蛮不讲理,恶语中伤。

在此我总结了他的话:1.他没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2.对于讨论持有的消极和否定态度。

3.不肯听别人的建议,处处急于否定别人的推理,甚至于恶语中伤。

总的来讲,虽然其中的一些陪审员并没有明白什么叫合理怀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合理怀疑产生是建立在公正的,认真的,无偏私的的基础之上,尤其对于大家积极讨论,相互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对待新闻等报道,如果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将成为真正的公民。

第四篇:电影《十二怒汉》影评

《12怒汉》:俄罗斯亮出了伟大良心

2007-09-09 12:09:31来源: 新浪娱乐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赛片《十二怒汉》是1957年美国版本的翻拍,当年的美国版本很成功,是195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该片“少数如何挑战多数”的思想精髓,也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典范。

美国版《十二怒汉》导演是悉尼・卢曼特,主演是亨利・方达,影片讲述的是陪审团12个成员中,持反对意见的一个人如果说服了其他十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方向,从而使正义伸张,一个人的命运也从此改变。美国版影片相当出色,在第30届奥斯卡奖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提名,虽然最终输给了《桂河大桥》,但50年来光彩不灭,是影史不可磨灭之作。

本届参赛片《十二怒汉》导演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影片借用了同样的框架结构,典型的旧瓶新酒,却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苏联解体后、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

影片开始,一个车臣少年被控杀害养父,两个证人指证,一个说在楼里听见了少年的喊声“我要杀了你!”,一个说在对面看见少年举刀。铁证看似如山。这时,12名来自社会各界的评审团来给少年最后定罪。

12个人嘻嘻哈哈,觉得是个容易的事,一开始有的弹琴,有的玩球,有的还吸毒。主席好容易叫大家坐下,说了一下案子的情况,让大家快办完正事,办完了好走。主席让大家举手。

只有一个人没举,大家惊讶的望着他,意思是“这人怎么这么耽误事儿呢?”

那个人忽然大梦初醒的问:我不知道你们在举什么?

大家哈哈大笑,和他说了一下这个铁证如山的小案子。

这个人听完了说,我还是不举手,因为我一旦举手,这个人就被我们这伙人就这么了结了,可是这背后是一个人的生命呢!

大家收敛了笑容。这个人接着说:我看到了给这个孩子辩护的律师,他的眼神空洞,我觉得有疑问。

他又接着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当年很爱我的妻子,可是我们很穷,我找不到工作,又不想把专利卖给外国人,我妻子就打三份工,很辛苦,后来她受不了离开了我,我就开始酗酒,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我喝的连死都不怕了,成天进出医院,身上都是伤,还自残,有一天我坐火车,火车上一堆乌烟瘴气叫骂的人,我醉醺醺臭烘烘的和这些人一起,这时候我看到对面坐着一个女人,领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姑娘,小姑娘问这个女人,说对面那个男人是不是疯了,我听见这个女人说:他并没有疯,他只是非常非常的难过。

十一个人都静悄悄的听这个人说话。

这个人接着讲:后来我的专利卖了很多钱,我和这个女人结了婚。现在我们的儿子四岁了。我本该死在了阴沟里,可是这个女人,是她给了我一个机会。

在静默中,这十一个人都明白了这个人在说什么。

说服的过程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比分在一点一点的接近,在僵持到6:6的时候还有戏剧性的反复,就像生

活中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是伟大的演员,这12个人,有12个故事,有12个人格,车臣少年成了他们展示各自经历和良心的一个道具。

他们审判的对象是个车臣孤儿,而车臣一直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伤痛,车臣人骁勇善战,车臣共和国境内以穆斯林族为主,信奉伊斯兰教,俄罗斯族只占少数,经过了1994、1999年两次正面冲突,2002年莫斯科大剧院800名观众遭车臣武装分子劫持,以及2004年车臣总统和俄高加索司令在庆典中被炸身亡,车臣饱受战争摧残,经济衰败,儿童更是最大的受害者。

十二怒汉面对的是民族的创伤,面对的是人类对真相、真理和人道的责任,通过激烈的争论和征服他们终于意识到,“wecome,wesee,wejudge.(我们来了,我们看见,我们下判断)”,这是一件多么沉重而严肃的事!

十二怒汉来自不同的民族,其中有一个就来自高加索地区,所以当一个来自俄罗斯族的怒汉说这个车臣少年无知,又说高加索人就是没文化的时候,这个来自高加索的怒汉愤起反击:高加索人没文化?你敢说高加索人没文化?!我们高加索出了帕斯捷尔纳克!你敢说我们没文化?!

他们又争论到了俄罗斯的现实,一个怒汉说:我们现在对什么都无所谓,把什么都当成一个笑话,活着是个笑话,死了是个笑话,战争是笑话,地震是笑话,5000万的孤儿我们也当成笑话。我们就不能不那么没心没肺的哈哈笑吗?就不能把哈哈笑变成微笑吗?我4、5岁的时候和奶奶在一起住,有一天她突然发病,跌倒了,我们叫了救护车,但救护车让我们等的就像“永远”那么长,我奶奶倒在地上非常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让她好受一点,就模仿我们当时的邻居,那个邻居平时总是能让奶奶发笑,我记得奶奶忍着巨大的痛苦,还对我露出了微笑,当她的尸体被抬走的时候,那个微笑还是留在她的脸上。我们对现实,为什么不能像我奶奶那样呢?

他们争论到“事物的可能性”和“如何评价一个人”,一个犹太怒汉说,我爸爸当年英俊,一个女人爱上了他,那时候正是二战,我爸爸要去德国,那女人居然跟着他去,他们一起被关进了集中营,1953年他们被放出来,一起生了11个孩子。我知道了我妈妈也并不就是天使。

他们争论到“如何对待一个法律机器下犯过失的人”,一个怒汉说:我叔叔是个善良的人,人人都爱他,可是有一天他生意失败,走投无路,就借了高利贷,他还不了,有一天就去打劫一个小店,警察围住了这个店,我叔叔吓坏了,要开枪,这时这群警察的头儿来了,他说我进去和这个人谈,我不带枪,大家都认为他疯了,他说服了我叔叔,我叔叔扔了枪,和他一起喝起了酒。我叔叔没有进监狱。这个警察拯救了他。

他们在争论道义的同时,开始分析案件的疑点,他们检查了杀人凶器,演示案件的过程,从而推断案件的证词不成立,车臣孩子不可能杀他的养父,凶手另有其人。

最后一轮举手投票,主席看到每个人都举手认同车臣孩子无罪。

忽然主席说:你们忘了我还没举手呢,我也是十二个人中的一个。

大家呆住了。

主席说:其实我早就知道这孩子无罪,证人的证词有明显漏洞,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把这个孩子送进监狱,他也许能多活一阵,把这个孩子释放了,他出了法庭的门举目无亲,那些真的杀了他养父的人会找他来寻仇,他过不了多久就会暴尸街头。

大家沉默了。出了法庭的门,就是可怕的现实。社会现实是他们无法左右的。

突然一个怒汉说:那他要是在监狱里上吊了呢?

主席犹豫了一下说:那就是他的命了。

大家又开始为了孩子的前途和自己的义务争论了。

争论完了,主席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还愿意判这个孩子无罪吗?

陆陆续续,十一只手都举了起来。

主席看了看,也举起了手。

无罪就是无罪的。

孩子被无罪释放了。有人继续照顾这个孩子的生活。真正的凶手被通缉逮捕。

影片在一次次掌声中结束,因为影片在正式结束前虚晃了二次,观众都以为是完了,长舒一口气,可是又开始了,又以为完,又开始了,所谓余音缭绕,经久不息。

除了精彩的台词,影片中十二位男主角都有出色表现,十二怒汉构成了一个表现力极强的整体。通过这部影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向世界展露了他们在新游戏规则下对生命、对正义的思考,展露了他们对俄罗斯丰富的民族性的自豪感和深深的忧虑,展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迷惘。

从历史上看,苦难的俄罗斯有着多姿多彩的个性,人道起来像个圣人,霸道起来像个烂人,浪漫起来像个诗人;时而像个美丽的姑娘,时而像个醉酒的汉子,时而又是个仰望苍穹的哲学家。但众口一词的是,俄罗斯的艺术有着伟大的传统,从古典音乐、文学、戏剧、诗歌、舞蹈到电影,都达到过必须仰视的高度。如今,发展和彷徨中的俄罗斯用自己的一部改编电影《十二怒汉》,借着对一个车臣孤儿命运的审判,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反省自身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次,俄罗斯对着车臣孤儿亮出了自己的良心,为自己苦难的民族洒下一行热泪。

第五篇:电影中的法律——十二怒汉

关键词:

《十二怒汉》

平凡,责任,法律,争论

12个人,12个来自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经历,有着不同地位的人,他们被公民的义务召唤到美国的法庭,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他们的任务是,决定一个美国公民的生死,这是12个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正如影片末尾的片段一样,他们分道扬镳,各自去过各自的生活,彼此不想干涉,再无往来,这就是美国,高度的自由化社会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或者说是隔膜,但是在会议的一个小时里,12个被以集体主义标榜的中国人视为个体主体泛滥的美国公民,却愿意为了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姓名而争吵,愤怒,只是因为陪审团一天三美元的补偿吗?

当然不是,广告公司的那名策划员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营销计划,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正在为行将破裂的父子关系而挠头,那名忙碌的建筑师,等着看球赛的业务员,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积极也好,被迫也罢,12个平凡人负责任的思考着,并因为过分负责而愤怒,争论,知道艰难的达成一致。

影片的名字是12个愤怒的男人,我们直接翻译为12怒汉,我曾经想,法律是理性的产物,为什么要有愤怒?后来我在这部片子中找到了感觉,大陆法系是由专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来进行的庭审,可是英美法系却要把判断的权力交给12个根本不了解法律,也不从事法律工作的陪审员,这些人没有法律人的理性,只有平常人的愤怒,但是,正是这高尚的愤怒超越了法律人的冷漠和麻木。法官需要不需要对正义抗热的激情?检察官需不需要对邪恶拍案而起的愤怒?律师需不需要对公民潸然泪下的同情?法律需要理性,但是法律必须尊重人性,人因为不理性而沦为禽兽,人因为只有理性而变成机器,而我坚持认为。在低级的禽兽都比在精密的机器高级,因为前者知道疼痛,至少如此。长期的法律工作,形形色色的事件,使我们的法律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就像医疗工作者面临生老病死一样的麻木,我们对于不公是否还会出于感情的愤怒?我们对于不幸是否还会发自肺腑的同情?而如果法律人失却了这些热情,只剩下了干瘪的法学理论和僵硬的法律条文,我们又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有何差别?工人有权利麻木的对待产品,我们却没有权力麻木的对待我们的同类。

12个愤怒的陪审员们,因为一个18岁的孩子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或者说,是否一定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争论,歇斯底里,局面甚至有时失控,指责,谩骂,都有,这哪有中国法庭的有秩序?可是,这种混乱本身就是一种秩序,而且这种秩序超越了感性上的一致,而上升到了理性上的对普世价值的追求。

面对这样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让这些决定别人命运的陪审员们真正运用法律的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这时,还是要依赖普通人的常识,一种大家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类社会维持的纽带。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实际上,自从双方开始对立、辩论开始进行,局势就已经向理性的方面扭转,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听故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所以,当你说无论事实如何那个男孩就是该杀,你敢承认自己是刽子手吗?当你说穷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时,别忘了陪审员中就有做清洁工的人;当你把别人的命运当成儿戏,你必须面对旁人逼视的眼睛。

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还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命题: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审判自己。论辩的紧张、交锋的激烈,恰好说明他们在郑重其事地担当法律的角色,他们虽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现在不再为了自己的事而随大流;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差事;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作出决定,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这也许是一个两难。我们当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作出在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消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一度紧张,孩子前科累累,参与过抢劫,打架,有人证明他买的水果刀和插在父亲胸膛上的一样,一个老人听见了这个孩子对父亲大汉,我要杀了你,而后一秒钟后就听到碰的一声倒地的声音,孩子跑了出来,一个太太甚至作证她目睹了孩子将刀子插入父亲胸膛的经过。

这无可置疑,检控官尖锐举证,辩护律师消极应对,11个陪审员毫不犹豫的认为孩子应该上电椅,只有一个人例外,他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于是看似无关痛痒的怀疑被一个个拿出来,直到摧毁了看似严密的证据链,直到摧毁了11个本来认为有罪的陪审员的意志,11:1,11个认为有罪的人和这个1个认为无罪的陪审员进行着艰难的争论。

孩子的买的刀的确和插在父亲胸膛上的一样,但是这又怎么样,这把刀在那个街区很容易买到?一个陪审员拿出了自己买的一模一样的刀。

孩子说杀了父亲,就表明他一定企图那么做吗?一个愤怒的陪审员甚至在争论激烈时也对一个陪审员说了那样的话,那名陪审员反问,你真的是实话吗?

那个老人在出庭时步履缓慢,他如何在15妙内跑到楼下的?他是个孤独的人,他是否可能想为了这个案子儿辈关注,所以谎称自己听见了?

案发时一辆电车呼啸而过,人们是否能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或者确定是谁说的?

那个女士鼻子上有个深印,这可能是眼镜的痕迹,一个躺在床上的人可能已经摘了眼镜,一个摘了眼镜的近视患者如何看得清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些疑问可能都不曾发生,甚至发生的微乎其微,打算,这些低概率的怀疑,却最终使12个人一致同意,孩子无罪!

喜欢影片的结尾。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雨过天晴了,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他们彼此仍然不知道对方什么名字。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现出每个人的脸部特写以及他们各自的名字。这真正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确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不是什么英雄,但他们无疑又是这个制度最伟大最坚实的支撑者。他们是一批醒着的人。参考文献:

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 史蒂文.J伯顿著,张志铭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电影赏析

    道德在法律面前的隐退 蛮喜欢看冯小刚的电影的,不仅给人欢欣愉悦,更从他大胆的夸张中看到了人间百态。看《天下无贼》也一样,反讽与调侃带给人愉悦轻松,但看完后却有种莫名的感......

    十二怒汉关于法律观后感

    从《十二怒汉》出发浅谈陪审团制度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陪审团讨论一件谋杀案的故事。十二名陪审员第一次投票时产生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的结果,经过激烈的......

    法律电影观后感

    篇一:法律电影观后感金融131 1313315 宋新宇《法官庭审行为规范、行政诉讼》观后感这周思修课学习的是与法律有关的内容,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观看庭审现场的视频,可以说给我们提......

    电影赏析观后感

    观看《麻辣教师》有感 于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晚,在综合楼B-205教育电影赏析课堂上,许老师给我们观看《麻辣教师》影片。 该影片主要讲述三流大学毕业的鬼冢英吉拥有一个教师......

    法律电影赏析作业

    法律电影赏析 ——相关影片观后感 一个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想要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人,然而由于两国文化和法律的差异,使得他在梦想和困惑之间徘徊。 ——《刮痧》 本部影片主......

    法律电影赏析作业

    法律电影赏析结课作业——《一级恐惧》观后感班级:学号:姓名:课程时间:7到14周周日5、6节 日期:2013.11.28法律电影赏析——《一级恐惧》观后感《一级恐惧》是美国导演格雷戈里·......

    《十二怒汉》赏析(精选合集)

    《十二怒汉》赏析如果不是上了老师的选修课—《法律电影赏析》,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出看这部电影,别说黑白电影,就算是彩色的,我也不会看去关注有关法律的电影。然而看了这部电影......

    法律电影观后感(5篇)

    法律电影观后感在看了《法外情》 《一级恐惧》 《一级重罪》 《沉默的羔羊》···等几部精彩的电影之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以及对人性和理性的思考,还了......